高考化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化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化学论文

高考化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考复习;化学实验;应对策略

化学实验题最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表达、探究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2009年高考课改卷更加注重对化学实验的考查,突出了实验在学科中的地位。新课改2009年高考化学大纲强调了对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这将更有利于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实验试题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本文就高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提出一些建议。

一、准确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高考化学实验题中既有常见仪器的规格和使用,又有正确操作的了解和错误操作的辨别,着重考查考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1.熟悉常用仪器

熟练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结构、用途是提高实验答题能力的必备的基础。在复习时,建议让学生接触感受这些常用仪器,掌握这些常有仪器的名称,结构,规格,用法及用途。

2.掌握基本操作

基本的实验操作有药品的取用、仪器的洗涤、试纸的使用、试剂的存放、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等。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复习,最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设置不同的实验情景,积极疏导,大胆动手,多向思考,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做好实验基本操作。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

二、认真分析课本实验基本原理

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倾向于回归教材,体现了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特点。问题多围绕教材实验展开,如基本操作,变换原理,方法,角度等进行命题,增强教材实验的开发、迁移、考查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实验时要多问是什么(即实验目的)?(即实验原理)为什么?怎么做(即实验步骤)?不这样会产生什么结果(即实验拓展)?尤其要重视课本实验,认真做好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认真分析实验原理,掌握典型的实验装置和原理,并进行相应的挖掘和提升。三、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应用性和开放性试题已成为高考试题的新热点,其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复习时要在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方案以及实验方案的评价上做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改进、完善、拓展教材实验,增强实验的探索性、综合性,使之更贴近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化学科学的研究中,科学、合理、周密、巧妙的实验设计,往往能导致化学科学的重大发现。”化学实验设计也成为对学生各项能力进行综合测试最好的方法,近年高考实验方案设计题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逐渐成为考查的重点。[2]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在实施实验之前,依据一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装置、步骤和方法等在头脑中所进行的一种规划。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其认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评价和优化,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强化创新能力。

四、加强习题选编、训练和讲评

综合实验题属于能力考查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其命题思路是依据化学实验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将化学实验的考查与化学其他板块的知识甚至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等有机地结合,实现学科知识的综合考查,考查的内容可以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也可以是化学基本原理的有关知识,同时包括实验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精心研究、分析、比较、筛选,把一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典型习题进行整理,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训练。让学生了解这些试题的主要类型、功能和特点,掌握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强化训练,增强他们的题型意识。要学生明白高考实验考什么、怎样考、只有学生对实验题的功能,考查范围、考查特点弄清楚、才能理顺解答实验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在分析典型综合实验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达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真正提高实战能力。

高考化学论文范文2

    一、高考化学试题审题问题的研究

    我们知道化学具有“深”、“杂”、“混”、“特”等特征,在高考中要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审题是关键.审好题不仅能为我们形成正确的思路创造条件,找到解题的捷径,还可以帮助我们破解谜团、化难为易,审题一定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关键字词: “一定”、 “过量”、“少量”、“无色”、“酸性(碱性)”、“短周期”、 “小心加热”、“加热并灼烧”等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关键字可以在题干中,也可以在问题中,一个题干下的问题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独立的。

    2抓专业术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氧化剂、还原剂等。

    3抓专业概念:温度、压强、物质的量、质量、密度、摩尔质量、摩尔体积;

    4抓解题突破口,常见的解题突破口有:特殊结构、特殊的化学性质、特殊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特殊反应形式、有催化剂参与的无机反应、应用数据的推断、框图推断中重复出现的物质等等。

    二、高考化学试题答题问题的研究

    对于填空题在答题时有些共性的要求,回答简答题时,一定要避免“简单化”或烦琐不得要领,要涉及原理,应该有因有果,要答到问题的“根本”

    (1)化学方程式书写问题

    没配平、条件错、有机反应少写物质(水等)会造成该空不得分,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连接,无机反应用等号、有机反应用箭头,气体符号和沉淀符号要标清,点燃、加热、高温有区别,催化剂不能简写为“催”,这些问题出现会被扣分。

    (2)最佳答案选择问题

    当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选择时,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是一种最佳选择,能用具体物质作答的要用具体物质作答,表达更准确杂志铺。

    (3)简答叙述的条理性问题

    对于语言叙述性题目作答时要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叙述准确,且环环相扣,才能保证不丢得分点,才能得满分,回答问题要直接,不要转弯抹角;表达尽可能用唯一、准确的语言;不要多写无用的话,无用的话说错了就会扣分;作答要有明确的要点。

    (4)表达式书写规范问题

    对于计算型填空,要注意该书写单位的要书写单位。或者是要注意空后面所使用的单位是什么,不要因为没有书写单位或者是数量级不对而丢分。

    三、高考化学试题的应试技能的研究

    掌握应试技能,控制好答题时间这是考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守恒法、差量法、讨论法解一些计算题,可以提高解题的速率和准确性;推断有机物的结构,要抓住有机物官能团的转化规律和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如有机物抓住烃、卤代烃、醇、醛、酸、酯的一系列变化关系;解无机推断题首先,读审——仔细读题、审清题意,即弄清题意和要求,明确已知和未知条件,找出明显条件和隐蔽条件,其次,找突破口或“题眼”—通过分析结构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和现象特征及特征数据等等,确定某一物质或成分的存在,以此作解题突破口推理—从突破口向外扩展,通过顺推法、逆推法、假设法得出初步结论,最后作全面检查,验证推论是否符合题意,要通过复习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高考化学论文范文3

一、农村学生面对的农村生活比较单调,取材单一

中学生记叙文写作,一般来说还是遵守“我手写我心”的原则,写生活中的体验,写所见所闻所感。农村高中学生,面对自然界中春夏秋冬的时序变化,周围是周而复始的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画面,加上学校、家庭、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的生活素材是贫乏的、单一的。例如苏教版选修教材《写作》的第一章,写作要求让学生写一个最尊敬的人。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农村高中学生写最尊敬的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究其原因,这一代农村高中学生很多从小就是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手上长大的,学生的父母为了生活远走他乡打工维持家庭。学生心中最尊敬的人当然是爷爷奶奶等亲人。试想,农村学生远离父母、面对农村,哪有许多新鲜的生活素材?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学生作文的素材来源接近枯竭,语文教师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走出乡村、体悟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才能写出新鲜的、活泼的记叙文。

语文教师要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原汁原味的生活,与学生一起感悟多彩的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面对以上宜兴市农村学生写作记叙文的困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宜兴市“陶的文化”,研究紫砂壶的文化艺术;带领学生游玩善卷洞,让学生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宜兴市素有“教授之乡”的美誉,让学生每年走访一名宜兴籍教授,写人物报告文学。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才智,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农村学生的记叙文有东西可写,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二、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量太少,记叙文写作受到考场作文评分标准的干扰

写作需要人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获得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通过大量阅读,才能提高写作能力。一个学生的阅读史,也是一个学生的精神发育史。农村高中图书馆建设比较滞后,在数理化学科高压的氛围中,语文学科课时不多,大量的课外阅读已经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最起码的阅读时间没有保障。还有,阅读与写作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阅读是基础,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还需要语文教师精心指导。针对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量少的现状,有必要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加大农村高中图书管建设力度,增加学生阅读课时,有条件的农村高中图书馆增添网络阅读。有阅读材料,有阅读课时,就需要语文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例如,定期举办阅读报告会,研究读写转化的途径,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架起一条阅读与写作的桥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渴望阅读,如此良性循环,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大有益处。

三、新材料作文的评分标准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目前的记叙文写作

虽然评分标准有一条“文体不限”,但是实话实说,新材料作文还是从议论文角度切入比较方便。例如,学生先读懂材料的主旨,然后提炼一个中心论点,再采用并列式结构或者递进式结构议论,最后强化观点,自然收束全文。如果审题不错,那么作文的切入分肯定会得到。笔者在基层高中学校调研时发现,有很多高三语文老师平时让学生积累很多素材,作为备考的“论据”,而且每种观点都有不同的素材佐证,可以说议论文备考已经准备的非常充分。而记叙文的写作备考难度就很大,而且在高考的评价标准方面,文章“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要求中,很明显,记叙文的要求难度比议论文要求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干脆放弃记叙文写作,专门训练学生用议论文写作对付高考的考场作文。

高考考场作文的评价标准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如果评价标准稍微向记叙文倾斜,那么,农村高中写作记叙文的现状就会有大的改变。至少,在细节描写、构思立意、照应脉络上面的训练会落到实处。现代学生需要哲理思辨式思维方式,但是记叙文写作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放弃记叙文写作,片面追求议论文应试作文训练,都是舍本逐末、不负责任的做法。

高考化学论文范文4

选修改必修,阅读量翻倍……近日,教育部了《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修订内容涵盖了除英语外2017年高考所有科目: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其中,各科考试知识点均有删减、修改,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进一步完善考核目标、合理调整选考模块……

按照往年的节奏,当年的高考大纲一般在过年前后公布,而且多数年份都是微调,而今年则出人意料。虽然有不少专家学者指出本次高考大纲的修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中的变化仍让考生和家长感到担忧:这样的改变是否意味着明年的高考难度会大幅增加?

高考大纲是高考命题的风向标,也是考生复习的指挥棒。在一片担忧声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进入必考范围的试题会控制好难度。那么,在这种变化下,如何理解这次高考大纲的修订?考生又该怎样据此调整复习计划?

大纲修改主要体现“一增一减”

新修订的高考大纲修改主要体现在“一增一减”上。“增”主要是指整体上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减”主要是指大部分学科对部分知识点进行删减。其中语文、物理等变化较大的学科,让不少高三学生感到“压力山大”。 郎丛柳 摄

语文:阅读不再二选一

本次大纲修订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设为必考内容,以适应高校对新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语文加重考核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在“古诗文阅读”部分也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

数学:删去“几何证明选讲”模块

本次大纲修订数学科目减少选考模块“几何证明选讲”,其余两个选考模块的内容和范围不变,考生从“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两个模块中任选一个作答。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

物理:部分选考变必考

物理科将以往的动量和近代物理等选考内容列为必考,将模块3至5皆设为必考内容,以顺应课程标准修订的趋势。目的是满足高校对人才选拔和未来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又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加强对物理基本理论的教育教学。

化学:删去两个模块

化学高考大纲删去“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考生可从“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任选一个作答。

生物:关注突出成就和热点问题

生物科目新大纲调整后更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历史:删去部分选考模块

历史学科新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三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不变,考生从三个模块中任选一个作答。 2017年高考试卷整体难度将保持稳定。

思想政治:强调德育导向

思想政治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究问题”四项能力考核目标的解析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补充试题样例加以说明,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地理: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

地理大纲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一个作答。

修改是为减少重复备考

与过去10年的高考大纲修订略有不同的是,2017年大纲修订幅度相对较大。调整和修订的地方均为内容优化之处,目的是减少重复备考。

这次大纲修订是在广泛调研和听取包括高考命题专家、课程标准修订专家、教育测量专家、中学教学研究人员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意见基础上形成的。考试内容的主要变化是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合理设置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的修订方向。

“这次修订其实将考察学校是不是尊重学习规律,是不是应试教育。”有专家指出,本次大纲已释放出明确信号,发挥高考的立德树人作用和人才选拔功能,想靠刷题换取高分会越来越难,“越是尊重教育规律的学校越会适应大纲的调整”。

对此,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指出,就数学而言,这次考试大纲的修订明确提出了从三个方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即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的科学与人文价值。特别明确提出在数学考试中增加数学文化的要求,有利于引导中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思想性、文化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实现全面提升和培养学生综合的数学素养。“这个导向很好,符合未来高考改革的思路。”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温儒敏也指出,以往高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模块,要求考生二选一。“这是有导向性的。”温儒敏说,这次考纲修订把两类文本的二选一形式改为都是必考,意义重大。

由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更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累,很难速成,因此,历年高考选“文学类文本”的考生很少。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全国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考率最低时不足一成。 文学阅读需花费更多气力备考。

这也影响到一线教学。因为当前很多学校会减少甚至放弃小说、诗歌等文学欣赏。“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语文综合素质要求看,人才不光要有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有审美鉴赏的能力。”温儒敏说,这次改革不但能对考生素质做更全面的考查,也将对一线教学中存在的轻视文学审美教育的倾向起到纠偏作用。

试卷整体难度将保持稳定

薛丽文是一名“准”高考生,随着高考大纲的修订,她也变得焦虑起来。“不知修改大纲后,考题是否变难,担心自己不适应,会考砸。”高考大纲的变化尤其是语文、物理等科目在考试内容上的增加,让不少高三学生都和薛丽文一样,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表示,大纲调整只解决知识点的变化,试题的难度不在知识点上,而在试题的呈现上。“同一个知识点的题目既可以出得很简单也可以出得很难,知识点本身并不和难度挂钩,要看知识点怎么转化为试题。”

李学军是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的一名教师,拥有多年的一线经验。据他介绍,在以往的考题中,学生只需掌握牢记知识点和结构,加以运用便足够了,而高考大纲修订后的考题需要学生运用文字理解、信息处理、知识解析等综合能力,并在众多信息中提炼出解题信息,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李学军介绍,在最近几次考试中,有部分学生因为不适应新题型而导致成绩下滑,但在老师讲解过程中,往往恍然大悟,迅速解出题目。

“其实广大考生和家长不必多虑,2017年高考中,80%的题目跟以往一样没有大的变化,剩下的20%才是新题型。把握知识点,突破新题型,高考难题便能迎刃而解。”李学军说。

上海师范大学附级教师余党绪表示,高考大纲的变化对考生和家长的心理会有所冲击,实际上影响应该不大。

“新增必考内容的试题会控制好难度,确保第一年平稳落地,高考试卷的整体难度也会保持稳定,学校及考生家长不必过于紧张。”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考生该如何备考

面对新大纲新要求,考生和家长该怎么应对?在剩下的时间里,如何进行复习备考,如何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语文:文学阅读需花费更多气力

高考语文试题势必会从新闻、科普文、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材料中选取更多生动鲜活的事例,意在引导考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考生在备考中,一定要增强“时事语文”意识,及时阅读新闻报刊,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考生还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基础知识尤其是古诗文的积累,融汇历史知识,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

数学:吃透知识点,学会举一反三

今后的高考数学命题更多是以一道题为载体,呈现给考生一类题,通过这道题让考生掌握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以及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通用方法,从而达到检查能力水平的目的。同时,命题还会充分考虑考生数学能力的个体差异。绝大多数试题的解答方法、思维方式并非唯一,而是多种多样。通过方法选择、解题时间长短,区分出考生能力的差异。考生在数学刷题过程中,一定要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同时做到有意识地训练举一反三、一题多解,找到最科学的方法。 “准”高考生们正在认真听课。

物理:加强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

有教师指出,高中物理模块3至5本身就不应是选修,原子核跟动量是高中物理必不可少的两块内容。将选考调整为必考,难度增加,更加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原子核部分需要注意概念理解记忆及原子核反应方程的书写。动量部分注意与必修部分机械能守恒和动能定理两个重难点知识的结合。

高考化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传统化命题 趋向标准化命题 标准化命题 素质化命题

“3十X”高考科目改革,将生物学科重新纳入高考范围,既是生命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充分体现了“高考改革要有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助于高校选拔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的改革精神。

高考制度改革,直接反映在高考命题模式的转变上。在“3+X”高考改革以前,其高考生物命题随着高考制度改革大体分为三种模式:传统化命题、趋向标准化命题、标准化命题。与素质教育相适应,伴随“3+X”高考科目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生物命题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模式——素质化命题。正确认识素质化命题,处理好素质化命题与生物教学的相互关系, 对促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命题模式的演变

从1981年恢复生物学高考,到1994年停止生物学高考的14年间,高考生物命题随高考制度改革而出现了三次大的变化:

(l)1981年—1985年,全国高考开始实行大文、大理的招生考试制度。生物学虽然纳入了理科考生的必考科目,但分数比重从1981年以30%考分计入,总分,到1982年以50%的考分计入总分,生物学教学地位明显偏低,高考生物命题也只是五、六十年代意义上的传统化命题。

(2)1986年—1990年,生物学考分提高到70%,受国外标准化考试的影响,布卢姆关于知识结构的目标分类原则的引进,题型的相对稳定,高考生物命题逐步趋向标准化,演化为趋向标准化命题。

(3)1991年—1994年,高考制度开始变革,实行了在毕业会考制度上的高考, 同时于91年开始了“三南’,高考试点,农林医类考生需选考生物,分数权重与其他科目等同,都是150分。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原则作为考试目标直接反映在会考考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中,命题过程中对效度、区分度、难度和信度的准确把握、题型的细化和固定,以及评分标准的客观性、唯一性,使高考生物命题进入到了标准化命题模式。从89年开始在全国各省市逐步推行的高中毕业会考,其生物学命题也可视为标准化命题。

在中断了四年生物高考之后,1999年在广东省首次推出了“3+XP,高考科目改革,生物作为X科中的一门,再次被列为高考选考科目。其高考生物命题模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体现了新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可以说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素质化命题。

素质化命题是指转变以知识立意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为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考查考生进入高校以后的学习潜能。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增加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突出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它综合了传统化命题、趋向标准化命题和标准化命题的优点,避免了91年以来的生物标准化命题中强调评分标准和试题答案的确定性和唯一性,而对测量诸如发散思维、创造力,没有唯一答案的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水平显得无能为力的缺点。

  2.素质化命题模式的发展规律

从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生物试题(广东)、上海近二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以及保送生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学试题来分析,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生物素质化命题模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知识立意为主的命题比重将大幅减小,其试题分布将主要集中在选择题和以客观性评分标准为主的简答题中。而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比重会逐渐增加,主要在简答题中。

(2)能力要求逐步摒弃与标准化考试相适应的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原则,改为与高考改革精神和素质化命题相适应的较抽象的生物学能力的界定。具体表现为《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科考试说明(广东卷)》中的五点能力要求。这既避免了命题过程中的局限性和对能力要求的不可界定性,又有利于命题的创造性和拓展性。

(3)从能力要求上,侧重于对知识的发生过程、对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查。

(4)从题型的演变来看,在问答题中,将逐渐增加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兼顾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新题型,如实验设计题、论文测验题、综合能力题和体现生物科学发展动态的时事材料阅读题等。

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的实验设计题,自1981年恢复生物高考以来,还很少出现。但随着生物科技活动的不断普及,活动课程的不断深入,实验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相信实验设计题作为考查考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理论水平的新题型,将很快会以新的面孔出现在考生的面前。

论文测验题是以少数试题让考生或申述说明,或分析比较,或论证批判,或评价鉴赏,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自由作答的一种测验,它是一种衡量较高级思维过程和能力的测验。如99年高考广东生物卷中的第50题,就是以论证批判为主的一种论文测验题。论文式测验的试题较容易编写,最适合于组织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发散思维、创造能力等方面学习成就的考查。

综合能力题,如99年高考广东生物卷中的第45题,就涵盖了生物学原理、数学作图、化学计算、物理光照强度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道典型的理科综合试题。从该题的命题思维和技巧处理上,充分体现了“综合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组合,而强调学科能力的综合”这一指导思想,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有机渗透,充分体现了学科能力的综合。

时事材料阅读题,作为反映生物科学发展动态的热点问题,或揉合在相关的问答题中,如98年华东师范

大学招收保送生综合理科考试试题生物学部分的第2题和第3题,以及99年上海高考试卷第50题,就分别融入了转基因工程和克隆“多利”羊等生物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或单独给出阅读材料,然后展开命题。时事材料阅读题,难度可适当降低,当以扩大知识面,着重考查学生的信息量为主要目的。 (5)从考试内容来看,将充分体现源于“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取材范围,主渠道仍然在国内外大中学教材。但伴随面向全国公开征集试题,实现试题来源的开放,不排除延伸到活动课程甚至是校本课程中去的可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

(6)从评分标准上,既要充分体现科学化和标准化的一般要求,又要充分体现个体的创造力。部分试题将会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答,侧重于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过程的主观评分标准。

高考化学论文范文6

某次讲课比赛,本人的题目是《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这节课涉及生物、物理、化学以及日常生活内容较多,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本人谈一下有关做法和认识。

首先,本节课是讨论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的问题,即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电子转移,通过实现电子的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实现它们之间的转化。在这里关键问题有两点:如何实现电子的定向流动,电子为什么会自动地定向移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应该探讨清楚的问题。

为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请教了几位物理教师,明白了电子要发生定向移动,必须存在电场或在导体两侧存在电势差的道理,实际上学生已经知道、清楚了这个问题。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知道、了解的更多,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在此基础上,我又查阅了有关资料,弄明白了电极电势产生的原因,以及电子如何在电场中运动的问题。

其次,在追溯原电池起源的问题上,通过查找网上信息,我了解到:有关电池的研究已有数百年历史。它起源于一位意大利解剖学家和医学教授在一次解剖青蛙时的一个偶然发现(一只已解剖的青蛙放在一个潮湿的铁案上,当解剖刀无意中触及蛙腿上外露神经时,死蛙的腿猛烈地抽搐了一下)。后来,另一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伏打读到有关论文,多次重复了实验,证明了:只要把两种不同的金属片放入电解质溶液,就会产生不同的电极电势,这也是推动电子定向移动的本质原因。后来,伏打发明了伏打电池。这是一项重大发明,它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比较强的稳定而持续的电流,为科学家们从对静电的研究转化为对动电的研究创造了物质条件,导致了电化学、电磁联系等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发现,加深了人们对光、热、电磁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再次,联系到生活实际。通过实物展示和借助多媒体课件,介绍大家常见的干电池的工作原理,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加强了同学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

1.对于知识的理解不能单纯从某一学科孤立地理解,那样是不会推动科学的发展的。理科综合的提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不仅如此,它还应该是一种更广泛的各学科之间的综合、渗透,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对科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