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信息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信息化范文1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137-02
一、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经过不断努力,我国一些较大行业和系统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喜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单位计算机设备配置有一定规模,但是分布不均。一些地区硬件配置较高,而很多经济落后地区很多还没有配置设备。
2.网络系统建设初具规模。随着一些机构如国企和财税部门都构架起网络管理系统,内部审计部门也成为相当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行业的内审部门基本实现了与单位内部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络互联,为实现信息交换网络化开辟了快速通道,为开展网络审计、实现实时监控打下了基础。
3.软件开发迈出重要步伐,软件应用系统已初步完成。目前针对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已研制开发相对应的计算机软件、财务软件和审计软件。这些软件试用后,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累了大量审计信息建设的应用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
1.高技术与低效益、高投放与低产出共存的问题。一部分审计机关对计算机审计在某些领域寄于较高的期望,不断加快硬件的更新,但设备和信息利用程度及使用效益却不高。缺乏审计现场应用和审计资料的整理、归纳,使得计算机网络管理、分析、数据处理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资源浪费。从而导致高技术与低效益、高投放与低产出并存,审计成本不断攀升。
2.审计软件不成熟、不完善。目前相当一部分软件公司积极参与财务软件的开发,审计软件的开发相对较少。其结果是开发出的审计软件在与财务软件的接口不够通畅及智能化。
3.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不够突出,发展不平衡。在具备一定物质条件后,缺乏以应用为导向和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及时把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审计实施和审计管理的应用上来。造成不同地区、层级之间审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文字处理轻审计实施、重设备轻培训的情况。
4.设备闲置和紧缺的现象。审计信息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由于在审计公司各行其是、自成系统,从而造成了各应用单位自成体系,重复投资开发,设备闲置和紧缺现象并存。
5.人才紧缺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近几年虽然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但很多审计人员知识更新慢,计算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因此审计系统计算机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对我国审计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内部审计人员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鉴于有些行业和单位部门,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信息资源共享针对计算机审计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
审计署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各个审计机关在计算机审计上的交流与宣传,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信息的有效共享。各审计机关同业务科室之间可以互相借鉴经验,不同业务科室之间也可以通过交流启发思路。
(二)以人为本,加大培训力度
知识匮乏、计算机审计水平低,已成为制约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当第一,通过培训,大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的水平和能力,使之尽快成为既熟悉本单位业务又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第二,在培训方面应坚持经常性培训同时制定出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同时分层次培训,对于基础较弱审计人员,加大审计软件操作的培训;对基础好的人员,加大审计软件的开发及模板的制作。第三,把审计人员的自觉性调动出来。第四,根据个人的意愿将培训与自学结合起来,同时请专家授课。
(三)加快建成适应计算机审计和计算机管理的应用平台
在现有应用设施的基础上,主要应大力推广使用审计署研究开发的“金审工程”应用系统,为推进审计信息化搭建一个技术先进、可持续发展的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信息化操作平台,这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四)计算机审计应分行业、分层次开展
计算机审计在不同行业开展的情况不通过,对于数据集中、信息利用高的行业如银行,要加大计算机审计的应用。而对于数据利用不高、信息化较差的行业如农业,只能从源头上下功夫。
(五)加快制度建设,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有关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继出台的政策为开展计算机审计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内部审计只是在一些规定中提出了原则,缺少具体计算机审计的规定。因此,有关部门应在综合考虑内部审计的需要,制定具体的计算机审计的制度。本文建议,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计算机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同时对内审部门开展计算机审计明确权限、具体内容和范围,促使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审计信息化范文2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对策
一、政府审计质量概述
在信息技术的融合下,使得政府审计过程发生了变化,进一步使政府审计质量发生了变化[1]。要想了解信息化对政府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首要任务是对政府审计质量的度量标准加以明确。就现状而言,针对政府审计质量,学术界主要观点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为结果质量;其二为程序质量。
1.结果质量观点
在结果质量观点方面,DeAngelo曾提到:“对于审计质量来说,是由审计师发现,并上报于客户财务报告当中错误的联合概率[2]。”该学者进一步对审计的两个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即为:其一,基于审计的独立性特征;其二基于审计的专业胜任力特征。对于审计的独立性特征来说,即在有纰漏的情况下,审计师需以客观且公正的态度看待审计问题。对于专业胜任力特征来说,即在有报告披露的情况下,审计师需第一时间找出披露原因,并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及处理能力。因此,对于政府审计质量来说,倘若将结果质量作为考虑的范畴,那么便需要对报告披露加以处理。进而易出现的问题是,披露处理结果是否优良会进一步使得政府审计质量产生影响。
2.程序质量观点
在程序质量观点方面,OKeefeetal表示将结果质量对政府审计质量进行衡量,则往往不能有很好的衡量结果;同时还提出,在确保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审计质量往往能够得到较高的保障[3]。基于法学环境下,程序质量观点符合“程序公正”准则。审计师在对相关审计准则充分遵循的条件下,便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而能够使审计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总结起来,即为是否遵循审计准则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要素;在充分遵循审计准则的基础上,政府审计质量也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二、审计信息化下政府审计质量发生的变化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认识到政府审计质量的变化与结果质量、程序质量两大观点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下面本人便从这两大观点出发,更进一步探讨对政府审计质量产生的变化。
1.政府审计结果质量变化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对政府审计结果质量产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在查找错误、披露方面发生了变化。在信息技术的融合下,审计工作人员便可提供信息系统以及政府审计内部系统对审计存在的问题,从而使信息结果更加可靠。
(2)在发现报告错弊概率方面发生了变化。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查找一些报告错弊具有客观性的显著特点,这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不会产生影响。
(3)在处理错弊概率方面发生了变化。由于一些错弊是在信息系统当中发现了,因此具备透明的特点,在处理上也显得透明,起到了监督及控制的作用。
2.政府审计程序质量变化
程序准则对程序质量有督促、制约的作用,总结起来在审计信息化背景下政府审计质量发生的变化体现在:
(1)在审计信息化的实现背景下,使得政府审计程序更加完善,进而为审计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4]。
(2)政府审计程序质量要想得到有效保障,少不了准则的制度及遵守,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再结合审计技术方法,则能够使政府审计质量产生积极的变化,进而使政府审计质量得到有效强化。
三、审计信息化下加强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探究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对政府审计质量产生的变化是显著的。为了进一步使在政府审计质量得到有效保障,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非常关键。具体对策如下:
1.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基于审计信息化环境下,要想使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得到有效强化,对其质量评价体系加以完善非常关键。在上述分析过程中,发现结果质量与程序质量对政府审计质量均具备较为密切的联系。为此,要想使政府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便需要权衡结果质量评价与程序质量评价的利弊,确保质量评价的透明性、公开性及公正性等,进一步使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得到有效强化。
2.提升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审计质量管理的强化与审计工作人员密不可分,因此便需要努力提升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一方面,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在审计工作中不,明确自身职责,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的培养,学习有关信息化准则,充分遵循相关准则,从而确保审计的可行性及质量。
3.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现状下,在政府会计软件开发上已经具备了现代化水平,但在政府审计软件开发方面,则显得较为滞后。为了使政府审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便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审计需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以往将大量资金投入硬件配套的情况,使合理的资金能够应用于软件开发方面。另一方面,软件开发工作人员需了解审计信息化的需求,使所开发的软件的应用价值更加突出。除此之外,在开发软件过程中,需注重结果质量的提升,使得审计软件具备发现错误与弊端以及高效处理错误与弊端的功能。并在程序质量上也应该有所提高,在开发软件过程中,需注重审计程序的规范性,在确保其规范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程序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在审计信息化大环境下,政府审计质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结果质量变化与程序质量变化两大方面。针对政府审计质量变化问题,便需要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提升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以及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政府审计质量的保障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贾佳 单位:河南省荥阳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孙伟龙.我国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现状与对策[J].审计月刊,2009,(9):10-12.
[2]吕新民.信息化环境下政府审计信息文化构建研究[J].商业会计,2015,(7):36-38.
审计信息化范文3
一、继续提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李金华审计长在2004年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当前“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加快审计事业发展,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必须不断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近些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和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对如何运用审计信息化手段,如何更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适应和促进审计信息化进程等问题上,依然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并导致了各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克服阻力,树立起适应新形势的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新观念。
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路,要从过去的各自独立开发,分别应用,转变到全国总体规划,优化结构,整体推进。在评价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水准时,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是否具有自行开发软件的能力为衡量标准的观念,确立重应用,重发挥信息技术对提高审计效率、质量和作用的观念。在审计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方面,要确立全国审计系统“总体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分工协作、加强指导、分步实施、勤俭节约、严谨细致”的方针。
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路,要从过去单项业务和局部管理的需求驱动,转变到要符合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需求和审计工作的规律。过去审计软件的开发,主要是依据单项业务和局部管理的需求来决定,或是依据新的单项业务和局部管理的需求来决定。这种建设思路造成了业务之间不能协同,业务和管理之间不能融合,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最终造成了重复开发,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的整体需求,按照能适应信息化的新型审计方式和审计管理方式,来确立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审计信息资源的利用,要从过去局部的、地域性的,转变到能在国家审计系统总体范围内乃至与国家电子政务之间实现共享。目前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地区,信息资源的利用也还只是局部的。在各级审计机关的纵向和横向之间,以及审计系统内外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也还很低,甚至是空白。当前,我国国家审计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审计工作面临的主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不灵、资源不活的状况已经对审计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充分挖掘和利用信息资源,全力建设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实现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审计信息化的人才建设,要从过去重少数人培养,转变到改善国家审计机关的整体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提高全体人员信息化知识的素养。在信息化硬件环境基本完善之后,培养一批既精通审计和审计管理,又掌握信息化技术,具有信息化思维能力的审计人才,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注意防止实行“精英化”策略,防止只注重培养个别尖子人才的倾向。事实说明,这种做法是权宜之计,不能解决长远问题。近来,这种做法的弊端已经显现。因此我们一定要转变思路,在提高大部分审计人员和审计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业务骨干,使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和审计事业发展有一个比较坚实而且长效的基础。
二、搞好审计信息系统的规划和立项
审计署组织编制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指导书》(全书三册,共180万字,已印发至地市以上审计机关,以下简称《指导书》)提供了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规划、金审工程一期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的简本和范本。其中,审计署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各地审计机关要认真贯彻执行。在做地方金审工程立项工作时,可参考使用《指导书》所列各类立项报告。
各地审计机关要按照审计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搞好本地区的审计信息化建设规划。审计署组织的金审工程二期建设立项报告完成后,以及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的新规定出台后,将及时提供给各地审计机关。各地在使用上述文件时,要根据审计署的统一规划、设计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做好与本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搞好信息系统的规划和立项工作,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工程。
三、搞好工程建设的政府采购和招标工作
《指导书》提供了金审工程的工程、货物、服务的招标和评标范本。各地审计机关在参考使用时,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本级政府关于政府采购和招标工作的有关规定,参考范本提供的内容和样式,侧重注意政府采购和招标工作的法定程序、招标书的商务和技术要求、评标的纪律要求和技术设计,确保各项政府采购和招标工作做到公开、公正和公平。同时,要根据招标项目的需要,确定咨询、设计、集成、监理、工程和服务等供应商的资质,确保各项招标的质量和工程、货物、服务的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
四、搞好工程建设的方案设计
《指导书》提供了中央金审工程的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安全系统待发)的总体设计方案、系统集成方案(简本)和单项工程的设计范本,各地审计机关在实施工程建设时要参照执行。
中央金审工程的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以及系统集成方案,是2002年工程启动时的版本,其内容在实际建设中有所调整。各地审计机关要按照总体设计框架和主要内容,规划设计好本地区的审计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审计机关的局域网组网设计方案、网络布线设计方案和计算机房设计方案,是审计署对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实施局域网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地审计机关在参照执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其中,省级审计机关建设计算机机房时,要从功能和面积上考虑到:审计内网、审计专网和审计机关门户网(因特网)的需要;审计内网、审计专网与审计署和下级审计机关的接入网的需要;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联网审计的接入网的需要;网络监控、系统运行、数据中心、数据分析室、备份中心和各项保障措施的需要。
计算机机房的保障措施包括:供电系统、消防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新风空调系统、监控系统和门禁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建设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计算机机房的楼板承重,以每平方米不低于500公斤为宜,特殊部位还要适当增加。
网络布线的设计方案、线路材质和施工工艺,要按照国家关于和非的要求来严格实施。网络布线的信息点设计,要综合考虑岗位需要、“三网”需要和公共信息点需要,并根据适当冗余原则来搞好数量和布局的规划设计。计算机机房和网络布线的基础设施,至少要考虑满足10年的需要。地市级审计机关和有条件的县级审计机关应参考省级审计机关的设计方案,但可以适当简化。
中央和地方审计机关网络对接方案,是根据目前国家电子政务网络规划和审计机关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在与省级审计机关协商基础上编制的,各地审计机关要参照执行。省级审计机关在做审计内网(网)和审计专网(非网)规划时,要考虑与上级和下级审计机关的网络互联和资源共享的需要。我们建议,可以设计小的审计内网(部分人员使用)、大的审计专网(本机关全体人员使用),以便有效地与审计署的信息交互,与下级审计机关非信息的资源共享。中央和省级、省级和市县级审计机关网络对接、信息共享方案,将通过试点建设、总结经验、完善制度、逐步推广。
地市级与县级审计机关的网络对接方案,建议采用《审计管理系统》“1拖N”方案,即系统设置在地市级审计机关,县级审计机关部署远程终端,以便减少县级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和管理成本。少数省级审计机关(如)和计划单列市审计机关,也可采用《审计管理系统》“1拖N”方案,地市级审计机关部署远程终端。审计署将根据《审计管理系统》“1拖N”方案的试点建设情况,适时组织交流,以推动基层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
审计信息化范文4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已经快速接受这一现代科技革命的新成果,从而使工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许多好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已经大量借鉴和引进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促进了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但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其引进新技术的速度要远远落后于企业的其它活动,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依然延续着传统的工作方式,存在着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阻碍审计工作作用的发挥,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顺应时代大势,必须大力推进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
二、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约束因素
但是,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在规范企业经济行为方面的作用。当前制约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对内审工作信息化的意义缺乏充分认识。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多年来一直难以有效推进,多年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组织结构不完善,制度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识上存在问题。一些企业领导虽然知道信息化有好处但是总觉得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需要的投资太多,而且回报慢,因此缺乏推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内在动力,使得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缺少资金支持和精神动力,信息化建设动作缓慢。目前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内部审的信息化建设,但是绝大多数依旧停留在较低层次的电子数据处理方面,与真正的信息化还有较大的差距。
2.审计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
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信息化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员工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软件操作,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不仅要学好审计专业本身的知识还要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但是当前我国还缺少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从我国企业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审计工作人员都难以达到这种标准。因为我国多数企业的审计人员就是财务系统的工作人员,而财务人员一般都是会计专业出身,他们往往缺少计算技术相关的知识,因此难以胜任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重任。
3.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方法。
内部审计工作涉及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与之相对应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当前,我国内部审计部门的电脑虽然已经与互联网实现连接,但是能够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应用软件却十分有限,从而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审计项目等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下,难以充分发挥内审工作的作用。因此,当前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方法的缺乏是阻碍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大力解决。
4.理论建设滞后。
内部审计信息化与其它各种工作一样需要理论进行指导,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在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使工作得以顺利有效推进,反之,则会阻碍实践活动的开展。我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着理论滞后的情况。多年来该领域的研究一直跟不上现实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要求,最近几年,随着国家的重视程度增加,该领域的研究学者有所增加,所以相应的推动了内部审计信息化理论工作的进步,提出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理论方法,对当前的审计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研究相关研究依旧显得稀少而零散,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种情况阻碍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措施
内部审计工作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承担着确保企业经济活动合法地进行,防止经济犯罪和滋生的重任。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内部审计制度日益完善,组织结构不断得到改进,但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
1.提高认识水平。
内部审计是一项具有很大意义的工作,如果充分发挥内审工作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因此作为企业及其管理人员来讲必须转变观念,大力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首先企业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在内部审计中推行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为在企业中顺利推行提供必要保障。其次还要加强员工的培训,使得企业各个部门员工理解支持内部审计工作,提高信息化在企业中全面实行。
2.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首先要努力加强专业素养,树立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理念,切实掌握经营活动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努力提高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审计工作转型的基本内涵、原则要求和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和体制改革等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给行政负责人及上级主管部门,当好领导的参谋,真正做好内审工作,服务于内部经营管理。其次,要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不能在固守本专业,在信息化背景下尤其要重视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以适应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从审计部门来说,需要设计一套有效的内部审计人员选拔、考核的制度,同时加大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注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水平,建立针对审计人员的奖惩机制,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3.制定内部审计信息化实施计划。
首先,要认真研究设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方案,确定信息系统由哪些子系统构成,各系统之间如何连接。其次,要合理确定软硬件的配置,同时规定计算机的工作方式。第三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平台。吸收现代管理理念,整合企业内部审计资源,努力尝试根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自主开发应用软件,审计工作平台主要包括数据库、门户体统、审计系统、管理系统、监控系统等。
4.加强理论建设。
审计信息化范文5
关键词: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信息化;设计;策略
一、信息化会计常见的审计风险
(一)数据误报
会计审计以信息化的模式操作中,其中的过程可能存在数据的误报。信息化审计都是通过计算机操作的数据报表,这种非人为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导致部分数据的遗漏。比如,在信息输入时,由于计算机代码的失误,可能出现信息的混淆和错报。所以,信息化的会计审计,必须加强对人为参与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过程。能够通过信息的修改或运行错误的检查,避免信息的输送错误。另外数据通过移动设备的存储中,由于设备的损坏,也可能导致数据的丢失或者无法读取,再加上磁盘数据在非保护模式下的人为修改概率,使得审计工作中存在很大的误报风险。
(二)信息检查风险
对于会计审计工作来说,无论是信息化还是人工形式,都必须要有全面的风险检查,来有效的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减少虚假及错误信息的出现。这就要求信息化审计的具体操作人员必须有熟练的计算机审计操作能力。能够熟悉软件的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但实际的信息化审计工作,很容易出现工作人员疏忽大意不进行检查的情况。同时在信息化不断进步的同时,存在因软件升级导致历史数据提取困难的现象。对于依赖历史数据的单位来说,就造成了一定的会计审计难度。但由于纸质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如电子数据,是的会计审计工作形成对电子数据的依赖,也提升了信息化审计工作的风险。
二、导致会计审计风险的相关因素
(一)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市场化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下,会计审计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当国家的经济体制不断的在完善的同时,对应的信息化审计政策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这就极大的提升了风险隐患。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的追求自身利润的提升,会计审计信息化出现后,依赖计算机模式的审计模式有效的降低了审计不正规行为的出现,规范了行业经济行为。但这种信息化的设计模式却有悖于企业的发展需求,部分企业为了追逐经济利润和提升子自身的竞争优势,很经常的出现对审计数据的篡改,这就极大的提升了审计的风险。
(二)审计范围的扩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呈现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国际及国内竞争不断频繁的当前经营环境中,企业的经济实务的扩充极大的活跃了企业发展。这就要求审计范围也必须进行拓展,同时设计的精确度也必须有更高的提升。一旦审计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扩大,自然就可能会随之产生一些不良的风险因素。
(三)审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信息化审计的出现,不但是传统会计审计模式的改变,还对审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知审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熟练的掌握信息化审计的操作软件,才能符合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但实际的审计工作,具备很强审计能力和经验的人员可能在计算机操作能力上欠缺,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人员可能缺乏过硬的基础审计理论。甚至部分设计人员可能连审计从业资格都不符合要求。另外加上审计人员如果缺乏较高的职业素养,在于公于私方面不能准确衡量,也会导致企业经济损失的出现。
三、关于优化信息化审计的几点策略
(一)明确信息化会计审计原则
信息化的会计审计工作必须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市场化经济的变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之间是相互推动的。在发展信息化审计的过程中,必须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明确的认识,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通过信息化会计审计原则的准确定位,来形成审计工作标准。另外,国家还要充分的发挥对信息化审计的监督作用,充分的确保审计原则的执行力度,并注意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总结。能够对审计原则中的欠妥地方进行继续修缮和调整,确保审计原则的准确性和市场适用性。
(二)加强信息化审计方面的人才培养
信息化审计工作在理论和操作方面的新要求,促使从事审计的工作人员必须强化自身的专业审计能力。作为企业来说,也必须重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大力推进人才培养计划,同时,还要与高校的战略,通过联合人才培养来提升审计人员的实际审计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并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流程和准则,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确保信息化审计的顺利推进。
(三)不断强化审计风险管控意识
审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为此,企业必须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把风险管控放在首位,寻求生产,经营及审计各项工作的平衡。并合理权衡企业利润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合理规避网络风险,通过优化审计模式来确保信息化模式的审计工作安全机制。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会计审计工作也逐渐的步入信息化模式。信息化审计模式的出现,无论是在审计范围,模式,还是规则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动。特别是目前经济形式的多样性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化审计工作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会计审计风险的存在使得审计工作推行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必须通过构建完善的审计体系,强化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审计能力,才能不断的提升审计的风险管控意识和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瑞华.基于会计审计风险原因与会计信息化审计对策的分析[J].现代商业化,2014(27).
审计信息化范文6
一、会计信息化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一)会计信息化促使会计风险转移
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受会计信息化开发性发展趋势的影响,会计风险将有所转移,转移方向为核算方面的风险转向审计,在审计的三个主体――政府、社会、企业间也会发生转移。
1.核算方面的风险转向审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核算职能是前提,监督职能是保障。审计是对客观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有效性进行监督,监督职能履行的好坏关系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从采取、处理、加工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一般在数据核算上不会存在错误。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有效的完善了会计核算的职能,同时也把审计的职能变的更加突出,人们更加关注审计,对审计提出更高的期望,使得会计风险转移到审计。
2.在审计的三个主体――政府、社会、企业间发生转移。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即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会计信息化的开放使得单位间能够做到信息共享,当单位对外在信息采集时,如果发生外在信息的错误将会对单位造成重大的影响。政府是推行信息化的主体,同样也是扮演信息化下审计的一个重要角色,以前政府所监督的常常是一些政策性的,着眼于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单位则主要是技术性监督,着眼于经济活动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全面性。而社会审计监督的范围比较广泛,最典型的就是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主体,如何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系统是否能够有效推广。对于国家来说,政策性监督是其主要职责,政府将依然保持政策性监督,而技术性监督由于涉及的点比较多应当由社会和单位共同承担,社会机构能够保证单位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因此会计监督的职能在社会这一方将加重,伴之而来的是社会对于审计所承担的风险增加。
(二)信息系统本身的风险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互联网和计算机上的,信息系统的引进会给企业会计信息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这是由信息系统固有风险所造成的。在计算机以及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存在技术风险、业务风险、控制操纵数据风险、篡改调用程序风险、纠错风险、安全风险等,这些风险无疑加大了审计人员的监督难度,而且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三)会计信息化导致当前审计的风险抵抗力下降
如果按照传统审计方法,审计人员能抵挡一定的风险,但信息化会计的引入对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提出新的挑战,当前由于审计人才的暂时无法跟进,审计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下降。
1.审计人员老龄化。会计信息化的到来,使审计岗位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审计人员既要熟练掌握会计知识又要熟练运用计算机。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当前形势下审计人员大多是六十年代的,由于工作经验的关系,他们能够敏锐的感知会计信息,但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对滞后,而现在的年轻人虽然对计算机的操作和运用很熟练,但对会计的认识和经验相对不足,无法真正的深入分析会计信息。
2.审计人才的缺失。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处理是基于网络、数据库的,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熟悉计算机网络和数据结构。当前并没有足够的人才来满足这个需要,因此会计信息化使得审计人才缺失,审计人才的缺失使审计岗位的人员不能很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可能会出现系统遭受病毒、木马的袭击等错误操作,造成会计信息的丢失,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会计信息化增加了审计的难度
(一)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变得难以控制
审计的对象就是会计主体,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仅为会计信息的传播提供条件,而且使企业的组织形态、经营方式等方面呈现外在的不确定虚拟化状态。会计信息化极大的拓展了会计主体的外延,给会计主体的判断带来了困难,会计主体的难于确定性导致审计对象的不确定性。虽然会计主体以某种新的形式产生和存在,但是审计必须要对其做出监督措施才能保证市场的安定、才能维护债权人的各项利益。审计对于监督对象的判断无法对这些“虚拟公司”做出逃避,在这种难于控制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当遵从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正确确定会计主体,做好审计工作。
(二)会计信息化加大了审计监督协调的难度
影响当前审计到位的重要因素是法制体制,规章制度、领导意识、员工素质等。会计信息化需要构建一个高效、共享、融合的平台,会计的监督来自于社会、政府、企业三方的共同监督,要实现体制的融合就必须在这三方之间、三方内部之间充分协调,面对目前影响审计的一些主要问题,要构造一个充分协调、融合的系统尚有一定的难度。
1.审计人员对审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有些审计人员认为审计工作政策性强、要求较高、任务较重,费力不讨好,于是工作上不认真,敷衍了事。
2.审计的有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有些法规制度尚未建立健全,虽然正在不断的进行完善,但是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3.审计的监督机制落后,监督观念陈旧。有的领导重收缴,轻处理;重堵漏,轻防范;重治标,轻治本,导致审计流于形式,监督方法滞后,进行审计时,事后查处多,事前控制少;违纪违法查处多,合理效益性查处少。
4.审计人员素质有限,政治理论水平不够,缺乏大局意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关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等学习少,理解片面,不能很好地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正确履行审计职责。
三、审计如何应对会计信息化中出现的问题
(一)加强人才队伍的素质建设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21世纪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综合型和理论型审计人才。审计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人才队伍的素质建设:
1.不断改进培训渠道,做好后续教育,提高培训工作的适应性和超前性。
2.改革和完善相应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审计人才选拔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审计人员不但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而且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审计思想和新的审计理念,探索在会计信息化下审计工作的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手段。
(二)构筑完整的审计体系
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单位内部审计,共同构成完整的审计体系,三者缺一不可。由于国家监督是依法对各单位进行强制性的行政监督,社会监督是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正性所进行的监督,这两种监督形式及其结果得到法律认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公正性,因此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有效开展,可以有效地保证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并可弥补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种种不足,或者说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是对单位内部审计的一种再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加强,可以推动单位内部审计的充分开展;单位内部审计的有效进行,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进行提供了重要基础。
(三)加强审计风险管理
1.加强识别审计风险。在开展审计的过程中,通过对实施工作不断细化,将实际实施过程与标准的实施过程进行核对等方法找到审计风险的所在,通过一定的手段避开存在的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