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下册数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册数学总结

七年级下册数学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常见方式。初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的学习模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去研究一个课题项目,学生围绕这个项目自己去搜集资料、自己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去验证答案,当学生研究完一个项目之后,自己就能理解与这个项目相关的一系列知识。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可以由学生一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几个人组成团体共同完成。

一、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教师给学生指定学习的目标,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初中数学的教学有一些需要抽象的思维能力、要求逻辑思维能力强的知识。比如一元一次方程式、二元一次方程式等。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形象思维能力很强,抽象的思维能力较弱,如果让学生去学习直观的、容易理解的知识,学生会感觉很有兴趣,而如果让学生去学习抽象的、需要逻辑思维能力强的知识,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又很困难。因为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如果要求学生去学习太困难的知识,学生就要求教师解决自己学习困难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让自己轻松学会知识,学生就不主动学习这些知识。

而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则是教师给予学生一个课题,学生要围绕这个课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传统被动的“等饭吃”的方法不能让学生解决课题,学生得自己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自己思考和实践中,思维能力就会被培养起来。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初中数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式时,由于方程式的变量增加为两个,学生学习就感觉有些困难,这时教师可以突破常规方式,从让学生大量解题转为让学生自己去找解题规律当作课后习题,学生就先自己去寻找方程应用的范围、寻找方程解题的一般规律、自己总结得到答案的方法。学生在筛选范围、分析比较、观察总结中自己就培养出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套方法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当学生自己掌握到科学的思维方法时,面对数学难题时他们就会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去解答。

二、让学生增加生活实践的能力

数学这门科学的建立是来源于生活。比如人们在算帐的时候找出一套算帐的方法,人们在计算一块土地长宽的时候找到计算的方法,人们把这些计算的方法和规律总结出来,得到一套系统的知识就是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重视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和规则却忽视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产生误解,认为数学知识和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因为自己必须要掌握这门知识所以才去学习,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

使用研究式的学习模式能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自己学习的知识要应用到生活中的意义。比如在教学初中数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据在我们周围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的课题如下:给5000元钱,去哪家银行,用怎样的方式存款收益最高。学生通过自己去调查各家银行的利率、自己分析比较各种存款的方法,就知道学习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有怎样的意义。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学生不仅对学习数学有更大的兴趣,而且掌握更多生活知识他们变得更加爱生活。

三、让学生融入团队合作中

在数学的学习中,有些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共同研究、互相启发、共同解决。但是目前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不懂得与人相处和沟通,也不能理解什么是团队精神。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们永远不能学会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只是缺少很多机会。研究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提供给学生机会,在研究式学习的模式下,学生因为同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慢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大局为重,慢慢学生就能融入到团队的合作中,这种团队合作精神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研究数学课题的关键能力,它决定学生是否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比如在教学初中数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勾股定理和平方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共同研究勾股定律的论证方法,并要详细记录论证的过程。学生在共同研究中,他们一起测量数据、一起用各种方法拼接图形、一起计算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脑子灵活,总能想出更多的图形拼凑方法;有的学生很擅长整理记录,他们能把求证的过程整理得很有条理。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们把精神集中到共同研究课题上而放下过去彼此的成见,等到研究课题完成时,他们通过相处不仅加深感情,而且同学之间能彼此欣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时,不仅学习态度被动,而且思维方式呆板,同时他们掌握的能力极其单一,因为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学生往往都成为只会做题的“书呆子”。而采用研究式的学习模式能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数学知识,在研究数学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的理解课本中的概念知识,而且能全方位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在使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意到给学生研究的项目课题必须是学生结合旧的知识和现在学习的新的知识,经过努力研究就能得到成果的难易适度的课题,如果难易度不合适,学生可能会觉得项目太简单而不必深入思考,或者觉得怎样研究也得不到成果索性消极对待。

【参考文献】

[1]吕林海,王智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实施模式初探[J].数学教育学报.2004(02)

[2]张雄.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03)

[3]何华兴.把握数学发现方法 提高数学创新能力[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4]李东斌,董晓斌.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3(02)

七年级下册数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分类教学法;高效课堂

“分类教学法”是不同于“分层次教学法”的一种教学方式,分类教学是在新课标下,在熟练教材的基础上对课件、知识点、练习等进行分类,面向全体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分层次教学主要是备好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能力,让学生爱上课堂,真正达到高效的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分类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特从以下五个方面做了阐述:

一、分类教学在于对课件的分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的内容分引入、复习、新授、练习、总结、作业等环节。课件的引入很关键,可以通过故事形式或动画形式出现,既贴近于生活,又能大大培养学生的兴趣。复习内容是相对应的主要知识点,主要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如在授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时,复习练习布置的内容主要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分式方程的定义等内容,通过对比更鲜明地达到新授课的目的。新授课内容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对课件进行分类教学。如在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内角和内容时,可通过一副三角板入手,让分类贴近于生活。在安排练习方面,分类题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总结和作业要有针对性,把主要内容和经典练习进行分类,让学生对一节课的主要内容留下良好的记忆。课件的分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类教学在于对知识点的分类,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知识点的分类更有利于面向全体,让全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点的分类更形象、更直接,让学生更明白地掌握新的知识点。在授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加法内容时,将有理数加法内容进行分类,分成同时是正数,同时是负数,一正一负,互为相反数的数,和零相加的数共五类。通过分类,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授同类项这个内容时,分同类项、可以合并、和仍是单项式几种不同形式,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分类教学在于对练习的分类,充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节课的知识点很多,但如果重点不分,学习将会事倍功半;但如果把握了重点,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对练习的分类能有效地体现重点,提高解题能力。在授八年级上册《整式的乘法》这一章时,布置练习分填空题、计算题和求值题三类。填空题主要是填一些乘法公式和知识点,计算题主要分有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法、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单项式除单项式、多项式除单项式等形式,具体又全面。这一章的重难点在于求值题,所以对求值题的分类至关重要,可以分为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求值题。通过对练习的分类,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和求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分类教学与分层次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面向全体

在认真备好教材的前提下认真备好学生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和布置练习等方面也要分类教学。在授九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这一节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分为直接根据文字求解析式和结合图形、一次函数的综合求解析式两种,这样做既照顾了中下层的学生,又培养了优生。通过求解析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函数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如,在教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时,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生训练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在应用题分类时,基础和重点的分类是增长率问题;其他类型的应用题重点是利润问题和面e问题等。分类教学与分层次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面向全体,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分类教学与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机结合,建设幸福人生

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一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分类教学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备课是关键。在备课中备教材的重点去讲,备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去讲,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吃得饱”,又“吃得好”。在课堂之外对题目进行分类,让学生加强训练和巩固,让学生爱上练习,真正爱上数学。只有对知识点恰当分类,才能促进课堂高效,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幸福感。

总之,“分类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或一种教学手段,要运用好它,既要充分备好教材,也要充分备好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对课件、知识点和练习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与分层次教学和构建高效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纪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2.张卫华.内江科技,2010.9.

七年级下册数学总结范文3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课时安排

7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2.1余角与补角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余角、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余角、补角及对顶角的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在具体情境下的讨论,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教学重点

1.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2.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教学难点

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对顶角的定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来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使之能运用本节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师]在上册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中,我们学习了“平行”与“垂直”,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平行线?

[生]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师]很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道路、房屋、山川、桥梁……等这些大自然的杰作和人类的创造物.这其中蕴涵着大量的平行线和相交线.

下面大家来看几幅图片:(出示投影片:P49的桥的图片,宫殿、建筑物、门等的图片)

你能从这些图案中找出平行线和相交线吗?

(同学们踊跃发言,都能准确地找出其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

[师]同学们找得都对,说明大家掌握了所学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深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发现平行线和相交线的一些特征,并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我们还将利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尝试着作一些美丽的图案.

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得很好.

图2-1

Ⅱ.讲授新课

[师]我们知道,光的反射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通过如图的实验装置我们可以验

证光的反谢定律:

活动内容:参照教材p59光的反射实验提出下列问题:

(1) 模拟试验:通过模拟光的反射的试验,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将其抽象为几何图形,为下面的探索做好准备。

(2)利用抽象出的几何图形分三个层次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i说出图中各角与∠3的关系。将学生的回答分类总结,从而得到余角、补角的定义。

ii图中还有哪些角互补?哪些角互余?在巩固刚刚得到的概念的同时,为下一个问题作好铺垫。

iii图中都有哪些角相等?由此你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在学生充分探究、交流后,得到余角、补角的性质。

由此,我们得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互为余角.即: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complementary angle),也就是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只要有∠BDC+∠1=90°,就可知道∠1与∠BDC互为余角,反过来知道∠1与∠BDC是互为余角,就一定知道∠1与∠BDC的和为直角.

再之:∠1与∠BDC是互为余角就是说:∠1是∠BDC的余角,∠BDC也是∠1的余角.

大家看老师手里拿两个三角板(一边演示,一边叙述):这一个三角板的60°的角与另一个三角板的30°的角加起来正好是90°,那么我们说这两个角是互为余角.

同学们应注意:(强调)

(1)互为余角是对两个角而言的.

(2)互为余角仅仅表明了两个角的数量关系,而没有限制角的位置关系.

[生]老师,我们知道了:两个角的和是直角,则这两个角是互为余角.刚才我们还讨论了:∠1+∠ADF=180°,∠EDB+∠1=180°.

那么这样的两个角又叫什么呢?

[师]这位同学问得好,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另一个概念:互为补角.即: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 angle).

互为补角的概念的理解与互为余角的理解基本一样.哪些同学能尝试的说一下呢?

[生甲]只要满足∠1+∠ADF=180°,就可知道∠1与∠ADF是互为补角.反之知道∠1与∠ADF是互为补角,就一定可知道∠1与∠ADF的和是平角.

[生乙]∠1与∠ADF是互为补角,就是说:∠1是∠ADF的补角,∠ADF也是∠1的补角.

[生丙]互为补角也是对两个角而言的.与角的大小有关,而与位置无关.

[生丁]∠EDB与∠1也是互为补角.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棒.互为余角、互为补角都是针对两个角而言的,仅仅表示了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没有限制角的位置关系.

好,下面大家来想一想.(出示投影片§2.1 A)

在下图中,CD与EF垂直,∠1=∠2.

(1)哪些角互为余角?哪些角互为补角?

(2)∠ADC与∠BD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ADF与∠BDE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图2-2

(同学们分组讨论,得结论)

[生甲]在图中:∠1与∠ADC、∠2与∠ADC、∠BDC与∠1、∠BDC与∠2都是互为余角.

∠1与∠ADF、∠EDB与∠1、∠ADF与∠2、∠EDB与∠2都是互为补角.

[生乙]∠ADC与∠BDC相等,因为:

∠ADC+∠1=90°,∠BDC+∠1=90°

所以:∠ADC=90°-∠1=∠BDC.

[生丙]∠ADC与∠BDC相等的理由还可以这样说:因为∠ADC+∠1=90°,∠BDC+∠2=90°,所以∠ADC=90°-∠1,∠BDC=90°-∠2,又因为∠1=∠2,所以∠ADC=∠BDC.

[生丁]老师,是不是这样:∠ADC是∠1的余角,∠BDC也是∠1的余角,所以∠ADC与∠BDC就相等.因此可以说:同一个角的余角相等.∠ADC是∠1的余角,∠BDC是∠2的余角,而∠1与∠2相等.所以∠ADC与∠BDC相等.因此可以说:相等的角的余角相等.

[师]丁同学总结得很好.大家的意见怎么样?

[生齐声]丁同学总结得对.

[师]很好,这就得出互为余角的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接下来看第三个问题:

(同学们踊跃发言,得出结论)

[生]∠ADF与∠BDE相等.因为∠1+∠ADF=180°,∠1+∠BDE=180°,所以,∠ADF=180°-∠1=∠BDE.还可以这样说:

因为∠1+∠ADF=180°,∠2+∠BDE=180°,所以∠ADF=180°-∠1,∠BDE=180°-∠2,又因为∠1=∠2,所以∠ADF=∠EDB.

因此得出结论: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师]同学们表现得很好,通过讨论,得出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接下来,我们议一议.

(可用电脑演示,也可用实物剪刀实际操作,然后提问.)(出示投影片§2.1 B)

(1)用剪刀剪东西时,哪对角同时变大或变小?

(2)如果将剪刀的图形简单表示为下图,请问:∠1与∠2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图2-3

[生甲](1)用剪刀剪东西时,相对的角同时变大或变小.

[生乙]图中的∠1与∠2有公共的顶点O,且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1与∠2相等,因为∠1是∠BOC的补角,∠2也是∠BOC的补角.由同角的补角相等,可得∠1与∠2相等.

[师]很好,像这样,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1与∠2有公共顶点,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如图中的∠AOD与∠BOC也是对顶角.

由对顶角的概念可知,对顶角的本质特征是:两个角有公共顶点,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所以要在图形中准确地找出对顶角,需两看:

(1)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得的角;

(2)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而没有公共边(或不相邻)的两个角.

另外,从对顶角的定义还可知:对顶角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是互为对顶角;一个角的对顶角只有一个.

接下来大家想一想:对顶角有什么性质?

[生齐声]对顶角相等.

[师]好,“对顶角相等”是对顶角的重要性质.

下面大家来议一议(出示投影片§2.1 C)

如图(P52的上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甲]根据对顶角相等,可以得出所量角的度数是40°.

[生乙]我利用补角可得出所量角的度数是180°-140°=40°.

[师]同学们能利用学过的有关事实解决实际问题,这很好.

下面我们来做一练习,以巩固所学内容.

Ⅲ.课堂练习

1.下图中有对顶角吗?若有,请指出,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图2-4

答案:图(1)、(2)、(3)中没有对顶角,因为这三个图形中的∠1、∠2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图(4)中有对顶角,分别是∠1与∠3;∠2与∠4.

2.判断对错

(1)顶点相对的角是对顶角.( )

(2)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

(3)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的角是对顶角.( )

(4)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

答案:××× √

(举反例说明)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定义、三个性质,现在来总结一下:

定义:

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对顶角:像这样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O,∠1与∠2有公共顶点,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注意:

(1)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只与角的度数有关,与角的位置无关.

(2)对顶角的判断条件:

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相等.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52习题2.11、2、3

(二)1.预习内容:P53~54

2.预习提纲

(1)直线平行的条件是什么?

(2)同位角的概念.

(3)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板书设计

§2.1台球桌面上的角

一、台球桌面上红球滑过的痕迹

图2-5

∠1+∠ADC=90°

∠1+∠BDC=90°

∠1+∠ADF=180°

∠1+∠BDE=180°

二、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定义

三、互为补角、互为余角的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四、对顶角的定义

五、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六、练习

七、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