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1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了四名群众。调查对象均是随机找到的农民工,满足调查条件。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一些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到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改善生活并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需要靠劳动靠智慧去改变,这改变的契机在于学习社会上更有用、更实际的操作技能,或者是提高自身的学历从而改变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的现状,参加培训学习可以增加自己的能力,像操作技能、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学习后可以朝其它高薪行业迈进,以另一种生活态度来过生活。

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尚未成为城市居民,但与农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已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

因此,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一旦让广大农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提升了相关的素质,他们不但能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为他们家乡的经济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要强人强市强省乃至强国,教育的重要性仍旧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社会上同样是这样一个局面,很多农民工争相去竞争培训机会,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这只是很多农民工中积极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们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农民工头脑富起来了,难道我们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带动后富这个道理吗?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给这个方式下什么定论,但是,看看当今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二月失业返乡的农民工数量达2000万左右。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么一大批的人的就业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我想就这些问题提出并重申自己的几个观点:

第一,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农村基层。我国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城,农村本土教育资源匮乏。只有把教育资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层,从上向下贯彻,从下向上执行,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在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源减少和校舍闲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些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

第二,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农民工教育还有赖于自我教育,靠别人靠社会毕竟不能有长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辐射范围广的中心村规划布局学习网络。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并使新农村成为农村人口自我学习的基地,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第三,重视教育权的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权的保障,农民工到城镇就业,虽然解决了生存问题,但还要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以获得稳定就业的能力,适应城市生活。而农民工在进城时就在文化教育程度上与城市同龄人存在着先天差距,如上海2003 年对外来流动人口调查表明:84.05%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工进城后因本身经济条件较差,往往难以支付市场机制下的培训费用,城市庞大的继续教育体系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而政府和用人单位又因缺乏经费投入且无明确的政策保障,不可能有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等再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用人单位过度延长农民工劳动时间,更不可能使农民工有其他再学习的机会。二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目前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缺乏相关的规定,也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人地两生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棘手的问题。城市正规学校入学的户籍制度使很多农民工子女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无法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算能够进入也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

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农民工教育这件事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任务的一个重点,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教育要面向农民工,为其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教育要面向新农村,使教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工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要面向未来,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无论是对于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公平配置,还是对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农民工继续教育都将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三农问题也能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得到解决或大大的改善,让农民工朋友真正学习到能提升自己的知识、开展以后丰富多彩的人生路。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2

基于此,技工学校在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过程中,除了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基本技能外,还要把安全生产素质教育问题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由于技工学校具有师资、设备、场地、企业需求、职业介绍等诸多特点和优势,因此,技工学校在进行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有责任、有条件、有能力将安全生产素质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农民工的安全法律意识

技校必须组织农民工集中学习《安全生产法》《劳动法》以及相关行业安全生产政策和法律、法规,使每个农民工懂得自己在从业时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深刻领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我国《刑法》第113、114、115条规定,对于干部违章指挥、工人违章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判7年徒刑。要做到安全生产,农民工就必须遵章守纪,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规范,严禁违章作业、违章指挥。

二、增加安全教育课程

技校在对农民工进行操作技能培训的同时,一定要把安全知识放在重要位置,增强他们的安全知识,让他们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教师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把安全生产与操作技能、操作规程有机结合起来。安全生产的培训课时应占培训总课时的1/3,可以单列章节,更强调融入到操作技能、操作规程的教学过程中。

三、优化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上,总的原则是:让农民工看得懂、用得上、记得住。教育培训要突出内容的实用性,增强对农民工的吸引力;技能培训应依据农民工的文化基础、学习要求和不同工种特点,确定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设置;在教学内容上,理论知识要以够用为度,动手操作要多,教学形式要直观、浅显。

技校要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培训为主,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岗位、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岗位,要依据逐步建立的城市就业岗位准入制度,坚持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使农民工在参加完成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和培训后,能获得相关的就业资格证书,直接进入就业岗位。

四、教学时间安排要符合“亦工亦农的兼业型”特点

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农民工来说,解决眼下吃饭问题、养家糊口才是头等大事。他们根本就没有心思参加培训,即使想参加培训,也没有一整天的时间,只有等到晚上或工余之后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因此,技校培训机构一定要见缝插针、送教上门,加大培训服务力度。由于农民工分布在各个行业,无法集中到办学地点进行培训。因此,在培训工作中,我们就必须更新传统办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服务至上的宗旨,认真做好调研,主动与参培单位沟通交流。我们要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确定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可采用集中培训、半工半培、错时培训、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安全培训。

五、创新教学模式

在多年的农民工培训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情况各有不同,如果我们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肯定达不到教学目的。我们一定要深入实际调查情况后,针对他们的特点,采取非常规教学模式。只有创新教学模式,农民工的培训才能真正抓出实效。

第一,编写与农民工文化程度相适应的安全培训教材。内容上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突出与实际工作密切关联的重点。

第二,采用“预培”制。具体来说就是先制作或选用某个工种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的影像资料,对将要参加培训的人员预先进行培训,达到一定学时,初步掌握一些技能且产生一些兴趣后再进行正式安全培训。

第三,针对该工种发生的重大事故案例,尽可能地采取录制的影像资料以放映的形式教学。教学时一定要透彻分析:事故的起因、性质、后果,事故的防范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事故的责任追究,应汲取的经验教训。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3

一、继续教育“精准供给”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意义    

1.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继续教育的应然功能   

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继续教育是突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瓶颈的必然途径。川继续教育可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进行对口式、专业化教育供给,职业方面,继续教育可以为其提供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学历方面,继续教育可为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补偿教育,提升学历层次,补充知识文化。此外,继续教育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其自由全面地发展。    

2.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期待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社会需要大批高质量、创新型人力资源以应对新常态下的社会转型,继续教育能够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终身学习城市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人问题备受关注。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序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2016年,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旨在提高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圆农民工求学梦。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人关系着社会和谐和文明程度,继续教育责无旁贷。    

3.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走向城市,需要提升整体素质,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化。而在现实生活中,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主体的边缘,其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劳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均陷于捉襟见肘状态,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继续教育,都需要终身学习。研究调查数据表明:相比上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和培训水平明显提高,更有激情和活力,城市融合意愿更强烈,渴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奋斗在城市扎根定居。新生代农民工进人城市,面临着经济危机、社会地位边缘化、孤独无助的融人障碍,他们渴望提高生存技能和自身素质,获得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地位,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充分地融人城市大家庭,在城市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提升生活品质,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对成人教育有着较高期待,希望能够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寻求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继续教育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人包括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的融人是立足城市的基本需求,包括劳动就业、工资收人、衣食住行等;社会层面的融人是适应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包括社会适应、文化接纳、身份认可、政治地位、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心理层面的融人是新生代农民工深度融人城市的标志,包括归属感、自我实现、身份认同等。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继续教育“精准”供给策略    

1.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岗位胜任力    

首先,在学历教育方面,目前我国社会还未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以“文凭论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学历仍是就业的“敲门砖”,新生代农民工若想在城市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提升自身学历层次,以进人就业基本门槛。对于高中学历起点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他们提供专科或本科学历继续教育,实行学分制,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学分积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其次,在职业教育方面,应立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需求,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相融教育模式,深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场所,与单位共同制定教育内容和计划。再次,应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前培训、就业指导、在职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最后,开发与新生代农民工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和课程,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网络教育平台,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历与技能并重,面授与网络教育共同进行,使新生代农民工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更新知识,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突破时空限制,及时满足其多样化教育需求,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    

2.搭建社会交往平台,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继续教育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会交往平台,构建多维度的社会教育支持体系,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可在城市中设立“互助学习角”,鼓励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进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文化知识,新生代农民工也可以在“互助学习角”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展示给大家,把自己熟练的操作技能教给其他人,这样既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知识也可以使他们提升自信心,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其次,成立一些“80后”" 90后”互动交流机构,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进去,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同龄人。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会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自如,更好地与他人交往,进而走出边缘地带,促进社会融人。    

3.提升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与融合    

文化认同与融合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的重要切人点,继续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的养成、价值理念的塑造、文明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起着桥梁作用。继续教育应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兴趣爱好,提升文化素养,从精神层面融人城市。为此,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组织一些休闲娱乐活动,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培养一些兴趣,充实他们的生活。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4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的教育形态。首先,远程教育培训溯源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至今已有35年历史,并经历了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的媒介过渡,是信息技术运用于现代教育的杰出成果,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电大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战略为主导,教育培训从精英向社会大众普及,较早涉及农民工的远程教育培训。其次,农业广播学校系统虽然主要面向职业农民开展远程教育培训,2003年后也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广播电视和网络形式开展农民工远程教育培训,广西农广校每年面向农村招收中专生6千人,其中部分毕业生进入农民工群体,每年完成非农技能培训6万人。再有,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办公室,以广播、有线电视和互联网面向农村党员干部开展教育培训,其中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通过乡村两级远程教学接收点实施农民工的就业教育培训。还有,企业的线上培训,以电子学习E-learning形式开展一线蓝领员工的职业技能和企业文化教育培训。以互联网为支撑的远程教育培训将资源丰富、方便快捷、平等互动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人群的教育培训,并以其先进教学理念贯穿教育培训过程,带动师生交流和教学管理流程简化科学,带来教育培训理念、技术及机制的创新。

2广西电大农民工远程教育培训的实践

2.1广西农民工远程教育培训项目实施情况

广西远程教育早已涉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广西电大于2004年列入国家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首批试点,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培养农村基层政权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部分受益学员考取国家公务员以及参与非农就业创业。以后,广西农广校和广西远程办也开展农村人才培养。2008年,广西电大与中国人大、北航、中南等重点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施人才培养远程合作项目,项目启动北海出口加工区的驻园远程学习中心,送教上门为企业员工进修学习提供服务,许多外来务工青年参与并受益。借鉴广东“圆梦北大100计划”经验,广西团区委于2011年春天在南宁高新区试点“农民工圆梦大学行动”,35名青年职工受助参加广西电大学历进修,接着,又于2012年春启动“万名青年农民工圆梦大学行动”项目(简称“圆梦行动”),广西电大作为首个合作高校将项目进行系统运作,至今已在南宁、北海等七个市资助了1500多位农民工报读高等教育本专科学业,“圆梦行动”人才培养涉及广西八个工业(产业)园区,受训学员平均年龄30.2岁;广西籍占90.7%,外省籍占9.3%;壮、苗、瑶、回、满、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员占34.5%;生产经营一线员工占65.2%,后勤服务岗位员工22.4%,管理岗位员工占12.4%;专科学员占64.2%,本科学员占35.8%。首届试点班学员从南宁高新区学成毕业,按时毕业率为60.0%,能完成学业的占86.0%,辍学率为14.0%;以后届次学员各科平均及格率约为85.2%、补考率约为10.0%、辍学率约为4.8%;农民工学员学有所成可以期待。党的十广西农民工代表黄文宣(南丹县矿工)今年已获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专文凭。广西电大在“圆梦行动”受训学员中进行了多个专项调查,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等,相关信息已反馈到教学和管理中。

2.2广西电大“圆梦行动”的特点

“圆梦行动”作为我区远程教育专门机构针对农民工群体的远程继续教育项目,具有学历层次高、系统大规模运作、网络技术全面支持,又面向产业园区实用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2.2.1政、校、企合作协调推动项目

广西电大面向农民工的远程教育培训源发于2008年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培养远程合作项目”,由北海市政府和教育厅主导启动,北海出口加工区管委迎合园区企业人才需求而协调项目落户,并解决场地设备困难,北海电大寻找契机主动服务企业,又得到企业和员工的广泛响应,形成政、校、企三方合力促进园区人才培养,推动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至今仍是电大系统的标杆。广西电大“圆梦行动”由广西共青团组织发起,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亲自启动,电大各市分校找准项目落脚点,结合区域资金项目集聚的产业园区发展建设开发人力资源,得到园区管理层的支持响应并组织协调,发动企业以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企业帮助学校建设驻园专业教学实训基地,政、校、企同心合力形成氛围、机制和措施推进,保证了项目的政府导向正确、符合企业需求、教学实用高效,项目持续推进。广西电大课题组对全区115个产业园区2438家共5.78万员工进行了调查摸底,对项目落户的工业园区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预测,结合各类企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异同作出规划论证,按企业各类岗位要求修订教学计划,还建立了企业推荐、政府资助、电大系统服务的有效机制,加上学校人财物的投入,使项目意义升华:政府作为经济升级优化的动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行动去协调推进项目;企业作为凝聚人心的文化、招工引资的品牌和创新发展的尝试去维护项目的运行;学校也赢得服务社会的声誉和人心向学的呼应。为此,自治区政府专设项目资金,各级团委也筹资支持学员学习,南宁经开区连续五届资助学员学费达50多万元,占总学费近一半的资助成为项目持续进展的重要条件。

2.2.2产、学、研融合服务人才培养

电大看准广西产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结合解决人力资源供求失衡、门槛过低、建设开发粗放的问题,以区域发展目标为重点设置学历层次、专业分布以及教学改革,例如:北海出口加工区的装配特点、南宁高新区的前沿技术特点、南宁经开区和来宾华侨投资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点、南宁东盟经开区的轻工食品产业特点等,都纳入前期调研论证内容,各地电大因地因材实施项目,专业推介注意服务园区发展优势,听取企业的意见反馈,教学适应产业一线员工特点,着力解决各类学员的学习困难,完善适于园区生产生活的教学支持服务,还借力国开大《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核心理念和关键措施,大胆改革教学实训模式,着力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职业教育的转型融合,以现代远程教育个性化、碎片化学习的创新发展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提高学员实用技能水平和适岗能力。各地电大还积极整合资源开拓业务,将“圆梦行动”学历教育与企业员工的短期培养相结合,开办了涉及企业精神、团队合作、社交礼仪和营销策略等专题讲座。课题组对二年级以上学员的调查统计反映了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和明显进展。

2.2.3思、教、行互动提高员工素质

尽管“圆梦行动”属于成人业余教育范畴,广西电大依然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素质教育覆盖教学实训环节:设有班主任全程管理服务,选拔学员班干队伍构建自治机制,网络平台和交流介面常换常新,表现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及感情宣泄,线上线下的班组活动形成制度;教师更是表现了教学一丝不苟和师生的平等互敬,各类讲座、公益活动和交友组织连通师生之间、学员与社会之间、校企之间对教学的监管互动以及合力参与,使远程教育培训达到传授技能、又兼顾学员素质提高的发展目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收到良好效果。

2.2.4上、中、下配合形成育人环境

电大系统上中下配合是“圆梦行动”广泛延伸的关键因素之一,线上线下(O2O)配合又是项目顺利运作的关键因素之二。35年的办学历程,电大从中央至省到市、县“五个统一”的教学规范实现了资源共享、快捷时效、受众面广的优势,项目经试点到推广,共得到7个市级电大的响应配合,省校决策方案经市校协调组织直达园区学习中心,在培养目标、培养对象、资助政策等方面达成共识,上中下动作一致的系统运作受到政府的好评,项目受益面广,得到学员欢迎,层次分明的扁平化管理又增强了基层学习中心的灵活应对。同时,电大以网络技术支撑教学管理特色在项目实施中受益,专业广泛、资源丰富、网上学习个性化收方便快捷等特点较好解决了学员水平差异、工学矛盾突出和个人需求繁杂等问题,信息技术作为听课、自学、交流的工具适合农民工的时代特点和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课题组总结归纳“圆梦行动”的实践创新,就电大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调研作了总结分析,证明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培训适合大规模农民工业余进修、职业技能学习和市民素质培训。但是,“圆梦行动”也有专业分布不合理、重文轻理;课程内容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衔接不够紧密;企业一线蓝领人才培养不足;学员职业规划和人才交流还有待加强;农民工群体学习诉求不普遍,学员还不适应数字化教学等等不足;需要认真总结,加以改进提高。

3广西电大“圆梦行动”的启迪

和总理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都有重要指示(批示),国务院近期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又提出“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新市民培训”等。各级政府的科学部署和各地的创新实践推动了这项工作的有效前行。从广西电大农民工专项远程教育培训的“圆梦行动”阶段性总结中,给出了经验的启迪。

3.1重新认识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仅限于提高人口红利、增加农民收入、或者提高生存技能和实用技能水平都是不够的。首先,农民工群体规模庞大(达2.6亿人),而且正在城乡社会中形成新的阶层,甚至上了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12月的封面,关注并扶持他们事关社会公平、缩小差距、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以教育培训为重点的帮扶措施能够改变命运、促进公平、构建和谐,运用互联网也突显民主公平属性。其次,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优化升级、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以及“一带一路”和“双核驱动战略”实施都需要大批人才支撑作为基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不可能再拼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人口红利要转向人口素质普遍提高上来,农民工教育培训应成为发展战略重点。再次,农民工教育培训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注重其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兼顾其基本素质提升和持续进步发展。教学内容应倾斜于技能知识又要兼顾理论基础,避免“以技能、以收入为标准”的人才培养观,促进农民工群体融入社会、融入时代。还有,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扩大农民工的受教育幅射面,以科技创新应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疏通渠道、提供服务,以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形式提高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和水平。对因政府职能出现条块分割造成农村新增劳动力(广西约70万人)享受中职免费教育与大量农民工(广西约1100万人)为生存打拼得不到培训的不平衡局面要认真对待。要在统一认识、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构建政府主导、财政资助、企业支持、学校参与、社会响应的协调合作机制,以提高受教育水平造福广大农民工。

3.2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首先是服务理念,中国教育具有平民化的历史渊源和人文传统,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延续至今并发扬光大,北京大学在1918年就创办了“校役夜班”,2006年北大校长又为学校保安甘相伟的专著《站着上北大》作序。为大众阶层服务、以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是大学的精神和传承,关注解决农民工群体的受教育问题,能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自觉、提高学校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功效,“圆梦行动”是远程教育机构办学理念的一次升华,这是高校办学理念转变促进为社会服务自信自为的案例。其次是教学理念,在社会各类形态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各界都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电大远程教育自谥为网络先驱,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驱动下,加上网络技术,带来了“教与学颠倒”、“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改革,这还远远不够。用户至上(以学生为中心)、体验为王(完善支持服务)、免费模式(类似“慕课”)加上颠覆创新(模式改革),这些“互联网思维”都在改革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及管理。当然,互联网以最低成本满足最大化需求的市场机制正影响教育培训,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合作,促进技术应用、搭建共享平台。2014年广西电商的政府统筹推动就是先例。再有是技术理念,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应用,加快了信息技术向各个领域的扩张渗透,并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电大教育也不能固步自封、自甘落后。电大要加快微博、微信、二维码、QQ等信息工具的普及,充分利用微课程的教学资源,尝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学习在教学管理上的应用,重点是教师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和素质提高,促进学员适应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3.3融合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5

一般来说,女性农民工是指从传统的农民中分化出来涌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劳动并取得收入的女性社会劳动群体。调查显示,进城女性农民工年龄30岁以下的占63.4%,30岁-39岁的占25.8%,40岁以上的占10.8%,平均在城年限为4年,而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只有少部分是高中文化水平。她们大部分都已成家,受教育程度较低,培训机会少,职业技能也不高,总体素质偏低,多数是靠“吃青春饭”,所以她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就业途径比较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是指农民工与城市环境相处取得和谐关系,并伴随这一和谐关系而产生与城市相适应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过程。换句话说,是指农民工自身与城市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而产生的再社会化的过程。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主要体现在她们城市适应能力的高低。而女性农民工城市适应能力的高低就在于她们能否真正适应城市生活,能否主动接纳城市,以及为城市文化所接纳。在这一接纳过程中,她们在经济、社会、心理等层面的城市适应状况不容忽视,这将直接影响着她们融入城市的进程。但是,女性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面临巨大的变化,比如角色的转换、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这些变化与她们受教育水平、身体素质、价值观念等因素相冲突,使她们游离在城市的边缘。

(一)就业途径单一,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农村信息接收闭塞及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农村女性到城市打工或者随丈夫外出打工大都是通过老乡、亲戚或者朋友的介绍。调查显示,通过老乡、亲戚或朋友介绍得到就业信息的占61%,通过职业介绍所或自己在人才市场上找工作的占24.4%,政府组织的招工仅占1.7%。年轻农村女性大多数从事餐饮、家政等服务业工作或者进入民营企业打工,年龄较大的农村女性则是做一些比较累、脏、城市人不愿意做的服务性工作。由于择业就业途径单一,组织化程度低,最终会使她们缺乏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的渠道和载体,加剧她们融入城市的困境。

(二)就业层次偏低,收入低

调查显示,女性农民工群体中能够进入白领阶层,靠个人素质和能力成为中层管理者或技术人员的大约只占5%;在传统女性职业领域,从事保姆、清洁工等工作的大约占9.6%;能够进入企业从事服装、电子玩具生产的大约占11.4%;从事餐饮、休闲服务性工作的大约占72.5%。女性农民工就业层次比较低,主要集中在服务业;总体收入也较低,从事餐饮和服务行业的女性农民工年均收入只有4500元-9600元,从事家政服务业的女性农民工年收入稍高一些,但也只有6000元-10000元。总之,上述就业领域技术含量低,对体力和年龄的依赖性较大,工作条件差且收入不高。因此,如果没有多层次的职业选择、合理的收入作保障,女性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必然会走向困境。

(三)就业观念狭隘

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特别是对于女性的影响更是远远大于男性。“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模式以及男尊女卑的历史传统已内化为女性农民工的行为规范。她们往往认为男性比女性强,赚的钱肯定比女性多;自己只需要操持好家务,抚养好长幼。女性农民工缺乏自信,只求有活干,有钱挣,很少考虑以后的发展。这样的落后观念使女性农民工视野狭窄,胸无大志,安于现状,对收入的关注度高于职位,势必会成为她们融入城市的绊脚石。

(四)生存身份边缘化

女性农民工来到城市,使城市的劳动力得以弥补和充实。但是,长期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对她们的城市生存无形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增加了她们的生存压力。调查显示,进城打工的女性农民工在单位集体宿舍居住的近60%,租房居住的大约占30%(其中10%左右是与别人合租),能在城市买房居住的仅占1.17%。大部分女性农民工仍然不能改变农民的身份,她们没有足够的收入在城市落户,难以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此外,部分女性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困惑及矛盾,城市居民不能接纳她们,她们心理上也不能真正接纳城市和融入城市。这样就使得她们的身份处于尴尬的位置,既生活在农村的边缘,又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成为“双重边缘人”。

(五)社会关系网单一闭塞,自卑心理明显

女性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交往多限于本群体内部,与其他群体之间的交往很少,并且从其他社会关系中获得的支持十分有限。调查显示,当遇到困难时,大部分女性农民工选择向亲人或老乡求助,极少数女性农民工会向城市居民求助。她们的交友圈主要还是局限在农村老乡或亲戚朋友这种地缘或者血缘关系之中。除此之外,加上语言、人际交往方式、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在城市生活中屡屡受挫,使女性农民工存在着较为强烈的不公平感,导致自卑、怨恨等不良心理产生。同时,女性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沟通障碍,基本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社会关系网络之外,成为一个相对孤立的群体。她们的这种单一及闭塞的社交关系及自卑的心理状态势必会阻碍她们融入城市的进程。

二、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对成人教育的诉求

(一)女性农民工的经济适应需要成人教育的促进

经济适应是指女性农民工在城市中参与经济活动以获得经济收益,并通过这种收益来维持生活及改变生存状况的一种状态和过程,主要包括就业、职业声望、教育培训、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融入状况。女性农民工之所以进入城市打工,最直接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而经济收入高低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能力。由于受到性别歧视、男尊女卑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女性农民工受教育机会较少,就业面比较窄,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工资收入低且工作辛苦。因此,女性农民工需要有竞争力的就业能力、良好的居住环境、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来改变她们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生存状况,而这些并非受城市生活的自然熏陶就可以实现。成人教育注重科学性、职业性,能满足成人多种生活的需要,同时又注重从多方位、多层次持续开发成人的潜能。成人教育能够促进女性农民工掌握、更新并丰富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她们适应社会生活及生存变化的需求。因此,女性农民工的经济整合需要成人教育的促进。通过成人教育,提高女性农民工职业技能及就业能力,从而使她们能够在经济上独立,逐渐完成社会、心理和文化层面的融入,为顺利实现城市融入奠定基石。

(二)女性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需要成人教育的引导

社会适应是指女性农民工通过对自身行为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的调试,不断改变与适应,逐渐向城市生活方式靠拢,从而培养起能与城市居民友好互动,与城市生活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与交往方式的一种状态和过程。实际上,社会适应是一种再社会化过程,即女性农民工要接受一定的城市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态度等,并使之内化,从而成为城市人。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农民工并非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而是需要将主观能动性蕴藏其中并发挥作用。但在现实的城市生活中,大部分女性农民工仍不愿意主动接受城市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习惯于自己原先的生活方式而不愿意改变。调查显示,在城里的农民工,不论男女,仍将自己定位为农民,自我认知还比较模糊,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仍不强,59.2%的农民工仍认为自己是农村人。当今社会,仅依赖于通过自然状态下城市生活的同化来使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将自然的社会化过程配合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才能科学地控制继续社会化的水平和质量,化被动为主动,使之适应并跟上当今时展的步伐。成人教育就是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能够提高女性农民工的主动性,使她们努力做出改变,最终引导她们逐步融入城市。因此,女性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需要成人教育的引导。

(三)女性农民工的心理适应需要成人教育的调适

心理适应是指女性农民工认同城市生活方式及价值理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城市生活价值观,从而能在行为上实践,心理上得到满足,情感上找到归宿的一种状态和过程,主要包括心理距离、身份认同等的融入状况。由于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低下以及歧视与偏见,农民工的自卑心理普遍存在,女性农民工也不例外。进入城市,面对陌生的面孔与环境,女性农民工需要重新适应。但是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及传统理念造成她们对所在城市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常常是以局外人的心态来看待周围事物,缺乏主人翁意识。此外,女性农民工的社会心理具有内心压抑的封闭主义倾向,进入城市,她们失去原有社会资源和交往圈,短期内又无法在城市中寻求新的生活圈。这种心理的冲突使她们与城市的主流文化和主流社会疏离。因此,女性农民工的心理适应需要成人教育的调适。通过成人教育,可以逐渐改变、调整女性农民工原有的生活模式及价值观念,使她们的态度观念得到转变,随时做好心理准备,被新的环境所吸纳和接收,适应新的城市生活,从而真正从心理上适应城市的生活,成为城市人。

(四)女性农民工的文化接纳需要成人教育的疏导

城市文化接纳主要是指女性农民工对城市生活长期形成的各种理念、方式等各方面文化的吸收及适应。文化因素是阻碍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及观念,而不同的环境又产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女性农民工在进入城市打工前,早已习惯乡村文化,比如男尊女卑的生活理念等。她们虽然在城市打工生活,但难以适应城市主流文化,自成一种亚文化圈,这样,她们的城市文化观念及习惯还未养成,而乡村文化又在延续,艰难的蜕变过程会让她们迷失方向。因此,在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需要进行合适的调整与适应,逐步形成城市所需要的文化观念及价值观。成人教育具有文化功能,能够给女性农民工提供必要的文化及价值观的熏陶,及时给她们补充文化知识及文化观念,让她们能够更快地接受城市文化、适应城市文化、融入城市文化,为她们在城市立足打好根基。

三、成人教育促进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策略

(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经济适应力

女性农民工之所以存在择业机会较窄、工资低等问题,主要在于职业技能不足,缺少具有竞争力的职业技能来赢得机会。而成人教育恰恰能满足她们的这种需求,可以促使女性农民工掌握、更新和丰富知识和技能,使她们真正从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她们在劳动力市场地位的稳定提升创造条件,使她们能够尽快融入城市经济建设发展进程,提升经济适应力。首先,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海报、传单等做好宣传工作,帮助女性农民工认识到提高职业技能对真正在城市扎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采取多岗位分层办班的系统培训模式,可以按文化基础水平分班,也可以按技能水平或兴趣等分班,满足女性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再次,针对不同职业类型及工种安排,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使女性农民工学以致用。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女性农民工能够充分学习职业范围内的知识,增加职业的选择范围,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进入更高收入的岗位工作。

(二)注重社会知识培训,提升社会适应力

成人教育作为实施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帮助女性农民工学习城市行为规范和确立城市生活价值观念等功能,同时对她们社会角色的认同与转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成人教育要注重为女性农民工提供城市适应性教育,加快她们继续社会化进程,增强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引导女性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城市现念及文明准则,使其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其次,成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女性农民工生活社区,普及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注入先进的思想道德理念,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教育,提高她们的道德水平。再次,培养女性农民工依法办事、利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等法制观念及能力,提升她们的城市社会适应力。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适应力

心理健康是农民工融入城市不可忽视的支撑点,只有心理健康,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及态度,才能够真正地被城市所接纳,成功地融入城市。女性农民工承受压力的能力往往较弱,因此,成人教育要注重女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她们的心理适应力。首先,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她们形成面对挫折应有的正确认识和客观态度,正确认识得与失,学会用恰当而不偏激的方式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其次,帮助女性农民工掌握控制、调节情绪的方式方法,使她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尽量学会用心平气和的心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再次,引导女性农民工积极参加各种有益健康的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她们的身心受到陶冶,扩大她们的兴趣范围。

(四)开展社区成人教育,提高社区适应力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6

[关键词]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农民工教育SWOT分析

[作者简介]朱海雅(1973-),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浙江宁波315016)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41-02

大量事实表明,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已成为我国产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城市建设出力、为自我创造财富、为社会提供税收,他们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何有效提高城市农民工的素质,创新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途径,学校以及社会都还在积极地探索过程中。高校成人教育学院是最早涉足农民工教育的机构,作为高等成人学校针对成人教育有着其他许多学校不具备的优势,在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发达地区在校生中农民工最高达90%,但由于缺少及时的教学改革措施,导致教学模式与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佳,与其他的教育形式相比,高校成人教育学院针对农民工教育的优势已不再明显,在灵活机动的网络教育、电大、自学考试面前,出现了有可能被这些教育形式所代替的危险。因此,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如何在农民工教育中积极应对、变革创新,如何能够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值得我们深思。本文用SWOT分析法,剖析了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在农民工教育中的优势与劣势,以期避免发展中的种种威胁,抓住发展机遇,探索一条实现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在农民工教育中灵活运用的最佳途径。

一、strengths:优势分析

高校成人教育学院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制度,高校成人教育学院最初大多以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为依托,通过学校已有的学校教学资源来办学,开办至今,培养了大批合格的社会人才,解决了我国那一阶段人才紧缺的问题,对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与此同时,高校成人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建立起了社会对高校成人教育学院的认同与信任。虽然近几年由于办学质量、教学模式、规范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学院的社会声誉有所下降,但与兴起不久的营利性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相比,高校成人教育学院社会声誉仍然较好。笔者总结农民工教育调查问卷,发现有近60%的农民工表示在选择教育机构时,会选择“普通高等院校的成人教育学院”。分析农民工选择高校成人教育学院的原因,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办学经验丰富,组织管理有效。高校成人教育学院面向成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一整套面向成人的行之有效的办学管理方法和经验,并且各类研究成果也丰富。农民工是当前成人教育中数量庞大的一个群体,农民工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范畴,原有成人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上的成功做法能继续沿用或者改进后使用,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教学成本。

2.教学网点分布广泛,适合吸收各地农民工生源。高校成人教育学院为了方便民众,在各地市县(区)建立了众多教学点,基本形成了区域性分布。新的农民工教育模式一旦探索成功,便可迅速在各教学点得到推广,这样也方便各地的农民工就近接受教育。

3.教育模式直观性强,信号刺激强,学习效果佳。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讲授内容按照事先设定的顺序和结构,借助各种表现形式,这样能把教学内容既直观又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一切,并内化到已有的认知图式中。另外,通过“人与人”直接面授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听觉、视觉等多重编码,进行立体信号的刺激,促进学员更有意识积极学习,增强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成人教育学院教学中师生交互性好。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听课时的表情、气氛、反应和答问情况,准确地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做出局部性或全局性的调整。这样,就能更直接、真实地进行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

二、weakness:劣势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成人教育学院也不例外。自2007年起,教育部正式发文,要求所有部委属院校成人脱产班停止招生,2008年,政府又要求所有普通高校成人脱产班全部停招。“禁招令”公布后,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生源迅速萎缩,各高校原有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也因此面临“生计艰难”的处境。在农民工的教育中,高校成人教育学院相应的劣势也暴露出来了。

1.脱离农民工实际需求,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民工教育应该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和各种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 力,提高他们工作的适应性,可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学 院仍以学历教育为主,以专科学历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学历发展为重,偏重书本知识,注重理论性、学术性。正因如此,导致适应农民工需要的各种岗位技能培训、项目培训、专项技能培训等形式的非学历教育所占的比重较小。目前,在学历补偿阶段已经完成,学历需求日益饱和的情况下,高校成人教育学院的学历教育反而局限了生源,因为招生面狭窄,从而降低了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学校不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开设专业课程,而是根据久不变更的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学校开设什么学生学什么,学校完全脱离实际需要在办教育,导致农民工教育缺少应用性、社会性、技能性。正因面向市场的办学体制还没有形成,目前的办学机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在农民工教育中的发展。

2.“普教化”现象严重,课程设置未体现农民工的特色。高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普教化”现象如习惯定式一般束缚着办学者的思维与行为,导致课程设置缺乏农民工教育实践应用的特色,严重影响农民工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普教化”是普通教育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倾向于强调知识系统的完整性以及逻辑结构的严密性,重视学术轻视实践。这种忽视农民工成人教育个性特点的教学模式,既难以充分反映社会发展对成人高教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难以充分体现农民工学生的需求,更难以保证农民工对最新科技发展做出快速调整。由于农民工群体大多活跃在生产活动第一线,强调知识性、学术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势必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办学形式单一,工学矛盾加剧。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主要是夜大或函授,学生手中的学习资源除了纸质教材外,大多为纸质辅导书,这样使得自学时没有辅助载体,困难较多。另外,许多用人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使得大部分农民工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个人行为,单位不再提供多余的时间保证学生提高能力。学习还是工作的两难选择,成为农民工学生学习的困境,因为大部分学生为了满足生计,首先会考虑各项工作要求,这样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就比较少,致使班级出勤率大幅度下降,这必然会影响到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

4.教师队伍建设欠缺,教学质量止步不前。由于成人教育学院的师资配备还不完善,许多教师都还是兼职教师,他们大多习惯将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照搬到成人教育中,教师教学中缺少对成人教育特点和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学效果不佳。大多数兼职教师由于已经承担了本部的教学任务,教学负担重,所以没有时间和精力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来配备相应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寻找合适的教学材料。另外,由于目前我国成人教育激励机制做得还很不到位,兼职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工资调整等规定都与成人教育制度无关,使得兼职教师任课积极性不高,大多从事兼职的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

三、opportunities:机会分析

近年来,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服务问题已开始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以农民工为对象的培训机构和服务市场出现了供求两旺的新局面。在这样两旺的形势下,高校成人教育学院的农民工教育有了新的生机,成人教育若想有更大更好的发展,需要抓住机遇,做好教学改革工作。

1.各级政府重视农民工教育,农民工培训市场前景广阔。2010年1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求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政府需要统筹好各方力量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对于加强农民工培训项目开发和管理、强化农民工培训机构管理、落实农民工培训资金等七方面作了重要指示。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措施,这对高校成人教育学院的农民工教育来说是极为有利的机遇。

2.提升农民工技能与素质越来越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正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构性人才缺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并且还将会是一个长时期的问题,特别是发达地区高技能人才的紧缺,严重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要使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引擎”长久发展、永动不衰,改善“燃料”品质、提升农民工素质是当务之急、必为之事,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作为长期从事成人教育的高校,毫无疑问是提升农民工素质的首选机构。

3.农民工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的意愿和危机意识,渴望再次拥有受教育的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农民工队伍也慢慢有了更新与换代,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逐渐取代老一代农民工,继续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作用。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大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可持续发展意愿和危机意识更强烈,这使他们表现出了更为激进的学习渴望、更加迫切的技能培训意识、更急切的提高自身素质的意愿,使得他们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着更强的探求欲和更加积极的进取精神。文化水平越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接受新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兴趣相应也更积极、更加富有热情,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愿也更强烈。

4.庞大的农民工数量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其中16~30岁的占61.6%。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中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超过1亿人。新一代农民工是农村劳动力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年富力强、有野心、有闯劲,由于不甘落后才到城里打工,他们大多有“学技术”“见世面”等强烈的再学习愿望,这种学习愿望将为农民工教育市场带来丰富的生源。

四、threats:威胁分析

尽管农民工教育为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带来许多市场机遇,但随着教育的发展,目前办学体制灵活多样,办学机构日益增多,农民工生源越来越复杂,这些都制约着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在农民工教育中飞速发展的步伐。

1.同行的竞争加剧,分散了优质农民工生源。近年来,我国的成人培训教育改变了过去单一封闭的培训育人格局,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培训教育机构,如专业培训学校、企业培训学校、电大、远程教育机构、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各劳动培训中心等,它们主要以培训成人技能为主要任务,其办学机制越来越灵活,这也成为威胁高校成人教育学院生源市场的原因之一。

2.农民工对教育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招生管理难度大。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受工作岗位高低、收益多少、家庭传统观念等影响较大,对集中脱产培训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许多农民工存在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造成了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在招生时出现种种困境。另外,由于农民工背景的复杂性,学校在培训过程以及管理过程中,问题也随之凸显。

3.培训时间较难安排,培训绩效差。由于成人教育学院安排的培训,一般采取定点培训,这对许多企业农民工来说是个难题,因为企业对政府订单的培训往往缺乏积极性,只顾眼前自身的利益,不关心农民工的培训,寻找各种理由使农民工不能如期及时参加培训,致使最后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学员寥寥无几,农民工培训的绩效可想而知,也是不尽如人意的。

五、SWOT综合分析

为了综合评价内外条件中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对农民工教育的影响情况,实现要素的最优化,下面我们就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对农民工教育现状的影响进行了SWOT分析(如文末表所示)。表中把机会、威胁、优势、劣势等组合起来,根据四个战略因素的不同组合,提出了几种可供考虑的战略建议。在SWOT矩阵中,SO战略、WO战略均属于进攻型战略,而ST战略、WT战略属于防守型战略,在大力发展农民工教育的今天,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可综合运用这四种战略方法,抓住机遇,做好优势工作,力求实现我国农民工教育的大跨越。

[参考文献]

[1]刘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赵应生,钟秉林.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背景[J].继续教育研究,2007(3).

[3]马福生.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成人教育[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