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管理理论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管理理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管理理论论文

有管理理论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有效的基本标准。本文拟从研究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以及在此目标下,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一、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行为导向,是财务人员工作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目标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层次性的,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的目标可能发生变化。目前对我国财务管理的目标业内届也存在不同观点,比较典型的有:

(1)利润最大化目标。

利润最大化就是假定在投资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行为将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利润是企业补充资本、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这里的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实现的税后利润,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再次,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人资本的关系,是个绝对数指标,不便于横向比较;没有考虑风险因素,高额利润往往要承担过大的风险;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以上种种缺点决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欠妥的。

(2)每股收益最大化目标。

每股收益是指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与发生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投资者投人资木获得回报的能力。蓦股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能够说明企业的盈利水平,可以在不同资本规模的企.或同一企业不同期间之间进行比较,揭示其盈利水平的差异。但该指标同样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也不能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可能导致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背离。

(3)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企业价值就是企业的市场价值,是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反映了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其优点主要表现在:①该目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期规划,合理选择投资方案,有效筹措资金、合理制订股利政策等。②该目标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股东财富越多,企业市场价值越大;③该目标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④该目标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社会资金通常流向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或行业,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当然,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股票价格很难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对于非股票上市企业,对其进行评估价值也很难做到。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分析,笔者认为,由于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人良性循环状态。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企业价值处于怎样的关系?当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企业价值最大?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其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1.1958年,莫迪格利尼和米勒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或者说,当公司的债务比率由零增加到100%时,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及总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变动,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

2.修正的MM资本结构理论提出,有债务的企业价值等于有相同风险但无债务企业的价值加上债务的节税利益。因此,在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税额庇护利益,企业价值会随负债程度的提高而增加,股东也可获得更多好处。于是,负债越多,企业价值也越大。最初的MM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是资本结构理论中关于债务配置的两个极端看法。

3.理论。理论的创始人詹森和麦克林认为,公司债务的违约风险是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函数,随着公司债权资本的增加,债权人的监督成本随之上升,债权人会要求更高的利率。

4.等级筹资理论。1984年,梅耶斯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序筹资理论。该理论认为,首先,外部筹资的成本不仅包括管理和证券承销成本,还包括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投资不足效应而引起的成本。其次,债务筹资由于股权投资。最后,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需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过高的成本发行新股。

从以上分析可知,利用负债资金具有双重作用,适当利用负债,可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但当企业负债比率太高时,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为此,企业必须权衡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的关系,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方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方法有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和公司价值分析法。

(1)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

它是以分析每股收益(EPS)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来判断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是指EPS不受融资方式影响的销售水平。根据EI''''S无差别点的销售量,可以判断在什么样的销售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本结构。由于在每股收益无差别点上,无论采用负债融资还是股票融资,其每股收益是相等的,则有:EPSI=EPS2,即(EBIT一Il)(1一T)=Nl-(EB1T一12)(1一T)=N2其中EPSI,II,N1分别代表权益融资下的每股收益、负债利息和普通股股数;EPS2,12,N2分别代表负债融资方式下的每股收益、负债利息和普通股股数;T为所得税税率。

(2)比较资金成本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决策前先拟订若干个备选方案,分别计算各方案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并根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高低来确定资本结构。该方法是确定资本结构的一种常用方法,适用于资本规模较小、资本结构较为简单的非股份制企业。

(3)公司价值分析法。

有管理理论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不文明行为游客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旅游呈迅猛增长的态势。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2.12亿人次,较2004年同比增长10%;中国出境总人数达到3103万人次,较2004年同比增长7.5%。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客源输出国。但是,我国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受到了包括国际社会公众舆论的批评,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对此,我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其目的是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引导我国公民全面提升自身的旅游文明素质。

然而,使社会旅游文明水平得到提高只将眼光放在游客身上是片面的。相关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缺乏社会公德和文明修养、中西方文化和习俗的差异、管理不到位、我国旅游市场尚不成熟等原因。提高游客的文明素质有赖于社会道德的整体提高,更有赖于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将科学的管理措施真正落实到位。本文认为对我国游客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除进行教育、宣传和引导之外,更重要的是制定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管理。

国内外游客管理的相关研究

游客管理是指旅游管理部门或机构通过运用科技、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过程。通过对游客容量、行为、体验、安全等的调控和管理来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提高游客体验质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游客管理已为发达国家旅游目的地广泛应用。从20世纪60年代起,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西方国家先后形成了一系列游客管理理论:游憩承载力(RCC)、游憩机会序列(ROS)、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AC)、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VERP)、游客风险管理(VRM)等。除此之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游客管理方法和模型,如游客影响管理(VIM)、游客活动管理程序(VAMP)、最优化旅游管理模型(TOMN)等至今仍指导着世界上众多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的游客管理。它们都建立了反应游客体验质量和资源条件的指标体系,并且确立了最低可以接受的标准,以及为保证相应区域的状态满足上述标准而应当采取的管理手段和监测技术。

在我国,游客管理仍属于新兴的研究领域。总体来说,无论是对实践的总结还是对理论的探讨都明显不足,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如生态旅游、遗产旅游等。游客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大多散见在一些专著的部分章节或论文中,专门的研究成果数量极为有限。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了部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何方永(2005)提出了对游客管理的三种理解:游客管理就是游客行为管理,即游客责任管理,目的是规范与引导游客行为,以减少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与资源的破坏;游客管理是游客体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增加游客满意度;游客管理是协调环境保护与游客需求关系的一种工具。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的内容侧重点不同。

张建萍(2003)指出旅游者管理的目标是要塑造“有责任的旅游者”。袁南果、杨锐(2005)认为游客管理模式的目标是为了保证环境不受到不可接受的负面影响,从而制定管理措施来引导限制游客活动,将破坏降到最低点。

刘亚峰、焦黎(2006)认为游客行为管理的内容包括:环境卫生方面的常规行为管理,破坏管理和安全行为管理三个方面。他们指出,不同的旅游景区对游客行为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在生态旅游区,对游客的活动范围、装备乃至所穿的鞋子往往都有要求;在文物古迹景区,一般重点是监管触摸、涂刻及拍照等行为。除配备足够的人员的监管外,导游的配合是有效的补充,为此必须注意对导游的管理。管理的方式主要通过提醒、宣传教育,但强制性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李萌等(2002)认为游客不文明行为是景区管理的一个部分,景区管理部门要重视对游客进行引导和管理:景区工作人员首先应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带头爱护环境;景区应建立方便反映问题的渠道,便于游客反映问题和意见,及时消除不满情绪,预防破坏行为的发生;制订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尤其是故意破坏行为加大制约力度;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安排中应有意识地增加与环境、景观保护有关的内容,使游客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相关知识。

马勇、李玺(2006)将游客管理的方法分为激发型管理和约束型管理:激发型管理是一种软性管理,主要通过沟通和交流,充分激发旅游者的自我约束能力,包括教育、示范和引导;约束型的管理也称强制性管理,通过制定相应的行为规则,并借助强制力保障该规则得到遵守。吴必虎(2001)通过对国内外游客管理技术的归纳与总结,认为游客管理可分为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两种方式。直接管理是指直接改变旅游者的意志和行为,如限制利用量、限制某些类型的活动等。间接管理方法是指通过改变影响游客意愿和行为的因素,来改变游客的行为本身,如对设施作物理变更,加强对游客的宣传等。张建萍(2003)认为应该通过导游或宣传手段对旅游者进行教育,通过法规、法律、制度等手段对旅游者行为进行制约,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旅游者的管理。李毅(2002)则提出了对游客管理的具体措施,即严格控制游客数量,有效控制游客活动,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重视导游管理和培训。

游客管理的成功经验

(一)西班牙管理经验

2005年,西班牙入境游客达5560万人次,大大超过本国人口(4200万人),创汇378亿欧元,外国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居世界第二位。西班牙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旅游大国,除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外,还有着文明的旅游氛围和管理井然的旅游景点。

西班牙所有的旅游景点都不准开饭馆和咖啡馆,也不准零售任何食品、水和纪念品,更不准乱停车。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在景点是绝对禁止的,违者严惩不贷。西班牙旅游景点内不准吃东西,游客吃饭、喝水必须到城里的饭馆、咖啡馆,买纪念品必须到附近出售纪念品的商店。旅游景点里厕所全部免费,厕所布点合理,而且非常干净,洗手池,洗手液、手纸和烘干机等一应俱全,因此不可能发生随地大小便之类的不文明行为。

坐落在首都市中心的马德里王宫和布拉沃古典绘画博物馆,大门口没有任何人维持秩序,但是有两排弯曲的白色栏杆引导人们前进,游客有秩序地鱼贯而入。在这样的文明环境里,人们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任何不文明的行为,就会让人觉得是一件十分丢人、极其难堪的事情。马德里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在路边看到体积不大的圆形垃圾箱,相隔20到30米就有一个,方便行人将垃圾扔进垃圾筒。西班牙有关部门对个别不文明行为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不严重的事件用文明的劝说方式加以制止;另一种是对于个别严重的不文明事件予以报警,由警方出面处理。

(二)意大利威尼斯管理经验

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是一座面积不足8平方公里的小城,城市中居住着不足8万居民,而每年平均接待1200万游客。巨大的客流量严重威胁着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保持威尼斯的吸引力、减少旅游业对当地的负面影响,当地政府以及旅游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游客行为管理政策。

为了有效维护当地的文明旅游氛围,威尼斯政府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方法,具体表现为:

首先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活动,以培养和提高旅游者以及当地居民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环保内在驱动力。当地旅游政府部门以及旅游企业共同倡导旅游可持续消费理念,即倡导旅游者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向有利于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和人们整体素质提高的方向发展。

其次,在加强旅游者环保意识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执法力度,从而有效地规范了游客行为、保护了旅游资源环境。威尼斯的旅游环保法规比较健全,除了严格执行欧盟、意大利的各种环保法规以外,威尼斯还专门制订了相关旅游法规,例如威尼斯市政府为规范旅游者行为而专门出台了名为“您不能”的行为规范手册,其内容包括游客不能在街头吃午餐、不能乱丢垃圾、不能在河道里游泳、不能在城内骑车或是驾驶其他任何车辆、不能在公共场合脱衣服、不能身着泳装行走街头等等。对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执法官员会不留情面的给予高额罚款,如对在圣马可广场上野餐的游客的处罚高达250欧元。

我国游客管理制度的缺陷

随着国外游客管理理论的引入,人们已经开始关注游客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国内的游客管理研究领域狭窄,缺乏系统性,理论研究成果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低。在实践领域,大多数旅游目的地的游客管理都只是权宜之计,缺乏包括游客管理程序、方法、效果评估与监控等内容的系统的游客管理运行机制,导致游客管理无效或低效,这与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归纳起来,我国游客管理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经济效益,缺乏对游客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大多数旅游经营管理者的关注点还在如何吸引大批的游客,过于重视旅游的经济效益,对大批量游客进入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考虑或考虑不周全,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一些旅游地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让游客尽量配合消费,不仅缺乏对游客环保意识和文明旅游的教育,甚至对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一些旅游地在缺乏统一规划和环卫设施的情况下,盲目开发,急于产生规模效益;一些旅游地的管理者尽管在理论上已经认识到了保护与开发并重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技术上,尤其是游客管理方面,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知识,缺乏可操作的措施和手段。

(二)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不到位,基层管理人员素质低

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队伍缺乏稳定,基层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加之许多旅游景区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到位,缺乏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与要求,使得他们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不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媒体经常有这样的报道,在国内的许多景区,游客随意在文物古迹上拍照、嬉戏,或者在景区乱扔垃圾,景区工作人员却对这类不文明行为“习以为常”或“视而不见”,很少上前劝导制止。旅行社对组织的出境旅游团很少进行必要的跨文化差异和得体行为举止的宣传和提示,而在旅游过程中导游和领队也没有担当起提醒和监督的职责。一些导游在讲解时,甚至宣扬迷信,误导游客去触摸文物,以求带来好运。

(三)缺乏科学规划,服务设施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规划直接影响着游客的行为及旅游活动。在我国的许多景区,游客的不文明或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景区缺乏科学的规划,服务设施不完善所造成的。停车场的位置,游道的设计、游憩方式的选择、牌示系统的引导都与游客的拥挤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密切相关;没有或不合理的功能分区会提高游客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垃圾桶的数量、位置、分布、开口不合理,卫生间数量不足,缺少让游人休息的设施等等。这些客观原因都会导致不文明行为的增加。

(四)景区管理混乱,相关服务系统缺乏

在我国许多景区管理混乱:对商贩摊点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商贩只管卖,不管环境卫生的清理;对食品饮料的食用没有要求,加之景区内的商品价格高出市场价格,许多游客便自带食品饮料,随处休息食用;商贩围追游客出售商品,随意圈地占点收取拍照费,游客“挨宰”的情况经常发生;景区收费不合理,重复收费情况严重;清扫人员不到位,垃圾满溢,不及时清运。特别是黄金周期间,很多景点都是人满为患,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相关服务跟不上,缺乏必要的疏导与调控,导致游客的种种不便,导致不文明行为频频发生。景区本身的管理已经非常混乱,更无法对游客进行管理、对游客的行为进行约束与监控。

加强游客管理和提升我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的建议

我国旅游管理部门、景区、企业要共同构建起科学的游客管理体系,采用管理技术防止或消除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具体建议如下:

(一)制定旅游者行为规范,加大对旅游者的宣传教育

加强各种类型的旅游者行为规范的制定、宣传和实施。例如英国的《在英旅游告诫20条》,除了告诫游客不要乱扔废弃物、乱涂乱画、触摸展品外,还针对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外国游客的提醒,如:“要压低嗓门,特别是在夜间和那些幽静的地方,如教堂和乡村”、“如果要把别人摄入自己的镜头,须先征得对方的同意”等等。所制定的行为规范一定要切实可行,并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和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以达到对游客进行教育和引导的目的,使游客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正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意识到自己对旅游景区环境应负的责任,从而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

景区要加强对游客宣传的力度,例如:在进入生态旅游地或遗产地之前,先让游客观看通过生动形象手段布置的展览或现代化技术摄制的短片,使游客增长知识,唤醒游客的责任意识,自觉进行文明旅游;在景区入口处,免费发放《入园须知》或旅游指南,提前向游客告知一些禁止的行为,使游客在入园前就了解有关规定,在游玩过程中自觉遵守;在景区醒目的地方利用大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游览须知及文明宣传短片,在显要位置悬挂文明标语,设置文明提示牌等等。对目前的出境旅游团至少要进行三个层面的宣传教育:基本的文明行为教育,不做损害他人、妨碍他人的事,如随地吐痰,衣冠不整,乱扔废弃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国际礼仪教育,如仪表仪容,着装礼仪,会面的礼仪,餐饮礼仪等等;跨文化交际常识教育,了解与特定旅游目的地人民交往时必须注意的文化差异。

(二)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引导他们发挥对游客的示范、监督和制约作用。无论是高层管理者、导游员还是保洁工人都必须是文明行为的典范,要主动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管,要能够做到随时捡起乱丢的垃圾,以实际行动引导游客。

旅行社需要加强对导游和领队的素质教育和管理,要求他们在旅游途中尽到引导、提示、监督的责任。另外,旅行社需要对导游词严格把关,严禁无中生有的编造,加强导游词的知识含量和科学性,发挥导游“文明的引导者和传播者”的作用。

(三)采用“激发型”和“约束型”并举的游客管理措施,进一步约束游客行为

目前,在我国旅游者整体素质不高、良好习惯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一方面要用教育、宣传、引导、鼓励等方式提升国民的旅游文明行为,唤起游客的社会责任感,激发游客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例如,旅行社向出境旅游团发放文明旅游行为倡议书、出境旅游须知等宣传资料;请游客参与管理,旅游途中或在景区里,请游客担任诸如“文明礼仪监督员”的角色,唤醒人性的优点,抑制人性的缺点;在旅游活动的安排上,有意识地增加增长科学知识、爱护环境、遵守文明规范等有关的内容。另一方面,采用约束型措施,通过制度和技术手段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制约与管理;诉诸法律法规,加大不文明行为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让不良行为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吸取教训。以罚治脏,以罚治不文明,已是被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四)完善配套设施与管理,采用人性化的游客管理技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暗示,在不知不觉中会产生与环境相应的行为与心情。一个场所越是脏乱差,游客对自身不文明行为的控制能力就越低;相反,如果游客置身于优雅、整洁的环境中,他的环境意识、文明意识、社会责任感会得到激发。因此,提供一个清洁卫生、设施齐全、服务周到的旅游环境,是景区消除不文明行为的重要措施。

各种公共设施,如垃圾桶、卫生间、游人休息处的设置、数量、分布一定要充足合理;对景区内的车辆、滑竿、商铺等要统一管理、统一价格,遏制尾随兜售、强买强卖、占道经营等现象;在景区内设置“最佳摄影点”,提醒游客在正确的位置拍照,减少游客乱爬乱拍情况的发生;景区要设有专门的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免费咨询和地图、手册等资料;建立完善的解说系统(包括导游讲解、咨询服务、影音材料、标志、牌示、地图、手册等),这样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信息,还能达到对游客安全提示、行为提示等的管理功能;景区内的牌示、标志等的位置要得当,信息要醒目、简洁、准确;景区内的游道、游览线路的设计要合理,使游客不走回头路,达到分流游客的目的等等。

除此之外,游客管理技巧的人性化更能赢得游客的配合,比如,制作诸如“小花多可爱,请您别伤害”之类的人性化的标示牌、温馨提示和公益广告;采取措施尽量缩短游客的排队等候时间和枯燥感,采用提供排队的详细资料、超额估算剩余时间、使人们排队时有事可做、提供幽默滑稽互动表演、利用计算机预订系统引入绩效排队体系等等。总之,景区要为游客创造舒适的游览环境,为游客的文明游览提供便利。

结论

游客管理作为旅游景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景区正常运转的前提之一,而我国在这方面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游客管理不仅可以维持旅游资源质量、优化游览环境、保证游客心情舒畅,从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还可以减少因旅游者不文明行为造成的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维护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带动游客旅游文明素质的提高。针对我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景区应该在分析不文明行为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采取有效的管理和防范措施,努力降低游客不文明行为给景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景区和游客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曹霞,吴承照.国外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研究进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2.何方永.城市游客管理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4.袁南果,杨锐.国家公园现行游客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园林,2005(7)

5.刘亚峰,焦黎.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

6.李萌等.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7.马勇,李玺.旅游景区管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有管理理论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理论的关系,对如何优化民营企业资本结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财务管理目标应为民管企业价值最大化,对务杠杆利益是衡量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指标,并在分析影响民营企亚资本结构有关因素的基础上,对如何优化民营企业资本结构问题提出了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去年6月财政部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首次将民营民营企业列为检查对象。今年1月8号,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报告显示,大部分民营民营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士作薄弱、白条抵现金、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提前确认收人、粉饰报表的现象比较突出。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很多企业之所以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英年早逝,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破产与持续经营只是一步之遥。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财务管理,导致财务状况恶化,丧失现金支付能力,不管其规模多大都会破产。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最优目标,对于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确定资本的最优结构,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确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出发,分析财务管理最优目标(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并运用资本结构的计量指标(财务疚杆利益),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负债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民营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民营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并通过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认为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一)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弥补了利润最大化的不足

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一方面,没有考虑民营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与投人资本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民营企业或同一民营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另一方面,它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取得的同一利润额所用的时间不同,其价值不同,承担的风险也可能不同。如果以追求民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还可能会忽视产品开发、生产安全、履行社会责任等工作,导致民营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进行财务管理就是要权衡报酬与风险的得失,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使民营企业价值最大。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将民营企业取得的报酬按时间价值进行计量,考虑了报酬与风险的关系,使民营企业的前当收益与未来收益都对民营企业价值产生影响,有效地避免民营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

(二)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对务管理目标更符合我国国情

在我国,有人认为应将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因为经济效益是指投人与产出的关系,即以一定限度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这是一个比利润更广义的概念,它是三类量化指标的综合:一是以资本、成本、利润的绝对数及相对数表示的价值指标;二是以产量、质量、市场份额等表示的实物量指标;三是以劳动生产率、资产利润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标。并认为第一类指标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现实的盈利水平,第二类、第三类指标反映的是民营企业潜在的盈利水平或未来的增值能力,因此该指标在利润中加人了时间因素,可以认为该指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由于反映民营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民营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民营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人良性循环状态。因此,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资本结构理论与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

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当代财务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民营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民营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民营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的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权益的结构。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民营企业价值处于怎样的关系?当民营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民营企业价值最大?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其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二)资本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是否存在最佳资本结构即这一财务命题;而且认为客观上存在资本结构的最优组合,并使我们对资本结构有了以下几点明确认识:

1、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

在民营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中,由于债务资金的利息在民营企业所得税前支付,而且,债权人比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要求的报酬率较低,因此,债务资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当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筹资,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公司收益。

2、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未必是最佳筹资方式

由于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的作用和影响,过度负债会抵消减税增加的收益。因为,随着负债比重的增加,民营企业利息费用在增加,民营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加大。这时,无论是民营企业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会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即要求提高资金报酬率,从而使民营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大大提高。

3、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

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虽然低于其它筹资式,但不能用单琐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当民营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民营企业在筹资决策中,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直至达到民营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方能实现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

三、衡,资本结构孟要指标一一财务杠杆利益

由于民营企业一般都采用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组合,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一般称为”杠杆资本结构”,其杠杆比率即为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因此,财务杠杆利益就成为衡量民营企业资本结构,评价民营企业负债经营的重要指标。

财务杠杆利益是民营企业运用负债对普通股收益的影响额。财务杠杆理论的重心是负债对股东报酬的扩张作用。其计量公式如下:

普通股利润率=投资利润率+负债股东权益x投资利润率一负债利率x(1一所得税率)。由上式可见,当民营企业全部资金为权益资金,或当民营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负债利率一致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不会形成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高于举债利率时,借人资金的存在可提高普通股的每股利润,表现为正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低于举债利率时,则普通股的利润率将低于税后投资利润率,股东收益下降,表现为负财务杠杆利益。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经济周期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既不会较长时间的增长,也不会较长时间的衰退,而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这种波动大体上呈现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即为经济周期。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多数民营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财务状况常常陷人窘境,甚至恶化,经济效益较差。在此期间,民营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甚至采用即零负债朋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一般来说,由于经济走出低谷,市场供求趋旺,大部分民营企业的销售顺畅,利润水平不断上升,此时,民营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二)市场竞争环境因素

即使处于同一宏观经济环境下的民营企业,因各自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其负债水平也不应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垄断性行业的民营企业,如我国目前的煤气、自来水、电力等民营企业,以及在同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民营企业,由于这类民营企业的销售不会发生问题,生产经营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利润稳中有升,因此,可适当提高负债比率,以利用债务资金,提高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巩固其垄断地位;而对于一般竞争性民营企业,由于其销售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价格易于波动,利润难以稳定,因此,不宜过多地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

(三)行业因素

不同的行业,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不同,其资金结构相应也会有所差别。商品流通民营企业因主要是为了增加存货而筹资,而存货的周转期较短,变现能力较强,所以其负债水平可以相对高一些;而对于那些高风险、需要大量科研经费、产品试制周期特别长的民营企业,过多地利用债务资金显然是不适当的。

有管理理论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政府管理;创新;信息化

知识经济浪潮汹涌,知识社会正在来临,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资源和核心活动。知识的获取(收集、分类、筛选、浓缩)、表示、应用(传播、共享、分配、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渗透、协调与激活)和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一个意义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知识管理应运而生。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但并不局限于只是管理知识本身。由于知识具有“静态的实体”和“动态的过程”的二象性特征,使其成为一种特别的资源和过程,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被消耗掉,而且可以通过知识创新不断增殖,它的开发利用渗透到所有的生产要素之中,其过程也贯穿在组织的各项活动之中。知识管理是运用现代管理原理与方法,采用技术、经济、人文等手段,对知识资源本身,对知识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渗透、协调与激活,对知识作用于知识而创造需要的新知识的过程,进行科学的计划、指挥、组织、协调和控制,从而有效地保证组织目标顺利实现。

知识管理既着眼于显性知识,更着眼于隐性知识,因为显性知识更多地表现为静态的知识实体,它易于整理、编码和利用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交流;而隐性知识则更多地表现为动态的知识过程,它往往存储在组织成员的脑海里,是组织成员所取得经验和他们之间的默契的体现。知识管理的创造性就是体现在使隐形知识发挥巨大潜力的过程中。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最有效的知识运用。组织的创新,不是直接运用现成的可直接使用的显性知识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组织人员在掌握相关显性知识的基础上,运用通常是隐性知识的经验和智慧才能实现。因此,组织的创新从根本上来说是组织全体成员共享知识、有效合作、相互促进的协同创新,而知识管理的目标也就在于建立一种激励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从而有意识地强化知识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渗透、协调和激活作用,使其效用成几何级数递增。只有吸引组织的各个成员积极参与知识的共享,通过他们之间思想不断碰撞而进发出的智慧火花的不断融合,才能最后汇成燎原之势的智慧之火,从而提高组织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提高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

二、推行政府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虽然总体上还处于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但知识经济已露端倪,在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大大加快,经济知识化水平快速提高,迫切要求政府推行知识管理与之相适应。随着社会上各类信息像潮水一般涌向政府,使信息的提纯和加工变得更复杂,增加了政府为社会提供最为有效的信息知识的难度,就像发洪水时有用的水反而少了一样道理。因此,客观上要求政府去管理知识,用知识去渗透、协调并激活其他生产要素,进而创新知识,最终增强我国政府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增强政府所代表的国家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不仅起管理和协调的作用,而且其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日益凸现,也就是说,政府的职能角色正从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一方面,政府部门拥有大量宝贵的信息知识资源;另一方面,个人、企业和社会对获取政府有关的政策法规、各类统计信息、社会保障信息等快捷和透明程度的要求日益提高,对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服务水平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政府部门职能的监督也日益强化。推行知识管理的政府可以胜任知识经济时代的这些新要求,同时也带动了政府外部的知识管理,通过各种信息知识流在政府内部及政府与社会间高速地交互流动,政府成为社会信息知识流的重要枢纽,极大地促进政府的宏观协调能力、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府管理创新

(一)政府知识管理要求政府业务流程再造

面向知识经济,知识管理赋予政府全新的角色和职能。政府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进行建立在高度集中于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事事包揽的管理,应该更着重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多管掌舵,少管划桨。部门分立、以审批为中心的政府业务流程完全无法适应政府角色全新定位的需要,按照知识管理的新观念新模式进行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势在必行。

虽然业务流程再造的初始研究对象是企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把业务流程再造应用到政府,已经是一种新的方向。政府业务流程再造不能局限于原有的业务流程,要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以审批为中心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业务流程,细分原有业务流程,把流程划分为基本的业务,剔除不必要的业务,增加与服务功能、知识管理和IT环境相适应的新业务,根据服务功能与知识管理定位和IT环境的需要,来实现业务流程的重新划分与组合。伴随着考察新业务流程的发生、发展和终结,确定、描述、分析、综合整个业务流程,重构与业务流程相匹配的运行机制和组织机构,实现对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使政府的工作流程着眼于整个过程的结果,而不是只注重于某一环节,忽视总体的服务效果。在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围绕服务对每一个工作岗位设立工作规范与考察标准。

(二)政府知识管理要求政府组织层次的扁平化

传统的政府组织是典型的建立在逐级上传下达基础上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严重影响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知识管理要求政府组织层次的扁平化,因为一个服务管理型的政府看重的并不是部门或个体能力的凸现,而是越来越依靠政府部门间的协作和部门间学习、交流和沟通。这就要求政府高效管理各类信息知识,通过广泛应用IT手段,提供便捷的沟通方式和广泛的决策支持能力,使政府组织内的沟通与外部的沟通更加快捷简便。同时,关键的一点是政府要做到体现政策法规的透明性,即体现信息知识的共享性从而加速信息在政府中的流动,由此可以增大管理幅度,减少政府组织的中间层次。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组织层次的扁平化,并不意味着政府管理层次的扁平化。这正如一个演员可以在一部影片里同时饰演多个完全不同的角色,演员的数目扁平化了,但角色的数目并没有扁平化。实际上,组织层次与管理层次间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尽管政府组织层次减少了,但政府管理层次并没有相应减少,不同的管理层次还是具有严格意义上的不同管理分工。

(三)政府知识管理要求政府建立鼓励成员参与知识传播、共享和创新的机制

政府推行知识管理的首要要求就是要求政府组织成员参与到政府知识传播、共享和创新中,且政府的领导层要把政府工作人员集体知识的共享和创新视为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支柱。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工作人员往往为了保持自己利益而隐瞒信息,这不利于政府知识管理的推行。政府应建立一种鼓励组织成员参与集体知识传播、共享和创新的机制,如设立知识主管,其职责在于培育集体创造力和推动知识创新;通过建立可以公开交流知识的政府内部网络和有利于组织成员彼此合作交流的工作方式,引导他们共同分享他们拥有的知识,鼓励他们把信息和他们的知识能力结合起来以创新知识;对于积极参与知识链的成员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并让更多的人参加到政府一些决策的研讨咨询会上,让他们在会上发表意见,并在会上接受集体的熏陶和教育。

与此同时,建立一套相关的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评估制度,并把其和干部职工的选拔任用、职位升降关联起来。除此之外,知识管理尤其要注重精神的激励,领导的作用并不在于后面推动,更重要的是在于前面引导,通过赋予政府组织成员更大的权力和责任,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放手发挥,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并长久地保持参与集体知识创新的积极性,最终通过集体的智慧实现政府的管理创新。

(四)政府知识管理要求政府加强业务培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快人才的培养

政府的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有效地推行知识管理,就要高度重视拥有和培育大量新型的知识人才。人才是政府组织的核tl,竞争力所在。因此,政府要加强各级管理、技术成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知识管理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培育大批新型的知识人才并把他们尽快充实到各级政府机关里,保证政府知识管理具有足够的人才支撑。这是当前政府推行知识管理的具有基础性的现实问题,不认真予以解决,知识管理无从谈起。反过来,政府工作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并把它转化为自身工作的力量,让知识真正成为政府的重要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最终使政府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这是知识管理作为学习型组织特征的内在要求。

(五)政府知识管理要求政府发展信息部门、寻求思想库的支持,作出符合效益原则的决策

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知识管理的内容中,知识的获取、表示、应用和创新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成为其重心,这样就凸现出政府信息部门的重要性。政府应大力发展内部信息部门,通过其对社会信息部门提供的各类信息的及时加工与传递,可以快速地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支持。这是政府内部知识管理的重要一环。

为了得到更好的决策支持,政府还应该寻求外部的思想库的支持,他们一般是社会组织,而不是政府部门。因为思想库拥有更多的研究和创新空间,使得他们能从更客观更科学的角度给政府的决策提供多种决策方案和解决方法,促进政府作出更符合效益原则的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强调一个效益的理念,因为这是目前很多政府决策所不够重视的地方。它实际是强调政府的决策要从以往过分注重投入的观念转向注重产出的观念。知识经济也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政府虽然不是追求利润的企业,但在政府决策中引入企业精神,可以使决策做到注重产出、注重效益,真正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从而提高政府的效益。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由于采取这样的做法而大大降低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值得我们借鉴。

(六)政府知识管理要求政府加快信息化建设,建设电子政府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都在进行政府的信息化建设。而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知识、信息资源挖掘并用来增强组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加快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建设电子政府是政府推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超级秘书网

有管理理论论文范文5

一、对“新教伦理”的诠释

在余英时看来,韦伯的理论贡献在于:指陈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除了经济与社会的原因外还有文化与精神的原因,这样的一种原因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背景,这也就是所谓的“新教伦理”,也称为入世苦行(inner�worldlyas��catechism)。

韦伯认为,加尔文的入世苦行的思想特别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他的研究在地域上侧重此种思想所波及的地区如荷兰、英国等地。这一精神的基本要素被以下信仰公式所表达:勤勉��节俭��天职��罪。如余英时所表达,新教精神中包括了勤、俭、诚实、有信用等美德,但更注意鼓励人们“以钱生钱,而且人生就是以赚钱为目的,不过赚钱既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也不是为了满足任何其他世俗的愿望。换句话说,赚钱已成为人的‘天职’,或中国人所谓‘义之所在’”。这样的精神似乎是超越非理性的,“但更奇妙的则是在这种精神支配下,人必须用一切最理想的方法来实现这一‘非理性的’目的”。

他将韦伯思想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相比较,指出韦伯所论,自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历史理论,因此不可原封不动的套用于中国史研究。但韦伯的理论又和马克思的理论一样,“其中含有新观点与新方法”,足以启发非西方社会的历史研究。相对于的经济决定论,韦伯认为文化与精神也可以在历史运行中发生重要作用。

不过韦伯也不是“历史唯心论者”,他在肯定宗教对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认为资本主义不纯粹是宗教改革的结果。如余英时所分析,韦伯指出资本主义的兴起可以归结于三个互相独立的历史因素: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组织以及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思想。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是在此三者交互影响下发生的。这样,韦伯便从多元视野,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起因与结果,作出广泛意义上的判断。他对新教伦理与西方发展的关系所做的不同凡响的解读,某种意义上启发历史学家对世界社会发展史做重新审订。

二、一个“韦伯式的问题”

余英时试用韦伯观点对中国历史做新的分析。他想追问的是: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宗教理论对中国商业活动究竟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影响,具体内容又是什么。他承认自己提出的是一个“韦伯式的问题”。

他也生怕所从事的研究是在套用西方的理论,但又说尽管已经历史所用的方法相同,但只要结论不同,就可以避免这个倾向。余英时研究的结果,中国传统宗教对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而韦伯则在他有关中国文化的论述中竭力说明: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无法导引出类似西方的资本主义。

这里我们要介绍的余英时的文章(实际已成一部著作的规模)的题目是《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全文共分三编:上编,中国宗教的入世转向。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中唐以来新禅宗与新道教。中编,儒学理论的新发展。重点分析新儒家与新禅宗的关系,并论及中国宋明理学的发展,具体分析由程、朱到陆、王各种思想的发展情况。下编,中国商人的精神。以十六至十八世纪为时代断限。他说自己在这编中所照应到的不是商业发展的本身,而是商人和传统宗教伦理特别是新儒家的关系。这三编有独立性,但又相互关照,连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余英时在文中提出一个重要议题,即入世与出世的问题。他觉得这个问题关系到世界各地区表现出的“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共同特征。

一个宗教要使其与现代化结合,并对其发挥有益作用,一个紧要的问题就是一方面是“出世”的,一方面又是“入世”的,承认“此岸”,重视人生,以出世的超越精神,尽力做入世的最现实的事。余英时论及唐代佛教变化,指论从社会史角度来看,重要一点就是从出世转向入世。而惠能所创造的新禅宗,在这一发展上尤具突破性和革命性的成就。余英时说,有人称他们是中国的马丁·路德是有理由的。惠能立教的基本意义是“直指本心”、“不立文字”。后世通行的《坛经·机缘品》记录他的话,有“字即不识,义即请问”等语。他还说,惠能有“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之说,在当时佛教界是一个狮子吼。佛教精神从出世转向入世,便是从这一句话中体现出来。不过余英时也承认,惠能的宗教革命最初仅限于佛教范围之内,而且唐代的宗教派别甚多,禅宗不过是其中的一支,这一革命实际上是静悄悄地发生在宗教世界的一个角落里,并没有掀动整个世俗的社会。

正如余英时所分析的,路德也好,加尔文也好,还都是将此世看成是负面的,是人的原罪的结果。但是他们的进步在于他们已经反对单纯的寺院修炼,已经觉悟只有入世尽人本分才是最后超越此世的唯一途径。他们的“天职”观,更力证入世符合上帝愿望。入世苦行的思想,之所以在加尔文的教派中发展到最高,是因为他的天职观更加积极,对入世理论的辩护更有力。余英时引《坛经》第三十六节中《无相颂》,曰:“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这一《颂》在通行本中又改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其所含的“入世”意义就更加清楚了。《五灯会元》卷三有《百丈怀海章》记载:“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曰:吾无德,争合劳于人?既遍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餐。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余英时说,从百丈的语言中可见,他们在坚持一种教义,已经对传统的教义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化,在教徒的心中发生高度的紧张。因为以前佛教徒在事实上不能完全免于耕做是一回事,而现在已经完全确定耕作的必要则是另一回事。推断百丈的话语,只要作事而不滞于事,则无罪可言。这是用超越与严肃的精神来尽人在世间的本分。

余英时在说到新道教时,称道全真教云:全真教有两个理论,一是“默谈玄机”,即是“识性见性为宗”;一是“打劳尘”,即是“损己利物为行”。所要说的是若无前者,终生在劳动中打滚,永无超越的可能;若无后者,则空守一心,也不能成道。余英时说,这实际上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稍知加尔文教义者不难看出这正符合‘以实际意识和冷静的功利观念与出世目的相结合。’”余英时论全真教与禅宗也有不同的地方,它的入世倾向在一开始便比较明显,比禅宗来得更直接与深切。新道教对中国民间有深而广的影响,其中有一个思想,便是天上的神仙往往要下凡历劫,在人间完成“事业”以后才能“成正果”、“归仙位”。同时凡人要是想成仙也必须“做善事”、“立功行”。

前面说的是禅宗与道教。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自然会想到“儒、释、道”。余英时在论说中国传统中的近代性转化时也将目光注意到儒家。他承认中国儒学发展到宋明时代是一大转折,从这时候起中国儒家出现了近代性演化。

他论说克勤克俭、光阴可惜的思想都是儒家的古训,但是到后来,尤其是门第时代,这样的思想便被无形中淡化。到了新禅宗入世运动发起,特别是新儒家发生之后,中国儒家中的这种思想种子再次阐发。朱子在教育门人时常说:“光阴易过,一日减一日,一岁无一岁,只见老大,或然死者”。余英时说,新儒家将浪费时间看作是最大的罪恶,与新教伦理毫无二致。不过他说,“在这一问题上新儒家其实也受到了佛教的刺激”。朱熹有言,“在世间吃了饭后,全不做些子事,无道理。”余英时解释云:这里所说的做事虽然不全部说是生产劳动,但其所宣扬的是只要在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则可以心中无愧。这和新教的工作观依然十分相似。新教认为人必须有“常业”(fixedcal-ling)。不是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同一类职业,即使不是体力劳动,只要为上帝努力“做事”即可。余英时说,只要将上帝换为“天理”,即可发现新儒家的社会伦理有许多与新儒家的思想合节。新儒家与以往的儒教最大不同之处是前者找到了生命超越的根据。新教徒以为入世苦行是上帝的绝对命令,上帝的选民必须以此世的成就来保证彼岸的永生,新儒家则相信“天理”,人生在世,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勉“做事”以“尽本分”。做事不是消?模匦搿爸骶础薄V骶吹姆较蛞环矫媸嵌浴笆隆保硪环矫娑杂谙谛慕粽爬此担制渌捶较蛴质嵌浴疤臁保浴袄怼保庋泄氯寮揖陀辛俗诮坛械钡囊庖逄嵘?BR>

三、心、性说新解与“信仰得救”中国禅宗强调“心、性”。《坛经》第二十八节说“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知慧观照,不假文字。”余英时解说惠能的观点与马丁·路德的思想已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即重在“本性”,自由解经,“不死在句下”。敦煌写本《坛经》三十一节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

宋明新儒学与以往儒学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关于心性论的阐述。如余英时所说,韩愈虽然首创儒学的复兴,但在心性论方面无所贡献。他有《原性》一文,但与宋明的思想境界距离甚远。在韩愈的时代,只有禅宗有心性的功夫,儒家在这方面完全是一个空白。新禅宗“求心见性”,对俗世的吸引力就在这里,给世人(显然也包括中国儒家)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最后归宿,俾使人得以“安身立命”。与韩愈同时的还有李翱,著《复性书》三编,注意以《中庸》、《易传》为根据,讨论心性。他的观点没有摆脱佛教纠葛,但心性学萌蘖初现。余英时说明,真正的心性学直至宋朝新儒家出现,方逐渐达至成熟境界。事实上将朱子理学与阳明心学作比较,将儒家心性之学加以发展具有最大贡献的应说是后者。王阳明承续思孟学统,收纳佛学精粹,反对死守经典,主张内观本心。他以“良知”释心性,将中国儒家的心性思想推至高峰。

西方新教思想中有“因信称义”的说法,反对宗教烦琐的礼仪,认为信徒只要内心具备真诚的信仰,就可能获得上帝的信任与爱顾,成为神的“选民”。余英时认为,禅宗的“求心立命”与新儒家的心性论,已具备西方新教“因信称义”的精神内容。

余英时说,我们已经看到一个事实,即新禅宗对新儒家的最大影响不在“此岸”而在“彼岸”。儒家自始即在“此岸”,是所谓“世教”,在这一方面自无待于佛教的启示。但是到了南北朝之后,佛教与儒学士大夫都已经看到儒家只有“此岸”而无“彼岸”,以儒家的习用语言即是有“用”而无“体”、有“事”而无“理”,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新儒家因新禅宗的挑战而开展自己的心性论,最后找到了“彼岸”。但是也要看到新儒家的“彼岸”论一开始就不同于佛教的彼岸论,儒家的彼岸是“实有”而不是“空寂”。诚如朱子所说:“儒释言性异处只是释言空,儒言实;释言无,儒言有。”所以儒家所建立的“彼岸”只能是“理”的世界与形而上的世界。同时中国心性论的建立又表明,一个信仰者只有通过对“心”的关照,才能获得对“理”的觉悟。

我们通常都在说“终极关怀”,但关怀的到底是什么?似乎谁也说不清楚,其实这样的“关怀”也就是对生命的“最终理由”,即“生命基础”的关怀。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区,都将这种理由与“神”连接在一切。而儒家的世界里没有神,而让人生与“天命”、“天理”以及“心、性”联系在一起。强调前者的是朱子的理学,强调后者的是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思想在中国为什么不能成为主流学说?这实在是一个有趣味的问题。这也许因为,心学太强调个体知觉,天理与天命意识被冲淡。这就产生两个弊病。其一是从人的深层意识来说,都有一个依赖感的问题。人的依赖感觉是在童年时代因对母亲的依赖而发生发育出来,进而成了终身的心理记忆。王阳明思想使人只是相信自己,使这样的依赖得不到最安全的安放位置。“依赖”表现为权威与外界两个因素,如果不是“外界”的,就没有安全;同样如果不是“权威”的也不会有安全。王阳明将个体的良知确定为主要的,就使这两个条件部分地失去了。显然理学强调对外界的最大权威��“天理”的“依赖”,可依赖感自然要胜过“良知”。我们承认宗教的设神说教对人有更大的可供依赖的成分,也就是这样的原因,世界大多数民族都有宗教。中国没有宗教,而创造出“天命”与“天理”,到后来将天命改为了天理,取消其最后的宗教气息。这也许是因为中国不容有天上的“神”与地面的“皇”争夺权威的缘故。强调“天理”也被中国传统社会特点所决定。心学说“心”,人皆有“心”,其“心”何多,则国家与民族思想容易走上涣散的一途。说天理只有“一个”,对于一个统合社会来说,更具有思想的契合性。

以上所说,只是一种“也许”的假说,笔者曾经有过这样的见解。然而做细致的思考又发觉,心学对于世道人心的匡正,又比理学来得有效。这是因为,王阳明所说的“心”(也包括王阳明之前心学开创者如陈白沙等人的思想)不是一个悬空不定的“心”,王阳明也说天理。只是,他要搞清楚的是天理与心之间的关系。

请看他与自己学生的对话。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王阳明回答:“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爱又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阳明则曰,“心即埋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又说:“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诚然,朱熹说天理是在建立彼岸世界,然而怎样使天理到达人心呢?他的意见先求于外,由外至内,因此有“格竹子求天理”的故事。所设计的精神通道是:格物��求理。这样,求“理”的方法就显得烦琐,向“理”的道路总觉得壅塞。而阳明的精神路径则通捷得多:“致良知”��“天理”,或者说是“直观本心”即可得到达“天理”。强调只要“心”里“有”着,“天理”的光线就可以直射心扉,使内心精神通彻透明。理在我心,不必外求。与朱熹比较,王阳明同在建立中国人的彼岸世界,但是这个彼岸不是遥不可及,而是扪心可悟,垂首可见。如果说朱熹所社的彼岸远在天边,阳明的彼岸即在心头。一个有信仰的人不假它物,直与天理沟通。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朱熹之功在于建立了中国人的信仰世界。他的“理”实是一个信仰光源,是中国式的“彼岸”世界。朱熹之弊在于,他没有找到一个通向“信仰”与彼岸的方法与道路,他所设计的“格物致知”方法,难以实行。如此,屋无窗无法照见“理”的光源;海无舟无法抵达“理”的彼岸。明知有“理”,无法至“理”,无奈而叹!阳明之功在于直说“心”的意义,实际是说何必开窗,心即为窗,何必借舟,心即为舟,何必格物以求“理”,心即是理。理为信仰的目标,心为信仰的根据。坚其信仰的根据,理必获得。有心方有理,无心理难得。显然,与朱熹比较,阳明的心学更与基督教新教所主张的“因信称义”相近,在建立现代性信仰世界方面所做的贡献更大一些。

四、忧心

余英时也为儒学的21世纪前景忧心,恐其将为“游魂”。他说,从全面来看,中国近世的宗教转向其最初发动之地是新禅宗。

新儒家的运动是第二波;新道教更迟,是第三波。这是唐宋以来中国伦理发展的整个趋势。“这一长期发展最后汇归于明代的‘三教合一’”.然而儒家于中国将来的命运究竟是怎样的呢?中国有没有儒家复兴的希望?中国以至东亚是不是如同杜维明所说的有一个“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对于以上的问题,余英时的论文透出些须的疑惑,为儒家于今后的困境为难。

关于儒学再兴,余英时觉得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即是致力发挥其固有的“践履”精神与“人伦日用”性格,还是象现在这样仅将其局限于一种“论说”。如属前者,儒学便以“游魂”为其现代命运。后者,“则怎样在儒家价值和现代社会结构之间重新建立制度性的联系”,又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

问题在于儒学的存在与其所依附的制度有着重要的联系。儒学与制度的关系既然已经被割断,儒学存在的前提也就没有了。不同的是,基督教曾经与世俗制度结合在一起。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后,宗教与世俗制度是分离了,但它是有教会组织的宗教,最后还可以寄托在教会制度之中。

有管理理论论文范文6

在分析蓄冰系统优化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专家系统的新方法。该算法的数学基础是运筹学的目标规划,通过一系列简化而成为一个整数规划问题,进而提出标准运行模式的概念,并由专家系统方法建立外温等影响热负荷的因素与标准运行模式的对应关系,这个关系是统计的和动态的。

关键词:优化控制整数规划标准运行模式专家系统方法

Abstract

Putsforwardamethodbasedamethodbasedontheexpertsystemafteranalyzingtheoptimizingcontroloficestoragesystems.Themathematicalbaseofthesolutionisobjectprogramminginoperationalresearch,throughaseriesofsimplifyingitbecomesanintegralprogrammingproblem.Givesstandardrunningmodels.Therelationshipisstatisticalanddynamic.

Keywords:optimizingcontrolintegralprogrammingstandardrunningmodelexpertsystemmethod

0引言

蓄冰系统常见的控制策略有制冷机优先、蓄冰罐优先、均匀融冰和优化控制等。优化控制是指提出一经济性目标函数,然后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求解以使该目标函数达到最小值的方法。

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于1997年推出了一套蓄冰系统优化控制算法,笔者在该算法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研究。

1优化控制算法基本思路及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本思路

①温度预测:根据历史数据和天气预报(最高温和最低温)预测第二天的24h温度曲线。

②负荷预测:根据历史数据在每日供冷开始前预测当天的负荷曲线。

③负荷优化分配:建立负荷优化的数学模型,用单纯的型法求解。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上述优化优化控制给出的逐时负荷分配结果常常使制冷机承担的负荷值逐时变化较大,导致制冷机启停频繁。这不仅造成运行管理不便,而且由于制冷机的启停带来的供冷量突然变化使得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②不易准确实测负荷。

③负荷预测过程中的大量矩阵运算,影响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2优化控制算法的数学模型的分析和简化

2.1负荷优化分配的数学模型

设用户k时刻的负荷为qk,其中制冷机负担qrk,蓄冰罐负担qik,冷冻机出力qrk的费用为R(qrk),蓄冰罐出力qik费用为I(qik),则全天的运行费M为

(1)

优化的目标是从经济性考虑全天的运行M最小化,优化的约束条件是:

0≤qrk≤qrkmax0≤qik≤qikmax

qrk+qik=qk(2)

其中qrkmax为冷冻机k时刻的最大制冷能力;qikmax为蓄冰罐k时刻的最大融冰供冷能力。

进一步分析,按电价结构、用户负荷、系统性能给出具体目标函数:

(3)

qikmax=r

假设蓄冰罐k时刻的最大融冰供冷能力与剩冰成线性关系:

(4)

其中ak是制冷机单位供冷负荷的费用;bk是冰罐单位冷负荷的费用;c,d是蓄冰罐k时刻的最大融冰供冷能力与剩冰之间的线性关系的两个常量,可根据蓄冰罐的融冰特性曲线求得;常量r是制冷机的最大制冷能力。

可见,优化负荷分配的数学模型是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求解上述线性规划问题的结果即可得到各时刻冷冻机和蓄冰罐分别负担的冷负荷qrk,qik。

2.2线性规划问题的多解性

上述问题为线性规划问题,其经典求解方法是单纯型法。例:某地电价结构如表1所示。

表1某地电价

时段8:00~11:0011:00~18:0018:00~22:0022:00~8:00

电价/元/kWh1.20.81.20.3

共3台制冷机,总最大出力1000kW,蓄冰总量8000kWh。

供冷时间为8:00~17:00,逐时负荷和由单纯型法求得的逐时负荷分配表2。

表2由单纯型法求得的制冷机和蓄冰罐的逐时负荷分配

时段8:00~9:009:00~10:0010:00~11:0011:00~12:0012:00~13:0013:00~14:0014:00~15:0015:00~16:0016:00~17:00

电价/元/kWh1.21.21.20.80.80.80.80.80.8

负荷/kW80010001400180020002200240020001400

qik/kW70040011008001000120014001000400

Qrk/kW1006003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上述给出的解,使制冷机在上午的运行负荷从100kW,变为600kW,后为300kW,不断变化。

但进一步分析发现,表3所示的负荷分配也是方程的一个解,但单纯型法没给出。

表3由优化方程得出的制冷机和蓄冰罐的逐时负荷分配

时段8:00~9:009:00~10:0010:00~11:0011:00~12:0012:00~13:0013:00~14:0014:00~15:0015:00~16:0016:00~17:00

负荷/kW80010001400180020002200240020001400

qik/kW50070010008001000120014001000400

qrk/kW333333334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我们还能发现上述方程的很多解。其实只要保证上午8:00~11:00制冷机供冷1000kW,而其余的负荷由融冰来承担,这样的分配就是优化方程的一个解。可见上述问题有无穷多个解。

常规的线性规划问题一般只有惟一解,但这里的优化方程有无数个解。这是因为我们所研究的线性规划问题有其特殊性:电价结构分段,而非逐时不同,从而导致在很多程度上,制冷机的出力可以在同一个电价段内进行平移,而不影响经济性。

比较优化方程的无数人解,可分出其"优劣"。

在上例中,制冷机的出力(kW)逐时为333,333,334,1000,1000,1000,1000,1000,1000是一个最优解,这个解对应的逐时的运行方式为:前3h1台制冷机全工况、后6h3台制冷机全工况运行。

2.3规划的改进全工况运行

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例子,可以在原有的线性规划问题中地加下述约束:

qr9=qr10=qr11,qr12=qr13=qr14,qr15=qr16=qr17

3数学模型的离散近似解:标准运行模式

3.1数学模型的离散近似解

改进的数学模型用单纯型法求解,就能得到一个较满意的解。但如果从工程的角度考虑,有一个全新的解决之道,即离散近似解的解决方法。

从工程的角度看,把qrk求解准确到小数点后多少位并不重要。把qrk限制为制冷机最大出力的0,1/10,1/5,3/10,2/5,1/2,3/5,7/10,4/5,9/10,1等就已足够了,更为简单的处理是将qrk限制为冷机最大出力的0,1/4,1/2,3/4,1,或0,1/3,2/3,1,对经济性影响较小。

如果在新的规划总是中,把逐时的制冷机出力限制在若干个点上,就成了线性整数规划问题。由于解的可能组合并不多,因而完全可以采用试算法求解:把所有的可能组合代入整数规划的函数中,符合要求的就是要求的解。

为叙述方便,以qrk限制制冷机最大出的0,1/4,1/2,3/4,1作进一步的讨论。以上一个实例分析所有可能的组合有5×5×5=125种。求解时只要遍历所有这些可能就可以选择到需要的解。

3.2标准运行模式

引进标准运行模式的概念,就可以使问题更加简化。

就上述例子,qrk限制为制冷机最大出力的0,1/4,1/2,3/4,1,共有125种可能的运行方式,我们把每一种运行方式称为一个运行模式,而标准运行模式就是运行模式的一个子集,如表4所示。

表4不同运行模式

8:00~11:0011:00~14:0014:00~17:00

模式1000

模式2001/4

模式301/41/4

模式401/41/2

模式501/21/2

模式601/23/4

模式703/43/4

模式803/41

模式9011

模式101/411

模式111/211

模式123/411

模式13111

以上这些模式对应于负荷从小到大时运行模式的更替。原有125种可能,而表3中给出的仅为13种,它的特殊性在于每一种模式对应于一定负荷范围内的最经济(或接近最经济)的运行方式。也就是说考虑经济性的情况下,原有的125种可能性变成了10余种。

标准运行模式是这样一个解集:在运行模式中去掉大量的不可能是最经济的模式,由剩下的模式所构成的解集。

日逐时负荷千变万化,然而对应的运行模式却仅有10余种。显然每一种运行模式都要对应一组千变万化的日逐时负荷分布。这种对应关系可以通过"典型总负荷"来说明。从另一角度看,可以把日逐时负荷分布按运行模式进行分类。

可以定量地分析上述的标准运行模式的划分是否最佳,从而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改。

4初值条件到运行模式的统计的对应关系--计算机专家系统方法的应用

4.1离散化和对应关系

有了标准运行模式的概念,就可以直接建立室外最高温和最低温与标准运行模式(运行方案)的对应关系。

以北京的夏季供冷为例,假设最高温度tmax∈[28,42],最低温度tmin∈[18,35]。注意tmax>tmin。则这样的[tmax,tmin]组合共有2000余种。

如果假设逐时负荷决定于该日最高温和最低温,每一种可能的组合[tmax,tmin]惟一地对应于某一逐时负荷图,某一逐时负荷图又对应标准运行模式。

4.2统计的动态的对应关系

上述的对应关系基于这样的假设:负荷决定于室外最高温和最低温。而实际上系统负荷除主要与室外温度有关外,还与天气阴晴、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建筑内的人员情况,甚至与星期几和季节等因素有关。如果把这些相关因素成是一个随机的变量,这些因素会导致负荷的波动,使得室外温度和负荷的对应关系呈现一种概率的现象,最终使得室外温度与最佳运行模式的对应关系带有一种统计性。

由于制冷机、蓄冰槽等设备本身在长期使用中性能会慢慢改变,建筑物的功能也会变化,因此对应关系是动态的。

以上的分析完成了整个工作的一半,应用专家系统方法建立外温、星期等与运行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整个工作的另一半,此处不作介绍。

参考文献

1王勇,蓄冰系统优化控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1997

2郑大钟,线性系统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