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主权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主权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主权论文

经济主权论文范文1

1.1住宅建筑色彩

人们把居住区看作家园,住宅就是人们概念中的“家”,是人们修养生息的场所,用“温馨、温暖、轻松、安静”等词汇来描绘以表达内心对家的感受和期待,并且居住区的色彩选择应该符合其功能的需要,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色彩搭配组群,以满足人们在生活的不同需求[3].住宅建筑的色彩选择与配搭是居住区色彩规划的核心[4],住宅建筑的色块在居住区中占据主导位置,其色彩的选取和配搭尤为重要.一般地,住宅建筑景观色彩设计依居住区的定位和风格而定,常采用较为柔和的配色,在细节处做出亮点,营造温馨、舒适、美观的住区.

1.2植物色彩

居住区的植物配置应符合居民的基本要求,适地适树,营造优美的自然和景观环境.原则上尽可能地选择乡土树种,要无毒、无异味、无飞毛、落果少等特点,还不能干扰居民基本生活、休闲活动.此外,可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通过植物叶、花、果、枝条和干皮等显示的色彩,在各种花色间相互配置,要注意种类的选择、组合形式、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构图、植物色彩搭配、季相变化及意境的创造等,要展现植物景观在空间上的形式美、群落美,营造多样化的景观色彩,以打破居住环境的沉闷感.

1.3景观小品色彩

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营造中,景观小品以其轻快、活泼、精致、优美的姿态活跃其中,成为改善环境、提高环境空间艺术水平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5].由于景观小品色块相对较小,对室外整体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弱,根据小品性质赋予它们不同的颜色,以达到对其强调或弱化的目的,为了强调某个显要位置上的小品,或突出某个造型优美的小品,可以用鲜明的色彩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对整个室外环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6].在居住区景观小品色彩设计时,还应该重点围绕住区的文化内涵建设,表达居民内心情感,实现小品与人之间的互动;兼顾居住区景观环境中硬质和软质景观的调和,起到汇聚视觉焦点,整合视觉空间环境.

1.4道路铺装色彩

居住区道路的具有承载作用与通导作用,并且在居住区的构图中起着背景的作用[4].铺装,是人们行走和活动的重要场所.一般来说,地面铺砖色彩可以辅助空间达到不同的效果,如扩大或缩小空间感、辅助空间的分隔、引导和连续空间等.比如,冷色收缩,暖色膨胀,幽闭的广场空间使用颜色较为鲜明的用地铺装,显得生动活泼.在居住区道路铺装色彩设计时,选择适宜的砖、石材和塑胶等不同材料.通过对不同材料组合和颜色的搭配,在满足住区道路基本功能的同时,兼顾艺术特色效果.特别是在一些居住区小游园、小广场、儿童乐园等的铺装上,应该尽量通过不同色彩的编排,汇制出丰富多样的图案,营造富有生机、活泼和美观的景观环境.

2居住区景观色彩设计理念

2.1风格的协调和统一

居住区景观色彩设计主要包括的建筑、道路、小品、树木、花草等,首先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和谐地将这些色彩组合在一起,处理好人工色彩与自然色彩、局部色彩与总体色彩的协调关系[7],达到整体统一和环境协调.对居住区景观要明确一个整体的风格,在确定主色调之后,在不同的区域利用可以与主色调相和谐的辅助色彩进行配色.利用对比调和、节奏韵律等艺术手法对这些色彩进行整体协调.色彩的的选择要与居住区景观环境和空间结构相适应,形成和谐的色彩组合.

2.2自然色彩的运用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的发展,自然美已经超脱一切美,自然的色彩能够有效地缓解居民一天工作的疲劳与压力,世外桃源的自然生态氛围已成为人们至高无上的追求.因此,自然的色彩才是最容易被人们认可的色彩,在居住区的植物、水体、山石景观色彩设计时,不能够脱离自然的色彩,应尊重自然美,切勿遗留过多的人为痕迹.

2.3人文关怀的体现

居住区景观色彩设计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符合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与大众的审美情趣一致,关注人的行为心理与视觉心理,同时利用人们对色彩的特殊感受,如色彩的冷暖感、远近感等,来丰富居住区景观色彩的造景效果.重视人们对色彩的特殊感知能使居住区设计变得更为人性化,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7].如儿童活动区的色彩设计,在儿童活动区周围可以利用2~3种色彩的变化,从而使儿童可以记忆场地的位置和路线,也能起到安全警示的作用.儿童休闲活动区内可加入明度和纯度较高的色彩,凸显儿童活泼的性格;在老年人的活动区,可尝试一些柔和的暖色调,满足老年人喜欢安静、平和以及被关心关注的的心理需要.

2.4地方文脉的传承

居住区景观色彩设计应考虑色彩的地方性,用色彩来体现地域风格和文化气质.通过设计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或景观小品,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树种等,通过明显的色差与色彩物理性质体现不同地域文化色彩搭配特色,如闽南建筑以红砖白墙为主色调,而徽派建筑以黑、灰、白三种色调为主.此外,居住区景观色彩设计还应符合区域气候环境特征,尊重居民的色彩喜好传统,实现地方文脉的传承.

3泉州中心城区居住景观色彩设计现状分析

3.1住宅建筑色彩设计

目前,泉州中心城区居住区的住宅建筑景观色彩风格主要有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和现代建筑三类,各有优劣,各具特色.(1)金帝花园、宝洲花园等以闽南建筑红色为主色调的居住区,建筑外墙贴面为红色,搭配部分白色水泥及白灰粉刷,体现了泉州建筑红砖白墙的地方特色.金帝花园搭配蓝绿色的钢化玻璃,使整体较为和谐统一.美中不足的是,建筑立面的厚度与质感稍显不足,加之红色调过于浓厚,不够大器.(2)西湖中骏一号、宝珊花园、嘉琳广场等居住区的住宅建筑风格以欧式风格为主,突显景观异域特色.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骏一号贴面主要以金褐色水磨大理石为主,蓝色的具有反射功能的玻璃窗提供了良好的私密空间,并且反射出了蔚蓝的天空,颜色搭配使人感觉到端庄沉稳的欧洲皇室风格,较为吸引人们的眼球,配合西湖的青山碧水,别有一番景致.(3)东海湾、瑞士花园、盛世融城、冠亚城市花园、国际星城等的住宅建筑属于现代主义风格,钢筋混凝土、大玻璃幕墙等的过度使用,使得居住区景观色彩过于生硬、冷清,缺少了住区的温馨与温暖,闽南红系建筑特色不明显.

3.2植物色彩设计

3.2.1叶色

泉州中心城区居住区的植物配置,在叶色方面主要以彩叶植物的搭配为主.使用常绿的乔木灌木构成衬托建筑的颜色.总体与居住区环境配合是较为和谐的.选择的都是泉州本土的植物,对季节的适应性较好,四季长青,叶色上不存在明显的季相变化.(1)色彩搭配上,中骏一号中的彩叶植物为黄色与绿色的色彩搭配,表达的是欧洲黄色的尊贵;金帝花园的彩叶植物为绿色与深红色的色彩搭配,体现的是闽南的色彩喜好传统文化内涵.(2)色块空间布局上,金帝花园基本的沿路绿化色彩设计,使用一片绿色配置附带一整片红色植物的配置,环境单调呆板.中骏一号的植物色彩采用绿色—浅绿—黄绿—浅红—深红的色阶变化,在绿色的灌木中点缀红色的小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亦有高、中、低的色彩变化与层次过渡,缺点是灌木下方的种植床了出来,露出了土黄色的种植土,和地面铺装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非常明显刺眼,应该加装路沿,或者种一排沿阶草类型的路边植物,掩盖土壤的颜色.

3.2.2花色

泉州中心城区居住区的花色搭配其效果较为单一,常在路边灌木丛中搭配一些花灌木,点缀有余而搭配不足,缺乏有意义的植物色彩配置;没有大型的花径花丛,也没有依据人们的心理营造出鲜明的花色季相变化,居住区的生机与活力的个性表达稍显不足.3.2.3果色泉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良好果形果色的植物,如芒果树(Mangiferaindica)、荔枝树(LitchichinensisSonn)、龙眼树(DimocarpuslonganLour)、芦柑树(Cocosnucifera)等都生长良好.目前,泉州中心城区居住区中较少看到用果树来进行住区绿化,芒果的绿色和黄色、番石榴(PsidiumguajavaL.)的翠绿色、荔枝和石榴(PunicagranatumLinn)的红色、芦柑的橙色与龙眼的山青褐色等果色美未得到真正的营造.

3.3景观小品色彩设计

泉州中心城区居住区中配置景观小品较多见,但能从景观小品与局部环境和色彩的协调搭配方面综合考虑却很少见,其中千亿山庄和中骏一号值得借鉴.千亿山庄的惠安雕塑小品,使用的石材主要为花岗岩,灰白色的色彩搭配黑色的大理石铺面底座,显得非常沉稳敦实,其色彩的选择突出了其设计内涵,点缀在草坪与楼宇之间能够整合整个环境视觉空间,给人艺术的享受.中骏一号内的喷泉小品,主要色调为金色与褐色,金色的荷叶代表着圣洁与高贵,喷泉时水珠在荷叶上滚动,透过点点阳光,显得金银剔透,闪耀夺目,与中骏一号的欧式皇家风格相吻合,黑色的底座能够凸显金色荷叶的出淤泥而不染,但是因为养护不当,黑色略有白色的防水石灰溢出,破坏整体美感.中骏一号内的景观墙,金色与蓝紫色的配合,凸显尊贵与大气,典型的欧式风景墙面设计,其目的也在于与周围富贵堂皇的景观色彩相融合,在万绿从中,起到了障景的作用.

3.4道路铺装色彩设计

3.4.1车行道铺装色彩设计

居住区的车行道一般以灰色系为主,其视觉及心理效果以平稳、安定、朴素的.它不仅不会影响临近的颜色,而且会使其颜色更容易识别,视觉不易出现偏差[8].中骏一号的车行道铺装是采用灰色泊油路,色彩也是以灰白色为主,与传统的居住区车行道配色相同,容易识别,搭配黄色的道路分界线,非常醒目,有利于车辆分流.金帝花园大门车行道铺装以长方形的红色铺地与正方形的灰褐色铺地相结合,色彩功能分区分明显,铺地的色调符合居住区整体的风格.

3.4.2步行道铺装色彩

人行步道的铺装色彩和类型往往丰富多样,色彩选取可能性较广,一般选色考虑亲切自然、健康和谐的配色.瑞士花园居住区休闲活动区环路的铺地色彩设计以红色烟炙红砖与灰色大理石板材为主,与彩色卵石路面相间,对居民具有引导健身的作用,颇具人性化的表现,总体色调以冷色调为主,表现较为宁静的意境.中骏一号居住区人行道铺地主要选用的铺地材料是以六边形不规则的石材,以蓝紫色和浅红色为主要色彩,能体现出轻微的闽南红砖文化,以暖色调为主,表现出热烈兴奋的情绪,铺设的时候相邻砖块色彩不一,形成了色彩斑驳的路面,其特殊的质感给人立体的感觉.

3.4.3停车场铺装色彩设计

停车场的铺装常采用花岗岩、水泥地面、草坪和塑胶材质,注重停车的安全性与景观的软硬调和.金帝花园的停车场设计中贴面与铺装的色调以灰褐色为主色调,植物以绿色的植物和彩色花叶植物为主,提供在林荫下的休息环境以及调节视觉的点缀色彩.偏亮的灰褐色地面的铺装会对人们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可以增强广场空间的识别性.引导人们各行其道.铺装色彩与植物绿化以及闽南建筑相互融合.中骏一号居住区的地下停车场铺装色彩设计,在停车场位之间还使用亮黄色进行区分,可以明显地引起车主的注意,前面还使用浅灰色的大理石做成阻挡区域,铺装的质感都略显塑胶质,可以有效帮助准确地停车,并且在铺地色彩上形成了黄色、灰色、绿色的结合,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因为铺装的塑胶质感导致其易脏易花,如不及时清理,易破坏景观环境的整洁美观.综上所述,泉州中心城区现有居住区色彩设计通常是色彩单调的组合,或者是将各种色彩夹杂混合在一块,没有配色和色块的空间合理布局,缺少整体统一的规划设计.许多居住区的铺装色彩与房屋色彩无衔接处理,道路铺装、绿化、景观小品等的色彩缺乏系统规划,容易造成视觉混淆,色彩杂乱无章.

4泉州中心城区居住景观色彩设计改进对策

4.1住宅建筑色彩设计

住宅是居住区的主体,住宅的色彩选择是居住区色彩规划的核心.在住宅建筑的色彩设计中,住宅与城市整体色彩格调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根据其坐落的位置和景观的影响因素,采取合适的色彩配合形式,注重建筑的局部色彩如阳台、栏杆等的局部变化,在变化中追求与建筑整体风格的协调统一.注重传承泉州闽南文化,兼顾城市的自然环境、居民休闲生活、艺术美感等要求,展示不同的居住意境,营造出舒适、整洁、美观、温馨的居住环境.如在中骏一号的住宅建筑色彩中,在高贵的金褐色与向往自由的天蓝色中,设计时可通过结合屋顶花园的色彩与阳台色彩,多融合植物色彩元素,美化环境,还能调和天际线等建筑线条的硬质景观,实现坚硬和柔和的融合.

4.2景观小品色彩设计

景观小品虽不是居住区外的主要色彩,但能丰富居住区色彩,活跃气氛.在泉州中心城区居住区景观小品的色彩设计中,可以使用泉州特色的惠安石雕艺术,使用红色、白色和青灰色为主要色调,突出闽南城市的文化特色;可以使用灰白色石雕艺术与喷泉技术相结合,突出水体对阳光的折射反射作用,搭配浮水植物和红色的鲤鱼增添水面立体色彩;添置诸如桌椅、雕塑、垃圾箱等一些功能性小品时颜色不能过于浓艳,否者会破坏整体色彩的完整性.中骏一号可以适当增加些景观亭,以欧洲风格为主,黄色的亭柱与红色的屋顶,在四周配置亚热带植物,体量较小的亭子的整体色块在周围环境中并不显得十分耀眼,反而与建筑、植物、水体融合于其中,相辅相成,协调统一.

4.3步行道铺装色彩

人行步道的铺装色彩和类型往往丰富多样,色彩选取可能性较广,一般选色考虑亲切自然、健康和谐的配色.瑞士花园居住区休闲活动区道路铺装色彩设计在道路铺装的色彩设计中,在满足道路承载、分割空间的同时,应注重色彩的丰富搭配,但是要防止过于繁多的色彩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影响交通的安全.泉州中心城区的道路铺装色彩可尝试使用不同的铺装材料以区分不同性质的道路,并通过色彩图案的变化以形成方向感和向心力,对居民和车辆起到导向作用.此外,除了路面铺装色彩,还需注重路边标志物和行道树的色彩搭配,营造立体的景观色彩.

5结语

经济主权论文范文2

开幕式由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杜宝贵教授主持。东北大学宣传部部长丁义浩、辽宁省社科联主席张沈立、辽宁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陈涛、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卢风教授、中国环境伦理学会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叶平教授、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会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学院院长魏晓文、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军出席了开幕式并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在13日上午的大会报告阶段,先后做主题报告的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叶平教授、吉林大学的刘福森教授、北京大学的郇庆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曹孟勤教授、东北大学的秦书生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的王鲁娜教授。14日上午的大会交流阶段,清华大学的蒋劲松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的曹顺仙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的唐代兴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解保军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的杨志华副教授、东北大学的于春玲副教授等做了主题发言。专家学者们就生态文明的研究范式、理论体系构建、实践路径选择等相关主题做了报告。

13日下午的分组讨论会持续了三个多小时,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展开了激烈的对话与争鸣,现场气氛热烈,迭起,围绕“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这一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充分交流。

经济主权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金融全球化与中国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但它对中国的经济主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必须在对外开放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有效地维护中国的经济主权。

在当代,中国作为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大国既受惠于经济全球化及其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全球化提供的重大机遇,又面对着它们提出的主权方面的严峻挑战。如何在金融全球化日益加快的进程中积极而审慎地对待金融全球化、切实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是中国政府必须审慎考虑的重大问题。

一、 金融全球化及其表现

金融全球化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它既可以指金融资本或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也可指现代金融制度在全球的扩展,使世界各国金融政策趋同化,还可以指金融风险意识和金融全球监管共识的达成。金融全球化主要的含义应当是指金融资本或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与金融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的一种客观历史趋势。

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自由化。20世纪8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纷纷进行金融改革、放松金融管制,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金融自由化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制度条件。二是金融市场全球化。全球金融电子网络的形成,证券交易所或证券交易系统的联合或合并,全球性、地区性的金融中心和大批离岸金融市场所构成的覆盖全球的金融市场运作体系,标志着全球统一的 “24小时”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实现了金融交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创新和金融资产的膨胀化。从 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金融机构先后掀起了金融创新浪潮,随后生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资产迅速增长,不断扩张,全球经济虚拟化。四是国际金融证券化。它包括资产证券化和融资证券化。据不完全统计,仅1996年到 1998年上半年,亚洲市场上通过公开方式发行资产证券达 30多亿美元。从融资方式来看,20世纪 80年代以后国际债券的地位逐年上升,1985年国际债券在国际筹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首次超过国际信贷,占国际筹资总额的58.9%。五是国际金融资本规模膨胀,全球经济频繁波动。

1990年以来,国际金融资本规模急剧扩张,无论从总量上还是速度上已经远远脱离了世界贸易和世界总产出等实物经济指标的增长,由于金融市场的内生波动性和全球金融资本无限供给,自由流动,导致金融市场剧烈波动,金融资产价格的暴涨暴跌更为频繁。六是金融监管国际化。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国际金融资本巨额流动于各个金融市场,特别是短期投机资本的追逐投机,潜在的金融风险随时都会发达。墨西哥、东南亚、俄罗斯、巴西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各国都认识到金融风险的巨大破坏作用,金融安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安全首要关注的问题,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越来越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巴塞尔协议”、“清迈协议”等的签署,各个层次上的国际银行监督合作的空前发展,等等,所有这些都使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更趋国际化。

二、金融全球化对我国经济主权的挑战

在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金融对外开放不是迫于“胡萝 b加大棒”压力下的开放,而是出于发展经济的自发选择。实行金融开放并逐渐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进程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利益,中国与国际金融的互动是一种良性互动。

但是,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主权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第一,发达国家主导的当今国际金融体系缺乏事实上的公正、合理性,对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具有危害性。发达国家操纵着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的制订权和主要国际金融机构的主导权,国际金融机构的各种规则制度,基本上是发达国家长期实行的金融管理规则的翻版。虽然规则建立后一视同仁,机会均等,但这种表面上的平等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平等。在现实中,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因为对这一套规则一无所知势必屡屡违规操作而受到惩罚,同时为了获得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而被迫主动对金融管理权限作出某些让步,西方发达国家仍处于 “金融霸权”地位。第二,金融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有形的主权让渡和无形的主权销蚀将对中国的经济主权产生深刻的影响。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向一些国家提供援助时,不仅规定要监督援助资金的使用,而且还要求受援国改变经济政策,进一步开放市场。这就对一个国家主权构成严重干涉和破坏。一旦中国经济发展出现问题而求助于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干涉中国经济主权亦不可避免。无形的主要销蚀主要表现为金融全球化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国家主权的行使。短期资本的不规则涌入和涌出,国际金融投机者在市场上的作乱,将会引发我国货币汇率波动和资本市场的震荡,在一定程度上将限制中国的利率主权,使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冲击的风险。第三,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对我国经济主权的挑战。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从众行为、资产组合选择行为、资产相关操作以及预期心理等复合渠道在国家间传递的。金融市场的跨市场 “羊群效应”和 “交叉感染”EI益显着。金融资本市场的全球统一性,使民族国家依靠传统的领土主权来保护一国的经济利益和安全成为不可能。中国之所以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受损失较小,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国内市场的广阔和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也与中国整个市场开放程度较低分不开。第四,金融全球化放大了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缺陷,引发信用危机的风险增大,给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国,目前的金融风险从自身来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竞争力较差;另一方面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金融改革几近于零,法制建设落后,没有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随着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外资大规模流入、在高竞争、名品牌战略面前,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缺陷因行政手段的掩盖的终结而被放大,极可能引发国内金融界的信用危机,也对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金融全球化视域下国家经济主权的维护

经济主权论文范文4

    2007年开始,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就在一直高位运行,从年初的2.2%上升到当年12月份的6.5%,然后又上升到2008年2月的8.7%;随后CPI一路下滑,降到7月6.3%,最后12月降到1.2%[2],形成一个从上升、高峰、再到下降、消失的完整过程。

    而同一时期,世界上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在飘升。2008年7月,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至创纪录的历史高点147美元。粮食、铁矿石等其它我国大宗进口资源的价格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而我国又是这些资源性商品的进口大国,石油、铁矿石一半以上需要进口,粮食中的大豆更是90%依赖进口,通过国际贸易使通货膨胀传入我国,并对国民经济造成伤害。

    二、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分析

    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一般是指:在开放经济中,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和国际资本流入规模过大,导致进口商品成本上升和国内货币供给被迫增加,进而引发国内市场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本文主要分析由于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出现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一般而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首先推动我国原材料、材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然后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即工的上涨国际贸易论文,最后再传导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2007年初级品进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燃料等生产原料比重占91.67%,这些产品进口价格变化必然改变国内厂商的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表现为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化,并最终间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

    以石油为例,由于石油是基础能源产品,是工业交通的血液,被誉为“黑色黄金”。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国内交通运输、用油工业品以及居民燃气价格的上涨;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则与国际原油价格同步,随着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下游的塑料、橡胶和化纤等工业中间品的价格也进一步上升,并由此一步一步向下传导,最终引起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三、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世界上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除了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限制外,由于其以美元计价,在世界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以及受次贷危机影响金融资产接连发生危机的背景下,世界大宗商品被赋予了金融投机以及资产储备功能,从而导致这些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的态势。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放任美元贬值,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国际市场石油、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形成全球性通货膨胀。衡量美元强弱的指标美元指数在此期间发生了巨大波动,美元指数的上升说明美元升值,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下跌,反之则贬值,商品价格上涨。美元指数由2006年9月1日的85.67一直下跌至2008年3月7日创73.11历史低位,在此期间,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急剧上涨[3]。

    四、对策分析

经济主权论文范文5

    按照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已于2006年年底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了国内金融市场。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金融服务的市场化与抵抗风险的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在高度自由化的背景下对外资银行进行审慎监管,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 金融自由化 外资银行 审慎监管

    一、中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法理基础与现实必要性

    (一)中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法理基础

    1.属地管辖权。《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各国经济权利与义务》规定,接纳跨国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的国家,根据它们所拥有的完整主权,可以通过本国法律、条例和采取各种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措施来管制和监督跨国公司的活动。

经济主权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 气候变化 实施困境 适应委员会 经济手段

一、国际环境法的实施困境

(一)各国利益主张的冲突

从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来看,国际法是国际政治的产物,势必要受到国际政治和国家力量的制约,脱离国际政治和国家力量来谈国际法是不现实的,尤其是涉及到国际法的实施和遵守问题,必须依靠国际法的基本主体——国家的配合与落实。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认为:“只要世界在政治上是由国家所构成的,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

以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谈判为例,美国言辞凿凿地表示尽一切努力就排放物减少这一议题与其他160多个国家达成一致,最终又因限制排放量影响美国发展而未批准《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加拿大虽于2005年签署《京都议定书》,但鉴于对反对者分裂国家的担心和种种利益的影响,2011年正式退出。此外“77国集团加中国”、“伞形国家”及欧盟等不同利益集团的争执,都充分反映出国际环境法的实施受到各国利益主张的牵制。《公约》第十八次缔约方会议的谈判亦受到各国利益驱使而进程缓慢。

(二)国家环境条约规定内容的超前性

国际环境法的超前性,是指国际环境法中的某些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法律关系在确立之前,国际社会为了达到保护全球环境的目的,通过科学预测,提前制定了调整未来可能出现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法律文件或法律规范。当然国际环境法的超前性是由环境问题的特点所决定的,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的可变性,环境问题的发展又具有一种缓发性和潜在性,囿于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人类对于损害环境的活动所产生的最终影响和后果很难及时的发现。环境一旦招致损害,往往具有不可逆转性。例如植被遭破坏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问题,生物物种的灭绝问题,都是很难恢复或者根本不能恢复的。因此,预先制定有关的国际环境法规则以避免环境算损害的发生时十分必要的。国际社会为防止全球气候变暖而制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就是国际环境法超前性的具体例证。

公约采用“框架公约+议定书+附件”的环境条约形式,在解决国际环境法的超前性立法问题上取得了良好的的实际效果,但是由于先采用“框架公约”形式,不能将各方具体的权利义务及相关的具体事项作出明确的规定,只得待以后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后,再由缔约国以议定书和附件的形式加以规定。这就意味着在框架公约的形式下,缔约国各方承担的义务较少且不能明确,对于公约的有效实施无疑是一个关键的阻碍因素。加之公约规定的超前性,先前设立的规则与之后发生的实际问题发生不符乃至冲突的可能性也时有发生,《京都议定书》第地一承诺期规定的排放量过低,导致第二承诺期的任务艰巨,且第一承诺期期间发达国家冗余的排放量,也成为多哈气候大会上的烫手山芋,直接导致了第二承诺期的启动困难。

(三)国际社会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不同态度

在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过程中,经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不断的协商和妥协,在国际环境法领域逐渐形成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由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体现了发展中国家有限发展经济的诉求,并且尊重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全球环境问题谈判的意愿,因而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同。我国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亦持肯定的态度,但国外学者对此观点的态度就有所不同,所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否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尚存争议。共同担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能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原因有二,其一,仅以造成全球气候恶化的历史责任作为区别责任的依据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其二,忽略发展中国家日益发展的排放量的不科学性,发达国家很容易予以反驳。

(四)国际环境法发展所受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