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理论范文1
关键词:家庭;家庭功能;家庭功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81-01
一、家庭功能的定义
家庭功能的定义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Beavers、Olson、Shek 为代表的结构取向的定义。另一类定义是以Epstein、Skinner 为代表,主要从执行过程方面来定义家庭功能。
二、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可以根据家庭功能发挥的结果把家庭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有些类型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或是需要家庭治疗和干预的。Olson环状模式理论和Beavers系统模式理论是这一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的代表。
(一)Olson的环状模式理论
该理论于1978年提出,并经过25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主要用于家庭研究、临床评估、训练、婚姻和家庭治疗。它以家庭系统理论为基础,得到描绘家庭功能的3个维度,即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该理论假设家庭实现其基本功能的结果与其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亲密度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平衡型家庭比不平衡型家庭的功能发挥要好;家庭沟通是一个促进性因素,平衡型家庭比不平衡型家庭有更好的沟通。1991年,Olson根据这些研究对自己最初的曲线模型假设进行了修订,将其修改为三维(3-D)线性模型理论。这一线性模型认为,在亲密度和适应性上得分高的家庭的功能是良好的,而得分低的家庭的功能是不良的;虽然曲线和线性模型的假设不同,但两者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
(二)Beavers的系统模式理论
Beavers等人1977年提出了家庭系统模式理论。他们认为,家庭系统的应变能力与家庭功能的发挥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即家庭系统的能力越强,则家庭功能的发挥越好。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成员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家庭成员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家庭系统也是有个有内在稳定规则的系统,按特定的交往和情感模式运行着。如果发生一些变动如成员自身善状况的变化、成员组成的改变等,家庭会打破“平衡”,家庭系统就必须去面对这种变化进行适当调整。
三、过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过程取向的代表理论是Mc 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和Skinner等人的家庭过程模式理论。这两个理论的提出者都认为,对家庭进行类型上的划分在临床实践中并没有用处,对个体身心健康状况和情绪问题直接产生影响的不是家庭系统结构方面的特征,而是家庭系统实现各项功能的过程。
(一)Mc Master家庭功能模型理论
Epstein等人认为,家庭在运作过程中如果没能实现其各项基本功能,就很容易导致家庭成员出现各种临床问题。他们在1978年提出了以家庭系统运作过程为核心的Mc 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该理论假设: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实现这些基本功能,家庭系统必须完成一系列任务以适应并促进家庭及其成员的发展,实现家庭基本功能和完成基本任务表能力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1)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2)沟通(communication); (3)家庭角色分工(family role); (4)情感反应 (affective response); (5)情感介入(affective involvement); (6)行为控制(behavior control)。根据家庭在上述几个方面的表现,可以明显看出家庭功能发挥良好与否。家庭的各项功能相互配合并维持良好时,个体才能健康成长。
(二)家庭过程模型理论
该理论是Skinner等人于1980年提出的。它把和家庭相关的不同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面而清晰的家庭功能的概念与结构。家庭过程模式理论认为,家庭的首要目标是完成各种日常任务,包括完成危机任务。每项任务都需要家庭一起去应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家庭及其成员得到成长,并使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得到增进,维持家庭的整体性,发挥好家庭作为社会单位的各项功能。该理论提出了评价家庭功能的7个维度:任务完成、角色作用、沟通、情感表达、卷入、控制和价值观。家庭功能过程模型强调家庭动力和家庭完成任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谢虹,艾宪淮,朱宝俊.家庭环境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5):478.
[2]郝玉芳,郝庆英,曾利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1):1-2.
[3]汤晖毅,黄海.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功能、人格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35-36.
[5]李建明,郭霞.家庭功能的研究现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9):1071-1075.
心理学理论范文2
关键词: 拖延 测量 时间动机理论
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一些人已经习以为常。国外有调查显示,有近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状况,而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达20%的人每天都出现拖延行为[1]。拖延行为不仅会导致个体作业成绩的下降,令个体感到沮丧,而且给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长期拖延还会引发焦虑、内疚自责等负面情绪,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拖延不仅仅只是时间管理问题,它也是一个包含认识、情感和行为的复杂过程[2]。近二十年来,西方心理学家对拖延这一课题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本文从拖延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测量工具、理论解释等方面加以介绍,并对未来方向进行展望。
1.拖延的概念及类型
拖延一词的英文为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意为推至明天(putting forward until tomorrow)。刚开始它是一个中性词,经过演变,今天多具有消极色彩。拖延(Procrastination)是指个体推迟开始和(或)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时的非理性倾向[3]。拖延具有三个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首先,拖延是个体的自主决定,既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已行为,又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客观延误。其次,拖延带有回避性,拖延者不愿意开始或完成已经打算做的事情,这种回避与简单的回避决定(decision avoidance)不同,后者的最初意图就是延迟。最后,拖延是个体的非理,即尽管没有适当的理由、尽管延迟会造成不利的后果,个体还是选择了拖延[4]。
按照拖延的对象可以把拖延分为四类[5]:(1)学业拖延。个体经常延迟学习任务,并且经常经历与拖延有关的问题性焦虑的倾向。例如,很多学生完成作业或考前复是要等到最后一刻才“临阵磨枪”。(2)日常生活事务拖延。是指个体在面临繁杂的日常事务时不能做出合理的调度安排,不知从何着手。(3)决策拖延。是指个体无论在紧要关头还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上都无法及时做出决断的一种环境适应不良的现象。决策拖延者在选择和冲突情境下总是延迟作出决策,容易错失时机。(4)强迫性拖延。是指个体无论在行为上还是决策上均表现出习惯性拖延却又难以克服的一种拖延倾向。
按照拖延的性质可以把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特质拖延(trait procrastination)也称长期拖延(chronic procrastination),是一种人格特质。特质拖延者在任何情境中都会表现出一种拖延倾向,并报告有更多的拖延行为。状态拖延(state procrastination)是指在某种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拖延行为,如大学生在写论文、考试复习时更容易产生拖延行为。人们一般把特质拖延划分为三种类型:唤起性拖延、回避性拖延和决策拖延。唤起性拖延是指拖延行为所导致的时间压力能够唤起其在最后期限内的动机水平,这种类型的拖延者觉得自己在时间压力下往往会工作得更好,而回避性拖延是拖延者为可能到来的失败寻找一种借口(外部原因),为达到保护自己自尊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决策拖延则指个体在面临选择和冲突时会悲观的认为自己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决定,犹豫不决,不能很快作出决定的行为。
2.影响拖延的因素
2.1人口学变量
一般认为,人们在变得成熟以后会更少拖延。Wendelien等所作的关于拖延元分析研究结果证明了这种观点:年龄与拖延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而且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拖延。一般认为女性有更多的拖延,但是先前关于拖延行为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很不一致。有的研究发现男性拖延得分高于女性,有的研究发现男性得分低于女性,有的则没有发现两者存在差异。王孟成等对大学生拖延行为倾向的研究中发现在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拖延是一种不因性别、专业等的不同而存在的现象[6]。
2.2个性特质
一些研究者提出,“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神经质和责任心与拖延相关,其中责任心更是特质拖延的根源。Piers等在对拖延的元分析中得出的结果也表明,拖延与责任感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最高负相关,同时,拖延与自尊之间呈现出中度负相关,此外,神经质和特质焦虑与拖延中度相关,而悲观与拖延之间则呈现出较低的相关。研究表明,完美主义倾向与拖延之间存在正相关,具有高完美主义倾向的人表现出了更多的拖延行为[7]。
2.3自我效能与自尊
有学者认为有些拖延是由于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导致的一种自我妨碍行为[8]。自我效能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能否取得所期待的结果的一种信念,班杜拉认为低自我效能会降低个体对成功的期望、损害动机,最终妨碍任务的启动(即拖延)及坚持性。Haycock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拖延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效能的缺失是产生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尊对拖延的影响类似于自我效能。低自尊的个体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投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是对自己缺乏价值的进一步确认。因此低自尊的个体会回避困难的任务并避免一切可以对他们能力作出简单推断的活动。如果因拖延导致表现不佳,人们只能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足。
2.4动机
许多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动机问题,个体因为缺乏动机,倾向于把事情向后一拖再拖。也有学者认为,尽管高成就动机的人给自己设定了困难的目标,但因为他们的投入是对活动本身关注的缘故,在这种内在动机的驱动下,任务带给个体的感觉是愉快的、而不是令人厌恶的,所以也会降低拖延的可能性。Lee以韩国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拖延与缺乏自我决定的动机有关。他指出外在动机对拖延的影响取决于任务是否是由自我决定的,如果是自我决定的任务,即使是外在动机也并不能引发拖延行为[9]。
2.5自我管理
有研究者提出,拖延是自我管理的缺乏。自我管理涉及到个体用内部和外部暗示来决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继续、什么时候结束他们的目标导向行为的方式。与受内在动机驱使、自我决定的个体相比,由外部因素所驱使的个体的自我时间及行为的管理更糟糕,更易出现拖延行为。当他们从事某任务时,由于不善于进行时间或行为的管理,因此通常会推迟任务的开始,即使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而频繁地出现中断该任务去进行其他活动的情况,并且不断地推迟任务的继续。因此,糟糕的自我管理是影响拖延行为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10]。
2.6任务性质
拖延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人们在众多可供选择的任务或活动中,仅选择了某一项而延迟了其他活动,尽管这种选择最终会带来不利的后果。为什么选择这项任务而不是其他呢?这与任务的某些性质有关。首先是任务厌恶(task aversive ness),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对于那些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刺激,人们倾向于回避,如果不能回避,就会尽量延迟去做。无论是开放式问卷调查,还是拖延评价量表测查的结果,都表明不喜欢从事这项任务(即任务厌恶)是拖延的重要原因。其次是任务奖惩的时限(timing of rewards & punishments),奖惩的时间安排对个体的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在价值较小但奖赏及时的任务和价值很大但奖赏延迟的任务之间,拖延者更愿意选择前者[4]。
3.拖延的测量
由于拖延的内部特性,目前对它的评定主要是通过问卷来测评。拖延的测量工具有多种,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Lay在1986年编制的一般拖延行为量表,它由20个描述与拖延相关的行为和感觉的项目组成其中包含10个相反的项目。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从“根本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为1分和5分。经Lay检测,此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常用的自我报告量表还有McCown和Johnson在1989年编制的成人拖延量表,Aitken在1982年编制的专门测量特质拖延的艾特肯拖延量表Solomon和Rothblum在1984年编制的学生拖延评定量表等。陈晓莉等人的研究表明[11]:Aitken拖延问卷在我国大学生样本应用结果表明该量表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
目前来说,问卷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研究方法,但由于拖延在人们的理解中更多具有消极和非理性的色彩,采用自我报告法会因为一些主观愿望和社会赞许效应等,减少实际拖延的报告,因此研究者开始综合运用其它方法,如观察法和日记研究法等,通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从而获得更为可靠的结果。Piers等在他们的研究中就使用了观察法。Scher和Ferrari在其研究中采用日记法来研究拖延行为。日记研究法能够提供有关个别拖延者拖延行为的具体材料,丰富人们对拖延行为的认识,它为拖延行为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4.拖延的理论解释
早期不同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拖延作出了不同的解释[9]。心理动力学者将拖延视为个体对抗死亡本能和回避无意识死亡焦虑的一种方式。行为主义者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角度来解释拖延现象,他们认为寻求奖励和回避惩罚是拖延的主要动因。认知心理学家将拖延视为维持自尊的一种应对策略,而特质论心理学家则将拖延视为一种特质,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稳定性。
期望价值理论认为如果个体认为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较低或任务价值较小,那么拖延的可能性就会较大。自我效能是与期望有关的心理结构,任务价值可以用任务厌恶(task aversive ness)来表示,这两个因素都被研究证明确与拖延有关。
Ainslie提出了一个时间折扣理论,用以解释时间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人们每天实际上都需要对可能带来不同奖赏的活动进行选择,在选择时,人们有一种严重低估未来事件的先天倾向。拖延正是我们这种天性的一种体现,因为低估了长远目标的价值导致对这类任务的推迟,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其价值也被我们看清楚时,后悔也为时已晚。
Steel在整合期望理论和时间折扣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综合性的时间动机理论(Temporal Motivation Theory)[10],该理论同时考虑到任务特征(厌恶任务、奖励延迟)和个人特征(自我控制、组织规划能力等),从时间的角度来理解拖延,具体如下:
主观价值=■
主观价值可以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所体验的动机强度,名义价值(nominal value)代表动机的最大或最佳强度。参数k代表名义价值的折扣率,个体不同,k值不同,k值越高的个体,自我控制能力越差。延迟指要得到奖赏需要等待的时间。整合后的理论可以对目前有关拖延的研究结果做出有效解释:首先,拖延与期望有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低或自尊水平低的学生更易拖延;其次,拖延与任务价值有关,人们对任务的抱怨越多,越易拖延,从完成任务中获得的乐趣越少,越易拖延;再次,拖延存在个体差异,自我控制水平低的更易拖延,这一点可以用公式中折扣率k表示;最后,拖延最突出的外在表现是在时间上的推迟,当我们感觉目标离自己还很遥远时,更易推迟任务,等到期限将至时,才意识到时间的压力而拼命工作。
5.研究展望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拖延现象的关注,心理学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在探索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也是后续努力的方向。
首先,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学业拖延,这就使得研究的被试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因此,未来研究需要考察更为广泛的被试群体的更广泛拖延行为,比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拖延行为。
其次,研究工具上多采用问卷法,由于被试会受到当时状态和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以后可以多采用一些质性研究或实验研究的方法。
再次,国内外所做的研究多是在理论层面,干预研究很少。一个学科重要的在于应用,后续可以多做一些干预研究,帮助受拖延困扰的人们解决问题。
最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拖延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如Simone把拖延当作个体决策时一种精明的、有远见的行为,Levine等则认为在一些文化背景下,拖延被看成是另外一种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成为一个问题行为。因此,有必要开展拖延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Harriott J,Ferrari J R.Prevalence of procrastination among samples of adults.Psychological Reports,1996,78,611-6l6.
[2]包翠秋,张志杰.拖延现象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129-132.
[3]Lay CH.At last,my research article on procrastination.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986,20,479-495.
[4]李晓东,关雪菁,薛玲玲.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高校教育管理,2007,1,(3):67-70.
[5]王灵芝,王晓钧.拖延的理论与测量.社会科学论坛,2007,7(下):26-28.
[6]王孟成,杨忍,戴晓阳.大学生拖延行为倾向于时间透视的相关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5):617-619.
[7]崔燕,崔莉,刘爱书.拖延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008,23,(2):150-153.
[8]Ferrari JR,Tice D M.Procrastination as a self-handicap for men and women:an ask-avoidance strategy in a laboratory setting.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0,34,(1):73-83.
[9]Lee E.The Relationship of motivation and flow experience to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in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5,166,(1):5-14.
心理学理论范文3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16)02—0342—0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症明显、治疗难度大、复发率及致残率均极高的精神病,不仅可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最终将导致其社会功能低下[1]。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伴有自卑绝望等负面情绪,也是导致其基本不愈及复发的根本原因所在,如何疏导及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成为目前精神分裂症可否治愈的关键所在。护理人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得当与否是决定治疗预后的重要环节,目前有学者提出应当在日常护理中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疏导及干预,在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同时应积极诱导患者的正面积极心理状态产生[2-3]。积极心理学是旨在激发患者自信、满足等积极情绪,提升患者生活幸福感的一门理论学科,本文主要分析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4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家属在了解研究过程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接受的护理干预措施不同,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7)及对照组(n=37)。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干预,其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16~59岁,平均(34.28±7.51)岁;观察组患者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其中男性16例,女性21例,年龄18~60岁,平均(35.09±8.4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该组患者接受精神病患者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日常健康教育,为患者提供娱乐活动包括打牌下棋、读书、看电视等,护理人员对患者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不涉及积极心理干预。1.2.2观察组该组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干预,与患者进行亲切交谈,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针对患者及家属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耐心讲解,并给予针对性指导意见。对患者的无助感进行劝解、鼓励、安慰,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疾病康复的信心[4]。组织患者参加相关讲座,鼓励其进行自我心理状态表述及团体活动的参与;为患者提供其感兴趣的报章杂志进行阅读,聆听安静优雅的愉悦,引发患者对新知识的探知及好奇心理,使其心态平静;鼓励患者将自己的情绪记录下来,通过观看励志人物的相关视频录像,使患者树立起积极生活及重新投入社会的信心及希望[5]。
1.3临床价值评价方法
1.3.1积极心理评分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采用幸福进取者问卷(HEIQ)评价积极心理品质,HEIQ问卷包括6个维度:幸福感、人际关系、目标管理、克服困难、自我肯定、学习成长,得分越高、幸福进取程度越高。1.3.2精神病症状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干预前后的精神病症状进行评价,具体包括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敌视猜疑四方面,分值越高,病情越严重。1.3.3社会功能及自尊水平评分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干前后的社会功能情况进行评价,分值越低,患者社会功能越好;采用自尊量表(SES)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前后的社会功能情况进行评价,总分10~40分,总分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积极心理评分
观察组患者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后,幸福感、自我肯定、目标管理、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学习成长等积极心理评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精神病症状
观察组患者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敌视猜疑等精神病症状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2.3社会功能及自尊水平评分两组患者的基础社会功能、子准水平评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后社会功能评分较对照组低、自尊水平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致残慢性疾病,据相关统计研究显示其致残率达75%以上,终生患病率约0.65%,若不及时加以积极干预,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健康及正常生活能力[6]。住院治疗是目前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患者长时间处于医院密闭环境中、交流环境少,有可能会精神状态恶化、病情加重[7]。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当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良好心理状态。有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伴有自卑绝望等负面情绪,自身幸福感及生活质量均低下,成为阻碍患者康复的最主要因素[8]。良好的心态及正面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度,在以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往往重点关注患者的定时定量药物服用情况,对患者精神异常程度的评估、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及干预则较少涉及[9]。最新的研究显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是与其接触最多的人群,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诱导及干预将成为影响治疗结局的关键因素之一[10]。最新的精神疾病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的不良心境进行积极干预,向患者灌输积极的心理状态,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措施逐渐受到临床重视。积极心理学的中心思想为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形成积极的品质,促进人们生活适应能力的提升[11]。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措施中,注重对患者的信任及希望关注、使患者感受被关注并增强内心幸福感,其内涵是增强患者的力量、增加患者的愉悦及快乐等美好体验,而非仅仅是减轻患者抑郁、焦虑、低自我效能等消极心理[12]。在本次研究中,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护理干预相结合并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重点观察患者在精神状态、疾病评分及社会功等方面发生的改变。在积极心理评分方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的幸福感、自我肯定、目标管理、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学习成长等积极心理评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提示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与烦恼,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还赋予了患者自信、满足、乐观等积极心理,对于远期的疾病康复及减少复发等均有积极作用[13]。精神病症状评分是临床判断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最主要的评价指标,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必然伴随着整体精神病症状的改善,故精神病症状评分不仅可以反映患者病情的轻重,也可以侧面反映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14]。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敌视猜疑等精神病症状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提示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伴有自卑心理及社会功能降低;测定患者的社会功能及自尊评分也是评价治疗有效性的指标之一,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社会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自尊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提示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整体社会功能水平[15]。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助于相关临床症状的缓解,在优化患者心态以及强化患者社会功能等方面均有极大优势,是一种理想的现代化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刘燕林,胡晓华,陈颖.辅助治疗手段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10(1):80-83.
[2]尹娟,李小妹,周凯娜.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水平与家庭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761-765.
[3]李西敏.积极护理干预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1):94-98.
[4]李遵清,韩鹏,仇爱玫.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098-1101.
[5]刘林林,江源,王川.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情绪对抑郁症状的间接作用[J].四川精神卫生,2014,27(6):538-542.
[6]邵华,李立华,王黎,等.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对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2):59-62.
[7]张黎明,马晓燕,肖路平.交往训练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24(21):3274-3276.
[8]Agnew-BlaisJC,BukaSL,FitzmauriceGM,etal.EarlychildhoodIQtrajectoriesinindividualslaterdevelopingschizophreniaandaf-fectivepsychosesinthenewEnglandfamilystudies[J].SchizophrBull,2015,41(4):817-823.
[9]HajnalA,TényiT,VargaE,etal.Socialcognitivedifferencesinfirst-degreerelatives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Asystematicre-view[J].PsychiatrHung,2014,29(3):301-307.
[10]李福英.支持性心理干预联合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远期治疗效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24(15):2336-2338.
[11]BrownEC,TasC,CanH,etal.Acloserlookat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ubdomainsofsocialfunctioning,socialcognitionandsymptomatologyinclinicallystable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J].ComprPsychiatry,2014,55(1):25-32.
[12]KhanA,LindenmayerJP,OplerM,etal.AnewIntegratedNegativeSymptomstructureofthe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Scale(PANSS)inschizophreniausingitemresponseanalysis[J].SchizophrRes,2013,150(1):185-196.
[13]PonizovskyAM,VitenbergE,Baumgarten-KatzI,etal.Attachmentstylesandaffectregulationamongout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re-lationshipstosymptomatologyandemotionaldistress[J].PsycholPsychother,2013,86(2):164-182.
[14]BortolonC,CapdevielleD,BoulengerJP,etal.Earlymaladaptiveschemaspredictpositivesymptomatologyinschizophrenia:across-sectionalstudy[J].PsychiatryRes,2013,209(3):361-366.
心理学理论范文4
第一,人力资源培训心理学是研究人力资源培训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人力资源培训实践中,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以达到提升组织能力、推动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为人力资源培训提供原动力。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管理,可以根据心理和人格特质的差异,把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设计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和考核手段,提升员工满意度管理的技巧,帮助管理者提升领导魅力等等。同时,管理者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心理素质,从容面对来自职场的各种挑战,缓解压力方式,正确处理工作中与遇到的困难,心理学应用到人力资源培训活动中尤为重要,更能推进企业员工的不断完善和自我发展。第二,管理心理学为人力资源六大模块提供了理论基础,并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践来拓宽自身的理论研究。管理心理学不断深入如何运用心理学来管理人的研究,不断地指导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事活动的作用日益显着,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系日益亲密。管理心理学对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能够充分增强企业凝聚力,改善领导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进而达到甚至超额完成企业的绩效目标,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第三,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发掘人力资源的潜能。积极心理学是以占人群大多数的普通人为研究对象,要求心理学家用更加开放与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能力、潜能和动机,利用心理学相对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人性美德等积极层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也有助于员工形成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
培训是人力资源培训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目前的企业培训与员工个人规划中,心理学的各种思想与理论不断渗透其中。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实质也是对企业团队的管理,团体心理学的许多理论都可以运用到培训与开发中来,随着员工心理素质在日常管理中的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员工的心理训练也逐渐增多。
1.行为主义理论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
在培训的过程中设置一些奖励,鼓励学员积极参与,从而调动课堂氛围。这就属于行为主义理论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是一种典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叫做强化训练。行为主义理论可以使学员参与活动与获得奖励之间产生链接,从而积极参与。这样的活动是快速有效的,尤其针对基层员工培训。但此类学习活动最多只可作为培训中的点缀,过多使用会让学员产生纵之嫌。行为主义理论更多强调的是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2.认知主义理论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
当前培训领域比较主流的培训师角色定位为引导师。这类培训师通常以学员为中心,强调学员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老师在整个过程中是提供帮助、引导和鼓励。这就是认知主义理论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图式(即心智模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培训的过程就是促进学员图式的形成和变化,即同化、顺应。基于认知主义理论的培训要结合学员的自身经验来进行,这也是符合成人学习的习惯。同化就像植物嫁接,在学员原有的经验上增加新的认知,从而对学员原有的知识进行扩充和改良。基于认知主义的培训设计比基于行为主义的培训设计着重于培训前的分析调研:更注重分析学员当前水平与目标水平的差距,更注重学员学习动机的分析,更注重与学员学习风格的匹配,更注重培训过程中学习内容与学员情绪的结合等等。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和学员内心智力世界的交互作用,通过外因来促进内因。
3.其他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
心理学理论范文5
关键词: 心理学理论 英语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一、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
随着我国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新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英语阅读理解过程的复杂性
英语阅读能力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是学习者了解目的语及其文化的最重要途径。然而,阅读是一个认知过程,阅读者是主动的、能作出选择和决定的个体,需要具备基本的解码技能(如字母识别)、高层次认知能力(如推断)及交互性技能(如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此外,外语阅读还涉及外语与母语读写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阅读过程中,眼睛捕捉到书面符号传入大脑,但是视觉系统并不是逐一地扫描字母或单词,而是以一种短暂、急速、序列的方式向前运动,即组块。阅读是“读+理解”的过程,没有了理解,阅读只能称作解码,即将书面符号转化为相应的声音符号。因此,真正的阅读必须要有大脑的积极参与,通过眼睛提供的信息要与头脑中先前储存的知识,即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生成意义,对文章产生理解,并对下一步阅读发挥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
三、心理学和英语阅读教学
心理学与英语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都离不开对心理学的了解和深入研究。英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所经过的阶段,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教育。
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interactive process),即认识和语言交际的过程,是读者对语言信息理解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神经系统的心理活动,不是消极被动地认识,而是主动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心理学家则认为“阅读过程主要包括符号辩认和文字理解两个阶段”、“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再经大脑编码加工,从而理解课文的意义”的活动。由此可见,阅读能力的提高绝非易事,教师授课时必须注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注意力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基本心理条件。
四、用心理学理论来分析英语阅读理解过程
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广义的阅读理解过程就是指读者把感知的字形映现为语义的过程,这里主要介绍两个重要阶段。在初级感知阶段中,知觉是理解过程的起始阶段,也是为句子结构与语义分析做准备的阶段。初级感知阶段包括字形视觉感应、字词检索与辨认等程序。在句子释义阶段,学生经常出现对词义不熟、模棱两可,对句子的结构含糊不清。
五、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心理学理论为改革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英语阅读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依照心理学的理论与原则,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1.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情感,加强阅读内在推动因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兴趣盎然地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多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予学生鼓励。
2.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阅读技巧。
心理学家认为阅读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而且能弥补他们语言知识的不足,如:联想策略可以帮助阅读者发展逻辑思维并锻炼智力猜想,它是提高阅读理解的根本途径。预测有助于检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及加快阅读速度,自我监控策略可以帮助阅读者调节自己的阅读过程,自我评价策略能够使读者更了解自己的阅读过程。因此,阅读课除了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训练。策略不是技巧,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技巧的主动运用。因此,阅读策略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
3.课外阅读的延伸。
针对阅读课课时少、学生阅读量小、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我们推行了课外阅读的延伸,以使课内、课外相结合并逐步提高阅读自动化程度。每学期我们规定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阅读题材尽可能广泛,包括由教师指定现当代受欢迎的小说和畅销的报刊杂志文章,也鼓励学生自选课外阅读材料,材料经教师确认语言地道、信息新和有思想性后,和其他同学进行资源共享。资料来源可以是个人、资料室、图书馆藏书或网络。任务布置、推荐和共享的电子版读物都存放在班级电子邮箱中,指示明确,方便查阅。对课外阅读的质量,采用讨论、辩
论、口头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检验,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
六、结语
英语阅读课是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尤其是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心理状态和规律,科学地分析和总结外语教学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可运用有关学科的先进手段广泛地进行教学实践,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胜利.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多维视野[J].郑州大学学报,2003,(5):118-121.
[2]范红,崔荣佳.关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调查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25-129.
[3]王小海.信息沟与外语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74-77.
心理学理论范文6
论文摘 要:高等数学作为一个重要基础性学科,因各方面原因导致学习障碍的情况不容乐观。本论文以心理学原理作为理论背景,借鉴已有的教学实践应用案例经验,又立足于高职专科类高等数学实际教学情况,整合心理学理论知识,从增强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如何设计教学内容等等方面,优化高等数学教学策略,验证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不仅提供专业课所需的数学知识和工具,还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队伍扩大,带来了入学新生的数学水平有所降低,主要表现在:1、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基础知识薄弱;2、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这种学生的现状,给教学带来相当困难,而且这也将会是长期存在的一个难题。在高等教育中,不适宜再进行分层分班教学这种形式来进行弥补,仅仅依靠降低教学难度也不是解决的良方。作为长期处在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我尝试结合心理学理论,优化教学策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印证。
一、如何增强学生学习高数的动力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动力机制有三个:1、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可、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2、自我增强驱力:反映学生要求凭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才能,获得成就,以此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的愿望。3、附属驱力:指学生为得到家长、教师或他人的赞扬而学习的心理倾向。 因此:
(一)以兴趣问题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想学好数学,首先要抱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数学,积极展开思维的翅膀,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愉快有效地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讲数学背景知识、设疑等方法,创设一种“不协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所提问题的探究情境。
例如:在第一章极限的概念一节里,给学生一个这样的问题“1是否等于0.9999999…?” 这时学生的思维会被瞬间激发,但很有可能,大家回答“等于”和回答“不等于”只是稍加思考的结果,教师可以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如何证明或者说明你的观点呢?”听取一番讨论后,教师可以宣布采用以前所学的数与数的比较方法可得到“不等于”的答案,接下来教师可给学生这样一个“等于”的证明过程:
1=1/3 又1=1/3×3 而1/3=0.333333…
1=0.333333…×3=0.99999…
得证
这个结果和答案矛盾,教师请学生们思考问题出在哪里,从而顺利引出极限的概念。
(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激发学生自我增强驱力。自我增强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社会地位的需要。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伟大的数学人物和感人事迹,像牛顿和陈景润、华罗庚等等杰出的中外数学家代表的生平事迹。无一不是艰苦中奋发图强获得累累硕果,赢得后世的景仰。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远大的理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给学生提供成功的喜悦和希望,培养附属驱力。一个好的教师,一定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我发现,学生希望给自己喜欢的老师的心目中留下好的看法,并且为老师产生和巩固这种看法,愿意付出很大的努力。而对于大学生来讲,特别需要获得同伴特别是异性的认可。考虑到这点,教师需要时时鼓励和赞扬学生,认可他们所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合理分配男女生数量,教师需要对学习小组加以密切注视和正确引导。
二、克服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心理学实验和教育教学实践都表明,学习水平不一的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元认知的发展水平不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具有较多的有关学习任务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有效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并能及时对学习中的错误进行修正,最后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因为良好的学习心理是元认知的基础,碰到一些难题时,也会努力去思考如何解决,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元认知水平得到发挥。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克服历年来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
三、保持教学内容饱满、丰富、有趣,注重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其实就是按照知识的不同类别把刚学习的内容纳入到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有效地形成学习者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缺少学习的信心,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难以理解,而其中原因是对数学背景知识的缺乏。一个数学理论的创造,一个数学概念的出现,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是为了解决怎么样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微积分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微积分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东西方微积分思想的萌芽和微积分创立前夕欧洲的思想社会背景,从微积分的核心概念—极限,到积分的思想。阿基米德于前225年求抛物线弓形面积工作之后,当人们碰到曲边梯形的面积问题,无法用现有的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时引入了积分概念。在打开微积分的书本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从柯西介绍到笛卡尔和费马,谈论伽利略与近代科学方法论,再到最后归功于英国科学家牛顿和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微积分。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学习微积分的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