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北师大版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北师大版教案范文1
乘车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车
2+1+4=77-3+2=66-3-3=0
教案点
北师大版教案范文2
课题名称
《方程》
科
目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情分析
“方程”,学生已经有了上节课用字母表示数的认识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图形的面积、周长计算公式的知识经验。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方程,因此,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是一个难点,需要大量的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体验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促使学生建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形成初步的感知。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实验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
三、知识与技能
1.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
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能力。
重点、难点
1.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1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教师播放学生在学生游乐区玩跷跷板的视频,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活动2
(二)、创设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1、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当两个托盘放入的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保持平衡。
2、教师指出:天平不仅可以称物体的质量,还可以反映数量之间的关系。
3、教师出示一些情境图,学生用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4、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从学生所列的算式中提取14个,回顾一下这14个算式是根据什么情境得到的。(教师课件演示)
·
50>20
50>20+20
·
50=20+20+10
50+50=100
·
20+x=50
x+20=50+20
·
x+0.5=2.5
x+50>100
·
x+50
175-x=21
·
25+y=173
4a=380
·
4m=380
2x+200=2000
5、教师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用“=”连接的式子,课件中去掉不等式.
观察剩下的10个等式,发现这些等式的特点,有的含有未知数,有的不含有未知数。
6、引导学生概括方程的概念。
教师结合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7、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
36-7=29
60+23>70
8+x
50÷2=25
x+4
y-28=35
5y=40
8、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学生打手势判断)(题目略)
9、你知道吗?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10、根据下面5个素材列方程。
此环节在教师引导下,师生一起完成。
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11、教师为学生提供8个素材,学生根据这些素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全班订正。
12、学生谈列方程的感受。
教学活动3
(三)拓展应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1、请你判断。(机动题)
(1)买5杯果汁一共40元。如果用a表示一杯果汁的价钱,下面哪个算式是对的?
a×5
=
40
a÷5
=
40
a÷40
=
5
(2)每辆游览车可以坐45人,五年级学生刚好坐满9辆游览车。如果用a表示学生的总人数,下面哪些算式是对的?
45÷a
=
9
a÷45
=
9
a÷9
=
45
教学活动4
北师大版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比例,并自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为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重难点:
重点:比例的应用
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讲解法
学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理解“以物换物”,揭示课题
师:首先和同学们沟通一下,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件你非常喜爱的物品,你通常采用哪种合理的方式得到它?拿着人民币去商店、超市购买。把时间推得遥远些,回到古代,怎么买,你了解吗?使用金银等贵重金属,就连贝壳也充当过货币的作用,在追溯到远古时期,没有货在没有货币的年代怎样进行买卖的过程?的确,那个时代人们采用以物换物,物物交换的独特方式满足各自的生活需求。给大家讲个简短的小故事:(课件)很久很久以前,有户人家养了许许多多的羊,有一天,这家的主人带着一只羊来到集市上转悠,看看能不能用羊能不能换到自家需要的东西。还真有,他看中了锋利的斧子,砍柴、打猎都少不了。他和带着斧子的那个人商量,我能用一只羊换你的两把斧子吗?那人看看小羊,肥嘟嘟的,能够一家子吃几天呢,于是满口答应,一桩买卖就这么成交了,他们各自带着自己需要的物品满意而归。(以现在的市场价值看,这桩买卖不公平,不是远古时期的人多么多么的傻,而是因为时代影响了交易的方式与公平度)过了那么几天,,做斧子的人还想吃羊,他带着4把斧子去了集市,这次,他会换回几只羊?以此类推,羊和斧子的数量会紧密相连并不断发生变化。在没有货币的年代,人类就是这样以你所需换我所需。从这两次买卖中,你能找到几个比?这两个比有关系吗?既然比值相等,它们能组成什么?把组成的比例说出来。1:2=2:4看,第一个你,前项指?后项指?,这样,第一次羊的数量比第一次斧子的数量等于.....,这里面有一种对应的关系。还能找出不同的比吗?能不能组合不同的比例?2:1=4:2,这是拿什么和什么比,后面呢?也是拿什么比什么?还有想法吗?(台小萱)像这样,按照一定的比例交换自己所需物品的过程叫做以物换物,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比例,而且直到现在这种方法有时还在沿用,接下来,我们一同体会体会这种原始的交易方法和过程!齐读今天的课题----比例的应用。
二.讲授例题,教授新知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当你看到这样的交换场景,你如何理解4个玩具汽车换10本小人书。(2个换5本,8个换20本等)照这样下去,联想到的越来越多!当这个同学有14个玩具汽车时,能换取多少本小人书?知道怎么解决吗?拿出作业纸1,在作业纸上展现你的想法!
1.画图法
师:给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最后一共换得了35本小人书。有同学和他一样画了图吗?你画的什么图?(课件)老师也做了一个类似的交换过程的展现图,从这一过程中,有比的存在吗?(4:10
2:5
14:35)它们有关系吗?
2.算术法
师:画图是对此题的一种解决方式,不一样的方法有吗?你来。读一读算式,再个同学们简单讲解讲解。听得明白吗?回到在们的(课件)中回顾一遍计算过程,第一步是看14里面包含多少个4,3.5个4,也就是说14是4的3.5倍,接着因为交换规则是4个换10本,3.5个4就可以换3.5个10本,或者说换的本数应是10本的3.5倍。这种算法也不错!又和他一样的吗?还有不同的吗?
3.用比例知识解决
①列比例
师:物物交换中蕴含着比例,讲了这么几种方法,我们还没感受出比例所产生的作用,现在这样,(课件)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尝试列出相应的比例吗?拿出作业纸2,开始。来交流交流,谁把你列出的比例和同学说说。解释你的想法,说清楚是拿谁比谁等于谁比谁,关系是对应的,没有搞反,这两个比的比值是相等的,因此比例关系就成立了!听得明白吗?非常好!(板书:4:10=14:x
)都这样列的?你说,你拿什么比什么?判断这样可以么?也不错(板书4:14=10:x)还有?根据什么行吗,也是一种方案。(随机板书)我们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列出了这几种不同的比例,大家也都认同,而且列法还不止这3种是吗?其实不管怎样列,列比例的根据是什么?等号两边比的比值一定是相等,而且前后项代表的意义也一定是对应的。老师相信,每个同学也都列出了自己感受出的比例!
②解比例
师:在这些比例中都含有一个什么数?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是方程?方程咱们解过的不少,会不会解这些比例呢?联系学过的有关比例的知识,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再解。可以吗?看黑板一起试一试!(板书解比例过程,注意写“解”字,提醒为了不使内外项弄混淆,可以做做记号,比如在外项下面画条横线,内项下也画横线,嗯,可以用虚线,以示区别,当然,在你很清醒,够熟练的情况下,这一步可以忽略,习惯上,我们总是把含有X的识字写在等号的右边。)有了解这个比例的经验,另外两题还有困难吗?哪位愿意来试一试!其它同学在作业纸上解出自己列的比例。一同浏览解题过程,第一步把比列改写成方程,第二步....,这一题的过程同学们默读检查,都没有问题,好样的!虽然是不同的比例,在解的过程中都使用了什么?这三题在哪一步都使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你们说,我把它们都画出来。诶,发现了什么,比例不同,但到了这一步都转化成了4x=140,最后x都等于35,独立解决时得这个答案的举手!35肯定是对的吗?这是在上课时,列了这么多比例,结果总是一致的,当然没问题啦,当你独立完成联系时,有人帮你订正么?你怎样确定35就能满足这个比例呢?检验,是的,解完方程可以检验,解完比例当然也要检验?怎么检验?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看等式是否成立。先带入,4:10=14:35,等式还成立?你怎么算?看比值,还有什么办法。看内外项的积。他借助什么确定比例成立?A比例的意义B比例的基本性质。其实还有一种办法就在黑板上,对于一道题可以列出两种不同的比例,如果解出来的结果一样,是不是也基本是正确的了。
三.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师:同学们对解比例已经有了这么多的认知,我觉得你们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两道练习?在作业纸上找到这两题,大展身手把?愿意当老师吗?边说边讲解,和他答案相同的举举手,放下,第二道,你来。这道题是将比例写成了分数的形式,你还能分清内外项,有什么经验吗?写成分数的比例内外项分别在对角线的位置上,只要这样对角相乘,立刻方程就出来了。两题都检验了?有时间可不要忘了检验,给自己一个避免错误的机会!一起检验,这是,还可以怎么检验。
2.发散思维
师:两题都做对了吗,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其实我还有一个问题,能不能考考你们呢?愿不愿意接收挑战?好,那我问了,解比例时,只有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种途径吗?以第二题为例,你会想到不一样的思路吗?(机动)我十分佩服你清晰的思路和有条不紊的解答!能不能听懂?听不懂课下找这位同学请教。
四.课堂回顾,梳理总结(2分)
师:又到了总结回顾的紧要关头,通过这节课的交流与练习,感觉自己学到些什么?(利用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学会验算答案的对错,便于及时纠正等)概括的说:这节课主要学会了利用比例的意义列比例,然后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最后把解得的结果带入比例进行检验,是这样吧!希望咱们的同学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更多更广泛的应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20面“练一练”2、3、4、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列比例
注意前后对应的顺序
解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
检
验
北师大版教案范文4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在0.3的末尾添上“0”或者将0.30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而且在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能够借助多种方法对两个小数是否相等进行验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提出这样的质疑,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呢?本课教学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例进一步验证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同时感受到要得到一个结论需要通过大量实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充分的验证才能总结归纳得出规律,感受思考问题的严谨性与全面性。
学生在学习本知识时容易混淆的问题是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或者整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是否会改变。因此,本课中通过反例帮助学生验证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以及整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会产生变化,在沟通整数与小数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应用性质解决问题,感受小数性质的价值,同时借助直观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
二、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并理解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抽象总结小数的性质,应用性质将小数化简和改写。
2.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展数学思维和运用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验证交流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是否不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有的同学还提出了特别有价值的问题,认为一组例子不足以说明问题,那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上节课我们留了一项作业,让大家自己任意选择三组例子,用不同方法进行验证,相信大家一定已经完成了,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选取学生不同实例进行汇报:方法不同,数据选取不同
预设:
1.借助钱币验证,在小数后面加上元角分单位,转化为实际数量进行验证。
如:0.7、0.70,将这两个小数都加上单位元,0.7元是7角,0.70元就是70分,7角等于70分,所以0.7元和0.70元是相等的。
2.借助米尺验证。在小数后面加上长度单位,转化为实际数量进行验证。
如:0.6和0.600,将这两个小数都加上单位米。0.6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6份,也就是6分米,0.600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表示这样的600份,也就是600毫米,这两个小数表示的实际长度是一样的,从图片上看,这两个小数都表示在同一个位置,所以这两个小数是相等的。
3.借助图形验证。借助在图形上涂一涂、画一画,直观的看到结果。
如0.7和0.70,画两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将7份涂上颜色,表示出0.7,再将另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将70份涂上颜色,表示出0.70,这两个正方形表示的涂色部分面积是一样的,所以这两个小数是相等的。
4.借助数位顺序表验证,将数写在数位顺序表中,借助位值进行验证。
如3.5和3.50,将这两个小数放到数位顺序表中,发现这两个小数个位上都是3,十分位上都是5,后面数位上不管有多少个0,都表示没有,也不会改变3、5所在的位置,也就是在3.5的后面再添上多少个0,它的实际大小都不会改变,因此,与这两个小数相等的小数可以写出很多,比如3.500,3.5000等等。
5.借助计数单位进行验证,借助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推理验证。
如0.6和0.600,0.6表示6个0.1,0.600表示600个0.001,我们知道10个0.001是1个0.01,10个0.01是一个0.1,那么,100个0.001就是1个0.1,所以,600个0.001就是6个0.1,因此0.600和0.6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验证,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感受到一个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通过大量实例,从不同角度验证才能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二)概括性质
1.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如果在一个小数的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会不会改变呢?
预设:举例验证。
小结:通过举反例我们发现,如果在一个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会改变原有数字所在的位置,因此数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3.小数中有这样的性质,整数中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
预设:举例验证
小结: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原来数字所在的位置会发生改变,因此,整数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总结发现规律,并结合学生容易混淆的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以及整数末尾添上“0”,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清晰认知,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三)练习巩固
1.不改变数的大小,你能将下面的小数化简吗?
0.950=306.0900=10.050=40.00=
提示: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整数末尾的0也不能去掉。
2.连一连,将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
0.850
13
2.600
31.090
102.300
31.9
2.60
13.00
10.230
0.85
提示:要细心,关注每一个数字与符号。
3.不改变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1.2800=3.9=0.03=5=
提示:整数改写成小数要先在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4.将下面商品的价格写成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一支钱笔8角
一斤西红柿三元五角
一个笔记本12元
【设计意图】:应用小数性质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知道运用小数的性质可以将小数化简或改写,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比大小、加减法做好铺垫。
(四)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你知道学习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吗?
预设:化简小数、将小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五)课后作业
书8页1-5题。
流程图: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案: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较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
2、掌握运用切线的性质和切线的判定的有关问题中辅助线引法的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对圆的切线位置关系的观察,培养学生能从几何图形的直观位置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重点准确、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及性质难点准确、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及性质
教法问题探讨发现法
教学辅助手段电化教学教具及
学具
教学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
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切线的性质.
新课:
1、探索圆的切线的性质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
在O中,AB切O于点C,
OCAB
切线的性质及推论可简述为
⑴经过圆心;⑵垂直于切线;⑶经过切点,
已知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两个,则可推出第3个.
知切线,连半径,得垂直;知直径,得直角。
2、切线的判定
提出问题:如图,AB是O的直
径,直线l经过点A,l与AB的夹
角为∠α,当l绕点A旋转时,
(1)随着∠α的变化,点O到l的
距离d如何变化?直线l与O的
位置关系如何变化?
(2)当∠α等于多少度时,点O到
l的距离d等于半径r?此时,直线
l与O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常见的证明切线的题目只有两种情形
⑴已知直线经过圆上的一点,其证法是连结这点和圆心,再证明这个辅助半径与这条直线垂直即可,可简记为:连半径,证垂直.
⑵如果已知条件中不知直线与圆有公共点,其证法是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段,再证明垂线段长度等于半径的长即可,可简记为:作垂直,证半径.
思考,积极联想
思考,感受
观察、分析
观察思考
分析、比较和鉴别,积极讨论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通过旋转实验的办法,探索切线的判定条件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北师大版教案范文5
新的教材,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育理念。究竟如何才能在有限的45分钟教学课堂内将教学任务高效的完成,让我们所教的这些学习情况中等偏下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的将学习完成并搞好。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导学案是进行学案导学的操作资料。应用导学案开展课堂导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仅对导学案的设计、操作两方面谈谈。
关键词:导学案;设计;学案导学;提高学习效率
我校从2011年开始尝试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在此结合我们的实践,对如何设计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导学案作粗浅的论述。
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育理念。究竟如何才能在有限的45分钟教学课堂内将教学任务高效的完成,让我们所教的这些学习情况中等偏下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的将学习完成并搞高,这是我们所苦苦研究和追寻的目标。也即是以此为目的,既促进了教师的教学,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具体究竟该如何来对导学案进行的设计和操作使用呢?
新课程改革追求课堂的高效性,催促我们对导学案的设计研讨。《标准》强调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能做好对学生的引导,教师的引导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教师的正确引导是落实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导学案就是落实教师对学生引导的非常好的载体,这是我们设计导学案的依据。我校生物新教材是北师大版本,教材内容与老教材、新人教版有很大的变化,再加上课时少(一周2课时),经过认真分析发现,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导”与“学”都是新课改课堂的重点,所以需要我们生物组成员急需来解决-----研讨设计导学案。
一、分析导学案的功效,拟定编制模式
新课改下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起到导的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做好课前的导的准备工作,编制好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导学案,这是课堂教学中能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导学案必须以使学生学习方便为出发点,具有引导学生学习和引导解决疑难问题的功能。导学案与作业、试题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应该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教材导读、课堂探究、课堂检测、课后检测等环节。
当然,在设计导学案时,应根据课程标准,要符合本学科特点,内容设置应符合学生的现在认知规律、问题设置应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尽量一节一个学案,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问题设计应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需要对教材熟练掌握,需要将教材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学生能读懂知识。设计时要做到知识问题化,达到对学生尽心思维训练的目的;问题层次化,实现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实现分层次教学,我们在编制导学案时,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作以下要求:
1、对于识记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必须解决,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也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甜头,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对于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课堂上仔细认真听课,做好笔记,从而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衔接,达到会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达到认知上的飞跃。
3、对于应用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利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4、对于拓展的内容,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经验与生活实际和科研联系,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
我们在设计导学案过程中,首先必须通过教师经过讨论设计导学案的思路,然后编出导学案的初稿,生物组成员讨论修改,再到课堂使用,验证使用效果,再作出最后的修改和完善。经过这样的过程之后,导学案基本成型,最后编制成册,实现资源共享。
二、导学案的教学操作
北师大版教案范文6
【关键词】四个点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57-01
高效课堂即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备好课。备好课的关键是备好学生。我认为教师备好学生应抓住学生的四个点:认知起点、学习兴趣点、新旧知识结合点、认知结构增长点;备好这四点,定能打造高效课堂。
1.认知起点:上好一堂课,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储备,结合心理与知识的起点,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奥苏伯尔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教师要对班级整体和学生个人的原有知识基础搞清楚,我们备课时应了解学生在各学阶段已经学过的内容,如认识大数、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感知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等,这些都是小学掌握的知识,初中学习时应该简单带过无需费时费力,简单复习即可,而对于初中新学知识要重点讲解,仔细研究,强化训练。另外还要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如初中学生喜欢卡通画,同学之间喜欢竞争,喜欢合作等,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制作课件时选取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教学内容,课堂上多设计一些竞赛活动,可以开展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2.学习兴趣点: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好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的学习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的内驱力。我们在课堂上应借助教材生动有趣学习素材、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寻找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兴趣点。我们所用北师大版教材每章前都精心设计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序言,如在北师大教材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序言,密切联系了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所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北师大版教材中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一些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这些素材教学中要应充分利用。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趣的方式有多种:如我在教“轴对称图形”的时候,让学生展开小组比赛,看谁找的轴对称图形种类多,看谁能出题难倒其他小组;教“可能性”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摸球、掷骰子……亲身体验可能与不可能。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枯燥的问题变得不再枯燥,复杂的问题也会一步一步慢慢解决,我们学生的学习成绩将会大有提高。
3.新旧知识结合点: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要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结合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以旧知识突破新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达到循序渐进、层层提高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顾本课时或者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单纯从本课时的内容入手,而没有考虑到知识的联系性,没有利用原来学过的旧知识和正在学习的新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迁移性的过渡教学,那么就容易造成“知识断层”,达不到举一反三、以旧探新的学习目标。例如学习不等式时可以联系方程,学习三角形相似可以联系三角形全等,许多数学知识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挖掘并引导学生掌握其联系,找出知识间的异同点,利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才能让学生理性的、连贯地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