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拿来主义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境设计;艺术性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学习实际展开教学设计优化活动,以提升课堂教学的适合度。教师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多元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多元互动感知,构建个性语文学习认知体系。语文教学离不开形象和情感,如何进行艺术性创设,成功激活学生内驱动力,为语文教师教学设计创新提出新课题。
一、问题情境,启动学生学习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预先设计思考问题,这是语文教学最常见教法运用。即使在传统课堂教学设计中,利用问题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也是普遍做法。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如何做到精巧,还需要教师做出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是对教材文本展开深入探究,教材文本大多属于经典著作,其艺术价值毋庸置疑,从什么样的角度展开思维切入,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探究。其次是对学生个性学习情况进行学情调查。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悟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对学生学力实际进行调查,这样才能针对学生思维实际进行科学设计。再就是问题投放时机需要把握,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学生思维启动过程之中、学生课堂训练遇到困难之时,都是比较关键的节点,如果此时给出问题设计,对学生一定可以形成重要帮助。
高中学生有一定思维能力,教师设计问题时,需要切准学生思维脉搏。在学习《拿来主义》时,教师先让学生分析课题,然后给出问题设计:本文课题属于议论文标题的哪种类型?看过这个标题,你感觉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学生快速介入自主阅读学习之中,急于要找到问题答案。经过一番阅读分析,很多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在具体讨论反馈时,学生个性观点很多。有学生说:文本题目是“拿来主义”,这是引出了议论的对象。鲁迅先生给出的^点是:要用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而不是照搬照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化传承。也有学生认为:“拿来主义”是一种继承意识,对文化精华需要不折不扣地继承,对文化糟粕也要采取剔除的方法,不能全盘接受。当然,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拿来主义”就是照搬照抄,不然怎么叫“拿来主义”呢?鲁迅提出这个问题,其着眼点是批评文化传承中的教条主义,对那些不正确的传承意识进行抨击。学生出现意见分歧,教师发动学生展开大讨论。学生开始争辩,教师及时介入,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促使学生很快形成了学习共识。
教师针对课题展开设问,有效启动学生学习思维。“拿来主义”这个课题非常有创意,如果不认真阅读文本是难以准确把握其要义的,教师针对性给出问题设计,抓住了学生关注点,具有很强的激发效果。学生快速介入自主阅读学习之中,并自发展开相关讨论,形成了个性认知。教师问题设计带有启发性,其运用价值是极高的,这说明教师问题设计具有较强艺术性。
二、媒体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所谓媒体情境,是指教师借助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实物、挂图、多媒体等,都属于媒体范畴,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媒体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介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为教学常态。多媒体具有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教师将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信息,以声光电形式传递到学生面前,对学生感官造成重要冲击,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多媒体运用中,教师要注意追求实用性,而不是搞“花架子”,更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甚至患上多媒体依赖症。
多媒体应用要适时适度,教师在具体设计时需要掌握好尺度。如《宝玉挨打》学习,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相关片段,学生观看热情很高,教师发动学生讲述《红楼梦》相关认知,特别是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展开评价。学生大多对这个内容有一定了解,发言比较积极。有学生说:《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贾母、史湘云等,这些人物性格个性鲜明。如贾宝玉,他性格表现为叛逆,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不愿意走向仕途,比较清高。林黛玉则表现比较柔弱、善良,给人的感觉是凄美、可怜,体弱多病,注定其悲惨遭遇……也有学生说:要说个性,我说王熙凤最为典型,她精明、干练、灵动、泼辣,当然也有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尖酸刻薄的一面,这个人物性格刻画最为成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教师跟进引导:《红楼梦》人物众多,咱们单说这贾宝玉,他因为叛逆,自然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所以他才会“挨打”,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被谁打了呢?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什么呢?学生快速进入文本阅读之中,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启动多媒体播放《红楼梦》电视剧片段,成功激活了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对《红楼梦》相关情节有了一定认知,也为教师发动学生展开人物性格讨论创造条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导,将学生关注视线慢慢牵引到贾宝玉身上,学生为获得相关认知,只有展开自主阅读学习,课堂教学引导进入正轨。多媒体运用有其独特魅力,学生被相关情节所感染,学习关注点被集中,这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互动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课堂互动情境创设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互动情境,就是合作学习情境,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互动学习活动,不仅能够集合学生集体智慧,还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质。集体学习活动时,要体现集体、协作精神,每一个成员都需要主动参与交互活动,这对提升学生交际能力也有一定帮助。在互动情境设计时,教师要注意互动形式的创新和优化,用丰富的合作学习形式性,调动学生参与交互学习的主动性。小组辩论、小组竞赛、小组对话、小组演绎、小组展示、小组调查等,都属于合作学习形式,教师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学习实际需要给出适当设计,自然可以激活课堂学习气氛。
《阿Q正传》全文共分九章,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每一个小组挑选一个章节展开赏析教学设计,并将相关教案计划提交班级评价。学生拿到任务后,小组组长进行相关分工,阅读文本、搜集信息、展开设计、讨论取舍,各个小组行动有序,学习研究气氛正浓。在成果展示时,很多小组都有创造性发挥。有小组赏析第一章:序――介绍阿Q身份、地位。教学目标:自主阅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理解文本基本意义,熟悉铺垫写法;初步了解阿Q身世。教学过程:首先是自主阅读文本,疏通文意;其次是提出阅读思考问题,引导思维逐渐渗透;设计合作学习,讨论相关议题;给出课堂训练,巩固学习认知。教师对这个小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设计思路比较明晰,具有可操作性,但不够细致,切入点交代不够。有学习小组选择第五章节: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再写阿Q
畏强凌弱。这个小组赏析设计主要是围绕课堂演绎展开的:首先是阅读文本相关内容,理清人物关系,进行角色分配;其次是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设计相关台词;最后是展开多重排练活动,磨合演出效果。教师同样给出评价:设计创意无限,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感官参与到文本赏析活动之中,但人物性格分析、台词设计等环节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赏析设计,为学生提供重要锻炼机会。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一般是难以参与其中的,这里放手让学生操作这个任务,给人以新鲜感,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参与热情。让学生集体设计教案,需要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因为教学设计包括众多内容,需要每一个成员都给出支持,才能顺利完成相关操作,所以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互动交流品质。
四、演绎情境,丰富学生学习感知
高中学生大多对课堂演绎活动往往持排斥态度,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但学生对课堂演绎活动还是充满期待的。因此,教师在演绎情境创设时,需要关注不同群体学生实际需要。班级活跃分子,对演绎活动是比较欢迎的,而部分学生不愿主动参与演绎,却对观看课堂演绎有敏感性。教师在具体设计时,需要观照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课堂演绎是对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解读,为学生提供更为鲜活、立体的学习感知机会,对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也有一定积极作用,教师要合理运用课堂演绎教法,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在学习卡夫卡的《变形记》时,教师课前让几个学生编排了课本剧,课堂教学开始时展开演绎活动。教师简单致辞:一个小人物,勤劳、善良、有责任心,不仅没有得到善报,还被变成了甲虫。他的命运最终向何处发展呢?请看课本剧《变形记》。第一个出场是主人公格里高尔,他身上背着一个硕大的甲壳(纸糊的),引发学生一阵哄笑。人物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命运却不够公平,我拼命干活,在公司受老板的欺负,在家里也不被重视,我被变成了一只甲虫,要我如何面对世人呢?我这日子该怎么过呢?“妹妹”出场:哥哥是一个可怜的人,辛辛苦苦工作,在公司是好职员,在家里是好孩子,可他却遭到了不公待遇。如今,他身体越来越差,还在为还清父债而操心,我要给他以照顾。“父亲”出觯何艺獠徽气的儿子,不知干了什么坏事,遭到了天谴,现在变成了甲虫,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真正成为废物了。……课堂演绎在继续,学生观看热情高涨。教师适时给出引导,学生学习进入佳境之中。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2
1、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使会计学科专业教学形式和内容得以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首要特征是丰富性。会计网络教学资源将大量教学资源以网络的形式展现,改变了传统“纸质教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状况,使学习者可以更多地浏览、观看、下载各种专业教学课件、视频和图文资料,教学形式多样化;另外,网络教学资源及时地将最新的信息以最便捷的途径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使会计专业学生迅速获得最新、最前沿的专业信息资源,使会计专业课堂内容不再局限于已出版的教材之上,而是将教师和学生的目光转向对界内最新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大大丰富且更具有前瞻性。其次,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即促使学生从“应付学习任务”向“怀有愉快期望主动学习”转变。网络是当前学生最感兴趣的媒介,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激发学生探究专业知识的欲望,通过网上讨论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摆脱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刺激了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再次,会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以增强。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课堂学习仅从理论上解决了专业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实践知识的运用却未能很好地予以指导。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实践应用,通过“实践指导”模块的丰富和讨论模拟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环境,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2、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存在的相关问题
当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教学资源“静”多“动”少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很多财经院校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都得以快速地开发、建设和使用。但是,从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的情况看,现有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中大部分仍是文本教学材料(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重点与难点、课后练习题等)为主,很多内容是教材或授课的简单重复,且以静态的形式呈现。而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习者提出问题、得以解决、再产生疑惑和再次解惑的不断循环的过程。静态的信息可以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对学习的基本需求,但无法满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当前“动”少“静”多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其不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大学自主学习支持服务。(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偏于“各自为战”,未能有效整合当前,高校会计学科的很多主干课程诸如《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都是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网络验收模式推动了其网站建设并对学生开放,充实了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但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更偏重于展示而忽略与学习者的互动。很多高校开设的网络课程由于更具有互动平台,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精品课程资源的不足,但这些网络课程的开发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教师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明显,加之网络课程偏少,使得网络课程之间、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之间未能有效整合,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3)网络教学资源整体设计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经费的限制和会计学科的专业性要求,当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绝大部分是专业教师或教师团队,这些会计学科专业教师或是以精品课程为契机,或是以网络课程建设为着眼点,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这些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对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人机界面构建等方面知识还存在一定欠缺,导致其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的整体设计水平不高,影响其使用效果。(4)网络教学资源所提供的便捷下载可能导致教学分析能力下降众所周知,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信息量丰富,相关课程的教案、课件、习题等静态资料充盈,下载便捷,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对教案等的重新编写工作。然而,正是这些便捷的网络资源可能助长了一批教师的教学“惰性”。教案不用编写,课件不必制作,习题不再新出,很多教师“拿来主义”思想严重,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偷懒”,不再根据课程特色、学生特点和自身情况设计教学模式和思路。比较严重的,连最简单的修改都不做,直接从网上下载他人教案和课件在课堂上使用,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长此以往,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堪忧。(5)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中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学生提供形式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坚持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达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在各专业网络课程建设中添加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同时还应注意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任务。当前很多网络课程中对于学时安排、学习方法介绍等大多是基于传统经验,没能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进行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设计,也有很多网络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讨论、互动,但因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的发散性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力,影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的最终使用效果。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3
关键词:教案、共享、修改、个性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学校在备课工作上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与实验,积累了一些做法,有效地推进了课程改革的进程。一些新的教案运行模式应运而生,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四种:
第一种模式:把教学思路形成简要的教学步骤写在书上或教参上,有关重点内容就直接批注在课本上。称为批注式教案或零教案。
第二种模式:分工协作写教案方式。称为资源共享式教案。
第三种模式:学校推荐一套自认为比较理想的教案,教师以这套教案为蓝本,然后再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改在教学设计的“边”上。成为“舶来”式教案。
第四种模式:教师自己设计的教案。称为个性化教案。
第一种模式需要教师端正的态度做基础,要求教师要自觉地进行备课,需要“管”出来,学校或上级教育部门也难以进行监控;第二种模式能减轻教师的“过重负担”,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原则,但不能完全突出教师的教学个性;第三种模式能减轻教师的负担,但备课针对性不够强,依赖性强,不利于教师成长;唯有第四种模式是值得提倡的。
当然,这几种教案各有利弊,但有一点原则是必须把握住:学校和教师必须选择适合自己教案运行模式,才能有效促进教学,决不能照抄照搬或盲目效仿。在这里,我倡导规模较小的学校要坚持个性化的教案运行模式,其他几种教案模式的运行要慎重。
一、决策从实际出发。
教案记录着教师备课过程,记录着课堂教学思路、步骤,是备课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有的教案模式不能完全体现教师的备课过程,不利于学校调控、检查、了解教师是否进行真正的备课。
资源共享式教案只适合规模比较大的学校,现在部分学校学生数急剧下降,平行班少,甚至只有一个,同学科的教师也大多是一名任课教师,有的还要跨科,跨年级,集体备课很难实施,资源难以整和、处理、加工,是不可能推行这种教案模式的。而规模大的学校要推行这种方式,也要有一定的人力、财力做基础。
二、组织工作落实,避免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小学校由于教学领导少,不能完全深入到每个教研组,即使有领导,还有一个领导的组织、专业水平、指导能力的问题,而学科组长能否担当得起应有的责任,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学科同年段教师少,任课教师之间的能力差距使能力稍强的教师逐渐失去积极性,只好以我为主;能力稍差的教师逐渐产生依赖性,索性拿来主义,资源之间产生了“抵消”,容易失去合作,所以只好“分田到户”。
要处理好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个人备课是基础,集体备课是升华。要鼓励教师将个人备课中遇到的难题或疑惑敢于在集体备课中提出来,寻求帮助,得以解决。集体备课要避免无“备”而来,避免一个人唱“读角戏”,避免集体备课就是集体写教案的现象,避免只见文本不见人。
三、体现备课的真实性。不能排除任课教师赞同这种教案运行方式理由是自我减负和应付领导检查的“嫌疑”。写教案确实是一个费心费力的工作,这样做毕竟使书写教案的任务减轻了许多,而二次备课部分的工作量大大减少,领导检查又不能说什么,领导也不能做到天天、堂堂去听一个人的课,这可能成为教师乐此不疲的真正原因。何谓“集体备课”?是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或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等形式制定出相对统一定教学计划和方案。所谓“资源共享”,是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进行了个性化处理,充分发挥其他人或各种媒介的作用,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本班学生的实际,增删修补,适当调整,必须使“资源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
四、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个性”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4
体育课说课由来已久,它是在其它学科说课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教研形式。说课就是在备课基础上面对同事、评委、专家等评说者,对即将进行的实际操作的课堂讲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的一种口头表述,以期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促进教学。根据笔者经验就说课的利与忌谈几点体会,以与同行切磋。
一、说课利于督促完善课堂教学
说课能厘清本人上这节课的意图,更好地考查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熟悉与理解程度以及对教法、学法的运用能力,也可以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林林总总的问题在说课中预设,起到未雨绸缪,不打败仗的功用。可以查漏补缺问题,使课堂教学具体化,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起到引领作用。
二、说课利于安全问题的预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既然说课就得说体育课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教师在说讲过程中必须提到可能发生伤害的时段,环节,对此要额外提醒、并要有应对方案。否则课上的再精彩,如果出现了安全事故,也是令人遗憾的课。说课时要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对安全教育不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重视安全第一的原则。
三、说课利于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1、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多以技能为主的体育教师常以身示范,语言叙述相对较少,说课则能提升老师语言的表达能力。
2、提高教师缜密的思维能力
现在是知识飞速更新的时代,体育教师都应以理论为支撑点,强抓强修,用智慧的头脑开启体育教师的新天地,改变过去体育教师带给人们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印象。
3、提高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
面对众多评委,不免紧张、惊慌,要尽可能把他们当作我们上课的学生,有条不紊地说好自己的观点,遇到脱稿时忘记台词,这时就要巧妙分身、随机应变。
4、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心理是三维健康观念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每名体育教师在说课时要平抚心态、处惊不乱,尤其是“危险”时刻,尽可能地保持良好心理素质,让紧张快速过渡到平静状态。
5、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深度
体育教师重实践轻理论者,通过说课可让更多体育教师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大量翻阅资料,整理文字,客观上给说课的老师增加了理论学习的机会,从而丰富自己的头脑,加强理论素养。
四、说课利于教师展示风采
体育教师的精、气、神在说课过程中绝对给评判者一个直观的印象,干练的语言,利落的举止,端装的仪表,良好的教态会让听者耳目一新,同时教师的教学、知识、理论水平以及缜密的思维都会在说课过程给评说者深刻的印象。
五、说课应该注意的几方面
1、忌照本宣科
说课毕竟不是备课也不是背课,所以不能照教案去说,更不能将事先准备好的稿子一字不漏的背下去。笔者曾参加过基本功、优质课的说课评选,除本人脱稿外,其他参赛选手尽在照读自己“优美”的稿子,形成了一种朗读比赛。放弃了吃透教材的绝佳机会,也忽视了说课的意义,“说唱”再好也不如做得好。
2、忌“马谡”现象
这种现象往往表现为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这种做法,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必然会既丢了“街亭”——学生主体;又丢了“性命”——学生兴趣。因此,说课时刻紧抓“课”完成说的过程,在5--8分钟内说出教学的各个环节,说教材,说学生,说思路,说重难点,说教法……说得有根有据,既要体现学生主体又维护学生兴趣。
3、忌照葫芦画瓢
有的体育教师为了更好地说好课,干脆“拿来主义”,没有自己的特点,亦没有自己的风格。这种现象在毕业生招教面试中常会用到,因无教学经验,不了解教材、学生、教法,就照网上的说课稿,稍加修改便拿去用。有的教师为了应付考核,也是拿来主义。为了形式、结果而不去思考,所以要全面理解教材、学生,认真研究教法、学法,发挥个人的特长,说出个人的风格。
4、忌自以为是
听说课的对象大多是评委,领导、同事等成年人,注意说课语气、表情,站在学生立场考虑,同时说课要听取同行、领导的中肯意见,不能用自我感觉良好,而忽略大家的良好建议,好的说课要多磨。凝心聚力谋发展,集思广益促前行。
5、忌面面俱到
有的老师为使同事或评委全面了解自己,说课面面俱到。其实不然,对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步骤及理论依据需详说,对一般问题可少说、简说。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误区 课件
从遥远的大漠驼铃声声到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潮流大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教育也如是。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速,语文教学也由老师一张嘴说,一支粉笔写;学生一双耳朵听,一双眼睛看的单一传授方式变的多元化。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经济的快速增长,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普及和更新换代,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有利的优势渗透到了每一个学校的课堂里,成为教育的优势之一。正确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我们这一方面的优势发挥出巨大的效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时,还存在一些误区。
1.使用泛滥,有害身心健康
新课标要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者。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教师的教也要看学生的学。但是部分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后,便将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在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应用上了。教师在课堂中最主要的工作几乎是点击鼠标,演示课件,基本上不需要板书讲解。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了操作员或配音员。过去的师生交流和讨论都在光、影、声、像中湮灭,学生也不再是课堂的主人,变成了课堂的旁观者。学生只要看看精彩的画面,听听悦耳的旁白,几乎不需要留意课堂内容的实质性,时间稍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就容易开小差了。
不仅如此,试想初中课堂上,语数外,政史地生音体美信息技术堂堂课老师都把多媒体手段作为常态的教学来使用,一天八节课,节节孩子都盯着大屏幕看,生子新词在大屏幕上,教学线索在大屏幕上,重点难点在大屏幕上,孩子的眼睛能受得了吗?“健康教学”的健康何来?
学习没有学好却因为教师对多媒体的泛滥使用,带上了厚厚的镜片,这些祖国的花朵,真的是得不偿失啊。要记住信息技术的定位原本应该是“辅助教学”使用课件要慎之又慎,课件只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实实在在为学生服务,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2.“课件”弱化“解读”
多媒体介入课堂后,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我们可借助它创设情境,解决难点,突破重点,但不能喧宾夺主。因为文本的解读过程是情感的交流过程,是灵魂间的感召过程,也是读者对文本再创造过程。学生只有经历了阅读、品味、揣摩、想象、理解、感悟这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飞跃,获得淋漓尽致的独特体验。而不合时宜地使用课件,学生个体的语文实践时间被挤占,学生个体经历的学习过程被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先于学生经验的,由教师凭借个人的理解、体验所制作的画面、音乐。这不又落入了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个体独特体验的窠臼吗?
如某教师在执教电影文学剧本《音乐之声》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学习生字新词,接着以问题“你们想欣赏这部电影吗?”导入学习,课件播放了十五分钟的录象。在学生聚精会神、屏息凝视观看过后,真正进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的时间所剩无几。于是,这节语文课便成了“电影欣赏课”。不能让学生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以避免学生观看课件时间过长带来的尴尬。
3.视觉在知识性课堂上喧宾夺主
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有效地激活了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是很多老师片面的追求多媒体的辅形成了一堂公开课、一堂优质课,甚至随堂课必用多媒体的现象,他们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上课,可以用课件代替板书,可以用屏幕代替课本,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增大了课堂容量。而且,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上课时,有跟课文配套的电子配音讲解,有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等等。在课常上反复的播放课件后,几乎不必教师再费唇舌教学重点难点也能得到突破,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得到保证。
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把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混为一谈的一个误区。试想,在教学实践中,整节课黑板上一字未写,大量信息在大屏幕上短暂停留后随即消逝,在学生脑海中不易留下关键信息的深刻记忆;课堂容量无限增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不能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来获得知识;花俏的动画效果犹如漫天的烟花,瞬间灿烂后却不能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知识的来龙去脉仍只留在冰冷的计算机里。
老师过分的依赖电子白板,整个一堂了以录像带讲解、以录音带范读。以屏显带板书。有的甚至把课本的内容原封不动的搬到大屏幕上,成了大的课本,多媒体的意义何在?
老师盲目的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课件的制作上,而不去分析课文,忽略了对教材的深层次研究,可是课件制作的再完美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这样的课又有何意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变成了鼠标,孩子的理解变成了鼠标,老师的板书变成了鼠标,学生的思考和实践都成了鼠标,生动的图像,好听的音响是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可是这样的课又成功在哪里呢?
老师在讲课,学生关注的是教师课件漂亮的背景,奇怪的按钮,搞笑的声音,一堂课下来学生究竟能学到多少知识呢?
显然,一味盲目的大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不仅违背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也违背了现代教育理念。
4.拿来主义,不思进取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下网络的发达与便捷,营造出资源素材全民共享的大环境,这也就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创新教育”,“因材施教”是众所周知的教育理念,大部分教师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吸取他人之长,使自己的教案更完善,教学方法更科学有效。然而,有一小部分教师却直接把网络上现成的课件稍加改动甚至纹丝不动,就当成了自己的作品来使用。这样的教师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文化功底”,有的甚至只需要稍微懂一点计算机技术,就可以把整堂课“应付”下来:教案、课件、习题全都可以在网络上下载到。在课前,网络和计算机已经为教师准备好了一切,教学过程已经由网络事先拟定,教师在备课时不再考虑课堂上会发生什么“意外事故”,课堂中不再需要随机应变,不再需要“教学机智”,课后作业还有配套的习题布置下去,不再需要考虑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拿来主义”,实在是很难达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最佳结合。有时候教师为了迎合下载来的教案课件的条理,在课堂上硬生生打破生成的教学顺序,忽视学生的自然反映,很大程度上使上课变成放电影,使自己变成了拿来主义的搬运工,还谈什么因材施教?久而久之,由于教师长期淡化了对教材的处理,淡化了对学生的研究,教学水平停滞不前,学生的学习效果令人担忧。
综述,在教学中,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只是一个辅助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教师应尽量避免走入以上所述的误区,正确处理教师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正确定位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应有优势,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辅助手段来为教育教学服务,让教育的亮点更亮,特色更特,优势更优;让课堂中讲解,板书,交流,互动、以及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一起优化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只有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 才能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真正价值。让我们坚守课改的理想,保持创新的热情,让我们脚踏语文教学的实际,努力使语文教学从浮躁走向沉静,从肤浅走向厚重,从功利走向人文,从狭隘走向广阔,一直走向多快好省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6
我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理解是:让每一位学生“乐于学习,学有所获”。 可以说,有效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一线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试想,如果每一节课都能省时有效,都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标,那样的课堂,该是怎样的意犹未尽、精彩纷呈啊!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以至于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时甚至是学习名师上课,结果也不尽如人意。究竟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建设有效课堂呢?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笔者认为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课尤为重要。
一、 课前:深挖文本,掌握学情
许多文本中,都有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东西,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都是一个考验。如果教师备课时,不去深挖文本,只满足于文本表面,那就无法了解作者、编者的意图,无法把握好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将是多么肤浅和乏味,更谈不上有效了。当然,在当今发达的网络时代,精彩的教案随处可见。它们确实为教师备课减轻了负担,提供了思路,但绝对不能实行“拿来主义”,更不能替代教师的备课。原因很简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每位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也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中,教师怎么能“以不变应万变”呢?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学生的情况,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知识层面和能力水平,不妨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设计出有层次、有梯度的教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调动每个人学习的积极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设计就是教学的开始,只有把教学设计得活了、深了、广了,教学的有效性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二、 课中:有的放矢,关注生成
好的教案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另一半当然是付诸实施了,这也是有效教学关键的一步。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引路人,但是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我们怎么预设,都会有一些无法预料的状况发生。因此,照本宣科是不可取的。在我校举行的“和名校牵手,同课异构”的活动中,北京人大附小的老师在评课时有一句话触动了我。他在总结执教的《和时间赛跑》一课时说:“这堂课给我留下了一个最大的遗憾,当时一位学生说到了珍惜生命,可惜这个课堂生成我没有抓住……如果这个时候,我能合理地利用生成的资源,一定能为课堂增色不少。”是啊,一成不变的教案只能禁锢孩子们的思维,只有在灵动的课堂上,思想的火花才能四溅碰撞。所以,教师一定不能漠视课堂的生成,而应该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高效学习,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三、 课后:了解交流,及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