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升值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货币升值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货币升值论文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1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对象;低保资金

Abstractminimumsubsistenceguaranteesystemforcitizensistheresultofthesocio-economicfactorstobetrappedinpovertybytheGovernmenttogivethemostbasiclivelihoodguaranteesystemfornationalrelief.Ruralminimumlivingstandardsecuritysystemistosolvefoodandclothingproblemofruralpovertyanimportantmeasureforbuildinga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andbuildinganewsocialistcountrysideisofgreatsignificance.Thesystemsinceitsinceptionmorethan10years,constantlysumupexperienceinallaspectsonthebasisofalsobecomingmoreandmoremature.Thearticleaimsfortheoperationofitsmainproblemsputforwardasoundideatomakeitbetter,toplayagreaterroleinsociety.

Keywordsminimumsubsistenceguaranteesystem;lowobject;fundinglow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都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明文公布的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俗称“低保”。低保制度使得农村的贫困群体得到了十分及时且必要的救助,这对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的和谐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目前,低保制度推广和完善面临最大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低保资金的来源,二是低保户的评审,三是低保运行的监督。针对这三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意见值得认真对待。

一、在资金来源上,应该多渠道筹措资金,资金问题是农村低保制度得以实施的关键

现行的农村低保制度主要采取市、县财政分担,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的筹资模式,中央财政至今未安排农村低保资金,许多地区由于基层财政没有能力对低保资金进行配套,严重影响了农村低保的推广,这种现象在农村的其他保障制度推广中也普遍存在。这对于经济条件尚好的东部沿海地区问题不大,但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市的财政压力很大。考虑到中央及各级政府财力有限,支持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不应平均投入支持财力,而应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实行倾斜。根据各省经济状况的不同,中央确定转移支付低保资金的比例,对于沿海开放的省份中央可以不补或少补;对于内陆较贫困的省份,中央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30%~50%较为适宜),尽可能的减轻省级的财政压力;对于特别贫困的省份,如青海、,中央至少应负担低保总支出的一半,这是在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资金划分。这样划分的依据有二:一是各省经济情况不同,自给能力有别,区分不同情况给予支持符合建立和谐社会,全国协调发展的主流;二是经济越是发达的省份和地区,需要低保救助的人越少,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没有能力安置配套资金,越需要大力支持。

关于中央政府是否有能力提供低保资金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央政府完全有能力。2005年,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3万亿元,仅增收部分就达5000多亿元,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农村低保的力度应该不成问题。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究竟需要多少钱?如果按每人每月“补差”30~40元计算。如今还没有享受低保的2600多万贫困人口每年大约需要100亿元。但是,这笔钱并非都要“新增”。按辽宁省的说法,取消农业税后中央给地方的转移支付款项中,已经有“农村特困户救济”这一项,2005年在辽宁省是1.62亿元。而全省全年的农村低保资金是2.54亿元,这笔款项占的比重是64%。也就是说,实际上,有2/3的钱中央已经掏出来了。2005年辽宁省农村低保的补差金额是30元左右,即使辽宁省补差金额增加到40元,也不过再增加1.5亿元。

所以,如果假设辽宁省正在全国平均水平上,除去已有的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全国“新增”投入也就在30~50亿元之间,而贫困人口每人每月可得到低保救助金为40元。按比较宽裕的计算,整个资金量再翻一番(每人补差70元左右),也不过100个亿,相当于2005年财政收入的0.33%。所以说,解决农村低保的资金问题的前景应该是很乐观的。[1]2007年第二季度,民政部统计低保的补助标准是71.4元/每人每月(参照下表),6月份的计划支出为7.4亿元,按此计算全年不过88.8亿元,仅占2006年全国财政总收入(39373.2亿元)的0.2255%。这个比例低于2005年。所以中央完全有能力推进农村低保的全面覆盖。

在省份内部,各级亦应参照上述模式确定省级和市县各级分担的比例,可以按照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额确定各级负担的比例,如福建省对于人均在1.5~2万元的县市给予15%的补助,对于超过2万元的县市完全由地方各级自行负担,[2]对于1~1.5万元的省级补助30%~50%。这样就可以实现省内的平衡。做到把钱用在最需要救助的农民身上。同时各级政府要设立低保资金专用帐户,实现专帐管理,专户专用,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低保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到期强制划拨,优先保障的运作模式。对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捐赠要及时缴入专用帐户,防止挪用。各级政府在负担比例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还应该逐年增加资金投入量,以切实提高低保户的保障水平,增加低保户的数量。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2

货币政策对股票的影响因素

摘要 本文从货币政策和股票市场的一般关系理论入手,深入分析二者的内在关系,揭示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短期长期影响,考察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效应的效果,并结合股票价格变动的投资和消费效应解释影响股市传导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对应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股票市场 利率

一、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一般关系理论

货币政策通过金融市场影响宏观经济变量,最终影响通货膨胀率。利率是影响股市走势的最为敏感的因素之一。当利率的调整高于公众的预期值,根据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如果当前利率下降,会有更多的人相信将来利率会上升,现在卖出股票持有货币以备将来再买入股票,于是股票价格下降;当利率的调整低于公众的预期值,在利率下降时人们相信将来利率降得更低,则会在当前买入股票,留待将来卖出,于是股票价格上升;而当利率的调整合乎公众的预期时,对股票需求不会变动,股价亦不变。

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来说,货币政策决定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影响到股票价格。根据资产组合理论,投资者持有货币数量增加,使其安全资产比例过高:于是投资者将增加风险资产投资,如果风险资产供给数量不变,这将导致风险资产价格上升。所以可以预期货币供给量增加,股票价格将上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人们持有更多的货币,此时市场利率下降,即货币的边际收益下降,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促使人们将手中持有的货币投向股票市场,引起股票价格上升。这种投资会创造出更多的家庭收入,随之引起消费支出的增加。消费支出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又导致了更高的产出和随之而来的更大的公司利润,公司利润的提高又刺激股票价格的提高。而利率的下降也会提高股票的预期收益现值,更进一步促进股票价格的上升。

二、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一)短期影响

由于利率变动会影响存款收益率,所以投资者就会在股票、银行存款与债券之间进行资产选择。如利率上升,存款收益率提高,将使一部分资金从股市流出而投向银行储蓄和债券,减少了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造成股票价格下跌。进而影响公司未来的估值水平。如贷款利率提高会加重企业利息,增加成本支出,从而减少企业的盈利,进而减少股票分红派息,受成本支出的增加和股票分红派息降低的双重影响,股票价格将会下跌。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股票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地减少,股票行情趋于下跌。同样,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的收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使股票行情走势趋软;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通常都会导致股票行情上扬。

(二)长期影响

托宾认为,货币政策由利率到产出的传导中间存在一个股票价格变化与固定资产重置成本问题。利率变化导致债券市价反向变动,由于资产替代,债券市价变化引起股票价格波动。当企业资产市价上涨时,企业资产重置成本较低,企业投资意愿增强。因此托宾Q效应是指企业市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值,其高低反映了企业投资愿望。如果Q值高,则企业市值大于重置成本,新投资比较便宜,因而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而增加投资;相反,则企业投资愿望受挫,产出下降。

资本市场是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长期资金配置的场所。而货币政策则是稳定一国宏观经济的政策工具。通常的理论范式认为资本市场是有效的,不应该受到管制,股票价格的波动仅仅反映经济的基本面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当局没有理由干预股票价格的波动,股票价格在政策中的作用仅仅体现在它所反映的经济运行状态的有用信息上。但是,当下面的两个方面的条件都满足时,股票价格在货币政策中的重要性就会上升。一方面是存在非基本面因素推动股票价格的波动,另一方面是非基本面引起的股票价格波动对真实经济产生潜在的显著影响。

三、完善股票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 扩大股票市场总规模

扩大股票市场绝对规模,摈弃股票市场主要为国有企业融资的观念,继续逐步增加国有股减持,增加流通股的数量,充分发挥股票市场改善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在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优质上市公司,特别是发展潜力巨大、盈利丰厚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数量或进行原有股票的增发和配股,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增加股票市场相对规模,提高股价流通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和居民股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

(二)完善股票市场制度

对中国而言前最迫切的是要开设二板市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契约经济或信誉经济,风险资本市场更不例外。风险资本投资公司发展的主流就是以契约为基础的委托管理及基金管理。这种形式的最大特点是风险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强化了风险资本经营者的自主权和稳定性。

(三)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

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就是在广度上拓宽股票市场的影响范围。为不同类型的企业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可以满足不同企业的资金融通需求,弥补股票市场的结构性缺陷。

国家外汇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实行升值的基本方针,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就随之下跌。因为虽然本币贬值有利于促进出口,拉动整体经济增长,但是如果一旦中长期贬值预期形成,本国投资的报酬率增长又不足以弥补本币贬值带来的损失,就会导致国内资金外逃,从而直接导致股市失血。

在当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潮流中,汇率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任何一国的经济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世界贸易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股市受汇率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

中国人民银行自 2005 年 7 月 21 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自我国实行浮动汇率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走势一直走强,从 1 美元兑换 8.11 元人民币到目前的 7.9725 ,大家普遍预期人民币将不断升值。随之而来的是,国外热钱大量涌入中国,给市场带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一方面进入了房地产、楼市等基础投资项目,另外也不排除已经进入了国内股市,推动了行情的发展。

同时,汇率变动将带来相关行业成本的变化。以人民币持续走强为例:贸易以及国外产品销售比例大的行业受到负面影响较大,比如服装板块;大量需要进口和外币负债的公司将由此受益,比如航空股。另外,地产股由于热钱的青睐以及估值的上升,也是比较容易因此而受益的板块。

不得不提的是,由于全球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我国政府一方面在提高外汇弹性,促进人民币定价机制的形成上进行努力,另外又不得不应对海外热钱快速流入的挑战。外汇占款的快速增加成为央行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同时直接导致流动性过剩,央行不得不依靠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准备金率等手段回笼过多的货币供应,直接影响了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引导国内经济的有效性,利率政策也就失去了独立性。利率政策本应该以国内经济发展为目标,而现在利率强调的目标是应对汇率问题而非国内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央行不得不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来对货币供应总量进行调节以限制信贷增长速度,达到限制投资过快增长的目的。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投资饥渴症”非常普遍,对利率的敏感度比较低。央行选择对货币供应总量直接调整而不利用利率对投资进行引导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由于美国历经数次升息,国内与美国利息差已经逼近 3% ,按照利息平价理论,人民币理论上也应该每年升值 3% 才能达到无风险套利下的均衡状态。如果人民币升值小于 3% ,投资者买进美元到美国投资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无风险收益;大于 3% ,投资者便会将美元换成人民币,因为人民币升值幅度大于利息差,也存在额外的无风险收益。在普遍预期人民币升值的状况下,央行需要对人民币升值幅度和速度进行控制,按照利息平价理论的计算,每年升值 3% 是经济可以接受的,同时又使得海外资金赌人民币升值无利可图,从而对海外资金的流入起到了限制作用。但是这些限制也只是相对的,是建立在套利的基础上的,货币价值最终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水平的对比。虽然央行可以通过在外汇市场上不断买进国外货币来维持汇率稳定,但是却面临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由此引发通货膨胀的问题。

看了“货币政策对股票的影响因素”的人还看了: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3.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的论文

4.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5.股票市场参考论文

6.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文

7.什么是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的影响因素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我国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先后发生了三次冲突,给我国的国民 经济 造成了重大影响。正是这些冲突引发了我们对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思考。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重点在于利率与汇率机制的改革及发挥两者联动作用及其他配套措施。本文就我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短中期协调方案以及实现长期协调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一些建议。

随着我国进一步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资本账户的放开,目前的政策机制也将面临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新挑战。我国的 金融 发展 模式将从现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资本管制”向“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浮动汇率”转变。内外部的不平衡矛盾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并将集中表现为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冲突和协调。

一、短期协调方案

(一)稳住汇率

提高汇率是一项长期的政策,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全面而深远。

1、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

如果人民币汇率大幅度波动对金融稳定将会带来较大的冲击,不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在稳定人民币币值的前提下缓解升值压力。如果市场对升值预期过高,大量的投机性热钱流入,其本身就会导致升值压力。因此,必须稳定币值,减少市场遐想空间。如果大幅升值,那么一次升多少合适,这恐怕难以 计算 ,如果一次性升值幅度不够,就存在进一步升值的必要,这必将在客观上强化升值预期,投机资金更会大量涌入。如果一次性升值幅度过大,国内经济形势就会急转直下,升值结束之时就是人民币贬值的开始。因此,在升值问题上动不如静。

2、着力疏导升值压力

首先,加快建立战略性物资储备制度。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黄金、石油、铜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一再飘升,我国的外汇储备正面临着不断缩水的风险,可考虑在适当时机适量购入黄金、石油、白银和铜等战略性储备物资,以有效化解外汇储备缩水风险。如果美元贬值,以美元标价的主要战略物资的价格会上涨;如果美元升值,主要战略物资的价格会下降。这样,把手中的美元花出去以后,本币升值压力会相应减小,无论美国的货币政策走向如何,我国的外汇储备不至于成为牺牲品。

其次,小幅适度加息,鼓励资本流出。从2006—2007年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来看,市场投资主体对资金运用成本不是很敏感。大幅度加息对有些地方以政府为背景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和自有资金实力雄厚的垄断 企业 的融资成本影响不大。但是,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却很可能因为资金链条的断裂而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样会造成逆向淘汰的结果。因此,对投资的调控应主要着力于能耗、环境、土地和产业政策等方面。不能过高地估计了加息的作用。此外,大幅度加息对吸引国际游资的效果比较明显,会进一步加大本币的升值压力。

(二)全面紧缩国内市场资金的流动性

1、可考虑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尽管央行在2007年已连续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累计5.5个百分点,但是下一步仍有提高的空间。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流动性较好的银行只需进行微幅的资产匹配调整,减少1个百分点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增加1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可。

2、应继续加大发行央行定向票据的力度

应进一步加大央行定向票据的发行力度,虽然会增加发行成本,但比起直接升值后导致外汇储备缩水和出口大幅下挫的损失,这个损失是很小的。从上半年的政策执行效果看,发行定向央票不但有总量紧缩功能,还有结构调控的优点。建议适当延长票据发行期限,并照顾商业银行利润因素,适度提高票据利率。

(三)进一步加大央行窗口指导的作用

首先,高度重视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合理控制贷款投放。其次,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产业政策,优化贷款结构,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比例。既要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又要加强对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此外,要强化资本约束机制,防范票据融资风险,实现稳健经营。

二、中长期协调方案

(一)完善货币市场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

1、发展货币市场

实现通过货币市场和利率传导货币政策,对于货币调控模式的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

(1)增加货币市场主体,鼓励货币市场创新,建立货币市场做市商制度。

一是通过增加货币市场主体,扩大传导货币政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使之包括银行机构和非银行机构,逐步增加参加外汇市场的成员。二是鼓励金融创新,发展新的货币市场工具。只有不断增加货币市场工具,才能满足不同金融机构和经济主体的需求,增大货币市场的影响力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三是建立做市商制度,活跃市场交易。做市商在货币市场上进行买卖双边报价和交易,有利于稳定市场价格,活跃交易活动,满足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和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需要。

(2)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债市场,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形成完善的货币市场体系。

一是把票据市场的发展作为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的重点。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落后,是限制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原因。应当从完善票据市场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入手,以发展具有贸易背景的票据融资为重点,通过鼓励商业银行建立票据专营机构,扩大中央银行再贴现,整顿票据市场秩序等手段,加快票据市场的发展。二是调整国债发行结构,发展银行柜台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债市场。通过发展银行柜台交易,使中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形成与货币市场的密切联系,形成统一的国债市场,扩大货币市场的覆盖范围。三要研究借鉴国外货币市场基金的做法,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一方面与货币市场金融机构直接交易,另一方面与众多的中小投资者、企业等直接交易,能够促进货币市场交易,并增大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效力。

2、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1)发挥货币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体系,完善利率调节机制。

一是要在推动货币市场发展的同时,在建立统一的货币市场基础上,形成有机的货币市场利率机制。我国货币市场相互分割,导致货币市场各个子市场利率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同时货币市场发育不充分,限制了货币市场利率对整个利率体系的引导作用。应当尽快消除各个市场之间的各种障碍,首先形成统一的货币市场利率,并确定出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

二是改革当前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管理办法。

三是 总结 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教训,加快证券发行的利率市场化。

(2)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调整金融机构、企业、居民个人的资产结构。

一要继续把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转变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强对银行的约束,建立完善的经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内在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称,在资金供求和利率变化时,做出符合市场规则的反应,传导货币政策的意图,扩大货币政策的效应。

二要加快国有 企业 改革,提高投资活动的利率弹性。在国有企业机制不能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利率难以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活动产生足够的影响。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国有 经济 的比重和结构,使国有企业真正作为市场主体通过竞争获得资金,使利率发挥出对投资的调节作用。

三要调整企业、 金融 机构特别是居民个人的资产负债结构。通过 发展 对居民个人的信贷业务,扩大居民参与金融活动的深度,鼓励金融创新,调整居民资产结构,改变居民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银行储蓄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居民的收支活动也会相应增加利率弹性。

(二)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当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

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可以让汇率动起来,这样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任务就落到汇率政策上。采取灵活的稳定汇率政策是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变化的国内经济状况。汇率稳定政策不能以扭曲市场机制为代价,要通过更为市场化的干预和管理来实现汇率稳定,同时应在人民币实现管理浮动的情况下慢慢增强对人民币的信心,为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其他配套措施

1、完善国内金融市场,扩大远期外汇交易市场,规避汇率风险

银行间的远期外汇买卖主要是基于对客户的远期外汇买卖,主要起到平仓和补仓作用,远期汇价以即期汇率加升贴水表示,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并结合我国利率尚未市场化的现实,远期汇率可根据即期外汇供求状况, 参考 央行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来决定,我国央行应视市场实际运作情况,少“托市”干预,适度参与外汇买卖,更多地运用利率杠杆调控外汇市场。

2、调整外汇储备,改革结售汇制,促进外汇市场发展

必须调整外汇储备,增强外汇市场供求自我调节能力,加快结售汇制度的改革,由强制结汇过渡到按比例结汇,再过渡到意愿结汇,促进外汇市场发展。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外汇指定银行结算周转外汇余额上下限比例的方法,来发挥其“蓄水池”功能,增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自主性。国内企业结汇的比例也可以根据国际收支状况进行灵活调整。

3、放开货币衍生品市场,让商业银行成为稳定汇率的第一道蓄水池

汇率体制改革的“渐进性”不在于汇率制度本身在健全和完善上的渐进性,而在于银行体制(商业银行是否真正成为风险管理主体,并具备完备的内控机制)、衍生品市场建设等配套制度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汇率制度改革必然是渐进性的。

结束语

随着我国进一步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资本账户的放开,目前的政策机制也将面临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新挑战。在存在升值预期的时候,单一的货币政策或是汇率政策无法实现经济均衡增长,也没有办法使人民币稳定升值。如何把握二者搭配的方式、顺序,以及调整的时机,本文试图寻找人民币稳定升值过程中实现经济均衡增长同时避免流动性过剩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的可行途径。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4

[摘要]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热钱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地下钱庄等渠道大量涌入中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实施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热钱货币政策影响

热钱(HotMoney/RefugeeCapital),又称游资或投机性短期资本,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近年来,大量热钱涌入我国。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的最新研究报告《当前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与渠道》中显示:2005年至2007年的三年时间里,热钱流入的累计规模超过8000亿美元,约占2007年底外汇储备余额的54%。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中美利差,是热钱流入规模急剧扩大的直接原因。热钱的快速涌入所释放出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目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已提高到17.5%,持续的流动性过剩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

一、热钱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1.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热钱的流入加速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必然带来外汇占款的增加,不断增加的外汇占款形成了基础货币的内生性增长,央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如果此时央行不采取冲销的政策,并且在国内信贷不变的情况下,基础货币的增加,通过货币乘数效应的作用,使得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的关系为:Ms=B*K,式中,Ms表示货币供应量,B表示基础货币,K为货币乘数。随着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结构发生了改变,外汇占款已逐渐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虽然央行可以通过减少对金融机构、政府及非金融机构的债权来抵消外汇占款对货币投放的压力,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方式回笼货币,或者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给,但是在热钱加速涌入,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严重影响。统计显示,2004年到2007年中国央行各发行了15072亿元、27882亿元、36522.7亿元、40390亿元央票,2008年第一季度央票发行规模为17770亿元,我们以每一期的央票发行规模和发行利率计算,自2003年央票发行到2008年第一季度,央行累计需要为这些央票付出利息4833.15亿元。这大大增加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同时也使得我国货币政策主动性不断下降,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2.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热钱流入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联系密切,只要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依旧,热钱涌入中国的冲动就将保持。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我国采取了小幅、渐进升值的政策。然而,人民币升值速度慢导致大量游资涌入,并形成人民币升值预期热钱流入新一轮升值预期更多热钱流入…的恶性循环。据中行研究所内部报告测算,2005年~2007年我国热钱的流入分别为2267亿、2039亿和2774亿美元,2008年流入的趋势更为明显,1月~4月份流入1523亿美元,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趋势也不断加快。人民币对美元2005、2006、2007年和2008年年初至6月13日分别升值约2.6%、3.4%、6.9%、5.8%,流速增快促进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央行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只能被动地吸收外汇,外汇买入量越大,货币供应越多;为减少货币供应对通胀的压力,央行只能采取收回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对国内信贷进行冲销等措施,在当前我国利用回收再贷款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余地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陷入维持汇率稳定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两难境地,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制约。

二、政策建议

1.建立对热钱流动的统计监测系统

国际游资的特点是投机性、追求盈利性和高度的流动性,这决定了其流动可能会对一国的经济、金融产生巨大的冲击,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目前热钱加速流入我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实施效果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热钱的流出,也同样会使经济剧烈波动。对热钱的监测主要是加强对外汇收支账户的监管,认真审查各种进出口的真实性,了解资金流动的意图,重点跟踪大额、频繁异常流动的资金,建立专门的外汇短期资金信息监测网络,设置预警系统。具体可通过监测银行负债(存款科目中各账户存、流量变动情况),并通过账户卡、计算机网络等途径向外管局汇总账户信息,及时掌握外汇账户的开立(特别是非居民和个人账户、账户性质等)及收支(包括交易性质、来源、流向等)情况。

2.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

依据“三元悖论”,如果改变现行的汇率制度,就意味着从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度和对资本流动管制转向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下,还不可能直接从近于固定的汇率制度一步跨越到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因此,比较可行的措施是逐步扩大人民币浮动区间,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供求,使汇率有序地向均衡方向调整,减弱汇率稳定对货币政策效应的约束,改变现行汇率政策下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供应的天然联系,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制度。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理论联系实际,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以及对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做了一定的分析,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建议。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低迷、萧条,许多西方国家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与一些发达国家情况正好相反的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和不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成为推动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出口商以“不公平的低价”抢夺世界市场,因此要逼迫人民币升值,并进而将这一经济问题转变为政治责难,向中国施加压力。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与政治形式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外因

1.日本叫嚣。2002年12月2日,日本副财相黑田东彦及其副手河合正弘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署名为《全球性通货再膨胀正当其时》的文章;2002年2月22日,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在OECD七国集团会议上向其他六国提交通过提案,要求逼迫人民币升值,这是该组织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公开讨论成员国以外的经济问题。2003年3月2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表文章称“中国向亚洲国际输出了通货紧缩”。日本政府认为中国向全球特别是亚洲国家输出了通货紧缩,这是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国出口急剧增长,国内物价水平下降,以及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导致国际市场上廉价商品的供应能力大大增加,导致日本国内物价下跌,同时日本总需求的不足,引起物价的进一步下降,从而发生通货紧缩的危险,中国正在向保口日本在内的全世界输出通货紧缩。日本政府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有责任为稳定世界经济作出贡献,也符合起自身利益,如果中国政府不能严格限制出口,那么为了扭转国内通货紧缩局势,应该采取扩张型的货币政策,或者是让人民币升值。

2.美国施压。2003年6月起,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外部压力从日本转向了美国。2003年6月合7月美国财政部长JohnSnow和美联储主席AlanGreenspan先后公开发表谈话,希望人民币选择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认为盯住汇率制度最终会损害到中国经济。随后美国的商务部长、劳动部长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此外,美国的一些利益集团,以健全美元联盟为代表,在要求人民币重估方面表现最为积极,美国方面有关情绪随着斯诺9月的访华而达到,这次访问也被称为“汇率之行”。美国方面希望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理由是中国的货币操纵造成了美国严重的制造业失业问题。他们认为,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了获得巨大的出口竞争优势,故意操纵货币的汇率,尤其是中国人民币存在着严重的低估现象。正是这一现象使美国的制造业发展出现萎缩,企业大量倒闭,带来了严重的失业现象,到2003年6月美国的失业率已经达到了6.4%,其中90%的失业使制造业的失业,而且美国兑中国的贸易赤字在过去纪念里也大幅增加,中国由此累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到2004年底已经达到了6099亿美元。所以说,中国需要为美国的经济下滑和失业增多负责,美国政府必须给中国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来督促人民币升值。

(二)内因

1.实际有效汇率。据IMF估算,2002年人民币相对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名义有效汇率下降了6%,而根据胡祖六(2003)的测算,从2002年2月美元从其汇率的最高点贬值到2003年6月,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已经下降了11%。自1994年中国实施汇率制度重大改革以来,根据国际组织的测算结果,人民币一直存在低估的问题。1980至1997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达9.98%,1998至2004年,尽管先后受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同时陷于衰退及非典的影响,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7%到9%的高速增长。这无论是与同期发达国家比较,还是同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是领先的。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与世界经济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这就表明人民币有升值的趋势。

2.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汇率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购买力平价(PPP),指一定时期内两种货币的汇率是由两种货币在本国国内所能购买的商品与劳务的数量来决定的。也就是说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实质上是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购买力的交换,长期均衡汇率是由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对比决定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人类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人均GDP按名义汇率计算为1352美元,但若按购买力平价方法折算则为5791美元,即名义汇率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民币汇率低估4.06倍。一般来说,购买力平价的计算仅涉及到可贸易商品,并且没有考虑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差异,因而容易高估发展中国家的币值。但是,人民币币值即使没有UNDP估算的那样高,也不至于像现行的汇率那样低。

3.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决定论”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汇率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当一国有较大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对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的供给,本币对外贬值;反之则会造成本币升值。从国际收支状况看,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一直维持较大的顺差。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流入国,每年FDI高达500亿美元左右。这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状况使得我国近年来的外汇储备节节上升,已经超过了满足正常支付所需的储备水平。所以,根据国际收支状况,人民币也会产生升值趋势。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综合影响

(一)对外贸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人民币升值会扩大进口,限制出口,不利于国际贸易收支。因为人民币升值以后,等量人民币与从前相比,可兑换更多的外币。对进口商来说,购买等量的进口商品需要支付的人民币较以往更少,因此有扩大进口的需求。但对出口商而言,若商品以原先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出售,所得到的外汇换得的人民币要比从前少,利润将会减少;若以略高的价格出售以保证利润,则减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无论哪种情况,都不利于出口商,因而出口将受限制。长期以往,即会出现贸易逆差。但事实上,由于近年来我国积极鼓励加工贸易的发展,加工贸易已逐渐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主要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特点是“大进大出”——增加出口的同时增加进口,人民币升值虽然会有损最终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却能提高进口原材料的购买力,由此可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不利因素。此外,出口弹性系数也改变了本币升值给我国贸易收支带来的影响。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多数学者认同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远小于1,即我们出口商品价格提高的幅度会超过出口商品数量减少的幅度,因此,虽然出口产品的数量有所减少,但价格上的弥补使得出口的总额反而会提高。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04、05、06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近三年来,我国的贸易收支,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规模都在扩大,而出口规模扩大的幅度大于进口,我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状况,且顺差额不断增大。由此推断,人民币升值短期内并不会改变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更不会造成我国严重的贸易逆差。

(二)对就业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对居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物价与就业的影响上。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减弱,出口产品的数量有所减少,在各出口企业生产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原本打算出口的产品囤积到国内市场,由此出现国内市场上,商品供大于求、物价下降的局面。此外,人民币升值也直接反应为购买进口商品的价格下跌,鉴于此,国内同类或相似商品为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也调整价格,致使国内商品价格下跌。所以,人民币升值会使得国内的商品物价下降,进一步还可能导致潜在的通货紧缩效应。从长期看来,我国对进口需求的增加导致国际市场上供求关系的改变,使得国际市场的价格提高,从而又带动了我国国内物价上涨。目前,受市场供给、国际价格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物价一直处于温和上涨状态,因此出现通货紧缩效应的可能性不大。在就业方面,人民币升值后,一方面,劳务输出减少,国内劳动力资源增多。另一方面,短期内,国内市场商品供大于求,企业为争取优势,可能裁员、缩小企业规模以保持竞争力,因此,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失业形势较为严峻。所幸,目前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不大,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城镇失业水平控制在4.6%之内。(三)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将增加外商的投资成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是以货币、实物及其它无形资产等形式投资的。人民币的升值,以美元为股本金的外商投资企业,兑换人民币的能力会减少,也就是外商投资的成本会随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的竞争力。但是,外商投资成本的增加,对于特定的项目来讲,原来额定的投资规模所需的资金将不足,如果继续实施该项目,会促使外商增资,扩大其投资规模。人民币的升值会加速企业利润分配和再投资,不利于现有外企发展。人民币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外商将会加速企业利润分配,提高可分配利润的汇出比例,据被调查的外商投资企业反映,自7月21日人民币升值2%后,将利润及时汇出,要比升值前多获得2%的外币。同时促使外商决策、实施新的投资方案,不利于现有外商投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邯郸辖区8-12月利润再投资10621万元人民币,占全年再投资的79%,而去年同期为零。如河北文丰钢铁有限公司,是2002年注册成立的外商合资企业,该公司的外方柬埔寨荣丰投资有限公司,在2005年10月12日将2003年和2004年利润所得9900万元人民币,再投资到唐山中厚板材有限公司。因此,人民币的升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商的直接投资。

三、对策与建议

从短期来看,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有效政策:进一步提高企业和个人持汇量;适当增加进口;适当下调存款利率;同国际社会多沟通交流以达成共识。从长远来看,逐步放松资本项目外汇管制,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最终实现包括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我国外汇制度的长远目标。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应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来安排,循序渐进。

首先,需要完善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所需要的市场条件和制度安排。胡祖六博士主张要使人民币逐步向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过渡,银行利率和货币体系应该分开,利率市场化;要加快银行的改革步伐,提高银行自身内部的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进行金融改革,加强监管;大力发展金融外汇市场,进一步理顺供求关系,稳步推进人民币比可兑换进程,不断提高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同时,着力培育人民币远期和期货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汇率风险规避工具,增加企业应对外汇波动的手段。

其次,人民币不可能直接选择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可以考虑先逐步扩大汇率的浮动幅度,根据出口、国际资本的流动形势,采取更具灵活性的调整措施。但需要保持相对平稳的货币政策,使相应的灵活性建立在整体平稳的基础上。

最后,要加强同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合作。在世界经济、金融日益融合的今天,一国的汇率政策不再是孤立作用的,而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国之间的汇率政策就像是一场博弈,如果各国相互之间能进行良性协商,各国的利益才有最大化的可能。只有增加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多边合作,才能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才能在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中人民银行网站.

[2]刘艳辉,张静,汪寿阳.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影响分析.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10月,第6卷,第4期.

[3]卜洪运,臧珂炜.人民币升值对FDI的影响及对策.市场经纬,2007年5月.

[4]凌波.浅谈人民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金融观察,2007年7月.

[5]凌波.浅谈人民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金融观察,2007年7月.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6

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是我国目前和今后面临的紧迫任务。通胀直接影响是货币贬值,人们的购买力下降。释放通货膨胀的压力,会对我国的金融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这时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金融经济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先是根据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通胀时期应当采取的金融应当策略。

【关键词】

通货膨胀;金融;研究

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是金融行业,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金融问题对金融行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充分认清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为解决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帮助。下面就浅要分析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1货币供给因素

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国家货币供给太多,过多的货币并没有均匀的分散到各个行业,而是流入某些特殊行业,使这些行业的物价水平提高,带动收入水平提高,又带动了投资水平的提高,使这些行业所需物的价格升高。近几年来,银行对外贷款和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增加了金融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货币流通量过大时,开始转入房地产行业,使房地产市价升高。股市发展壮大时,货币又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泡沫。如此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1.2资源紧缺拉升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在资源发生供小于求的情况时,造成产品的价格上涨。这一点在自然资源产品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产品价格上涨可以反映出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初级产品和中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了成品最终价格的上涨。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成本上涨采取的策略是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消费者就间接的成为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买单者。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可由资源紧缺或产品成本改变引起。

1.3受国际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积极发展经济,对于外部国际市场的依赖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多项对外金融指标过高。我国和欧盟贸易额并列世界第一,表面我国在经济上高度的对外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导致我国受贸易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敏感,贸易国一旦发生通货膨胀也会牵连到我国经济金融秩序。汇改后,人民币对外升值速度加快,人民币升值会导致通货紧缩现象,但国际上的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大,大量涌入中国,还有贸易顺差都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波动性。在此环境下美元进行主动性贬值,国际上美元标记物价格大大提高,比如原油、金属和粮食等。

2通胀时采取的策略

2.1加强宏观调控

固定资产投资过高导致GDP处于高位增长。避免我国金融市场过热发展的首要任务要靠国际的宏观调控,减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针对性调控的措施,比如加强土地管理、清查投资项目、控制信贷增长速度等。再取得了相应的政策效果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落实力度。要归结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对耗能高产业的结构调整,升高市场标准,在出口上严格坚持两高一资原则不动摇。不能放松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研究资源环境相关保护法规。充分调动资源在金融市场上的分配,鼓励促进企业进行产业优化调整活动。

2.2防止资产泡沫

目前我国供过于求问题十分突出,流动性泛滥严重。国际收支上国家间顺差现场持续增加、货币创造量变大,导致流动性还会升高。资料表明,流动性过大导致过量的资金流入短期内高回报的金融市场,引起产品价格升高,加大了经济泡沫,严重时还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比如这几年发生的热钱流入房地产行业,带动了房价的升高,热钱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资产泡沫。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金融风险加大,国际游资在寻找新的投资途径时会首先考虑中国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币的升值又加大了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对此要加大资本管理力度,防止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严格防范银行信贷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资产泡沫不断的扩大。

2.3减少市场货币量

采用货币紧缩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使供过于求的市场压力降低,进而减低通货膨胀压力。对于市场上过多的货币量,央行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目的是缩紧银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可以让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使人们的投资行为减少。单一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对CPI指数影响不大,加息政策对股市影响不大。在加息的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加强对外汇的监管,保证汇率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为了防止国际游资大量的涌入中国经济市场,对经济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还要做的加大短期投资的管理和外债的管理,鼓励境外集团使用国内资金,扶持国内机构对境外的金融投资。

2.4信息制度公开化

阻止通胀预期最好的办法是公开现在控制通胀的实际效果。央行进行宏观调控时注意人们的就业情况,要根据已有的资金储蓄流向情况预测通胀趋势。政府在处理通胀问题时要公开操作的透明度、政策的透明度,让公众产生反通胀政策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心。

2.5完善住房系统

住房需要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需求,房价问题是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导致了水泥、钢筋、建材等相应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上升,引起消费指数上升。通过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建造保障公民基本需求的安居工程,改造县镇乡村危房工程,使公民的住房资金、土地政策按照法律条文落实到位。

3总结

金融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阻止通胀预期时需要采用多种经济策略。根据通货膨胀形成的具体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通胀问题,做到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纪宏,王瑞泽.动态不一致性理论与当前中国汇率政策[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

[2]孙玉栋,谭云.国债规模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3]王彦超,陈旭,纪宇,宋春雷.通货膨胀、经营周期与现金持有量[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4]王互根.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联效应:基于SVAR框架下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