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道德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道德意识范文1
论文摘要: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对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高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它所带来的有害信息是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行为的环境因素,传统道德规范己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需要,网络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己达成共识。本课题针对目前高中生中存在的不良网络道德的表现,寻求在信息科技课中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与途径。
一、概念的界定
网络道德:在Internet上,一些协会或行业组织为了网络正常运作而制订的网络规范,这些规范考虑了在网络上的一般道德要求,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网络规范中抽取相同的、普遍的东西,最终上升为人类普遍应当遵循的规范和准则—网络道德。
自律意识:指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之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主要研究方法
实践研究法。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从两个层面上开展研究:第一层面,邀请学校、专家对崇明中学如何在高中信息科技课中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方法进行论证;第二层面,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做到研究与实践双管齐下,并请专家同行指教,找到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帮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学会自我管理。
调查研究法。作为实践研究法的辅助方法,崇明中学从2002年10月开始历时一个月,利用网络道德测试方式对高一年级50名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进行调查研究。
个案研究法。通过学生上网情况分析,结合个别学生经常上网吧的现象,有重点的找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探寻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引导其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养成健康的网络道德。
(二)主要研究内容
1.高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
在历时一个月的网络道德测试阶段,学校对高一年级111名学生运用网络的目的、上网的场所和时间段、网上交流的对象以及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态度等因素进行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研究,并对平时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的部分学生家长及城桥镇相关社会人员进行访谈与调查,然后又用一个月的时间抽取高一年级50名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测试。
2.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建立与培养
2002年10月,学校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并通过信息科技课向高一年级学生进行宣传并付诸实施:
善于网上学习,浏览健康信息。
诚实友好交流,坦诚对待他人。
增强自护意识,慎重约会网友。
维护网络安全,遵守网络秩序。
有益身心健康,正视虚拟时空。
首先,组织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信息科技课上开展“虚拟世界的现实思考”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意识,让学生自己制订班级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班级公约。
其次,通过班委、团支部力量,建立“班级自我教育委员会”,其成员为: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自律委员、小组长、学生代表。班级自我教育委员会的“权力”组织是全体学生大会,行使制订班级网络道德教育计划、制度(班级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到班级公约中)等职能。它的职责是:督促全体同学遵守班级公约,督促值日班长做好工作,组织每月一次的民主生活会。
从2002年12月到2004年5月,学校借助德育部门的力量,开展“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辩论赛,通过论辩,选手们得出了上网有两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沉溺于网吧的学生上课时精神恍惚,身在教室心在“网”,中午与傍晚放学后会迫不及待地奔向网吧,课余时间都耗费在网吧里,它成了影响中学生学习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高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处在转型期,经网络中形形的不良诱惑,容易造成人格的扭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辩论赛提高了中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参赛的选手和学生观众纷纷表示要远离“黑网吧”,远离“电子鸦片”。
学校还依靠信息教研组的力量,开设校园网网络道德教育专栏,进行网络道德案例的分析,如:孩子为何上网成瘾?QQ的背后……从一系列的案例中不难发现,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黄毒侵害、上网成瘾、陷入虚幻。网络还使一部分学生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中的人格表现完全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是好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却可能正扮演着“光明破坏者”的角色。
为此,学校从技术层面普及学生网络知识,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吸收优秀文化、自觉抵制网络中不文明不健康的信息,把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三、研究成果
(一)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曾经对111名高一学生开展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主要调查以下几个方面:运用网络的目的、上网的场所与时间段、网上交流的对象、如何看待网友、是否侵犯或攻击过其他电脑或网站、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的态度等。
调查内容显示:从上网的目的来看,47.7%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查找资料、26.1%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等,26.2%的学生是为了和朋友联系:从上网的场所看,54.1%在家上网,17.1%在网吧上网,13.5%在同学家上网,15.3%在亲戚办公室上网;从交流的对象看,53.3%是和同学或认识的朋友交流,27.1%是与素未谋面的网友交流,19.6%选择为其他;对所交网友态度看,9.9%的学生认为不是真的朋友,25.2%的学生认为和现实朋友一样,64.9%的学生认为只是随便聊聊;针对是否侵犯或攻击过其他电脑或网站,0.9%持肯定态度,1.8%表示经常,9%的表示偶尔,88.2%的学生从来没有;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态度(如在语音聊天室骂人等现象),60.4%的学生表示非常反感,11.7%的学生表示没什么而且很好玩,11.7%的学生表示别人骂所以我也骂,16.2%的学生持其他观点。
综上调查情况分析:不良网络道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欺骗恐吓行为。(2)访问“不宜”网站。(3)使用不文明语言进行网上交流。(4)摹仿“黑客”行为。
造成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道德的主观原因:一是高中学生双重人格的冲突,二是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三是网络价值观念模糊。造成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道德的客观原因:一是繁重的学业负担,二是缺乏现实的网络道德教育者,三是面向青少年的网络内容甚少。
(二)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措施
首先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即“善于网上学习,浏览健康信息、;诚实友好交流,坦诚对待他人:增强自护意识,约会网友慎重;维护网络安全,遵守网络秩序;有益身心健康,正视虚拟时空。”
其次采取网络道德教育措施:
1.利用班会、论坛(网络与道德、网络语言的纯洁性等专题)、午会课(网络道德教育宣教片)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制订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到班级公约中。
2.通过学生会、团委建立自我教育机制,由各年级学生分会主席、自律部学生及干事组成,工作方法是同违纪学生谈话,进行思想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围绕违纪事件对违纪学生的思想,认识态度进行较深入的了解,给予相应的教育,并有专人负责记录,由违纪学生确认,提出改进建议,定期与违纪学生保持联系,掌握其思想动态及表现,鼓励其抛开违纪包袱,确立今后行动的方向。
3.依靠学校信息教研组的力量,开设校园网网络道德教育论坛(网络安全讲座),进行网络道德案例分析,丰富校园网内容。
网络道德意识范文2
【关键词】网络依赖 辅导员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01-02
网络依赖指的是依赖者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并且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导致各种行为异常、心境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是介于正常使用网络状态和网络成瘾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而根据调查,随着青年人网民比例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已成为网络依赖的高发人群。网络使用过度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高校辅导员作为直接和学生打交道的一线工作者,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学生沉迷于网络。男生主要表现为在寝室通宵打游戏,女生则为网上聊天。男生打游戏常常“挑灯夜战”,频繁缺课,久而久之从一种对网络的精神上的依赖发展为对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等现象,女生则喜欢在网上猎奇、网购、交友,以至于无网寸步难行。以上种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人格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最终导致学生学业的荒废。基于以上情况,如何从学生最信任的辅导员的视角出发,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就成为我们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 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危害
互联网给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捷,扩充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但与此同时,网络依赖也给部分大学生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
1.荒废学业
网络上的小说、游戏、交友、评论等功能极大地诱惑着大学生,使他们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一部分大学生沉醉在网络中无法自拔,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中。经常逃课、旷课,占用学习时间去上网,甚至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通宵达旦地玩网络游戏,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降。因严重依赖网络退学的同学比比皆是,有部分同学虽然没有留级或退学,但已有多门功课不及格,出现了心理障碍,整天自暴自弃,最终导致学业的荒废。
2.危害身心健康
长期的上网,甚至熬夜上网,这样不规律的作息,使得一些学生生物钟紊乱,不按时吃饭,睡眠时间大大减少,导致精神萎靡、身体素质下降。同时运动的减少,也使这些大学生失去了年轻人应有的活力,显得精力不足,迟钝和缓慢。而且,沉迷于网络的学生通常对生活和学习兴趣不足,缺乏人生目标,对亲情淡漠,人格发生明显的改变,变得自私、怯懦、自卑,失去朋友和家长的信任。潘聪绒(2008)的研究发现,网络依赖性越强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3.道德弱化和人际关系淡化
在网络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存在,极易产生一些出轨的行为。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整天与网络打交道,缺乏真实世界中有感情的人际交往,必然会使他们趋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既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交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再加上以战争、暴力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游戏,容易使人心理失衡,混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造成道德弱化和人际关系的淡化。
二 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成因分析
1.心理因素
学生对网络存在依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首先是它能够满足大学生心理上的种种需要。由于一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相应的人际沟通和社交技巧,社交范围狭窄,就会把注意力集中于上网聊天,彼此获得安慰、支持和情绪的宣泄。其次,能满足大学生被人认同的需要。由于一些大学生与老师或者同学交流和沟通较少,很难从老师和同学处获得认同,内心精神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都得不到满足,网络游戏的出现恰好给予他们机会。在网络游戏中,游戏的高技巧性、复杂性使游戏者产生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力量感和自尊感。再者,一些大学生没有人生目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学习动力。缺少了动力和压力,加之大学的课程又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放松了要求,放纵了自己,再加上自控能力较差,便沉迷于网络。
2.网络因素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信息博大丰富,功能齐全,为人类开创了另一个无与伦比的巨大世界,虚拟的空间又为人们脱离现实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只要在网上,人就仿佛置身于一个无需拘束和正视的大千世界。里面丰富的信息,齐备的功能,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以及各种各样的需要和欲望。人人都需要信息,都想了解一些对自己来说也许是秘密的东西,且人人都有好奇心和偷窥心,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自由性、超时空性、方便快捷性的特点使产生瘾症成为可能,这是强迫信息收集依赖和网络依赖产生的客观条件。另外,网络世界里数字化、无政府主义和低责任性也使网络依赖等成为可能。
3.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人的许多本能欲望(如攻击本能、破坏望、控制欲、权力欲等)为正常的社会意识所不容许,在现实生
* 本文得到了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资助(编号:20110075)
活中又没有表达的机会和空间,从而使得个体必须去寻找一个去社会抑制的环境来释放,使本性得到发挥和张扬。有关调查显示,在很大程度上,网瘾者初次上网离不开大众媒体的负面宣传以及同龄群体的不良影响,而初始的上网所带来的满足感逐步加深了迷恋的心理,另外,校园周边一些网吧的普及也给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创造了机会。同时,在校大学生还面临着诸如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面临这些压力,对于缺乏有效应对策略的学生而言,往往是借“网”消愁。
三 辅导员矫正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路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线,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也信任辅导员老师。当学生过分依赖于网络时,作为辅导员的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多方措施,对此类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1.心理干预
辅导员在对有网络依赖行为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之前,首先应做到要真正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学生。从内心深处多一点信任、多一点谅解、多一点时间、多一点方法去真正了解、沟通、激励、宽容、提醒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能够放下戒备,充分信任辅导员。
目前,辅导员对有网络依赖行为的学生进行的最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是个体咨询。在众多的治疗技术中,认知―行为治疗、想象厌恶疗法、兴趣替代法以及强化法的效果较好。对网络依赖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调整,找出上网行为的原因、上网学生的性格特征等,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调整他们的认知,再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控。通过想象厌恶疗法,可以联想上网成瘾后的种种严重后果,如学习成绩下降、亲人朋友远离、毕业时就业困难等,也可以采取橡皮圈拉弹法、社会不赞成法、内隐致敏法等。然后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如读书、听音乐、运动等替代上网的行为。最后采用强化法,即一旦发现网瘾者有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及时对其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若发现网瘾者上网时间增加,立即对其给予处罚。此外,团体咨询、集体支持法、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等心理干预治疗方式在实践中证明也是切实有效的,辅导员要根据网络依赖行为学生的特点进行积极的、持久的心理治疗,时刻跟踪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尽快脱离对网络的依赖。
2.预防性干预
辅导员对网络依赖学生的预防性干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建立预警机制。在学生班级建立班委会、党团支部、寝室三位一体的预警机制。通过发动学生干部留心班级同学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一旦发现成绩急剧下降、长时间上网的同学,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要综合多方信息,适时从各学生班级了解学生使用网络的状况。针对问题学生,及时采取谈话、多帮一、心理辅导等措施,并建立网络依赖学生档案,进行跟踪指导。(2)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员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辅导员谈心,也可以采取网络专栏、展板、讲座、校园广播等形式来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但是在方法上应更多地体现尊重、理解和信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及时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做出一个合理的定位,并以此为学习目标,不断进步;有了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自我管理时间,也就相应降低了学生对网络依赖的可能。
3.多元干预
杜绝学生的网络依赖行为,除了辅导员做好心理干预的思想教育工作之外,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多元干预的局面。(1)学校应在可能的情况下,配置好网络防火,过滤一定量的垃圾网站和不健康网站,做好校园内网络资源的合理管理,避免大学生过多地接触这类网站,以免对其造成不良的影响。(2)应当合理规定寝室供电时间,实行晚上熄灯断网制度,严格关门入寝制度,避免学生晚上进入网吧,整晚沉迷于网络。(3)相关单位和部门应规范高校附近网吧设立制度和准入原则,清除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经营活动,从整体环境中净化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环境,从而营造健康的高校人文环境,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王.大学生网络依赖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科教导刊,2010(9):121
[2]倪亚兰、吴煜辉、刘伟.大学生网络依赖危害、原因及对策探索[J].价值工程,2010(2):156~157
[3]蔡晓东.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及矫治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5
网络道德意识范文3
近日,有媒体报道,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不由想起一句流行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上述这幕场景,俨然成为这段话的精确脚注。通过这件事,让人看到了社交网络时代的脆弱一面。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并不缺乏沟通工具,然而许多人却患上了沟通匮乏症。
换在20年前,多数人恐怕难以想象互联网会给社会带来如此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出,互联网与手机紧密结合,人类更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化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就像一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让人们得以摆脱过去的种种社交障碍。
沟通手段如此多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应越发近了才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社交网络时代带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们越来越孤立,越来越不愿意和其他人面对面沟通交流。大量宅男、宅女的出现,真实反映了这一现象。如今在饭桌上,许多人除了不得不应酬几句外,恨不得立刻埋头玩手机,和网上朋友交流。有时候,和你在网上交流的人其实就坐在对面。社会交往方式的革新,却让人际关系结构变得越来越脆弱,这或许让互联网发明者也想不到。
这造成的一个结果是,那些没有掌握新技术的人们被无形地排斥在社交网络圈外,成为一座座“孤岛”。像报道中提到的这位老人,他既难以进入后辈们的新世界,也难以接受被冷落的现实,即便他没有离席而去,实际上也已被排斥在外。话说回来,那些热衷于埋头玩手机的人,自己也已变成了一座“孤岛”。当他抬头看看四周,所能看到的只是一片热闹的人际荒漠。每个人都看似很忙,每个人却都很孤独,这就是社交网络时代产生的“孤岛效应”。
网络道德意识范文4
一、教学准备
(一)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开展任务导向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前期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分类,将教材中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开处理,根据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比较有深度的知识。同时,教师还要确定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任务导向教学法,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通常情况下,适合采用任务导向教学法的课程有:网上市场调查、网上销售、网络商务采集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定期为学生安排一个学习任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确定任务要求。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要保证任务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首先,任务要具有综合性。教室布置的学习任务能够全面地反应教学要求,能够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能使学生将前后学习的知识有效地进行整合并加以运用。其次,任务要具有实践性。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来完成,因此学习任务要尽量避免抽象的理论知识任务的出现,这样会无形加大任务的难度,造成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困难,使学生是去了学习的兴趣。最后,任务要具有吸引力。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要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完成学习任务的工作中去,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分析学生能力。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前,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查了解,只有学生具备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时教师才会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如果布置的任务超过了学生的学习范围,不仅会导致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任务,为教学任务的布置做好铺垫。
(二)布置教学任务。当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时,教师就要适时地为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在布置教学任务之前,教师要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地讲解,使学生对将要完成的任务有初步的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还要规定任务完成的时限,这样不仅不会耽误教学进度,还能培养学生的紧迫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规定完成任务的形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可以保证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学生完成任务。当教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学生就要针对教学内容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保证学习任务能够顺利完成,提倡进行小组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要合理分工,不同的成员要完成不同的任务,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友谊和合作精神。小组成员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后,要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也可以对其他成员的学习任务有所了解,使学生不局限在某一方面。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师评价任务。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要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任务是否按照规定时限完成、任务完成的质量、任务完成过程中每个人的表现等等。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之间也要开展互评,每个小组都要讲解完成任务的过程,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融合可以得出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得学生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刻。
网络道德意识范文5
关键词:网络辅导答疑 考试系统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1
1 新技术的引入
目前,对网页上数学公式的编辑问题通常采用以下解决方案:通过图片显示和通过(数学公式标记语言)显示数学公式。需要在符合要求的浏览器中才可以显示,但占市场主流的IE浏览器等都不具备符合的条件。这几种技术对于数学类网络答疑和考试系统来说都不太方便。笔者使用的网络在线公式编辑工具和网络在线图形编辑工具全面支持公式和图形的在线输入与编辑,支撑在线复制、粘贴与修改数学公式和所编图形的强大功能;并且客户端不需要安装相应插件,突破了网络辅导答疑系统中数学公式输入的技术瓶颈,界面如下图所示。
由于这种新技术刚刚出现不久,尚未在各种答疑系统和考试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旨在借助这两种先进的技术对我校的数学课程网络辅导答疑与考试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与应用。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奠定基础。
2 建立实用性强的网络辅导答疑系统模块
我们已经对该系统做了初步的研究,如下图所示。
目前该系统的功能还不是十分完善。在后续研究中,本系统将增加章节索引功能和搜索功能:章节索引功能可以使学生快速定位自己的问题所在,实现先学习再提问的目的;搜索功能将帮助学生快速查找本系统是不是已经存在和自己相似的问题,且该搜索功能将全面支持公式的搜索。我们力争引入和推广MathQ学习交互的软件,MathQ软件就像我们的QQ一样,能够实现在线交流功能,包括点对点的和群组之间的。
3 建立功能齐全的在线考试系统模块
我校轻工学院已经试用了一套在线考试平台,如右图所示。该系统已经成功实现了在线考试和成绩收集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功能,使该系统支持课程在线作业、训练测试与在线考试模式,支持成绩统计分析与试卷分析,在线测试包含考点设置、试题建设等测试题库建设功能,同时支持从网络试题库的试卷库中导入试卷来测试。通过在线测试系统,教师根据学生的每次测试成绩,可以给出其一个发展性的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调整教学计划与安排,最终能够获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将新技术应用到数学课程网络辅导答疑与考试系统中,由于系统内集成基于Web的公式编辑和图形编辑器,从而支持各数学专业学科知识的在线交互、在线答疑和在线考试,完成了数学学科知识的在线交互。网络辅导答疑系统彻底地解决了公式和图形的在线编辑问题,提高了答疑工作的便捷性与及时性,增加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在线考试系统完善了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其总结性评价的教学模式向发展性评价的教学模式顺利过渡。网络辅导答疑系统不仅减轻了教师负担,让其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对学生的辅导和答疑,而且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自主学习能力,更加科学、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赵晓青等. 大学数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建设的探讨[J].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章玳等. 网络教学资源有效性探析――以课程辅导答疑库为例[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
网络道德意识范文6
关键词:网络综合布线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情境 团队协作 评价交流 意义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185-02
1 问题的背景
综合布线是一种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的兴起与发展,是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社会信息化的需要,是办公自动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在中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中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课程都占有重要地位。特别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主要培养学生系统设计、安装施工、测试验收等技能,其特点是涉及的理论知识多、实践环节多、动手能力要求高,老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都较困难。因此该实训课程教学目前存在较多不足如: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项目脱节;理论知识较多,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校的实训设备和场地各有千秋,实践教学实施困难;学生技能薄弱,不能适应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等,因此对这门实训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应用的网快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显示其强大影响力。通过分析建构理论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发现这一理论特别适宜对动手技能要求高的课程的相关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下面我就网络综合布线实训课如何引入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2 新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属性。核心是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主动探究。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探究中学到知识、主动建构意义。
2.2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现代教学中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这四个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各要素的角色发生转变,其中教学核心是强调学生主体,教学关键是设计“学习环境”。
3 建构主义下新教学模式的建立
通过分析网络综合布线实训课程的所有模块的教学目标,配合建构主义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我在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配置必要的软、硬件环境,同时我还开发了一个B/S结构的交互式教学系统,在实训室的服务器上,它包含多个模块分别是:展示网络综合布线实训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点的模块;提供下载相应素材模块;组评、自评、班评并按一定权重综合评价的评价模块;知识自我测评、反馈、深化模块。其中客观题电脑会自动实时在线给出成绩,主观题需要教师或其它负责人给出评价。每位同学在这个系统中拥有唯一ID号,到期未时,所有的测试成绩,过程性记录,过程评价等综合起来就较好地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否达到一定目标给出一个相对公平的反馈。特别由于建构教学理论评价的复杂性,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学生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做到全面、客观,并且做到方便,而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的网络环境和多媒体设备等所提供硬件基础为这些教学手段的实施提供天然便利。在这个交互式教学系统的评价模块中不仅提供多种评价实现,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在评价模块中对学生各类评价设置了一个权重,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所占权重越来越大,主体地位就越来越突出。
3.1 网络综合布线课程实施新教学模式的适应性
(1)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是培养学生网络布线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特别是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主干课程。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各学校纷纷建立了“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使这课程的实训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网络的发展和进一步融合,使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趋完善。
(2)本课程特点是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训。目前综合布线课程主要划分为七个系统: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进线间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是将各种不同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的模块化有利化于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3)实训场地的布局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可以容纳三至五人同时实训。实训墙成十字形结构,每组有电脑,并与教师机组成局域网,同时投影设备方便了展示。展示柜方便学生对真实环境中设备的认识。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功能区划分明确,各功能区定位清晰。设备、材料陈列、展示区,施工操作动作分解挂图等,都为教学创设情景提供便利。
(4)多媒体播放标准施工视频如工地实际进行复杂链路端接施工视频,其中既有以前同学在企业中实践时拍摄的,也有企业中熟练技工的实操视频。这些是图文展示中重要的补充资料。
(5)为配合课改实施在实训室里可以开发一些配套软件如:我为网络综合布线实训课开发的B/S结构的交互式教学系统可以方便教师教学方式的实施,方便同学们探究式的学习、方便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方便联系与思考、方便了交流和会话。
3.2 情景创设,开始学习
建构主义的主要的教学方式目前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认知学徒模式。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情境的创设要求不完全一样。根据学生实际我把综合布线实训七个模块中所要完成的实训目标分为初级阶段任务和高级阶段任务。初级阶段任务主要指团队成员所要完成的实训任务是相同的、单一的,如:小组成员完成跳线的制作。高级阶段任务是指团队成员需要通过做不同的事来协作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如: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模拟建筑群子系统的综合布线。针对实训目标的难易和学生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或以一种教学方式为主其它教学方式为辅的一种教学方式。
上课时,可以先播放相关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或产品设备展示或参观实际综合布线环境,如:学生或技术工人制作网线的视频,让学生去思考,并进行描述。学生会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背景知识—— 见过或用过网线,试图去同化—— 网线相关知识和制作网线。此时,教师指出或由学生描述出该情境中主要是在做什么事,如何做,即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思考有明确学习目标。在观看跳线制作视频时可以让一个或几个学生站在屏幕旁,指出他们所看到的一切,语言说明网线跳线是如何制作的,然后学生开始制作跳线。同时思考几个问题。(1)网线的剥皮时如何做才能不伤到双绞线?去掉多长较为合适?(2)分线时,描述一下T568A标准或者T568B标准拆分线动作等。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学到知识、主动建构意义。
3.3 团队协作、会话交流
3.3.1 团队的形成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团队的组合我是根椐学生的发展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教师协助分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自我学习能力不足,教师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第二阶段:学生自己分组,在这个阶段学生有一定学习能力。明白通过团队协作,对学习资料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阶段:学生进行随机分组,这主要在课程的后期或高年级时,想让学生明白的是,在职场上团队是重要的,但你得到的团队并不一定是理想的,要学会理解和适应。
当然分组时组内成员可以采用同质分组,也可以采用混合分组的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后一种方式。
3.3.2 团队的协作、会话交流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课中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学习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环节,小组各个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讨论如何完成规定的网络综合布线实训目标。当学生看到他们的同伴们成功时,会提高他们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合作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跳线的制作实训过程中,可以进行交流协作,并思考是否还有他们认为更合理方式,通过思想的碰撞和统一往往同学们可以总结出既快又好地制作出跳线的方法。
3.4 学习反馈、效果评价
各小组协作交流得到问题的结果,可以让各组代表发言,各小组总结自己的理解。如:跳线的制作时,总结如何更快更好地制作出跳线时,学生不仅总结出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而且想出利用手指关节长度来度量网线所要剥掉皮的长度,想出双绞线修线剩多少较合理等,这些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通过这样的代表交流,学生的学习信息得到了反馈。对学生而言,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就教师而言,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建构程度,为下一步的指导提供了依据。
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所有评价包括一些学生上课的过程性文字记录都在交互式教学系统这个教学辅助系统上进行。评价内容依据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侧重不同,主要包括:客观题实时测试得到成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的随时记录;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这里我把教学目标完成程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指标。这些评价基本用5分制的方式进行量化,所有同学都可以通过登录交互式教学系统来查看反馈、相关评价。
3.5 意义建构、完成教学目标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通过协作、交流等环节后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渐有自己理解,即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网络综合布线实训课的各模块中我按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了不同的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同时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我把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也当作“意义建构”的其中指标之一。
4 结论
4.1 新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好处
(1)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创造性人材的培养。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意识。
(3)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对深化课程的改革积极意义。
4.2 局限性
(1)教材及教学环境的不适应,并不是所有课程都能在这种模式下进行。
(2)知识的学习并不一定都要在具体情境中发生,可能因知识的类型而异。
(3)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许多。如教师需要在新的学习技能和技术方面指导学生,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好的学习情境,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等等。其中有些教师自己可能都不太熟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