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与健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吸烟与健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吸烟与健康

吸烟与健康范文1

【摘要】 目的 利用活动平板试验探讨健康体检吸烟者与冠心病发病率的关系及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92例健康体检吸烟者及110例健康体检不吸烟者,应用Bruce方案进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同时监测血压和12导联心电图,记录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恢复期的心电图和血压。结果 92例吸烟者中阳性9例,可疑阳性13例,阴性70例。110例不吸烟者中阳性1例,可疑阳性5例,阴性104例。结论 吸烟者活动平板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关键词】 吸烟者;不吸烟者;活动平板试验;冠心病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7年11月—2008年7月期间健康体检者,两组试验者均为男性行活动平板试验。其中吸烟者92例,不吸烟者110例,两组年龄均在25~59岁之间。在吸烟者的92例中,原发性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11例;在不吸烟者110例中,高血压13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11例。

1.2 研究方法 试验仪器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运动平板试验仪及动态血压监测仪,两组均选用Bruce方案,以达到次极量目标心率为极限。

目标心率=(220-年龄)×85%

在行活动平板试验过程中描记:试验前平卧、站立12导联心电图。运动过程中实时监测12导联心电图,每级运动末描记12导联心电图1份,2min测量1次血压,监测过程中如有胸痛或ST-T缺血改变随时描记12导联心电图,直至达到目标心率,即终止运动。记录即刻至10min 12导联心电图,心电图ST-T有明显改变者为1min描记心电图1次,ST-T无明显改变者按2、4、6、8、10min各描记1份12导联心电图。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在吸烟者的92例中阳性9例占9.8%,可疑阳性13例占14.1%,阴性70例占76.1%;在不吸烟者的110例中阳性1例占0.9%,可疑阳性5例占4.5%,阴性104例占94.6%,详见表1。表1 吸烟与不吸烟平板试验阳性率比较

2.2 诊断标准 阳性标准[1]:(1)运动中或运动后发作心绞痛;(2)运动中或运动后发生缺血ST段下降≥0.10mV, 持续时间≥2min;(3)运动中或运动后发生ST段急性损伤型ST段抬高≥0.20mV;(4)运动中或运动后发生心肌梗死;(5)运动诱发缺血型T波高耸;(6)运动诱发血压急剧下降,收缩压比静态或前一级运动时降低≥10mmHg;(7)运动试验引起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可疑阳性标准[2]:(1)ST段水平或下垂性下移J点后80ms处压低在0.05~0.1mV之间,持续≥1min;(2)ST段上斜性下移J点后60ms处压低≥0.15mV(1.5mm)或ST段斜率<1mV/s(25mm/s走纸速度)持续至少1min;(3)孤立性U波倒置;(4)运动时收缩压较安静时或前一级运动时下降10mmHg;(5)运动期间出现心绞痛。

3 讨论

吸烟是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之一[3],在年轻时开始的冠心病需要经过多年之后才能进入症状期,当第一次出现冠心病症状时,大多数病例已有2~3支冠状动脉分支受累,而且有将近1/3患者是以猝死的首发症状,发生猝死的年龄则以36~45岁为最高。国外学者对年龄小于50岁的435例冠心病患者的病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吸烟或家族中直系亲属患冠心病者竟高达患者总数的92%,其中吸烟史达到或超过10年者占66%。学者们同时发现经冠脉造影证实,年轻的冠心病患者中无吸烟的很少见,吸烟将显著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本文的结果也明显表明吸烟者的活动平板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为了您的健康请您从小就不要吸烟。

参考文献

1 运动平板试验.2002年.ACC/AHA运动平板应用工作指南.

吸烟与健康范文2

关键词:戒烟 心理辅导 教育案例

吸烟是吸毒的第一步。中学生抽烟现象在学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大多数学校对学生抽烟问题并不十分重视,教育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原因:一是抽烟虽然是个不良习惯,但是抽烟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复杂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和强迫症在青少年吸烟者身上表现得明显,导致戒烟这一不良行为的矫正反复程度大,见效慢;二是一些教师和家长有抽烟的习惯,缺乏行为改变的示范性,影响教育的效度;三是主观认识上的偏差,一些人常会认为抽烟仅是学生的一个不良生活习惯,在老师、家长的眼皮底下大多不会抽,无伤大雅。事实上抽烟问题却比较严重地困扰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身体健康和学习进步,也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一、调查研究,摸清底细

有这样一些情况让我们感到学生抽烟问题必须进行教育。一是宿舍管理人员反映有学生在宿舍抽烟,存在安全隐患;二是在厕所中发现了烟蒂,让我们感到学生在厕所抽烟容易将大肠杆菌等细菌吸入消化道,在健康方面有较大问题;三是社会人士反映学生在大街上吸烟,让我们感到抽烟学生在思想品德修养上存在问题。因而必须对学生进行戒烟辅导。

为了切实掌握实情,我们进行了两个层级的摸底调查:

层级一,调查目的――了解哪些学生有抽烟习惯,以便于有具体的辅导对象。为了取得信任,保证辅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告知家长、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抽烟是一种不良习惯,学校计划对抽烟学生进行教育(不处分),给予帮助,希望他们提供名单。我们在全校获得了有过抽烟历史的43个学生的信息。因而召集了这43名同学的会议,简单告诉他们抽烟对自身和他人的影响,戒烟实际上是我们共同的心声。采取策略性提问:你们第一口烟是怎样吸上的?许多学生都谈到是社会上的朋友或同学给的,于是我们让他们提供目前在校生中给他们抽烟的学生名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掌握到学校中有抽烟历史的学生78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4%。将这些学生都作为辅导对象。

层级二,调查目的――了解抽烟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有过抽烟历史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抽烟的缘由、抽烟的历史、抽烟的地方、资金来源、对身体、学习的影响等。

二、辅导原则

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教育原则、尊重和理解学生原则、个别教育与整体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等,在辅导对象中按照自愿要求成立了由10名学生组成的研究性学习小组。

三、辅导方法

1.自我暗示法

这10名学生,对他们谈话,主要是利用自我教育与自我暗示的方法,对他们勇敢承担这项课题表示称赞,有勇气戒烟表示赏识,戒烟行为给予充分的信任,坚定了这些学生的戒烟信念。至此“吸烟有害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式开始工作。

2.自述法

让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回顾自己所吸第一口烟的情景,并对吸烟历程进行反思,总结第一口烟给自己带来身心、学习诸方面的影响,并撰写对吸烟同学的“劝诫信”。通过自述,使他们比较真实地认识到自己抽烟的危害,内心开始走向阳光。

3.查询学习法

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上网和到图书室进行资料查询,了解吸烟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大家逐渐认识到吸烟室等于坟墓,吸烟埋葬前程、断送生命。就资料进行共享,制成讲座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怎样合作,也逐渐认识到通过集体的力量可以达到戒烟的目的。

4.讲座法

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作为主讲人开展了“吸烟有害健康”专题讲座。讲座分三部分,一是以数字、图表等形式阐述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对学习成绩的负面影响,对环境、自身经济等方面带来的问题等,使学生对吸烟有害有了清晰的认识;二是公布调查问卷分析意见,就我校学生抽烟现象进行剖析;三是公布研究性学习小组几名同学的“劝诫信”。通过讲座,奠定了戒烟的认知基础。

5.角色扮演法和行为处罚法

戒烟主要靠坚强的毅力,为了增强戒烟的决心,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医生边抽烟边给患有感冒的同学看病;老师边抽烟边给同学讲题;父亲教育孩子戒烟,但是孩子口是心非;“三岁孩子劝诫父亲戒烟;模拟在厕所抽烟等。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老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学生普遍认识到抽烟是很不文明的行为;教师、医生在工作场合抽烟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父母让其戒烟,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父母很伤心;抽烟的学生往往结交行为不轨的人;为了后代也必须戒烟,不能不如三岁的孩子;在不卫生的地段抽烟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等。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同时采用了行为处罚法,用别人抽烟的不良行为刺激他们加深对抽烟的厌恶感,激发戒烟的情感。

6.讨论法

在学生对抽烟危害有清醒认识的前提下,组织学生探讨戒烟的办法。比较一致的看法:一是不去想;二是不带烟;三是不带买烟的钱;四是别人给的时候一定想抽烟的危害,从内心中拒绝烟,并学会拒绝抽烟;五是在家中明处不放烟;六是当想到抽烟时学会转移注意力;七是可以适当准备一些替代品;八是戒烟后不能二次吸烟;九是拒吸人生第一口烟;十是要有感恩之心。

7.行为塑造法和代币奖励法

从讨论中大家普遍认识到,戒烟是个心理问题,最大的困惑是一旦意志力不强,当别人给烟的时候,容易诱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认为可以请人来监督,以便于培养毅力,因而我们采用行为塑造法,一是动员有戒烟欲望的同学都签订戒烟承诺书,用信誉管理;二是每个抽烟者确定1~2名同学作为监督者;三是通过周记的形式,来说明戒烟后的感受和取得的进步。周记我们亲自过目,在与学生交流中同时还解决他们存在的焦虑、抑郁问题和交友问题,使其体会到戒烟的幸福,我们将取得的进步用代币做记载,并作为进步学生评选的依据,让正确行为给予强化塑造。

8.成果展示法

为了进一步做好工作,扩大戒烟的成果,我们让有志于戒烟的同学劝说其他同学戒烟,在学校举行禁毒教育的时候,提出禁毒从戒烟开始,并组织了各班级的戒烟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有的老师在班会课上做出了和香烟决裂的决定,同学们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做出了“禁毒从戒烟开始”的研究性学习展板,展出了他们的承诺书,以接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监督,展出了他们对抽烟危害的认识和戒烟的必要措施。

这个案例告诉了我们,对待学生心理问题,只要坚持生本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按照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规律,就一定能够取得应有的成效。

吸烟与健康范文3

1.1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首先,工作人员学习整体护理知识,更新了护理观念,认识到做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根据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制定了适合本科的学习计划,拓展知识面,不断更新业务知识。学习了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管理学等。其次,努力掌握教育技巧,加强自身语言沟通技巧的训练与心理素质培养。

1.2根据病人需求选择教育内容。病人人院后热情接待,做好人院介绍,进行人院评估及住院评估,了解病人基本情况,掌握病人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以及了解病人掌握知识的程度,这是至关重要的。从病人人院到出院,工作人员收集同病人有关的所有信息,全面对病人进行评估,明确病人在健康知识和护理技巧上缺乏应有知识的现状,如病人缺乏哪些知识,哪些技能,病人的文化程度,学习能力等,然后根据病人需求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如对一位糖尿病的新病人,文化程度不高,对其讲很深的疾病知识病人难以接受,而讲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如疾病名称,控制饮食的重要性,饮食量,休息安排,饭前注射胰岛素,出现低血糖时的感觉和做法等易于接受,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对于多次住院的糖尿病病人这些问题就没有必要了,要讲更深的疾病知识,如发病机理及预防,药物作用副作用、检查目的、注意事项、结果等。

1.3运用多元化教育方式,强调病人主动参与。采取计划式教育、问答式教育、点带面教育等,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1.4为病人创造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工作人员应尊重病人,主动热情地以和蔼的态度与病人及家属接触,使病人产生信任感进行双向交流,使病人乐于接受传递的信息并深信不疑,健康教育才能成功。

1.5选择适宜的时机与病人沟通。以病人为中心,首先解决病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病人人院时疼痛厉害,你为其介绍疾病知识他会很烦,不可能把关系搞好,遇到这种情况要迅速通知医生查体用药,并给予安慰待疼痛缓解后再详细介绍与之沟通,他会很满意。

2体会

吸烟与健康范文4

【关键词】 健康教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戒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44-01

健康教育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就是吸烟,吸烟可导致肺部机制功能失调[2],严重损伤肺组织。因此,戒烟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着重要作用。现就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对其采取健康教育,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性73例,女性7例,年龄在42-78岁之间,平均年龄63.5岁,80例患者均有长期吸烟史;经影像学诊断、肺功能检查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将80例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健康教育干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①有针对性的记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吸烟情况,了解其吸烟状况并录入个人信息系统中。②根据病人对吸烟的不同依赖程度,制定符合个人情况的具体戒烟计划,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戒烟措施。③对自控力不强的病人进行监督,让病人远离吸烟环境,从多方面加以控制。④对病人加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在日常交流过程中向病人灌输戒烟的好处和吸烟带来的危害,集体授课,集体氛围更容易使病人接受知识[3],进而提高健康知识的知晓率。⑤对有多年吸烟史和烟瘾的病人,可采用药物辅助治疗,减轻戒断症状。⑥向病人家属寻求帮助,要求其积极配合病人的戒烟治疗,共同协助病人戒烟。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采用t检验,P

2 结果

经过健康教育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行为发生显著变化,对吸烟的依赖性明显减轻,对相关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大幅度提升,部分患者摆脱对吸烟的依赖,成功戒烟。3 讨论

戒烟是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措施,也是最简单易行的措施,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戒烟都有益于防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烟草内含有多种有毒物质,可使吸烟者产生严重依赖性,更能引起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吸烟带来的危害由于短期内无法看出,所以大部分吸烟者无法意识到吸烟的危害[4]。因此,戒烟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我院采取行为干预帮助病人制定针对性的戒烟计划,从而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早睡早起,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增强病人的体质,戒烟是改善肺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戒烟过程中,绝大部分患者会有戒断症状,产生失眠、焦虑、烦躁等一系列不良情绪[5]。针对这种情况,我院采取了药物辅助治疗,分解释放体内的尼古丁,促进体内血糖水平和酸碱平衡恢复正常。

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戒烟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健康教育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有针对性的戒烟计划,药物治疗,家属的配合等一系列措施在患者戒烟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够成功的戒烟,尽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6.

[2] 蔡映云,李倬哲,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估[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4):225-227.

[3] 刘丽萍,赵庆华.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9):3742-3746.

吸烟与健康范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整合课程构建

1.研究目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还需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对其予以丰富和补充,“研究性学习”的介入无疑会给体育与健康教育带来新的亮点。如何妥善处理“研究性学习”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关系,实现二者有效的整合,使之符合我国课改强调学习方式转变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本文构建了以体育与健康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对其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和组织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作尝试性的探讨。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在本研究过程中,参阅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以及体育《新课标》的材料和著作,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

2.2调查法

通过面访、我国在课改、教学科研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等,对“研究性学习”作深入全面的认识。到新乡市中学进行实地考察,借鉴“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的成功经验构建以体育与健康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3.结果与分析

3.1“研究性学习”及“整合课程”的内涵

3.1.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门课程,其根本特性包括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提出来的,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由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其实质是一种自主的、自由的、积极的、探究的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或称之为活动课程,指的是学生从社会、生活及自然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因此从根本目标来说,二者是相一致的。

中国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运用于各学科课程中。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3.1.2“整合课程”的内涵

“整合课程”是遵循课程整合思想或原则设计的课程,实质上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整合课程”超越了学科课程这种课程形态,弥补了学科课程中不同知识之间,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相互割裂的缺陷。它以价值整合观念为核心;分为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性质相近学科的整合,人文、自然和社会学科的整合,文化的整合,儿童与文化五个层面的整合为主要内容。

3.2“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构建的理念及可行性

3.2.1“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构建的理念

(1)人整体性发展观。

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发展并非是不同学科知识杂汇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综合运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对学生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以获取学生自己的结论。具体地说,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在教学中调整学习的内容、充实新的学习方式,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使之成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渗透。“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构建正是超越了学科的视界,立足于人个性的整体性,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吸烟与健康范文6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关系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健康的概念界定研究

国际上对健康有清楚的界定: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加强,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和冷漠,抑郁症等抑郁性疾患是最为常见的心理疾患,被人称为防不胜防的“心理”感冒。

由此可见,心理疾病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杀手,心理隐患是造成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吃药治疗心理疾病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药物都含有一定的毒性,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容易造成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而上瘾。而此时,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方面就有了积极地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从国内外研究结果看,已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体育健心操就是一种对心理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方式。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加愉快体验、保持良好心境,可以降低焦虑、减轻抑郁,因而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主要表现为:(1)体育锻炼可调节心态,稳定情绪;(2)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3)体育锻炼可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4)体育锻炼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首先,表现在体育运动促进身体的发展,尤其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表现在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产生新的要求与现有心理的矛盾,从而推动心理的发展。巴里克(Barick,G.L.)等发现,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其情绪变化小,自卑减少,随和,社交积极,社会适应能力强,易成为集体的领导者。在小学高年级以后,尤其是在青年期,身体及运动能力对个性发展的影响,需要通过社会评价和价值观为媒介,即只能间接影响个性发展了。体育锻炼能产生脑腓肽,刺激下丘脑,进而产生愉快的体验,这是身体锻炼的情绪的积极调节作用。另外,经常从事身体锻炼,在体育运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承受挫折的压力,可以大大提高情绪的适应性,也有利于以更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适应各种生活环境。通过群体的体育锻炼,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独症,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从而实现对人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

为了克服独生子女摆脱由于寂寞产生的孤独感,组织一些需要小朋友集体协作,克服困难去完成的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儿童克服不良的心理。独生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自私、任性孤傲、放任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占有欲和依赖性过强等。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纠正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使这些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身体锻炼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除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外,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都非常健康的人。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使人从精神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能推动心理的发展,对情绪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与个性的形成与完善有密切关系,促进心理过程对人的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因此,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与保持心理健康的积极、有效、较为理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当被大力提倡与实施。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培养活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比单纯强调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更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的锻炼效果;利用体育锻炼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人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身心健康,从而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力.“亚健康”:生命的“隐形杀手”.报,2001-1-20.

\[2\]罗明,林玲.网络对人格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1,4(06):28-29.

\[3\]北方.将抑郁反抗到底\[J\].中国健康,2001,1(2):20-21.

\[4\]佟立纯,张洋.体育健心操的创编及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1).

\[5\]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2002,(02).

\[6\]涂相仁.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9,(01):57-60.

\[7杨宗义.体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94-95.

上一篇教师节发言

下一篇感恩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