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1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信息素养;配套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1-0074-02

信息技术教材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承载,信息技术课程能否有效开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结合当前最新的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来看,许多地方的编写过程把握得非常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做出适当的修改。本文以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入手,提出自己对教材编写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基础依托:以《纲要》为参考依据

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依据是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纲要》以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为基础,将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作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1]。同时,《纲要》中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和课时安排、教学评价和内容设置原则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1版《纲要》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存在很多与当下环境不相适应的地方,教材的内容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大环境进行修改。例如: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添加了新的章节用来介绍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还有WIFI、电子杂志、微博等知识点,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教材还存在一些细节方面需要进行调整,例如:Office办公软件的版本问题,课本上介绍的仍然是较低的2003版本,涉及到的操作系统是XP系统,而在2014年4月8日微软公司停止了对XP系统的更新。因此,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仍然需要以《纲要》作为理论依托,不能完全抛开《纲要》,但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地对教材内容做出调整,不断地优化教材。

二、内容安排: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准绳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小学生基本上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即皮亚杰所指的具体运算阶段。教材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编写,以单元形式展开教学,以任务驱动法教学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1.知识重复,满足教学

布鲁纳认为,对于一门学科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应该在不同的阶段反复学习,因此,提出了教学内容的螺旋式编排。螺旋式编排是指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把内容分成不同层次、不同顺序来编排呈现,让一些知识点出现逐层深入的重现,使学生学习时能够达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效果[2]。相对于直线式编排不同的是,螺旋式编排必须是在原有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编写教材时,每册教材分为三个单元,一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单元又划分为不同的课时,课时之间主要属于以知识点的螺旋上升,例如:在《书香班级照片秀》单元中,主要通过调整图片――修改图片――照片封面设置循序渐进的方式展现。而单元与单元之间以内容板块的螺旋编排上升,例如:第七册第3单元《用网站信息》中主要学习网站的规划和创建,而在第八册第2单元《网上毕业留念》是构建班级网站,是对前面所学网站相关知识的重复和综合应用。

2.学科交叉,促进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依靠教师来推动,学生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则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纵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学习基本上都是关于软件的知识,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很少。针对于语文学科的交叉,可以先从语文基础――拼音入手,在对教材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对软件操作步骤介绍中,主要通过文字的描述展开,然而不同阶段的小学生的汉字掌握量有限,可能难以认全课本中的文字,整段阅读可能会存在困难。可以考虑将教材本身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对学生尚未学过的关键字词加入拼音标注,方便学生理解含义,同时,也能达到汉字学习的目的。

3.技术人文,贯穿教学

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传输、分析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体现,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正是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目标所在,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融合到教材中,更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3]。因此,教材更应该注重联系实际以及当前的社会发展,通过创设真实情景,以问题探究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处理信息和交流合作,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本教材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之后,更像是一本软件操作说明书,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所限制。学生按部就班完成操作之后,虽然能得到满意的作品,但是一旦离开课本,却无法独立完成软件的操作。这完全不符合信息素养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包括技术层面,还有人文层面的培养。人文层面的培养需要教材将信息技术与文化、艺术和道德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健康上网意识和对网络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的理解。只有两种层面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

三、教学策略:以任务驱动为方法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同时,也顺应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材每一课都以任务形式展开,在每一课学习之前,都会先创设情境,然后将知识点(即任务)提出。但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不是提出任务,让学生解决任务这么简单,更注重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最好通过学生自主探讨和协作学习来完成,将各个任务分配给个人[5]。在这方面,教材略显不足,按照教材的栏目安排,通过“学一学”(详细步骤罗列)、“做一做”(案例练习)、“评一评”(自我评价)来完成任务,整个过程更趋向于学生独自完成任务,这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不利的。

四、教学评价:以多样化评价为宗旨

教材栏目设置中有一项是“评一评”,它通过让学生填写表格的形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这种改变教材中评价方式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安徽省教材只有自我评价,过于单一,以任务驱动形式展开教学可以添加协作评价等评价方式。

然而,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仅仅是学生给自己打分那么简单,还需要考虑学生对自我评价的认识和态度是否正确、自我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是否合理、自我评价的方式是否全面;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不够成熟,还不能客观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价。教材中的自我评价只涉及到对于知识点掌握情况,使得评价内容不足。同时,教材的自我评价中涉及到的评价标准有些模糊。比如:第六册第1课“熟练、一般、不会”,第二课“熟练、掌握、基本掌握”,一方面对于五年级小学生来说不能清晰判断其中含义,另一方面词语本身含义存在重复,例如“熟练”的意思包含熟知并做来顺手,“掌握”的含义包含熟知并能运用。

五、配套资源:以资源平台建设为中心

每套教材都会有配套的光盘资源,其本意在于辅助教学和提供学习支持。但是实际使用该教材的光盘时发现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光盘内容略显陈旧,例如:光盘中关于Word的相关知识仍然是2000版;二是光盘内容重复很多,不同光盘中涉及到的电子书籍和参考网站内容一样,造成资源浪费;三是光盘内容多为摆设,例如:光盘提供了模拟练习,为学生提供各单元的练习,但点击进去之后发现模拟练习中无任何内容显示。而且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发现其实光盘的利用率并不高,对学生而言更多是一种摆设。因此笔者建议可以通过建设网络资源平台来解决这个问题,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资源浪费问题,也可以解决资源时效性问题,同时,平台相对于光盘而言,资源更加丰富。这种方式提高了光盘的扩展能力。

六、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材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其编写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有效性。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整个信息技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使其教材编写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当然本文对教材的分析仅仅从五个方面展开,可能还存在不足之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优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必然需要经历不断优化的过程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贾贺.成功编辑策划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八个关键点[J].中国信

息技术教育,2013,(3):38-39.

[2] 慈黎利,郭芳.对现行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调查分析和启示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5):33-36.

[3] 赵凯.对优化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J].中国电

化教育,2007,(01):86-88.

[4] 周燕萍.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教育

教学论坛,2014,(21):74-75.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2

如何设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是信息技术课的关键。我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的班级有教材,可有的班级却没有教材,如何将没有教材的班级教材编好或设计好,使相邻班级的教学知识能够衔接起来,是我们要做的关键事情。下面我就谈中如何设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及教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

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在信息时代人人必会的工具性学科,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仍有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课时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组教师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使一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协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大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年的锻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自主学习的能力显著提高,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形式下,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信息技术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也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们都很注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努力为学生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通过网络,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查询、信息处理、信息识别、信息存储与传递等等,现在已经有部分学生开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利用网络传递信息。

教学课程方面主要如下安排实行。

一、二年级: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认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基础操作,熟练鼠标、键盘操作,一年级掌握键盘输入的技巧,并掌握一定的中文输入方法。二年级掌握了用计算机绘画的基本方法,能使用计算机进行绘画,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绘画的技巧。为日后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年级:以学习Word2000为主,学会一般的文字排版技术,能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排版,提高了中文输入的能力和继续学习windows的操作

四年级:学习Word2000和windows的画图工具,进行较高的图文编排。

五年级:以学习使用论坛为主,学习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型学习,能进行利用网络交流问题,与别人进行交流。掌握利用网络解决课外知识的问题,扩展自身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学会在一些著名的网站上学习,如:中国教学资源网(eduzy.net/)、中国基础教育网(cbe21.com/)、新世纪课程网(xsj21.com/)。

六年级、初一、初二:继续使用论坛,并且学习多种网络交流工具,加强使用网络的能力,增强信息技术的修养,体会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技巧和乐趣(qq、email、google等工具)学会在一些著名的网站上学习,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ruiwen.com/)、中国基础教育网(cbe21.com/)、新世纪课程网(xsj21.com/)。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法

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由于现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模块次序来组织和编排内容的,不得于学科教学整合的开展。所以我在上课时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将网络教学与多媒体演示文稿知识模块这些应用性较强、且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安排在教材的第一章、第二章中。而将那些比较抽象的、枯燥的知识穿插于其中。通过调整教材表现出以下优点:1、有利于与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及早掌握网络技术与制作演示文稿技术,就能更好的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2、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他们可以用网络来交流信息,加强了他们之间的空间交流,扩大了学生知识获得的范围。

2、即学即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

即学即用是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种工具,学习计算机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了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就可以用计算机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习微机原理,更无须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例如,我在上“画图”时,让学生将他们用计算机画的第一幅作品,作成windows桌面的墙纸,几次课后,又让学生在画图中制作自己的名片,并为他们印制出来,当学生拿到自己的作品时,心中自然是兴奋不已,一定会将作品珍藏;在计算机的教学中,尤其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为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的能力有很大差异,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我们既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同学原地踏步,无所事事,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堂教学尤其要因材施教。

3、以用促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3

现代教育观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以单科分离教育转向多学科综合教育;从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能力的培养。但高中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加之其它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进行较多的社会调查和参观,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改变传统的“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运用网络技术可以更便捷地集成各种媒体的历史材料于课堂,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地接受知识的传输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因此,把网络技术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符合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有利于推动历史课堂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

2002年-2011年,我校历史组全体成员承担了《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历史教与学研究》,参与教育部重点课题何克抗主持《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参与广东省电教馆重点课题陈飞华主持“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全组成员熟练掌握现代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一定的可行性。那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目标收集历史资料,如何改变学生的学法,培养其主动性、创造性,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成为本课题的核心。

二、研究目标

历史教学面临三个发展方向:能力培养、信息教学技术和史料教学。利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符合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能解决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在网络环境下重新构建历史教学目标、内容及其教学模式。2.开发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网络课件。3.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实践,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内容

“网络环境”指在我校已建成的主干校园网的基础上,通过宽带网共享INTERNET资源的教学网络环境。“信息技术下中学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研究历史有效教学新模式,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

1.注重资料的收集和积累,构建网络教学的环境;2.网络环境下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3.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选择。

四、研究价值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变化日新月异,书本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满足时代青年的需要,历史学知识尤其如此。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知识和文化已成为我们学习的一个大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从网上获取历史学知识,是我们每位历史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1.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在历史学科结构发生调整,教学内容相对增加,教学要求也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以网络教学为主流的信息技术将会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知识模块和大容量知识在课堂上能得到充分应用。利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效益。

2.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和创新的素质奠定基础。当前,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本的教育成为知识经济的中心,这种着眼于知识创新的教育以人的学习为基点,形成人的终身学习的机制也成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点。在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时,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就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指导学生从因特网LT载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和创新的素质奠定基础。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2.教学实验法。3.调查法。

六、课题实施的保障条件

1.先进的理论依据:新课程计划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设备和资金保障:可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无须添置任何设备。1998年我校建成千兆校园网,光纤通向校内各楼,网络走进了教室。办公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已全面运行。每台计算机直接访问因特网已成为现实。学校已为一线教师每人配置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些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技术和人员保障:本课题组九位成员中,具有较高的多媒体技术水平。而且参加本课题实验的教师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学骨干,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生的各个方面情况都比较了解,同时他们都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教改的欲望和信心。

七、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7月):课题组成员落实实验分工;提出可行性方案;收集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论著、实验报告等资料;制作一、二个课件,上好一堂研究课,初步总结经验。

2.全面实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依据现行教材,面向新的教学大纲,收集各类文字资料、图片、影视、录音等原始材料,并做好整理制作,建立历史料库;以中国近代史为突破,首先完成中国近现代史重点章节的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并向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扩展;邀请各方面教学专家共同评议,研究;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初步论证实验假设。

3.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对网络教学课件制作和课堂教学实验进行总结和评估,推广经验,并形成最后成果。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案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地理教学,可以方便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直观材料,模拟地理过程,创设地埋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生成个性化课程,教会学生有效地处理信息,保持地埋学习可浓厚兴趣。这里结合教育实践,进行经验性总结,初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黄河》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我国河湖概况之后,教材着重介绍了我国两条重要的河流:黄河和长江,但是两条河流学习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长江侧重于水利的开发而黄河侧重于水患的治理。

二、学习者分析

初二学生对地理科学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他们对黄河并不陌生,从所接触的诗文、电影及有关的歌曲中,对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前两节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也已经了解了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作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一是能根据地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人海口、长度、年径流量、流经省区、地形区、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二是能分析黄河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忧患。

(二)能力目标。一是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二是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并提出基本的治理方案。

(三)情感目标。一是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奉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二是通过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原因的分析和黄河断流的情况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的现状及黄河的危害,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

针对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宜采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以活跃课堂气氛。

五、教学程序(截取部分教学实录)

(一)播放视频,激趣引入。播放黄河录像,将《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音乐,以雄壮的黄河景象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到黄河雄壮磅礴的气势,在增强视觉感观的同时,也对黄河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二)学科整合,丰富情感

(导语)师:提到黄河,我们总会想起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那么,为什么我们把黄河叫做“母亲河”呢?

生1: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的原始祖先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

生2:那里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从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让学生领略到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气势和英雄气慨,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

师:“母亲河”的称呼倾注了人们对黄河的一往深情,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诗客为了表达对黄河的这份感激,写下了许多隽永的诗句,你能说出其中几句吗?

生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争相回答,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设计意图:在地理教学中整合语文学科,体现民族精神,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文素养都得到一次升华。

(三)师生合作,探究交流。(过渡)师: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难道黄河之水真的从天上来吗?

接下来便向同学们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并配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并用课件展示发源地景观图和发源地的标志,然后用FLASH动画展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

(播放课件的同时,让学生说出每个省区和地形区的名称)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使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同时,复习和巩固旧知识,温故而知新。

六、拓展延伸,课外探究

首先,收集黄河的有关资料,出一期有关黄河的手抄报,并在班级内交流。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案例 反思

现代计算机的集成特征与网络化和存储技术相结合,为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及各种教学软件,有利于教师开展各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迎难而上,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英语课堂,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pep三下Unit 3 at the zoo第一课时,掌握形容词的用法,能在语言中运用并流利表达。

二、学生情况分析

多数孩子是哈萨克族,地处偏远,多少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动物图片。

三、教学设计思路

这堂课的设计紧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特点,在教学上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要利用好网页,丰富教学内容,用小游戏和学生一起玩玩,说说,练练,搭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3.1 教学目标

3.1.1 知识目标

词汇:short /tall /fat /thin

句型:look at the...;It is short/tall/fat/thin

3.1.2 能力目标:用形容词准确描述动物特征。

3.1.3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懂得爱护动物。

3.2 教学重难点:听说认读thin,fat,tall,short,能描述动物特征。

3.3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教师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将集体与小组学习结合起来。

3.4 本课的探究任务

能在网页的帮助下收集动物图片,在语言运用中描述动物。并能独立运用句型创编句型。

3.5 教学方式

以网页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掌握语言点,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5.1 教具准备:教材配套的录音,课件和动物玩具。

3.5.2 教学过程

3.5.2.1 (Warm-up/Revision)

(1) Let’s act

Act like a cat/a monkey/a tiger/a panda...

3.5.2.2 (Presentation)

(1)教学“tall”

1) Guessing game

T:Guess what it is? It has a long neck.It has four long legs

T:Look,It is a giraffe. Wow! It is so tall.

2) Chant:Look at the giraffe. It is tall.学说tall”(伴动作)。

3) work in pairs(同桌间一人说,一人表演)

4)替换动物,续编chant:look at the xxx,It is tall.

(2)教学“short”

1)learn in the same way.

2)小组研讨(把你学习的方法教给大家)

(3)自学thin,fat(教师帮助单词发音)

小组展示学习单词和chant的方法。

(4)播放Let’s learn 部分的录音,单词跟读。

(5) learn to say,看图用本课重点句型说话。

(6) look and say 展示动物图,运用本课句型描述。

3.5.2.3 (Practice)

(1)hide and seek

一名学生把动物玩具藏好,一名学生找,班里其他学生等他走近玩具就大声说这个动物特征单词,走远就小声。

(2)Let’s do

1)播放Let’s do 录音,学生边听边说边做。

2)四人小组上台表演

(3)游戏:悄悄话。

教师向每组的第一名学生发指令,如:Tall,tall,tall! The giraffe is tall. 依次向组里学生耳语这个指令至最后一个学生,这名学生到讲台根据指令做动作,谁快正确。

3.5.2.4 (Add-activities)

教师出示关键词和范文给动物玩具做自我介绍。

3.5.2.5 Homework

(1)创编儿歌:look at... It/He/She is...。

3.5.2.6 小结:Animals are our good friends, we should protect them.

课后,我认榭梢匀醚生利用网页收集人物,运用本节课的语言点,简单描述人物的特征。This is xxx.She /He is xxx. 与真实的生活语境相结合,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课堂内容,开拓视野,巩固知识。

学生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学习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渴求。枯燥、呆板的课焕发了新的活力,学习的效果显而易见。

今后,教师要深度认识和改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认真体会并把握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方法。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论 课程 教学技能 改革

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为适应时代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l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需要大量高素质师资作保障,而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为中小学培养高素质教师的任务。

我校于2003年起开办了计算机教育专业,特将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列为专业课程之一,由于该课程形成的历史较短,相应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教学策略、评价机制也尚不成熟,使得这门课程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笔者在近几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对这门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式的改革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高师院校计算机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能向学生提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方面的知识, 是具有教育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实践特点的综合性课程。所以,本课程的教学在注重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切实培养、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1.构建全面、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现行《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材的版本很多,但其课程内容体系大同小异。我们在精选教材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基本思路是:理清基本原理,提高理论水平;强化实践环节,注重技能训练。重点在使学生形成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念上下功夫,在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教学法上下功夫,在加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上下功夫。以基本理论结构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建构起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内容体系,它们相互交融,共同为学生建立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教育教学技能、生成教师角色意识奠定基础。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初步确立了本课程内容体系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我们选用的教材是由李艺主编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教材,由于我校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以这部分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和变动,在最前面补充了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研究目的、对象及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和解决思路,并将教材前三章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等内容作了大幅度改动(只选择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有关内容,并将其具体化);在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艺术等内容的学习中,补充大量实例(观摩教学录像片段)和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将其合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为后面教学技能的训练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技能

先集体讲授信息技术教案的格式、编写过程及各环节的注意事项,然后选择一些优秀教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向他人学习是学习的开始,从借鉴他人的经验起航。学生从学习他人教案开始,既是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学习,也是对教学实践的训练。接着以作业形式训练学生分析教材和编写教案的能力。

第三部分:课堂教学技能

在本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和突出实际教学技能的训练,作为一名教师,其专业技能的核心就是教学技能,所以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以有效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技能。这部分内容包括3天的中小学见习、校内模拟试讲(每人分别在教室、多媒体机房至少各1次)和最后一学期为期1个月的教育实习。

2.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

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协调一致,没有教学方式的相应改革上述内容的改革也无法发挥其作用和价值。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由学生能动地利用多条获取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

(1)基本理论知识部分主要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理论非常丰富,在讲授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时,若不结合实际,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内容空洞而厌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部分内容先精心的整理,再对其核心思想进行讲解,并列举大量实例组织学生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关于这些理论知识的经验交流材料(如论文、相关论坛中的帖子等)供学生课外阅读,使学生能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为教学技能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为了促进学生将教学设计技能向课堂教学技能转化,组织学生观看优质教学课例(包括我校往届实习学生、实习学校教师的课堂录像及网上的一些优秀信息技术课例),让学生观摩、领会和模仿,其中也有前面分析讨论过的教案所对应的教学录像,便于学生把静态的教学设计方案与动态的教学过程联系起来。在观看之前,先提出学习目标,如授课教师的仪态、信息技术教学语言的运用、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活跃课堂气氛、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观摩过程中思考,教学录像以我校前几届学生实习的优质汇报课为主,师兄师姐的现身说法,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他们的知识基础、教学技能水平等各方面都与我们的学生最为接近,所以他们的示范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观看完录像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评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基本技能训练以组织学生讲课为主,要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就必须加强实践环节。提供模拟教学环境,让学生进行讲课训练(先教室后多媒体计算机机房),教室中进行的试讲重在练习板书、仪表、语言表达及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等,而后一轮在机房中的试讲则侧重于引导学生讲自己的讲解与操作演示有机结合起来,并如何去指导学生、在学生练习中及时发现问题等方面,其他同学在扮演模拟学生角色的同时,还要对讲课同学的过程进行评价。每一位同学试讲结束,先进行自评,再组织其他学生进行集体评议,首先由学生评课,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分析该位同学课堂教学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由教师从仪表、语言、内容讲解、重难点、板书、知识过渡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述。这样不仅讲课同学及时获得了多方面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能力,同时也为其余同学提供了大量发表观点、见解的机会,对自己教学技能、评课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3.评价方式的改革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既要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为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避免单一、机械的评价方式具有的评价结果的片面性的缺点,考虑到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内容构成复杂,开放性、实践性强等实际情况,同时按照学校及本系有关考试考核的有关规定,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参照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占总成绩的20%;教学设计方案、试讲(说课)表现综合起来占总成绩的40%;最后期末考试以4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在学生试讲(说课)过程中根据事先设计的评价量规,采用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办法,然后要求试讲同学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再加入自己的反思,不仅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使大家更深刻的体会到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要从哪些方面做起。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考核,试题包括考核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客观题型和考核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的一些开放式的主观题型(如列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导入方法等)。

二、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研究的教育理论应该是立足于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应紧密联系中小学的实际,充分反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所以还应该大胆采用“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学生到中小学去见习,亲自感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况(我校的见习活动安排在第三学期,而教法课却是在第五学期开设,学生的见习没有明确的目的,不知道去干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听课。建议要么改动见习时间,要么在见习之前安排必要的指导);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聘请有经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有关人员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或座谈,在座谈会上,就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疑惑给予解答。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对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模式,势比会影响到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的培养。该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需要共同努力、开拓创新,来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