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自然的文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大自然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大自然的文章

描写大自然的文章范文1

《大自然的语言》所要介绍的是物候学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专业性很强,有的也比较抽象。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写得枯燥乏味,艰深难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注重行文的通俗性和生动性,所以我们能以轻松的心态研读全文并接受知识。

一、语言安排的层次性体现说明的通俗性

过渡自然,衔接严密,层次清晰,这些都能减少读者阅读的障碍,体现出说明文的化深奥为浅显的通俗化特征。《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用语方法主要有二:一是用标志性词语显示层次。如文章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先用一个设问句总领,然后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表示分说,按照其作用程度作递降排列,层次井然;又如文章在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时用了“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等标志性词语,有条有理,有轻有重,通俗易懂。二是妙用标点显示层次。请看下面一段文字:“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这段话中,为什么第一句后用分号,第二句后用句号?细察之,可知杏花、桃花均为植物,说的是春季的物候,两者可以用分号表示并列;而布谷鸟是动物,用它说的是夏季的物候,与前两者不同类,故第二句后要用句号。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暗示着行文的层次,可谓匠心独运。

二、语句选用的丰富性体现说明的生动性

这主要表现在:1.比喻入题,化抽象为形象。“语言”本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人们依赖它进行思维,表达。《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用人们熟悉的“语言”一词比喻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拟题“大自然的语言”,使文题一下子亮起来。2.多用描写性语句。有的状形,如用“衰草连天”写深秋的荒凉,用“风雪载途”写严冬的酷寒;有的摹声,如用“簌簌”写秋叶吹落之声;有的描写动态,如用“翩然归来”表现燕子的轻捷、洒脱、优美的姿态;有的描写变化过程和结果,如“销声匿迹”“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等,形象可感。3.运用拟人等辞格,如用“传语”写杏花,用“暗示”写桃花,用“唱歌”形容布谷鸟,将动植物人格化,生动有趣;将“沉睡”和“苏醒”对比使用,这一拟人笔法,使读者如见一幅大地春回图;将用来观察的生物称做“活的仪器”,属比喻,准确而给人形象感。4.整句与散句结合。《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大量运用结构紧凑的四字句,如“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等,有的还对得较工整,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都是主谓结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联合结构。作者还注意句式的变化,“杏花开了,就好像……;桃花开了,又好像……”句式相同,属整句,接下去写布谷鸟时变换了句式:“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属散句。句式的变化体现了用句的丰富性和生动性。5.适当运用文言句,例如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四季更替,言简意明。总之,上述多种不同类型的句子的运用,使文章的表达形式达到了丰富性、生动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描写大自然的文章范文2

(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摘要: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由BBC出品的英剧《德伯家的苔丝》,分析了哈代的自然观、女性观,并从时间、季节以及生活场地的变化剖析了该影视剧作品所体现的苔丝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揭示了其对男权社会的控诉以及对女性和自然关注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 :英剧;《德伯家的苔丝》;生态女性主义;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135—02

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深受读者喜爱。英国广播公司(BBC)将其拍摄成电视连续剧并于1998年出品。本剧为4集迷你剧,每集约60分钟。导演大卫·布莱尔巧妙地运用了电影艺术手段和叙事技巧,尽力保持了小说原貌。导演的努力和剧中苔丝的扮演者杰玛·阿特登精湛的演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鲜活的苔丝形象,故事娓娓道来,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主人公的时喜时悲,进而为苔丝的悲剧命运叹息不已。

一、生态女性主义

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德·奥波尼发表了两部作品:《女性与死亡》和《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或变化》。在这两部作品中,她将已有的生态观点和女权观点相结合,认为自然和女性之间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奥波尼这种观点的阐述是生态女性主义的首次出现,她认为,在传统的父权制世界观文化中,自然和女性都是被压迫的对象,生态危机和性别压迫是人类社会的相关存在,人们在贬低自然的同时也在贬低女人,这两者之间有着某种源远流长的历史性和政治性的联系,而这需要得到全人类社会的关注。

二、哈下的生态与女性

哈代是一位自然主义者,他的小说对自然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大量的描写。他认为,大自然美丽而庞大,它既是人们鉴赏的对象,也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基地,与人类是平等而和谐的关系,人与自然是有机的整体。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将环境的描写与人物的描写相结合,赋予地形地貌以生命,让大自然具有人类的喜怒哀乐,也用时间和空间来暗示苔丝的悲惨命运。当幸福和幸运来临时,苔丝周围的环境明亮而生动;而当苔丝处于不幸之中或者不幸即将降临之时,大自然就会被描绘得忧郁而阴暗,整个世界似乎都处于悲观之中。

而对于女性,哈代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描写方法。他偏爱于对女性,尤其是对农村年轻女性的刻画及性格的描写。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命运悲惨,但都在与命运和社会现实进行抗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苔丝,她性格倔强,个性突出,努力成为别人眼中的个体。哈代是真正的女性代言人,是维多利亚时代不带有任何性别偏见地刻画女性人物形象的男性作家,是真正意义上具有女性主义意识和自然主义意识的伟大作家。

三、苔丝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在哈下,苔丝的生活地点和工作地点是不断变化的,同时伴随着不同的生态环境描写。苔丝的每一次迁徙都是没有根基的流动,这使她原有的身份消失,归属感归零,这是她始终与亚雷克产生纠葛的原因,也是她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哈代创作的人物从来不与环境分离,而是被一个不断变化的、不断干扰的生态圈影响着命运,这是其作品的生态批评理论价值。本剧的导演也充分运用了时间和自然季节的变化以及苔丝生活场地的变换而展开情节,尊重小说原貌,将苔丝的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

(一)苔丝的生命历程与自然时间季节的变化

苔丝出生于贫寒农家,大自然是她生活和工作的地点,她是大自然的女儿。苔丝的生命历程回应着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律动,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她的命运。

苔丝代父送货的那一晚,星月冷冷地闪烁,画面昏暗,老马被邮车撞倒,并被射杀,苔丝的悲剧命运正式开始;当苔丝不得不因生活所迫去攀亲的德伯家打工时,画面中天还没有亮,带着些许邪恶眼神的亚雷克赶着马车来接她,好像苔丝此去充满了危险;当苔丝在林中被亚雷克时,苔丝毫无防备地睡着,周围一片昏暗,空留旷野中的一声惨叫。导演在呈现苔丝的不幸时,时间都选在昏暗的夜晚,画面朦胧,似乎夜晚就是黑暗和不幸降临之时。

剧作中,季节的更替映衬着苔丝的命运。在遭到亚雷克的后,苔丝的命运每况愈下。她在秋天返回家中,在寒冷的冬天里痛苦地煎熬。大自然的复苏让苔丝重新振作起来,明媚的春天感动了她,使她一心要离开家,去奶牛场工作。在这样的季节里,她碰到了安琪尔,他们在美妙的大自然中促膝而谈,感情逐渐走向成熟。可随着季节更替,苔丝的命运又开始变得悲惨。冬季来临,剧中取景荒凉、萧瑟,苔丝被爱人抛弃,为维持生计艰难做工。苔丝的命运遵循着时间与四季的交替,她生命的每一次搏动都与大自然和谐共鸣,她的命运与大自然的时令更替彼此呼应,相互交融。

(二)苔丝的生命历程与生活场地的变化

最初,苔丝生活在纯净的布蕾谷的马勒特村,是农夫德贝菲尔德的长女,想要成为一名教师。她过着快乐的日子,尽情地在田野里舞蹈,纯洁而善良。她到陌生的纯瑞脊的德伯家攀亲,是因为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为维持生计而不得不为之。在那里,纯洁的少女苔丝失身于贪婪伪善的富家少爷亚雷克,这样的事不能被当时的英国社会所接受,人们“另眼相看”苦命的苔丝和她未长大就夭折的孩子,这样的经历削减了大自然的女儿苔丝活泼、快乐的天性;后来,苔丝重整旗鼓,到塔尔勃塞的奶牛场工作,遇到了心爱的人。然而,新婚丈夫安琪尔在苔丝向其诉说了自己痛苦的经历之后,没有像苔丝宽容他的不羁行为一样原谅她,而是用传统的观判定苔丝并抛弃了她,这让苔丝感到痛苦和绝望。从此,苔丝不再打扮自己,整日忧愁,彻底丧失了大自然赋予她的美好天性。

被抛弃后,因为生活所迫,苔丝到夫林库姆艾斯荒凉的农场做帮工。在那里,苔丝度过了人生之中最灰暗的一段日子,她不仅受到雇主的欺压和刁难,让她跟男人一样干重活,而且又碰到了让她陷入悲剧命运的亚雷克,遭遇了他的死死纠缠,这一切加剧了苔丝被安琪尔抛弃的痛苦。更糟糕的是,父亲去世后,苔丝一家失去了房屋,流落街头,最后,为了生计,苔丝委身做了亚雷克的情人,住在了桑德伯恩的海边小镇。这时的她脱离了大自然,背离了她作为大自然女儿的生活轨迹,失去了纯真、善良的本性,这种背离使她最终为了和爱人安琪尔在一起而杀了亚雷克,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苔丝与安琪尔的出逃最终在神庙巨石阵结束,这是以前的一座异教徒的神庙,一个曾经进行血腥祭祀的场所,这也暗喻了苔丝成为了某种牺牲品。

四、结语

英剧《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典型的生态女性主义主题的迷你连续剧,为影视艺术如何参与保护女性和环境提供了成功的案例。苔丝的性格决定了她的悲惨命运,同时,她的命运和苦难又与哈代对环境的描写相呼应。这部剧作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女性与自然的联系,进而唤醒人们的生态整体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物种平等、两性和谐的社会,它因包容生物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而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白玉凤.哈代的生态女性意识——读《德伯家的苔丝》[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

[2]鲁晓霞.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觉探析《德伯家的苔丝》[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宁晓燕.从《苔丝》管窥哈代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J].聊城大学学报,2008(2).

描写大自然的文章范文3

采莲曲描绘了采莲姑娘欲语低头的羞涩形象。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大自然的文章范文4

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人类是大自然的精灵,自然是人类的载体。人类自古就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获取心灵的启迪。本单元中的4篇散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选用不同的修辞手法,采用相异的语言风格,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博大之美,让人如临其境,流连忘返。

散文形散而神聚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看似散漫不羁,实则绵密有致。散文的“散”可以理解为叙事转换的急促、意象展现的多彩、语言表达的自由,而其“不散”,则是指作者谋篇布局的严谨、内心情感的汇聚、宏观主旨的清晰。

《鼎湖山听泉》在描摹泉水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又借助了抒情手法。听泉是表,听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演变是里。听泉即净化心灵的过程。在叮咚的泉水声中,“我”得到的是心灵的宁静,也更加懂得了要珍惜生命。所以,这既是一曲自然泉声的赞歌,也是一首生命之美的颂曲。它让我们明白,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是充满生机的。

《林中小溪》通过两条思路组织全文。一是小溪流淌的路径:冲击障碍水流汇聚流经树林林中景色冲倒云杉到达大洋;二是作者的思绪:必然会到达自由的水域有障碍才有生活障碍造就时间搏斗开创未来所有的道路会把它带到大洋。这样,看似散乱的素材就被紧紧地凝于一体,最终得出“小溪就是森林的心脏”的结论。

《飞红滴翠记黄山》以“瑰宝”为行文的主要抓手,从竞秀的千峰到林立的奇峰怪石,到寿逾千年的古松,到争相崛起的巧石,到皎洁柔美的云雾,再到瑰丽壮观的日出,一路写来,让我们在摇曳多姿的行走间,感受到黄山静态美中的动态美、动态美中的变幻美,并惊叹于变幻美中的伟大神力。

《画山绣水》则以一组画面――漓水奇峰、山影梦境、鱼鹰捕鱼,一组故事――妇女磨米、父子桥、寡妇桥、望夫桥、媳妇娘岩串联全文,以照片式的块状结构构思全文,使行文思路清晰、线索分明,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由衷赞美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

吟哦讽诵而得之

欣赏散文,七分在读,三分在品。本单元中的4篇散文辞藻丰富、描摹精细,因此,“吟哦讽诵”就是同学们学习时可以采用的主要方法。

描写大自然的文章范文5

[摘 要]新课程的改革呼唤构建扎实、灵动的课堂。教师可尝试着从多一点教材的研读、多一点“让学”的举措、多一点教学的策略等方面切入,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而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关键词]扎实 灵动 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4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再次引发了广大教师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新课改呼唤扎实、灵动的课堂教学,教师该怎样实践和把握呢?这是广大教师普遍关心而又感到困惑的问题。根据教学经验,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多一点”开始着手。

一、多一点教材的研读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课堂教学而言,深入研读教材,就是“磨刀”。研读教材的时间花得多一点,教学的内容则更准确、深刻,教学过程的设计则更接近科学、艺术。如此,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最大效益,更快、更多地“砍”到课堂教学的“好柴”。多一点教材的研读,是上出一堂扎实、灵动的语文课的基础。

然而,现如今,又有多少教师真正做到了研读教材、读透教材呢?常见的是,不少教师看过一遍教参,大抵在书上写上个三五行的要点,就算是“研读”教材了。因此,教参上说什么,教师教给学生的就是什么,研读教材成了搬运教参。教参最初的设置,仅仅是为教师提供一种解读教材的参考,并非教材指南,更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长期依赖教参,教师逐渐失去了个性化解读教材的能力,甚至连准确解读也做不到了。

就拿《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来说吧。全文通过描写天空、小河、原野的特点,表现了北大荒秋天的美。其中,天空的特点,教参给出的解读是“一碧如洗”。于是,一堂又一堂的公开课上,一次又一次地概括天空的特点都是“一碧如洗”,无一例外。真的是这样吗?不妨静下心来仔细读读教材。描写天空的段落,首句“天空一碧如洗”,后面是一个逗号,语意未尽,承接这句的是“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乍一看,貌似用“流云”来反衬天空的“一碧如洗”。继续往下读,“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每一句都在写流云,写它的动态及色彩之美。再深入思考,既然写流云,首句为什么要说到“一碧如洗”呢?细细斟酌,恍然大悟,正是有了大多数的“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才出现的流云才显得更绚烂夺目。“一碧如洗”与“五彩斑斓”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研读至此,天空的特点用“一碧如洗”来概括,显然是不准确的,用“纯净美丽”可能更恰当些。

这样的研读,虽然多了一点时间与思考,却收获了准确的个性化的解读,犹如拨开迷雾见青天,内心的满足与喜悦不言而喻。值得!长期坚持下去,课堂教学一定会越来越严谨、深刻。

二、多一点“让学”的举措

学校,之所以为“学校”,而非“教校”,顾名思义,是学生学习的校园。不容置疑,“教”应让位于“学”。浙江的周一贯先生深入课堂,提出了小语研究的下一步,关注的重心应从“怎么教”与“教什么”转移到“为谁教”上来。这再次引发了教师们的思考:我们真正做到“让学”了吗?每一堂课上又落实了几项“让学”的举措?

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我一改传统的教师组织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总是问题套问题的教学形式,只提了一个主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介绍这种文字的?请举例说明。”我郑重申明:“这堂课,每位学生都是小老师,负责教会自己和其他同学,有困难的时候,可以向同伴寻求帮助。”之后,就将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交给了学生。

学生先是一愣,继而异常兴奋,一种被信任、被期待的荣耀感写在脸上。随即,所有的学生均带着问题潜心会文,寻求答案。有所发现后,有人开始轻声跟同桌交流起来,有些索性四人小组交流起来,讨论热烈。最后,若干学生先后上台,俨然一位位小老师,发表着见解。有的带领大家认识了文中的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以及它们带来的相关知识;有的补充了文中没写到的大自然的文字,举例说明了从蚂蚁搬食中懂得了合作的重要等一个个新发现,总结出大自然的文字不仅可以告诉我们知识,还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有的抓住“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中的“爬”字展开阐述,尽管本文是科普小品文,但是作者运用了拟人等表现手法,写得生动有趣,让人一看就明白,越看越爱看;还有的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扣住句子:“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森林的呢?”学生兴奋地揭示,句中连续的三个问号,是作者为了启发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兴致勃勃地往下读而设置的……大家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共同完善,达成共识:大自然的文字这么丰富有趣,每个人都应该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不断探究,认识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

一次大胆的“让学”尝试,换来了学习主体的热情洋溢、思维顺畅、自信满满,换来了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

因此,多一点“让学”的举措,是上好当下语文课的保证。

三、多一点教学的策略

“让学”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日益拥有了学习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这种能力,教师的“指路牌”作用也不可或缺。教师既要将课堂这个舞台还给学生,甘当舞台背景,又要在学生困惑时,指点迷津,发挥主导作用。没有足够的教学策略,教师怎能胜任自己的课堂角色?因此,多一点教学策略,是上好扎实、灵动的语文课的关键。

仍以《北大荒的秋天》为例。这篇文章写得极美,语言特色鲜明。

例如,描写流云色彩的词语,就有“银灰”“橘黄”“血红”“绛紫”等。为了帮助学生习得这种遣词方法,可以采用归纳法、演绎法的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说说文中写了哪些色彩。接着,引导学生归纳这些词语的共同构词规律:事物加颜色,配套使用,且合乎情理,使表达更直观、形象。最后演绎运用。教师可以先从文本开始迁移,文中描写原野时,有一句话这样写道:“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这句话若浓缩为一个词,就是“火红”。再联系生活,拓展想象:“流云五彩斑斓,除了文中写到的,天空中可能还会有哪些颜色呢?你能仿照‘银灰’‘橘黄’‘血红’等来说一说吗?”如此,学生习得了描写色彩时应准确、生动的遣词方法。

再如,为了表现原野的“热闹非凡”,作者除了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外,还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拟人句的妙用,是该段的教学价值之一,绕不开,但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又不易。此处,不妨采用比较法的教学策略。教师呈现改编后的“直白版”的句子——“豆荚被风吹动,发出响声;高粱全都成熟了。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教师引导学生比照原文的“修辞版”的句子,读读、想想、议议,拟人的个中滋味,学生品尝得有滋有味,终将化为学生的一种生动形象的造句能力。

描写大自然的文章范文6

大自然是一曲曲最动听的歌,是一首首最抒情的诗,是一个个既古老又新鲜的故事。我们都有过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感受自然的经历。面对朝晖夕阳,花开叶落,雄奇的山峰,深沉的海洋……我们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引发怎样的思考?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就让我们踏上书写与“自然”有关的作文之旅吧!

一、走入自然,细致观察,找到景物的特征

写作前要进行观察,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明确观察的任务,要求观察时能用心,能投入感情,把自己观察的过程变成亲近自然的过程,变成欣赏和陶醉的过程。

观察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著名诗人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写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的样子。《林海》一文中,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而《山雨》将雨来时由远而近、逐渐清晰的声音比作“无字的歌谣”,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不同时段的山雨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突出了山雨所特有的音韵美。

我们如果写“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该怎么写呢?

如,观察一棵树:

看一看。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认真仔细地看,随着光线的变化,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闻一闻。闻闻花儿、树叶,你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摸一摸。摸摸树叶的纹理,摸一摸树枝的分叉,你感受到了什么?

还可以静静地在树下坐一坐,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

二、发挥聪明才智,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一只黄鹂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就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鹂的活泼可爱;再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草虫的村落》的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的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而《山中访友》更是想象丰富、新奇,富有浪漫色彩。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

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想象是写景时必用手法,就是写真实的记叙文,也要通过想象高于生活,“太真实不是文章”。

如写“走进音响世界”: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可以先去听各种声音,如,自行车铃声――“哎哟哎哟”的叫声――敲门声――倒茶声――谈话声――再会声……

听到这些声音,你想到了什么?前后联系起来,发挥想象,来说一说。

三、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如《索溪峪的“野”》结构清晰:第1自然段总提一个“野”字,第2至5自然段分别写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由静到动,由物到人,很有条理。第6自然段以“野”收束全文,点出自己对“野”的美好感受。而《山雨》则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写,条理非常清楚。

我们如写“暑假中的一次游历”,就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移步换景”,属于动点描写的一种,就是不断地变化观察点.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比如:《林海》一文,统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而课文《草虫的村落》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这样描写体现出了作者热爱田野、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语言的美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使文笔生动活泼,富有文采;有文采往往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或者使文章具有内在的气势,引起读者强烈共鸣。如:《索溪峪的“野”》在写山的“野”时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索溪峪的山的独特的美。在写水的“野”时,作者大量运用拟人手法,把静态的山和流动的水写得很有人的特点,把风景写活了。《山中访友》的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流露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下面请看我三位学生的杰作:

到了林中,百鸟的喧鸣,仿佛奏起了一曲永不休止的乐章,连那微微颤动的树叶都好像在歌唱着。你听,高音的、中音的、粗嗓子的、细嗓子的,简直是各种流派、各种声调的歌唱家,正在这里举行歌咏大赛。

――裘恺

乐曲开始了,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很快便把我带入如诗如画的境地。只见夕阳映照着万顷碧波,湖面上点点白帆悠然往来。渔夫们经过一天的辛勤劳作,换来了满舱的鱼是。他们怀着丰收的喜悦,一边悠然自得地哼着小曲,一边摇桨,把一船的丰收摇回家去了。此时,那悠悠的歌声,轻轻的桨声,与水声汇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合一的美妙景象。

――张杰

一条清澈明净的小河潺潺地流淌着,舒缓安静的声音在耳边回荡,一个小男孩站在河边,望着他面前的那一片河水,心里想:它要经过多少艰难险阻才能融进大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