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理论与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理论与实践范文1

[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分离 融合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30-02

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实施起着指导性作用;教育实践是对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真实反馈,二者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然而目前我国教育界存在着理论界与实践界相互对立的现象,致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离,这给我国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实践孕育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让二者有机结合,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平稳发展。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含义

(一)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即教育工作者通过对一系列教育概念的判断、命题,并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形成有关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教育理论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教育理论必须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题构成。任何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对概念的判断与命题。如果脱离了教育概念、教育命题,那么所谓的教育理论则不能称之为“理论”,只能称其为对教育现象的陈述。第二,教育理论是对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的抽象概括。教育理论的内容是对教育事实和教学经验的浓缩阐述,是间接的抽象反映,而不是对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的直接复制。第三,教育理论是系统的理论。单个的教育概念、教育命题只是一种零散的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它不具备系统性,只是单纯的反映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不能构成教育理论。

(二)教育实践

实践是人类主观思想见之于客观现象的一切行为,是人们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教育实践则是人们以一定的教育观念为基础展开的,以教育理论作为指导的,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方式,是实践的一种。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分离

1.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主体在认识上存在误区。首先,教育理论主体内部存在问题。目前在我国教育界,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为两类,一是基本理论研究者,二是应用研究者。这种分层化有助于使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更加专业,但同时也造成了内部主体思想观念的不统一。对于基本理论研究者来说,他们的研究方向大多基于已有的理论,运用思维辩证法对于这些理论进行重建并研究,故而研究方向脱离实际,成果缺乏科学性。受分层化的影响,应用研究者被认为比理论研究者低一级,在现实的理论研究中他们往往被轻视。由于缺乏学习理论的机会,很多研究人员对支撑应用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概念认识不全面。其次,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也存在思想误区。教育实践者通常过分依赖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指导,对于教育理论缺乏探究精神,不能够通过对教育实践的仔细分析而对教育理论产生理性认识,也就无法对教育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

2.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利益立场不同。由于工作环境不同,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所处的立场也就不同,追求的利益自然不一样。教育理论研究者多存在于各大高等院校或是研究院,他们的职称、职位和工资水平与其科研成果密切相关。因此,他们更愿选择写一些耗时短、易发表的思辨性文章,对于实证性文章则不感兴趣。而教育实践者大都处于学校生活当中,他们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思辨性理论对于他们来说过于形式化,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可操作性强、见效快的教育理论。由此看来,教育理论研究者追求的是学术利益,教育实践者追求的是学生成绩快速提升以保证自己的工作质量。这两种不同的利益驱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主体产生不同的行为,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相背离。

3.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的思维方式存在分歧。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性思维较强,受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工作者追求的是一种绝对正确的知识观念和价值体系。而教育实践者拥有体验性思维,这是一种将直观情感与主观体会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要求实践者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迅速做出决定并采取一定的行动。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教育实践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教育理论工作者所提出的理论,导致实践者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存在误区,在实践过程中违背教育理论的指导。

(二)造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分离的原因

造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分离的主要原因有个两方面,具体如下。

1.二者的核心思想不同。教育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知识体系,注重把繁芜丛杂的教育实践过程抽象地概括为更加系统的理论点。而教育实践的目标是培养人、教育人,它是各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活动的总称,有着生动的教育细节和详细的教育流程。可以说,教育理论是笼统的、概括的,教育实践是详尽的、鲜活的,二者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2.二者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首先,教育理论同时具备超前性与滞后性。教育理论的超前性,也可称为预见性,是指教育理论能够先于当前的教育实践而完成,即提前规划好各种教育活动,为以后所要实施的教育实践做充分的准备。另外,教育理论往往滞后于教育实践。换句话说,教育理论作为对教育实践的回应,常常会受到教育实践的制约。教育理论超前或滞后于教育实践,使得二者不能同时呈现,必然会出现分离的状态。其次,教育实践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教育实践包括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教育实践也会受到诸如学生群体、教学环境、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制约,使教育实践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不同特性导致二者无法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呈现分离的态势。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

1.教育实践的理论性。教育实践是对所有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总称,实践对象是学生群体,因此它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综合性、理论性等特性。教育的理论性,一方面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孕育,另一方面是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孕育作用体现在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来源。其具体表现是:在教育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教育实践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自从教育出现在人类社会以来,人们便开始进行一系列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人们都会想办法进行修正,并逐渐积累教育经验,而这些经验就是教育理论的最初发展形式。因此可以说,教育实践孕育了教育理论,并为其发展提供了动力。教育实践的理论性不但体现在教育实践孕育了教育理论,还体现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直运用着教育理论。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得以实施的关键是有正确的教育理论为其提供有效的依据。只有具备理论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2.教育理论的实践性。教育理论旨在研究教育教学的活动规律,它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其具有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且教育理论实践主体与教育理论实践客体之间呈双向对象化。教育理论实践主体将其实践客体视为实践对象,对其进行尝试性的探究。另外,教育理论实践客体制约其实践主体的活动范围,并为其设定研究框架。教育理论是随着教育的发展不断变化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教育实践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的实施。因此,教育理论的实践性是由教育产生的实践,它致力于完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教育实践的实施与发展。教育理论需依照教育实践而产生,围绕教学活动而进行,着重研究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根据实践完成的情况及时调整理论指导方向。

三、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融合。因此,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分别致力于教育理论的深化及教育实践的改善,又要合理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完善教育理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用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更要通过教育实践的实施经验对教育理论进行修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聪,于伟.近十年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的梳理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1(9).

[2]杨洁,莫瑞柏.我国21世纪以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综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

[3]陈立鸿.让教育理论走进教育实践[J].中国民族教育,2011(4).

[4]伍红林.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新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5]李震峰.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理念――兼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1).

教育理论与实践范文2

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融合互动 

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基本关系的探讨 

与人类社会其他活动相比较而论,教育实践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与发展的,然而从本质而言,教育实践活动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与内容,这亦是教育学能够界定其学科观点与内涵的客观基础。当前我国教育学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是原创性的教育理论匮乏系统性与体系性。其实,这最终取决于教育实践在广度上的拓展与深度上的挖掘,只有潜心去了解与认知我国当前具体的教育实践,才能切实把握与解决关涉教育学理论的原创性与体系性问题,即“只有深入当代中国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才能获取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原创的问题、资源和智慧”。[1]鉴于此,要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毋庸置疑需要正确认知教育实践的价值,诠释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之内在关联。客观而言,教育实践只是人类实践的一个范畴与组成部分,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必然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同时,教育在具体的实践中亦需要均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在这两者之间,要凸显“人是目的”的价值理性与特色。从宏观教育实践的视阈而言,理应秉持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变,原因在于过去人们对教育实践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教育情境性与自由性的重视与强调。从实践的层面对教育进行研究理应以全局性的基点切入,在多层面的思维范式下开展本体性教育实践探讨与创新,阐释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聚焦于教育实践者的工作机制,从而建构教育的实践体系。从实践哲学的层面来剖析教育实践的本质属性与内涵,理应认知到教育实践的目的是一种合乎道德与理性的价值实现,而在以前,乃至当前的教育理念是把教育作为训练与培养的工具,即强调教育的工具性、技术性与程式性,从深层次上丧失了教育的理性原则与伦理秉性的恪守,重新界定教育实践,理应使教育变为一种向善的与道德理性的行动,即“回归教育实践,意味着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善的、理性的伦理行动,成为以终极目的为原则的实践”。[2] 

在探讨与研究关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层面上,人们一致的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理论的创新是当务之急,即原创性的教育理论是进行教育开拓性的指导,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不能脱节,理论要参与到教育活动的价值建构之中,以具体的教育实践为基础与依据,从而去领悟与感知教育理论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继而去梳理与总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衔接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亦可以从实践哲学的视角去考察与反思“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理念实质,即在研讨与探寻实践哲学的历史嬗变中去完善与健全教育学本身,其研判的核心问题是实现教育理论和实践以一种怎么样的转化逻辑来达到教育理论与实践彼此之间的交互形成。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其一是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反思与重构;其二是教育方法论的改良与超越;其三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融合互动。 

二、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反思与重构 

客观而言,教育学研究伊始并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而是从类似学科中学习与借鉴而来,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得以完善与构建,常见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实证研究、思辨研究与量质互变研究等,这几种研究范式固然有其存在与构建的价值与意义,然而往往亦会出现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量质互变研究的二元对立模式。为了突破这一研究的窘境,当前学术界较倾向于问题取向与学科取向的研究范式,在这种研究范式中,教育学理论界努力从客观中立性的角度切入研究当前教育实践所面临的问题,简言之,促进从事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家与实践家通力合作构建一种中观性理论体系,“要求研究者在选择和解决问题时,应当强调微观化的研究对象、目光向下的研究视角、不确定的问题边界和‘他者’的研究立场”。[3]在对教育研究范式进行反思与重构的同时,亦亟需重新审视与争取在教育研究方法论上有所调整与创新,通常而言,教育研究方法论是由三个范畴构成,即“世界观体系的方法论原理、教育学科研究的特有方法、教育研究中具体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与手段三个层次组成”。[4]教育研究方法论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体的教学实践起到一种导引与评价的功能,具体到我国当下的教育研究方法论而言,理应认知到形而上学方法的研究意义与作用,科学掌握马克思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时代价值,特别是要重视对元教育学的研究,力图构建一种涵盖描述、规范、解释与批判四种作用的教育研究链条。其实,教育学研究的发展路径是对传统方法的扬弃与改善,在对旧式研究方法质疑与批判的基础上构建系统性的方法论与价值观。在此构建过程中,我们在承继历史的同时,也应该移植西方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如西方科学哲学中的建构实在论,具体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在学科建设上,应当加强科际整合;在研究取向上,应当重视本土路径;在学术旨趣上,应当回归教育实践;在研究方法上,应当尊重多元范式”。[5] 

教育理论与实践范文3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关键词】创新探索实践

一、创新教育在新世纪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要矗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全民族整体素质、科学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明确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命的生命。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应是: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对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解与组合后,产生某种新的、独特的思想观点、思路设计、途径方法……的活动过程。

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点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创新的产品是独出心裁、前所未有的。因此创新是超越,而不是跟随。只有大胆向传统挑战,才可能创新。

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有:①联想思维。②直觉思维。③灵感思维。

物理实验是人类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物理实验教学,可以验证书本知识,然而更重要的是重温前人创造的思维的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是个体顺利发展的内在因素,是个人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支柱,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献身科学的精神、勇于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意志,求实勤奋的治学态度和较强的自信心。

协同合作精神是新世纪对人材的基本要求。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重大的发明创造,需要众多人才共同去探索、开发、创造。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材的需求。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包括:创新的意识、热情、进取心、自信心、创新的胆略;敢于质疑坚韧不拔的毅力等等。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启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树立创新的表率。无论教材提供的知识多么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缝隙,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善于“钻空子”,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在动量守恒的验证实验中,落点为什么会有较大的离散,原因应在碰撞的过程中被碰小球所处的支座与等大的入射小球轨道的末端不能严格在一直线上,两球不是对心正碰。要减小误差怎么办?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现象,分析其原因,再由学生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案,选出最佳的方案表扬。只要事事处处做有心人,善于思考,就会设计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教学活动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月亮为什么不会飞走?”“苹果熟了为什么会从树上掉到地面上”,牛顿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发思考研究,得出了十六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例如:物理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物理规律如何来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做错习题时更要问为什么会错?知识联系实际的“为什么”是创新意识的升华。例如:为什么我们乘车时会看到远处的太阳向前走而近处的树木会向后走?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为什么彩虹呈圆弧形等等,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就会激发创新意识。

然后,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就要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发挥。

①提倡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质疑。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都在迅速地老化,只有不断地“充氧”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若能实事求是地但陈不足,和学生一起研究问题,就能成为学生培养质疑精神的好榜样、好朋友,好老师。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非常宝贵,要鼓励和提倡。

②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高中学生对知识、现象、实验等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新异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爱提出一些疑问,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教材上给出的动摩擦因数都小于1,有没有大于1的呢?在演示分子间有空隙的实验中,得到酒精与水混和总体积缩小的现象。有学生提出所有两种液体混和的体积都缩小吗?有增大的吗?在光电效应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入射光的频率增大,光电子数目增加否?在透镜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反射光是在人射光区域相消的,透射光应不变,为什么还会增强呢?等等。说明了学生存着强烈的质疑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

③大力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质疑的敏捷性、灵活性。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海森堡与爱因斯坦等人长期激烈的争论后,在海森堡的脑海骤然出现的。长期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互相质疑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质疑的意识,使学生在质疑辩论中,搞清原来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持质疑的态度上课,锻炼思维的准确性、开放性,也提高了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创造力。对于每个正常人来说,创新能力只有大小之差,没有有无之别。科学家与普通人的差别,不在其大脑聪明与否,而是在其创造潜能能否得到培养与开发。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创新思维,实验教学的重点培养动手创造能力。

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灵活性、求异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富有创意。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热情奔放,充满对新世界、新事物的好奇,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备心理发展基础和可能牲。

①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传授、解题的思维等,都要加强联想思维的培养。联想思维主要是指在大量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在创造激情的推动下,通过形象类比联想,把记忆中能反映事物特征的那些映象加以选择、提炼,重新组合成新的映象的过程。威尔逊发明的、被卢瑟福称为“科学史上最新最精彩的仪器”——“云雾室”,是与他在苏格兰群山的最高峰尼维斯峰度过几个星期,对山间云雾缭绕的瑰丽的光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分不开的。例如在讲解分子势能、电势能时,应启发学生联想弹簧的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与分子势能、电势能之间的共性,比较它们的异性,从而使“机械”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形成一条链。又如:学习玻尔原子能级时,引导学生把核外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绕氢核运转的情况与人运地球卫星在不同轨道上绕地球运转的情况类比联想,从而掌握电子绕行的动能、势能、速度、周期等变化规律。应用类比联想将知识系统化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联想思维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启发下,在数字计算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反弹回来的粒子如此稀少,而速率又几乎和射击时相等,这不像子弹打在茫茫草原上的核桃上又反弹回来一样吗?这是何等生动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培养想象力是联想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如子弹以一定的速度射击固定的相同厚度的木板,其阻力恒定,恰好能射穿五块木板,求子弹穿过各木块的时间比。从匀减速运动来思考这问题较难,可想象成让恒定牵引力作用下汽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再将比值关系反向排列为所求。

②直觉思维不遵循一般逻辑规则,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因而具有创造性、灵活快捷的特点。直觉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必有其自身规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的突变,其机理是许多知识因素与思维活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迅速结合形成认识上的飞跃。这种飞跃产生基础有两个方面,合理而清晰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思维的内在因素;娴熟的专项技能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外部条件。

直觉思维产生机理告诉我们,结合物理知识与技能教学,追寻思维活动的路径,创设情境,能有效地诱发直觉思维。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扎实知识基础,理解各部分知识关系,优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才能起到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的作用。面临物理问题就能迅速作出取舍,产生直觉。精选习题,系统地培训解决物理问题的专项技能,如整体与隔离法、观察联想、类比法、假设法、等效法、图象法、数列、极限法等,建立合理模式,熟练各项技能,提高思维的快捷性、灵活性,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搞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写小论文和科幻文章,培养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学生遥控汽车在一平板小车上“进、停、追”平板车就会退、停、进,演示人在船上行走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模似,使抽象的思维直觉化。再如用“超级特技飞行”玩具代替小球在脱离轨道运动,演示圆周运动向心力与速度的关系。用悬挂旋转飞机验证一维圆锥摆运动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使更多的学生用直觉灵感思维来分析和感知物理现象和规律。

③灵感思维的养成是个逐步积淀的过程,对中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设想、猜想思维能力。布鲁纳说过:“在自然科学和普通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迫根据不完善的知识去行动,我们不得不去猜想。”中曾根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物理学史上的大量事例都是揭示科学创新这一本质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打破常规思路的科学创新过程,往往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会淡忘。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科学创新来自于创造性的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发掘教材中有效因素。变换常规的教学方法,放开束缚学生思路的枷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引导学生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猜想:物体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然后再进行实验定量研究来得出结论。在讲等温变化的玻意定律时,由学生初中的热现象和生活经验,先猜想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和体积可能是什么关系?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又如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α粒子轰击氮核的教学中,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了新的粒子是质子。这一现象发生是α粒子将氮核中的质子打出来的,还是氮核获得α粒子后形成新的原子核,再衰变产生的呢?允许同学们提出猜想,再引导同学们观察分析布拉凯特云雾室拍摄的照片。由照片中得到的三条径迹的事实,论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涉及科学猜想的思维,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培养学生灵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⑵、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实验的创新与探索,设计问题的情境,显示知识获取的过程,实施“实验、启迪、引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特殊功效。

①、由学生自行设计小实验。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不同物体与小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测定动摩擦擦因数的方案,有水平平面滑动,有斜面上滑动;有用橡皮筋伸长量比值法,也有弹簧秤读数法;有匀速平衡法,也有匀加速方法求解。又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一些落体运动后,由学生分析这些运动的共同特征。提出“这些落体是否是重的落的快,轻的落的慢”,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说明。同学们议论纷纷地设计了很多的方案,最简单的是将质量差异较大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听落在桌上的声音是否有先后之差。再提出自由落体是什么性质的运动?你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吗?同学们积极思考,共同商量,设计出了用打点的方法来测;有用光电计时方法来测;有用闪光照相方法来测;最有创意而又简单的方法是“外报法”,物体从光滑斜面上加速下滑是匀变速运动,(这是已有的经验事实)增大角度物体的运动性质不变,只是加速度的值增大。当角度增大到90o时,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且只有重力作用,运动性质还应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中使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中,感受“创新”成功的滋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②、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把教学与学生的这种愿望相结合,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并能在研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改造现实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探索、再创新。例如:测电阻的实验中,给出学生足够的电学器材,让学生测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要求从零电压开始逐渐到额定电压为止。从器材的选择,电路的设计,测量记录到作出图象,分析图象的意义等都由学生自行设计。最后评比交流,使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如单摆教学完成后,给出设计题目:提供一定容积的可乐瓶一只(瓶底有一小孔)、细线一根、米尺一把、小石子一块和盛水的桶一只。试估测水从此瓶底小孔连续流出的平均流量。较多的同学开始很茫然,因水的体积和水流时间都有连续性,通过同学们认真思考、观察,将已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多数同学能完成这个实验。从标签上读出水的体积。用细线与石子组成单摆测时间。这些实验与知识结合较好,又有较好的创意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③结合物理知识进行科技制作,如:电学知识学完后,布置学生作一个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可以用现成的发电机零件组装,也可用磁铁、线圈等制作发电机,自制风轮,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去探索怎样使轮转动得最快,怎样检测发电机的电流的大小等。最后在相同条件下对比发电量大小。再如:讲完全反射教学内容后,安排学生制作蜃景现象的模拟。同学们首先想解决的是有折射梯度的气层,经同学们的讨论研究,认为液体折射梯度容易实现,由不同液体接触面上的分子扩散来实现。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做了大量的小制作。如水位报答器,摇控航模,光控和声控继电电路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面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型、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称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质疑精神、创新意识;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为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向有创新精神的人学习和接触。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在创造活动中,错误和失败远远多于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把飞机送上天,都是建立在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失败会使人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物理教学中要将科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百折不挠的意志,献身科学的精神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物理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由学生组合成不同的物理兴趣小组,开展各种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活动,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材的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明确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是先导,创新精神是源头,创新思维是关键,观察、实践是途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及协作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坚定方向,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创造学教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鲁克成等编著。ISBN7-80090-627-2/G•2;

教育理论与实践范文4

【关键词】感恩励志教育 理论与实践 职校

在校园中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励志意识,使学生变得更富有情感、有责任心、有爱心,并且在学习及生活中学会珍惜生活、生命,热心助人,孝敬父母,做到知恩图报。这是教育事业的教育之本,也是教育事业的一个大目标。

一、开展感恩励志教育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感恩励志教育开展的思想多元化给学子们带来疑惑,这是目前职校学子在思想政治面貌情况上表现出的新状况。而不同学生在鉴别信息和事物的能力都会出现差异,造成一部分学生对于“满堂灌”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以及日常思想政治老师的教育方式没有认同感,从而表现出逆反心理。而随着网络信息化对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上的信息有好,也有不良的,而控制和管理大量信息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使某些不良信息进入互联网。这些不良信息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抵御能力,使学生道德意识被弱化。市场以功利主义为主的思想使学生情绪变得浮躁不稳,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漠视班集体、自私自利、不顾他人利益等不良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教育是实行感恩励志教育的前提,同志也曾强调提出:落实加强及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积极寻找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新方法。国务院也出台了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件,并在相关文件中指出:职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教学方面需不断加强有关研究工作,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科研质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感染力。

二、开展感恩励志教学的活动方式

1.以“忠心于祖国”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开设形式与政治课以及通过展示各种爱国图片等多种不同方式,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国化的相关新成果,不断学习爱国主义精神、创新时代精神,逐渐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还有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报效国家。

2.以“为社会奉献爱心”为主题开展宣传活动。通过积极开展“心系灾区,爱心救助”“节约用水,保护生态”“义务服务”等其他公益活动。旨在激发当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使学子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好处,感受为社会奉献、热心帮助他人的幸福及喜悦之情。

3.开展“孝敬父母”孝心活动。开展给父母书写感恩书信、寄发感恩贺卡、帮助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等系列活动,用实际行动表述学子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使父母感受到学子们的感恩之情,并从中收获幸福和温暖。

4.开展以“热心帮助他人”作为主题的公益活动。通过进行热心帮助他人,积极为集体做贡献,感谢师恩等有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感恩他人以及理解他人,做到知恩图报、团结友爱,学会真诚对待周围人,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

三、感恩励志教育的关键活动

感恩励志课是通过从内向外不断延伸的思想教育活动,其出发点为人性本善,并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以真求真,用善发扬善。挖掘人性中真善的原动力,唤醒人们的良知及麻木心灵,并以此点燃学生内心激情,不断激发潜能,树立良好的成功信念。感恩励志教学开展可以将其分成两个部分即:“激励并引导”和“真情表述”两个部分。其中“激励并引导”通常采用的方式是通过专家采用富有震撼力及感染力的言语,通过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引导学生重温过去,感恩父母、师长、他人恩情。通过回忆往事及梦想,重新树立理想、信心和勇气,并分析当今内心想法及处境,使学生顿时领悟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帮助学生找回迷失的自我。

四、学校开设感恩教育的支持对策

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精神粮食。借助学校宣传资源积极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例子、先进优秀学生事迹,从而激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在学校建设专业队伍,派送有效教育工作者从事共青团工作、从事党政方面工作,确保学校团组织相关机构的合理设置以及人员合理配置。不断加强学校感恩励志工作队伍的建设,增强学生道德修养,加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应增加感恩励志教育的经费投入,不段优化教学环境条件,使学生能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成长。

综上所述,教育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育人成人,培养学生品行和德性;目的之二是教人成才,使学生成为国家栋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应将励志和感恩教育相互结合,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为祖国培养德育智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教育理论与实践范文5

游戏理论大致分为传统游戏理论和近现代游戏理论。传统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剩余精力理论、松弛理论、生活预备理论、生长理论、成熟理论;近现论主要有精神分析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学习理论、原苏联游戏理论。这些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的游戏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国的幼儿游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游戏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于幼儿游戏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新时期我国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已经发展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游戏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实践现状

1.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系列认可游戏的积极作用的主张。但是在实践中,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本位主义教学观,长期以来占据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幼儿仅仅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的客体。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长此以往,幼儿园就演变为应试教育的“预演”。

游戏的设计与内容不仅是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游戏的实施与情节往往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与安排发展,这样的僵硬化、机械化的游戏设计难以发挥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违背了将游戏理论引应用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初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使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所学知识的效果,但是以扼杀和牺牲儿童的天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必须改变这种不足。

2.幼儿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

面对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深刻的变化。首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再把幼儿视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客体,而是肯定和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的主体地位,并认识到幼儿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游戏是幼儿参与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形成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教师应当提供和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其次,重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差异广泛存在于幼儿之间,主张因材施教,反对“一刀切”的游戏方法,促进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教育理论与实践范文6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理论;创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12010)02-0065-04

大学生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学到的知识、技术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自主搭建工作平台来创造价值的过程。它是大学生实现就业和理想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实际需求,运用各种手段和途径,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全面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努力创作条件使其接受创业实践的锻炼。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

(一)创业型职业锚理论

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中,美国E・H・施恩教授提出了著名的职业锚理论。该理论经过不断完善,自1992年以后,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将职业锚具体拓展为8种锚位:技术/职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等。简单来说,创业型锚位,指的是创业人希望使用自己的能力去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或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且愿意去冒风险,并设法排除所面临的障碍。对创业型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或设计某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极强烈的创造欲使他们要求标新立异、有所创造、并做好冒险的准备。

(二)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的百森商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作为创业教育开展最早且比较成功的大学,其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值得研究。

1.百森商学院的“强化意识”模式。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主要由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承担,其模式是通过创新性课程计划、外延拓展计划以及学术研究来支撑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例如,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为本科学生设计了创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由一系列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不少课程极富特色,如《新生管理体验》课程,新生班级被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各组制订创业计划,学校提供每小组最多3000美元的原始资本创办并经营新公司,公司在学年结束时结算,超过原始资本的利润作为大一年级学生开办慈善事业的基金。

2.哈佛大学的“注重经验”模式。哈佛商学院的优势在于针对创业管理建立完整的资料和案例库,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在《开创新企业》这门课中,着重探讨设立新公司时所需要的技能技巧以及新企业发展的知识。学生们组成小组,按创意概念展开,进而完成一个设立新公司所需要的完整经营计划,并对计划付诸实施。在《小企业的经营与成长》课程中则采用小组的个案教学法,个案根据校友们的社会实践经验或工作中的遭遇反馈而写成,重点探讨小企业生产与运做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怎样应对日常工作中的压力,如何研究拟订影响竞争优势的关键策略等,从而培养学生能够在苛刻的资源限制与不确定的环境下追求创业机会,从容应对企业成长的挑战,有效回收创业成果。

3.斯坦福大学的“系统思考”模式。斯坦福商学院在强调实际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强调对经济、金融、市场运转等理论的长期研究。学院共开设17门创业管理课程,除了提供许多有关创业财务筹资的课程外,他们也非常重视创业战略以及创业环境的研究,尤其是对创业过程中各阶段、各层面的策略与操作议题,以及产学合作、产业网络等环境方面的议题。作为著名的理工大学,斯坦福商学院还非常注重应用导向和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创业教育从创业者而非投资者的角度来规划创业个案,学生必须学会评估创业机会,并且结合个人能力、专业特长以及面对的外部环境,来采取具体的创业行动。比如,在课程设计上采取团队教学与两段式教学方式,由商学院及工学院的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激发创意并设计产品,进而在实验室开发、生产制造其欲推向市场的产品。这种全过程参与有助于学生探讨和处理创业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议题,全面了解如何将一个“点子”转变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大大提升了学生成功创业的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情况调查

创业意识可能因为偶然刺激而产生,也可能是逐渐积累而引发的慎重决策。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创业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高等教育贯彻大众化原则的必要措施,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使创业教育有的放矢,我们专门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下面通过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期望的创业教育形式

我们在对创业意识培养现状的调查中,45%的受访者认为亲身实践是最好的指导方式;活动加训练由于风险较低,易被接受,也占到了32%;而传统的由老师授课的方式仅占18%。这说明学校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而不应只是空洞的理论知识的灌输。

(二)创业教育内容的选择

在对大学生关于学校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创业教育的问题调查中,有46%的人选择实践能力的培养,有23%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18%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对创业心理的教育,12%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创新教育。从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与前面问题的调查结果正好相互印证。这说明了学校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上与同学们的需求差距最大。与之相关的抗挫折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与同学们的需求也存在较大缺口,这是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应重视的问题。

(三)创业实践需求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的创业实践能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还希望学校将大学生创业纳入大学科技园区,并为其提供场地、实验设备等条件和服务。同时也希望学校帮助他们办理创业实践的相关手续和提供配套资金。在创业实践中,大学生更倾向于依托于学校,希望得到学校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三、结论与建议

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观念,营造创业氛围

针对大学生有些思想观念还远不能适应创业的需要,高校应该通过全方位教育,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观念,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

在高校营造创业氛围,一是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校园文化等手段加大创业事迹的宣传力度;二是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突出与强化创新、创造,形成“学习为创造、创造中学习”的良性循环,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三是学校的制度建

设上,要鼓励师生创新、创造、创业;四是宣传成功创业者的创业事迹、创业方法和奋斗经历,为大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二)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是高校的重要教育任务之一,应将创业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去,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帮助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应以“激发一实践一创业”为主线,全面服务于实现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该体系应是由创业基础理论、创业实践训练、创业教育导师辅导和创业孵化系统组成。在这个体系中,可以实现大学生进行从创业基础理论、普及性科技活动、学术性科技创新项目开发研究、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践训练到自主创业的全过程学习,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1.创业基础理论平台。创业基础理论平台主要包括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专业教育、现代形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基本素质养成教育。目的是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行业有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创业实践训练模块。创业实践训练模块旨在拓宽创业能力培养渠道,利用各种实践条件培养创业能力。主要是在基础理论模块之外,通过各类培训、创新项目和创业计划大赛来实现。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1)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定期举办学校创业计划大赛和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来促进创业实践的迅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2)模拟创业活动。从寻找商机到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融资和创业管理的过程进行模拟,以提高学生对创业过程的感性认识,达到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目的。(3)创业者系列讲座。邀请创业校友和在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经验和知识交流,让学生从中了解创业的真实过程和艰辛。(4)大学生创业项目支持计划。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项目支持计划,提供资金和场地,在校园中采取招投标的形式,让学生经营文印社、商店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有关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合作,积极利用政府的政策,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专家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业和管理能力。

3.创业孵化系统。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它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研究经营场地、通信网络与办公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服务,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和成本。这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策略

1.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减免税收;二是在孵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可享受优先获得孵化专项资金、科技三项经费支持、享受孵化基地提供的综合服务及减免房租等有关优惠;三是政府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改进信贷服务,增加信贷种类,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增加对在孵企业的信贷投入;四是各类担保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要优先为在孵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2.建立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以公益目的为出发点,服务体系的管理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项目部、指导部、服务部、人力资源部、综合部、信息部等职能部门。建立起集工商注册登记、企业年检、税务、财务会计、经济技术合同咨询、申请专利、商标注册、无形资产评估、商务谈判等咨询服务于一体的规范化综合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