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热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热实训总结

传热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传热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考试方式

作者简介:田娟荣(1976-),女,陕西渭南人,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北京 1014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77-02

“传热学”是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与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并称能源动力的三大支柱[1]。传热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是从事通风空调、供热及锅炉设备工作的高等技术管理和施工安装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本文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教学体会,对传热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探讨和总结。

一、“传热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特点

“传热学”课程虽然属于职业基础课,但其不像流体力学和工程热力学那样系统严谨完备且偏重理论,而是一门发展中的应用性极强的基础课程,同时传递现象的理论分析又涉及到许多数学理论与方法,如导热微分方程是数学物理方法课程中的三大偏微分方程之一[2]。传热学课程为学习后继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传热学课程的内容多且散,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连贯性差;同时图表及经验公式、半经验公式较多,且难以理解与记忆,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如何提高传热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能力培养,是目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设计未突出“高职”特色。现有的高职传热学教材,仍然采用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侧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技能培养体系。大部分传热学教材在内容上与本科教材并无太大区别,理论性很强,公式推导很多。同时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传热学课程偏向于介绍原理和公式推导,最后套用公式解题。另外,因为在推导过程中要用到很多高等数学的知识,而高职学生高等数学基础较差,所以学生感觉课程推导太多,太难,无从理解,从而丧失了学好这门课的信心。还有些学生认为这些原理和公式推导根本没有用,从而不愿去学习。总之,目前传热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只重视了高等教育“高”的一般特性,而忽略了“职”的特色,使高职教育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这一本质要求落不到实处。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传热学课程理论性强、公式多,历届学生都反映课程难度大。以前在本课程的教学当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基本不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主要根据传统教材的章节顺序一一讲授。这种教学方法是以灌输学科知识为宗旨,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知识的获得过程,过多倚重接受学习,忽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行动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忽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如今高职教育的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考试方式太单一。目前,传热学课程的考试方式大都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这种考试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为该课程中有大量的经验公式,特别是对流换热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公式都是经验公式,而且往往对同一个问题又有好几个公式可供选择,加之这些公式较为复杂,若让学生将这些公式熟记,这根本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因此,闭卷考试时这部分内容的命题将面临很大难度,最后将不得不将这些内容删除,这样使考试命题范围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又可能使学生过于依赖课本,考前不做复习,考试中遇到问题不独立思考,而是急于翻书找答案,使考试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因此,单一的考试方式已不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

综上所述,认真分析目前传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现行传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等内容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为了突出“高职”特色,本课程采用了项目化教学方式,以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为依据来设计课程内容,向着学时缩短、注重应用、内容更新等方向发展。讲授的内容系统、注重经典知识的讲解和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与发展的结合。根据实际工程的施工需要,将课程分为五个学习项目,供学生学习。五个学习项目分别为管道保温层设计计算、换热器设计计算、换热器校核计算、空调房间的负荷计算和冷库围护结构隔热计算。每个学习项目又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由于高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施工工作,所以在力求讲清基本概念及数学模型建立的基础上,简化或省略一些与今后工作联系不大的数学推导过程,而将重点放在这些知识点的应用上。教学中结合补充传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各种传热学问题,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高职教育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培养目标。

为了使学生对传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自编了传热学教学补充材料。补充材料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习题与思考题、复纲、实验及实训指导书与任务书等。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特色的教学模式,分别采用了项目教学法、课堂讲授法、分组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等多种形式。

(1)项目教学法。全部学习内容根据传热学的五个学习项目展开,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人人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性;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项目中实践的过程,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2)案例教学法。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选用提高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处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方向,选用实际工程案例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传热现象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创造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传热学领域跟自己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努力地激发学生学习传热学的兴趣。例如有人将一碗热稀饭置于一盆凉水中进行冷却,为使稀饭凉得更快一些,你认为他应该搅拌碗中的稀饭还是盆中的凉水,为什么?冬天,新建的居民楼刚住进去时比住了很久的旧楼感觉更冷,为什么?同样的室内温度,为什么夏天在室内穿短袖就可以了,而冬天却要穿毛衣呢?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开始对传热学知识感兴趣,而且感觉传热学知识的应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会提出很多问题,老师通过回答问题会自然地引入传热学的基本内容。

(3)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法是双向交流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就所要讨论的问题进行积极地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组织学生分组,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对工作任务的认识,分组按照讨论方案进行工作任务的学习,最后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答辩,进行自评与互评。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团体合作精神,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促进了师生关系,通过学生的大胆发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增强心理素质,通过引导树立对立面,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2]。

(4)自学指导法。对于传热学的发展现状、传热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概况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等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自学。一般提前将题目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或在图书馆找资料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再讲自己总结的内容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小组进行总结,派代表进行汇报。通过自学指导法,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手段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给学生营造一种立体的、全面的、动态的学习情景,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易学易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纯理论推导的部分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效果并不理想,虽然信息量很大,但接受下来的不多,课后又无笔记可查。因此,在讲解一些理论推导等理论性很强的内容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板书教学条理性强,还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刺激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种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结合的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四、考试方式的改革

全面、合理、客观、严格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合适的考题、恰当的考试方式,可以较准确地检测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应用能力提高的情况,也可以促使学生在考前更好地按教学要求进行复习,而且还可以较客观地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对整个教学状况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3]。为此,我们设计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办法。课程成绩以100分计,其中平时成绩占20%,设计性实验、讨论汇报等占3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中,作业、小测验占10%,课堂提问、互动占5%,学习态度、纪律占5%。

对于期末考试,如果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则会使教师的出题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传热学课程中有大量的经验公式,这些公式不可能也没必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但若闭卷考试,这部分内容就不太好出题。如果采用开卷考试,则很多学生就会认为考试很简单,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考试,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也不去详细复习,考试时过于依赖教材,反而导致及格率偏低。这样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也非常不利。针对以上分析及传热学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采用“一页纸开卷”的考试形式最佳。也就是教师在考试之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盖有公章及教师签名的A4纸,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在这张纸上写上公式等任何自己认为对考试有帮助的内容,在考试时可将这张纸带入考场参加考试。采用“一页纸开卷”的考试方式,教师出题范围不受限制,又为学生节省了大量死记硬背公式的时间,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课程重点知识的总结、归纳和筛选。

五、结语

通过几届学生的试验表明,传热学课程按照上述方法改革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学习,可以熟练掌握传热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学生的实践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等都得到了综合锻炼,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敏,李湛.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多媒体应用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1):101-102.

传热实训总结范文2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体系 课程质量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化工原理》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力求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本文试根据多年课堂教学实践就《化工原理》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进行分析阐述和总结。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专业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是以化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依据操作原理的共性,分成为若干单元操作过程,研究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计算和典型设备。它涉及到化工生产中众多的操作和设备。它要求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工程问题,在培养化工技术人才中担负着由理及工、由基础到专业的过渡,在培养学生运用工程观点分析解决化工实际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有如下教学特点:涉及的知识面广泛。

学生需具有高等数学、制图、物理、物理化学及计算技术等先修课程的基础知识。工程实践性强。要求学生对于化工生产过程及设备有感性认识与了解。各单元操作过程相互独立。遵循的原理和法则各不相同,每一单元操作均可独立讲授、单独使用。设备类型多种多样,且结构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需配以大量的挂图或设备模型。各种操作现象抽象,难于理解。老师授课时为解释清楚,需花费大量时间。大量利用公式、半经验公式或关联式进行计算,学生记忆困难。

高职院校的《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根本上打破学科教育的模式,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薄弱的特点,降低理论要求,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的课程体系,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1课程内容的改革

《化工原理》课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这对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普通高等教育,会给教学带来很大方便,但这种完整的理论体系却不适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着“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方针,必须对该课程的传统内容实行必要的整合。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模块,即基本理论知识模块和设备知识模块。

1.1基本理论知识模块

内容包括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定律、原理阐述,过程设备的基本计算。由于高职教学中理论学时少,学生基础较薄,本模块对原来的理论内容进行合理的精简,例如删除应用性不强的内容:传热中的热辐射、因次分析法等内容,吸收中传质机理的内容等;精简公式的理论推导,甚至直接写出公式:简化流体动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推导,重点讲解该方程的应用和延伸。精简后的基本内容不脱离大纲要求,能够精、深、突出基本概念与共性规律。通过基本内容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化工单元操作中最基本的共性规律知识。同时为了突出该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学习用基础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拓宽的知识面,将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适当补充进去,例如在离心泵一节中,分析讨论:如何判断汽蚀的产生?离心泵打不上液体的原因有哪些?在传热中讨论:什么是换热器的“水锤”现象?生产中为什么不采用过热蒸汽加热?在精馏、吸收章节中分析讨论:进料量的大小对精馏塔操作有什么影响?温度或压力变化对塔的产品质量有什么影响?等等。这些内容即将理论联有实际,又是学生工作后要面对的操作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设备知识模块

内容包括典型设备的构造、性能、操作原理。本模块主要通过多种实训来强化学生的设备知识,操作技能。通过单元操作仿真实训,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掌握各个基本单元过程的操作控制和调节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各种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通过单元操作实训,使学生对生产设备具备实际操作技能,以便学生日后能对现行的工业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使设备能正常运行;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对化工过程设备进行工艺设计或设备选型,以便学生日后能对现行的生产过程及设备作各种改进以提高其效率,从而使生产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2教学手段的改革

《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众多大型化工设备结构、复杂的操作原理及流程、大量的工程计算。采用传统教科书+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因此教学手段的改革应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学手段改革的需求,我们开发制作了《化工原理》多媒体电子教案。该电子教案针对高职教学,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心编写脚本,开放实用的制作平台更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修改。

实践证明,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或过程形象地展示,动态地展示设备结构、操作原理、工艺流程中物料的流动情况,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降低了教学难度,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精确做图,进行过程分析,并能方便地多次重复再现整个分析过程,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板书时间,从而使教师将精力与时间更多地集中在知识的讲解和与学生的交流上,每节课可以节约25%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对重点内容进行讨论或结合生产实际的操作方法讨论,这既强化了基本知识的应用,又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和补充。

3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学校的教学特点是实践课时较多。这给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极好机会:一方面实践可以加深对该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经常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认识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交叉和反复循环,从人类发展规律看,该方式符合人类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规律;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角度看,反复的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理论知识的纵向连贯性思考和横向分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使相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体经验。为了强化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化工原理》的实践教学由三部分组成: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对实训内容、过程、效果进行全程设计与控制,通过实训,使每一各学生成为能熟练操作的合格技术工人,这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3.1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

采用北京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DSC仿真培训系统,利用计算机真实地再现生产中的基本单元过程,使学生在一个与化工生产控制室一样的操作环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反复操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深理解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各个单元过程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化工单元仿真实训饵决了学生到现场实习只能看,不能动手,无法达到实习目的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为学生毕业后能迅速上岗操作奠定良好基础。

3.2化工单元操作实训

学生在单元仿真实训之后,对生产中的真实设备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掌握化工单元过程设备的结构、原理以及各种性能数据的测定方法和整理的方法,以便学生日后能根据不同的生产任务进行过程和设备的选择、调节,进而实现过程和设备的最优化操作,提高经济效益。例如在离心泵单元的实训中,布置给学生的实训任务是:已知一管路输送系统的管径、管长、管件和阀门的设置、流体输送量及供液点和终点的操作压力、相对位置,现有一台离心泵,但性能参数丢失,试设计一个实验,核实该泵是否能完成规定的输送任务。这样由学生设计实验内容、流程、要用的仪器、要测定的数据,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实训兴趣,提高实训效果。

3,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综合应用《化工原理》和有关先修课程所学知识,以单元操作为主进行设计的实践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在查阅技术资料、选用公式和计算方法,用简洁文字、图表表示设计结果及化工制图等能力方面,得到一次基本的工程实践训练。在课程设计中,寻找一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题目,使学生有真实的感觉,而且许多生产实际的要求和书本理论有时并不完全相同,有很多实践经验的因素,这更能体现工程实际问题的特点。从工程实际出发,学会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4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人类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化工原理》课程是以数学、物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化工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本课程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但工程问题具有非线性、复杂性的特征,导致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实验研究法、数学模型法、当量法、过程分解法及参数综合法等工程问题处理方法的应用。同时,根据“三传”的相似性,应突出类比推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传热实训总结范文3

[论文关键词]化工原理 “教学做”一体化 项目化教学 实训基地建设

“化工原理”课程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过程规律,进行设计优化和操作优化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工程性、应用性的化工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起着主要支撑功能。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把整个学习内容归纳分解为“流体输送系统的认识”“液体的压力测量”“管子的连接和阀门的安装及使用”“列管换热器的选型”等16个项目,科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强化应用能力的训练,突出本课程的应用性、工程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师到企业生产岗位调查,对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访谈,完成化工单元操作岗位核心能力工作分析表,然后在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情况下,针对工作分析表分解出任务表,确定化工单元操作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主线,并据此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它是从生产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并且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模式,在理实一体多媒体教室,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分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设计、策划、完成、评价整个工作任务。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在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制定操作规程、操作等完整实践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根据“行为导向”原则,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运用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问题。在每个项目教学内容完成后,选用实际工程案例对其综合分析、解剖和总结,由此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增强工程应用的意识。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课程追踪企业对岗位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根据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定期开展岗位工作调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努力追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技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模式

本课程主要是将“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计算机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参观实习”“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先进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为一体。构建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技能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为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化工单元操作实验,探索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化工课程设计包括: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填料吸收塔工艺设计、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计算机化工仿真实训技术,开发了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

1 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学院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化工生产实训基地”,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拥有雷诺实验、柏努利实验、流体流动综合实训装置、阻力综合实训装置、离心泵性能综合实训装置、管路拆装实训装置、传热综合实训装置、过滤综合实训装置、精馏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吸收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流态化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气体膜分离综合实训装置、洞道干燥实验装置、板框过滤机及过滤实验装置、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箱式干燥器、水环式真空泵、结晶器、DCS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等实验实训装置一百多台套。经过多年的建设,综合实训室现具有符合要求的各种设备,功能齐全,实训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化工原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2 化工仿真实训室。学院建设了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室及化工装置仿真实训室,配置了200台计算机和北京东方仿真公司的化工仿真实训软件。通过形象、科学、简易、安全、经济、有效的化工仿真模拟技术,可进行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和模拟真实的化工生产操作。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包括:离心泵、精馏塔、换热器、液位控制、吸收解吸、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压缩机等。化工生产仿真实训操作包括:乙烯、聚丙烯、乙醛氧化制醋酸、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装置,具有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现象的处理,再现真实生产过程的实施动态特性。达到了既能对生产实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又能亲自动手进行反复操作,更全面、具体、安全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化工生产操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3 先进辅助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配套了先进的辅助教学设施,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片以及教学模型等。围绕教学内容制作课程的ppt、Flas素材、CAI教学短片,以及网络教程和习题训练等,利用人机相交界面的多媒体效果,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提升了教学团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能力,显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施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优势和成果。《化工原理》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习题、授课录像、实训指导书及参考文献目录等都已经在校园网上开放,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加强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是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学院大力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并且根据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泸天化、四川天华等二十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建设适合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以校企合作为模式,进行参观实习,师生共同参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多元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和配置,充分考虑了专业教学对双师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建成有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专任教师都成为“双师型”教师。并且聘请20位校外兼职老师,他们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程的实训实习的指导、课堂教学、项目开发等工作任务,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传热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 :高职;自动化专业;工程化;综合实训装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105-03

自动化工程领域需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也对实验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对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控制装置与系统”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对工程应用性较强的综合实训装置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工程化综合实训装置的内涵和背景

工程技术人员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工程化改革方向成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选择。“工程化”意味着在审视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时,用工程实践活动的本质和特点来对其进行衡量、要求和评价;课程目标的转向是工程的而不是学科的,课程内容的转向是集成的而不是割裂的,课程次序的转向是多维的而不是单向的。我院自动化工程系对自动化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解析职业岗位(群)的能力结构,基于工程化实践教学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开发实训装置,构建任务型学习情境,目的是培养适应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如图1所示)。

目前,我院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是重庆高职院校唯一设置且具有石油化工行业背景的宽口径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单元耦合、工程实训、系统构建”为特色。实训基地于2008年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确定为全国示范实训基地,并获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2年高职院校市级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学院精品专业。

“单元耦合”指横向概括了三门专业核心课程“传感检测与系统”、“控制装置与系统”、“执行驱动与系统”之间“开环”、“闭环”结构的关联,纵向概括了国家化工仪表维修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层次的关系;“工程实训”是依据工程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将知识和技能重新整合序化,构建真实情景的教学环境;“系统构建”是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真实职业活动从应用设计、系统配置、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改造到工程管理等完整的项目内容,解析职业岗位能力要素并全部融入工程训练,按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递进关系展开实训教学,以实训装置为载体促进人才培养。

工程化综合实训装置设计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匮乏严重阻碍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国内自动化相关专业教学基本停留在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缺少针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同时缺乏所需的教学环境。工程化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唯一途径,实训装置的合理架构和科学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应用型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结合化工仪表维修工职业标准的要求,“控制装置与系统”课程应该达到高级工标准的工程训练目标,能对串级、比值、均匀、分程、选择、前馈等复杂控制系统进行维护,对智能仪表进行参数设置和维护,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各类卡件进行维护。配套实训装置主要涉及智能调节器和DCS控制装置的控制规律、控制原理、调试方法,以及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工程整定、系统投运等专业知识;具有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设计、系统组态、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基本技能,从简单控制到复杂控制的构建,注重工程意识、工程观念等职业素质的培养,达到高级工以上技术水平,满足职业岗位、工程实训、工程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的需求。

基于职业岗位的需要,设置层次分明、架构合理的实训内容 实训装置基于职业能力的需要,以单体仪表操作为基础,以控制系统构建为目标,以信号耦合为纽带,实施真实职业活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石油化工行业典型的流体传送、传热设备、精馏塔、反应器等设备的控制方案确定合适的对象,按功能划分为“(常规)仪表控制系统的构建、DCS控制系统的构建、(综合)过程控制系统的构建”等三个板块,如图2所示。具体要求如下:(1)(常规)仪表控制系统的构建,定位于技术服务型公司仪表施工技术岗位。功能描述:实现仪表选型、仪表安装、管线连接、参数配置、运行调试等职业岗位能力的技能训练,并完成控制系统的构建。(2)DCS控制系统的构建,定位于国内外的生产型企业DCS控制技术岗位。功能描述:实现常规控制组态、自定义组态控制方案组态(含功能块图/梯形图/顺控图/ST语言)等多种方法的组态,还包括管线敷设、调试运行等内容,完成控制系统的构建。(3)(综合)过程控制系统的构建,定位于企事业单位化工仪表维修技师、高级技师、安装调试工程师、仪表控制工程师、DCS控制工程师等自动化应用技术岗位。功能描述:能根据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仪表或装置,构建控制系统,实现控制方案;能完成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应用设计(包括控制方案设计、仪表选型、图纸绘制、系统组态等)、仪表工程施工(包括仪表、仪表柜、操作台、配电箱的安装,线槽桥架、信号对点、试车、交工和验收等),实现工程观念、综合技能、应用创新、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基于工程实训的需要,解决自动化装置在教学和工程应用的差异性 工程实训要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由积木式系统集成、安装调试等内容实现课程目标。通过多方调研,研究自动化装置在实训教学和工程应用的差异。企业自动化技术人员要完成安装、布线、调试、运行、维护等完整的仪表工程施工技术,学校很多是由单体仪表的校验和拆装直接过渡到系统的组态和调试;因为实训装置无法承载反复拆装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需求,缺乏仪表安装训练;因为没有单体仪表组建系统的综合布线经历,挂件式综合实训装置的接线让很多学生到企业就束手无策,缺乏完整能力的训练;因为不同的企业单位采用着不同国家、不同厂商、不同系列、不同型号的自动化仪表及装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学生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学校缺乏共性能力的培养。对策之一,自主设计连接模块,既可满足拆装训练,完善仪表保护措施,又能使仪表承载高频率线路拆装的需求。对策之二,仪表控制系统的构建,将变送器、显示器、报警器、记录仪、调节器、执行器、安全栅、电源等智能仪表及附属装置,按照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排列任务顺序,有针对性地依次融入实训任务,按照施工规范进行线槽桥架的管线敷设,侧重于硬件组态,强化参数整定的技巧。对策之三,学习的唯一方法就是寻找共性,研究仪表的输入输出特性,为了快速掌握新仪表的应用技巧,总结归纳了“四步法”:第1步,获取铭牌信息,分析名称、作用、型号;第2步,完成管线连接,分析电源、输入、输出;第3步,进行参数设置,分析类型、范围、零点等主要参数;第4步,根据信号关系排查故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工程差异性问题。综合实训装置以控制系统构建为目标,根据工艺要求积木式系统集成,敢于实现仪表施工技术的训练,填补仪表拆装、综合布线等教学真空环节,实施从应用设计到工程验收完整工程项目的综合训练,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基于工程创新的需要,建立真实情景化实训环境,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训装置集工程教学训练和工程创新应用为一体,构建真实情景的职业环境,开展实践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液位控制系统的构建”实训项目为例,源自重庆某化工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中分别控制进水阀和出水阀的两个液位控制系统,以企业图片还原真实场景,以工艺要求提出控制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完成系统的构建。实训内容以任务驱动的生动性、兴趣性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的,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融合,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设备在不同的地方满足不同的应用需要,相同的工艺要求采用不同的控制设备,可激活工程意识、升华工程观念、强化团队合作、提高应用创新能力。

基于资源共享的需要,实现实训功能多样化,满足教、学、研、训、赛需求 工程化实训装置离不开企业专业的参与,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融入课程,还要将全国技能大赛的内容和评分标准融入实训。既能满足“仪表维修工”、“化工自动化”等全国技能大赛的项目训练,又能满足“自动化仪表应用”等校级竞赛的需求,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为学生服务,满足教学需求;为教师服务,满足科研需求;在保证人才培养任务情况下,还应该为社会服务,满足企业员工培训需求,依托高校的人才、知识、实训设备等方面优势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训功能需要梯次配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尽量满足不同企业、不同专业、不同深度的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达到融教、学、研、训、赛为一体的综合功能要求。

在综合实训装置的建设和规划过程中,在遵循实训基地架构统一设计思路的前提下,结合专业自身特色,联合企业共同设计,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以实现课程体系的目标。近三年的改革实践,工程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初具规模,改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效果。而进一步完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完成配套教材等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吴玖玖.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9):120-122.

[2]叶树玲,毛锡峰.高校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价值工程,2010(14):193-194.

[3]王令其,左建民,汪木兰.大工程观与应用型工科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9(2):130-132.

[4]刘吉臻.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42-45.

[5]袁琦,黄建清.工程化综合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26-127.

[6]徐克维,朱小萍.探索高职高专学生工程实训的新模式[J].科技信息,2011(3):17-24.

[7]薄翠梅,张广明,李俊.基于兴趣驱动与问题探索的自动化工程实践教学方法[J].中国冶金教育,2010(4):14-16.

[8]吴迎年,李邓化,苏中,曹荣敏.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9-10.

[9]程丽平,李保银.以培养技能型自动化人才为导向的实训室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139-140.

[10]张文涛.我和西门子SMATIC实验室——构建自动化技术一体化教学实训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27):266-270.

传热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锅炉运行 双证融通 教学改革

教育部[2006]16号文精神,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专业技能的形成为目标,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应该树立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就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职业岗位工作的实际,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出发,依据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将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成专业技能的训练项目;以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课程是高职热能动力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热能动力专业技能。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管理岗位所需的火电机组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启动、停止、正常运行调整、常见问题及故障分析处理的专业技能,初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循环流化床锅炉工作原理和生产岗位的管理制度,为今后担任火电机组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岗位值班员打下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该课程跟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适合采用项目化教学。

一、设计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设计,要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紧密联系职业岗位相关工作过程,以项目为载体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用任务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首先要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以实现教学目标,再根据完成项目的工作过程安排教学进度。

(一)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锅炉运行岗位的实际工作,确定《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力目标

(1)能够编制设备运行操作规程计划书;

(2)能准确地使用专业术语进行运行岗位技术交流;

(3)能按操作票规范进行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正常启动;

(4)能安全、经济地进行循环流化床锅炉正常运行的监控、调整、日常维护和试验操作;

(5)能按操作票规范进行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正常停止;

(6)能进行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常见事故的判断和处理。

2.知识目标

(1)熟悉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的构成、分类、工作原理;

(2)理解循环流化床锅炉空气动力学特性、燃烧与炉内传热;

(3)掌握循环流化床锅炉主要设备及系统的运行操作与停炉保养知识;

(4)了解循环流化床锅炉及系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状况;

(5)掌握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磨损及防磨措施。

3.素质目标

(1)养成规范、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2)养成遵章守纪、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

(3)具备岗位分工管理和团队协作的组织管理能力;

(4)具备专业资料采集和处理的信息管理能力。

(二)选择教学项目

项目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选择实用的教学项目至关重要。本课程以火电厂生产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选择、组织教学,并以火电机组循环流化床锅炉仿真机为载体完成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在虚拟火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仿真机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安排教学进度

项目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进度安排方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知识的顺序安排教学进度,先在课堂中讲授理论模块的内容,再到计算机仿真实训室进行火电厂仿真实训。比如先讲循环流化床锅炉原理和主要结构,再讲循环流化床锅炉辅助系统等理论知识,接着到火电厂仿真实训室进行锅炉运行和事故处理的仿真实训操作。理论与实践内容彼此相对独立,理论知识的学习容易忘记,学生学习完后,往往难以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而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学进度安排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比如循环流化床锅炉火电机组仿真机操作功能训练,先认识和完成循环流化床锅炉火电机组仿真机的入门操作任务,再完成循环流化床锅炉辅助系统恢复、机组的启动、正常运行调整、停机、事故处理等任务。因此,根据完成项目的工作过程来安排教学进度,教学过程把相关主要设备结构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整合,学生学习完后能更好地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学习印象深刻,记得更牢。

二、实施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好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实施项目化教学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的组织是项目化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教学的开展是项目化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课程的考核是项目化教学成功实施的保障。

(一)教学的组织

为保证项目化教学的有效实施,应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创造基于职业情景的学习情景,以情景教学为主。本课程将教学从传统的课堂搬到火电厂仿真实训室进行,实现火电厂生产场景的仿真,激发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使其从纯粹学习者的角色转向学习者和工作者统一的角色。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个体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因此,实施项目化教学,将全班分成若干项目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课程开展过程中的职业角色扮演,如以职业扮演、虚拟岗位(如司炉、副司炉、助手)为小组实行管理,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指导、组织协调、咨询、信息提供等作用,使学生在获得经验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尊章守则、合作、责任感的职业素养。角色扮演的岗位根据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学习能力进行任职。如(1)工作小组概况:以3名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自由搭配组成一个锅炉班组;(2)司炉职责:司炉(兼锅炉班长),负责整体协调,负责锅炉岗位的分工、协调,组织本班组成员讨论学习,总结工作经验及改进措施并及时考核。(3)班组成员(副司炉、助手)的职责:班组成员服从司炉的安排和任务的实施,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新思路,并协助司炉和其他组员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的展开

在课程改革建设过程中,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遵循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首先进行行业企业调研或到企业挂职,根据企业典型的生产过程设计学习情境,如情境1循环流化床锅炉冷态启动;情境2循环流化床锅炉正常运行调节;情境3循环流化床锅炉正常停机;学习情境4流化床锅炉常见问题及典型事故分析处理。再根据工作流程把每个学习情境分解成若干个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小组在进行工作前,教师先给出工作任务书,让学生思考如何完成任务。教师要注重启发,有些知识可以先不讲,操作先不演示,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如需要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但并不像传统教学那样从头讲到尾,而是抓重点难点,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三)课程的考核

在项目化教学中,工作任务是由小组合作完成的,如果只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的评价,不对每个成员进行有效评价,会导致一些成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保证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效果。所以,课程的考核要进行全面考核,除了对小组完成的工作任务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行量化和定性的评价,还要对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如课程教学评价中:(1)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任务方案的质量占30%;(2)综合评价占70%。

三、项目化教学实现“双证融通”

“双证融通”是指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相互融会贯通。高等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双证融通”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重构“双证”课程是其核心内容。

双证融通《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课程内容特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密切结合。根据热能动力专业实际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需要,以技术应用为关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进行内容体系的重构,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整合。采取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每一任务模块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并将考证内容融入相应的工作任务中,突出学生基本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学习结束后,可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取特种设备的“锅炉工上岗证”和“锅炉运行值班员”中级工等级证。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课程基于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火电厂典型工作过程组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实施课、岗、证融通,能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洪霄,付彬,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

传热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电工电子实习、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40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 言

电工电子实习课程,是电工电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对建立电工电子课感性认识、巩固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缩短与工程技术人员差距的最有效途径。其中,有效、扎实的电工电子实习教学方法和实习模式,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电工电子实习教学教学内容

1、手工焊接技术训练

焊接工艺,在电工电子实习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实习教学环节,学生在进行焊接练习时,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焊接技术的前提下,要严格按照焊接技术要求,并通过反复的训练来提高焊接水平,为提高电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的成功率打下基础。学生通过焊接的训练,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手工焊接的技术,以及焊接的操作方法、基本焊接要点等,能快速而且高效的完成焊点的焊接技术。但是,从以往的教学情况看,只是简单的重复的焊接训练,不仅使学生感到厌烦、单调,而且还会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在原有基本焊接的训练内容中,增加“创意设计”的环节,加强学生焊接工艺的训练,使学生通过焊接关。“创意设计”指的是,以单芯导线为原材料,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焊接技术,创作出各种创意产品。

2、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训练

电子部分有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分类、结构、用途,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操作使用。使学生能根据电工电子原理图和工艺文件,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电路的装配、检测、调试,电路最后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对电工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训练,使学生们掌握和了解电路图识读的方法和步骤,以及电子产品装配的方法和技术,学会运用电子产品调试方法和故障分析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PLC 应用技术训练。在教学训练中,采取了讲授与编程操作相结合的课堂模式进行,并通过了选择生产现场典型的过程控制对象模板,以使学生学习可编程序控制器在生产加工和控制中的应用,了解并掌握现代工业控制方法。

三.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

基础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教师以详细的讲解和亲身示范,使学生从宏观和细节上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方法。以焊接练习课为例,教师从电烙铁的握法开始两种握法——满把抓住手柄的实握和如同握钢笔的虚握开始讲解,阐明两种握法的异同与使用范围,并亲身示范,纠正学生的握姿。

由于焊接在操作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在学生正式开始操作之前认真讲解焊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让头发和电线绞在一起、焊接时带上手套避免汗水导电、捏牢绝缘部分防止松脱、烙铁头不能长时间浸在助焊剂中、其他部位不能碰到助焊剂等,最大程度避免学生和教学仪器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伤害与损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对各种零件、元器件、焊片、接线端等进行焊接。在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之后,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与操作经验对学生在操作细节上予以指导,如焊锡完全凝固后,焊点方能受力,避免虚焊;拆零件时,烙铁应向锡密度高的方向靠拢以提高传热速度;装配时,焊锡丝应该向印板铜箔或接线端上灼烧避免虚焊;在焊接强度和减少整机重量之间平衡取舍,斟酌焊锡用量;焊接前烙铁要预热,通电时间短,温度不够不可进行焊接;操作完毕要及时切断电源,不可使用断电后的余热焊接等。在持续的练习中,学生刮脚、蘸锡、搪锡等技术不断精进,操作变得娴熟,焊接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达到工程应用标准,可投入实际生产。由此,学生真正掌握焊接这门技术,教学目标达成。

四.电子电工实习教学模式的改进设想

1.优化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实习,在内容的设置上采取菜单式的方式,将工科和非工科学生进行分类,按需配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实习项目。

在工科学生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电类、近电类和非电类专业的学生,根据其对电工电子实践技术的要求程度,在现有实习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优化教学内容,为电类和近电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工程提高实践训练的内容,并且与电子课程设计相结合,把EDA的实践教学引入到实习中,使每位学生都能独立的完成从电路原理仿真、到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直到元器件检测、焊接、安装、调试等一系列电子制作与操作工艺全过程。在教学中,还要不断地跟踪现代科学技术的脚步,适时的开设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具有特色的实训项目。

2.更新教学手段

(一)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电子电工教学中广泛的应用,更加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实验的综合能力,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开辟了能进行电子电工交流的语言环境, 并且把电视、录音以及视频等现代化电器、光声设备,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电子电工教学过程中, 保证学生同时感受语言、图像以及声音的刺激作用,丰富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学生的口、眼、左右脑同时并用, 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效果,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电子电工仿真交际训练, 从而提高了和锻炼了学生的电子电工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故此,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电子电工交际的综合能力, 使他们听、说、读等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二)采用实例教学法

在电工电子实习的过程中,例如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电子元器件检测等部分内容的讲解,是需要完全依靠教师,通过教学图片来进行渗透或讲授的,有时也使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演示,教师通过面对面的演示、手把手的指导,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操作。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希望能充分的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利用触摸屏、制作或使用学生可以自行点击进行播放的多媒体课件,运用相应的多媒体手段,充分的发挥艺术感染力,使教学模式更加的生动活泼,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随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进行学习和操作,或者学生在实习前,通过网络媒体资源进行预习,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灵活性。

3.培训指导教师

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所以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相互之间应当经常的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互相学习,互通有无,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用以满足教学需求。学校要为实践环节的教师,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和参观进修的机会,到其他的学校或地区,学习他人之长为我所用。通过培训学习等各种渠道,要不断的提高、不断地丰富实践与教学经验,成为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五 结束语

本文从电工电子实习教学内容方面入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菜单的设置,使学生们对电工电子实习教学的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培训指导教师,构建电工电子实习教学模式,使学生们在电工电子实习过程中大大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