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政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财政学论文

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1

考察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状况并与我国进行一定的比较,从而得出可为我国所用的有益经验和思路是非常必要的。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原创性的人才。这一理念也融入到了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美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是建立研究生管理委员会、研究生院、系研究生教学委员会、研究生教师委员会或称教学小组等层级机构,这些机构与导师一起,共同承担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美国研究生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财政学的课程不太追求体系上的平衡只求引导学生在一个专业方向的前沿上有所突破。②美国高校在对财政学研究生教育中十分注重基础课程教育,基础教育授课占据50%,专业学科占20%~30%。日本研究生教育强调实用性,注重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其目标倾向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日本财政学硕士课程学习2年,最短一年,课程结束后授予硕士学位。德国是典型的学徒式培养模式,受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其培养目标也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动:19世纪初期主要是培养从事纯粹学术研究的科学家,19世纪后期主要是培养高级的工程或技术研究者或专门人才,而今日,其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理论研究人员和实践技术人员,兼顾学术教育与职业准备教育双重职能。财政学硕士学位的取得需要通过2~3个月的有实践定向任务的硕士论文。其培养特色在于,在研究生入学上,硕士阶段的学习相当于和本科一起进行的,毕业时只要通过硕士考试及硕士学位论文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在培养方式上,没有专门的研究生课程,坚持采用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人才。在形式上,不设专职管理机构,有关事宜均由系级兼职委员会按有关法律和规则办理。

二、国内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

自我国招收财政学研究生以来,其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提出中国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后,对财政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使得其招生和培养规模在稳定增加,总体而言,可概括为以下四点变化。

1.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学专业研究生一直强调“学术型”的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已逐渐与财政学研究生的实际就业方向和世界研究生的发展状况不符,经过总结反思,财政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已发生了重大转折“,应用型人才为主”将是我国未来财政学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

2.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创新。

在研究生入学培养机制上,除了像网上报名、电子注册这样技术性的改革外,在考试弱化初试的权重,强化复试地位,全面改革收费制度,取消“公费”、“自费”区别上也有了创新;在研究生培养上,我国财政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一般都是以修学分和写论文为主要内容。

3.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学科属性的交叉。

纵观财政学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其他学科向财政学领域的渗透,其他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用于研究和解释财政现象愈来愈普遍,这也为财政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宽广的学科理论基础,使财政学演变成了一门融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及社会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4.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多元化。

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在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纯粹的“学院式”的导师教育逐渐减少,实行导师学生的“双向选择”甚至是“多导师”指导,强调社会实践。

三、基于系统论视角的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1.确立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三大目标———学习力、研究力、创新力的目标。

学习力即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的财政学研究生。研究力即以培养理论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素养能力为目标,培养研究生系统掌握财政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运用财税知识研究财政经济现象的能力。创新力即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充分发挥他们在科研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为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

2.构建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四大系统———目标系统、管理系统、培养系统和支撑系统。

目标系统是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系统中最核心的系统,应包括两个层面:①预期。对财政硕士而言,培养预期即“高层次、应用型的财政专门人才”;②标准。科学设计财政硕士在相关素质方面需达到的具体标准,是财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首当其冲的要点。管理系统是指在财政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对所涉及的资源进行整合与调配的过程,即在一定的目标下对人财物及信息的调配,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管理主体———研究生院或相关学院;管理客体———包括人(主管人员、辅导人员、生源)、财(教育经费)、物(教学场地、教学用具)、信息(培养过程中动态情报,相关信息等)、论文工作管理、授位管理等;管理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创建计划(包括招生计划、培养计划、管理计划等)、财政学硕士学位创建组织(包括组织机构和组织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领导(领导艺术和领导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控制(包括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管理制度———政治层面制度、操作层面制度。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系统涉及师资、课程与教学三个部分。师资方面———财政学硕士培养要对教师的质量、数量、结构和发展都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课程方面———因课程体系是财政学硕士汲取知识和锻炼能力的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财政学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其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财政学各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面———教学是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介质,灵活机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高质量教学水平的保证,各授权单位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力度,高校可以依托财政学教学资源与相关社会机构的天然学科联系,为财政学硕士搭建宽广的实训平台。支撑系统是总体系统健康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支撑系统首先来自于以经费形式出现的经济资源,其次包括教学所需的场地、设备、图书等硬件资源,最后是政策支持、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等软件资源。

3.搭建财政学专业研究生有效学习的三大平台———课堂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学研究平台。

课堂教学平台是主体。建立课堂教学平台,要做到所教的课程都是通过精心比对后确定下来的,加强文理渗透,增设跨学科课程。对于一些现实性很强的教学内容,聘请实际部门工作人员主讲,并实现现场教学。实践教学平台是辅助。如可能,可与地方的财政局、税务局及企业签订校财、校税或校企合作协定,建立实践教学平台。科学研究平台是补充。改变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各自单独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将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有效组合,构建一种由大学、科研院所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

4.实现财政学专业研究生五大能力的提升———理论思维能力、学习发展能力、专业技术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拒腐防变能力。

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校;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11-0094-03

为了加强全国高校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2011年4月23日,河北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举办了全国高校财政学特色专业研究研讨会,教育部领导和河北省财政厅领导及全国22所高校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并提交论文近30篇。

中国财政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领导和河北省财政厅等领导分别致辞。河北经贸大学财税学院古建芹院长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了会议主旨:承担财政学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任务,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困惑,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各学校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使经费运用有效率;河北经贸大学在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中遇到许多问题,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本次大会承担着为各校加强财政学教学工作搭建交流平台的责任。

会议共分为三个议题:财政学专业建设主题、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题、财政学专业教学改革主题。与会代表围绕这三个主题,就如何加强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及此次会议宗旨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主题

针对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这一主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安体富教授首先对我国财政学的历史渊源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国内各财政学家达成的共识:(1)财政学的主体是国家。(2)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3)财政学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4)具体表现形式是价格体制。安体富教授还特别指出:要将如何处理财政学与经济的关系作为一个重大课题加以研究,同时在借鉴西方财政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立足中国实践、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他还指出研究财政学不仅要有思想理论、制度、研究方法的创新,还要有中国财政学研究的模式。

中国财政学学会会长、中央财经大学马海涛教授针对我国财政学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特色是时间的积累,把握好特色不仅仅是口号,并强调四个做法:(1)财政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2)深化学科的纵向研究。(3)体现财政学特色,明确培养目标。(4)财政学科建设要体现特色,不能仅以就业为指挥棒。马海涛教授的前三个提法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认同。但是对于马海涛教授第四个观点,南京审计学院裴育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财政学方向与设立问题,地方性学院要考虑就业的因素,建议应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专业定位,构建与学校类型相适应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江西财经大学蒋金法教授支持其观点,认为财政学发展要市场化、国际化:(1)各院校培养要有区别,有分工。(2)地方院校应以应用型为主,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特色和财政学优势建设学科。(3)国际化是财政学研究的需求。

河北经贸大学张晋武教授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1)在学术门派固步自封的情况下,全国不可能都搞出特色来,一些基本的东西都一样,都是为地方经济服务,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内容。(2)就业导向对学科建设的影响。要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搞通识教育,一方面专业又搞得太细,存在相互矛盾。(3)基础能力的缺陷是本科教学中最严重的问题。应简化课程,探讨科学教学法,发挥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首都经贸大学姚东旭教授认为:(1)当下对特色专业建设在认识上有误区,特色专业不是在全国相互比较上存在特色,而是在区域性上比较,应是在整个专业范围内存在特色。(2)要重新认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实践来看,其受社会需求影响过大。财政学专业设置偏窄,应该有宽泛的范畴。(3)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就业,同时也不要被就业率所影响。

河北大学孙健夫教授从财政学特色专业的目标定位、财政学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双语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二、关于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的途径

辽宁大学杨志安教授在全面总结辽宁大学建设国家级质量工程――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项举措:(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即从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人手,如建设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社团、举办学术沙龙、专家讲学等形式。(2)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如“名教授执教核心课”、“用外语讲授专业课”、“本科生导师制”等。(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如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到国内外进修,奖励和资助高水平科研成果,优化引进人才的特殊政策等。(4)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课后阅读、学生科研及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新疆财经大学赵国春从区域性地方财经院校的视角出发,她认为新疆财经大学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院校,要保持自己的培养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要明确,规划要到位,建设财政学特色专业有三条途径:(1)设立一个财政教学实验规划区,支撑专业建设。(2)加强师资的核心力量,注重培养本土博士,回流人才,提倡民汉教师融合,民汉教学一体化。(3)借助外力提高教学水平,边远地区院校要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使用高科技教学手段等。

集美大学黄书猛教授认为地方性院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1)做好专业建设目标定位,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地方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加强教材与课程建设,加大科研力度,突出研究特色,加强实验教学和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建设。(3)地方院校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最基础的方面做起。

安徽财经大学经庭如教授从如何强化财政学专业实践能力出发,赞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1)请进来。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导师和讲师。(2)走出去。选择老师到财税、国税、地税部门挂职,提高业务能力。(3)鼓励申报课题,强化科研能力。

河北经贸大学王晓洁教授从探析特色专业建设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她认为当前教育的功利主义,使得特色专业建设成为形象工程。财政学特色建设从立项到评估,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效果却有待商榷。她指出特色教育和通识教育可以兼容,应秉承通识教育之精神,加强教师修养。

河北经贸大学石丁教授介绍了河北经贸大学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他认为:要建立注重个性、分流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走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方向为支撑的专业发展路径;要突出实用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实验类课程比重,增加实习时间等;注重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等。

三、关于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与会代表都主张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个性,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和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但在具体

方式上有所不同。

江西财经大学肖建华教授认为,要注重培养专业加个性、分类培养的能力复合型创业人才,建立“三个课堂、四类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山东大学李齐云教授认同肖建华教授的观点,即要构建宽口径学科平台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山东大学本科生为例,阐述了具体做法。

西安财经学院李社宁教授对如何建设创新财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与实际部门的联系;二是鼓励学生考公务员,注重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河北经贸大学古建芹教授认为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宽厚专业基础及相关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简称为“一基两翼三心四力”。

广东商学院姚凤民教授从提高大学生教学参与度视角提出了探究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主要包括转换教学理念、以问题为指引展开互动、精简教学内容、以讲述思路为主等。

四、关于财政学专业教学改革主题

广东商学院于海峰教授从五个方面对财政学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创新模式设计:(1)基础支持平台建设,包括实验室环境、师资队伍和实验经验交流等。(2)创新实验体系构建呈梯状结构,主要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引导式综合实验、开放式仿真式实验四个模块构成。(3)立体实验模式结构,从实验操作、实验项目研究、综合仿真三个方面进行。(4)建立实验效果反馈机制,从建立反馈机制管理制度、实验效果评价、反馈效果的应用与参考三个方面入手。(5)专业知识深入实践,通过网络平台或专业实习等来强化专业知识。

中山大学林江教授提出,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要吸引学生、老师的注意力,同时要拓宽财政领域,多设一些分支学科。如政府方面对产业的扶持,从财政学方面进行研究,即产业财政学;还有区域财政学,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启示,发展高端服务区;实验财政学,将计量与统计用于其中;政治财政学,研究腐败问题;国际财政学,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处理财政关系;还有金融财政学等分支。

中央财经大学曾康华提出,在目前我国财政学课程体系构建中,要着重和国际接轨,注重使用外文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些方面与国际相比还较弱,这主要表现在英语和数学两个方面。

天津财经大学李兰英教授对财政学专业考试形式进行了思考,认为在考试内容上应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参与意识”、“角色意识”。

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财政学教学方法问题及对策

财政学是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的,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经济规律和运行机制的科学,是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其知识内容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理论体系完整严谨的特点。长期以来,是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这使财政学知识内容的传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财政学教学目前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到教学手段、教材等方面进行变革。

一、当前财政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用教材的问题

其一,目前财政学还没有形成权威、科学、规范的教材。其具体表现为:教材体系设置缺乏统一性,内容相差较大。当前各高校、各出版社都有不同的财政学教材面世,种类繁多。光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指定的二十一世纪教材系列中,《财政学》就有三种版本。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是陈共主编的《财政学》,还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是本校自己编写的《财政学》。导致财政学这门课程缺乏统一的大纲,教材难以通用,教学无章可循,教学质量缺乏统一标准。有的教材中有很多思想都是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释的,还有的教材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理论,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操作性较差。财政学教材的章节体系安排混乱,有的按我国原有的财政学体系来安排;有的则按照西方财政学体系等来安排章节;还有的结合我国原有的财政学体系和西方财政学体系来安排章节。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教材中表述相差很大,像财政收入的原则,有的教材写三条,有的写四条,有的甚至没写;财政支出原则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基本概念的表述不严密不科学,像财政、财政学这样的概念都没有形成逻辑严密表述科学的定义,更不要说其他一般的概念。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造成教师教学中选用教材和讲授内容的随意性很大,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成倍增加,且不利于形成稳定系统的教学资料。

其二,财政学的内容不符合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际需要。目前的财政学教材普遍对税收的内容介绍得比较少,尤其对税收的计算及缴纳等税收实务的内容介绍得更少,而实际上除财政、税收专业以外,其它财经类专业并没有税收类的后续课程,因此,学生学完财政学后(乃至毕业后)仍对税收知识(尤其是税收实务)知之不多,这就导致一方面学生毕业后面向基层对税收知识需求较多,而另一方面教材提供这方面的知识较少,造成“供求”矛盾。

2.教学方法问题

其一,教学组织问题。目前财政学的教学组织仍然是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考笔记“满堂灌”的教学组织方式,而案例教学、讨论课等教学组织方式则很少采用,尽管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陈旧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未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听课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对一些财政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也不够,经常是一知半解,到考试时只能死记硬背,考完试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同时学生也缺乏对财政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教学内容问题。目前财政学的教学内容重书本,轻实践。教师仍然是“从本本到本本”,很少利用书本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因此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其三,成绩考核问题。目前财政学考试方式上仍然是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上主要是以死记硬背为主;成绩评定上主要是以期末一次定终身。这样的考核一方面造成学生平时不刻苦,临到考试“抱佛脚”;另一方面极易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

二、改进《财政学》教学的有关对策

1.规范《财政学》的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最主要依据,是学生课后最主要的参考书,因此教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财政学的教学效果。一本满足目前高校需要的好教材,应本着继承和发展的原则,把西方财政税收理论中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内容积极地吸收进来。把过去财政税收理论中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归纳和创新,积极地吸收到教材中来,以期更好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税收理论。对目前的《财政学》教材进行修改和增补,删除教材中一些过时的内容,增加一些最新科研成果。

2.对于编著《财政学》新教材的几点建议

(1)针对大多数财经类专业没有税收类后续课程的实际,应专设税收篇。税收篇应通过若干税收案例的分析,对现行主要税种的计算、缴纳作出全面详细的阐述,以充分满足财经类专业学生对税收知识的需求。

(2)针对目前财政学偏重我国财政实务阐述的具体情况,财政部分应增加财政理论、财政运行规律的阐述,并以财政运行规律统领教材的财政部分。另外财政部分应适当突出财政政策的地位,因为财政政策是财政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只有充分研究财政政策,才能使财政理论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针对财政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表述不严密不科学的现象,应对财政、财政学、公债和国家预算等基本概念按照逻辑学原理给出相对科学合理的定义。

(4)针对财政学相对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应对本学科有争议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适当加以归纳,并给出合理的评价。

(5)针对财政学教学和自学的需要,教材应配有学习指导书。学习指导书应包括各章提要、难点、要点、思考题、习题、案例题及各章节有代表性参考书目和参考篇目,为学生自学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

3.推进财政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有好的教材还需要好的教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对改进财政学教学有几点想法。

(1)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应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讨论课、案例教学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组织方式相结合。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媒体。一般在财政学理论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然而,不同的教学媒体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教学功能各不相同,各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往往一种媒体的局限性可用其他媒体的适应性来弥补。因此,充分发挥各媒体之所长,将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对优化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财政部分侧重理论,因此应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具体可以在讲授财政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就财政总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国家预算和财政政策等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也可以结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一些专题讨论。通过讨论以使学生开阔思路,学得活,用得活,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税收部分侧重实践,因此应以案例教学为主,课堂讲授理论为辅。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求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在接近实际的条件下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在教学内容上,应改“从本本到本本”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财政税收与很多宏观、微观的经济问题相关联。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财政税收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运用财政税收理论剖析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理解。这一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财政、税务部门进行实践,让他们在充实繁忙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真知卓见。

(3)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在财政学的教学中,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精讲与略讲,理论性较强的要精讲,实践性较强的要略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供学生思考和讨论。由于课下大家很少看教材,所以课上要留出一小部分读书的时间,起到预习和巩固的效果。课堂提问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其紧迫感,采取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针对某些可塑性较强的内容要积极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帮助大家对所学知识的消化与理解。

(4)在成绩考核上,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以及考核的评价标准,不能以分数定终身。为此,我们必须扬弃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以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是否达到培养目标为最终判断标准,构建与新型财政学体系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方法。考核方式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笔试、口试、论文以及社会实践等。考核内容上针对课程类型,确定考核重点。总的指导思想是减少客观试题,增加主观测试题。整个考核应围绕财政学所涉及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等能力培养展开,检测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并促进教师日常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在对不同考核科目、命题范围、题型类别、题量覆盖面以及难易程度进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成绩考核的评价标准,真正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予以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新晨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财政学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关键,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为了使理论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财政学应用型技术人才就必须增加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学人员。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到财税部门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以掌握企业以及财税部门的实际运作;教务部门对进修实习的教师,在下达教学任务时,给予一定的照顾,在安排授课时间上,尽量相对集中一些,腾出时间让他们学习实际操作。可以从企业和财税部门聘请高技术人才做客座教授,或定期来学校做讲座与学生老师互动、交流;也可以聘请具有实际财政税收从业经历的人员来校任教,并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

总之,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材、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也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学生的主动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经济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若君.关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541.

[2]许毅.财政学基础理论的理论基础[J].财政与税务,2000,(3):11-131.

[3]李新.浅论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校学报,2005,(1):77-79.

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4

山东财经大学的云教授在总结了山东财经大学在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财税教材建设的措施:重点建设适用于财政学专业本硕博各层次学生要求的、明晰阐述财税理论的教材;教材建设中处理好国际经验和中国实际的衔接;匹配教材内容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新教材中滞后的案例。河北经贸大学的刘德成教授在系统学习其他兄弟院校和结合财税学院本身经验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财政学课程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学习南方院校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差异化;合理界定公共基础课所占的比重,培养有健全人格和体魄的学生;加强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推进。如加大统计、数学、会计等相关学科的辅助学习,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山东财经大学的赵宇教授在对比山东财经大学和河北经贸大学学生培养方案基础上,对财政学本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了三点看法:在学科基础课方面,经济管理类课程可以完全“打通”,但是自己本专业的财政学要单列出来,深入学习;专业必修课方面,要加强有针对实验课的设置,加强师资的强化和应用软件的更新;财政学专业选修课中的专业提高课和专业拓展课要各具特色,尽量实现对不同方向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培养。首都经贸大学的杨树相教授对财税专业的课程设置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财政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要过分市场化,不要向会计、金融趋同。同时杨教授还强调财政学的课程设置要适应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应当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考核标准的改革。天津财经大学的黄凤羽教授也同意这一观点并再次强调应改革目前教材评价机制,为优秀教材的编写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关于财政学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进的主题

中国人民大学安体富教授在回顾老一辈教师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的基础上,提到大学教师应该排除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全身心地把精力用在教学上。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摒弃“满堂灌”的做法,先布置题目让学生课下查阅文献研究,课上讨论,最后教师指点迷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知识,提升自学能力的目的。天津财经大学武彦民教授通过“反木桶定理”作为切入点,引出自己的看法:老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质疑精神,不能盲目相信一切建立在前提假设基础上的理论,须知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只有具备质疑精神,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获得真正提升,将特定问题的讨论推向深入。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质疑行为,引导学生的质疑方式和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山西财经大学谭建立教授针对各省级财经类院校与985、211财经类高校实力差距现状,主张不能盲目模仿一流大学的教学模式,要走有自己特色的务实型的路。大学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学习方式,知识的传输并不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内蒙古财经大学徐博教授谈到高校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前者更重要。她引用韩愈古文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认为“传道”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授业就是传递知识,解惑就是解答学生困惑。学生要有想象力和对知识的敬畏,对师长的尊重。广东财经大学姚凤民教授结合当前最新出现的“慕课”这一网络教学方式提出以下想法:借鉴慕课的课程开发模式和教学流程设计,通过课程的在线交流模式使学生和老师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内容,推荐自主学习清单、阅读资料和案例清单,讲解知识点,现场测验,视学生考核结果决定是否进行下一阶段学习。首都经贸大学李红霞教授详细分析了目前高校课堂存在的问题:高校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课堂教学模式存在教学主题错位和缺位现象;课堂教学模式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存在显著差距。同时,她提出完善课堂教学模式的措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诸如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间的相互促进。山东财经大学的云教授认为目前财政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以下问题:没有协调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课堂讲授与课前预习、课后辅导的关系,授课方法过于单一,完全没有或者缺乏实践教学。同时,也提出推进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课堂讲解,也要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辅导;探索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的配合。她提到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的具体措施,减低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增加平时成绩比重,采用综合讨论发言、写论文、分析案例和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实行多次、多方式、多环节考核。山东财经大学教授探讨了经济类课程扩大双语教学的意义,分析了影响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因素,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双语教学的对策建议:注重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设;充分调动教学团队成员的创造性和教学积极性,加强成员间凝聚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形成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听取学生意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要求;加强双语教学课程的国际交流。

三、关于财政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

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5

——以“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为例

韩永青黄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从CSsci发文量、权威期刊发文量、基金立项数三个维度,对2001-2013年近13年四所代表性财经类高校(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科研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四所高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科研贡献、质量与实力,为高校学科评价提供参考,从而促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 :财经高校;应用经济学;科研成果;比较

中图分类号:G35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6.004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科研创新重点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的跃升”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五年规划,并提出完善以科研成果“质量和贡献”为评价导向的激励机制。可见,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机制、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等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识。

重点学科建设是创建一流高校的核心工作,而科研质量的提升则是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高校重点学科科研成果进行分析,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相关学科科研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评价指标探讨、学科领域学者分布、机构分布、图书分布及基金分布情况,学科国际发展研究等方面,但少见从高校比较的视角,对某一学科科研成果进行分析。而高校之间的对比分析,是明确高校之间学科差距的重要方法,是指导高校进行重点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笔者拟以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为例,以四所财经类高校为研究对象,对财经类高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科研贡献、质量与实力进行较为系统的对比与分析,旨在明确高校之间的差距,以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及检索方法

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本文仅统计三类信息源,分别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发文量、应用经济学权威期刊发文量、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为了保证高校研究成果的连续性,考虑到最新数据的时滞性,本文选取了2001-2013年13年的数据。选取了四所具有代表性的财经类高校,分别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35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期刊质量高、编辑规范的500余种期刊作为来源刊。因此,CSSCI收录文献可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评价指标,可定量评价一个机构的科研贡献。本文具体检索方法为,在作者机构字段输入学校名称,在学科类别中选择“经济学”,在学位分类中选择一级中的“应用经济学”,并将发文年代限制在2001-2013年即可。

公认的权威学术期刊在繁荣学术事业、推动学术创新、培养学术新人、促进叙述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分析高校发文质量,本文选取国内公认的权威刊物,统计四所高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在权威期刊上的发文量,依此来分析四所高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科研成果质量。本文权威期刊选取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4版)为依据。选取的四本期刊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0排名第一位)、经济研究(F0经济学理论排名第一位)、经济学(季刊)(F0经济学理论排名第二位)、世界经济(F11/F17(除F12)世界各国经济排名第一位)。具体检索方法为,在作者机构字段输入学校名称,在期刊名称字段输入期刊名称,在学科类别中选择“经济学”,在学位分类中选择一级中的“应用经济学”,并将发文年代限制在2001-2013年即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社会科学研究的最主要基金,是我国研究课题的最高档次,代表了我国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是教育部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设立的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另一个主要项目。笔者主要通过统计这两类项目的立项数,已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四所财经类高校的应用经济学学科的科研实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数来源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

1.2数据分析方法及相关标准

(1)文献计量分析法。通过对CSSCI发文量的统计,分析四所财经类高校应用经济学学科科研产出能力;通过对权威期刊发文量的统计,分析四所财经类高校应用经济学学科科研影响力;通过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数的统计,分析四所财经类高校应用经济学科学科的科研实力。

(2)相关数据采集标准。由于各类基金项目数据库与CSSCI数据库的结构不同,提供的检索功能也有略有差异,本文尽量制定统一的数据检索方法和标准。具体包括:为了统计署名为某高校的所有发文量,在检索时,没有将作者机构限定在第一机构中,只要署名为该单位即可;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库提供的学科分类有应用经济学,依此进行检索即可;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的学科分类只有经济学,故检索结果统一限定在经济学学科范围内,其统计结果只到2013年1月1号,所以检索结果实质上为2001-2012年;④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的分类参照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的二级学科划分,具体包括国际贸易学、财政学、金融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由于利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作为二级学科在CSSCI中均未找到检索结果,故本文不予考虑。

2结果与分析

2.1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科研产出分析

对高校来说,其发表学术论文的多少是其科研产出水平的直接度量指标之一,的数量可以表征高校的科研贡献度。本文以CSSCI发文量来统计高校的学科科研贡献度。从图1可以看出,2001-2013年间,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CSSCI发文量位居第一位,科研实力最强,发文2983篇,高出第二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472篇,在国内应用经济学领域占有绝对优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CSSCI发文量相差不大,而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CSSCI发文量相对较少。从图1中可以看出,四所高校对我国应用经济学学科科研产出的贡献程度。

从图2可以看出,上海财经大学的国际贸易学、金融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CSSCI发文量位居第一位,而财政学、劳动经济学发文量在四所财政类高校中排名第三,可见,国际贸易学、金融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上海财经大学的优势学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CSSCI发文量位居第一位,可见,产业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是该校的优势学科。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总体发文量位居第三,但财政学发文量位居第一,且高出第二名高校193篇。可见,在国内财政学领域,中央财经大学具有相当的科研实力。因此,从四个高校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不同高校的优势二级学科,从而指导该校加强优势重点学科建设,突出同类高校之间的不同特色。

2.2应用经济学权威期刊发文分析

从CSSCI发文总量可以看出一所高校的科研贡献度,而权威期刊发文量则可以看出一所高校的科研质量。在本文选取的四本权威期刊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发文总量排名依次为上海财经大学(99篇)、中央财经大学(65篇)、西南财经大学(46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8篇)。上海财经大学无论是CSSCI发文总量、还是权威期刊发文量都位居第一位,其应用经济学实力可见一斑,值得其他高校学习(见图3)。

2.3应用经济学各类基金立项数分析

对四所高校各类基金立项数进行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被研究高校的科研实力和水平。从图4中可以看出,2001-2013年,四所财经类高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总量分别是,上海财经大学2271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立项1191项、西南财经大学969项、中央财经大学660项。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最高,达236项(见表1),即2001-2013年13年间,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立项数最多,但其科研贡献与质量还需加强。上海财经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最多,达2117项(见表1)即2001-2013年13年间,经济学学科立项数最多,其科研贡献与质量也最高。

从年代分布情况来看,四所高校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呈稳定上升趋势,但从2008年开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立项数开始下降。这与其相关限制有关,如申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的负责人同年度不能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连续2年申请教育部一般项目未获资助的申请人,暂停1年一般项目申请资格等。

3结语

本文通过CSSCI发文量、权威期刊发文量、基金立项数三类信息源,使用文献计量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具有代表性的四所财经类高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科研贡献度、质量及科研实力。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不同高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在科研成果、质量和科研实力之间的差距,同时可以看出不同高校的优势二级学科,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当然,由于研究时间及篇幅限制,本文仅挑选了CSSCI发文量、权威期刊发文量、基金立项数三类信息源,SCI、SSCI、EI等国际信息源并未统计在列。挑选的高校也仅选取了四所具有代表性的财经类院校,未能对所有开设应用经济学专业的高校进行对比分析。因此,本文的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端,一个雏形。但本文的研究方法可以为其他高校、其他学科科研成果分析提供参考。下一步,笔者将选取更多的院校,选取更为全面合理的指标,多层次、多指标、全方位进行科研成果影响力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钱玲飞,杨建林,邓三鸿.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核心指标评价[J].图书与情报,2013(1)

2杨建林,邓三鸿.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J].情报科学,2013(9)

3郑江淮,王维明,胡笛.经济学研究领域学者与机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

4丁翼.对我国法学研究最有学术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基于CSSCI(2000-2007年度)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8)

5丁枝秀.近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图情与文献学类科研立项分析[J].现代情报,2015(2)

6余同普,银燕,邵福球,等.基于ESI和一级学科评估的高水平基础学科发展研究——以物理学科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4)

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综合素质

伴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增加。理论上讲,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和广阔的就业前景,能够实现高质量就业。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却面临诸多尴尬,就业情况并不理想,甚至还有很多学生转做财务、金融、销售等其他行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保障人才?高校社会保障专业教育如何改革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鉴于此,论文从需求导向为研究视角,探讨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需求导向型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一)社会对社会保障人才需求空前增加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并且呈不断扩大化的趋势。高等教育承担地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思想。

(二)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挑战

受高校扩招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高校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根据现实要求更新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根本所在。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就业形势非常艰巨。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长远发展急需人才支撑

社会保障制度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不断地完善和提升。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更是一项长远的发展战略。同时,在社会保障危机和政府财力有限的双重压力下,社会保障发展该何去何从也成为理论界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领域,都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社会保障人才需求与需求导向型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

(一)社会保障人才需求的内容

从广义上讲,社会保障人才需求不仅包括市场经济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毕业生基本素质客观要求,也包括高校毕业生对自身就业领域和就业质量的内在需要。1.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保障人才的需求社会保障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对遭遇年老、贫穷、疾病等社会风险的居民给予一定生活保障的社会政策,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专业人才需具备的素质。(1)人文情怀与社保情结。社会保障制度天然注重公平,往往涉及公平权利的追求和弱势群体的保障。这就要求从事社会保障工作或研究的群体也能胸怀公平理念,以维护公平、正义为目标,热爱社会保障事业,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意识。(2)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社会保障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学科,既涉及宏观政策的设计与优化,又包含微观上相关业务流程的操作。学科特点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社会保障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劳动关系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又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能够胜任相关岗位的需要。(3)学科基础与专业优势。社会保障是一个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往往既涵盖各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又有体现专业性的专业课设计。从这一点上说,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更能体现“宽口径、重基础”的特点。同时,1998年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着手培养专业人才。由于专业起步较晚,不同学校往往是在原有学科基础上建设,出现了与不同专业课程交叉的现象,如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财政学、法学等等。这种形势下,如果社会保障人才的专业不突出,则在就业中往往面临与这些专业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社会保障人才需要学科基础与专业优势同时具备。2.高校学生对社会保障专业的需求一方面,高校学生对社会保障专业的需求当然主要是满足其对知识的渴求和相关能力提升的需要,一般通过对师资力量、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甚至学校公共服务等方面体现,这是在校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时,其对专业的要求往往以就业指标表现,包括就业领域、就业难度、就业质量和未来发展前景,而后就业指标也往往成为影响专业生源的重要因素。因此,就业需求往往成为高校学生对专业最重要的需求。

(二)需求导向型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

顾名思义,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满足需求为导向,既要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专业人才自身的需求,而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是“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能力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我们认为,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能力需求为指导,通过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构建起社会需求、能力培养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注意的是,需求导向型不等于就业导向型。就业导向型往往以就业率为单一评价指标,导致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计往往以实现高就业率为出发点,而忽视学科本身特点,也难以兼顾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往往使学生培养蒙上功利主义的色彩。需求导向型则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为具体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需求导向型考虑到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能够将学生培养与其职业生涯规划有效结合起来。具体而言,需求导向型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定位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以人才需求为基础。从社会需求出发,社会保障人才必须以“德”为先,有良好的社会服务意识,同时在具备一定学科基础的基础上,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样的人才定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才是学生对就业质量的保障。2.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的能力结合。在充分了解和分析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将这些社会需求转化成学生培养的能力要求,并贯穿于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环节设计等教学过程的全过程,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确保学生能够顺利的就业,找到自身比较满意并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3.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的前景相结合。社会保障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需要借助于其他成熟学科的优势,短期内难以体现自身的特色和发展潜力。但是,从长期看,任何一个学科的成熟和持续发展都需要具有核心的支撑。一个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学科。以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至少能够保证学科定位上的独立性和前瞻性,在体现专业特色的同时保持专业建设持久的动力。4.社会需求与学生未来的发展相结合。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着眼于学生的当前,更注重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有意识地结合学生未来选择和职业规划开展,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平台;同时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不仅能够确保学生找到工作、胜任工作,更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三、需求导向型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优化学生培养目标,突出专业培养特色

结合社会需求导向,优化学生培养目标,一方面,将德和能共同纳入学生培养目标要求,尤其突出了学生“公共意识”、“服务意识”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继续发挥现有强势学科基础,凝练鲜明研究方向,形成特色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基地。以河北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为例,其依托的财政学专业具有厚重的专业发展积淀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因此,专业特色上突出了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的结合,该专业也因此被评为河北省特色品牌专业。

(二)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关注学生未来发展

1.设计满足需求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计上,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在《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丰富的可供选择的选修课:如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政策方向,侧重宏观把握,可以为学生就业于政府公共部门做准备;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方向,从公共管理视角入手,对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管理和运营进行研究,拓展在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的就业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通过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等课程安排为毕业生在人力资源部门从事社会保障相关工作形成知识储备,等等。2.建设与实际接轨的实训平台。一方面,积极利用校内实验室积极建设实训平台,使学生熟悉业务操作流程,熟练操作实训软件,才能更快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建立与实践相关部门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

(三)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强调综合素质培养

培养学生同时具备问题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重视课堂教学,加大研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比例。始终坚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阵地。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各国社会保障的政策调整和改革动态,并在课堂上开展专题研讨,鼓励学生的观点争锋,一些争议性的改革可以采取辩论赛。同时,通过原创案例的开发和案例教学的应用,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2.扩展第二课堂,开展以专题调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与其他专业不同,社会保障事关老百姓的生计,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通过社会调查活动、专题访谈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生动形象地了解社会保障实践中的问题,更能通过接触实际增强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具有非常大的帮助。3.鼓励科研活动,建立以科研能力为基础的综合素质培养机制。社会保障的就业岗位往往需要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素养,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甚至管理能力。通过引导本科生参与导师科研活动,鼓励本科生撰写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等方式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生兴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能通过文献搜集和整理的能力、数据获取和分析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等诸多能力锻炼提升自身素质,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对社会保障专业的要求。以河北大学2012级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为例,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过科研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升学(包括推荐免试研究生面试)和就业都有突出的表现,班级也获得省级优秀班集体的称号。

作者:谷彦芳 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孙健夫,宋凤轩.面向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财政学教学改革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

[2]谷彦芳,李林,曹佩琪.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本科税收专业为例[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报,2016(01).

[3]薛在兴.大学本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