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餐饮管理与服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餐饮管理与服务论文范文1
大师的起点是教师
说起中国餐饮服务大师这个称号,曾凡琪首先为大家作了详细的介绍,打开了我们的一知半解。原来关于餐饮服务业,起初它是一份技能型的工作,工作内容也分初级工、高级工、技师等。而高级技师和大师则与餐饮管理有很多联系,评级是由国家评选的,并不参与考试,而是通过申报过后,由国家依照个人资历来评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餐饮服务大师是给那些在餐饮行业中付出多年,并且具有一定推动力的人所授予的殊荣。而曾凡琪就是这样的一位餐饮服务大师。
作为一名教师,曾凡琪从事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达三十年,先后出版过多本专业论著和多篇专业论文,在教学中极具创新意识,为学院教学提出了十余条合理化建议,均得到采纳并有成效,她所领导的酒店管理专业被评为省级教改重点专业,她运用因材施教、科学必须转化成生产力的原则,培养出的学生有很多在各大高星级酒店担任重要管理职务。
与此同时,曾凡琪先后担任省内外多家酒店、餐饮企业经营管理顾问。受邀为省内外多家企业进行企业诊断、营销策划、管理体系设计、员工培训等工作。兢兢业业的耕耘,自然便就会有收获。几十年来站在教师岗位和餐饮企业中的付出,也成就了如今行业中的大师。
作为教师一路向前
曾凡琪坦言,促使自己做管理的原因,完全是因为需求。比如说九零年代的时候她给一些酒店员工做培训,对于很多技能方面的东西都是完全不在话下的。但每当酒店问到管理以及一些经营的问题时候,曾凡琪便感觉到了知识的匮乏。后来就觉得光掌握技能方面是不够的了,企业老板其实认为学校老师应该什么都懂,但其实老师在学校还是没有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的信息量大,也正是在这些需求下,曾凡琪自己又开始报班学习。她在广州、武汉等地都报名一些好的专业课,慢慢进修自己。
同时,她努力做到渗透企业,深度了解餐饮行业的运作。2000年,曾凡琪报名参加了北京人民大学旅游EMBA课程学习,而去北京之前,她还做过总经理助理一年,全程跟进企业全部运营。
人生总会在合适的时候翻开新的篇章,经过北京的学习之后,曾凡琪便迎来教师身份之外的第二个人生目标转折。
曾凡琪说道,北京EMBA两年的学习经历,让她有了非常大的启发。酒店管理其实也是一块前沿现代化的专业,但是如果继续单一的在学校发展,其实发挥很有限。为了避免闭门造车,必须进入外面世界的天地广阔。
自己能够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曾凡琪也希望有更好的自我发展。以前虽然也是长期和企业做顾问,但都是一种个人行为。如果开了公司,更方便发展。这些完全的激发了曾凡琪的创业精神,于是从北京回到武汉后,她便选择了自己开公司。
做企业的服务专家
曾凡琪所开创的公司,叫做武汉市先知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公司以帮助酒店、餐饮企业持续成长作为使命,专为餐饮企业提供帮助。
创业至今,多个项目的做起来,曾凡琪说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企业定位。比如说酒店的开业咨询,自己的公司会一步一步去做市场调研、分析,市场定位,最后逐步实施。
如果做企业整改,就必须调研。当企业遇到问题需要做培训,那就一定存在问题。这其中可能是企业制度有问题,机制有问题等等。实施之前曾凡琪会先做调研,在企业内做访谈和观察,之后再下定论来做培训。曾凡琪说花了精力,就必须要起到效果,做到对症下药。而且做咨询公司,就必须做调研,一定要做好调研,才能定位精准,也才能够维护好自己的品牌力量。
餐饮管理与服务论文范文2
伍建军,男,湖南永州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谢军,男,湖南华容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高教管理。
摘要:本文从国内外工学结合的模式的主要内涵入手,详细的介绍了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餐饮类专业工学结合情况,指出目前工学结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分析。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存在问题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所谓“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生与工作结合起来的教育形式,从宏观上说是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的、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微观上说,也可以指教育过程的一种活动方式或环节。工学结合模式往往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相结合,工学结合依托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而校企合作模式的核心又是工学结合。
(一)国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模式
1、德国“双元制”模式
此模式又被称为现代学徒制度,是将专业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的办学特征是: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学生具有企业学徒和职校学生两种身份。
2、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三明治”模式是英国采用的学习——实践——学习,工读交替的产教结合模式。即全日制课程学习与工商业训练相结合。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走出校门参加实际工作训练。
3、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
“合作教育”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工学结合模式。合作教育是把课堂学习与通过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学生工作的领域是与其学业或职业目标相关的。
4、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模式
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不仅使企业成为学校的生产实习基地,为学校提供物资、技术和经费支持,而且使企业通过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学生根据国家教育标准和教学计划要求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一半,有的企业还为学生提供“学生岗位”,支付生产教学的工具费和学习材料费。
(二)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主要模式
在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制度可以看做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开端。经过了半个世纪多的实践,我国虽暂未形成像德英美俄式的典型性“工学结合”模式,但也逐渐形成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这些模式多由各地方性高职院校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归纳而来,工学结合一般有如下模式:订单式模式、办校入企模式、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引企入校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2+1”模式、项目驱动模式等一些方式。
在总结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注重专业的差别性来实施不同的“工学结合”模式成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不限制于单一的固有的模式,而是由学校专业带头人提出适合本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企业规律,还要遵循相应的专业的教育规律和行业企业规律,“工学结合”实效会更为明显。
二、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餐饮类工学结合开展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餐饮业持续快速增长,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匾乏己成为目前餐饮面临的共同难题,并成为了餐饮业发展的桎梏。目前,我国开设餐饮类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大部分已经实施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真正建立起适合餐饮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较少。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长沙市人民政府主办、教学业务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是湖南省唯一一所举办湘菜烹饪专业的高职院校,湘菜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和餐饮管理与服务是学院的两个特色专业,学院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湘商湘旅湘菜”的办学特色,行业特征明显。该院实践的餐饮类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
(一)“计划招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模式
2005年5月与中国五百强的长沙饮食集团有限公司采用“计划招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模式开展合作办学。“计划招生”即指学院按湖南省教育厅所批准的招生计划进行录取;“委托培养”即指所招相关专业学生全部在长沙饮食集团有限公司就业;“定向就业”即指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学习取得毕业证书并由公司方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后,安排毕业生在所属餐饮企业上岗实习,凡实习合格者将成为公司方员工,享受员工待遇。聘请湘菜大师许菊云、王墨泉、刘国初等大师为学院客座教授,长期指导湘菜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和就业实施工作。
(二)“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
与上海小南国餐饮集团有限公司、长沙鑫远白天鹅酒店等企业建立“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开设“上海小南国班”、“鑫远白天鹅班”。“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是指企业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参与教育教学各环节,签订用人订单,对学生的未来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此模式增强了人才培养培养的针对性。企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提供专项奖学金,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被教授企业文化和相关岗位技能,最后一年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和工资,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行和管理工作,毕业时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并发挥作用。
(三)“基地+企业+师生员工”模式
与长沙新长福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长沙五十七度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大蓉和等餐饮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合作协议,双方在互认挂牌、就业推荐、员工培训合作、合作办学、顶岗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建设合作、互派挂职交流合作、教学、科研及产学合作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此模式效仿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模式,一方面与市场需求充分接轨,企业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和顶岗实习期间教学计划的制订,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每年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接收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应用产品的研究开发平台,使教师通过实践锻炼真正达到“双师”标准,使基于工作的学习成为现实,使学生的“工”“学”真实化一体化。
(四)“双向嵌入”三方共建共育模式
与湘菜产业促进会、长沙五十七度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李锦记(中国) 销售有限公司“行企校”三方合作共建湖南湘菜学院,形成行业、企业、学院办学合力,对接湘菜产业,发挥行业优势,创新“双向嵌入”的人才培养共建共育机制。依托行业内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湘菜产业链,根据产业链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培养,让学生具备系统完整的职业技能。推进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共同制订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从湘菜行业企业聘请技术精湛的湘菜大师等担任兼职教师;湘菜学院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实训场地相结合,实现工学结合的深度化、全面化。
三、存在的问题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餐饮类专业的特点,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用,实践了四种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因教育规律与企业规律的矛盾性,各种模式在推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育规律的相对薄弱性
“计划招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模式相当于早期的订单培养模式,相比较于“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前者企业参与“学”的过程相对较少,虽然聘请了湘菜大师为学院客座教授指导湘菜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和就业实施工作,但教育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容易导致这种“学”在间隔性的时间内无法得到很好的运用。而“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虽然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参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但由于市场对餐饮类人才实操能力的要求较高,订单培养的2+1工学时间分配导致学生“工”的时间还相对不够。从餐饮类企业人才流动性大的市场规律上来看,这两种定向培养的模式能很好的解决餐饮类企业的用工荒,但教育的主观性和认知性规律显得相对薄弱。
这两种情况都容易造成学生对所从事的真实情景工作产生对立、抵触的情绪,虽然按照定向培养协议学生毕业后进入了企业工作,但流动性会逐渐变大,学生在企业的工作越是不稳定,企业对接纳学生的积极性就越低,最终导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恶性循环。餐饮类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中可以融入英国学习——实践——学习的“三明治”模式或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在订单培养的前两年中加强“工学交替”,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正面性,以达到工学对口。
(二)企业规律相对薄弱性
“基地+企业+师生员工”模式,学校与指定的企业在互认挂牌、就业推荐、员工培训合作、合作办学、顶岗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建设合作、互派挂职交流合作、教学、科研及产学合作等方面进行合作,学生工学交替机会多,教师实践锻炼机会多,企业全方位的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和顶岗实习期间教学计划的制订,在校企合作的广度上有了较大进步,但从学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上来说,暂未按企业规律形成一条完整的教育管理链,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主要由在校教师按照学校的理念和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进入企业实习阶段,企业文化和规范只能短时间和小范围的制约学生,教育规律占主导,深度上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规律,应该将企业规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才培养的单位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用企业化的理念和校企合作的模式来管理班级,进行人才培养,才能适应高职教育与市场的需求。
行企校共建的湘菜学院目前为餐饮类学生工学结合提供了较好的工学结合平台,餐饮类行业企业的共同的参与能让学生时刻了解到餐饮类行业和企业发展动态,提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效能。“双向嵌入”三方共建共育模式能根据湘菜产业链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培养,按照市场规律调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具备系统完整的职业技能。在此模式的运用基础上,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注重教育规律和企业规律的平衡,必将很好的实现工学一体化。(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本论文是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餐饮类校企合作中工学结合问题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编号:12C0950
参考文献
[1]《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SWOT分析与对策》左锋 刁小娟,法制与经济,2009 年1月;
[2]《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周明星 吴炳岳,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8年1月,第23卷第1期;
[3]《餐饮类高职教育 工学一体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陈国林,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4]《烹饪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培养对策》金晓阳 何宏,中国西部科技,200704;
餐饮管理与服务论文范文3
关键词:旅游一线人员 旅游管理教学 参与
1.引言
近年来,中国旅游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阶段,我国现有旅游院校1336所,在校生56.65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643所,在校生25.81万人;旅游高等院校693所,在校生30.85万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75所,在校生1256人;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16所,在校生100余人。旅游高等教育用了近30余年的时间,构建了由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虽然中国旅游教育发展速度快,规模庞大,但是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旅游理论教学与旅游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本论文就此问题分四步进行了研究,第一步对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第二步对旅游相关院系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同学们对教学现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聘请相关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讲座)的建议;第三步综合第一步和第二步调研情况设置课程(授课、讲座题目内容,方式方法等),并聘请旅游相关政府及企业人员进校授课;第四步对旅游系学生进行调研,就相关人员授课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构建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路径模式。
2.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2.1国外研究情况
项目负责人查阅了欧美、日本的相关资料,欧美、日本旅游管理教育历史悠久,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研究成果很多,其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在日本,日本大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都能采取社会和企业合作教学的学生教育培养模式。著名的日本立教大学,旅游管理学生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培养门类齐全,发展很好,其各个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都供不应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旅游管理教学采取了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但理论知识丰富,而且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立教大学聘请了日本国土交通部(日本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相关官员以及日本交通公社、日本近畿国际旅行社、日本旅行等多家日本大中型旅游相关企业的一线从业人员,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担任本科生的教学指导老师,还挑选了一些特别出色的一线人员组成专家组,建立专家库,担任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参与旅游管理的理论教学及实习指导工作,这些一线人员处在旅游业一线,触摸着旅游业发展的脉搏,深知现时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可以根据旅游业实际情况,很快更新旅游书本理论知识。另外他们在一线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旅游管理高端人才,录用人才,为自己所在的旅游企业发展储备足够的合格人才,使企业发展长久兴盛不衰。这些也极大的提高了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率,为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欧美一些国家也采取这种教学培养模式,使旅游管理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2国内研究情况
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旅游、教育等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在知网进行相关论文搜索,共有此类论文16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偏重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旅游理论教育强化方面,一方面在强化旅游实习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但在研究中把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引入旅游管理教学中并使之常态化的学者还很少,虽有十数篇此类研究论文,但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比较差,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很好的指导旅游管理教学的实际工作。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技能的矛盾、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旅游管理教育要求,与实践操作技能的行业需求差距等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旅游教学工作中的这些不足之处导致许多科班旅游专业毕业生没有成为旅游行业的主流人才和管理精英,旅游行业的管理骨干仍然由其他途径进入或者替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聘请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3.调研情况
本论文研究的基础数据,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数据,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3.1调研对象
本论文实际调查选取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旅游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旅游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本地大专院校旅游相关院系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调研,对日本立教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旅游专业较强的国内大学进行电话访谈、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调研,另外对陕西省、西安市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旅游相关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旅游相关专家学者等方面人士进行访谈,然后综合各个方面的考察调研结果得出科学实用的结论。以便使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理论教育能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能够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能够充分就业的社会急需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率。
3.2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聘请的授课者没有经过正式的授课培训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另外由于身份和年龄等的差距,与学生之间有一些距离障碍,在课时、课程、模式、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对于没有授课经验的一线人员来说,其备课和讲课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学校如何协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以取得效果最大化,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须认真对待。
西安财经学院在以往的旅游管理教学工作中,在导游实务、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等课程教学中,安排了多次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前往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德发长饺子馆、汉阳陵等地参观实习,也安排学生听他们的讲座,另外还聘请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等酒店营销部、客服部总监来校做讲座,和同学们互动探讨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存在着诸如面窄,内容不多、时间短、次数少等情况,需要研究解决。
在本论文研究中,为了检验学生对外聘旅游一线相关政府企业人员的讲课兴趣及其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先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讲座课题和内容,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一些旅游专题讲座,另外配合课表中已有的实习课程,带领学生到旅游相关政府企业参观学习,边参观边听讲解。讲座和实习课程结束后,笔者进行了认真研究,总结了经验教训,最后综合对比,得出一些结论。
在对西安5所相关大学本科旅游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调研时发现:76%的学生认为,就当前旅游专业教育本身而言,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变旅游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要加强和旅游业内联系,充分了解旅游业最新信息和行业发展现状。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为旅游系学生聘请了旅游行政管理机关及酒店人力资源部、国际旅行社一线外联人员进行了五次讲座,题目分别为“陕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学生外出赴西安君乐城堡酒店、德发长饺子馆聆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酒店与餐饮管理知识。在校参加讲座学生没有限定在某一年级,三次听讲座人数较多,每次都在110人以上,讲座以后,对听讲座的学生进行口头访谈,对讲座的满意度达到了68%以上,出外现场观摩学习,学习效果满意度更高,达到了76%,两种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学生也对五次讲座和现场观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聘请人员、讲座频率、讲座涵盖面、讲座时间等提出了较多建议。
4.建议与对策
4.1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职业选择
通过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加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应该认真思考,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期望聘请以下方面的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应涵盖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中外合资旅行社、外资独资旅行社从业人员;酒店从业人员,应涵盖不同星级宾馆酒店、国内外连锁宾馆酒店的从业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应涵盖历史人文景区、自然风景名胜景区、人造景区等从业人员等。这里边没有学生提出来需要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来做讲座。
4.2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学历与职称选择
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校进行的三次讲座实践中,所聘请的一线人员1人为硕士,2人为本科,2人为大专,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旅游局工作的本科人员效果最好,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手头有大量的一手资料聊,讲课的实质内容丰富,说服力很强,二是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讲课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生动性也很强,讲座的实际效果非常好。相对来说,大专毕业的从业人员,讲课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就比较差一些。所以在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宜。
4.3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项目设计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以下教学内容感兴趣: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世界遗产深度之旅—从兵马俑谈起;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管理;文化与旅游;生态旅游;试论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与领导策略;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等等。参考学生意见,应进行所列举题目的相关讲座。
4.4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时间选择
从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应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起就想迫切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将来努力发展的方向,所以从学生进入校门起就开始做一点旅游相关的专门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坚强学习信心,找准学习目标,提前考虑要优先掌握的知识,做好导游证等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证件的考试工作,以便做好将来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5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地点选择
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选择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学校教室进行,一处是在室外进行,室外的地点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边看边讲。选择教室做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理论方面的,比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政策法规例解等等,选择室外,主要是相关一些技能方面的,比如旅行社营销、导游接待、宾馆酒店工作流程、餐饮接待、景区规划等等,这方面如果能边看边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不但能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西安财经学院旅游系有6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和实习基地相处关系融洽,其工作人员可为我校旅游系开设系列讲座。
5.结语
本文就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人员参与旅游管理的教学,就其参与教学的身份、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课时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方式)、教学地点、参与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旅游管理专业由单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利于旅游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普遍提高旅游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拓宽实践教学思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英)史蒂芬·佩吉,保罗·布伦特,格雷厄姆·巴斯比,乔·康奈尔 著.刘吉力莉等译. 石
应平审校.现代旅游管理导论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83.
[2](日)前田勇編著.現代観光総論 [m] . 第三版.東京:株式会社 学文社,2008,142.
[3]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武汉举办的第三届华中旅游博览会上的讲话稿[r]中国成为亚
洲最大的出境客源国2006-3-29 14:35:47.
[4]魏卫,袁继荣.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4.8.
[5]赵鹏.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旅游学刊2001年第1期
[6]谷慧敏,王家宝,张秀丽,张伟.世界旅游教育巡礼,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
特刊2003年
[7]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
学刊,2002,17(5):76-79.
[8]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j].旅游学刊,2001(4)p78-79
[9]王严根,张德金.旅游业与我国的旅游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0.12第14卷第6期
餐饮管理与服务论文范文4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餐饮业的重视和要求也逐渐提高。现代餐饮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厨艺优秀的厨师,而且是理解烹饪、了解烹饪历史、敢于创新思维的烹饪人才。新形势对烹饪学校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成为应用型烹饪人才。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对烹饪人才的需求量和专业培养现状,对现代烹饪学校所应采用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烹饪人才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民以食为天”,餐饮业不只关系着国计民生的稳定和繁荣,也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烹饪文化的传承。现代烹饪,满足的不仅是人们的口腹之欲,更代表着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特色。烹饪专业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都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将重点放在培养能够满足现代餐饮企业需要的烹饪人才上。
一、现代餐饮企业对烹饪人才的需求分析
烹饪,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更寄托着人们的丰富情感。现代烹饪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逐渐焕发生机。以杭州为例,从1978年到“九五”期间,餐饮业营业额增长达19%;在此之后,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直到2010年,增长势头才稍稍趋缓,但每年仍以超过10%的平稳势头持续增长。而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北京,虽餐饮业营业额、餐饮企业数量等增长程度并不明显,但对烹饪人才的总体需求量却要多于杭州等二线城市。
而随着餐饮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烹饪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有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二线城市的星级酒店中,有80%以上反映合适的厨师越来越难找,其中中餐厨师和西餐厨师的岗位缺口都达到了30%以上。在以北京为首的发达地区,餐饮企业,尤其是规格较高的星级酒店,厨师岗位缺口也普遍在15%左右,但企业对烹饪人员的要求却并未放松,对职员能力、素养、潜质等方面的考察更加细致。现在的酒店或餐饮企业,往往与本地旅游业相结合,组成完善的服务体系。这就要求厨师要了解本地风景特点、文化背景,让顾客能够通过餐饮对本地文化形成初步印象。但目前的职业学校多重视学生烹饪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个人整体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市场对厨师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职业学校对教学目标的限定已经无法满足餐饮企业对毕业学生的要求。
二、当前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各地餐饮业对烹饪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但每年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的数量却并不多。这是由于职业学校烹饪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烹饪技巧上,比如面点工艺、快餐制作和流程控制、营养搭配、西餐工艺等,在餐饮管理、烹饪文化、个人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等方面则关注较少。大多数职业学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育思想陈旧,无法适应现代餐饮业的要求。随着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学校和企业都意识到了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也在积极探索解决办法。近几年餐饮业与旅游业为了更好地发展,逐步开展了与职业烹饪学校的交流、合作。现在在学校内出现了各种与两行业相结合的教学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由于教育思想仍不成熟、教学实践仍不充足,构建用于培养应用型烹饪人才的教育模式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新形势下应用型烹饪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
首先要明确应用型烹饪人才的概念:应用型,即以参加工作为目的;烹饪人才是指具有胜任餐饮企业指定的某具体职业的能力,理解企业文化,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应用型烹饪人才的培养,不只需要锤炼学生的烹饪技术,更应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人能力的培养。
1.重视市场调研,准确定位专业目标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了解市场需要。职业学校烹开设烹饪专业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厨师岗位的应用型人才。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选择,也同样影响着校内的教学计划。所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以市场调研数据为起始点。只有以就业状况为导向,定位培养目标,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增加学生毕业就业的机会。市场调研方面,主要包括企业要求、市场需求量、餐饮业的变化状况、毕业生就业情况等。通过整理、分析调研数据,了解企业、市场、社会对烹饪人才的实际要求,掌握毕业生就业方向及个人发展状况。根据分析结果,明确烹饪人才内涵,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找到学生培养方向。有的学校定期邀请已就业的学生或在职厨师开座谈会,询问现在餐饮业的专业要求,咨询他们对学校教学的建议;有的学校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与本地餐饮业接洽;也有的学校组织在校生进入企业实习学习以寻找个人发展方向。
2.加强与餐饮企业的沟通
烹饪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与餐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餐饮企业不仅能够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训基地,更为日后学生毕业就业提供机会。加强与餐饮企业的沟通,能够避免教学方向与市场需求产生偏差,帮助毕业生更快适应企业生活。建立稳固、良好的沟通渠道,能够让企业和学生之间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增加学生毕业就业机会。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引入企业在职人员作为客座导师,加强两者间的沟通;建立网站、微信公共平台、微博等,开辟出专门与餐饮企业交流的板块,借助现代化通讯技术,增加沟通渠道;定期输送在校生进入合作企业,在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同时,拉近与企业的关系。
3.优化烹饪课程结构
课程机构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以应用型烹饪人才为目标,学校设置烹饪课程的理论出发点应是社会调研结果。通过对市场需求量、学生个人情况、企业要求等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对课程质量和结构进行调整,综合教学内容,平衡各门课程课时比例和授课顺序。现在的职业学校内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非常重视,反而忽视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理论课程,比如菜色搭配原理、快餐流程控制与管理、烹饪文化等,能够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局控制能力、创新能力等,在就业时提高自身竞争力。优化烹饪课程结构,可以根据学生个人情况,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分班培养。例如,根据学生对各个专业课程的掌握情况分初、中、高三个部分,设置更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开设选修课程,便于学生积累更多背景知识;教学的主体课程部分,以企业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课程设置,根据学生情况调整实践与理论课程的课时比例和评价标准。
4.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不只包含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包含职业责任感、职业归属感等。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除了职业知识和技能外,也应重视学生的道德思想培养。在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主要包括:积极锤炼职业知识和技能,因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是职业学校教学的中心,也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在这一方面大多学校都卓有成效;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深化其对职业精神的印象。艰苦朴素的学习习惯和踏实务实的工作态度,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企业环境之中;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帮助其提高烹饪技能,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使其更好地融入企业之中,学生的管理能力则可以推动他在职业生涯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5.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深化“订单式”培养
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保证企业获得更多烹饪人才,为毕业生增加就业机会。“订单式”培养,即学校与企业双方根据市场需要,共同制定烹饪人才培养计划,以订单方式明确培养目标和岗位情况。“订单式”培养模式下,企业直接参与培养计划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定向”培养,同时企业负责接收部分毕业生,提高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学生实习、工作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订单式”培养能够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面的共赢。建立并深化“订单式”培养模式:第一,学校要充分了解合作企业,企业实力、企业文化、企业规划等都要纳入考虑范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必须要定期对企业进行调查,核实信息;第二,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可以给出建议,但学生必须自己做出决定。
6.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监管体系
优化评价机制、完善学校监管体系是提高学校管理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推动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评价机制,可以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和学分制评价系统:学校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创新考试内容,增加任由学生发挥和合作完成的题目,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通过学分制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发展个性,扬长补短。学校对学生在实践课上和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并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职业素养。
四、小结
培养应用型烹饪人才,既是现代餐饮业发展的要求,也是职业学校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当前形势下,构建专业、有效的培养模式,学校必须与相关企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信息渠道和实践地点,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学校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加强与餐饮市场的沟通,了解市场需求,明确培养方向。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唐建凤,阮雁春.高职烹饪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2012(9).
[2]周慧.中职烹饪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
[3]吴晓玲.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烹饪人才培养探索[J].职业通讯·人才培养,2014(26).
餐饮管理与服务论文范文5
【关键词】酒店;经营成本;控制策略
酒店是一个复杂的运营系统,要确保酒店运作高效有序,需要很高的管理水平。受制于我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除国际品牌及少数国内品牌酒店管理水平较高外,绝大多数酒店企业管理水平依然较低。由于目前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使得酒店不得不将精力转向加强管理、控制成本方面,严格控制经营成本已成为酒店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酒店企业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成本行为软化的“三化”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从目前整体成本控制水平来看,通过控制经营成本来提高效益还有很大的潜能。深入细致地进行成本构成和特点分析,采取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策略势在必行。
一、酒店经营成本构成
从广义上讲,酒店的经营成本包涵了营业成本和费用(本文均引用此概念),与一般企业在核算科目上大体相同,包括一级科目中的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四项,二级核算科目视各酒店的具体情况设置,三级科目一般按部门设置。酒店经营成本核算科目设置如表1所示。
二、酒店经营成本构成特点
从总经营成本构成比例上看,酒店经营成本成本以人员工资、餐饮成本、水电能源消耗三项为主要组成部分,占总成本的80%左右,是成本控制的重点。人员工资约占总成本的20%,水电油能源约为30%,餐饮成本约为25%~30%。
从各部门的成本、毛利率来看,客房部、餐饮部、娱乐部各具特色。从表2的分析可知,客房部的主要成本为折旧和摊销费约为50%,人员工资及其它为30%左右,部门毛利率最高,约为40%~50%,总成本的可压缩性低;而餐饮部的餐饮制作原料成本和人员工资达其部门成本的65%左右,可控余地较大,可通过加强采购、管理和激励机制来予以降低,其部门毛利率仅为10%~15%;娱乐部的成本构成与客房部类似,可缩减性较低,部门毛利率居中,但人员多、杂,管理难度大。
三、酒店经营成本控制策略
(一)确定经营模式
酒店经营成本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经营模式的选择决定了成本控制的难易程度。客房部的管理相对较易,且利润率高,采用目前的管理模式即可。餐饮部人员多,原材料种类多,消耗主要靠厨师班控制,管理难度大。但餐饮部所提供膳食服务质量的好坏,会间接地影响客房部的入住率。传统的餐饮管理模式工作量大且效果不太好,很难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难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较好的模式是目标管理制,将经营管理权放至部门,酒店重点控制部门利润总额、部门总收入和易耗品破损率,按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予以奖励和处罚。如管理层缺乏餐饮业经验,也可考虑部门整体租赁经营。至于娱乐部,目前主要采取部门整体租赁经营,这种方式对酒店来说管理较为简便,但大部分利润都流入了租赁者手中。鉴于酒店管理的复杂性以及为了充分发挥部门管理人员积极性,可考虑目标管理制,既可简化管理又可提高利润,此方式已在一些酒店成功实施。
(二)确定经营成本控制重点
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控制工程,所要控制的点多、面广,核算工作繁杂,要想面面俱到、滴水不漏难度非常大,实行分类管理和重点控制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式,也符合管理控制学的原理。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可根据各成本项目在总经营成本的构成比例及其可控制性将成本分为A、B、C三类,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控制A类,严格监控B类,C类成本项目是一些比例不大、可缩减性小、对总成本影响较小的项目,实行一般性控制即可。从上面的成本构成分析可知,总经营成本中以人员工资、餐饮原材料消耗、水电油能源消耗三项为主,占全部总成本的80%,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将其归类为A类控制点(关键控制点),其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总成本控制的成功与否。低值易耗品、酒水、洗涤费、维修费、培训费为B类,属严格监控类,其控制是否有效对总成本和利润率有较大影响。除A类和B类以外的项目归为C类。
(三)确定目标成本考核指标
在确定成本控制重点后,目标成本考核指标设置就是关键,设置合理与否决定了控制能否有效地实施。考核指标的设置,应该像挂在树上的苹果,可以看得见,站在地面上却摸不着,但使劲跳起来或爬上去又可以摘下来,这样的指标就是合理的指标。至于具体应设置为多少,应视各酒店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历史经营状况、同条件下同行控制水平而定,原则上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激励性,应该遵循“宽于立而严于行”。考核指标的确定是一项十分重要、严肃的工作,制订时一定要慎重,要在详细研究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指标一旦确立,不管效果如何都要严格执行,以保证其严肃性,不合理的地方可在下一次制订时再予以修订。制订考核指标时应重点注意部门利润总额、总收入额和低值易耗品破损率。
(四)建立成本监控体系
从组织架构上,应设立专门的成本控制机构。这一点已在酒店行业普遍实行。财务部一般都设有成本主管,但目前的成本主管不是真正的成本控制者,由于其没有真正的管理权限,实际上只是行使成本核算职能,其主要工作就是核算成本和汇报成本状况,并不实施监控职能。因此,酒店不但要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更要赋予相应的监控权限,以保证其行使更重要的监控职能。
从制度上,应建立相应的监控制度。一是在加强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严格物资的采购和费用的核报,物资的采购和费用的开支由使用部门申报,财务部审核,总经理审批,实行3级审批;二是健全各种财务制度,如《采购员制度》《保管员制度》《物资出入库制度》等;三是建立回收利用、以旧换新制度,杜绝浪费。
从部门成本控制的角度上,客房部的成本可压缩性较小,对其进行控制收效不会很大,要提高其部门的利润率主要应从开源的角度考虑,提高收入是主要手段。餐饮部应重点控制原材料的采购和消耗,降低直接成本。对于控制采购成本,主要从制度上予以规范,重视提高采购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拓宽采购渠道,重视所购物品的质量。至于消耗控制,主要实施者为厨师班,由于膳食制作专业性较强,不太好进行监控。目前很多酒店厨师班实行总工资额包干制,不管工作量的大小、厨师班人员多少和餐饮部门收入的高低,酒店都给行政总厨一固定工资总额,由其自主聘用人员和进行工资分配。这种方式对于成本控制不利,成本控制的好坏全由厨师班人员思想素质和心情而定,外部几乎起不到控制作用。较好的控制方式是厨师班收入与单位收入消耗率、工作量等具体指标挂钩,这样才能让他们重视成本,主动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娱乐部的成本主要是折旧和摊销,占部门总成本的60%左右,但该项目在酒店投入运营后就确定了,不具控制性。可控制部分主要是人员工资,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员工人数是较可行的做法。总之,各部门各具特点,应视具体情况予以确定控制重点。
从思想方面来看,应加强对员工成本意识的培养、教育和宣传,让成本控制意识深入人心,使全员参与成本管理,以便控制措施严格执行。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从管理层做起,老板和高层管理者要讲成本、讲效益,不但自己要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和如何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要让全体员工也有这方面的意识,主动去控制成本。
总而言之,酒店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但又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是要针对酒店经营成本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建立科学的成本费用监控体系,运用“三化”(即制度化、目标化、经常化)管理模式进行监控;其次要强化成本意识,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再者就是考核指标和控制手段要合理并严于执行。只要灵活运用以上措施并不断探索成本控制的新方法,酒店经营成本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喻启军.酒店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0):13-16.
餐饮管理与服务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职教思想;合作平台;专业群;紧缺人才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过近40年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容忽视的是高职专业结构仍存在诸多问题。我国高职专业目录分类和产业类型的关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产业中的行业,专业则对应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群。”[1]目前专业结构布局总体上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是对应第一产业的专业点数与招生规模过少,对应第三产业的专业点数过多与招生规模过大;其二是对应二产和三产的高职专业均存在内部布点不平衡,使一些专业人才积压,另一些专业人才短缺。[2]这其中又以对应三产的专业情况最严重,有些超饱和(如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有些又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需要。尤其是社会认可度较低的三产的相关行业,对应专业类的人才短缺情况更加严重,家长不愿送学生不愿学,学校招生困难,专业办学难以为继。这个问题直接造成三产有些行业有事没人干、有些行业则有人没事干。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在黄炎培大职教思想指导下,以校企行共建湘菜产业专业群为例,探讨解决思路和办法。
二、以大职教思想为指导建立多方合作平台
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工商业不断萎缩,职业学校办学也十分艰难,黄炎培在总结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职教思想。他认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地与教育界与职业界各方保持沟通和联络,在做好学校内部工作的同时要以最高的热情参与一切,以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3][4]他说:“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5]大职教思想作为黄炎培职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要办好职业教育单凭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行的,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学校、社会、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多方合力。惟其如此,才可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缓解企业用人之急。黄炎培的大职教思想,对于传统上社会地位较低的相关行业的职业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比如餐饮行业。至于如何有效集合各方面资源,形成较强的办学合力,这仍然是一个需在实践中探索的问题。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行业以及不同的专业类型只有根据自身特点,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才能将相关方资源和力量有效整合,使各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推进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实践表明,在政府指导下利益各方共建一个合作平台,利用该平台将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关心的事项,如全日制人才培养,职工短职业期培训、行业优秀文化挖掘与传承、产品标准与新产品开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等整合推进,能较大地发挥各方优势,实现合作各方的共赢发展。这一点也符合国家关于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的精神,即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以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湘菜餐饮行业是湖南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早在2014年湖南本省的年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入、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经济带来的新动力,以及人们饮食质量提高、饮食观念与方式变化带来的新市场,需要职业教育提供更多人才支持。但是餐饮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与认可度较低,使得行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特别困难,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十分紧缺。家长不愿送、学生不愿学的现实,造成职业院校餐饮类专业生源萎缩,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办学十分困难。在湖南70所高职院校中,开设了餐饮类专业的仅一所,2012年前每年毕业生只有几十人。而根据湖南湘菜产业促进会的统计,仅本省专科层次的需求量就超过5000人,人才严重短缺制约着行业发展。要实现行业顺利转型升级,必须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大高素质人才供给,改善人才结构。在省政府、市政府的支持下,商贸职院联合湖南湘菜产业促进会和部分湘菜品牌企业召开湖南省湘菜行业人才开发工作研讨会,力图协同解决转型升级的人才瓶颈问题,成立湖南湘菜学院,建设湘菜产业专业群,并通过提升行业文化影响力等举措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缓解人才需求矛盾,2013年湖南湘菜学院正式成立,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政府指导下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管理。
三、挖掘和传播行业文化以提升行业职业自信
行业文化是同一行业中各企业优秀文化的集合和升华,“是行业人群的文化氛围和心态,包括价值、信念、道德和心理等诸多因素在内的群体观念和意识”。[6]就餐饮行业而言,各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品牌企业更有自己的文化追求。餐饮行业普遍推崇的文化理念主要有“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及信誉、创新、人才等。以德为先是毋庸置疑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既包括所有客户,也包括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员工,当其个人的职业预期和企业发展呈较大的相关性时,员工的潜能会得到较充分的发挥,这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动能。信誉是企业更是餐饮企业发展的基石;持续创新是餐饮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人们对美味的永恒追求迫使餐饮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包括经营模式、服务理念和菜品等多方面的创新。行业文化建设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是校企行对湖湘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挖掘,初步掌握了湖湘饮食文化发展脉络、湖湘餐饮老字号的文化特色;通过对行业典型企业的剖析,了解了行业企业文化要素、文化特点、文化追求、文化缺失以及企业人才成长规律等,这些文化挖掘成果经整理后编撰成书,形成湘菜系列著作《湘菜群星》《回味悠长》《湖南老字号等》等。其二是通过举办“天下湘菜大讲坛”等途径宣讲湘菜文化精神、优势与发展前景等,以加大湘菜文化传播,并将文化挖掘成果中的精髓引入到《湖湘饮食文化》的课程教学中,通过以上方法培养了学生和员工的职业文化精神,唤起行业的文化自信,形成行业文化共识,为学生热爱专业、员工热爱职业提供了行业文化基础。
四、按行业企业内涵发展要求深化专业和课程改革
办职业教育必须了解现实的职业环境,“一种职业社会,即有一种的环境。欲使所培养者,适于他的环境,进一步更须改变他的环境,必须切实知道他的环境是怎么样,才可以下手。”[6]][7]因此,要想使人才培养符合行业转型升级需求,就必须对行业发展状态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基于这一认识校企行进行了深入调研,以掌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人才短缺等情况。随着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人们的餐饮消费习惯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饮食的营养健康和绿色安全追求越来越高,促使餐饮行业新模式、新业态(如互联网下的大型餐饮、连锁餐饮、线上线下餐饮、商圈餐饮、跨界餐饮、社区餐饮)不断涌现,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也越来广泛。为推进特色支柱产业快速转型升级,扩大市场份额,湖南省政府还将湘菜食材原料到餐桌肴馔的产业链建设列入了“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发展。而在餐饮类高职专业教学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专业设置已不太适应行业新业态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要求,必须扩大专业领域,完善专业结构,从单一的烹饪类专业向食品类和餐饮类专业扩展;二是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内涵脱节较为严重,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使人才培养适应职业内涵变化已经刻不容缓;三是专业教师水平较难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也十分紧迫。黄炎培认为:办什么专业、开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等问题都要问职业界的意见,看职业界的需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符合职业界的习惯。[7]基于这一思想,校企行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点,确定以湘菜产业链的中下游为主要服务对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在原有烹调工艺与营养、营养配餐、餐饮管理3个专业基础上新增食品检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酒店管理和西餐工艺4个专业,构建了由7个专业组成的湘菜产业专业群,其中办学历史悠久的烹调工艺与营养作为专业群核心专业,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岗位内涵的不断变化。实际上湖南湘菜学院和湘菜产业专业群是同一个实体,是一个承担了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多种职能的综合体。在对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内涵变化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将职业要求与各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对接,以此确定专业群主要岗位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课程结构按岗位群特点确定(岗位化),教学内容以项目方式呈现(项目化),专业技能按学徒制方式培养(学徒化),并将行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三化一入”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课程体系采用“共享课程+专业课程”结构,全部课程标准、特色教材、案例和题库,均由行企校共同制定,并根据岗位内涵变化及时调整,注重行业优秀文化渗透,引导学生对行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五、通过开发新产品和产品标准等途径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学校与行业企业在共同管理专业群的过程中,达成了文化共识,可加大相互之间的融合,但“更多的是要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促使校企合作产生良性循环,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8]实践中这种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不仅企业要为学校提供资源与服务,学校也要为行业企业提供相关资源与服务,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政策和法律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很多要求,但事实表明,如果只强调行业企业如何服务学校,而学校不能为行业企业提供相关服务,无法形成互利共赢的机制,这种合作是很难持续的。关键的问题是学校能为行业企业提供何种服务、如何服务?无疑首先是提供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服务,这几乎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的事情,但仅此是肯定不够的。除此之外就是学校教师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服务,这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如何开发拓展这一领域,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学校在努力培养教师的技术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前提下,若能紧紧把握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结合各专业(群)的特点和优势,是完全可以提供更深层次服务的。如在校行企共同管理专业群的背景下,专业群可为行业企业提品开发、标准制定、技术创新,或战略发展研究等方面的服务,既推动了行业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促进了教师能力的提高,实现了互利共赢。随着中央厨房等现代食品技术的发展,餐饮业的标准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一带一路”经济推动餐饮业快速走向世界,对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餐饮行业只有努力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断开发新品,企业才有新的动力,才能赢得市场,同时这也为高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内容,为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找到了新途径。为深化改革与合作,按“产学研训”一体的思路,校企行三方共同筹资建设了一栋面积约2万平米方的湘菜大楼,作为湘菜产业专业群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既为专业群学生、教师和企业员工提供实习实训或培训,也为合作企业提品研发和检测等服务,更为行业大师、企业专家和师生提供合作研发平台,使基地其成为联系合作各方的有效纽带。基地中建有5个大师工作室,由湘菜行业顶级大师挂帅,企业专家和师生共同开发湘菜新产品,研发湘菜标准(包括菜品质量标准、食材标准、工艺标准和企业经营标准等),努力实现以产品和产品标准研发带动产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思路。湘菜新品和湘菜标准的开发,还为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资源,使教学内容和行业技术达到同步发展,而且通过行业大师工作室培养专业群师资,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做法,成为某些技能要求高且需师徒传承的专业提供了新的经验。为及时把握和引导产业发展,更好地指导专业群教学改革,校企行的教师和专家通过课题和论文等形式,对湘菜发展和专业群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其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决策和企业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参考,且加深了学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友谊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