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1
在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背景下,远程开放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同当今的课堂教育一样,已经面临着诸多挑战。从教育观念到教育目标、从教育内容体系到课程体系、从教育模式到教育环境、从教育评价体系到教育管理、从教育对象到教育主体等层面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远程开放教育的生存发展面临巨大的危机。这种危机迫使远程开放教育不得不主动迎战,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努力增强自己的合法性。
(一)信息化时代是对远程开放教育的理念与价值取向层面的挑战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整个教育领域的观念和理念都提出了挑战,信息时代要求教育具有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具有一种自由民主宽容的教育理念。现有远程开放教育在这些方面明显不足,有待更新和完善。
(二)信息化时代对教育目标与内容层面的挑战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时代要求建构一种学习者真正需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建构一种适合不同学习者的教育内容体系。可是环视当今的远程开放教育,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尤其是教育内容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学习者的实际生活、工作方面的需要而做出相应调整。
(三)信息化时代对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与方式层面的挑战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时代,学习者处于一种自媒体和其他媒体教育充斥的时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遥控式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因此,如何将远程开放教育与现场教育有机整合将是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不得不反思和努力去完成的重要课题。
(四)信息化时代对远程开放教育评介体系层面的挑战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时代,学习者处于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教育引导不到位的问题,如何建构一种适合信息化时代的学习管理和评价制度和体系是又一个重大的挑战。
(五)教育对象的变化加大了各种挑战
也促使远程开放教育的指导教师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信息化时代学习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大为便捷,使学习者的知识面广阔,同时思想世界异常复杂,这就需要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要注重自我角色的调整,注重自身思想素质、道德水平等方面的提升。
二、提升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水平的路径
鉴于以上我国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结合终身教育和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的理念。我们务必要积极思考远程教育开发的规划问题,国家和远程开放教育的主办者要建构国际化和信息化、科学化与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目标体系,不断整合创新教育模式和方式,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积极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素质,建构起我国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促使其获得新生。
(一)不断更新完善教育理念
推动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健康发展。这就要求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工作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坚持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坚持科学化和人性化、实用化的教育理念,以此引领远程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
(二)与时俱进
不断整合创新完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课程体系,夯实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基础。这就要求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工作务必要切合学习者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建构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强的教育目标体系、教育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从而促使远程开放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国民实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三)不断整合教育模式和方式
增强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工作要根据时展需要,尽量整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尽量采用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大力开展有实际价值的对话性教育活动,以此大力提高远程开放教育的效果。
(四)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为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师资队伍。远程开放教育需要从学识、思想道德、个人魅力、教育能力、现代化教育理念、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全力提升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力求打造一支专业教师队伍。
(五)不断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和考评机制
增强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就要求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工作者要形成一套系统的、自动化的网络学习管理制度和规定,让学习者自觉自主自由地学习;同时健全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模式,力争对学习者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和督导,增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六)国家层面
应该从政策、制度、法律、技术等方面规范好远程开放教育的环境和行为。这就要求国家在管理和支持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时,务必出台远程开放教育相关实施政策和制度,并依法对其进行治理和引导,确保远程开放教育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同时,从技术上,严格净化和美化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环境,排除不良信息和网上黑客的干扰,让远程开放教育畅通;务必加大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治理,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为远程开放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全力提升中国国民的读书力。
三、总结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2
摘要: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整合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去,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整合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语文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阅读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阅读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使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
1、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能动参与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又产生愤悱之情和阅读急切感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正是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更胜一筹。
3、丰富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渠道地充实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自主意义建构,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4、促进了课外名著研读,深化巩固阅读效果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二、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作文教学
1、创设情境,为写作教学创建理想的环境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
2、观察训练,激发想象能力
学生的观察往往是无目标、无序、出于好奇,看热闹,或是走马观花。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力的关键是学生学会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3、评议批改,全面提高作文效率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持续的写作实践基础上,而且重在修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
三、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口语交际教学
1、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观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训练。人们进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某一内容进行交流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为根据,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各种交际的情景,组织口语交际活动,使交际活动热烈、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交际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
单独的个人是不能构成交际活动的,交际往来必须由双方或多方才能构成。因此,口语交际课必须呈现多个的交际方面和多种交际往来的形式,具有活动的互动性。口语交际课堂上一般是教师与学生集体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个体交往、学生三人以上的集体交往、小组与小组的交往等,如果我们的背景仅仅是一间教室,学生的思维、想象受到一定限制,在各种交流中就不能充分发挥。
四、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综合性学习教学
课改的亮点之一是“综合性学习”,其要求语文阅读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等。在教学研究中,有意识地注重语文阅读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既充分展示了现信息技术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的特点,又给语文阅读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阅读素养,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让语文阅读课堂更优质,更高效。
1、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过程研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结果创新化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3
从2005年至今,教育信息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信息化区域性的均衡发展从一定层面反映着教育的公平问题,而信息化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本研究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河北省教育统计年鉴》中选取了2005—2012年间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发展等密切相关的数据,以其为依据对北京市与河北省地区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1-3],将北京市高校数据与河北省进行对比,二者比值越接近1,说明各类资源配置越均衡。并依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相关研究标准,划分为四个等级,即:高度均衡状态,0.8以上;基本均衡状态,0.6~0.8(含);不均衡状态,0.3~0.6(含);极不均衡状态,0~0.3(含)[1]。
2 概念界定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利用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4]。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是多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化政策、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5]。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对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 普通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均衡性情况
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由于教育信息化的特点之一是教育资源的多媒体化、网络化,故本文从多媒体化、网络化角度,考察普通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情况。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学用计算机、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方面。
1)历年教学用计算机数情况分析。由表1数据可看出,北京市与河北省普通高校的教学用计算机数都在逐年增加,整体发展良好。从纵向上看,北京市普通高校教学用计算机数明显高于河北省,但分析原因,可能是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由于两地区每年的在校生人数各不同而造成的。因此,拟通过二者的人均计算机数来比较两者在教学用计算机方面的真实差距,经过对二者人均计算机数相比得出绝对差异。结果表明,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教学用计算机方面,北京地区的普通高校与河北省普通高校之间的配置处于不均衡的状态。
2)历年语音室座位数情况分析。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以信息化的装备为物质基础,如表2所示,二者在语音室的人均座位数上绝对差异数五年间均在0.7以上,甚至在2007—2009年间,二者处于高度均衡状态。由此说明在语音室建设方面,北京市与河北省两地的区域性差异很小。
3)历年多媒体座位数情况分析。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媒体化。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市与河北省普通高校的多媒体教室数量均逐年增加,发展态势良好。这方面的硬件水平较高,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决策是分不开的。然而北京市普通高校在人均多媒体座位数上,个别年份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北京市普通高校与河北省普通高校在绝对差异上的数值均0.3~0.6(含)之间,呈现不均衡状态。
信息资源建设情况 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信息资源与基础设施建设不同,它属于信息化教学中软件资源建设的一部分,包括电子图书、网络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1)历年电子图书量情况分析。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教学材料不再局限于传统纸质书本与教学用具,学习者的学习手段逐渐多样化,基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学习逐渐发展起来,电子图书的出现,使得学习更加方便与快捷。表4显示出2005—2010年间北京市与河北省高校电子图书藏量的对比数据,结果显示,尽管2010年两地的绝对差异好于过去两年,但两地的电子书量差异仍处于不均衡状态。
2)历年开设网上教学课程情况分析。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开设的网上教学课程数也是衡量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指标。计算机数量在前面表1中已有所展示,普通高校的计算机数量虽然在逐年增加,然而人均开设网络课程的数量并不高,河北省高校开设的网络课程,人均网络课程数更少。网络课程的开设,需要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化政策、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支持,尽管一些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从表5中可以看出,2005—2010年间,无论是北京市高校还是河北省高校,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度并不高,在开设网络课程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 高等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策略与建议
重视区域均衡发展,平衡财政支出 教育信息化带动着教育方式与理念的变革,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平衡发展,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界人士必须想办法实现多渠道筹集基金,如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基金,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完成得好的地区高校进行奖励。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适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当调整教学的财务支出,在保证基本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将财务支出优先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来,切实提高对不同地区高校教育信息化均衡建设的重视程度[6]。
开发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均衡 目前,高校中的软硬件建设的配置比例并不均衡,很多高校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有的即使具备了各种硬件基础,然而信息化资源的建设跟不上,造成资源的闲置,使其效益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开发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各高校的资源如电子书、网络课程等软件资源统一组建,实现资源共享,既能促进不同地区高校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均衡程度,缩小信息化软资源的差距,又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
开发廉价实用的教育信息化产品 由于教育信息化必须以一定的通信技术作为载体,为了教育公平,有必要从媒体入手,开发廉价实用的教育信息化产品。首先,研究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开发廉价实用的产品,并根据各高校开设的专业以及招生的人数不同采购不同数量设施,不能盲从,造成资源的闲置。其次,对于信息化产品,在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加强对教师培训的同时,可适当开 发成本低廉、结实耐用、操作简单,直接适用于教学的教育技术产品,增强技术的专用性[7]。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201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河北省教育统计年鉴(2005—201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北京统计年鉴(2005—201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360百科.教育信息化[EB/OL].[2013-11-24].http://baike.
so.com/doc/5552299.html.
[5]刘荣,吴必昌.促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扬州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9-31.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4
[论文提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我国教育带来重大变革,尤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优化,缩小城乡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南昌县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研究了影响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因素,探讨了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行性策略。
二十世纪末,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文明鸿沟”,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日渐突显,并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期,我们对南昌县湾里区、安义县等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深深感到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学校相比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装备落后
目前多数农村学校不具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尽管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镇、村各级学校先后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和教学设备,但镇一级学校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约3%,村级学校还不足此数,信息技术教育课无法全面开展,有的教师即使制作了课件也因缺乏设备而无用武之地;其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落后,许多地方网络的延伸还没有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教师更难接触到优秀的教学资源。
2、教师运用能力欠缺
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具备信息化建设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课教师严重缺乏,一般教师也不具备教学课件的开发能力。以罗亭镇的中小学为例,只有初中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接近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而村小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都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师资问题,其课时也远远不够。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的差异性,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很多。对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来说,除了投资力度不够、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基本影响因素之外,我们认为学校教师的培训及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应是影响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学校发展经费捉襟见肘
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经费来源,而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难以完全填补的。相形之下,需要财政或学校挤出经费配置计算机、改造基础设施更是难上加难。
2、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农村教师能够接触到的一些软件多是面对城市的内容和硬件配置,没有适应农村教育的本土化的教学资源;由于不具备网络系统等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新的教学信息,课堂内容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在我们对湾里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时发现,农村多数教师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但由于缺乏适合于农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新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受到了影响。
3、教师培训力度欠缺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很少,当地相应的培训机构也很缺乏。培训内容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能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培训方式一般是“一刀切”的模式,教师不能结合自己的学科进行有效的学习。培训的结果是教师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与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起来。学校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后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价制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
4、校园文化氛围淡薄
大多学校决策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发展信息化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包装,可以产生吸引生源的效应,但在教学中全面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影响到升学率,因此,对设施设备进行大投入大建设后,没有促进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并不仅仅是物质支持条件的满足,如果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利用有限的信息设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领导和教师尚未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就得不到提升。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但不能再错过一个时代。全面理解信息化的内涵,用全新思维选择适合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是农村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其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方筹措资金 分批投入实施
(1)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对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也可以采取考核和竞争机制,把资金拨给有资格的学校或区域。
转贴于
(2)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说,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来保证持续发展是难以办到的。信息化设施更新和折旧快,耗材和维护的费用大,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应该通过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3)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启动和持续发展,必须有外部资金的注入,这样可以保证学校对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形成总体的长远的规划,对硬件设备做到配置统一,从而避免硬件设备来源复杂、随机增添、因规格不同带来使用与维护困难、不能适应教学需求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等现象或问题的出现。
2、整合教学资源 系统规划建设
在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初期,出现了“车、路、货”不匹配,“重硬轻软”发展不协调问题,客观地说这是正常的。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多种要素。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实现系统规划,使各要素协调发展。
(1)硬件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设备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在技术上要考虑计算机、网络的配置是否可满足软件资源运行的需要,数量是否满足师生使用的要求,现有基础对以后的设备升级、扩充有何影响等。
(2)软件资源建设
软件资源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核心,它的开发建设涉及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使用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资源内容与组织方式要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软件资源的提供与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从本地提取信息、事例;同时还要考虑资源的获取途径,以及对传统音像、文字资源的转化问题。
(3)教学资源的管理体制
信息化教学资源各部分的高效利用、有序发展有赖于管理机制的健全。对学校而言,管理的内容在整体上包括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长期、中期、近期的发展规划;在具体上包括对计算机教室、各种教学软件资源使用时间和数量的规定;还包括对教师参与资源收集、整理工作的相关鼓励措施等。
3、分层次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除了和城市教师一样,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培训时,我们要针对农村教育、学校信息设施和教师的特征,选择适合于农村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
(l)远程教育培训方式
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学校都拥有了卫星转播设备,我们可以利用卫星传播系统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具备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让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来提高信息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做成光盘,让教师通过观摩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2)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
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就是让教师带着“教学任务单元”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优势;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种培训方式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得到了体现,并且对我国很多区域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类形式容易使他们形成内驱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校本培训模式
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体系。可以组织各学科经验丰富、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通过优秀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
4、制定激励机制,形成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改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教师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设施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成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文化氛围,而不是在上观摩课或教学比赛时,被迫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应以建构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和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和归宿,集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创造性地解决资金与人才问题,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玉.农村信息化寒冰解冻尚需时日——江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李金凤.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
[3]荣曼生,李小明.株洲市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4]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5]汤新春.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质[J].中小学电教,2005,(6).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中学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这已是为实践所证明的雄辩命题。中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中学教育信息化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经过本人的全面了解和系统分析,结合周边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以下我粗浅地来谈一谈本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硬件系统而已,而是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有机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②. 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我校领导层以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在学校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耗巨资跨出了迈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在这几年里,为了能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宽带校园网、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加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致力于建设用于信息化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
时下不少的中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便是称为“有路无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中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所形成的“瓶 颈”,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及时从市场上引进和购置了大量的各学科电子教材教案,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形成的“瓶颈”,从而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 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 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 内容。
对于师资培训,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这项工作,我校虽然已走在了前面,但校领导认为,这个问题仍将作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管理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可见我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学校已经不惜重金初步建成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且引进和完善了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目前,这项工作已是制约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此,当务之急应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四、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从目前某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情况来看,有些领导和教师还存在着片面的模糊认识,他们只是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根本不去或者很少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用或者很少用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一些领导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不重视培养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能否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不重视或不作要求。
如果是这样,我们便会步入一个“怪圈”:一方面叫喊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却闲置在那里,对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因此将严重阻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要彻底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道理很明白,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 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充分发掘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潜力,也让这些耗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够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之下,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地位,也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
在校领导的关心、重视和监督之下,在信息技术组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和带动之下,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近年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向传统的教学方式发起了挑战:在保持传统教学方式优势的同时,逐步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以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龙头,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继续深化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 研究生; 培养管理; 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135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241- 02
0 前 言
高校作为国家知识创造与传承的核心组织,信息化正成为其教学、科研、管理、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存环境。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也日益繁s,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研究生培养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各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探讨了培养系统的架构、功能,分析了系统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培养系统的架构和功能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各教育业务系统中,培养系统起到了中央枢纽作用(如图1所示)。其前置信息包括学生信息(来源:学籍系统)、导师信息(来源:教师系统)和课程及成绩(来源:教务系统),而通过培养系统填写的培养计划、开题、中期、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论文答辩等信息为学位系统提供了培养环节信息,也是申报学位信息的主要来源。
以开题报告环节为例,首先,研究生通过培养系统填写开题报告及考核表,同时可以上传参考文献,提交导师和同学指导,系统会自动给其导师及同学发送请求指导的邮件。然后导师可以在线审核和填写意见,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在导师审核通过之后,由研究所教育干部审核并填写意见,并组织考核小组公开考核并在线填写考核意见及成绩。最后提交培养办审核备案。又如学位论文评阅环节,培养系统支持三种论文评阅方式,即一般评阅,单盲评阅和双盲评阅。首先,研究所(院系)教育管理干部可以通过培养系统进行评阅专家信息的维护与管理,在聘请专家进行论文评阅时,可以给专家发送电子邮件,请评阅专家回复是否可以参评,专家同意后即可以通过培养系统实现学位论文的查看和下载,并在网上填写和提交评阅意见。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培养系统的问题及对策
尽管培养系统有很多优势,但是由于培养系统涉及的研究所较多、用户角色较多,培养管理环节较多且流程比较复杂,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2.1 用户需求问题
尽管在培养系统建立之初已经对各研究所进行了多次调研,但是在系统实际使用过程中,各研究所(院系)对同一系统功能会提出不同的需求。例如在论文评阅阶段,对于每个研究所,评阅方式不尽相同,有的采用一般评阅方式,有的采用单盲评阅方式,还有的采用双盲评阅方式,还有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评阅方式,甚至有些研究所对同一名学生采取几种评阅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一是需要在设计和开发系统时做好调研工作,多听取各类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在完善和改进系统时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处理方式,例如给各研究所更多自主设置权限,从面向管理向面向服务转变,实现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应用。
2.2 信息化技术问题
信息技术是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直接因素。在培养系统试运行期间,尤其是正式投入运行之时,培养系统面临着性能上的考验,如系统的完全性、稳定性,系统的易用性,界面友好性等。培养系统的用户角色较多、访问人数众多、流程较复杂,而且与其他系统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交互,这就对培养系统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对信息化管理提供全面的校园网络安全保障和硬件建设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安全、稳定与高效运行。
2.3 信息化绩效问题
信息技术是否让师生真正从中受益,是否促进了大学自身使命的实现,这将成为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大问题。管理信息化建设除了完成教育管理的功能,还应该具备监控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功能,从而能够快速、批量地完成质量预警、督促等,以有效保障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3 结 语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将继续受到各类新兴技术和高等教育变革需求的双重影响。信息化建设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个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成为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培养系统,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与优化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培养过程监控和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林梅,刘永贵,桑新民. 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研究论纲[J]. 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