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钱学森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的故事范文1

一、补充有助于理解课文的材料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告诉我们,教学不能“教教材”,而应“用教材去教”。如《负荆请罪》是一出两幕话剧。第一幕讲述了蔺相如解释自己不与廉颇计较的原因,第二幕讲的是廉颇“负荆请罪”。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廉颇为何请罪,他有什么罪?这需要我们从第一幕话剧中寻找答案。为了更好地把握廉颇负荆请罪的背景,有必要在课前让学生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故事。因此,我抓住这一点请学生查阅“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中人物的资料,把认为有价值的内容补充到人物介绍里来。后来,在进行话剧表演时,学生对人物的性格拿捏得比较到位,尤其对廉颇当时的表现作了仔细揣摩,将廉颇从原先的傲慢转为真诚的道歉,从动作、表情、愧疚的神态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二、补充有助于情感升华的材料

对课文的理解,只对课文内容进行引导分析还不够。比如《钱学森》这篇课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得意”和“得力”这两个词的内涵:什么样的学生才是老师得意的学生?钱学森为什么会成为老师得意的学生?他是怎么做的?你们怎么做才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呢?这样的拓展延伸,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对于钱学森归国的艰难,课文仅寥寥数语,学生感触不深,于是我给他们补充了“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钱学森回国意志的坚定,旨在让学生感受钱学森的爱国情感。为了使钱学森这个人物形象更生动,我还介绍了他取得的一些成就,以及人们对他的评价。如出示“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份颁奖词恰如其分地评价了钱学森,适时、适度地引入材料深化了学生对钱学森的认识。

三、补充有助于拓展延伸的语言材料

现在,教师越来越关注材料补充对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意义。除了以上两种形式,我们还可以在教学结束时补充适当的材料,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学完《钱学森》一课之后,我让学生通过上网、请教他人等途径,查阅有关钱学森的其他资料,进行收集、加工、创作,结果学生写出了《伟大的导弹之父》《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的贡献》《钱学森语录》等文,呈现出一个多维立体的钱学森形象。

钱学森的故事范文2

有一个被用国主义教育的故事自我们的童年便反复传扬。如今,这部以“钱学森”命名的电影即将上映,在波谲云诡的电影市场上,它又价值几何?

诚然,一部电影的价值远远不能以票房评判,但作为产品,它终究无法回避在市场体系下被称量的命运,多一元票房、多一个观众,它的价值也多一份彰显。《钱学森》的明星班底和投资规模均不输一些主流商业片,也确实做到了近年国产同类影片的较高水准。一些段落也颇有感召人心的力量,不论是基于历史细节之上的戏剧性情节编织,还是精彩的剪辑节奏,场面、特效等能够凸显“大片”气质的环节的有效保障,都体现着创作者在“真实”的镣铐之下尽可能从各个方面提升影片观赏性的努力。

从情节构成上讲,影片其实面临着一个难题:钱老的一生固然传奇,但作为常规电影所需要的强情节冲突,几乎全部集中在前半段,即归国的奋争。强烈的外在动作牵引着人物的命运,也牵引着观众的情绪。一旦困境解除,叙述的动力何在?科学家的日常化作为和艰深的科学原理,显然是不宜于银幕呈现的,需要影片做出从情节推动向情绪推动的转移。对此,影片的做法谈不上多么高妙,但效果尚佳,即采取倒叙时空,将钱学森立志用科学改变国家命运的主题从一开始就牢牢灌输下,同时放大内在情绪和情感戏的篇幅,不论是钱学森内心的骄傲、遇挫的愤懑,还是他与蒋英的完美爱情,都有充实的笔触刻画。陈坤饰演的钱学森,受限于过于俊美的外形,虽不似“蒋经国”和“雨化田”般令人惊艳,但也基本贴合了一代科学巨擘的精神气质。陈坤以一种卓然的自信演绎着这个被无数光环笼罩着的人物,在同辈演员中,他对各类角色的驾驭能力已经傲然领先。

从类型说,《钱学森》毫无疑义地属于传记片,但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影片很容易被归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说法之中――“人名电影”。推而广之,“人名电影”不是“名人电影”,它不能成其为一种类型,却足以称之为一种现象,每年总有一大把叫着各色人名的电影纷纷扬扬登场,多属为各色典型和英模人物订制,宣传动机居首。然而并非每一个人都适合拍电影的!常有作品以人物立意的积极正面掩盖其他方面的无所适从,容易演变为不图艺术、不问票房,只求表扬。同时,作为正面宣传的对象,从宣传主体到人物的家人和亲属,树碑立传的心思在所难免,自觉不自觉地“为尊者讳”,人物的侧面、背面,更无须说缺点和弱项时常会被有意地忽视与屏蔽,自然也使得作为电影中的人物的生动性、独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打了折扣。这与国外很多“名人电影”专门挖掘“传主”性格中不为公众所熟知的一面,从而凸显其独特视角的做法大相径庭。也是固然近年“人名电影”层出不穷,但少有能与市场真正融通,少有为观众主动接纳的原因所在。

《钱学森》以较为精良的艺术质地和在偶像化和情感化等商业电影手段上的悉心开掘,对当下蔚然成风的“人名电影”构成了一定启示:将电影交还电影本身。

钱学森的故事范文3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说一节课是一座大厦,那么导语则是大厦的地基,地基的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厦的安全,导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让导语直接渗透学生的身心,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导语的引诱下迅速集中注意力,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一、温故知新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巩固旧课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绿》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大自然美不胜收,五彩斑斓、景色秀丽,每天都带给我们诸多视觉盛宴。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万马奔腾、一泻千里,其声如千人击鼓,使人惊心动魄。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朱自清笔下《绿》的勃勃生机、绿意盎然吧!

二、故事导入

在教学新课时,故事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使学生在故事的引导下逐步导入新课,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若能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我们先听一个故事,名称是“胆大的钱学森”六十年代,在一次导弹试验中,因操作有误,弹体瘪进去一块。在场的人看了都十分紧张,认为这是一个大故障,导弹不能发射。钱学森听完汇报后,亲自爬到发射架上,查看故障后,认为不影响发射,所以他主张发射照常进行。钱学森的科学分析虽然很有道理,但他的决策仍有很大风险,许多人表示担心,拒绝在报告上签字,后来钱学森一人将报告送到北京得到批准。结果如钱学森所料,这次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个故事突出了钱学森的胆识和学识。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被引入到新的情境之中。

三、多媒体导入

使用集形、声、光为一体的多媒体手段,是学生乐于接受的。直观性强、感性鲜明、场面突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在教学《项链》时,我用电视机给学生播放项链的表演短片,让学生在欣赏电视节目的同时,理解了课文内容,并对文章的主人公有了感性认识,将主要情节第一时间渗透学生的身心,也使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明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得心应手,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四、巧设问题导入

语文课堂的教学要在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展开,即以教学“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促使学生自主解决原有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导入新课。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就会主动去解决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教《留学巴黎》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留学意味着什么?②留学都需要那些条件?③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④冼星海何许人也?学生思考后,对每个问题做了认真的回答。前三个答案都是从当今社会的角度回答的。留学意味着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技术;留学需要大笔的金钱、学校的推荐:留学的真正目的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得到更多的报酬凡此种种。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留学巴黎》看看冼星海是如何留学的。教学气氛一度,也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到了一个新的情境中。

五、利用时事导入

语文课的教学是多元化的,它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时俱进。特别是新课改的形势下,更需要时代信息,使语文课堂与社会接轨与生活接轨,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了解社会懂得生活,既丰富了人生也开拓了视野。特别是要事大事更需要给学生介绍,哪怕与本课联系不甚紧密的内容,比如北京奥运会期间,每天课前第一时间向学生通报奥运战况,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奥运的激情、运动健将的拼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团结拼搏精神。

六、创设情景导入

钱学森的故事范文4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机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92-001

1802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次将机智的概念引入到教育议题中来。他在演讲说:“关于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呢?”那么,什么是教学机智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教学机智是能够拨动学生心弦的表现力,是能够捕捉教育契机的洞察力,是能够消除隔阂、打破僵局面的应变力,是能够画龙点睛、掀起的推动力。在缤纷的语文世界里,教学机智可以表现为:

一、抚慰心灵

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教学《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时,要求学生就“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句,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五分钟后,当大多数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对课文的创造性理解的时候,孙老师发现一位短头发的小男孩,目光下沉,似乎连与之正视的信心都没有。孙老师微笑着走近他,亲切地说:“孩子,你对课文的这句话一定有自己的理解,愿意实话实说?我很想听到你的声音!”他静默着。孙老师把手轻轻放在他的肩膀上说:“聚光灯那么亮,观众那么多,又是第一次上台,紧张在所难免,深呼吸一下,好吗?”深呼吸之后,又是十秒钟的沉默,他才怯生生地说:“家把爸爸、妈妈和我结为一个整体,可是……可是爸爸妈妈离婚了……我跟奶奶过,原来的家里再也没有我的位置了。”说着,他伤心地哭了起来。就在那一刹,孙老师躬身把他抱了起来,抱在怀里。一面用纸巾拭去他脸上的泪水,一面说:“孩子,我很理解你特殊的人生际遇。给你讲个小故事吧:海洋里有一种珍珠贝的小动物,每当有一些泥沙之类的异物进到他软软的身体里,它总是把它们包裹起来,温柔地包裹起来,慢慢地化为一粒珍珠。其实,人有时也要学一学这珍珠贝,能够把波折和磨难用心温柔地包容起来,日久天长,挫折与磨难将会化作内心中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无疑,孙老师是机智的。因为只有机智的人,才能读懂受伤的心灵,才能听到它微弱的声声召唤。“教育机智是一种我们拥有责任的表达方式,我们以此来保护、教育和帮助孩子成长。”

二、打破坚冰

著名特级徐善俊教《赤壁之战》有一个精彩的教学环节:课文教完了,他问学生:“大战结束后,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会说什么?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训练,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不论哪个班,每次讲到这里,学生的发言都异常热烈。可有一次,一位学生的发言却差一点使徐老师马失前蹄。他说:“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这一句话,无异于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心中将要喷薄而出的火焰。课堂的气氛顿时像凝固了似的――学生表情一脸茫然,听课者心中“愁肠千结”。只见徐老师先是笑了一声,继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你说曹操回去以后,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现在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行不行?”这一问,课堂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 学生把曹操的“内省”说得一五一十。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徐老师处变不惊,随机应变,他没有固守自己的一隅之见,而是勇于直面自己的粗疏,否定自己的设计,另寻他路。徐老师顺应学生思维――既然不开会总结,那就在心里反省吧!从而解开学生的“心结”,直抵学生的心灵。成功地打了一场在退却中前进的“迂回战”。最终,殊途同归,理想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可以说,师生共度的每一节课,如同在大海上航行,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充满着挑战、充满精神的历险。只有机智,才能给“意外”抹上艳丽的色彩。只有机智,才能让航船四周的坚冰逐渐消融。

三、推波助澜

教学机智“从来都是在瞬间判断和迅速决定中自然展现的”,它稍纵即逝,无迹追寻。但凭着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教学法的了然于心。尽管,教学机智,是不可能事先计划的。但你完全可以为教学机智做些准备――思想的或心理的。

特级教师陈建先教学《钱学森》时: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读书感受,谁先来说?

……

生:钱学森说:“他是中国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我读了很受感动,我想起了一首歌《我的中国心》。

师;能给大家唱几句吗?来!掌声鼓励!

生:唱“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师:《我的中国心》最初是由香港歌手张明敏在2世纪8年代的时候演唱的。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出了全世界爱国华人的共同心场。会唱吗?来!一起唱!

(师生同唱《我的中国心》,气氛热烈。台下掌声雷动)

师:唱起这首《我的中国心》,有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感觉很激动!

生:感受很自豪!

生:很兴奋!

生:很想大喊一声!

师:喊什么?

生:(大喊)中国,我爱你!

师:多么真挚的情感!多么富有激情的呼唤!你同样喊出了身在美国心系中国的钱学森的心声!有把握把钱学森的心声读出来吗?

生:(读钱学森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我听到了深情!谁再来?

(一生激动地再读钱学森的话)

师:我听到了深情而又激动!来!一起读!

钱学森的故事范文5

松滋市斯家场镇文家河小学六年级 彭静

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了《詹天佑》这篇课文。课文讲得是詹天佑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事迹。我被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被他的杰出才能所折服。詹天佑你真伟大!

1905年,面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和嘲笑,詹天佑没有惧怕,没有退却,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在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的时候,困难重重,但他没有退缩,而是想方设法去克服。因为在他心中有一个信念: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会惹外国热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强大的爱国动力和杰出的才能,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会击,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这是一条爱国路!这是一条争气路!

钱学森的故事范文6

“大家快来尝尝我们刚刚种植成功的新品种。”走进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大棚,瓜藤、果叶构成的满眼绿色和外面的茫茫戈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育师刘雪芹热情地招呼大家品尝她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果蔬―黄瓤西瓜、网纹甜瓜、迷你黄瓜、草莓……别看这些蔬菜个头不大,但香气四溢,甜度很高。刘雪芹说这正是沙漠蔬菜的特点。

恩格贝,地处中国沙漠之一的库布其沙漠中段,蒙古语的含义为“平安、吉祥”,历史上曾是一块水草丰美、风景秀丽的地方,然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为破坏,土地逐渐荒漠化。近年来,恩格贝大力发展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为理念的沙产业,将荒漠发展成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沙产业、草产业,曾被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称之为“第六次产业革命”。

沙漠戈壁并非绝对“不毛”

中国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而且呈扩展的态势。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防沙治沙迫在眉睫。

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这位科学泰斗俯瞰着西部中国广袤而贫瘠的荒原,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预言―西部中国16亿亩的沙漠戈壁将会为国人每年生长出几千个亿!而实现这一“神话”的途径是发展沙产业。

钱学森做出这个预言的理由十分独特:沙漠戈壁在中国大约有16亿亩,与东部南部的农田总面积相近。传统农业时代的人们潜心于东部南部的农田,通过精耕细作养育了一个民族。新型农业―21世纪的大农业必须开拓新路子,转移战略核心,潜心于我们未知的领域―沙漠戈壁,沙漠戈壁的原始状态以及人们对它的未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加映衬出它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因为,沙漠戈壁并非绝对的“不毛”,只有极少数的地域干旱不长植物,只要有些降水,沙漠戈壁就有植物生长,甚至有大量多年生植物。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造就了沙漠戈壁植物的独特性和难以复制性,如特殊药材,各种习性特别、品质特别的沙生植物等,这些为沙漠生“金”提供了可能。钱学森将这一生物技术为核心所引发的大农业革命称之为“第六次产业革命”。

自1984年钱学森提出沙产业、草产业的理论以来,沙产业、草产业日益受到各地的重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涌动起一股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热潮。这些新兴产业不仅激活了地方经济,引领农牧民脱贫致富,还为中国生态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是发展沙产业的一个典范。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管委会农牧林水局局长任学军告诉记者:“由于这里靠近沙漠边缘,种植空间相对较小,但我们的目标是提供最好的品种和技术指导,做好沙产业、新能源的试验示范,将天然有机果蔬推向市场,并辐射带动周边百姓,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80后农技师和她的“神奇”种子

恩格贝阳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始建于2008年,2009年正式投产。也就是那一年,刚刚大学毕业的80后山东女孩刘雪芹来到了恩格贝,开始了她的设施农业大棚经济作物、新品种蔬果栽培工作,这一干就是8年。如今,走在田间地头,大棚里的每一苗株刘雪芹都了如指掌。“这棵是今年刚种的,长势还不错,因为所有的种植技术都是成熟的,今年只不过是换了个品种。”刘雪芹拨弄着一条已经有拇指粗的黄瓜说。

刘雪芹所说的新品种来路不凡,这些新品种子都是经过太空育种,经过人工筛选出基因突变良好,拥有优秀抗逆性的种子。

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卫星搭载太空育种。

太空育种跟转基因是两个概念。太空育种是利用空间环境条件加速生物体的变异过程。这与自然变异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太空育种只是将植物DNA打乱重排,并没有导入其他外来基因,所以与转基因有着本质的区别。此外,太空育种还具有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能力强等特点,这都是普通种子所不具有的。

为了更好利用恩格贝充足的阳光资源和昼夜温差大的天气特点,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造了日光温室和半地下式的暖棚。不仅保温效果显著,而且采用中国科学院设计的滴灌技术,比常规灌溉节水60%。“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正是沙产业发展理念的核心所在。

刘雪芹每天上、下午都要去试验基地观察记载苗情,无论是冒着荒漠戈壁40度的高温酷暑,还是踏着北疆大地几十厘米厚的皑皑白雪,从未间断。面对名目繁多的新作物品种,五花八门病虫草害复杂情况,层出不穷的新生物技术,刘雪芹白天干活,晚上看书,向专家、老l请教,8年多来,积累了丰富的沙漠试种育种经验。

如今,在刘雪芹的精心照顾下,在实验基地无污染环境下生产出的美味蔬菜、瓜果已成为恩格贝阳光农业的一道亮丽风景。刘雪芹说下一步他们将要扩大种植面积,推广成熟种植技术,带动周边农户致富。“根据目前的试种情况来看,以番茄为例,一亩地能产近1万斤果实,一年可以两茬,按照目前市场上的价格,一年纯收入能达到5万元人民币左右。”据了解,实验基地出品的果蔬产品因为无污染、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在市场上有很好的销路。它们不但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餐桌,有些明星产品还远销到香港等地区。

恩格贝“变不毛之地为沃土”

目前,恩格贝日光温室共有120栋,可生产面积为147亩。其中半地下式暖棚27栋,每栋可种植面积为2亩,可以全年进行生产利用;拱棚93栋,每栋可种植面积为1亩。已经试种成功了黄瓤西瓜、网纹甜瓜、迷你黄瓜、迷你冬瓜、航天玉米、小甜瓜、西红柿等多个航天品种。

阳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是恩格贝沙产业高新科技实践基地的诸多项目之一。它与恩格贝种植园区、养殖园区、沼气工程区以及微藻生物育种基地共同组成了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现代阳光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是恩格贝沙产业高新科技实践基地的代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