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明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范文1
方案强调,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要坚持绿色引领、统筹兼顾,政府支持、市场导向,存量优化、增量倾斜,系统设计、稳妥推进的基本原则。以现有补贴政策的改革完善为切入点,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将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在保持存量补贴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基础上,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统筹协调,提高补贴资金使用的指向性;增量资金重点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倾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方案指出,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要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率。统筹补贴、环境保护等政策措施,协同推进、循序渐进、相互促进、形成合力。鼓励地方探索创新,注重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政策,稳妥推进改革。
方案强调,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要从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入手,加快改革完善相关政策。全面推开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等农业“三项补贴”改革,鼓励各地创新补贴方式方法,切实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自觉提升耕地地力。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稳步推进国内渔业油价补贴政策改革。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范文2
一、委托单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
二、申请单位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
三、研究课题
1.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研究。
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研究。
3.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研究。
4.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研究。
5.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6.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研究。
7.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制度机制研究。
8.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新机制问题研究。
四、具体要求
1.课题申请单位要根据自身研究优势,精心筹建课题组,并对课题组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负责。鼓励组成跨领域、跨学科的专家团队联合申请。
2.课题组负责人须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高级(或相当于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此条件的,须有两名同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书面推荐。
3.课题组负责人必须是该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正组织者和指导者,并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挂名或不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作为课题组负责人。
五、申请、评审事宜
1. 申请单位可登录网站:http://,下载《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改革研究课题申请书》。
2.申请单位根据自身研究优势选择课题,如实填写《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改革研究课题申请书》,并于2014年6月30日前通过邮寄或快递方式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以邮戳时间或快递交寄时间为准)。
3.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课题评审小组,从研究的创新性、深入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对申请单位的申请书进行评估,重点评估课题研究方向是否可以为改革方案研究制定工作提供参考,择优遴选课题承担单位,并于2014年7月15日前通知承担单位联系人。
六、课题进度要求
1.承担单位接到遴选结果通知后,于2014年7月25日前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签订项目协议书。
2. 承担单位应于2014年8月10日前完成课题研究大纲,提交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审查。
3. 承担单位根据审查结果,对研究大纲进行修改完善,于2014年9月底前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提交中期研究报告,并根据要求做好中期成果汇报的准备。
4.承担单位根据中期评审反馈意见深化研究成果,于2014年11月底前提交最终研究报告。
5.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重大课题验收相关管理办法,对最终研究报告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正式向承担单位印发结题报告书。
七、课题研究经费
根据课题研究具体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一般在10万元左右)。
八、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邮编:100824)
联系人:马楠、赵少钦
联系电话:(010) 68505838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范文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按照市委提出“加快创业创新,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丽水新跨越”的战略部署和“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基本要求,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以创新发展生态经济和体制改革为突破,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务体制,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转型和制度创新,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改革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把建设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山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均衡性,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着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子。
——坚持以人为本与市场化取向相结合的原则。把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结合起来,既要突出改革的人文关怀,提供公平的竞争和准入机会,又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推动要素合理流动。
——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致力于更高发展水平的改革,致力于对稳定更高要求的改革,致力于在更高层次上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突破。
——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促进的原则。集中民智民力,推进市场取向改革。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进全民创业和全面创新。
三、主要任务
(一)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1、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改革。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有*特色的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建立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循环经济试点项目的实施,积极利用CDM机制,加快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动。(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经贸局、县水利局、县环保局、县科技局、县工业园区参与)
2、继续深入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促进各类要素公平、公正、公开配置和向有活力、有效率、有竞争力的改革创新领域集聚,做好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责任单位:县监察局牵头,县经贸局、县农业局参与),建立有利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责任单位:县农业局)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改善发展民营经济的体制环境。围绕增强国有企业控制力、竞争力,继续加大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优化重组的改革力度。完善相关政策,解决好部分国有、集体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深化投资融资体制改革,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条件。继续深化民营经济公平市场准入机制改革,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加快自主创新的政策意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介机构的发展。(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经贸局、县国资办、县人劳社保局、县人民银行参与)
(二)、着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全面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县范围内推进乡镇财政管理和化解乡镇债务、健全村级组织运转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责任单位:县财政局牵头,县发改局、县人劳社保局、县编办、县农办、县民政局参与)
5、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机制。加快编制新农村规划,制定出台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的优惠政策,研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县农业局牵头,县下山脱贫办、县建设局参与)探索建立公共财政向新农村建设和公共服务倾斜的保障体系及多元化投入机制。(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全面实施农村住房保险,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人保公司参与)
6、积极推进中心镇改革。“扩权强镇”深化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按照《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大力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建立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中心镇建设的投入和政策倾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建设局、县农办、县财政局、县人劳社保局、县民政局参与)
7、深化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造。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改革,建立县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责任单位:县农业局牵头,县工商局、县供销社参与)
(三)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8、不断理顺政府管理体制。按照大部门体制的要求,理顺交叉重复职能,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探索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规范管理的体制机制。(责任单位:县人劳社保局)加快水利工程体制改革。(责任单位:县水利局牵头,县发改局、县人劳社保局、县财政局参与)
9、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管理分离的原则,加快教育、医疗、水利、公用事业等体制改革,逐步探索建立“管、办、评”等分离的新型模式。(责任单位:县人劳社保局牵头,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建设局等参与)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责任单位:县人劳局牵头,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参与)
10、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扩权强县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扩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整合,减少审批事项,创新审批方式,提高行政效能。(责任单位:县府办牵头,县行政服务中心、县法制办、县监察局等参与)建立完善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探索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责任单位:县发改局)
11、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研究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1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着力建立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信用信息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以主体信用为基础、以道德法制为支撑、以健全信息服务为重点,加强部门合作,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进资源与信息共享,建立比较完善富有*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为改革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环境支撑。(责任单位:县府办牵头,县经贸局、县人民银行、银监办及各专业银行等参与)
13、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就业,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取得实效,努力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全社会覆盖。大力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责任单位:县人劳社保局牵头,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发改局参与)
14、推进公平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促进农村教育发展,重点研究解决教育投入和规范收费问题,研究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政策,加快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欠发达乡镇流动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的结对帮扶机制,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发展民办教育,加大民办教育扶持力度,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责任单位:县教育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参与)
15、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开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前期调研,开展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试点,加快构建完善人人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加大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县卫生局牵头,县药监局、县发改局参与)
16、深化文化体系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政企、政事和管办分开,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为企业的改制步伐,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文化事业发展,制定非物质遗产保护政策。(责任单位:县文广出版局牵头,县人劳社保局、县国资办参与)
17、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体制机制,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县农业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推进林产品深度加工,加快形成高效生态林业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县林业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加快有利于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体制机制创新,促使旅游业成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责任单位:县旅游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
18、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比重,实现对外贸易从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发展加工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积极扩大进口贸易,重点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重要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积极引进优质外资项目提升工业园区产业层次,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贸易业务,提高工业园区的经济外向度。加强县经贸职能部门队伍建设,强化外经贸行政体制改革。(责任单位:县经贸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范文4
第一,着力“调”,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绿色调整。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减煤”“减化”为重点,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严格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加快淘汰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落后产能,把“十三五”减煤目标增加到3200万吨,以能源结构调整倒逼产业结构优化。认真落实《关于深入推进全省化工行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落后化工产能淘汰地方标准,开展“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重组一批)。今后一律不批新的化工园区,对达不到安全、环保、能耗要求的化工企业,依法限期淘汰;对位于敏感区域、风险突出等“摆错位置”的化工项目,也要分步实施搬迁,推动化工行业绿色、安全、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区域规划环评,指导各地将环境因素系统纳入产业选择、生产力布局的前端决策,真正从源头防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二,精准“治”,全力打好三大治污攻坚战。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实施一批大气治理重点工程,2017年实现大型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燃煤小锅炉整治全覆盖。大力削减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制订实施包装印刷、家具制造等重点行业水性涂料“替代”计划。在所有化工园区开展废气泄漏检测与修复,着力解决恶臭扰民问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督促各地严格落实“断面长”水质改善责任制,在重点流域划分设立优先控制单元,突出抓好太湖流域氮磷污染控制。会同有关部门系统推进黑臭水体整治,限期关闭搬迁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项目,2017年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一定要让群众喝上放心水,让群众门前的河水逐步清澈起来。有力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着力控制环境风险,逐步扩大治理修复试点,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同时,加快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设施,继续实施重点风险企业环境安全达标工程,排查整治沿江危化品行业的环境风险隐患,时刻绷紧污染事故防范这根“弦”。到2020年,确保全省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0%,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72%以上;104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到70.2%,地表水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水体基本消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第三,科学“保”,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大格局。在守住生态红线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太湖生态保护圈、长江生态安全带和苏中苏北生态保护网。在全省选择一批生态本底较好、保护意义突出的县市,开展“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于其他地区。盐城珍禽、大丰麋鹿、泗洪湿地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江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闪亮的生态“名片”,把它们保护好,生态价值巨大,标杆意义突出。要对这三个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做出调整,设置独立的“生态保护特区”,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这个“特区”的主要使命就是把保护区管好、保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绝不允许出现违规开发和生态破坏的问题。突出抓好苏北苏中生态保护网建设,重点加强南水北调“清水廊道”和洪泽湖、骆马湖等良好“湖泊群”保护,引导相关地区保持生态优势、挖掘生态“富矿”,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第四,深化“改”,增强环保制度改革功效。认真落实《江苏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综合改革方案》,借鉴中央环保督察模式,建立省级环保督察机制,把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进一步压紧压实。稳步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切实增强环境监管的统一性、独立性和权威性。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直接挂钩的财政政策,将水环境资源“双向”补偿断面由66个增加到112个,全面推开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研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基金,严格落实企业排污差别化收费政策,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跟各地、各类排污单位算一笔“多治受益、多排吃亏”的“大账”,充分发挥环境经济政策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切实增强各类主体自觉治污的内生动力。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范文5
百余年前,先贤张謇兴实业、办教育、发展各类社会事业,一座江海之城开启了近现代文明的征程,人们赞誉南通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如今,南通以拥黄海浩荡、揽长江奔腾的豪情,拓海优江、陆海统筹,进行着一场名城复兴的伟大实践。经济增长稳中向好。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53亿元,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50亿元,增长13.2%,二者增幅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9、3.1个百分点;深化改革展开布局。积极争取国家级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形成50多项改革意见和方案;开放开发深入推进。获批江苏省“走出去”先行先试试点城市;通关“单一窗口”基本形成,外贸进出口总额首超300亿美元,增幅居沿江八市首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家生态市建设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村庄环境整治通过省级全域性考核验收,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梦的南通篇章从这里点染、升腾、激荡。南通,聚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之优势,抢国家陆海统筹发展战略之先机,谋港产城融合之良策,正在奋力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建设新南通、迈出新步伐” 的铿锵乐章,已在700万江海儿女的追江赶海、弄潮创业中奏响。
陆海江的激荡
――从依江傍海走向追江赶海,打造独特优势
昔日南通,虽依江傍海,但有江无桥、有海无港,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一度被人称为“难通”。今日南通,大桥梦、港口梦一个个变为现实,南通不再“难通”,“通企”争相“出海”,这座“近代第一城”又一次扬起了追江赶海的风帆。
放大江海优势。依托沿江沿海“T”字型主轴线交汇点优势,着力构建江海联运的重要枢纽,长江中上游及苏中苏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打开过江通道。围绕实现与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跨江发展,在166公里沿江岸线上,建设崇启大桥、崇海大桥、苏通大桥、沪通铁路公铁大桥,打开四个过江通道,让长江天堑变通途。编织高速公路网络。以南通城区为中心,建设海启高速和锡通高速等项目,形成“两环四射”的高速公路网布局,覆盖所有县级及沿江、沿海地区重要节点,市域内半小时即可进高速。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七横九纵”普通干线公路网,密布全市;“三纵四横”内河航道网实现江、海、河联动发展,实现沿海三个港区三级航道疏港,千吨级货轮通江达海;“七客八货”公路运输枢纽布局打造综合运输枢纽,实现客货运输无缝衔接。
激活陆海资源。资源活,陆海兴。南通陆域面积80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接近10000平方公里。只有通过陆海统筹破解资源和环境等要素制约,才能让沉寂的资源活跃起来。破解瓶颈制约。以往沿海区域与中心城市(城镇)之间建设用地空间匹配不平衡现象相当突出;建设用地利用粗放、效率较低;陆海资源统筹利用及管理衔接和协调不够;海洋资源开发缺乏有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护。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让市场在陆海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优化开发格局。沿江地区不断优化,适当转移沿江工业,进行提升转型,创造更多的生活和生态岸线,创造良好的亲水空间,彰显出滨江城市特色;沿海地区着力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以港口引领、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使沿海前沿区域成为城市建设的龙头。科学配置资源。推进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探索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政策和制度设计,逐步实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目标,构建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弘扬江海精神。浩瀚的大海孕育了江海儿女海纳百川的坦荡胸怀,奔腾的长江养成了江海儿女百折不挠的坚强品格,二者共同铸就了南通“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灵秀隽永的江海文化。厚重的楚汉文化和灵秀的吴越文化在这里融汇激荡,碰撞出南北兼容的江海文明和北雄南秀的江风海韵。6500年前,伴随着南通的成陆而孕育的青墩遗址是江淮东部原始文化最重要的代表,环濠河建成的20多座博物馆成为江淮文化与吴越文化相互交融的江海特色文化地标。弄潮创业的江海儿女。南通先后走出三国名臣吕岱、明代名医陈实功、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以及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等历史名人,孕育了表演艺术家赵丹、著名诗人卞之琳、数学家杨乐、书画大师范曾等当代名家,诞生了两院院士38位,世界体育冠军18位,其中奥运冠军7位。追江赶海的江海精神。千百年来,南通先民围堰造田、开荒煮盐,盐海变桑田,蛮荒成福地。近代,张謇开风气之先,在南通缔造了第一所师范学校等10多个全国第一,南通由此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当代,南通作为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体育之乡、长寿之乡、文博之乡、平安之乡、新侨之乡,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大战略的叠加
――从江海联动走向陆海统筹,描绘广阔图景
江海联动,结束了“有江无桥、有海无港”的历史。陆海统筹,承载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新世纪头10年,走出了一条江海联动、跨江融合发展的特色道路;近几年,陆海统筹绘就了未来发展的广阔图景。
大视野决策。决策事关长远、事关成败。站在历史的高度看未来。面对沿江地区转型升级的困境和沿海地区开发开放的需求,着力解决陆地与海洋、沿海与腹地、沿江与沿海之间有利有序可持续的互动关系问题,最大限度激活和释放海陆江河的开发潜能,以新的思路、新的改革举措破解一系列发展难题,以体制机制变革向深化改革要“红利”、向创新驱动要活力。站在南通的角度看全国。随着对陆海统筹认识的深化,国家提出了坚持陆海统筹、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南通陆海统筹发展正当其时。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南通。南通具有沿江开发和向海开放的独特优势,扩大开放、融入世界是历史选择、现实选择、战略选择,必须确立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理念,以通江海、达天下的胸襟,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世界经济大局中落子布阵、寻求出路,打造长江经济带面向太平洋的重要门户,早日建成“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大布局引领。布局新则发展新,布局活则发展活。在陆海衔接上,整合陆域与海洋资源,推进陆海发展定位、陆海发展规划、陆海资源有效利用、陆海生态环境建设、陆海统筹管理、陆海减灾防灾体系“六个衔接”,形成内陆、浅海、深海互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在空间优化上,把沿江“腾笼换凤”与沿海“筑巢引凤”有机结合,构建沿海、沿江、沿上海、沿大通道、沿重要节点“五沿”产业发展格局。在产业集聚上,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配套条件等,突出产业重点,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一核两带三片多点”的产业空间总体布局。在海洋经济上,重点打造通州湾区域开发“一个新引擎”、沿海蓝色产业发展带和沿江新兴产业发展带“两个发展带”、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洋工程船舶及重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集聚区”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
大手笔推进。目标既定,关键在执行,重点在落实。总体方案推进。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结合南通实际,制定5个具体实施意见和实施细则,把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分解成100多项。各地区、部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滚动编制年度推进计划,细化和深化具体工作方案,确保了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地。先行先试探路。肩负着为全国全省发展探索新路的历史使命,积极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开展海域使用权证与土地使用证换发证等试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市级中心镇和沿海“区镇合一”管理改革等试点;推动“苏通经济圈”建设,共建中新金融合作试验平台等。组织考评保障。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陆海统筹改革工作列入政府重点经济工作考核内容,将工作推进有力、改革成效明显的相关事项优先纳入“政府创新奖”评比。设立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定期研究重大问题,按季度做好重点改革任务进展情况的收集汇总和督导落实。
港产城的融合
――从陆海二元走向三位一体,探索统筹新路
“以港促产,以港兴城,港以城兴,港城共荣”,是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南通人深谙其道,以国际化的大视野,确立“港产城”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打破了以往陆海二元分割的局面,探索了沿海城市陆海统筹发展的新路径。
用科学规划引领融合。先进的规划引领高水平发展。精准定位导航。规划建设产业升级的创新地带、生态文明的绿色走廊、与苏南融合发展的先行区。加大沿海地区成片开发、混合开发、融合开发力度,建设新兴基础产业基地和海洋产业集聚区,打造东部沿海的新增长极、接受上海辐射的先导区。高点规划引领。高起点规划港产城融合发展,统筹配置港产城资源,以城市功能为产业、港口发展提供支撑,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功能组合,把“江景留给城市,产业建到海边”,形成一体化开发、差别化竞争、特色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核心区域突破。规划引导临港型、基地型大项目布局沿海,推动国家大型石化、能源等项目落户。围绕沿海开发、陆海统筹改革试验的核心区和先导区建设,重点“开发通州湾、建设新港城”,规划发展高端装备、船舶海工、粮油加工、仓储物流、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把通州湾建设成“门户、产业航母、海上新城”。
用创新发展促进融合。创新是融合的手段,融合是创新的目的。完善创新体系。健全科技投入、科技服务、知识产权、成果分配、人员激励机制,加快港产城融合互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型港口、创新型产业。建设创新载体。把创新的要素融入到港产城的融合发展之中,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自主创新核心区,引导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向创新型园区转型。加快产业研究院、云计算中心、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延伸创新链条。打造“产―学―研―金”复合链,加快孵化基地和人才特区建设,创建国际化人才高地,以高端人才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截至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4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5%;新兴产业产值超4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
用体制机制保障融合。港产城融合根本在体制。优化行政管理体系。按照区镇合一、产城融合的思路,推进8个沿海前沿重点园区、城镇规划一体化修编工作,加快推进沿海前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强化载体平台支撑。全面实施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工程,以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建设为重中之重,努力释放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多个国家战略叠加的优势。全面推进与上海、苏州、武汉等地合作,深化各类合作共建园区发展内涵,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平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平台等“八类平台”。完善政策服务功能。创新财税、金融等政策,整合产业、科技、人才等扶持政策和引导资金,赋予开发园区在投融资、行政审批、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权。研究陆海一体发展、陆海统筹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制定海域使用二级市场建设、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方案,推进海域管理制度改革、金融配套改革、农业结构调整、户籍制度等改革。
试验区的破题
――从政府主导走向市场配置,增强发展动力
陆海统筹,改革先行。南通将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围绕“强市场、好政府”目标,制定11项38条深化改革举措、50多项改革方案,取消、整合、下放147项审批项目,形成以“5张清单、5个平台、5项重点改革、5大监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基本框架。
在海域使用管理上突破。南通发展的空间在海域、潜力在海域。针对海洋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新兴产业比重较低;海洋科技基础较为薄弱,科技带动能力不强;海洋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难以支撑持续发展等问题,实施了海域使用管理制度改革,用市场的巨大力量盘活用好有限的海域资源。抓好国家海岸带综合管理试点,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港口发展规划等与海洋功能区划的有效对接。创新海域使用权管理,完善产权登记、海域价值评估、海域占用补偿等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海域使用权、海上构筑物的海洋资源产权交易平台,推进经营性建设用海使用权市场化配套。深入实施海域使用权“直通车”制度,全面推行用海项目凭海域使用权证直接办理基本建设审批、工商登记等手续。
在陆海土地统筹利用上变革。按照以政策创新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以“多规融合”统筹土地利用规划,以“开发强度”配置建设用地规模,以生态、生活、生产空间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以生态优先合理开发滩涂资源的改革思路,谋划实施“节约集约创新”、“空间布局优化”、“耕地保护升级”、“土地整治示范”和“生态建设优先”五大专项行动。建设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开展海域使用权证与土地使用证换发证试点,探索推进陆域土地与新围垦土地统筹利用机制;优先保护陆海生态空间、合理安排农业(渔业)生产空间、统筹优化建设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建设用地规模;开展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创新,探索重大项目补充耕地统筹办法、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方式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模式,确保耕地质量有提升,建设用地总量有减少,群众利益不受损,生态环境有保障。
在金融改革上深化。金融肩负着连接各类要素市场、实施资源配置的重要职能。在推进陆海统筹中,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普遍存在,融资规模的提升空间和融资结构、金融政策的优化空间依然很大,金融改革任重道远。引进国内外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来通设立分支机构,支持设立民营金融机构,推动金融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加快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发展,力争2015年创投机构总数突破100家。推进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发行,为开展地方政府债试点奠定基础。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功能型离岸金融服务平台。在跨境人民币结算和离岸业务上先行先试,不断丰富金融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和工具,鼓励发展“商圈贷”“供应链融资”“个人信誉贷”等新型融资方式,推广知识产权、海域使用权、海上构(建)筑物抵质押贷款业务,为陆海统筹发展提供更多融资平台。
在全面接轨上海上创新。接轨上海就是大机遇,跨江入海就是大发展。制定实施全面接轨上海行动计划,主动对接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等六大领域积极寻求合作机会,争取进入江苏建设自贸区申报范围。加快南通综合保税区建设,在创新投资管理体制、拓展金融新型业务、创新海关国检监管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努力把综保区建成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优选区,为进一步对接上海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交响乐的变奏
――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奏响时代乐章
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是南通人追江赶海、超越自我演奏出的时代交响。在这首恢宏乐曲的变奏中,陆海统筹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理念、区域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状态,通过陆海资源优势互补、生态环境资源统一保护,实现了陆海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
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实践证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是陆海统筹发展的核心要义。这是一道必须跨过的“坎”。虽然主要经济指标在苏中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但发展质态上还有差距,生态环境等指标还没有达到苏中平均水平。过去,印染、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是南通的“心头之痛”;如今,南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局和长远的突出位置,作为科学发展的硬任务、转变发展方式的硬举措、考核各级干部的硬指标。这是一个必须跨越的台阶。八年前,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国家生态市动员大会,正式启动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八年后,验收通过,在建成国家生态市的基础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守护好大江大海生态家底。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绿色战争。按照“治企、降尘、管车、控煤、禁烧、联防”12字方针,打好大气污染防治组合拳;以零容忍的态度、最浩大的行动,把住“两高一资”督查关;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资源环境责任审计等,铸就绿色发展的制度利剑。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视察时,对全球规模最大首套制浆造纸尾水零排放成套工艺装置给予充分肯定,该装置正是由南通建设,日处理尾水能力达到4万吨,相当于新增一个再生水厂。
必须坚持向海而兴、蓝色崛起。世界发达国家兴起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背海而弱、向海则兴,封海而衰、开海则盛。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南通抢抓国家发展战略机遇,高高扬起追江赶海的风帆。向海开放拓展新空间。大手笔规划建设沿海岸线200多公里、8个工业园区沿海经济带,吸纳数千亿元投资,以更高的起点、更长远的规划建设通州湾,依托“三水夹两沙”的自然禀赋,规划400平方公里临港产业用地,筹建5-30万吨级码头群。向海延伸发展新经济。打造海洋经济发达的富饶海洋、海洋环境优美的美丽海洋、海洋管控和服务手段全面信息化的数字海洋,努力实现“海洋经济、海域管理、海洋环保、海洋预报减灾、现代渔业”五个领先,形成船舶海工、临港产业、现代物流、生态旅游等特色鲜明的产业板块。保护海洋优化新环境。让黄色的陆地和蓝色的海洋在绿色发展中有机统一,形成绿色发展的新态势。制定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生态红线规划、生态环境应急预案,实施环境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完善陆海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必须坚持统筹并举、永续发展。在发展理念上。陆海统筹突破了重陆轻海的区域发展传统思维,从全局的、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将海域和陆域看作是既相对独立又地位平等更相互影响的地理要素,在资源开发、空间利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相互协调。在发展过程上。由重视陆域经济向陆域、海域并重转变,探索实现陆地、沿海、海洋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布局与利用,推进陆域产业、临海产业及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使海域和陆域技术、人才、土地、海洋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在发展状态上。通过统一筹划陆地和海洋两大系统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区域政策,为突破陆地资源要素束缚和海洋资源无序开发的瓶颈提供可能,以资源的合理流动为两者发展提供新动力,实现海陆生态系统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大海的潮涌,给南通无限遐想的发展空间;沿海的腾飞,将让南通更加璀璨地崛起在江海之滨。陆海统筹,将鲜明地写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旗帜上;陆海统筹,将促使南通建成经济强市、现代化港口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并向着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城市阔步前行!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范文6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坚定不移围绕中心工作,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牢抓中、省、市环保督察和督察发现问题整改这条主线,全面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全市基本形成了“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工作导向,环境保护工作呈现新局面。
一、以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增强班子队伍凝聚力
2017年6月6日至7月5日,市委第一巡察组对市环保局开展了集中巡察,2017年8月25日,市委第一巡察组在市环保局召开了巡察情况反馈会议,反馈了存在的问题。我局高度重视,迅速制定下发了《市委第一巡察组巡察市环境保护局情况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方案》,将巡察组反馈的四大类问题细化为29项具体问题进行整改。整改期间局党组先后召开专题研究整改工作4次,集中学习贯彻党的报告精神,再次深入学习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田林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重要要求和论断,进一步健全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财经管理、人事管理、党内政治生活等一揽子制度机制20余项,开展交心谈心30余人次,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把全局各项工作凝聚到局党组这个领导核心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建设绿色经济强市的决定上来,在环境保护政策上决不搞变通、决不打折扣的落实环保责任和措施。
二、以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一是大气污染防治得到深化巩固。大力构建大气污染防治联动体系,实行环保牵头,气象、农业、城管执法、住建等部门多方联动,共同推进燃煤小锅炉淘汰、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机动车环保检测、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治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餐饮油烟治理、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等工作。中、省、市环保督察期间,全市共处理大气环境问题82个。截至9月底,全市已淘汰燃煤锅炉74台共176.29蒸吨,分别占全年目标任务的72.5%、68.7%;已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94户,完成率44.7%,其余企业将于11月底前全部停产整治;全市120个加油站已完成油气回收治理104个,完成率86.6%;全市已淘汰黄标车(含老旧车)1800余辆,定期开展机动车环保检验51601辆,检测合格率99.04%;强化禁烧督查与考核,全年扣减有关辖区合计目标分值9.5分,工作经费16.5万元;完成100余家餐饮企业油烟治理工程;投入4110万元,加快实施志超科技、盛马化工、中腾能源等10余家企业涉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努力,今年1-9月,我市PM10(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为62微克/立方米,同比2016年下降7.5%;PM2.5(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优良天数为率为81.3%,同比增加0.4个百分点。据省“三大战役”办1-9月通报,我市已获省财政激励资金694.86万元。
二是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全年,向上争取2017年涪江流域污染治理资金和水污染防治激励约束资金共计3046万元。强力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问题整改,与取水设施无关的项目(设施)93个,整改环保部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65个。全市设立河长2875名,启动了“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饮用水源、城镇污水、工业企业污水、塘库堰肥水养殖、河道采砂及侵占河道等6大专项整治行动。已建污水处理厂60座,31座正常运转,日处理能力27.68万吨,在建18座,日处理能力7.78万吨。截止10月25日,禁养区内已关闭或搬迁724家,完成94.2%,适养区已完成治理730家,完成58.78%。会同船山区、经开区、河东新区启动了明月河、联盟河、米家河、开善河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抓紧抓实攻坚水生态环境改善。
三是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核实全市详查点位376个,工业企业43家,农用地土壤采样工作正在进行中,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已呈雏形。摸排工业企业遗留场地88处,完成8个国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土壤采样工作。梳理出全市130余个土壤污染风险源,确定了土壤环境监管重点名单。在全省率先完成土壤重点污染源遥感数据核实工作。编制并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市工作方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市工作方案2017年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部门和具体举措。向上争取土壤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和土壤污染防治先行示范区建设资金共计4200万元。主动对接环保厅调剂全市重金属总量指标,为微(光)电子产业、PCB电路板制造业发展争取发展空间。
三、以中省市环保督察及问题整改构建环保共治大格局
一是健全责任落实机制。为全力补齐生态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的短板,结合实际,编制并出台《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市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市环境污染防治改革方案》《市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方案》等9个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改革方案和一揽子推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的实施方案,搭建了与发改、经信、公安、国土、住建、规划、农业、水务、城管、气象等部门在规划编制、项目审批、污染防治、联合执法、绿色信贷、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协作配合新框架。
二是环保督察取得阶段性成果。为迎接中省环保督察,率先在全省完成市级环保督察全覆盖,共查找398个,目前已完成整改248个。积极推进省级环保督察发现并移交的315个问题整改工作,目前已完成255个。截至10月19日,全市经受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检阅,办结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我市环保举报案件168件,全市已立案处罚涉及环境污染问题32件,累计罚款53.0万元,依纪依规严肃问责党员干部61名。
三是健全考核述职机制。会同市级有关部门,编制并出台《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市县(区)、市直园区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和《环境保护考核办法》,环保指标考核权重按10%折算计入各县(区)、市直园区年度目标绩效考核总分,将环境质量、总量减排、重点任务、常态化管理等指标全部分解下达,今年8月份在全省率先创新建立县(区)和市直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述职制度。
四、以执法和监测为抓手保障环保工作有力有据
一是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在全市形成高压势态。2017年,全市通过“双随机”执法系统派发任务584起,年底前将全部执行到位,执行及行政处罚情况均在市环境保护局网站上公开。全市妥善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投诉问题678件,办结率100%。除此以外,我局大力开展“利剑斩污”、执法大练兵等活动,坚持铁腕执法,严厉打击一切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截止10月27日,妥善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投诉问题678件,全市共实施行政处罚163起,共计罚款684.544万元,行政拘留21件,查封扣押5件,限产、停产8件,涉嫌污染犯罪移送公安机关2件。其中,处罚金额超过2013年至2016年全市处罚金总额。蓬溪县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办理了我市第一起环境犯罪案件——唐敏非法提铅案,该案一审判决唐敏被判有期徒刑2年,罚款5万元,没收46吨铅锭。形成了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高压势态,进一步减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为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作贡献。
二是发挥环境监测“前哨”作用助力科学决策。2017年,环境监测以环境管理需求为导向,严格按照《2017年市环境监测工作计划》的要求,严格执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服务性监测和各项专项监测工作,为水、大气、土壤污染综合整治和环境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截至10月,共环境质量月报10期,环境质量季报3期,环境空气质量日报304期,空气质量预报信息304期。按时完成全市省控空气监测系统比对考核、臭氧的量值溯源、全市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调查等专项任务。对市辖区24家国、省控重点企业的排污情况开展监督性监测和比对监测工作,建立了完整的重点污染源监测性监测数据库和完善的数据报表;完成了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在涪江支流增设15个市级监测断面,深刻分析了涪江玉溪出川断面水质为Ⅲ类的原因;对4个县级饮用水源和43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了监测,完成了涪江江油段水质异常应急监测等重要任务。同时,在省级及以上环境保护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流域水质现状及成因分析》《环境监测部门化学试剂库5S管理模式的探索》等技术性论文8篇。
五、环保服务发展保障有力
一是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依法依规落实对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切实做到“七不批、五不准”。稳步推进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和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工作。截至10月底,市本级通过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100个,受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79家;整顿完成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2144个,其中:完善备案1215个、整顿规范847个、淘汰关闭82个,完成率94.3%。
二是全面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对大气、水等各类污染物进行统一规范和约束,实施“一证式”管理,推行“一企一证”,促使企事业单位持证按证排污,减少重复申报,减轻企事业单位负担。截至目前,完成第一批6家造纸企业、1家自备电厂排污许可证申请、核发;完成39家老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52家排污许可证年审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第二批水泥、氮肥、石化、印染及钢铁5个行业8家企业排污许可证申请办理工作。
三是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严格辐射环境与防护措施,强化安全责任体系,实行逐级落实辐射安全责任体制,积极回复并消除群众对电磁辐射的疑虑。截至10月底,核发辐射安全许可证11个,延续审批1个,重新申领审批7个,变更审批8个,吊销2个,完成了安居乌木110千伏变电站至安居110千伏变电站输变电工程、四川美青化工有限公司110千伏变电站工程等2个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
四是严格监管和处置危险废物。2017年审批、备案全市300余家企业1200余批次危险废物转移处置计划,累计转移处置各类危险废物超过1万吨。核发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2起。积极加强与卫计、交运等部门联动,开展年度危废申报登记、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公报、危险化学品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等工作,有效解决了危险废物台账不清、去向不明等监管难题,强化了危险废物监管能力。
五是扎实开展环境应急管理与演练。组织开展“环境安全月”、安全生产大排查、大督办等专项行动,在大英开展综合风险应急演练。制定下发了《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完善了市环境安全风险源名册64家,完成了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130家。
六是大力推动环保宣教多样化。以“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性多样日等重要纪念日为契机,做好阵地宣传。我局坚持开展“环保开放日”活动,让公众走进环保、了解环保,营造宣传环保的热潮。印发了《市环境保护局政务公开办法》《环境保护信息公开职责分工方案(试行)》,利用“两微一网”积极宣传和报道党和国家、重大事件、重要理论、环保动态等讯息,截至目前,通过官方微博信息475条,公众号信息52条,门户网站信息1180条。
六、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是按计划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将枯井村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和落实列入党组会、局务会重点研究内容,制定年度帮扶方案,帮助枯井村制定完善年度脱贫计划,将结对帮扶、产业帮扶等列入年度重点帮扶内容。落实帮扶项目和专项经费,保障各项经费落实。局主要领导亲自组织研究脱贫攻坚各项帮扶任务进展,每半月听取“第一书记”专题汇报脱贫攻坚工作,班子成员分期、分批到枯井村调研、督导脱贫攻坚进展情况,确保年度脱贫攻坚任务有序推进。
二是精准支持脱贫项目。派1名同志驻枯井村专门协助开展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帮助村上制定了村集体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专项资金25万元用于村集体养牛基地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完善了养牛基地雨污分流系统及管网、干粪堆棚、沼液储存池、提升泵及管网建设。支持5万元帮助村上发展雷竹种植和跑山鸡养殖产业。支持1万元作为枯井村老年协会活动经费,开展九九重阳团拜会等活动。发动全局干部职工购买枯井村集体养牛基地牛肉,支持村集体经济增收。
三是强化对枯井村指导、督查。开展了“收集群众最不满意10件事”大走访工作。加强入户感恩教育和宣传,营造良好的脱贫攻坚氛围。开展了2次脱贫攻坚全覆盖督查。重点听取了村三委和“5+2”帮扶力量工作汇报,对全村130户贫困户实行全覆盖督查,并随机走访了非贫困户。同时,按照全市帮扶干部工作会要求,开展帮扶干部培训,督促帮扶干部按要求到村开展入户走访工作,为迎接省、市验收做准备。
七、2018年工作打算
(一)持续加力抓好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严格按照中央环保督察原有的标准、要求和程序,制定长效机制固化现有经验。在中、省督察反馈的问题、突出问题的整治、环境反映的问题中再梳理、再分析,将整改“回头看”常态化,强化查处问责。坚持属地原则,坚持问题清单、责任清单的工作方法不变。坚持问题导向,新旧问题都要建立整改清单,按照“一个问题、一套整改方案、一套班子负责”的要求和“五个不放过”的原则,逐个办结销号。
(二)保持力度不变做好巡察发现问题整改。坚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对巡视整改工作紧抓不放。对已基本完成的整改任务,适时组织“回头看”,巩固整改成果;对需要较长时间整改的项目,紧盯不放,做到边整边改、立行立改。着力建章立制,注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制度建设,加快完善我局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等一系列制度体系,并进一步严明党的纪律,加强督促检查,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三)大气污染防治再添措施。紧紧围绕《蓝天保卫行动方案(2017-2020)》和“2020年全面达标”的目标,加快编制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研究出台我市蓝天保卫行动方案及2018年度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为我市空气质量再提升再添举措。
(四)水污染防治抓重点领域。强化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渠河取水口北移工程以及完成集中式饮用水环境问题整改,按照统一打包建设运营三年计划有序推进各县(区)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及其配套设施建设。
(五)土壤污染防治稳步推进。按照《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市工作方案》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市工作方案2017年工作计划》,统筹安排、落实好土壤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分解目标任务,督促各成员单位切实履行土壤污染防治职能职责,扎实推动全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