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伦理道德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伦理道德论文范文1
摘 要: 文学的本质特性,使其与伦理学之间“自然而然”地存在联系。分析特定历史时代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蕴,是理解和把握当时代伦理学的重要途径。中国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主要表现在赞美王者风范和劳动者向往的理想人生、公私分明的道德观念和先公后私的行为准则、鞭笞统治者制造不和谐伦理的不良品行、憧憬婚姻的欢愉美感和重视男女有别的操行伦理等。它们具有昭示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发展史之源头、奠基中国伦理思想史之逻辑起点、开启“文以载道”之道德文化建设先河等方面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 B82-09;I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3)01004906
Moral Connotation and Ethical Significance of PreQin Literature
QIAN Guangro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
Key words: preQin literature; moral connotation; “writings are for conveying truth”; ethical significance
Abstract: The intrinsic property of literature is the “natural” relation with ethics. The analysis of ethical connotation in literary works in specific historic perio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modern ethics. The ethical connotation of preQin literature is mainly express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praise of king, ideal life pursued by the working class, clear mind of public and private, conduct of public first, criticism of the ruling class's creating inharmonious ethics, pleasant beauty of expecting marriage, different virtue ethics between the male and female, and so on. The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vealing the sour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basing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Chinese ethics thought history, and initiating the moral construction of “writings are for conveying truth.”
日本文艺理论家浜田正秀指出:“所谓文学,就是依靠‘语言’和‘文字’,借助‘想象力’来‘表现’人体验过的‘思想’和‘感情’的‘艺术作品’。”[1]9他所说的“人体验过的‘思想’和‘感情’”,以道德价值生成与传播的“文以载道”范式而论,所指主要就是渗透在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意蕴,包括善恶观念、评价标准、行为倾向即态度与情感。文学的这种本质特性使其与伦理学具有“自然而然”的联系。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先秦文学①
蕴含的道德价值观念及其伦理学意义发表几点看法。
一、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分类概览
先秦时期,许多文学作品的体裁和样式已见雏形,诗歌和散文如《诗经》《楚辞》《韩非子》等甚至已开始走向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便是其内含的道德价值。
其一,赞美高大、纯洁、完美的理想人格。《韩非子·五蠹》对尧和禹严于律己、身先士卒的王者风范,作了如是描述: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也。[2]1183(尧王天下时,住的是不经修剪、不架椽梁的茅草屋;吃的是粗糙简陋的食物,连喝的汤也是用灰菜和豆叶做的;冬季披着小鹿皮,夏天穿茅茎编的草衣,即使是一般官家的生活也不会比这等状况差啊。禹王天下时,翻土挖地身先士卒,大腿上的汗毛都磨尽了,小腿上根本就长不了毛,即使是臣下也没有这样的吃苦啊。)
用此等夸张的表现手法描述王者的理想风范和伦理情怀,是先秦文学的一大特色。后来收入《淮南子》的神话传说“女娲补天”,虽不同于的《韩非子·五蠹》赞美的严于律己、身先士卒的理想人格,但其歌颂的博大伦理情怀,显然也不失一种王者风范。今天读起来仍然散发着古朴的伦理芬芳!在先秦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赞美士大夫高尚人格的道德故事,如《尚书·康诰》记述的周公姬旦训诫其弟康叔要“顺天治民”和“体恤民怨”、《战国策》纪录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等。
其二,表达普通劳动者的伦理祈求和道德态度。这类道德意蕴与赞美王者风范是直接相关的,虽记述和描写的篇章不多又多采用“非历史”的神话或传奇的手法,但对其道德文明史的价值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王道”之下普通人欣赏伦理和谐之田园生活的豁达情趣,即如后来《帝王世纪》之《击壤歌》(晋皇甫谧编撰)所描绘的那种风景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3]8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凿井可以取水饮用,耕田劳作获取食物;上天的力量大小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二是普通劳动者之间的合作期许和杰出个体的英雄气概。这方面的理想人格,可以从《山海经》的相关篇章窥得一二。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崇吾山》)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填海》)
这些文字,其实不是在写人,而是在写“神”和“怪”,它们所舒张的神性和神力,不过是为了表达原始先人力图超越自身的局限和征服自然的理想而已。
其三,描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鞭笞统治者制造不和谐伦理关系的不良品行。《韩非子·五蠹》最早用散文的形象语言比喻了“公”与“私”的含义及其不可相容的价值对立:“古者仓颉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所谓“自环”,用今日之语表达亦即“以我为中心”。那时的“公”,既不是国家意义上的公,也不是“三人为众”即个人联合体意义上的公,而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公”,实则是专制帝王的一家之私。 那时的“自环之私”,也不同于损人利己的利己主义之私,而是如同杨朱说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的私,因为“人人不损一毫(于他人),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也”[4]217。简言之,也就是“利己不损人”之“私”。
《诗经》在方面有许多传神的描写,表达了普通劳动者的道德心理。如《小雅·正月》: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维号斯言,有伦有脊。哀今之人,胡为虺蜴![5]八九
(说起来天是很高的,但我们走在下面不得不弯腰,说起来地是很厚的,但我们走在上面不得不提心吊胆,我们产生这样的感受是很有道理的,如今的我们真的很可怜啊,象被毒蛇咬着一样!)
再如《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5]四四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该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该白吃饱腹啊!……)
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兴的手法,十分生动形象地鞭笞了统治者集团内部不和谐、相互倾轧的政治关系,表达了一位正直的“智者” 向往和追求政治伦理和谐及恪守人格的心态: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6]6
(我栽培了许多春兰,又栽植了大片蕙兰。还分垅种植了揭车,并套种了杜衡和芳芷。希望它们都能枝叶茂盛,等待我收获的那一天。它们枯死又何妨呢,让我痛心的是它们已经质变。)
阶级社会出现以后,公与私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整个道德的基础,关于公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切道德体系的核心。由此观之,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的公私观,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其四,憧憬婚姻的美感和重视男女有别的操行伦理,批评统治者及其纨绔子弟无视婚姻和性别伦理的不道德行经。如《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5]一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爱慕美貌女子和憧憬美好婚姻的“君子”之复杂心态。
再如《诗经·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5]九
(一个美貌少女在郊外遇到美男子猎人,为他所引诱,爱上了他,但羞于男女有别的伦理的道德意识、担心惊动乡邻而婉言拒绝。)
正因如此,庶宅少女对纨绔子弟不循婚姻伦理之举多有设防,如《 诗经· 豳风·七月》中就有这样的描写: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5]六十
(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夏历三月开始暖和,黄莺鸣叫。年轻姑娘手持深筐,沿着那小路,在这儿寻找嫩桑叶。春天的昼长日落晚,采摘众多白蒿。女子内心悲伤,恐怕遇到国君之子,被公子胁迫同归。)
与此相关,《诗经》的《汝坟》《卷耳》《江有汜》等篇章,还用细腻辛辣的笔触描写了妻子与劳役他乡的丈夫两厢思念、倾诉衷肠的悲情,描写了苛政致使庶人夫妻分居的凄苦人生。
上述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归根到底上都是先秦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它形成于“民神杂糅,不可方物”[7]515的原始社会末期,经历由流动式的游猎和游牧转而为定居式的农耕的社会发展和演变过程而得以发展和丰富。其间,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必然会特别尊重克勤克俭、率先士卒之强者或英雄的农耕品格,而这样的人一般都可以为王或已经为王,致使希冀在王者的统领之下获得安居乐耕的田园伦理和道德生活,同时成为人们基本的伦理追求。又由于西周确立井田制的公私分立和贵贱有别的社会基本制度,并规定“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田)”[5]一0七的耕作次序,必然会生发公私分明、先公后私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同时也就必然会产生阶级对立和对抗及与此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之中。
二、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的历史嬗变
经过先秦社会“礼崩乐坏”的激烈动荡和“百家争鸣”的文化洗礼,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发生了历史性的嬗变,原先文史哲融为一体的文本和思想发生解体,出现了相对独立的文史哲文本及思想体系,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为哲学伦理学提供最初的动因”[8]28的质料。其“载道”的文学样式也逐渐为直接言说道德的哲学伦理学的文本所替代,如《论语》《孟子》《荀子》等。然而,这种替代过程在初始阶段并不是那么彻底,今人仍然可从这些文本中看到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的历史标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9]11 、“《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9]30等,表达了孔子对《诗经》相关篇章之纯正品质的怀思和敬仰之情。
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展示了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固有的价值本性和永恒性元素,也开启了先秦之后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区别于西方的叙述方式。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多为直白式宣示“知其然”的道德主张教条,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9]16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9]6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9]129等,缺乏“知其所以然”的形上抽象和思辨精神。
[注:虽然,两汉尤其是宋以后的伦理学说多注意追求形而上的抽象,具有某些思辨特色,但从诸如“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等命题来看,其所关注的对象实则还是多为形下层面的经验范畴,所谓“天理”、“天性”、“天命”不过是“地理”、“人性”、“人命”的代名词而已。真正的抽象特别是科学的抽象,旨在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而不是变换名词概念。]西方的哲学伦理学,从古希腊开始就关注伦理道德的本质和必然性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指出:“必然性有两种:一种出于事物的自然或自然的倾向;一种是与事物自然倾向相反的强制力量。因而,一块石头向上或向下运动都是出于必然,但不是出于同一种必然。”后一种“必然”,缘于人“为了某一目的” 或“为了某种目的”的择善动机。[10]328这种注重运用形而上学方法分析和揭示事物本质联系的研究范式,后来成为西方哲学伦理学研究遵循的学术原则。
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对儒学所发生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这就是:促成先秦儒家对“以德治国”的理性自觉,而这种自觉精神形成的“最初动因”,就是先秦文学内含的道德“实践理性”。今人可以从屈原的《离骚》理解和把握其逻辑线索: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天赋予我很多良好的素质,我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只觉得老年渐渐来临,担心美好的名声不能确立……我要向古代圣王学习啊,这不是世间俗人能够做到的……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我也决不取媚俗之态……保持清白节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的……)[6]613
先秦文学所承载的道德意蕴多是以宣示“做人”的理性原则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它的主旨在“做”而不是在“说”。这表明,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在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发展史的源头上便展现了道德的价值本性。
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的历史嬗变,大体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并与政治法(刑)制联姻,成为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孔孟儒学伦理文化推崇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这种嬗变过程中,尧禹之严于律己、身先士卒的王者风范逐渐转化为统治者的道德理想和人格要求,转化为“为政以德”和实施“仁政”的道德力量。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9]11这种历史演变,是合乎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规律的。经过秦末社会的再次震荡,“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国家最终确立,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客观上需要统治者集团“为政以德”,以得民心而得天下,同时也需要将道德政治化、法(刑)制化和教条化,以便对庶民实行教化而固民心和平天下。
另一个方向,是道德意蕴的其它成分如普通劳动者朴实的伦理精神、憧憬婚姻的美感等,没有被列入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哲学伦理学的“正册”,渐渐地以小说、戏剧、评书、民间故事等文学样式承载、“下移”和散落到庶民社会中,嬗变成为另一种非文本记述却也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致使人们只能在诸如《太阳山》《牛郎织女》《螺蛳精》《画中人》等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口头文学”中,才能回溯和联想它们在先秦文学中的原先风貌。
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的历史嬗变,强化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成分,淡化了多带有“人民性”的成分,“牺牲”了先秦文学中一些庶人喜闻乐见的道德元素,却为封建社会某些非主流道德文化如道学和佛学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机缘,使之赢得“附儒”的文化地位和在庶民社会中广为传播的土壤。
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的历史嬗变,合乎道德发展的辩证法。道德在社会变革的特定历史阶段总是要以“牺牲”一些的传统成分来赢得自己的进步,因而在进步与“倒退”之间上演“自相矛盾”的历史剧,谱就“自然历史过程”的轨迹。因此,不可仅凭道德文本记述史来理解和把握一国一民族的道德发展进步史。
三、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的伦理学意义
文学与伦理学是真正以人为本的 “人学”,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尤为突出。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对于伦理学的意义,可从如下几个向度展开。
首先,昭示了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发展史的源头。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发展史源远流长。然而,对“源”究竟有多“远”、“流”究竟有多“长”多缺乏具体的说明,使得人们对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缺乏根的意识和真实的历史感。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缺憾。它的存在,与我们没有对其源头给予应有的关注、或者虽有所关注却不能取得一致的看法是很有关系的,而之所以如此,又与伦理学研究长期不能走出“道德哲学”的思维窠臼、忽视先秦文学内涵的伦理精神和道德价值有关。从逻辑推理来看,“人”在劳动中创造人与创造人必须的伦理与道德本应是同一种过程。不难想见,在远古的渔猎“劳动”中,经验每天都在提醒“人”们彼此之间需要一种“心心相印”“同心同德”的配合,以获得行动一致的 “思想关系”即伦理和谐,哪怕这种关系极为简单粗犷,也是必须的。于是,在某时或某些情况下,会有“人”伴随肢体动作脱口发出诸如“吆”、“呵”之类的呼喊或呼唤。这是一种具有后来被称为“道德意识”的伟大创举,它的“启蒙意义”在于:向肢体方向发展便有了后来的舞蹈,向声音方向发展便有了后来的音乐(故尔后人说“乐者,通伦理者也”[5]二0五),而向文字的方向发展便有了后来的诗歌。这种演化的成果,使得舞蹈、音乐、诗歌成为人类维护和建构伦理和谐的最早的道德意识形式。
关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旨在培育受教育者的历史意识和民族精神,而要如此,从源头上“娓娓道来”是必要的。从这个角度看,让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走进基础阶段的道德教育课堂,不可不为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
其次,奠定了中国伦理思想史之逻辑起点。学科的逻辑起点,从根本上影响学科科学体系的结构及实际功能。逻辑起点,既是逻辑问题也是历史问题,正确把握逻辑起点问题需要把逻辑与历史统一起来。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11]603伦理学以道德为对象,以研究道德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为己任,应当确立“道德从哪里开始,伦理思想也就应当从哪里开始”的逻辑观。因此,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与建构,应当从先秦文学的道德意蕴起步。如阐述“仁学”伦理思想可以考虑从“女娲补天”起步,阐述德政伦理思想可以从尧禹的王者风范起步,等等。中国伦理思想史的文本多没有关涉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而是从儒学文本起步的。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在这个问题上,西方伦理思想史的建构范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它多是从著名的《荷马史诗》起步的。如果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逻辑起点是放在先秦文学的道德意蕴上,如严于律己和身先士卒的王者风范、公私分明和先公后私、尊重伦理和谐和性别伦理等,而不是一开始就大谈“推己及人”和“为政以德”之类的抽象理念和道德教条,那将会是一种何等贴近社会生活因而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样式呢?
再次,开启了“文以载道”之道德文化建设先河。在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发展史上,文学以“文以载道”
[注:“文以载道”是宋代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正式提出来的。在此之前,韩愈已提出“文以明道”和“文以贯道”的主张,广涉文学与道德的关系。然而,由于周敦颐的思想体系和倾向比较复杂,其“道”也并非如同韩愈那样专指封建社会的主流伦理文化——儒学道德体系,所以学界凡涉论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多采用周敦颐的“文以载道”语型而采信韩愈的“文以明道”语义。]的文明样式传播着社会主流道德价值,因其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口头文学”(尤其是戏剧和民俗文学),而实际上一直充当着道德教科书。这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统治阶级认可或默许乃至推崇、因而堂而皇之地活跃在民间的“文以载道”;另一种是被统治阶级列为“禁书”和“禁戏”,只在民间悄悄传播。前一种“文以载道”是封建统治者实行道德教化的主渠道,其盛势始于明末,此后连绵不绝,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连平生“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的文学巨匠鲁迅,在偶然涉足京城戏场时,也为那种“连插足也难”的盛况感到惊讶。
文学以其大众化的文化形式和“人民性”的道德内涵,而成为传播道德文化的最丰厚的土壤和最重要的途径。就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传播和建设而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文学的“文以载道”,就没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道德传统。有学者认为:“所谓的‘文学’,如散文、诗歌、辞赋等文学体裁,只是一种形式,是一个空空的口袋’,形式必须要有内容,空空的‘口袋’本身没有意义,必须装进东西才有价值。”[12]3此言甚佳却又有失偏颇。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不同事物在这种关系上仅是内容的多少与优劣的差别,所谓“空空的‘口袋’”的文学作品并不存在。
[注:如时下的一些“贺岁片”,其“口袋”看似空空如也,其实不然,正是其表达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之“道”,才令一些趣味相投者趋之若鹜,让其占据了相当份额的文化市场。]理解和把握“文以载道”,重要的不是看其“文”,而是要看其所“载”之“道”。纵观中国文学史,诸如《孔雀东南飞》《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之所以成为传世佳作,皆与其所“载”之“道”的喻世意义有关。
如果说,先秦文学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以载道”多是直觉、直观地告诉接受者们“‘道’是什么”,具有脸谱化的特征,那么现代社会的“文以载道”则不然。它承载的“道”多为“‘道’是什么、也不是什么”的内涵,反映的是生活世界中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难以分辨的“道德悖论”问题,多带有“颠覆”却又张扬传统道德文化之历史价值的“自相矛盾”的性征,因而特别具有“大众化”的艺术震撼力。我们大体上可以从《深海长眠》
[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深海长眠》:雷蒙因事故高位截瘫,在床上躺了26年后向政府申请安乐死,政府以违背(传统)道德和(现行)法律为由拒绝,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很大争议。最后,雷蒙在妻子协助之下,驾船沉入他深爱的大海。]《求求你表扬我》
[注:老实巴交的“农民工”杨胜利在雷雨交加的深夜从歹徒手中救下女大学生。他为了实现老模范、病入膏肓的父亲弥留之际的“唯一心愿”——希望儿子获得一次表扬,便要求报社表扬他的见义勇为行为。然而,记者鉴于“查无证据”和顾及女大学生的名誉,不予理睬,于是陷入“为了荣誉”和“顾及名誉”的“自相矛盾”的两难选择之中,最后“不得不”选择了辞职。]《天下无贼》等这类“家族相似”的影视作品中,体味到这种源于又高于生活的艺术逻辑。当然,也可以从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获奖理由”中
[注:诺贝尔委员会颁奖词: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中国经济网,2012-10-11)],窥得一斑。现代社会“文以载道”的变化表明,其所“载”之“道”的价值正如格罗布曼(Grobman)指出的那样:“文学形成的价值在于问题,而不是答案。”[13]1
从以上的历史考察和学理分析,大体上可以看出先秦文学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发端的逻辑关联及其伦理学意义。这些议论,严格说来还只是基于一种“历史感做基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是伪问题的话,那抑或就正是本文的价值所在。若可作如是观,关于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及其伦理学意义的
探讨,就没有理由打住。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平台上审视文学与伦理学的内在关系,进而观照当代人类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文以载道”现象、反思道德文化建设及伦理学研究等现实问题,当是一个有待开发和拓展的重大学术话题。
参考文献:
[1] 浜田正秀.文艺学概论[M].陈秋峰,杨国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2] 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二子·韩非子·五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二子·列子·杨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 孔子,等.四书五经:中[M].北京:中国书店,1984.
[6] 黄寿祺,梅桐生.楚辞全译[M].桂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7] 徐元诰.国语集解·楚语:下[M]. 修订版.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8] 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伦理学简史[M].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30.
[10]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M].余纪元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医学伦理道德论文范文2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互动 核心范畴 问题延展与拓展
一、何谓“问题教学法”
专业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从事高校专业理论教学实践的教师几乎都会认为基础理论的教学与艺术化的手段与方法无关,只要讲清楚说明白就行,似乎“一言堂”是唯一的方式。因而,现实中基础理论课教学过程往往缺乏互动。从学生这一受体角度来说,缺乏互动的课堂效果往往达不到课堂教学的“帕累托最优”(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全面准备地理解基本范畴和问题)的边界。从动态角度,缺乏互动的课堂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帕累托改进”,即难以实现通过互动教学实现思想交流的1+1>2的效应。
问题教学法即通过设置激发课堂互动的问题,然后在问题的不断探讨和解答中完成课堂教学。从教者的角色担当方面来说,这一教学法无疑突出强调了“师者,授业、传道、解惑”中的解惑,把解惑看作了授业和传道的手段。问题教学法内涵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问题的设置和答问方式,前者强调问题的激发课堂互动的功能,这意味着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不是教者单方随意设计的问题,它必须照顾到学生的学科兴趣起点,顺应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线索,激发互动思考;后者强调“问题意识”的即发性和解答方式的多样化与多变性,以产生与学生更多的思维碰撞点,增强思想的产生和学生理解程度的深化。
二、问题教学法在企业伦理导论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以高校《企业伦理学》导论部分的课堂教学为例,说明这一教学法的应用。
企业伦理学是近年来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至今并没有一本完全成熟的“本土”化的教材,但从学界的共识来说,大家基本上认为这一门课应该包括三个知识板块:企业伦理的基础理论、企业伦理的案例分析和企业伦理建设的实践。这“三块结构特征”从目前广泛使用的两本教材可以看出。其一是上海财经大学徐大建教授著的《企业伦理学》(注:这是目前国内最为成功的一本“本土化”教材,一方面其选用的案例几乎全部是中国本土发生的,另一方面它的成功在于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和全新的阐述体系解释了西方企业伦理基础理论);另一本是上海交通大学周祖城博士编写《企业伦理学》。徐大建教授的《企业伦理学》分为“企业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企业管理中的伦理问题”和“企业的伦理建设”三个部分[1],周祖城博士写的《企业伦理学》也分为“企业伦理学基础”、“企业经营中的伦理问题”和“道德管理”三个部分[2]。对于这门课的教者来说,许多教师认为第一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如何设置互动的起点问题?企业伦理学导论教学中,如果立足于与学生互动需要设置问题,首先应该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思维特征和兴趣点,从而确立从什么问题开始进入这门学科即确立“起点问题”。就企业伦理学的入门来说,一般学生不会从专业和纯学术角度直接进入一门学科。诸如“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企业伦理学学科特征是什么?”此类的问题只是从学科知识传授角度设置的“单向性问题”,即只代表了教师或研究的思考起点,这些问题尽管体现了教材的逻辑严谨性和知识系统性,但在教学中照搬很少能够切合学生的思维起点,因而很少能够产生思维互动。因此,即便使用的教材本着常规作了这样的知识结构安排,也并不表明必须照本宣科。那么,如何得到切合学生的思维起点的“问题”?应该首先从备课的方式和内容改革着手,备课即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其中包括教学方式、步骤、重点难点突破等方式的思考与安排,备课本质上是课堂设计,这一点在现实中并不被许多人理解,许多教师特别是文科教师会将备课理解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准备,因而把备课理解成“背课”,这种理解是不妥的,也是有害的于课堂效果的。在企业伦理学的第一次课备课中,应该将重心放在探索学生的思维起点方面,可以采用以下步骤:(1)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对这门课一无所知、在已有知识结构和框架下如果进入这门;(2)找学生聊天,问他们对这门课程有什么想法;(3)以“试错方式”提出问题,即尝试提出一些问题,通过交谈看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兴趣,从交谈中不断寻找学生“参与率”最高的问题;(4)进行“简单化和可逆交互检验”。什么是“简单化和可逆交互检验” ?一般来说,教师不可能在备课中对学生的兴趣点作足够的了解,因而设置的问题一般只是教师对学生思维兴趣点的猜测,所以最终需要对这些问题作检验,以保证它代表了学生思维兴趣点的现实,通常可以进行两个方面的形式检验,其一看形式上是不是简单通俗,学生一般不会从一个很抽象很专业的问题开始,其二看这一问题对我和学生来说是不是可以进行有效讨论。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受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影响,会形成三个基础性问题:什么是伦理、道德?企业为什么要讲伦理、讲道德?企业如何讲伦理、讲道德?这三个问题是本人在与学生交谈中受到启发、进行换位思考设置的问题,具有简单通俗的特点、经过了可逆交互检验是能够激发互动的问题。
问题教学法的第二步是问题的延展和拓展,方向包括两个:横向和纵向。所谓横向延展是指从与基础问题相关的核心范畴出发引发学生思考相关的横向并列的问题;所谓纵向拓展是指按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归纳与演绎回答先前设置的基础性问题。横向延展的重点是应该顺应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抓住核心范畴。比如思考什么是道德这个问题时,应该抓住“规范”这个核心范畴。规范的作用是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其作用是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最主要的是利益关系,道德本质上是规范,其作用在于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一范畴的横向延展意味着要引导学生将“规范”这一范畴横向展开,思考规范的种类:法律、市民共约、集体守则、乡规民约。规范有成文的有不成文、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于内心的,道德就是来自于内心的规范。接着应该让学生集中思考道德与法律与风俗的区别与联系。
本例中还应该通过将自然人与法人的进行类比,抓住“企业公民”这个范畴,理解企业公民遵守规范的重要性,这样便可以从第一个基础问题过渡到第二个基础问题。这一过程的关键是教师要讲清楚个体公民与企业公民的行为内容的区别与联系。
总之,这一层次横向延展的问题可以设置为“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遵循一定的规则与规范,请列举种种规范”;“什么是法人?”;“什么是企业?”;“企业主要的行为是什么?”“企业要不要遵守一些规范?”“列举企业需要遵守的规范?”
在“企业”这一范畴上,可以顺应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进行纵向的延展:企业是什么?学生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得到:企业是投入产出的“黑箱”或过滤器,是经营性组织或生产组织,科斯认为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弗里德曼认为企业最大的任务就是为老板实现利润;德鲁克的企业观认为企业是社会存在物。教师应该从德鲁克的企业观入手,指出企业应该遵守社会的规范,然后导入企业应该遵守哪些规范。
在“规范”这一范畴上的纵向延展意味着,必须从“什么是规范”这一问题过渡到“为什么要遵守规范”。首先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为什么要在社会生活中遵守规范?学生自然会想到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如果不守规范就会受到惩罚。那么惩罚有哪几种?可以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外在的第三方惩罚、报复(第二方惩罚)、内心的惩罚。其中第三方惩罚指的外在的社会强制机制给予的身体和经济利益方面的制裁,也包括社会舆论给予的孤立和谴责。这是一个符合一般认识的结论:不遵守规范就会受到惩罚。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可以从三种惩罚方面说明,企业如果不守规范,就会受到惩罚。但是应该结合企业的定义与主要职能指出,企业如果不守规范,其后果比社会成员不守规范更严重,因为企业“以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为生存以依据,通过为社会创新价值求得发展,所以它如果不遵守社会规范损害社会中一些成员利益,其存在的理由就一定会遭到社会否定。
对企业来说,不守规范的后果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不守法律规范会遭受罚款等由仲裁部门作出的制裁;(2)不守伦理规范,在经营过程间接损害了相关者的利益不仅会遭遇后者的一种“报复”,而且将丧失一种资产──名誉资产、其生存与发展得不到由社会这个系统的支持。不守人们共识性的道德规范的严重性在于,企业将失去战略优势,进而导致企业自身生存环境的恶化和长远利益的丧失。一方面,法律往往就是“底线道德”,不讲道德的企业最容易触及“底线”直接遭受外在制裁;另一方面,伦理与“企业文化”及“核心竞争力”紧密相关。学生由于学过管理学知识,都熟悉“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这些范畴,应该分析指出,所有企业的文化基本内核是“顾客至上”和“人本主义”,所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内涵在于“利益相关者的广泛支持”, 所以,这两个范畴都与伦理道德有关,对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的强调无异于强调在行为层次上企业要讲伦理讲道德;对于一个自然人来说,不讲道德也许意味着在社会中遭受孤立,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主动讲伦理道德也许注定了企业的短命和做不大。
这一阶段应该紧扣“不守规范就会受到惩罚”这一命题,将“惩罚”这一基本范畴进行拓展。然后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角度将企业讲伦理道德与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两个管理学的学科概念联系起来,讲解伦理道德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纵向延伸,就会形成第三个基础性问题:企业如何讲伦理、讲道德?可以从现象入手:几乎任一企业,都会在企业的形象外展中看到口号,比如海尔集团的“真诚到永远”等;许多企业在内部竭力形成共同价值观即在员工中形成什么最重要、什么该做等问题的共识;更重要的是许多企业会实施值得赞许的对内对外的善举。横向来看,如何促进企业讲伦理、讲道德这一问题与一系列范畴有关:企业价值观、企业慈善、企业领导的影响力、执行力。于是这一问题便转化为;企业如何形成共同价值观?企业如何实施自己的战略?如何从组织机制和企业内在价值观导向方面着力实现战略规划。
三、“问题教学法”的总结
总结起来,在企业伦理导论部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设置能够激发有效互动的基础问题,然后抓住每个问题的核心范畴进行横向和纵向拓展,在互动式的思考与交流中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其具体的图式如下:
可以将这一图式转化成一般性的表述:在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过程,应该将问题教学法运用其中,其步骤包括;根据交互性试验设置能够产生互动的基础问题,然后确立核心范畴对这个问题进行纵向和横向延展,通过回答其他相关问题支持核心问题的回答。这一方法的运用可能产生的结果有三:一是有力增强了互动效应,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收率,增强了学生对所授专业知识兴趣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增强了教师的主导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三是培育了学生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的结合点,有助于打破知识之间的专业边界,在形成支持课堂问题理解的知识体系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徐大建.企业伦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周祖城.企业伦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注释:
医学伦理道德论文范文3
1、阅读思维的多元化。由传统教学观点的一元化到多元化是教学思维上的一项突破。这是参与人员必须首先确认的,即确认每个学生的智能都是多元的。我们推行这套理论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所有学生的各种智能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都能发掘出来,使得那些单元智商高的学生考得更好,而那些考差了的学生仍能充满信心;最后不仅是获得了学校语文阅读的课本知识,而且还获得了社会实践的能力。因为实际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这样培养出来不同智能强项的多元人才都能符合社会需要。真正印证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
2、阅读目标的多元化。基于多元教学理论认定学生智能的多元化,那么每个学生的个性、感悟、智能的展现兴趣偏好当然都不会完全一样,如果用统一的目标去套用本身就不合理,也不符合我们一贯强调的“因材施教”的观念。 所以目标多元化的实质是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他的智能强弱展现,应该赋予这门阅读课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从广义地讲,大纲所赋予“知识目标”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能力目标”;完成考试要求的目标之外,还要求社会赋予的“实践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即三维目标的确定,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要求。
3、阅读方法的多元化。“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方法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入门的钥匙,过河的桥梁。我们要坚持科学观点,在语文阅读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多元智能理论。因为根据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只有建立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才能在适当以保留传统教育优点基础上,全面吸收和开展实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工作。学生必须掌握各种科学方法,随机而用,所以自主学习中拥有多元学习方法确对提高学习效果是极为重要的。
医学伦理道德论文范文4
一、照顾差异,顺势引导
学生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数学上尤其如此。比如,探索一个数学现象,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题过程;运算一道数学题,也可能会有好几种解题方法,甚至有正误之分。作为教师,应照顾这些差异,理性地看待学生们的一切,包括错误,善于捕捉学生错误背后的教学资源,顺势引导。
如,笔者曾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这样的一幕:
教师出示了一道题:李叔叔承包的果园今年喜获丰收。他要把360千克的苹果装箱,每箱装20千克,已经装了8箱,还有多少千克苹果没装箱?
这道题的一般解法为:360—20×8=200(千克)。该教师让一个学生上黑板列算式,该生的列式为:360÷20=18。其他学生看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有几个学生甚至喊了出来:“错了,错了。”面对此情此景,该师却微笑着对学生说:“大家都觉得他做错了?其实他没有错,只是还没有做完。”教师这么一说,学生们都愣住了。过了一会,有个学生举手要发言,老师示意他站起来回答。他说:“老师,我明白了。他这一步算的是一共装几箱,现在装了8箱,还要装18—8=10(箱)才能装完,即剩下没有装的就是20×10=200(千克)。”该师随即顺势引导说:“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稍过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这个教学案例体现了差异教学的理念。教师面对学生的差异,非但没有断然否定,而是通过巧妙的点拨,意外地生成了另一种解法。事实上,这个学生不会做这道题,而是碰巧算对了一步。但在照顾学生差异、善待学生错误的理念下,教师不但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诱发了该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尊重个性,促使自主参与
人们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都会反映出独特的一面。有的人善于分析问题,认知事物细致、全面;有的人不善于观察思考,认知事物较粗略,这就是个性的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强项,努力为具有不同禀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开发潜能的机会,这是教师的职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如,在讲授“8+6”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独立运算、独立探究,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结果,学生们对“8+6”的运算方法和过程竟然“异彩纷呈”!
生1:把8分成4和4,4+6=10,10+4=14。
生2: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生3:把8分成5和3,把6分成5和1,5+5=10,3+1=4,10+4=14。
上述三位小学生的运算方法和过程各不相同,但有个可喜的共同点,即善于抽象思维,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认知潜能,令人欣慰。
可是,另一些学生的运算方法和过程却显得有些“笨拙”:
生4:摆学具。先摆8个,再摆6个,一共14个。
生5: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4。
生6:我会算8+5=13,所以8+6=14。
这三个小学生的答案虽然正确,但不善于抽象思维,或借助于具体可感的实物,或停留于一时的经验积累。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对善于抽象思维的学生予以表扬,也对后面三个学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告诉他们:数学的解题方法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解答问题的方法,但是,我们有必要寻找和选择最佳的方式和方法。这次课堂学习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唤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再思考,教师也可以在交流中发现、了解学生的智力强项,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
实践使笔者认识到,只有深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因素,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题,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
三、接纳差异,共同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因思维差异或智力差异而引发教学成生。面对这些差异,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善于接纳,并把它们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课堂就会充满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排队中的问题”这一教学内容时,曾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一道题:小明今天从第10页读到第14页,明天该读第15页了。他今天读了几页?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回答什么?自己想好后,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后,教师组织班内互相交流。
生1:我把数学课本当作小明要读的书,今天从第10页读到第14页,我就把第10页到第14页打钩,然后数出来有5页。
生2:我用数数的方法:10、11、12、13、14,也数得5页。
生3:我一边数手指头一边数数:10、11、12、13、14,我数得5页。
生4:我也数数,可是我跟他数得不一样:我不看十,我把10当做0、11当做1,然后数成0、1、2、3、4,我也数得5页。
生5:我用计算的方法:15—10=5页。
……
师: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不同的方法。
医学伦理道德论文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注意力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63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尤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知识点的学习,就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学生的学习就会大打折扣。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关键时期,只有学生在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才能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本文就能够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方法展开论述。
一、教师具有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否有效的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是否有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意识。如果教师没有较强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意识,自然难以通过有效方法的应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之,教师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意识,要求进一步提升教师授课的科学性。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明白只有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使学生更加高效的获取知识点,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二、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为了很好地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有效的方法与技巧。其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提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教学语言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知识点正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得以传播的,因此,教师采用何种方式展开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相适应,与小学生的特点也相适应。很多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文章既是育人的精品,同时又宛如一个个小故事,教师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如讲故事般对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讲解,自然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紧紧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于课堂。
三、通过有效互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想要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方法有很多种,并且这些方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点的过程是被动的,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是机械的,反之,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与学生进行互动,就很好地将学生纳入了教学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的含义,而且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当然,想要通过与学生有效互动的方式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要求教师讲究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个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互动。
四、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为了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好的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法宝。有趣的课堂与枯燥的课堂,能够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通过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呢?本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在这里就几种行之有效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引入趣味因素
小学语文教师在通过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将一些趣味因素引入课堂教学。教师在引入趣味因素的过程中,应该与小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
(二)将趣味因素与教材上的知识点结合起来
教师在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还要积极的与教材上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了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点,因此,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点展开。一些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的热闹度,却忽视了与知识点结合起来,结果虽然课堂教学十分热闹,但是却没有达到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点的目的,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在提升n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五、有效应用多媒体
医学伦理道德论文范文6
职业伦理[1]是关于从事一定职业的群体或个人所应具备的总体性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要求,是蕴含在人们职业活动中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与伦理活动的总和。医学期刊编辑职业伦理是对于从事医学编辑工作的群体或个人的一些总体性的价值要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分析,职业伦理是一种特殊的伦理立法,由其确立职业的伦理规范及价值观问题。他告诉人们在从业过程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应该如何评判自身行为规范的真与假、对与错、合理合法与违纪违法、高尚与卑劣等等。伦理学在医学研究领域,对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医学专业期刊的编辑工作也产生了影响,对于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探讨就是这一影响的体现。
医学期刊编辑工作中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按职业伦理学要求进行日常工作,从而推动我国医学编辑职业走上符合伦理原则的良性发展轨道,并促进医学编辑职业与国际接轨,是医学期刊编辑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医学编辑,职业伦理正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1.医学期刊编辑的职业伦理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医学编辑的道德问题
医学编辑职业伦理是医学编辑从业者对具有总体性的社会伦理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遵循,其与职业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形成了对照。在社会化和市场化趋势日益凸显的现今社会,对于职业伦理的要求较之职业道德,将更为迫切和必要,因为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相比更加全面和具有操作性。在以往的认识中,我们都认为医学编辑工作的职业性质与业务操作是两个认识范畴,在由此产生的医学编辑职业道德规范中,奉献美德是编辑专业特点所要求的工作态度和道德境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但是如果我们把奉献美德这种主观评价当做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精神来强调的话,恰恰忽略了编辑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应强调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观念。医学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精神不能游离于其职业性质,由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决定编辑职业行为的因素很多,比如说选稿、定稿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单是从稿件、工作本身而来的,单从奉献这个角度从职业道德上评价其伦理是非,既有失公正也脱离实际,同时对医学编辑的职业化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职业伦理作为一种特殊的伦理立法被我们认识,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能单从职业道德这个主观层面上确立职业的伦理规范及价值观问题。职业伦理存在的必要性恰恰在于着力解决职业领域内的伦理失范和价值混乱问题。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由于编辑职业的特殊性质,在编辑职业道德上强调社会责任意识才是首要的。时下医学编辑职业面对的道德困惑很难回避,针对医学编辑职业道德的社会指责明显增多,这一问题引起我们对编辑职业道德的反思,强调以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的编辑职业道德和以职业伦理为准则的操守观念,有助于增强编辑人员自我制约的能力[2],促进医学编辑、作者、相关医学专业领域的人员正确认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学编辑的职业道德。
2.医学期刊编辑职业伦理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医学期刊编辑对职业角色的定位
职业伦理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提出要求,是它的基本定位。把从业者视为按照职业来加以区分的特定的社会角色,并在此定位基础上对其权利与义务作出规定,这样来说,职业伦理其实就是角色伦理。作为角色伦理的职业伦理,必然要求明确依照职业来区分的每个社会角色的“名分”所在。“名分”可以看做是“名”与“分”的统一。医学编辑对职业角色的定位其实就是对这种“名分”的明确。对于医学编辑而言,名是医学编辑行业和岗位,分是医学编辑的职责和义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名分就是要求医学编辑须恪守医学编辑的行为规范和伦理准则,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确定医学编辑的角色伦理是医学编辑工作者确定自己工作定位,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的基础。只有将编辑人员的操守和自律意识,上升到职业伦理的层面,使它形成一种明确的编辑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才会决定其道德实践的效果[3]。也就是说只有我们的医学编辑真正职业化,真正把医学编辑工作作为一种有法可依、有德可依、有职业操守和职业伦理需要遵守的职业,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其职业及事业的发展,同时对其工作及其职业道德进行评价。超级秘书网
3.医学期刊编辑的职业伦理有利于医学编辑职业行为的标准化建设和医学期刊编辑的素质培养
一般认为,编辑工作是一种技术行为,然而随着社会及科学的发展,医学编辑的职业行为已不能单纯考虑技术的问题,这是对医学编辑的职业素养的要求。从医学编辑从事的组稿约稿、选稿定稿、审稿复审等各个日常行为中已经体现出对于伦理学的一种需求,针对医学编辑人员日常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学原则,有论者[4]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了这种需求的重要性。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这种需求要求医学编辑的日常工作行为既是科技伦理与职业伦理的统一,又是医学道德和编辑专业道德的统一,这种素养的要求是医学编辑职业化及其职业精神的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在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框架下使医学编辑职业行为进一步标准化,而这种标准化并不单纯是指操作规范那么简单,它取决于以社会责任感的编辑原则立场和独立思考精神等等为内容的职业核心。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另外,通过对医学编辑职业行为的标准化建设,对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认知,还有利于医学编辑的素质培养。编者的编辑过程在期刊操作中至关重要[5],医学编辑职业的特殊性和医学期刊编辑工作对于整个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会使编辑人员产生一种能维护其职业尊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的源泉就是编辑职业道德所体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也正是职业伦理存在和构建的意义所在,更是医学期刊编辑的素质培养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赵一鸣.医学伦理学与期刊审稿和编辑工作[J].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68-70.
[2]林君雄.编辑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J].中国编辑,2007,6(1):26-29.
[3]陈阳凤,梅莉.中国编辑职业化考[J].出版发行研究,2000,16(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