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课堂礼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课堂礼仪范文1
目前,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养成不打架不骂人的好习惯、养成有错就改的好习惯、养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好习惯等等,针对中小学生贪玩、叛逆的感性思维特点,通过音乐歌曲教学形式,例如一首《对不起,没关系》歌曲的学唱教学,对学生进行礼貌用语好习惯教育和有错就改的教育,这时学生不但不会反感,反而会更加主动地学习。
素质教育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其中环保教育是涵盖于中小学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育的始终的,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养成爱护自己和他人物品的好习惯、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好习惯等等。
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教材内容展开拓展教育。
音乐课堂上,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爱惜课本。告诉学生所用课本纸张,都是来自大自然,是用砍伐的大树制成的,同时给学生讲解、展示树木在大自然中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释放氧气、是鸟类等很多动物的栖息家园、能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原料和木材,如果我们青少年能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爱护我们的課本,那么我们就可以减少对树木的不必要的砍伐,节约我们的林木资源,也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音乐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阵地、而环保教育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课堂上,教育中小学生要养成遵守社会秩序和爱惜公共财物的好习惯。如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爱护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折花枝、不踩踏绿地。由于中小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为了让孩子们养成好习惯,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活动环节,把遵守秩序和爱护公物的词句编写成朗朗上口的歌曲,或者让学生利用学会的歌曲旋律,做遵守秩序和爱护公物的创编歌词练习,孩子们有着爱玩的天性,音乐活动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并且促使学生主动去接受教育;为了进一步加深孩子对危害的理解和感受,利用幻灯片和投影仪打出不爱护公共财物和不遵守秩序后造成危害的一些图片,再配上音乐,或者让学生观看小电影,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情感,教育学生从身边事做起、爱惜公共财物、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通过音乐课堂可以有效改善应试教育的束缚,让中小学生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接受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学生课堂礼仪范文2
小学科学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并且是初中化学、物理、生物学科的启蒙课程。而科学课程的课堂评价就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我认为科学课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活动能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四个方面的评价。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关键词:科学课程;知识储备;活动能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272-01
科学知识储备评价。不是简单地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条信息,而是要全面评价学生对各种科学基本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运用情况。要看学生在课堂下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例如在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时,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能想到体温表,说里面的水银柱根据人的体温可以升高,还有的同学能说出冬天一桶水结冰后能冒出桶面,这些都是需要在平时生活中自己积累的知识,而这些平时不经意的知识却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如学习了一些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的知识与研究方法之后,能不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或有没有“科学能够改善生活”的观念等。
情感态度评价。这一方面是看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学习是否认真;对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与问题是否有求知欲,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实事求是,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不能做出多种假设和预测,其中有没有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是不是乐于和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能否接纳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都是可以作为评价学生在这节课中的依据。
注重活动能力的评价。科学课堂中,有很多实验,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制作、创造,来完成一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其实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独立操作、思考能力,所以这方面重点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观察是否全面,设计是否合理,提问是否正确,假设是否恰当,测量是否准确等,是不是运用了自己最擅长的方法表达探究结果。
行为习惯。如在科学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尊重事实;是否能得出结论,并清晰地表达;是否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是否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等等。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了:
1、重观察。注意观察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表现,据此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必要时展开个别的教学指导。
2、常谈话。以平等身份向学生询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想法。
3、作业中反映。从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与能力。
4、做好记录。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特殊意义或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
学生课堂礼仪范文3
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以下粗浅看法。
1、正面启发,因势利导,让学生“想问、敢问”
学贵有疑,疑是探究的源头,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开端,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课堂教学应积极诱导学生生发疑问,鼓励学生思考提问。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学者多思多问、奋发努力、发明创造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学习他们善于思索探究的品质,使学生明确质疑的重要性。新课程需要教师发扬课堂民主,帮助学生确立“我是课堂的主人”,树立学生“想问、敢问”的信心,激发学生提问的主动性,产生想问的冲动,转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鼓励打碎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创造一个争先恐后“想问”的环境。
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收集学习素材,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思考。教师要正确引导和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教材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解答,及时评价,尤其对有价值的提问或思考性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批示或在课堂上及时提出,让学生来解答和评价,让学生及时产生一种兴奋感,进一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对提问的问题质量不够高的时候,教师也一样认真解答,并鼓励学生下一个问题将比这次的问题提的更好。课堂上,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你这个问题提的真好”、“你答得很好”、“你基础不错,继续努力会更好”、“你很聪明,若能再仔细一些会很出色”、“你不比别人差,多些自信和方法”等言语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坚持,使学生的质疑提问意识逐渐增强,让学生“敢问”。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愿问、乐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学习兴趣对学习的直接作用。兴趣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认知倾向,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当学生对一个事物充满兴趣时,他的感觉会变得敏锐,想象会变得自由,思维会变的活跃,学习就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自然会对化学学科认真钻研,才会产生各种问题,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极大的兴趣,才能产生学习、探究的动力,才能使学生知难而进,肯下功夫,勤于思考,才能有问题可提。所以本人认为,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质疑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可用以下方法:
(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2)充分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3)努力加大实验教学力度,能做演示实验的尽量去做,能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尽量让学生动手去做。
(4)与生活紧密联系,增加实用性和能反映最新科技动态的内容。
(5)及时反馈,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
这样,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愿问、乐问”。
3、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让学生“会问、善问”
学生课堂礼仪范文4
关键词:初中科学;提问艺术;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促进学生思想,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可用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一条纽带。课堂提问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如何运用这一手段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高质量的课堂提高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路,揭示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可用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一条纽带。
一、提问的过程
提问过程是指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并由教师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或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良好品德的活动过程。因此,提问都有如下几个过程“拟题——引入——陈述——听答——评价。
1、拟题阶段。拟题是为提问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提问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或学生在此阶段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而精心设计问题。
2、引入阶段。通过必要的语言和动作表情来表示即将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提问做好心理准备。如“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下面这个问题可有一定难度,看谁能够回答……“等等。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提问,在提问之前应作适当的铺垫,使学生能平静应付。
3、陈述阶段。陈述所提问题应作好必要的说明。表述问题应清晰准确,对问题中的某此概念进行解释,或给予适当的提示。
4、听答阶段。教师要倾听学生答题,在学生回答有困难不完全时,教师要以下不同方式鼓励、启发学生,如督促提示学生完整地思考问题;点明关键,帮助学生快速作出反应;给学生铺设适当台阶,使其能答且答准;当学生对题意不完全理解时,教师要用相同或变化的词句重复问题。
5、评价阶段。这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判的阶段。在评价阶段,教师可以重复学生的答案。对学生回答中的不足处进行追问,教师和其他学生给予补充,纠正错误的回答,给出正确的答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反应,必要时可适当延伸,加入新的材料或见解。
二、提问的类型及运用
1、启发式提问
如讲授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时可设计为提问的形式,一步一步启示,最后在学生分析回答的基础上得出:
师:锌与稀硫酸反应可在哪些玻璃仪器中进行?
生:烧杯、试管。
师:要收集氢气选哪种仪器(指烧杯和试管)好?
生:试管。
师:要收集氢气怎么办?
生:加带导气管的单孔塞。
师:要继续加稀硫酸怎么办?
生:单孔塞改为双孔塞或者既带导气管又带插入酸液的长颈漏斗。
师:如何控制氢气的流通?
生:导气管上夹弹簧夹。
师:如何使酸液与锌粒脱离反应?
生:试管内加塑料板。
就这样一步一提问,通过层层推进探索,学生在这种跳跃式的思维过程中,随着问题的解决,简易氢气发生装置的装配也就水到渠成的似的印入脑海中。
2、争论式提问
例如上《匀速直线运动》一课时,上课开始,先用多媒体演示一画面:在一条笔直的两旁高楼林立的公路上,一辆满载货物的汽车正缓缓行驶。然后针对画面提问, 学生会提出:“房屋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有学生答:“静止的。”“汽车呢?”“运动的。”再问:“汽车上的箱子呢?”这时引起了争议:一部分同学答“静止”,理由是箱子在汽车上没有移动过位置;一部分同学答“运动”,理由是箱子是随着汽车一起运动。课堂上的描述,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呢?同学们各怀着自己的想法陷入深思,全班的注意力一下子便吸引起来,并对之感兴趣,急于想了解其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和教师接下去的讲课内容保持一致,从而顺利地贯彻了教师的教学意图, 完成教学任务。
3、总结式提问
如笔者在讲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用以下几个问题作为结束:(1)打开汽水瓶后, 请学生观察现象。学生问:汽水瓶打开之后,为什么会冒气泡?(2)演示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学生问:二氧化碳为什么能够灭火?(3)学校在粉刷墙壁, 问:涂了石灰水的墙面为什么会变硬,并且还会“出汗”?
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问答,一方面起到复习作用,另一方面可依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状况。
三、提问的要领
三、提问的要领
1、主题明确得当。教师设计教案时,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关键性的提问。问题要尽量做到目的明确、主题清晰、语言简练。
笔者曾听一位老师在上《重力》一节时,是借助牛顿发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一现象而设置问题引出新课的,其讲完此现象后问学生:“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学生沉默许久,才有些学生回答“因为熟透了”、“因为风吹下的”、“因为地球的重力”等等,五花八门,使引入新课失败。这主要是此问题主题不够明确,使学生无所适从。若问“树上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面上?”则效果要好得多。
2、问题要有启发性。指导学生尽量避免提面大而广的问题,有些问题可用大化小,难变易的方式提出,问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难易程度适中。所提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难了学生不能把握要点,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挫伤了学习积极性。
4、停顿与思考。提问后要让学生有准备的时间,即提出问题后要停顿,让学生思考时间,以期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这样的好处:(1) 是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信息交流的对话中,能极大地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生和积极性,引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2) 是引导学生思考,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某个课题或概念上来。(3) 通过提问,培养学生发问和答问的能力,也即口头表达的能力。(4) 提问还能诊断学生学习上的疑难点,从而找出学生需要帮助的地方,对症下药,使教师真正能够替学生“解惑”释疑。
参考文献:
学生课堂礼仪范文5
在所有基础科目中,数学科目可谓是学生排斥情绪最为强烈的科目之一,所以数学教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棵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树苗,想要使树苗长得更加茁壮,就需要教师这个园丁用心地去修剪与浇灌。对于教师应该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建立更加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本文提出如下的几点建议与想法。
一、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中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缺乏学习热情,很多学生都在中小学时期就表现出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拥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够真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当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源泉。数学学科由于其严谨的思维逻辑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总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对数学科目经常望而却步,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一直停滞不前。使本就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对数学科目重新燃起学习兴趣,这是数学教师必须克服的难关,总的来看,一共有以下几个切入点:
(一)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在一定程度上非常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有趣的课堂氛围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所以数学教师要注意积极调动课堂气氛,将数学知识点进行延展教学,提高数学与我们现实生活的关联性,进行形象化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二)引入数学发展史,穿插趣味数学小故事
提高学生对数学发展历史的了解,也能够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可以适当讲述一些发生在历史中的关于数学的小故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数学科目的趣味性。
二、引导学生建立合理有效的学习模式
想要取得不错的学习成果,学生就必须需要一套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很多的学生并没有形成一套适于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具有随意性、无规律性的学习状态,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建立起长久有效的学习模式,教师不妨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彼此学习。小组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各自的见解,彼此之间取长补短,锻炼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同时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数学老师要多提倡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提前熟悉课堂教学内容,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如果能够提前熟悉知识点,那么数学课堂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课前预习是不够的,数学知识点要是不及时巩固,会很快的遗忘,所以便需要学生及时进行课后复习巩固,教师不止需要布置课后作业,还需要培养学生养成复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只有养成系统完善的学习模式,才能够保证不遗漏知识点,保证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多进行回顾教学,夯实基础
中职院校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很多时候学生遇到的数学学科难题都是因为以往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导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更加困难。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够急于求成,僵硬地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计划安排,要懂得变通,从客观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在教学中多进行基础知识的普及,众所周知,想要建起一栋高楼,地基的建设是关键,所以教师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多进行回顾性的教学。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占课堂教学的主置,课堂上主要由教师讲解传授知识,学生更多时候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且由于教师承担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养成了懒于动脑、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开始会大大节省了学生了解知识的时间,但是时间越久,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也会越来越明显,学生会变成只会被动接受学习知识的学习机器,使得学生的学习僵硬化、机械化,因为没有进行学习探究,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停留在知识表面,无法真正透彻地了解知识,达到真正的掌握。
五、关怀教育,多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
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对学生的进步多加鼓励,因为有很多的学生正是因为缺乏自信,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当我们遇到数学难题时,如果没有能够解决难题的自信,也就没有了进步的空间,所以数学老师要对学生多加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学生课堂礼仪范文6
[摘 要]高质量的质疑是学生拥有较高学习能力的标志。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合理、准确、恰当地进行质疑,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质疑 能力 课堂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55
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灵动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不断根据课堂学情及学生所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进行二次备课。学生则通过自主学习,生生、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最终达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整体优化”的目的。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能否高质量的质疑是学生是否拥有较高学习能力的标志。那么,如何提升学生课堂质疑的能力呢?本人就近年来我校“灵动课堂”研究的实践案例展开些许探索。
一、让学生勇敢质疑起来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给了学生更多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去学习、理解并运用语言。如何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呢?这需要我们教师给学生一个制造疑问的平台。这个平台需要容纳师生间的民主与尊重,需要学生的大胆质疑,甚至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教师,敢于挑战教材。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李时珍夜宿古寺》时,对于李时珍亲尝鹅肠草一段的内容,我和学生都认为,其实李时珍明知会有危险,但为了百姓,仍然不顾个人危险,亲自品尝。突然,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道:“我反对!你们说得都不正确!”我立即反问:“那你有什么看法呢?”该生表示:“李时珍根本不会去想鹅肠草会不会有毒,因为他的心里只有《本草纲目》。”这样一种声音让学生们更加感受到了李时珍对于编写《本草纲目》的投入。课堂思辨中,正因为有了这种叫板似的质疑,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才有了智慧火花的闪现。
课堂质疑声音的出现,有可能给我们制造出一些麻烦,但它带来的更多的是意外的惊喜。
二、让学生找准方向质疑起来
张志公先生早有卓见: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可见,语文课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有效的课堂质疑直接关系着有效的教学目标。因此,我经常向学生提出,要发现作者写作的秘密,这才是高水平的质疑。对于能够质疑作者写作方法的学生,我都大力赞扬,以此营造出探寻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学习氛围。
比如,苏教版第七册《》一课,学生原有的问题是:“为什么要邀请外国商人观看?”“为什么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些问题只是指向了历史背景和文本内容。之后,在我的引导下,逐渐有学生提出:“为何花那么多笔墨写销烟前的情景?”虽然只是一个问题,却说明学生已经关注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场面的烘托。
“寻找作者写作的秘密。”这样一句儿童化的语言,其实表达的正是教师对于语文课程内容的关注,对于语言文字的关注。只有让学生找准方向质疑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三、让学生在方向一致的质疑中筛选起来
对于学生的质疑,且不论质量的高低,就有限的课堂时间来说,我们也不可能一一解答。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如果能以主问题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置课眼,就是把课堂聚焦到教学的关键之处的有效方法。围绕课眼,只需要极少的几个提问,甚至只需要一个问题,然后由此引发开去,就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那么,如何筛选问题呢?第一步骤往往由学带领组员整理组内提出的质疑,能够解答的在组内消化,解答不清或不能解答的就梳理上报;第二步骤是教师指导学生将留存的问题分类,主要分为内容类、写法类和其他类三个方面;第三步骤是筛选各类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解决了它,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如苏教版十一册《姥姥的剪纸》,教师搜集到的学生课堂质疑有:
(1)“我”为什么喜欢听姥姥的剪纸的声音?
(2)为什么作者觉得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
(3)“我”喜欢姥姥的剪纸,为什么梦中总有家乡的四季田野?
(4)剪纸怎么会将我“拴”在屋檐下?
(5)为什么“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我的心境和梦境就变得有声有色?”
(6)兔子和老牛图有哪些含义?
(7)姥姥的剪纸传递了哪些亲情?
(8)为什么文章主要是写姥姥与“我”,但又写了姥姥帮助别人。用意何在?
(9)为什么要以《姥姥的剪纸》为题?
(10)最后一小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通过整合筛选,师生共同讨论,保留了三个问题:姥姥的剪纸有什么特点?向我传递了哪些亲情?为什么以《姥姥的剪纸》为题?整合筛选后的三个问题涵盖面广,既有理解层面的问题,也有写法层面的问题,层层推进。既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又落实了“灵动课堂”的“先学后教,整体优化”的精神。
四、让学生筛选出的问题完善起来
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课堂质疑有时略有“瑕疵”,主要表现为:和教师的问题设计有所重合;问题方向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兼顾语文读写结合的重要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质疑能够有效引导,处理并改良这些略有“瑕疵”的质疑,让质疑更完善,做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1.策略一:重合问题一语带过
苏教版第七册《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一课时中,教师搜集了学生的课堂存疑,经过筛选,主要集中表现在:
(1)为何比喻成骏马呢?怎么不比喻成其他动物,如老牛呢?
(2)写徐悲鸿励志学画,为何要写他的生活清苦?
(3)为何花这么多笔墨写外国学生的前后变化?
(4)五、六两小节具体写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为何还要写第四小节?
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主导问题:“比较这两个例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而学生的问题:“写徐悲鸿励志学画,为何要写他的生活清苦?”“五、六小节具体写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为何还要写第四小节?”这就和教师的主导问题重合了,在应答学生问题时教师可以略过。
2.策略二:改良问题突出重点
学生的问题:“为何比喻成骏马呢?怎么不比喻成其他动物,如老牛呢?”这一问导致学生在课上过多地将关注点放在了老牛等其他动物身上,而忽略了徐悲鸿和骏马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原问题进行改良,变为:“为何比喻成骏马呢?两者之间有何相似之处?”这个问题针对性更强,给予了学生思考的方向。
3.策略三:利用问题巧设练笔
学生的问题:“为何花这么多笔墨写外国学生的前后变化?”直指作者的写法:侧面烘托。在解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根据文中对外国学生的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设计一组小练笔,读写结合,进行有效训练。
徐悲鸿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达仰
;同在国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
;其他外国学生
。面对这些,徐悲鸿
。
五、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样,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也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培养。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