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程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马原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马原课程总结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1

面对经济法课程定位,为了实现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更新教学理念,由灌输式教学改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经济法课程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主动从书本和书本之外寻找相关知识和信息以解决问题。这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克服“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一人堂”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套符合经济法教学新理念的教学模式。经过六年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发现,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兴趣高于理论,学生更愿意了解具体的实务操作而不是法律理论,学生希望教师将那些高深且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直接的语言,培养在经济管理中预防法律风险和处理简单法律事务的能力,这也正体现了经管类专业学生法律背景知识薄弱,重视实践能力的特点。

二、案件旁听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2014年全年授课教师先后10次分批带领学生走进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旁听经济纠纷案件审理并与审判人员交流。具体形式,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安排学生前往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旁听案件审理的教学实践活动,感受真实的庭审氛围;第二,前往嘉兴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采用模拟教学法,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的法学课程课堂观摩,并与任课教师交流学习;第三,参加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公众开放日系列活动,12月4日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观摩青年法官向宪法宣誓仪式,观看嘉兴法院干警自编、自导、自演的两部法治微电影,参观院史陈列厅;第四,前往嘉兴学院法学院的模拟法庭观摩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法院巡回审判商标权纠纷一案;第五,嘉兴市南湖区法院4位法官来我校与学生面对面沟通开展以案说法消费维权户外授课。庭审旁听活动是很好的直观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熟悉法庭审理的程序。需由指导教师做好听审法院和听审案件内容的确定工作,根据课程内容一般选取民商事纠纷案件的一审或二审,尤其以合同纠纷为主;在此基础上,由教师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保障实践活动效果。本项实践活动包含四个模块:分别是庭审旁听实践活动讲解、庭审旁听实践活动实施、庭审旁听实践活动交流与总结、庭审旁听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以下将对庭审旁听实践活动实施和庭审旁听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两个环节作介绍。

(一)庭审旁听实践活动实施

由任课教师选择联系听审的法院选取合适的案件,并组织同学参加案件旁听。到法院旁听审判把学生置于现实审判场景之中,既能观察法官的审判活动,也能够学习到各个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具有直观性。随着审判长敲响法槌,庭审活动正式开始,所有旁听人员都自觉保持肃静。首先,书记员宣读法庭纪律;接着,进入法庭调查阶段,原被告(或上诉人被上诉人)双方围绕诉讼请求和争议焦点等与案件有直接联系的内容进行陈述,并提交他们所收集的证据;然后是法庭辩论阶段,当事人及其诉讼人针对法庭调查阶段审核的事实和证据,围绕案件争执焦点,互相进行口头辩论;最后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通过旁听法院庭审,同学会对法院审理案件程序和人辩护获得直观认识,对于原被告双方如何运用证据有了深刻体会。

(二)模拟法庭是庭审旁听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2

在研讨会上,江苏省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主任陈峥嵘、四川省泸州市副市长马宗慧、山西省太原市教育物资装备中心主任许原芝、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施建国、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主任罗一华、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处长刘俊波等分别总结交流了本地、本部门推进中小学实验教学,改进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的经验,研讨了今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加强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

会上,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诗海、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理论研究部艾伦教授等分别作了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项目工作研究进展报告。

刘昌亚在讲话中说,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十报告精神,提高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认识。转变观念,坚持应用导向,抓好标准化建设和实验教学。要加强管理,树立全面质量观,提升装备管理水平。他指出,2013年是推进基础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重要的一年,我们要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和技术装备工作,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全国6.7万个教学点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广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优秀成果,制定《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3

/

关键词:荧光物质;荧光现象;中学化学综合实践活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3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综合实践活动是区别于学科课程的一门非学术性课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加强课堂知识和社会生活的联系[1]。目前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学校必须执行的一门课程,已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我们也在摸索和探寻中尝试开展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并力求在活动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2011年关于“纸巾荧光剂超标”[2]以及“猪肉发荧光”[3]等新闻报道频频见诸各类媒体,学生因这类新闻而激发出了对于荧光现象以及荧光物质的强烈好奇心。鉴于此,我们在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中开展了“探秘生活中常见荧光物质与荧光现象”这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化学综合活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化学研究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化学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其他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积累了一些实用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1 实施方案

1.1 知识和技能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首先对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图书馆资料如何查询”、“中国知网如何使用”、“网络搜索引擎介绍”等几方面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了解获取基本知识的来源和方法。然后结合中学实际介绍“苯环的芳香性”、“刚性平面”、“电子跃迁”等基础化学知识,为学生阅读与“荧光”相关文献打下基础。最后综合实践指导老师还必须对需要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进行基本的实验操作训练,以使学生掌握该综合实践活动所需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1.2 综合实践小组的划分及研究内容和方案

为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在学校规定的课程实施时间内顺利完成,并使得学生学会团队分工合作,我们在实施该综合实践活动时按照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以及课题研究的几个具体方面将参加该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第一组负责查阅文献获知荧光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及荧光物质的基本结构特点。要求将文献结果整理成文并制作相应PPT在整个课程实践小组展示。

第二组学生结合文献查阅和调查,寻找日常生活及自然界中常见具有荧光特性的物质。要求查阅清楚所寻找到的荧光物质的结构,以及产生荧光的原因,并收集含有荧光物质的实物若干,于整个实践组展示。

第三组学生利用第二组同学寻找到的具有荧光特性的物质设计完成引发这些物质荧光现象的实验,完成相应实验报告,并拍摄实验视频或照片若干。

第四组学生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另三组同学研究成果,撰写“我眼中的荧光现象”综述。要求通过调查了解荧光现象目前在日常生活各个层面的应用实例,并结合调查的结果阐述如何正确地看待荧光现象。

2 成果呈现

2.1 第一组报告——荧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荧光物质的结构特点

该组同学利用搜索引擎以“荧光”为关键词搜索了网络资料,弄清了荧光产生的相关机理。并利用校图书馆馆藏大学教材找到了荧光物质所有具有的结构特征。在实践中提升了资料获取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

2.1.1 什么是荧光

常温下,当某种物质被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即进入激发态,并发出比入射光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波长400~700 nm),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5]。而萤火虫以及荧光棒则是通过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发光的现象,一般称为“化学发光”或“生物发光”,不属于我们此处研究的“荧光现象”。

2.1.2 荧光现象产生的光物理过程

具有荧光性的分子吸收入射光的能量后(如图1所示),该物质中电子从基态S0

(通常为自旋单重态)跃迁至具有相同自旋多重度的激发态S1或

S2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释放其能量回到基态。如激发态S2 的电子可经由非常快的(短于10-12秒)内转换过程无辐射跃迁至能量稍低并具有相同自旋多重度的激发态S1 ,紧接着以发光的方式释放出能量回到基态S0 ,这里发出的光就是荧光,其频率即为νF 。由于S1 激发态的能量相对低,故在这一过程中发出的荧光的频率νF 低于入射光的频率νA。荧光态的寿命为10-8至10-5秒。

此外,电子也可以先从激发态经由系间跨越过程无辐射跃迁至能量较低且具有不同自旋多重度的激发态S1 (通常为自旋三重态),再经由系间窜跃等方式无辐射跃迁至激发态T1 ,最后以发光的方式释放出能量而回到基态S0 。由于激发态和基态S0 具有不同的自旋多重度,这一跃迁过程是被跃迁选择规则禁戒的,因而需要比释放一般荧光更长的时间(从10-4秒到数分钟乃至数小时不等)来完成该过程;当停止入射光后,物质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电子继续保持在亚稳态上并持续发光直至所有的电子回到基态,这种缓慢释放的光通常被称为磷光,磷光频率为νp 。

2.1.3 具有荧光现象物质的结构特点

发荧光的物质一般具有下列结构特点:(1)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等强吸收基团,且在一定程度上共轭体系越大,π电子的离域性越强,越易被激发而产生荧光。(2)分子的刚性平面有利于荧光产生。刚性平面结构主要可以减少分子的振动和碰撞去活的可能,有利于荧光的产生。(3)诸如-OH、-NH2、-OR等给电子取代基可使共轭体系增强,导致荧光增强[7]。

2.2 第二组报告——调查寻找生活中存在的典型荧光物质

该组同学首先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具有荧光性质的物质名称和结构,再分析这些物质可能存在于哪些日常生活常见的物品,最后再实地寻查菜场、药店、超市等多个场地收集含有荧光物质的具体物品。通过不懈的努力共寻得日常生活中含有荧光特性物质多种(如表1所列)。

该组同学在完成本组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充分锻炼了信息获取能力,更走入了社会提升了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2.3 第三组汇报——利用生活中常见荧光物质引发荧光实验

第三小组是由整个实践小组实验能力最强,且最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组成的。他们不仅要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将第二小组同学收集来的含有荧光物质的各种日常物品中的荧光物质释放,还要多次实验从而摸索出观察到荧光现象的最佳途径。多次的实验不仅是实验能力的提升,更是意志的锻炼,荧光实验的成功不仅证实第二组同学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是化学的基础。

2.3.1 实验1 叶绿素荧光实验

所需仪器与试剂:紫外光源(波长315~400 nm)、研钵和研杵、100 mL烧杯、3~5片菠菜叶子、95%乙醇。(此处使用紫外光源为网购一般驱虫用的黑光灯)

实验过程:取2~3片菠菜叶在研钵中磨碎,然后将研碎的菠菜叶溶解在50 mL 95%乙醇中,过滤得滤液。在暗室用紫外光源照射菠菜汁,观察荧光。如果观察不到荧光,加入乙醇稀释该溶液。实验观察到绿色溶液在紫外灯照射下呈现红色荧光。

2.3.2 实验2 原卟啉荧光实验

所需仪器与试剂:紫外光源(波长315~400 nm)、100 mL烧杯、棕色壳鸡蛋2只、0.1 mol/L盐酸。

实验过程:将2只棕色蛋壳放入50 mL 0.1 mol/L盐酸中,盐酸与蛋壳中的碳酸钙反应,鸡蛋壳表面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待碳酸钙反应完毕后,蛋壳中的原卟啉被释放出来。在暗室中用紫外灯照射含有原卟啉的溶液,可以观察到绿色荧光现象。

2.3.3 实验3 维生素B2荧光实验

所需仪器与试剂:紫外光源(波长315~400 nm)、100 mL烧杯、研钵和研杵。

实验过程:在研钵中将复合维生素片研磨成粉末,并将粉末转移到烧杯中加50 mL水溶解,随后在暗室中用紫外光照射,可观察到黄绿色荧光现象。

2.3.4 实验4 奎宁荧光实验

所需仪器与试剂:紫外光源(波长315~400 nm)、100 mL烧杯、黑松汽水或通力水。

实验过程:将黑松汽水倒入烧杯中,直接在暗室中用紫外灯照射,可观察到红色荧光。

2.4 第四组汇报——如何正确看待荧光现象

第四组同学通过网络和各类期刊文献调查荧光现象的应用范围、应用实例以及应用原理,并将所调查的结果写成综述,在整个综合实践小组展示。学生在综述的过程中学习了科技文献的写作,提升了资料整合能力。

2.4.1 荧光现象的应用综述

2.4.2 对于荧光现象的评价

荧光现象是特殊结构的物质产生的特殊光化学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此类现象并不神秘,我们应从容看待,遇到诸如“猪肉荧光”等新闻报道时不应为事物表面的“神秘”所蒙蔽,而应具有从事物本质看待具体问题的基本观念。此外,正确利用荧光物质和荧光现象可更多发展科技,造福人类。如奎宁等物质本身具有荧光性,但人们关注这类物质荧光性以外的用途,也是对物质应用的不同方面。同时也应注意荧光现象使用的适度问题,如利用荧光物质给纸类等增白不应一味追求“白”而忽略荧光物质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只有根据生产生活实际,合理适度利用荧光现象才是科学的做法。

3 总结与反思

本综合实践活动,是我们尝试在学生中开展的一个较具学科深度的研究课题。通过该课题的开展,我们认为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应充分关注生产生活热点与学生的兴趣点,兼顾这两点的课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的动力与激情。

本活动的开展教师并未完全放手,而是在最初的知识准备阶段和活动小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是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

该综合实践活动从内容上看,涉及理论的学习,文献的查找、实验的开展、物质的寻求等多个方面,要求学生通力合作方可完成。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宗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兼顾以上所述各个层面。

从最终呈现的活动成果来看,我们的研究并未能涵盖“荧光现象”的所有问题,研究的结果也未能提出创新的观点。但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学生科研意识、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阎蒙钢,马旭明.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探讨[J].化学教育,2008,(2):29~30.

[2] http://finance.jrj.com.cn/consumer/2011/11/22151411619339. shtml.

[3] http://apsafe.cn/zhuanti/fgzr/.

[4]许世生,董占伟等.因地制宜地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J].化学教育,2010,(8):28~31.

[5][6]荧光(百度互动百科)http://hudong.com/wiki/%E8-%8D%A7%E5%85%89.

[7]华中师范大学等编.分析化学(下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3~55.

[8][12]张奚宁,马君等.激光诱导荧光光谱中内源性原卟啉Ⅸ对胃癌生长状态的标示作用[J].激光生物学报,2008,(6):720~722.

[9]田兰,孔彬等.固相萃取结合HPLC-荧光法测定人血浆中维生素B2 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12,(12):2150~2153.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地理 生活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在其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维度上第二条强调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地理教师应该将“地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作为指导思想,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讲授地理内容,以此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素养,以地理学的视角观察并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素材,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戚戚相关。

一、 衣

人们的衣着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江西吉安位于亚热带地区,春、夏、秋、冬较为分明,人们一般都要有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衣服,比如夏季有短袖、衬衫、T恤、连衣裙,春秋季节的休闲装,冬季的棉袄、羽绒服、保暖衣等;然而云南昆明一带,四季如春,人们有“四季服装同穿戴”的习惯。人们的衣着也与区域特征密切相关,比如在青藏高原,气候多变,所以人们穿皮袍仅套一只袖子;在阿拉伯地区,人们头缠层层白色的头巾,身穿宽大的白色长袍,这是因为当地黄沙滚滚、气候干旱、天气晴朗、日照强烈。

二、 食

人们的饮食习惯也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比如我国南方和北方饮食存在明显的差异,可以概括为“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南方气候湿热,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所以南方主食有米饭、米粉;而北方地区相对较为干冷,粮食作物以小麦、高粱为主,面粉是制作各种面食的主要材料。北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蔬菜较少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就慢慢养成了吃咸的习惯;而南方气候湿热,盛产甘蔗、蔬菜,被糖包围,所以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三、 住

建筑风格是在特定的缓解经下孕育而生的,南北方房屋风格具有“南尖北平”“南敞北封”的特点。我国房屋屋顶坡度,从南到北逐渐减缓,到了河北一带出现平顶民居。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降水丰富,房屋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多采用双层和架高的方式,既隔热又便于雨水的排泄;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屋顶坡度较缓,不仅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以晾晒作物,但是由于冬季寒冷,墙体较厚。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四、行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也离不开地理环境,比如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河网密布,因此内河航运成为一种普遍的运输方式;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较为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的交通工具。

总之,日常生活给高中地理教学注入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促使地理课堂精彩纷呈,生机盎然。作为地理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地理信息素材,筛选整合后将其带进地理课堂,使地理课弥漫中浓浓的生活气息,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学源于生活,以生活为依托又必须高于生活,以超越现实生活、提升生活质量为宗旨,在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笔者认为能够有效填补教学与生活实际脱离的鸿沟,消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社会中,寓教于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卢芙蓉.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Web Quest教学模式;临床微生物学教学;应用

临床微生物教学中,微生物种类形态各异且繁多复杂,学生在学习中抓不住知识要点,调理不清,易导致知识点记忆混淆。而Web Quest教学模式的优势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小组讨论结合教师指导的方式授课,让学生在教学中取得最好学习效果。因此,Web Quest教学模式适宜大班教学,能够大范围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一、情境模块

在实践教学中,需提前制定学习方案,通过设计情境,学生自由讨论,最后分析出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由于临床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实践性课程,因此,应用性较强,其中,结合有病原微生物学、临床抗生素学、临床感染病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在采用Web Quest教学模式时,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值得探索和研究,而通过创设情境模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进一步探索的动机,以合理利用网络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通常情况下,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兴趣进行引导,采取学生之间自由搭档的形式,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利用网络知识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探讨和进一步分析。

二、任务模块

在采用Web Quest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任务指的是教学中常见的、学生可完成的、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学习任务,是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它的形式方法可以多样化,学生可以研讨论文、调查相关报告、研究课堂笔记、查询网络相关知识、查询方案等。

三、资源模块

资源是多种类型的,是完成任务的必须。在临床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Web Quest教学模式的应用通常是在高年级学生,他们基本掌握了如何利用网络知识搜索高级规则,因此,具有一定的资源素养。所以,教师可给出少量信息资源,学生通过自己网络资源结合书本知识进行资源搜集,还可通过阅读外文书籍掌握更丰富,全面的知识动态。

四、过程模块

学生在任务模块中对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具体的每一步都要逻辑清晰,知识内容丰富。在获得新信息资源的同时,必会连串出其相关的问题信息。学生务必做好每次实验笔记,了解其中内容,整理妥善。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或与同学进行讨论,直到了解为止。

五、评价模块

Web Quest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需建立一套独立标准,对学生的每次任务进行实际评价,评价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与小组间评价、教师的评价等方式来进行。这类形式的教学使学生总结自己,和小组内的研究并作出PPT的形式报告。学生需在报告中体现出分析问题,综合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杜绝学生拷贝网络知识,相互抄袭来完成任务。每个小组可派出一名同学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答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教师从旁进行指导,点评。

六、总结模块

总结是由教师和学生同时进行的,全班同学对各自的作品介绍,讨论后,每个学生都会在讨论中有收获,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对于基础知识稳固的学生可以更深层次的进行研究学习,对此作出研究报告。通过这种自然拓展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养成信息素质,这为学生今后从事医学科技研究工作奠定基础。由此可见,Web Quest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搜集信息、分析资源、评价和总结问题等,并根据自身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形成独立的观点、看法等,最终完成论文、实验报告和相关演讲等。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对于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讨论性有着极大作用。

结束语:

总之,Web Quest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知识与实际临床应用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探索学习、搜集信息资源,因此,非常明显的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于构建一个适合学生的新教学模式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冯文莉,杨静,奚志琴,王艳青,马彦.Web Quest教学模式在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07: 561-

564.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Sakai;课程管理系统;练习与测试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6-3760-04

1 概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基于网络的教育与计算机的测试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应用。Sakai作为一个课程管理系统也提供了相关的工具对学习者进行测试,该文基于Sakai设计了一个军事理论基础的练习与测试系统。

2 Sakai网络教学平台

200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印第安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密西根大学联合发起了一项名为“Sakai”的基于开放源代码的课程与教学管理系统(CMS)开发计划。该项目旨在构建出一套适用于高校的开放性资源的在线协作与学习环境。Sakai将E-leaning基础性系统架构与目前各高校已有的各种工具模块和组件整合为一体,形成一套通用的课程管理系统,代替了原有的商业课程管理系统。[1]

Sakai 将所有的功能模块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实现了功能模块的即插即用,这些功能模块称为工具。研究员、教师和学生可以运用Sakai提供的软件工具创建一个协作网站。他们通过浏览器的搜索功能从Sakai提供的工具中选择一个来创建符合他们要求的网站。

Sakai项目提供了近30种工具,有效地将许多原有的各类软件工具进行了整合,使效果得到了较大地提升,其主要工具及特点介绍如下:

2.1 我的工作空间(My Workspace)

Sakai为每个用户提供了一个类似于私人工作空间的个人在线站点,主要包括:时间表、资源、通告、工作场建立、新闻、参数选择、网络内容、帮助和成员等工具。用户登陆系统后,便会进入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在空间里用户可以自由地访问、添加、修改各条项目的内容。

2.2 网站建立(Worksite Setup)

在图形化的界面中,用户能使用网站建立工具自由地就自己的某一主题内容建立一个独立的网站。所建立的网站,立即就能和系统的其他工具整合为一体,方便使用。

2.3 任务(Assignments)

任务工具支持教师创建、分派、收集课程的在线任务,并为其评分。任务具有个性性,且学生提交的作业仅教师可见。任务工具的评分方式是多样性的。教师可以把学生提交的针对同一任务的所有作业一次下载到电脑上。教师公布成绩的同时学生可以收到他们的成绩和教师的评论。

2.4 聊天室(Chat Room)

聊天室工具是用于让同时登录站点的用户进行实时的、无组织的对话。允许教师或站点所有者为特定的种类创建不止一个“聊天室”。默认情况下,聊天信息是被保存下来并对所有用户可见的。

2.5 讨论(Forums)

讨论工具能进行有组织的对话,对话被分类组织。参与者能对一个主题进行回复或对其他回复进行回复,站点所有者也可以选择是否让参与者张贴讨论主题。

2.6 电子邮件存档(Email Archive)

每一个Sakai工作空间都配有一个自动生成的工作场电子邮件地址,具体邮件地址可以在电子邮件存档工具中查看到。空间的所有者可以依据自身情况,为该电子邮件地址创建一个易于记忆的别名。课程工作空间能够通过电子邮件存档工具自动更新课程电子邮件组。当学生退选或加选某门课程时,他们将适时地从电子邮件组中被删除或被添加。

2.7 课程模块(Melete)

该模块是一个课程创建工具(第三方工具),允许作者学习序列,它可以通过运用植入的在线编辑、连接到网页、或上传不同格式的学习目标或文档创建。采用该工具创建的课程是符合scrom标准的,可以供其他符合scrom标准的课程管理系统使用。

2.8 资源(Resources)

资源工具是课堂和合作中使用范围最广的工具。利用资源工具用户可以在线获取多种资料。主要包括:文档、转换到相关网站的链接,以及建立并显示于Sakai页面右侧的文档。工作空间所有者还可以限制在特定的文件夹中阅读、张贴、删除文档的用户类型。

2.9 测试和测验(Tests & Quizzes)

测试和测验工具支持站点所有者和教师组织管理在线调查、测试和测验。其提供的问题形式多样,选项全面、合理。教师还可将问题上传至试题库供其他课程空间使用,也可将试题保存为符合QTS标准的试题文件供其他符合相同标准的课程管理系统使用。

2.10 网络内容(Web Content)

网络内容工具支持站点所有者挑选一个网站,令其在Sakai框架内显示。Sakai页面左侧菜单中的网络内容按钮可以按照个人的需要定制,还可为按钮创建一个与所有者选择显示的网站相匹配的标签。

2.11 Wiki(Wiki)

3 练习与测试工具

Sakai练习与测试工具是Sakai课程管理系统提供的一个工具,用来帮助教师创建在线练习与测试(包括练习、测验与调查问卷),让学习者直接通过网络来提交信息或数据,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3.1 联系与测试工具简介

一个评价可以包括多种题型,甚至包括需要学生上传文件的测验。教师可自主选择如何组织、实施和收集测验。教师可以选择试题的显示顺序,在每一名学生的试卷中都随机出现而不是固定顺序。试题也可以放入题库,以便多次使用或与其他教师共享。另外,教师也可以导入一份以前创建的测试和问卷。

多数测验的成绩都可以自动统计,并自动进入“成绩册”(Sakai工具)之中。通过定义测验的设置,教师可以控制参加测验的条件,例如,通过IP 地址来控制访问权限。通过这些设置,教师可以定义测验的开始时间,测验时间,可提交试卷的次数,以及是否允许迟交试卷等。

3.1.1 相关概念解释

创建一份测验: 当教师在“测验”页面中点击“创建”链接后,就可以定义测验的名称,定义设置,并进行测验编辑,其中包括试题和分组。

试题编辑器: 利用试题编辑器,教师不仅可设计试题及其答案,同时也可以分配试题的分组或题库位置,添加反馈、原数据,以及选择是否必答等。

试卷分组:每一份测验都必须包括至少一个分组。当一份新测验创建之后,会自动生成一个名为"Default" 的分组,其标题(灰色的分隔符)不会显示在测验中。换言之,除标题被隐藏之外,分组内的其它内容都将显示在试卷中。

试卷设置:在测验页面中,教师可以查看和修改全部测验的设置。在设置中,可生成一个关于测验的简介,定义的日期、的对象、安全水平、测验时间限制、提交次数、添加图片、提示信息和原数据以及决定测验是否计分。

试题库:教师可以将试题导入试题库中,以便今后重复使用或与其它课程的教师共享。试题库可根据主题或其它标题来划分为不同的子题库。例如,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名为“生物”的试题库,然后再在其中创建名为“根本概念”、“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子题库。[3]

3.2 工具的使用

当教师第一次建立相关课程的测验时,可采用先建立测验然后将试题添加至试题库的方法,以便以后重复使用。如果,教师已经有相关课程的试题库则可以直接从试题库里导入相关试题即可。试题库里面的试题是可以修改和添加的,而且教师导入时也可以自己选择或者随机选择以符合特定内容的测验。

此外,该工具的即符合QTS标准,即我们可以讲符合QTS标准的试题文件(通常为XML文件)导入到Sakai中,同时也可以将Sakai中的试题导出为xml文件供其他符合QTS标准的程序使用,增加了试题库的重复使用,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3.3 具体实现

本文以军事理论练习为例,介绍通过Sakai建立一个测验的具体步骤:

1)以管理员或教师身份登录Sakai系统,建立名称为“军事理论练习”课程,并进入“军事理论练习”课程主界面。

2)点击课程工具栏导航的“练习与测验”工具。进入“练习与测验”主界面,包含三个导航,分别是测验、模板、题库。点击“题库”导航。

3)进入题库设置主界面。包括题库的建立、修改、删除、导入等功能。通过这里建立试题库。

4)新建分组

在“军事理论练习”课程空间新建分组,如建立基础单选题、提高单选题、基础单选题、提高单选题、判断题等分组。

5)导入试题

从建立的试题库中导入需要的试题,Sakai练习与测试工具可以以多种方式导入,如导入全部试题、导入特定的试题、随机导入一定数量的试题等,由于是练习系统,因此选择随机导入试题。

6)查看测试

通过查看测试链接可以查看并修改导入的试题或试题类型。

7)测试设置

通过测试设置链接可以对测试的方式与时间等进行测试,如设置考生是否可以更改答案、是否允许考生重复提交、反馈是否即时显示等。

8)测试预览

通过测试预览,课程所有者可以学生的试图查看测试并进行练习。

9)测试

4 总结

因为Sakai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强大的社区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工具用以实现不同的功能,从练习测试工具中已经可以看出Sakai功能的强大。同时我们可以利用Sakai的其他工具以辅助练习,如:

1)通过Resources(资源)工具,提供练习的相关资源或网站。

2)通过论坛工具,实现学生的讨论。

3)通过建立一个区域性课程管理系统,实现不仅限于本学校,而是所有学习者学习练习的平台,真正达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黄永中,赵国栋.美国大学开源软件项目概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7(4).

[2] 葛子刚,杨丽华.马焕新.利用Sakai 平台建立在线课程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9(13).

[3] Sakai帮助文档[DB] .sakaiproject.

[4] 岑俊杰.基于Sakai 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9).

[5] 葛子刚,杨丽华,马焕新.利用Sakai平台建立在线课程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