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生育新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生育新政策范文1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学业不良学生;心理特征;转化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逐步转型,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承担了大量扩招任务、充当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主力军的地方高校,学业不良问题体现的更为普遍与突出,因学业达不到标准而留级、退学和肄业的学生日益增多,严重地影响了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诸多问题与困扰。大学生学业不良是诸多因素交织而成的一种复合现象,既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大学生自身内在因素、尤其是个性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目前国内既有的相关研究对学业不良大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社会性等方面的问题比较关注,而鲜有人分析其内在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业不良的关系。常言道:“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有基于此,本文拟从大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机、意志品质、自我效能、个性特征等方面,分析地方高校学业不良大学生的一般个性心理特征,揭示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业不良的心理因素,于此基础之上,针对地方高校学业不良大学生的教育与转化策略,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学业不良”概念的界定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特殊教育学者柯克(S.Kirk)首次提出学业不良(learning disabilities)概念后,迄今为止,对于学业不良的内涵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所谓学业不良学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和某种及格水平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思考不积极、不肯或不善于开动脑筋,经常回避那些较用脑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常用老一套方法解决新问题,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对直观教材的记忆优于对语言教材的记忆,善于机械记忆,不善于语言逻辑思维等特征。”美国全国学习障碍联合会(NJCLD)对学业不良(学习困难)的定义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等方面的获得和应用上表现出显著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者的通称。[2]我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后,对学业不良的概念也进行了诸多探讨。根据钟启泉教授的总结,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种界定把未达到基本标准者称为学业不良,所谓的基本标准是指各年级、各门学科或领域期待学生能够达到的水平,这种是绝对的学业不良;第二种界定把“低学力”称为学业不良,即学生实际的学力测查结果低于根据智力测验结果所推断的学力得分,这种情况是相对的学业不良;第三种界定是指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某些因素导致学业迟滞。
尽管截止到现今,关于学业不良概念的争论仍见仁见智,但研究者们较一致地认为,这一概念的内容必须包括以下几个维度:第一,必须有形成学业不良的一些主要原因,或指出在某些基本心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必须强调智力正常,但在学业与学习任务上有困难;第三,必须指出学业成就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显著差异,即两者不一致性的存在;第四,必须有排他性,即排除一些相关联的或容易混淆的概念;第五,有必要的话,还应提出特殊教育的需要性。
基于上述分析,同时结合大学生特定群体的特点,本文所谓的学业不良大学生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内外部原因,尤其是心理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业成绩尚达不到某种既定标准,进而造成学业困难,不能顺利毕业成为学校所预期培养的人才的大学生。
二、地方高校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特征
根据相关调研,造成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方面的外部因素,也有来自学生个体的内在因素。其中,学生个体的内在因素是主要的,它是引起学业不良的直接原因,其他因素需通过这一因素的同化或顺应而产生作用。而心理问题又是学业不良学生自身因素的主要方面,因此,把握好学业不良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就抓住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地方高校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动机缺乏
学习动机不足是学业不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乃是导致学习动机缺乏的两个主要因素。据对某地方高校的相关调查发现,该校几乎近一半的学业不良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入学的,他们大都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甚至存在着严重的抵触心理;虽然约有30%的学业不良学生并不存在专业认同问题,但在完成升入大学这一“终极目标”之后,便丧失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将“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奉为金科玉律,考试“得过且过”。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也就是说,积极的动机既可以促进学习,同时学得的知识反过来又会强化学习动机。显然,专业兴趣不足、人生目标缺失的学生不可能有充足的学习动机。而正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动机,这些学生的学习投入以及学业努力程度相应的就较为低下,学业成绩也随之下滑,而连续的失败又进一步强化了其对学习的焦虑和恐惧,久而久之就会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中,由此造成了他们自身的学业不良。
2.意志品质薄弱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它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摄取、掌握大量的文化知识,并且还要为今后更新知识奠定基础。因此,任何学习者在实现学习目标时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习者依靠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去克服和战胜它。有研究表明:在大体相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意志坚强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能力提升较快;而意志薄弱的学生,难以充分发展其能力,一般学业成绩不甚理想。地方高校学业不良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状况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上述结论。根据调查显示,意志品质薄弱是地方高校学业不良大学生的一个较为突出的心理特征,他们中的许多人缺乏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学习缺乏自觉性、独立性与自制力,往往畏惧学业上的困难,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容易被外界一些事情所诱惑,疏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等。意志品质是大学生学习的控制调节系统,对大学生的学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墨子有一句名言:“志不强者智不达”。事实上的确如此,意志品质薄弱的大学生,一般是难以在学业上取得良好成绩的。
3.自我效能感较低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客观而言,与部属重点高校学生相比,“地方高校学生的成就感本来就较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进入大学后,没有了教师和家长在身后的不断督促,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在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考试后,他们可能以敷衍的而非主动的态度对待学习,这样就无法发现学习的真正乐趣,无法从学习中获得较大的成就感”。尤其是对于学业不良大学生来说,自我效能感缺乏体现的更为普遍与突出。根据调查发现,地方高校学业不良大学生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不够自信,在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时缺乏应对的信心,总是倾向于想象失败的学习场景,不能够充满自信地实施学习行为,无法从学习中获得较高的成就感,经常出现沮丧、焦虑、疲惫等消极情绪,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倦怠。
4.不合理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或失败)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合理的成就动机能使学生保持高效积极地学习状态,为实现学习目标不断拼搏奋斗。地方高校学业不良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成就动机偏高或偏低。成就动机过高者本着力求成功的目的,选择问题的角度和范围过小,热衷于有轻微难度的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具体表现为个别学生放弃专业知识学习,疯狂的写网络小说、打竞技游戏,妄图以此类成功引起别人的注意,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成就动机过低者以避免失败为目的,为掩盖自己专业学习的失败,特意选择难度较大的知识去钻研,为自己的失败找寻合适的借口,从而减少失败感。拥有此两类成就动机的学生都不能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均不足,不能按时、按质、按量掌握课业内容,导致学业成绩较差。
三、地方高校学业不良大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针对上述对学业不良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我们拟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与转化建议。
1.激发引导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水平低是学业不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调动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是解决学业不良问题的艰巨任务。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详细介绍专业设置的科学依据和就业市场、专业优势和发展前沿趋势,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亲和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找到正确的奋斗目标。其次,要适当的运用奖励,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鼓励,同时注意奖励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其感到无愧于接受这种奖赏,从而既能充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业不良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爱护,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成为积极地受教育者。学生如若拥有明确的目标和强烈的学习兴趣,其学习动机自然就会得到提高,这势必会对改善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业不良状况起到积极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坚强的意志品质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锻炼、培养地方高校学业不良学生的意志品质,从教师角度来说,要帮助学业不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学习价值观念,增强学业不良学生的进取精神,确立远大的人生志向;积极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远景和近景目标,充分估计到可能遇到的困难,制定相应的措施与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努力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从学生角度而言,要以积极地态度面对困难与挫折,把挫折与困难“作为自己智能资本的一部分”,在学习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还可以有意识创设一些挫折情景,即故意给自己设置一些学习难题,有意“和自己过不去”,在不断克服难题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培养自己的意志。
3.增强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效能期望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如果预期将会成功,那么效能感将成为一种执行任务的动力;如果预期不会取得成功,那么这种效能感将会成为一种阻碍因素。所以,努力提升学业不良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解决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首先,教育工作者应对学业不良学生抱以积极的态度,并与之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促使学生放下包袱,走出自己的封闭圈,专注学习任务,而不是更多的去关注如何掩饰自己。其次,积极挖掘学业不良学生的长处与闪光点,尽可能提供机会或平台让其展示,引导其制订明确的、中等难度的、近期可达到的目标,从而提高自身的成功率,并及时给予反馈。最后,自我效能感既可以从自己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也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成功经验获得,因此,还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学生间的经验交流会,一起分享成功经验,让学生在交流中逐步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坚定信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