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1
当前,我国已进入运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手段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业已到了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建设基础支撑,切实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是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的重大举措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并没有根本上改变,农业工程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较为薄弱和滞后的部分,一方面表现为我国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储藏、运输等基础条件和设施装备落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另一方面,相对于农业技术,农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农业工程建设和工程技术本身的研究不深入,导致农业工程建设模式单一、技术落后、标准缺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短板。为此迫切需要构建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当前长远需要,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协调、规范的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
2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是加快现代农业工程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世界各地的经验表明,完善的农业工程学科体系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工程学科起步比较晚,其中为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等服务的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就显得比较薄弱和落后,还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支撑体系将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包括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工程设计单位在内的工程建设人才资源,培养造就支高层次的农业工程研究队伍,这无疑将为我国现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建设与繁荣注入强大的活力。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还将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和研究提供广阔的舞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工程研究的良性互动,繁荣农业工程学科体系,有利提升我国现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地位和研究水平,促进整个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主要以服务农业产业为目标,以农业工程技术为主体,以集成创新为特色,紧紧围绕农田基础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生产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流通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设施与装备工程、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设施与装备工程等六大农业基础设施与装备条件建设工程领域开展系统、集成研究,收集有关基础数据和技术与建设信息,形成有关技术成果、技术方案和模式标准等。
1 农田基础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针对农业部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规划提出的全国粮食主产区的12个类型区,选择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比重较大的3个类型区:东北、华北(含西北)、南方,开展调研工作;在研讨分析农田基础设施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区域条件下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土地平整与田块集中、坡耕地改造与旱地雨水利用、现代灌溉与排水技术、机井与农电、农业机械化与田间道路设置、农田防护与生态景观建设等工程技术;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理,提出不同区域条件下的工程类型、建设模式、控制指标、建设标准等。
2 种养业生产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根据全国不同区域和气候对设施农业(含设施园艺、设施养殖)的需求,选择西南、西北、华北3个区域,对设施农业装备与设施工程的现状、发展趋势展开调研,提出3个区域种养装备和设施工程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的框架和方法,形成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发展模式,并进行集成试验示范等。
3 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根据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以及新增1000亿斤粮食规划,在粮油、果蔬主产区各选择2~3个省分别对玉米、马铃薯、花生、香蕉的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现状与需求进行调研,研究提出上述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工程装备与设施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的框架和方法: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对比试验以及分析筛选,研究提出产地加工储藏工程装备与设施工程的典型集成模式;建立玉米、马铃薯、花生、香蕉产地加工装备与设施工程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试验示范基地。
4 农产品流通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主要以果蔬、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流通运输技术与装备及产地批发市场有关工艺技术进行集成研究,集成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物流(专用运输车、农产品冷链运输网等)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交易物流质量控制与监测工程和农产品交易物流信息化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形成农产品快捷、高效、安全交易与流通的工程建设技术体系、建设模式、建设标准与规程规范等。
5 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针对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主要针对水、土对种植业产地环境影响)的共性问题及关键技术环节,开展农业废水与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农药化肥减施工程等方面的调研;建立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技术评价数据库。对主要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开展农业废水和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适宜技术试验验证;筛选、集成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优化技术:形成典型区域的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优化模式;提出标准体系框架。
6 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主要建立支撑农田基础、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农产品流通、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六大设施与装备工程的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集成农业信息化工程、农业重大疫病防控工程、农业灾害防减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程、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工程等方面的建设技术,并开展试验示范;开展功能实验室设备配置模式与选型集成研究;提出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装备与设施工程建设的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预期目标
通过涉及保障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流通等全过程的六大农业工程技术和与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的结合、组装、集成,实现农业工程科技成果的集成化、模块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形成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生产的基础平台技术体系、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安全储藏的保障平台技术体系和实现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高效益的流通平台技术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经验型向科学化提升,由分散型向系统化整合: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建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向科学化、机械化、工程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2
关键词: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兵团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94-04
一、兵团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现代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近年来兵团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尤其是伴随着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农业机械化推广、现代农业示范“三大基地”的建设,以及六师五家渠垦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一师阿拉尔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兵团在节水灌溉、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处于较高水平。兵团节水滴灌技术广泛应用于粮油、糖、果蔬园艺等作物种植,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2011年兵团有效灌溉面积1 091.5千公顷,占到耕地面积的88%,其中高新节水灌溉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59%,旱涝保收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76%。节水滴灌技术的广泛使用使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6提高到2011年的0.52,灌溉定额由2005年的680立方米/亩下降到620立方米/亩,水资源利用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9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棉花机械采收面积45.8%。全兵团有124个团场、13 742个机组实现农机管理标准化目标,分别占总数的87.32%、44.23%(见表1)。
(二)兵团农业生产结构情况分析
1.农业依然以种植业为主
兵团农业内部结构在兵团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不断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兵团提出农业要形成种植业、果蔬园艺业、畜牧业“三足鼎立”的经济发展格局。从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看,种植业比重由2001年的85%调整到2011年的76%,畜牧业比重由2001年的13%变化为2011年的16%,其他行业的内部结构变动不大(见下页图1)。在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结构变化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内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种植业呈现“稳粮、优棉、增果蔬”发展格局
新世纪以来,兵团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根据兵团种植业发展的重点行业,种植业产值可划分为粮油甜、棉花、特色林果、蔬菜、其他五类。粮油甜的产值比重由2001年的27%变化为2011年的11%,基本保持在11%~15%之间变动。棉花的产值比重在2003年达到最高值,占种植业的72%,现基本保持在产值占种植业的55%。特色林果、蔬菜的产值比重明显上升,2001—2011年间分别增加了16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见图2)。果蔬色林果种植面积增长迅速,尤以红枣增速明显。红枣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8 535公顷增长到2011年的104 943 公顷,增长了11.3倍。“南枣、北葡”的水果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红枣、葡萄种植面积占果园面积的比重接近80%。
3.畜牧业发展以生猪、肉羊和牛为主
新世纪以来,兵团畜牧业内部结构变化明显,但猪、肉羊、肉牛和奶牛基本保持统治地位。一是传统的肉羊养殖业产值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由2003年最高峰时期的占比33%下降至2011年的占比23%,但一直保持在23%以上的产值比重。二是生猪、奶牛和肉牛养殖业产值比重上升明显。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特别是2007年以来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已替代肉羊成为养殖业产值比重最高的畜种;奶牛和肉牛养殖业蓬勃发展,奶产品和牛的产值比重提高14和10个百分点(见图3)。
二、兵团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依然较为薄弱
现阶段兵团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发展以规模数量为主,基地地域分散,质量较低。从四大基地来看:第一,粮食基地中粮食安全控制目标与团场职工增收的目标不协调,优质高产种植面积少,基地带动职工群众数量少,主要是由于种粮效益低、种植收入少;第二,棉花基地科技成果应用普及率低,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少,标准化基地规模小,基地区域分散,不利于兵团棉花基地单产和总产的提高,也不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三,特色林果业栽培技术不规范,栽培品种较落后,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速度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集约化程度相对低,精品园和高产园少,主要是由于栽培品种退化,导致优质果品率低,优质高档果只占总产量的40%左右,许多林果产品有优无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此外,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注册果园认证数量少;第四,畜牧业基地规模小,基地连接的养殖户分散导致带动能力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受资源承载力和生产条件限制发展空间缩小,生产水平低导致牛羊肉和牛奶质量差,化程度低,肉牛和奶牛养殖分散,饲养方式落后和管理粗放,标准化养殖基地规模和数量小,养殖质量不稳定,影响了畜产品深加工质量。
(二)农业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
兵团农业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依然存在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棉花为主的局面,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产值依然占到种植业的一半以上,“一花独开”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畜牧业产值比重经过十年的调整,仅提高了3个百分点,畜牧业较弱的局面在兵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种植业中的果蔬园艺业在十年中产值提高了38个百分点,但主要增长的是红枣。近几年全国红枣面积大幅增加,仅新疆红枣种植面积就由2002年的18 836公顷增长到2011年的456 074公顷,增长了23倍。红枣种植面积的大幅增长,给以红枣种植为主的南疆部分团场,带来了极大的市场风险。
(三)团场职工群众生产利益保障程度低
(1)在目前兵团农业经营过程中,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更大,团场职工群众利益难以到保护(一般是对农产品和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保护),挫伤团场职工农业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主导产业和基地建设的进一步发展。(2)农产品价格变动加大情况下,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加剧,职工群众利益保障如何“共担”与“均沾”没有实现,农产品加工业获得垄断利益分配,团场职工群众的生产经营利益无偿转移,缺乏组织、制度和机制保证。同时,团场职工群众的农业生产从生产资料供给到农产品销售均缺乏必要的保障,其退出壁垒极高,而其他主体退出壁垒均比较低,经营风险与经营收益不对等。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兵团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急待加强,原料基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牛羊肉、乳品、甜菜、加工番茄等生产水平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商品率低,原料质量和供应不稳定,这也导致部分加工企业生产加工能力闲置。
三、兵团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
(一)总体思路
兵团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经济和增加职工收入为重点,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强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能力、科技支撑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生产体系。
(二)农业生产体系发展重点领域
农业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依托,建设好生产基地,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当地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它将众多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促进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兵团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但是兵团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把基地建设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打好坚实基础,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
一是要科学制定生产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兵团、各师(市)、团场(镇)各部门应密切配合,从当地实际出发,根据各师市、团场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高起点地制定农业生产基地发展规划,以指导生产基地建设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
二是制定促进兵团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差别化保护政策。对于各师市、团场相关部门规划内的生产基地以及主导产业项目,从财政、信贷、投资、税收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实行差别化倾斜扶持政策。同时,鼓励和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到兵团创建农业基地,兵团各师市、团场对此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保护,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的投资,以改善基地生产条件,增强基地发展后劲。
三是理顺和建立兵团农业生产基地管理体制。按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的要求,应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和条块分割,站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全局的高度建设生产基地。
四、兵团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快高标准基地建设的速度,提高原料产品的质量
兵团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效益已经显现,但继续增值的空间狭小,必须加快发展高标准农产品基地,提高基地为兵团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农产品的品质,从质量提高上创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1)区域化布局:在巩固好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专业团场,形成稳固的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2)集约化经营: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引导团场职工、群众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程度;(3)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生产基地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大力加强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包括选用优良的种子、种苗;严格执行化肥农药的施用标准,从源头上降低污染和公害;(4)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加强对农产品安全的测试工作,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二)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力度,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
(1)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农业科技成果为动力,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先导,推广农业灌溉技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节水灌溉示范推广基地和建设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三大基地建设;(2)用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化经营模式和企业化管理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重点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综合治理工程,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重点增强现代节水意识,以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逐步在全国推广应用节水灌溉运作模式和支撑体系,健全节水灌溉服务体系;(4)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机装备质量,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健全农机经营管理体制,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逐步将农机服务辐射到周边地区。
(三)调整兵团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结构,建设高品质产业基地
立足兵团主导产业,以兵团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兵团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兵团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为指导,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四大基地主产区为中心的高度集中产业带。
(1)高产优质粮油基地:在实现兵团粮油生产自给自足、区内供需平衡的基础上稳定兵团粮油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重点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粮油基地,逐步实现粮油增产的主要手段从增加种植面积转变到提高单产上来;(2)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兵团优质棉花基地的建设应该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大力建设八师、一师、三师、六师和七师棉花生产基地;(3)畜牧业生产(养殖)基地:兵团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应该转变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畜牧业养殖基地的区域结构,重点建设优质畜种的养殖基地、优质畜产品的生产基地,提高兵团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效益;(4)优质林果基地:兵团优质林果基地的建设应该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和产地的认证基地,实现认证面积和基地建设面积同比增长,保障特色林果基地的产业化发展。
(四)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延伸农业产业链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实现产业集群的较好方式,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较易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合理布局、建设兵团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组织申报国家、自治区、兵团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引导国内外先进科技生产生产力向兵团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团场聚集,提升兵团农业科技生产力,促进兵团科技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盛羽.完善农业产业体系:问题与对策[J].理论研究,2007,(3):10-13.
[2] 姚建民,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道路选择[J].理论研究,2011,(3):284-286.
[3] 赵慧峰,等.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案例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0,(1):1-5.
[4] 赵绪福,王雅鹏.农业产业链、产业化、产业体系的区别与联系[J].农村经济,2004,(6).
Construction Corp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JI Qi-guo,ZHU Hong-hu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China)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3
关键词:互动体验活动;地域化;差异性;农业综合体
一、现代农业综合体产生背景
我国的农业综合的产生,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展起来,至今已有20余年的时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市场经济的调节下,我国农业综合体的开发,对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甚至农民增收都有很大的帮助。对改善“三农问题”有极大的促进。体验活动作为农业综合体的一大特色,是引导消费者前来的最大吸引力,人们选择农业体验,就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者回忆早年的记忆,因此要抓住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才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二、活动类互动体验活动产品分类及设计原则
活动体验活动产品主要是通过农业综合体的管理人员为游客提供一个农业环境,营造一个活动氛围,准备活动内容所需的设备等。使消费者陷入其中,真切的感受农业,回味早年的回忆,感受自然气息、享受自由田园风光。
1.现有的消费者互动体验活动内容分类:
(1)务农互动体验:游客通过参与园区内的特色农业互动进行体验。采摘、种植、垂钓、赛马等。
(2)休闲体验:对于浓郁的乡村特色环境和园区提供的特色观赏体验。常见的内容是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自然的田园风光,以及餐饮、麻将等活动。
(3)教育体验:分为影像、声音教育和操作技能教育。添加历史人文、艺术美学等课程或实践活动,娱乐的同时增长知识。操作技能例如种植植物,摄影、测量水果糖分等。还有工艺品展示加工互动体验:例如陶艺、编织、刺绣等手工艺互动等。
2.互动体验设计产品设计原则。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对体验人群进行市场定位和互动产品定位,总结了互动体验活动的原则,运用这些原则可以让更多的农业综合体在开展活动时找到切入点和活动规范。
如下:
(1)互动、参与性:为游客创造尽可能多的身体参与体验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游客旅游经历的质量,使体验更加具体、形象,增强游客对园区的亲切感。更可以促进游客之间的亲密感。
(2)差异性:差异性的体验要求园区在体验时应力求独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时刻保持体验与众不同的个性,不断为游客带来新鲜的旅游感受,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由于游客收入水平,年龄、职业等多有不同,价格的差异化、多元化也要注意。
(3)挑战性:为使游客在体验中获得最棒的感受,需要在体验设计时加入挑战性原则。需要注意的是,挑战性度的把握,过低缺乏吸引力,过高产生失败时的挫败感,或者产生安全隐患。分成不同年龄段的体验活动是一个差异化体验的好方法。
(4)安全性:安全性原则作为体验活动设计当中的最关键因素,应该从始至终贯穿于体验活动之中。保证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十分重要
(5)短期性:一般游客来农业科技园游玩时间在1天-3天左右。注意活动产品设计的难易度和时间安排。
三、新型互动体验活动产品的开发方法及分类
目前现有的互动体验活动有一些弊病,比如游客觉得体验类似、单调、没有创新性。因此很多游客在观赏了之后很难会再次游览,类似的国外迪斯尼游乐园就使游客愿意反复游玩很多遍,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和借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总结了几个方法以便其他农业综合体参考。
1.活动开发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地域性差异性的方法来体现体验的特殊化、趣味化等特色:
(1)开展具有主题特色的结合观赏、品尝餐饮、购物采摘等促进教育体验活动,按照农时、节气等不间断更换体验项目。
(2)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结合,知识体验和技能体验的结合。
(3)按照国内外流行趋势,计划性的设计体验活动产品,增加消费者参与度,吸引其再次消费的欲望。
(4)注意和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强合作,寻找创新点吸引消费者。
(5)挖掘园区周边特色农业体验活动,运用现代科技和传统农耕文化相互进和互补。
(6)广泛听取游客意见,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让游客参与进来,为园区提出宝贵意见。
2.具体的体验活动分类。按照前面将互动体验活动分为三类,进行创新活动开发为其提供开发创新思路和着力点,由此产生一些列的开发活动来吸引游客。
(1)务农互动体验:采摘种都瓜果蔬菜、种植阳台蔬菜、垂钓、农耕等。
(2)休闲体验:例如餐饮、摄影、石墨体验、喂养家禽、蔬菜主题体育竞赛等等。
(3)教育体验:手工艺制作例如蜀绣、陶艺制作、编织、绘画等。
通过三类不同产品开发分类来进行区分,为农业综合体开发专门的农业园互动体验活动产品,提高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为此类农业综合体找到一条差异化、普适性共存的道路。
四、总结
本文首先通过对现代农业综合体的产生背景、现状进项研究,找到当代农业综合体互动体验活动产品出现的不足;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同时,找到其分类原则、分类方法,发散思维找到创新开发思路。互动体验活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寻找差异化、挖掘地方特色,也就是寻找地域化特征,只有通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开发活动产品思路才能让消费者体验不同的消费,产生兴趣,提高参与度重游度,从而加速农业综合体的发展,对我国的新时期农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栋,甄双七,刘建峰,陈作英.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6(12).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4
关键词:三峡库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9—4446—04
国内外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经济学家马歇尔开创了产业集群研究的先河,其后韦伯的区位论、佩鲁的增长极论、波特的钻石体系理论等经典理论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竞争优势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农业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1],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围绕特定农产品、具有相同产业或产业关联的不同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服务机构,借鉴现代工业组织形式,通过产业链形成的集聚体[2]。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高端形式[3],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于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提升农业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重庆三峡库区包括渝北、巴南、长寿、江津、万州、涪陵、丰都、石柱、武隆、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15个区(县、自治县),其中9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属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业比重大,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突出,是重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央实施城乡统筹高度关注的区域。培育农业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是三峡库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选择。
1 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基础
1.1 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重庆三峡库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地类型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为开展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多层次、复合型的开发空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物种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性明显。三峡水库175 m成功蓄水后,重庆段库区水域面积达913 km2,为渔业养殖创造了有利条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以小三峡、白帝城、天坑地缝、白鹤梁、名山、张飞庙、龙缸、石宝寨、红池坝等为亮点的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自然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区位优势明显,毗邻川、陕、鄂、黔4省,水陆空交通联动,是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重要通道。长江黄金水道纵贯全境,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有沪蓉、沪渝、兰海、包茂等高速公路,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郑渝铁路、渝怀铁路,以及江北机场、万州机场,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支撑体系。
1.2 优势主导产业带加快形成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加速向最适宜区域聚集,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更趋合理,优质柑橘、草食牲畜、榨菜、中药材、名优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柑橘产业成为三峡库区的支柱产业和农业产业不可替代的第一优势产业,形成了以忠县、万州为重点的橙汁加工原料生产片区;以江津为重点的晚熟杂柑及鲜食加工兼用甜橙生产片区;以云阳、奉节、巫山为重点的鲜食晚熟脐橙生产片区等3大片区。特色蔬菜产业形成了以涪陵、万州为重点的优质榨菜产业带;以石柱为重点的加工型辣椒产业带。草食牲畜形成了以丰都、云阳为重点的优质肉牛产业带;以云阳、巫溪、开县为重点的山羊优势产业带;以巫山为重点的家禽优势产业带。中药材产业形成了以石柱为重点的黄连产业带;以巫溪、忠县为重点的红豆杉产业带;以巫山、巫溪、奉节为重点的党参产业带。
1.3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依托产业带建设,三峡库区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培育和壮大了一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柑橘、蔬菜、草食牲畜、生物药业蓬勃发展。随着现代农业经营的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带动力和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了以县(区)级龙头企业为基础,市级龙头企业为骨干,国家级龙头企业为支撑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一些产业还形成了龙头企业集群,有力促进了贸工农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进程。如榨菜产业形成了以涪陵榨菜集团、万州鱼泉榨菜集团为龙头,300多家中小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群;柑橘产业形成了以三峡建设集团、北京汇源集团、美国博富文柑橘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加工企业群;中药产业形成了以太极集团、三牧集团等为重点的企业集群。
1.4 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品牌是农产品走向市场进入消费渠道的通行证。重庆三峡库区加快产业提档升级,农产品优质率、市场占有率和商品化比例逐年提高,竞争能力逐渐增强。通过树品牌、创名牌,三峡库区拥有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逐步形成了涪陵榨菜、奉节脐橙、长寿沙田柚、石柱黄连、三峡有机鱼等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品牌农(畜)产品,部分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当地的骨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如涪陵榨菜集团的榨菜腌菜制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品牌知名度第一;恒河果业鲜销柑橘成功打入了国际知名连锁销售网络;奉节脐橙全球知名;石柱黄连年产量占全国的60%、占全世界的40%以上。
1.5 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强化
重庆三峡库区不断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培训和信息体系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和保障。区域内拥有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等科技创新研发机构,农业科研资源集中,科技实力雄厚,品种改良、技术合成、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发挥了关键作用。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农技推广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农业科研院校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阳光工程、科技下乡服务、远程教育培训等形式,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牧生产适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库区农村移民培训等,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持。
1.6 发展战略机遇前所未有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战的打响,国家对三峡库区的支持力度空前,政策条件更加成熟,“政策洼地”效益更加明显。三峡库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将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的扶贫开发、国务院3号文件、成渝经济区建设、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三峡移民后续扶持等宏观战略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农业保险、贷款贴息等方面支持。同时,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三峡库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机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实施,为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推动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带来新的重大机遇。
2 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
重庆三峡库区具备了发展区域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良好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重点培育和打造了6大农业产业集群,分别是三峡库区柑橘产业集群、特色加工蔬菜产业集群、草食牲畜产业集群、优质中药材产业集群、生态渔业产业集群和生态观光农业产业集群。相比全国发展比较成熟的如云南呈贡花卉产业集群、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赣南果业产业集群等,重庆三峡库区大多数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滞后,基本上还处于雏形发展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2.1 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重庆三峡库区贫困区覆盖面大,人地矛盾突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条件较差。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装备水平不高,防灾抗灾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耕地资源量少、质差,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耕种收生产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低。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是地表切割破碎,田高水低,蓄水提水困难,利用率较低。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灾能力较弱。重大疫病和虫害的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应急防控能力差。其结果是优势产业不够大,市场竞争力不够强,限制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2.2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转化能力和产业附加值较低。产业集中程度不明显,规模化水平和社会化合作程度不够理想。农业生产者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中介组织与市场进行连接,龙头企业单体规模和群体规模不够大,除涪陵榨菜集团等少数龙头骨干企业外,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大的涉农企业较少,呈现“小龙多,大龙少”的局面,处于“小马拉大车”的境地,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较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2.3 产业协同效应不强
关联产业的良好发展能够直接降低农业产业集群的交易成本,扩大农业产业集群的规模和范围[4]。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较短,关联产业衔接不紧密,难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的细分化要求,没有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按照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要求的贸工农一条龙和产供销一体化的纵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没有形成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横向协同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还只是孤立的单一产业发展格局,缺乏对相关要素的聚集力。
2.4 科技支撑动力不足
三峡库区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严重不足,每万名乡村人员仅拥有农技人员11人,高层次农业创新人才匮乏,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面临智能化、自动化、工厂化等科学技术难题[5]。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新技术推广缓慢;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素质不高,推广手段陈旧,技术到位率低,转化率较低,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远远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移,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明显,造成留守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新型农民培育起步较晚,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化等问题。
2.5 配套服务水平不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商贸流通、产业化信息、劳务开发、风险保障、生态保护等服务体系建设与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不配套。农业信息是现代农业得以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纽带[6],三峡库区农业信息服务供给体系不健全,供给主体单一,农民获得技术信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流通不畅,滞后于生产发展,严重制约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此外,农业金融、保险等为产业集群发展服务的配套政策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3 加快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依赖于资源禀赋的诱导、市场需求的拉动、政府制度的安排和科学技术的进步[7]。培育农业产业集群,加快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立足自然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引导,逐步推进。
3.1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
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主体[8],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依托优势产业和生产基地,扶持一批发展基础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竞争能力强的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服务的重点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带集中,带动企业和农户发展,以产业化形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集群发展和区域发展。鼓励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实施品牌战略。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引导、扶持和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形成纵向相通、横向相联、产加销衔接、农工贸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
3.2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产品质量水平。一方面,要重视优良品种的培育与引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在不同农业生态区域选建农业野外科研观测站,在农产品优势区域内选建技术创新中心、农业投入品创制中心和农业加工品创制中心,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后加工技术发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广播、电视等各种咨询活动,普及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和政策法规等知识,增强农民吸纳、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培育一批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技术熟、观念新、会管理、善经营的技能型、创业型和带动型农民。
3.3 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作为重要支撑[9],以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信息和市场流通等问题。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组织,鼓励创办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投资主体多元、经营方式多样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建设和完善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平台。利用三峡库区便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区域性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发展冷链体系和生鲜农产品配送。强化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扩大“农信通”、“农网广播”用户群体。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质量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4 构建现代农业投入体系
农业是弱质产业,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财政扶持[10]。调整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加强和完善农田、水利、市场、仓储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成本,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将区域的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建立政府、农民、外资、民间资本等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发挥金融机构支农扶农作用,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扩展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和险种,为因灾受祸农户提供救助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肖艳红,曹玉霞.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J].农业经济,2010(11):17—18.
[2] 朱春江,唐德善,古龙高.农业产业集群探析[J].农业经济,2012(1):57—59.
[3] 周新德,柳弟贵.浅议农业产业集群对湖南现代农业建设的推动作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8(6):94—98.
[4] 郭 菁,胡麦秀.基于钻石模型的湖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1(3):100—102.
[5] 洪 艳,洪 彬.中国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的SWOT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6):30—36.
[6] 颜毓洁,薛艳飞.基于SWOT分析的延安市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战略选择[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4):5259—5261.
[7] 洪 艳.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研究——以湖南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9.
[8] 陶怀颖.我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形成机制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5
1.1土地资源大整合,规模化经营趋势加速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民非农就业和进城就业机会增多,许多农民不愿经营农业,或通过土地流转,或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土地资源的加速整合,由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种植向大规模集约种植转变[2-4]。如河南省舞钢市、济源市的土地流转规模达到土地保有量的30%以上,有些地区实现了整村、整建制乡镇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2]。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2资本大注入,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闲散资金丰富,许多过去经营矿业、房地产和工业的资金纷纷抢滩农业,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大面积土地,通过资本密集投入发展现代农业,走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道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
1.3主体大转换,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
逐渐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后,大多数小规模农户退出了种植业甚至农业,由农业经营者转变为劳务提供者或个体业主。农业经营主体由数量庞大的小农户向数量有限的农业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转换。经营主体的大转换,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千万农户为基础的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变革要求。
1.4科技大支撑,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与传统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发展不仅注重产品产量和质量,还包括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目标,需要农艺技术、物资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资源利用技术、生态保护技术等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技术的集成应用。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具备了支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科技水平高、综合示范性强的科技示范基地,如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中鹤集团的2000hm2粮食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就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集成应用的典型。
1.5功能大拓展,农业内涵更加丰富
随着大量现代资本注入和农业企业的发展,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企业化方式管理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发展纵向向产前、产后延伸,横向向生态休闲及文化教育服务功能拓展[5]。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备展示、教育、体验、观光和休闲服务功能,甚至把农业产业发展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体现历史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大大丰富了农业内涵,拓展了农业功能,提升了农业效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
1.6园区大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全国上下都在把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园区以及各种农业特色产业园、农业休闲观光园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通过园区建设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路径和经验。在园区内,通过各种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和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当地现代农业发展高地和先导区,示范带动其他农区现代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各种现代农业园区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成功有效的途径。河南省现已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2家、省级园区8家,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基地。
1.7产业大集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现代农业产业是涉及农业生产及产前、产后各产业配套发展的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农业规模化生产为基础,把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贮藏、物流配送和配套服务等产业,在一定范围内集聚发展,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产业体系的过程。产业集聚的企业越多、产业越全,产业体系越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从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看,凡是现代农业发展好的地方,都是农业产业集聚度比较高、农业产业实现集群式发展的地方。
1.8方式大转变,农业发展转型加速
随着农业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速度加快。在生产上,农业加速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变;在经营上,农业加速向企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品牌化转变,小农经济加速让位于规模经济,农业在基础设施条件、生产经营手段、产业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在加速转变。由此可见,我国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的重要阶段。
2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利用的非粮非农化突出
唯利是图是资本的天性,产业资本注入农业,是为了抢占土地这个唯一没有资本化的资源。资本进入农业多半瞄准的是养殖、蔬菜、林果等高效农业产业,而不会热衷粮食这种低效产业,尤其是在当前土地流转成本较高的状况下,种植粮食作物盈利空间较小,风险较大,种植非粮作物的预期效益较高,也是大多数土地承包企业的选择,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土地的非粮化。另外,有些企业在土地流转后,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了生态餐饮、休闲娱乐甚至疗养休闲服务设施等,加快了土地的非农化利用。如此下去,必将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2.2产业选择盲目和布局随意
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可供选择的产业和品种十分有限,种植业中通常所说的高效农业主要是蔬菜、林果、花卉、药材、食用菌等农产品种植业,而林果、药材种植有较强的生态区域性,食用菌受较强的资源制约,并且各种农产品受需求总量和增长速度制约,不可能为快速发展提供足够的需求容量。企业经营农业,选择好项目后,往往是在哪里流转到土地就在哪里干,没有考虑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产品的适应性问题,对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缺少与大区域规划的有效对接,存在项目选择的盲目性和生产布局的随意性,一旦存在经营风险,会造成较大的投资和资源浪费。如2012年冬季,全国各地出现的露地蔬菜难卖的问题,就是设施蔬菜面积急剧发展,精细蔬菜供给增加,导致露地蔬菜积压的结果。
2.3失地农民的就业缺乏保障
土地流转要建立在农民离乡进城实现稳定就业的基础上,但在我国农民进城难以实现稳定就业,或部分处于隐形失业状态,土地流转的速度快于农民就业问题解决的速度。有些地方还存在强制流转的问题,一旦经济发展不能为农民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将出现大量农民无法就业的问题,从而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先解决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这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6-8]。
2.4农业服务方式转变滞后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土地流转需求日益迫切,农业经营主体的转换需要一批提业规划、运营指导、产品营销、技术综合服务的综合性公司。同时,面对千家万户要成立像日本农协那样真正属于农民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生产物资供应、生产作业、产品销售方面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目前,我国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对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还处于自发状态,缺少政府的有效组织和规范指导,导致许多大企业流转土地后,不知道如何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广大种粮农户由于处于分散无助的状态,不能通过自身的互助合作解决土地科学经营问题。
3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3.1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
现代农业是资金和科技集约投入的产业,其发展需要建设大量固定的水、田、路及标准生产设施,有些设施因产业而不同,如蔬菜和花卉产业发展需要建设温室大棚等,一旦产业落地,其用途便不可更改。但从各地土地流转用途看,土地用途很可能随土地使用主体的改变而调整,造成产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甚至混乱。对此,必须加强规划引导,对于不符合农业总体规划要求的产业不予审批立项和流转支持,通过规划,合理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布局,避免因布局不合理导致资源利用和投资的极度浪费。
3.2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政策调控
当前,土地大规模向非粮甚至非农产业发展,必将打破现有生产结构和格局,造成新一轮的农业产业结构失调,尤其是蔬菜、花卉、畜禽养殖和休闲观光产业,其发展速度超过需求的正常速度,必将引起产品价格的新一轮剧烈波动。对此,一是应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监测统计工作,及时农产品生产和供求信息,为企业生产决策提供服务;二是强化农业生产和需求的变动趋势研究,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和主要产品生产预警机制,适时为产业发展亮出“红绿灯”,引导产业发展更加理性、科学;三是根据产业发展态势,及时调整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
3.3合理规范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要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但同时也不能过度伤害承包方的利益,这样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流转和产业发展。目前河南省土地流转价格增长较快,许多地区每公顷土地流转费用在15000元左右,有些城市郊区在45000元以上,流转价格超过了农民自身耕种收益,承包方只有选择发展非粮农业才有可能获得收益。对此,建议适度抑制土地流转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引导农民通过合理流转,保障长期稳定的收益和转入方利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粮食主产区应严禁流转土地用途非粮化,尽量减少向企业流转,可适度向种粮大户流转,主要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合作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保障粮食生产。
3.4稳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
稳定就业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的生活成本相应提高,解决农民就业,尤其是不愿、不能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唯一途径。一是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引导农民为职能转变做好心理和技术准备。二是利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加工产业的发展,为流转土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特别是土地流入的企业或农民大户,通过反租倒包或雇工,合理安排当地农民就业;并引导农民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解决农民的稳定就业保障土地流转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为土地转入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3.5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6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伴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应运而生,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体制创新,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一、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一) 现代农业的涵义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手段、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它实现了全面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经营和管理农业,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生产经营达到高度社会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企业化和市场化,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各类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行种养加、产共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形成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基本经营机制和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既能有效地解决分散农户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结问题,又有利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农业产业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充分发挥其为农业服务的功能,通过改善服务设施,有效组织生产,拓展市场,增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传播先进技术的功能,通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和生产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其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功能,通过制定、实施包括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市场销售等生产和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其营销农产品的功能,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统一结算,扩大农产品市场空间,增强获利能力;充分发挥其落实产业政策的功能,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行农业产业经营,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有组织进入市场;有利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扩大就业空间和就业领域,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形成新型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技术、资金、人才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性途径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和竞争力。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的有效载体
分散农户的小规模生产缺乏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既不利于资金的注入和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也不利于先进管理方法的引进实施和组织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形式,采用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投入,重点扶持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源、乡村基础设施、新型农用工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自主创新搭建了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按照市场需求组织、有规模地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标准,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对科技的需求和推广是在市场推动下,出于自身发展和农民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要,这种动力是内生的,最富有生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农业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促进农业经营形式转变的基本途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坚持科技先导、创新体制机制,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通过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政策扶持,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创造了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强调用工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理念谋划和推进农业,将农业作为关联产业的第一车间,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发展,获得规模效益。现代农业的本质在于用工业化的方式发展农业,农业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纽带,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