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驾驶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驾驶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驾驶知识

安全驾驶知识范文1

二、努力提高接送学生车辆行驶道路通行保障条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全市交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公共交通,合理规划设置城市、市镇、镇村公交线路和站点,为学生乘车上下学提供方便,大力提倡学生乘坐公交车辆上下学。由市教育部门牵头,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参与,根据实际需要,以公交线路为基础,与各镇(区)科学合理设置接送学生车辆行使线路,尽量避开急弯、陡坡、临水等危险路段,确需经过危险路段的要按照国家标准设置警告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对不能改造提升和不符合安全通行条件的线路要予以调整和取消。道路改造提升、安全防护设施设置等,由所在各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照镇村公交道路通行标准实施,并按照镇村公交相关政策予以补助。

三、继续强化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只有符合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等安全保障条件,按照规定经审查合格,取得接送学生车辆标牌的方可作为接送学生车辆使用,严禁将未取得标牌的车辆作为接送学生车辆使用,严禁不具备资格的驾驶人员驾车接送学生,严禁接送学生车辆不按审核路线行驶,严禁超速、超载现象的发生。积极鼓励提供接送学生车辆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加快车辆更新,提高车辆安全性能。引导接送学生车辆安装GPS定位和监控系统,安装设备和信息流量费用由市财政予以补贴。配备接送学生车辆的学校和为学校提供接送学生服务的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车辆的安全维护。由服务提供单位提供接送学生服务的学校应当与服务提供单位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运营安全管理措施。学校应指派照管人员随车辆全程照管乘车学生,并定期对随车照管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防范和急救知识

四、严厉打击非法车辆从事接送学生行为。各学校要及时发现未取得接送学生车辆资格的车辆接送学生的情况,并将信息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交通运输、公安、教育部门要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坚决查处取缔非法车辆接送学生、幼儿的行为。各镇(区)要牵头做好本区域内无证办学(园)点的排查、整治和取缔工作,杜绝不具备要求车辆接送学生、幼儿的现象。

安全驾驶知识范文2

【关键词】驾驶员;素质;交通安全;影响

从长期的驾驶工作实践总结来看,驾驶员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了交通的安全。驾驶员安全驾驶素质主要包含思想道德、身心体质、心理状态、以及驾驶技能等四各方面。其中相关驾驶员肇事的因素大多与如下几个方面有关:驾驶技术不过硬、饮酒后开车、产生麻痹大意思想、车辆乱停乱放、经过道路交叉路口不放低速度、转弯时速度比较快、尾随车辆距离较近、夜里驾驶观察不到位、疲惫驾车、对路况误判、抢行互不相让、应变能力迟缓、采取紧急措施不利等。所以说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主要的原因往往是驾驶员的思想方面、身体方面、技术方面以及心理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的,实践经验告诫我们 ,若处理好行车安全问题,重点在于不断提升驾驶员的素质以及不断增强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

一、在思想素质方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驾驶员应当拥有厚重的职业道德修养。驾驶员因其职业的复杂特殊性,需要拥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在我国当前频发的交通事故中,与部分驾驶员不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缺乏交通职业道德,在交通运输运营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有着关系。其主要体现在:车辆的乱停乱放、驾车争路抢行、驾驶员以强凌弱个性突出等,此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危害道路交通安全,而且还给和谐的社会环境带来污染,及至给国家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驾驶员应当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观在何种状况下,至始至终不干违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的事情,自觉遵守交通守则,不断强化自我约束力,不驾驶赌气车和英雄车以及有病车,发生车辆冲突应尽力克制情绪主动礼让,做到文明行车。为了提升驾驶员的思想素质,降低不良驾驶行为及减轻交通事故隐患,建议对如下三个方面引起注重:

(一)一定要对驾驶员进行驾驶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在理论方面应当不断更新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严格要求培训教练员的行为举止,促使其真正能够为广大驾驶员做出表率作用,培养出更多的品质优秀的机动车驾驶员;

(二)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应强化对驾驶员的管理与再教育工作,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建设力度。驾驶员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能够促使自己纠正不良的心理因素,重新构筑良好的信念、作风,以及约束行为。

(三)不断提升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水准与交通安全常识,倡导其以高度责任感从事驾驶工作,明确自己的责任,忠于岗位,在平日驾驶车辆时,自觉遵守各项交通法规,做维护道路交通秩序的人民满意驾驶员。

二、在身体素质方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参与任何一项工作的基础条件之一。因为驾驶职业的特殊性,驾驶员一定要具备适合驾驶职业条件的健康体魄和快速的反应速度,只有这样,驾驶员才能在行车期间精力充沛,不会有疲劳感;才能够从容的应对行车中产生的各类异常状况与心理方面的压力;才能适宜现代汽车运输中遇到的各类不同的道路环境及气候条件下安全行车服务的需要。当前对驾驶员身体条件的检验工作应注重如下两点:

(一)身体检验标准的松懈。随着学习和把握驾驶技术的人愈来愈多。而一些培训驾驶员的学校大多都只关注经济效益。忽视对驾驶员的身体素质的检验,这样一来,驾驶员又如何能保障其安全行车呐;

(二)随着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在汽车制造方面的运用,机动车的车速发展得愈来愈快,而交通状况则愈来愈复杂。对于安全行车来讲,车速愈高,驾驶员注视点则愈远,视野范围则愈窄,驾驶员注意力构成了“隧道视”,从而危及驾驶员驾车安全。所以,随着道路交通条件的逐渐改变,在提升行车速度的同时对驾驶的身体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

不断强化驾驶员体能训练,提升其身体素质。驾驶员应当适合于艰苦环境下的作业,身体应当一点都不具备对驾驶工作有着影响的疾病,因为,一旦驾驶员出现过度的疲惫,所患疾病就会引发血压的不正常,遭遇危机情况则会出现心理紧张,这是极其危险的。因此驾驶员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才能保障充沛的精力在行车时应对各类异常的交通状况。

三、在心理素质方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驾驶员应当拥有较好的心理素质。驾驶员拥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对于贯彻执行道路交通法律法规以及驾驶车辆技术常识等至关重要;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同驾驶行为是紧密不可分的,其心理素质主要包含情感方面、性格方面、气质方面以及注意力方面,这些均随人之生理素质的不同、社会经历的不同以及实践活动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强化驾驶员心理素质训练,提升心理素质水平。驾驶员反常心态一定会致使不良的行为产生不良的后果,所以,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不管遭遇了什么情况,或者当发觉自己情绪不安定时,应当实施自我调解及有效疏导,采取各种手段排除消极情绪,尽最大努力降低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以提升自己在各种复杂状况下的敏捷能力和精神承担压力以及自我调控的应变能力。具体应注重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驾驶员应当不断强化学习,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在实际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具备优良品格的驾驶员。一旦遭遇了不快等情绪时,一定要要控制好自己的心境,以崇高的职业道德思想与理智来调控情感,摒弃思想包袱,集中精力怀着愉悦的心情驾车;

(二)驾驶员管理单位应利用人体生理节律知识指导驾驶员安全操作,科学合理地调整其劳动强度及工作量安排,最大限度降低和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在技术素质方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强化驾驶员的业务学习,提升技术素质。拥有娴熟的车辆驾驶技术素质。面对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不断变化的今天,驾驶员若是不具备成熟的驾驶技能,是不容易实现安全行车目的的。驾驶员的技术素质包含驾驶技术与安全行车实践经验两个层面。驾驶员技术素质低,除了因为驾驶员本身的主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与驾驶技术培训部门的培训质量与证照考核标准有关。在交通安全实际管理中,对驾驶员的培训与考核颁发证照处在初始位置,可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源头。因此,为了提升驾驶员的技术素质,一定要从驾驶员的培训考核抓起,各培训部门在增强经济效益的同时,要严格保障驾驶员的培训时间,重点抓培训质量,让驾驶员真正学到过硬的驾驶技能。除此之外,公安交通管理机构应当强化对驾驶培训部门的管理,严把考试发证关。机动车驾驶属于一种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只有驾驶技能过硬,缓解问题才能实现安全可靠。这便求驾驶员平素强化对驾驶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对驾驶实际经验的进一步总结,从而不断提升驾驶员技术素质。

五、结语

总之,正确把握驾驶员的素质同交通安全的关系,强化对驾驶员的培训与管理,提升驾驶员的素质,对于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是非常必要的。强化对驾驶员素质培训可谓提升驾驶员行车安全素质的有效渠道,各地应当结合驾驶员的素质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实施对驾驶员心理素质的培训计划。只有强化对驾驶员实施安全行车教育,才能提升安全行车意识,从而有效地遏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鸣: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分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06期.

[2]王健.赵明龙:驾驶员视觉特性与心理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河南科技》2010年第16期 .

安全驾驶知识范文3

关键词:风险控制;素质;身心;安全

汽车驾驶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作为一个称职的驾驶员,不但要掌握熟练的驾驶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还具备与现代交通和行车安全有关的各种知识,才能适应现代交通的需要。在行车事故中,造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车况、道路、交通环境、气候及驾驶员等;而与驾驶员有关的有:驾驶员的心理及精神状态、身体生理状况、驾驶操作技术等。驾驶员只有认识和掌握这些有关的行车知识和客观规律,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才能确保行车安全。

一、驾驶员心理素质与行车安全的关系

汽车驾驶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对行车安全有重大的影响。驾驶员的心理现象概略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方面。

(一)驾驶员的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三过程。

1.认识过程

驾驶员的认识过程包括驾驶员在认识驾驶汽车和交通情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现象,如在驾车时“看”到道路上的情况,“听”到发动机工作声音,“接触”到各操纵机件,“记住”了操作要领,通过“思考”,掌握了交通参与物的内在联系等,这些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现象就是驾驶员的认识过程。驾驶员的感知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判断是否准确和操作是否恰当。因此驾驶员的认识过程,对安全行车十分重要。

2.驾驶员的情感过程

驾驶员的情绪和情感对安全行车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情感和情绪往往能使驾驶员自觉地保持最佳的安全行车状态,能正确、果断地处理情况,保持良好的驾驶道德,自觉遵守国家的交通法规和道路交通秩序,安全礼让,处处把方便让给别人,努力掌握安全行车规律,达到安全行车。而具有不良情感的驾驶员,情绪易波动,以感情代替理智,忽视法规,开英雄车、赌气车,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3.驾驶员的意志

在行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和毅力,克服各种困难,处理好复杂的交通情况,达到安全行车的目的,这就是驾驶员的意志过程。优秀的驾驶员应具有明确的安全行车目的,遇紧急情况时,能果断迅速地进行处理,有较强的自制能力。执行任务时,始终保持情绪饱满,自觉地克服困难,进一步磨炼意志。所以驾驶员的意志过程,是驾驶员安全行车的内在动力。

4.驾驶员的注意

驾驶员在行驶中要集中思想把注意力放在与安全行车有关的事物上来,同时还要进行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因为行车中情况错综复杂,外界大量的信息需要引起注意,同时兼顾各个方面,并能随时调整,将注意集中到新的目标上去。所以,要求驾驶员要能够很好地将注意集中,同时又能合理分配注意。

(二)驾驶员的个性心理

由于每个驾驶员在世界观、兴趣、需求、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各不相同,所以个性心理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了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经研究发现性格怪僻、急躁、抑郁的人,遇事缺乏控制能力,容易发生事故,而性格开朗,情绪稳定,责任心强的人,行车较安全。人的性格一旦形成便相对稳定,但经过教育与自我修养,性格也是可以改变的,驾驶员应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改正不足的一面,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良的驾驶员。

二、驾驶员身体状况与行车安全的关系

驾驶员除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驾驶技能外,还必须具有充沛的精力、清醒的头脑、灵敏的反应和健康的体质,才能保证行车安全。而过度疲劳、疾病引起神志模糊等,将导致事故的发生。

(一)疲劳

疲劳是指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了生理、心理机能失调,使驾驶操纵能力降低的现象。

1.疲劳的原因

驾驶员疲劳的主要原因有:患有疾病或身体状况不佳;睡眠不足或长时间连续驾驶;交通道路环境和工作环境较差、心情紧张等。

2.疲劳对安全的影响

疲劳会使驾驶员感觉机能减弱,视力下降,反应迟钝,判断失误,操作准确性降低,动作的协调性遭到破坏,极易造成交通事故,严重地危害行车安全。对此,驾驶员应提高警惕,杜绝疲劳驾驶的现象发生。

(二)疾病及药物对驾驶员的影响

驾驶员患有一般疾病时应及时治疗,以免因身体不适出现疲劳,以致影响行车安全。如果患有妨碍安全行车的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病以及临时性高烧、腹泻等,应停止开车。

有些疾病虽不直接影响驾驶工作,但服用的药物。有些会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如服用感冒类、镇定、催眠、麻醉等类药物,会使驾驶员感到乏力、困倦,甚至睡眠而危及行车安全。因此,在服用这些影响驾驶员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时,应慎用或少用,发现异状,立即停车。

安全驾驶知识范文4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到2020年,如果不采取进一步措施来提高道路安全的话,交通事故死亡率的排名将上升到第三远在肺结核和呼吸系统感染疾病之上。为了改善道路安全状况,减少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于驾驶员、道路状况和车辆安全配置这3个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上。道路状况总在变化,每一位驾驶员都会遭遇到诸如错误估计道路状况,道路上突然出现障碍物或路遇积水等情况。据博世2007年一项主动安全方面调查显示,危险的驾车状况在中国也不例外几乎75%的中国驾驶员都经历过紧急制动,其中大约一半的驾驶员曾发生过车辆侧滑。在此情况下,即使熟练的驾驶者也可能会失去对车辆的控制,使得车辆打滑,翻滚等。

在上一期详细介绍了ABS之后,很多读者反映ABS已是现在车身安全的基本配置,但ESP似乎只在高档车上配备。由于ESP的普及率远低于ABS,所以在配备方面,似乎不受重视,而中国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应法规对车辆是否配备ESP加以要求。本期安全驾驶系列的主题是正确认识及使用ESP,希望大家能够合理选择及正确使用装有ESP的车辆。

ESP何时应用于车辆安全

ESP是英文Electronic Stabimy Program的缩写,中文通常译为“电子稳定程序”。ESP整合了ABS(Anlilock Braking 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和TCS(Tractlon ControlSystem,牵引力控制系统)能防止车轮在制动及起动时打滑,并且增加了横摆力矩控制――防侧滑功能,从而避免事故发生。在紧急操控,如快速转向、反向转向、紧急变道、紧急避让等危急情况下,ESP能够帮助驾驶者保持对车辆的操控,以保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早在1983年,博世的工程师就通过优化的ABS控制系统来增强车辆在全力制动时的稳定性。接下来的几年中,博世不断改进这一系统,并在1987年注册了相关专利。1991年,博世同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开始合作,双方在1992年建立了联合项目基地。1995年3月,电子稳定程序开始批量生产。同年,ESP成功应用于梅塞德斯一奔驰的S级车型上,奔驰公司看中的正是它能够兼具ABS和TCS的功能,既可以防止制动过程中车轮抱死,又可以防止汽车起动时车轮打滑。

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博世不断优化ESP设计。1998年,奔驰将ESP作为A级车上的标准配件。同年,博世推出第5、7代ESP。1999年,ESP成为所有梅塞德斯一奔驰汽车的标准配件。到了2001年,奥迪和宝马的汽车也相继加入到了标准配备ESP的行列。2002年,ESP发展到第8代,重量从5.6kg降低到2.3kg,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及功能更强大的特点。

ESP的装备率因各个国家而异。据不完全统计,德国2004年新车ESP装备率为64%,法国是39%。欧洲2004年的平均新车装备率约为36%,2005年这个数字大约为40%。在日本和北美,这个数字稍低。美国仅略高于10%,日本比美国稍高。然而,由于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已经出台相应的技术法规(FMVSS No 126),预计今后几年美国的ESP装备率会有较大的增长。美国三大汽车生产厂家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都宣布在2006年前将此设备作为大部分SUV的标准安全配置。

在中国,目前ESP的装备率还比较低。2004年中国新车的ESP系统装备率为3%,2005年上升为4%。可喜的变化正在显现,以往只在高档车上才装备ESP,而2006年上市的新车东风雪铁龙的凯旋、一汽一大众的速腾和上海通用的君越都装备了ESP。

ESP如何保障驾驶安全

ESP系统包括下述部件组成:带有电控单元的液压调节单元,转向角传感器、轮速传感器、横摆角传感器和侧向加速度传感器、并与发动机管理系统进行通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ESP系统在获得车身各处的传感器信息后分析计算得出驾驶者的驾驶意图,评估车辆打滑的危险。并且,在有可能发生危险的时候,选择性地对单个车轮实施独立制动,并能自动降低发动机的输出转矩,将车辆“拨转”到驾驶者期望的方向,从而提高车辆在行驶状况下的转向稳定性,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电子稳定程序ESP时刻待命。每秒25次监测微处理器,比较驾驶者的意图是否与车辆行驶的方向一致。如果车辆运动的方向不一致(转向不足或者转向过度),ESP能够监测出危急的情况并立即作出反应。为了实现以上功能,ESP利用车辆制动系统来操控车辆回到正确的轨道。精确的制动力直接作用于单个车轮,比如反向转向不足时的内后轮,或者过度转向时的外前轮。这些选择性的制动干涉,车辆就可以按驾驶者的意图作出反应。为了最优的行驶稳定性,ESP不但能够干涉制动,而且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动机以加速车轮。ESP充分降低了操控过程中的复杂性。

一项关于碰撞侧滑事故的国际性对比证实至少20%的致伤交通事故和40%的致命交通事故,都是由车辆侧滑引起的。此项数据来自全球范围,所以可被认为是相对保守的统计数据。例如,一项德国深度交通事故的研究(GIDAS)数据表明:交通事故中由侧滑引起的严重伤害比率高达48%。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ESP能显著地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在欧美及其它发达国家,很多独立的研究机构分别对ESP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美国国家高速公路安全局(NHTSA)发现,从1997年-2002年,通过对不同阶段装备和没有装备ESP的同一种车型的对比研究发现,装备ESP能有效降低35%的驾驶事故率,致死的交通事故率能降低30%。对于SUV车型来说,效果更加显著,研究结果显示,这种车型装备ESP能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率67%,致命交通事故率63%。

ESP标准法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电子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的名称还不统一,如:ESP(Elect ronic StabilityProgram)、EVSC(Electronic Vehicle StabilityControl)、DSC(Dynamic Stabllity Control)、ASC(Actlve Stability Contfol)、VDC(Vehicle

Dynamics Control)、VSC(Vehicie StabilityControl)、ESC(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等,但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由电子控制单元(ECU),转向盘转角传感器,轮速传感器,横摆角速度传感器,横向角速度传感器以及相应的执行机构等组成。

1995年全球首家把ESP投入量产的博世公司非常注重开发中国市场,博世公司已于2003年在苏州设立新厂,开始ABS、ESP控制器等部件的生产。而德国大陆、美国TRW、日本爱信等ESP供应商也在中国市场积极备战。这些将对ESP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发挥积极的作用。虽然目前国内已经有装备ESP的新车上市,但要将其装备在普通车型上,显然还需要法规推动、成本降低、整车厂跟进、消费意识提高等因素的推进。

中国还未制定相应法规对ESP进行评估。由于历史及发展等方面的原因,美国FMVSS,欧洲ECE法规以及全球技术法规(GTR)对我国的汽车标准体系影响最大因此我们应密切关注上述技术法规的动态。

美国将ESP作为防止车辆侧滑、翻滚的重要手段,因而其主要研究工作也是在这个角度下开展的,研究对象以乘用车等小型车辆为主,并希望将ESP的性能测试纳入新车评价计划(NCAP)。而欧洲认为ESP与制动系统密切相关,因此将ESP作为ABS功能的提升和扩展,希望通过该系统进一步改善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并提高抗侧翻能力。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城际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ADR)等大型商用车辆。欧洲的观点认为,应该在原制动法规ECE R13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附件的形式对ESP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

在2007年2月召开的WP29/GRRF第61次会议上,针对美国关于通过电子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非正式工作组来制定相应的全球技术法规的提案,WP29/GRRF主席在会议期间散发了有关电子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的非正式工作文件,赞赏美国在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立法方面取得的进展。这个非正式文件还从认证制度、应用情况以及技术分歧等角度对欧洲和美国在电子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方面的分歧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尽管制定ESP全球技术法规还存在很多分歧和困难,但世界各国对ESP在改善车辆主动安全方面的作用看法基本一致,而WP29/GRRF也在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方案,即将全球技术法规的使用对象限定为一般乘用车和SUV,对商用车则继续在ECE R13的范畴内开展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都倾向于通过强制手段来促进电子车辆稳定性系统的推广。而我国由于目前ESP的实际装备率比较低,ESP技术开发能力不足,因此适合先推出推荐性国家标准,引导和规范ESP技术的引进和自主开发。待条件成熟后再通过强制性国家标准推动ESP产品和技术在中国市场上的应用。所以,中国在WP29/GRRF开展该项工作时明确立场。即:在中国短期内不强制车辆安装电子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但安装电子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的车辆必须符合标准要求。

目前,美国针对ESP已经公布了FMVSS No.126法规,适用对象限定为一般乘用车和SUV,规定到2012年所有最大设计总质量在4536kg以下的车辆都必须强制安装ESP系统。在美国的提议下WP29/GRRF成立了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工作组,讨论制定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GTR。

2007年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电子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GTR工作组会议,会议就制定电子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GTR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讨论了该标准的适用范围,目的、引用标准、定义、一般要求、性能要求、试验条件和试验程序等方面的内容,并将讨论结果以工作文件的形式提交到WP29/GRRF。

目前我国ESP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新车装备率约为4%,并且主要应用于中高档乘用车。虽然目前绝对装备率低,但上升趋势非常明显,ESP系统开发商对ESP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因此应通过与ESP系统开发商和相应的整车生产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进一步了解ESP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推广前景,分析研究FMVSS NO.126法规和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GTR草案,探讨相关技术条款与我国实际情况的适应性,确定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ESP标准的技术方案。

ESP使用常识

尽管ESP的安装没有完全普及,但仍要提醒广大驾驶员朋友,任何安全系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ESP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当车辆的运行状态超过了规定的范围,如地面附着力的物理极限等,ESP就无法保证车辆的安全性了。因此在加装或使用ESP时请注意以下八点。

一、当车轮加速或车辆侧滑时,ESP才会作用到制动系统来改善牵引力或减少侧滑的危险,所以ESP不会频繁工作,同时对制动系统的磨损可以忽略不计,耗油量也不会因此而增加。

二、如果长时间不启动ESP的话,可以说对ESP没有任何影响,但出于安全驾驶的目的,还是建议您将ESP处于开启状态。在对汽车进行保养和维护时是不需要对ESP进行保养的,只要看一下自检后指示灯是否熄灭,ESP正常工作时指示灯会闪烁。自检后指示灯常亮表示有故障,需专业人员进行维修。

三、装备ESP的车辆出现爆胎情况时,短时间内ESP可能起到稳定作用。但ESP不是针对车辆爆胎失控而设计的,当出现爆胎情况时,车辆失去了与地面应有的附着力,ESP也就发挥不了它应起的作用。

四、很多驾驶员担心手机信号会影响ESP正常工作,而实际上,ESP经过严格的EMC抗干扰性能测试,其抗干扰频率范围为800MHz~2000MHz,国内手机频率一般为900MHz和1800MHz,因此ESP不会因为受到信号的干扰而降低性能。

五、追求驾驶乐趣的驾驶员,若关掉ESP,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在路况复杂的情况下,即使熟练的驾驶者也可能会失去对车辆的控制,使得车辆侧滑、翻滚等。ESP系统能够实时监控车辆的行驶状况,并能通过对单个车轮分别制动或降低发动机的输出来保证车辆稳定,帮助驾驶者使车辆按照正确的路线行驶,装配ESP的车辆,能够大幅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六、ESP针对不同车型会有一个标定,以适应该车型的特性,例如不同的驱动形式、发动机等。ESP是不能在车辆上后装及改装的。如果在装配了ESP的车辆进行特技或危险动作,如漂移,在物理极限内,ESP会强行介入以确保车辆的稳定性,但ESP在工作状态下并不会对车辆造成损害。但为了生命安全,除非经过专业训练的车手,请勿进行具有危险动作的体验。

安全驾驶知识范文5

一、工作原则和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坚持边整顿、边规范、边提高,着力解决食品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通过整治,使食品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

(一)各监管部门齐心协力、共保重大食品安全事故1宗以下,力争零记录。

(二)农业部门抓好监督监测,争取上半年市农检中心搬入新楼运作,尽快通过认证。

(三)质监部门将食品监管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好,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争取实现28类食品持证生产率80%,取缔无证生产。

(四)工商部门确定2007年为“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围绕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大整治力度。把食品安全工作重点放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建立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全面贯彻国家工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规范》的要求,全面实施食品准入管理。查处销售无食品生产许可证产品,取缔无照生产经营。

(五)卫生部门加强卫生监督许可及餐饮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整治;推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学校、企业食堂量化率县城以上95%以上,乡镇85%以上;餐饮业量化率县城80%以上、乡镇60%以上;学校、企业食堂、餐饮业卫生许可证持证率95%以上。取缔无卫生许可证生产经营。

二、工作重点

农业投入品、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农村食品市场和集体食堂是今年我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四项重点,按照职能分工,分别由市农业局、质监局、工商局和卫生局负责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任务与措施

(一)以农业投入品整治为重点,加强种植养殖环节监管

1.开展农业投入品整治。一是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经营的品种、数量、产品来源及销售状况等进行普查和登记,建立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档案,摸清本地及外埠农业投入品的销售状况,依法查处无证照生产经营以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国家明令淘汰、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督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科技示范园区等种植养殖企业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采购、使用记录制度,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残农药、兽药。三是强化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督抽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开展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严厉打击使用或添加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四是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建立一批经营规范、质量可靠的农资放心店,同时强化服务指导,提高农民科学选购和使用农资水平。

2.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快农业标准的培训、示范和推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化”等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生产企业、农民标准化意识。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认定,推进优质农产品认证,推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制度,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

3.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为切入点,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和管理,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档案,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要求,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保护和管理,有效控制和防止外来污染。

(二)以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整治为重点,加强生产加工环节监管

1.深入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整治。一是在摸清底数,落实质量安全承诺制的基础上,大力开展集中整治,严厉查处违规生产的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二是加大帮扶和引导力度,积极推动小作坊联营发展,有效促进整体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三是积极探索,创新食品监管模式,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继续加大对无证生产花生油的查处力度,确保年内完成花生油作坊整治任务。

2.依法查处食品生产黑窝点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违法行为。一是进一步完善食品生产企业原辅材料采购和使用档案,全面掌握辖区内食品生产企业使用添加剂的基本情况,摸清食品添加剂的来源,规范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二是以农村和城乡接合部为重点区域,以米面制品、乳制品、婴儿配方食品,豆制品、肉制品、蜜饯、饮料和糕点食品等为重点品种,坚决打击在食品中使用非食用原料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三是依法查处食品生产黑窝点,及时排除隐患,有效遏制严重食品违法案件的发生。

3.进一步完善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开展糕点等新增加的食品生产许可工作,查处大米、茶叶等28类食品的无证生产行为。加快实施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容器市场准入制度。按照质检总局《关于严禁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回收食品作为生产原料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处理回收食品的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监督企业回收食品的登记和销毁情况。建立企业开业、歇业制度。

4、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一是要按季度对列入定期监督检验计划的食品实施抽检,加大对拒检企业的查处力度;二是加大监督抽查的力度,重点抽查社会关注的热点产品,存在普遍问题的区域性产品和质量不稳定的企业产品;三是质监部门积极承担起原卫生部门开展的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卫生检验工作,有针对性地确定具体卫生检验项目,定期对食品的卫生指标进行检验;四是全面开展食品强制出厂检验工作。对具备自检能力的企业,要帮扶和督促企业完善检测机构;对不具备自检能力的企业,要强制委托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批次或定期检验。

(三)以农村食品市场整治为重点,加强流通环节监管

1.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治。认真组织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狠抓庙会、旅游景区景点、车站、码头等重点场所的整治,加大对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食杂店、小摊点的监管力度,下大力气解决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食品,经销病死畜禽肉制品及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以及利用农村作掩护印制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等问题。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违法行为,严格规范经营主体资格。同时,坚持整顿与强化日常监管相结合,大力强化农村食品质量监管和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引导经营者健全自律机制。

2.继续推行市场食品准入管理。不断规范市场开办主体和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特别是提高农村食品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实施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协议准入、不合格食品退市和质量承诺制度,严把食品进货关、贮存关、销售关,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制度,推进管理关口前移,严厉查处销售来源不明、食品标签不符合要求以及《食品卫生法》第九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等违法行为。

3.推进农村现代食品流通网络建设。继续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示范市场建设,发挥引导和示范带头作用;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鼓励名优食品在农村市场流通。

(四)以集体食堂整治为重点,加强消费环节监管

1.开展集体食堂整治。一是按照《餐饮业和集体配餐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对辖区内集体食堂进行摸底调查,对集体食堂的名称、地址、面积、联系电话、主要负责人、从业人员、就餐人数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建档。二是加强集体食堂食品卫生管理,督促各集体食堂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管理制度,明确食品卫生管理责任人。三是加强卫生知识培训,增强食堂负责人和从业人员食物中毒防范意识。

2.推进对餐饮企业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以强化原料进货索证为重点,在餐饮企业和集体食堂推行原料进货溯源制度,强化索证索票、进货验收,加大对使用原料的监管力度,重点查处非法采购和使用劣质食用油,违法使用添加剂和使用不合格调味品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采购和使用来源不明、食品标签不符合要求以及《食品卫生法》第九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等违法行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公共卫生管理进农村、进社区活动,促进学校、社区、建筑工地、农家乐旅游点餐饮和小餐馆的卫生监管。严格餐饮业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的审查发证和按期年检,开展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宣贯与培训。

3、开展食品流通摊档的整治。卫生部门牵头组织,采取疏堵相结合的方式,固定为主、流动为辅,集中规划、规范管理、加强监管,美化环境、确保卫生。

四、工作要求

(一)抓紧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

首先,地方政府对本地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定期评估分析本地的食品安全状况,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制订相应监控措施,把食品安全工作任务分解,做到任务明确,措施到位,责权一致。支持监管部门正确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决不能让监管部门承担经济发展指标和行业发展任务。其次,有关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监管链,实现无缝监管。第三,明确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教育和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强化自律意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要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本市将参照省的做法制定《*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考核办法》,以食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重点品种监测结果和消费者满意度调查结果为主要内容,对全市8个县(市、区)及有关监管职能部门的食品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二)完善信息制度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落实信息管理制度,定期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要把与食品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监管信息和检测结果,在省、市食品安全网上,供公众查询检索。

根据省食安委每月通报各部门、各地区信息报送情况的要求,4月1日起,市食安委将每月通报市食安委成员单位、各县(市、区)食安办报送的食品安全信息情况。

(三)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

要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培训演练,让相关人员都熟悉应急处置的响应和运行程序,形成实战能力。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和案件查处工作,及时事故有关信息,引导舆论,消除事故影响。

(四)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彻底查办大案要案

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要通过严厉查处一批涉案金额大、危害严重的大案要案,震慑违法犯罪分子,狠狠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向公众展示党和政府维护食品安全、严厉惩处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心。

(五)加强宣传,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安全驾驶知识范文6

关键词:山区道路;转弯位置;安全性

引言

由于山区道路转弯位置线形条件复杂,同时在行车条件上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交通事故在山区转弯位置发生的比例较大。加强山区道路转弯位置的安全性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伤亡数量和经济损失等是研究道路安全性的主要目的。

1 我国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山区道路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是我国交通运输网络里重要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山区道路等级一般较低,地势险要,气候等自然条件复杂,救援难度大安全设施缺乏。

山地和丘陵占据了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域,山区公路的数量占有很大的比例;山区道路路况复杂,地形条件复杂多样,虽然在交通事故总量上山区道路没有平原道路多,但是山区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却更大。

近年来我们国家山区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见表1。

由表1可知,2003年到2011年以来,我们国家山区道路交通事故的数量、伤亡数量、直接经济损失整体体现的是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国家道路安全保障的建立,道路工程技术的提高,交通安全设施的改善,驾驶人员自身安全素质的提高,以及在道路设计和运营期间交通安全隐患的排查等因素。

2 山区道路转弯位置事故原因分析

山区道路地形复杂,造成转弯位置事故的主要原因有视距不良、道路线形不合理、行车速度、车辆行驶轨迹、车辆故障等多种因素,文章主要从视距和道路线形方面进行分析。

视距三角形是驾驶员必须掌握的交通基本知识,它是指两辆相遇的车辆的所在位置和相会地点三点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假如在视距三角形范围内有建筑物或者树木遮挡了驾驶员的视线,就可能会带来交通事故的危险,但是在山区道路,特别是在弯道位置这一点很难保证。当驾驶员的视线受限时,将会造成有视线盲区的存在,在山区道路的弯道位置车辆转弯要有足够的横向距离,由于山体因素道路路面往往较为狭窄,所以是事故多发地段。

道路的线形也是山区道路弯道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道路的线形一般采用圆形曲线和缓和曲线,假如道路线形不合理或者是道路线形组合不良,都可能存在交通事故的较大隐患。有统计显示,在平原、丘陵、山区道路上发生在坡道上的交通事故中,山区道路上百分率最高高达25%。经过研究统计分析表明,在道路弯道处影响车辆以安全速度行驶的道路因素主要包括道路平面线形衔接不良、道路连续纵坡过长、道路平纵线形组合不当等。

3 加强转弯位置安全性的有效措施

3.1 道路线形设计

为了解决山区道路线形设计不合理,避免对安全造成威胁,一般考虑山区道路转弯较多的情况,采用缓和曲线来设计;安全曲线是一条驾驶员很容易遵循的路线,一般被应用于转弯位置,原因是缓和曲线能够使车辆在进入圆形曲线或者离开圆形曲线的时候,不会侵入其它相邻的车道造成交通事故,在缓和曲线的施工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缓和半径的设计。

3.2 改善交通安全设施

道路交通的安全设施主要有交通标志及标线,隔离设施和诱导设施等,在交通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减少交通事故,规范驾驶人的驾驶行为,保证交通的正常运行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驾驶人要对交通安全设施的基本知识详细了解,避免由于对交通安全设施的忽视而造成的交通事故。

为了使驾驶人能够准确地掌握交通安全设施的布置,应该及时准确地向驾驶人员传递前方道路信息,尤其是在山区道路转弯处,由于山区地势险峻,信号差,更应该加强交通信息的传递。由于山区自然条件多变,要准确提供预警性信息,提高驾驶人员的警惕;在弯道处提供线路诱导设施为驾驶人提供前进的指引;通过隔离对向来车的方法来减少事故的发生;加强道路侧安全防护,增设安全防护设施,确保行车安全。

实时动态交通信息可以通过感应式交通标志提供给驾驶人,也可以通过可变情报板,通过可变情报板提供的交通信息(比如突发事件、交通事故、交通环境信息、施工占道、交通违法等信息)使驾驶人明确路况,山区道路转弯位置更需要有此设施,可以避免驾驶人来不及做出相应的措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3.3 排查交通安全隐患

对于交通安全隐患的排查主要包括两个阶段设计阶段和运营阶段。在弯道位置安全隐患主要是指在工程设计阶段避开有事故倾向的设计元素,在道路正常运营之后针对设计方案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通过布设安全设施来化解问题。因此设计时要对道路的线形进行优化设计,避免事故隐患;在运营期间,合理系统的弯道安全评价,加大隐患排查的工作力度,尤其是在山区道路的转弯位置,要加大运行安全的治理。

3.4 提高驾驶人安全素质和合理限速

根据交通事故的统计数据,驾驶人的原因在多种事故原因中所占比例很大,由于驾驶人自身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的不足结合其它事故原因共同导致了交通事故的产生。驾驶人原因主要包括驾驶人的自身行为,规范驾驶人的行为是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方面。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驾驶人的安全素质,就要严格控制和处罚在道路转弯位置违法会车、超车、超速等具有交通事故隐患的行为。提高驾驶人的驾驶技术,根据山区道路弯道的特点进行训练,提高驾驶人员弯道行驶的经验、了解弯道行驶的特点以及注意事项,加大道路弯道行驶安全知识的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高科技的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受到结合以上措施严格打击弯道地段违法违规行驶的行为。

另外,通过合理限速,也能够有效地控制弯道行驶地段的交通事故的发生,可以通过合理的限速设施,或者限定行驶速度等来实现,有数据显示,有70%的弯道事故是由于车速过快导致的,限速对山区道路弯道事故的控制有很重要的意义。

4 结束语

鉴于山区道路地势、天气、施工困难等因素,在山区道路转弯位置要提高其安全性,避免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于减少伤亡、直接损失、经济损失等意义重大,要提高驾驶人的安全意识和基本素质,强化驾驶人的驾驶技术和应急处理事故的能力。

另外为了使山区道路的安全性提高,随着科技和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努力和研究;对山区道路实施综合科学化的管理,利用技术手段,提高转弯位置的安全性,保证道路的正常运行和行驶车辆的安全,实现和加强山区道路在交通系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霍明.基于运行速度的山区双车道公路几何设计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8(7):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