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培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艺术设计;合实训;新实践能力;教学
如今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发展可以说空前繁荣,现代的设计师们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繁忙,艺术设计专业已经与社会许多方面发生关系,如科技、美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等;这就需要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我们突破原有的纯艺术教育层面,更新知识结构并产生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以往甚或当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学院派的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差甚远,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的知识不能满足他们进入社会实际工作的需求,总结起来大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现有的设计公司或者企业还没有把设计作为设计研究的核心;二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市场环境和材料、工艺技术、成本等诸多条件的制约。究其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缺少系统化的设计以及成熟的综合实训教学体系,由此学生在学习及社会实践过程中问题百出。就目前学院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单项课程的内容和所取得的成效是没有问题的,但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就会出现能力培养水平不高、知识传授内容重复、知识结构断层等现象,课程缺乏承上启下的连续性,也不能与其他单项课程构成完整的体系。其实通过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指出的:“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已经强调了设计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将综合实训课程纳入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整体教学环境中,并成为课程体系进行更新、完善和良性循环的重要动力是必然之趋”,因此,要深刻理解综合实训的内涵,并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实现培养对象的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一、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内涵
综合实训是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内容,既要强化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论基础,又要突出学生面向社会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务实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基本设计原理的运用和设计表达能力等等,借此将他们原本狭窄的视觉、比较闭塞的思路迅速打开,并通过规范化、合理化的程序,使学生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方案,最终为他们走向社会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综合实训与其它的单项设计实训课程的区别就在于更注重学生素质的综合条件,对以往单项课程知识的整合能力。至今为止综合实训课程都是以虚拟的项目和社会实际设计项目作为两大主要内容,在虚拟项目课程中,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来完成课程目标,感性成分多于理性思考;虚拟项目教学是建立在合理设计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自己对设计内容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与此同时,以社会实际应用项目作为综合实训的内容时,更需要悉心挑选那些可以纳入课程之中的项目,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形成个性鲜明的设计作品,是实现综合实训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就是说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两者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相辅相成的重要内容。
二、综合实训课程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实训的平台。在我国,以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已经办的如火如荼,比如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等,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工作室的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在校内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社会实际项目并与市场接轨,这样学生不论在设计思维还是在专业技能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锻炼。同时学生也为自己能够进入工作室学习而增添对专业研究的信心。除为学生提供校内的实训基地也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如与所在城市较为知名的设计公司进行交流与合作,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定期向设计公司推荐优秀的学生进行实习,参与公司实际的项目工程,并在工作中将自己创意与施工工艺、材料等设计因素相结合,从而避免学生作品纸上谈兵。学院也可以请业界优秀的设计师以讲座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如江南大学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教与学的设计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就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其次,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在综合实训环节中和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互动、互助甚至是合作的关系,要求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习的管理者,还要能起到协调各种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面对学生的质疑和见解要平等的接受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尤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中,教师更应提高自身修养,以发展变化的学生观应对学生越来越强烈的对于未来及现实空间的探索欲。环艺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也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提高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通过综合实训对学生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意能力的要求,必然引起其它教学环节的相应调整,促使综合实训前期的单项(实训)课程及整体组群课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变更以满足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伟 吴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 吕金龙 康 帆,《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研究培训总结范文2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基于培训和教研的行动研究,提高了农村化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探索出法库县在“培训模式上集中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迁移方法上网络教研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和培养问题,一些国内教育技术一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研究。吴忠良的《参与式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模式探索》,对集中面授培训进行了研究尸一乔爱玲和工楠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新探》,不但对面授培训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同时关注了培训后的实践尸郭的《从一门网络培训课程到“虚拟”教师培训学院》,对远程培训的教学平台和远程培训做了详尽的介绍与研究;柯清超的《面向混合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对面授培训和远程培训的结合进行了详尽而深人的研究。但他们研究的结果所依据的环境和条件与我县的信息技术环境及教师的技术能力基础、教育理念基础不同,为适应我县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还须进一步研究以下两个问题:农村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模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迁移方法。
二、问题的研究
我县是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试点县,按省市的部署,试点县在2008年年底要完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全员培训任务。针对需要研究的培训模式和迁移方法两个问题,我们将研究过程分为课程培训、实践指导、分析总结三步。首先,按一定的培训模式完成课程培训;其次,被培训完的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实践,教研员深人课堂指导或通过网上指导,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进行点评互评,教师反思总结等等,以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迁移的目的;第三,对“培训模式的行动研究、迁移方法的行动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培训模式的行动研究
按照上级要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可采取远程网络培训的方式,可采取以县为单位的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也可采取以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方式。根据我县的各中小学校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水平胜任不了培训要求的实际情况,我县不适合以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方式,所以我县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采取远程网络培训模式或到县教师进修学校集中面授的培训模式。
(1)集中面授的培训模式
按照“培训人员以教研员为主、技术人员为辅,学员按学科组班”的组织方式,采用何克抗教授编写的教材,将全县化学教师集中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里进行面授模式的培训,50课时完成培训任务。
调查访谈:经过面授培训后,学员们反映,培训的内容多,强度大,在短暂的50课时培训时间内很难掌握;基层学校领导反映,每个教师都有满负荷的工作量,参加连续的集中面授培训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而且到县里接受集中面授培训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
反思改进:如果完全按面授方式进行培训,除了存在工学矛盾、增加学员负担外,还存在培训效率低的问题。按上级部署,我县应在2008年底完成教师的全员培训任务,如果为了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问题而只在寒暑假进行培训,根本完不成培训任务,因此应尝试远程网络培训模式。
(2)远程网络的培训模式
2007年暑期,市教育城域网光纤宽带已经联通我县每个乡镇的中小学.在硬件设施上我县具备了远程培训的必要条件,因此开始了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远程网络培训。由化学教研员和电教馆的技术人员为远程培训的辅导教师,采用祝智庭教授编写的教材,被培训教师利用各个乡镇初中的网络多媒体教室进行自主远程学习,学习时间为两个月。
调研访谈:远程培训后培训者反映,远程学习的组织和监控很难,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不清楚,对如何进行远程学习的方法不明白,技术问题是阻碍教师学习的重要因素,碰到一点技术问题就会停止远程在线学习,从培训的实际情况看,我县农村化学教师还不具备独立远程学习的技术基础。
反思改进:远程网络培训虽然具有打破时空限制、解决工学矛盾、经济方便高效等优势,但农村化学教师的基础和培训教师的远程辅导能力与开展远程培训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应尝试面授与远程结合的培训模式。
(3)集中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要求:首先,培训教师将学员集中到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面授,划分学习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完成课程中技能操作领域的学习;同时对学员进行远程在线自主学习、讨论、协作、完成和提交作业的方法指导;然后学员回到工作岗位边工作边参加网上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利用双休日进行集中面授,工作日被培训教师在进行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抽出时间参加远程在线培训,学习时间为一个月。
调研与思考:面授与远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集中了面授与远程培训的优势:面授可以充分发挥培训者的作用,便于组织和监控培训过程;远程培训可以解决工学矛盾,提高培训效率,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缓解学员的学习压力,同时培养培训者的远程辅导能力。
2.迁移方法的行动研究
2008年底,我县基本完成了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经培训后的教师回到教学第一线,将培训所得应用于教学实践,实现从学习教育技术到应用教育技术的迁移。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使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巩固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化学教研员精心设计了一组基于教研活动的行动研究。
(1)通过传统教研,提高个别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化学教研员深人学校,将一个化学教师的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让这个教师按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的要求拟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再面对教研员以说课的形式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研员听后进行评价、指导,教师根据教研员的评价指导修改“教学设计”,再用修改了的“教学设计”上课,教研员深人课堂听课后再和上课教师共同探讨,再提出改进的指导意见,教师再综合自己的反思和教研员的指导进一步修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2)通过网络教研,提高更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通过“十五”、“十一五”期间教师信息技术的中、高级培训,同时由于市光纤宽带到校工程的竣工,我县网络教研的条件已经具备。为发挥我县全体化学教师的集体智慧,化学教研员组织全体化学教师进行网络教研的探索,以此提高更多化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具体程序是:每个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传到学科论坛上,请教研员和其他同行提出修改意见,教研员和其他同行将自己的“意见”通过论坛或邮箱发表出来或发给相应的教师,教师将他人意见综合,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用修改了的“教学设计”上课并进行“课堂实录”,将“课堂实录”和修改了的“教学设计”再上传到论坛上,再请学科同行和教研员给予评价,教研员和学科同行观看后给予评价并上传到论坛或以邮件形式发给上课教师。通过这样多次的网上同伴互评,更多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分析与结论
1.分析
(1)关于培训模式的分析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学会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并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现在中小学教学是以班级授课为基本模式的,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同一教室内进行的。如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采取班级授课的模式,培训教师在班级环境下用讲授与在线结合、主导与主体并重的教学模式进行培训,被培训的教师亲身体验在同一教室内讲授与在线结合、主导与主体并重的教学模式,就更容易将培训中所学的新的教学模式迁移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完全采用远程培训的方式,被培训者将不能亲身体会在同一教室里以新的教学方式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将培训所学迁移到教学实践中去不利。因此,即使具备远程培训的条件,在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也不该完全采用远程培训,而应该以面授和远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用大部分课时远程培训以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小部分课时在同一教室集中面授,让学员感受班级授课制下如何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整合的设计和教学,为将培训所学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2)关于迁移方法的分析
通过从传统教研到网络教研来提高教师的教学一设计能力,用的都是基于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基于传统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的是个别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问题;基于网络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的是更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问题。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是需要长时间总结实现的,是提高速度较慢的方法;用基于传统教研的行动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通过教师本身和教研员共同研讨总结实现的,是比靠自身努力提高更快的方法;用基于网络教研的行动研究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通过教师本身和教研员及学科同行共同研讨、反思、总结实现的,因此是更科学更有效率的方法。
研究培训总结范文3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对现在职教师进行系统、规范的校本培训,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需要,也是教师成长的需要。为此,特制定教师校本培训制度:
一、参加校本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全体教师必须按规定完成相应的培训内容。
二、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组织实施校本培训方案和年度培训计划。计划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校本培训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按校本培训方案规定的内容组织培训活动,并记好笔记,每次有出勤统计,有过程记载。每学年对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合格、不合格两个等次,无故不参加校本集中培训三次以上视作不合格。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教师年终考核中扣分。
四、校本培训的考核情况将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职务聘任、晋升的必备条件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五、教师培训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切实可行,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但都应在原有基础龄上提高。使教师由逐步实现由初任向胜任转化,由胜任向骨干转化,由骨干向知名转化,由知名向专家转化的奋斗目标。
六、做好校本培训的考核与总结工作。考核要坚持严格、全面的原则;总结中要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对培训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培训工作向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七、经费保障。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为顺利开展校本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保证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的10%以上。
八、后勤支持。后勤为培训服务,主动、及时提供物质保障。
九、明确职责
1. 领导小组职责
(1)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评估考核措施、建立教师业务档案。
(2)定期检查指导培训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帮助教师解决学习与教学中的疑惑困难。
(3)期末总结师训情况、评估考核。做好骨干教师的培训。
2. 骨干教师职责
上好示范课、专题讲座,协助学校,做好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3. 教师职责
(1)积极参加学校、学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
(2)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念,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做到读书有笔记,学习有体会,教研有案例,研究有论文,课题有成果。
研究培训总结范文4
企业教培综合体系的实践研究
专业管理的理念
为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打造高效一流的员工队伍,我们秉承“全员培训,人人受益,追求实效,努力创新”的理念,结合企业自身生产工作的实际,做到“有计划,有执行,有反馈,有总结,有提升”,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员工教育培训综合体系。实践证明,员工教育培训综合体系的建立,充分发挥了教育培训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作用,全面提高了员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专业管理的范围
员工教育培训综合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重视新员工在见习期间的教育培训管理,引导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成才;充分利用原有教学场地和退役设备,创建现场模拟实训室,开拓教育培训新平台;丰富技术比武内容,举办安全知识竞赛,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巩固安全知识掌握;有效采用多种培训方式,注重加强内部交流学习,鼓励技术改革创新;努力完善闭环反馈机制,做到有总结,有考评,不断提高员工教育培训质量。
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根据教育培训综合体系建设的要求,结合对员工教育培训实施的具体情况,菏泽供电公司制定了新员工教育培训覆盖率、实训室建设达标率、技术比武合格率、安全知识达标率、外出培训综合利用率、PPT示范授课受益率等指标共计23项。其中,除教育培训优秀率指标目标值为90%外,其它各项指标目标值均为100%。
教培综合体系建设和实施的主要做法
组织机构
为保障员工教育培训综合体系的建设和相关方案的顺利实施,确保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取得实效,公司成立了员工教育培训委员会(简称教培委员会)。教培委员会下设四个培训管理组(新员工教育培训管理组、实训室综合管理组、技能比武与安全知识竞赛管理组、综合教育培训管理组)和一个反馈总结组(教育培训闭环反馈总结组)。
教育培训综合体系的建设和实施
菏泽供电公司把教育培训综合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分为五个方面:新员工教育培训、实训室建设、技术比武与安全知识竞赛、综合教育培训管理和信息反馈与评价。
新员工教育培训。新员工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新员工的教育培训方案,报请教培委员会审核批准。
(2)新员工教育培训管理的具体实施。包括:召开新员工见面会,进行入职前思想指导;集中学习《安规》等安全知识,为期二周;考试成绩90分及格,合格后方可进入生产现场参加指定工作;进入基层班组见习,充分利用现场生产实践机会,提升业务能力;轮岗锻炼。
(3)将新员工教育培训管理信息反馈到教育培训闭环反馈总结组。
(4)进行教育培训管理自我改进,编制新员工教育培训管理的改进方案。
实训室建设。实训室建设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制定实训室的建设方案和综合使用管理方案,报请教培委员会审核批准。
(2)“创建现场模拟实训室,开拓教育培训新平台”具体方案的实施。包括:根据实训室建设方案,从退役设备中挑选出所需的可用设备,进行处理检查,确保其达到培训要求;整理储备实训室培训所需的原材料,充分利用废旧原材料,既节约资源,又有效地储备了生产培训所需的原材料;统一编排制定实训室管理使用规定,报经本部门教培委员会审批后正式实施;统一编制教育培训计划,报经本部门教培委员会审批后正式实施。
(3)结合实训室建设及实训室综合利用管理情况,将相关信息反馈到教育培训闭环反馈总结组。
(4)针对教育培训闭环反馈总结组提出的意见进行自我改进,并整理提炼出优秀经验,编制实训室综合管理改进方案。
技术比武与安全知识竞赛。具体内容有:
(1)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报教培委员会审批。
(2)“技术比武与安全知识竞赛”具体方案的实施。包括:精心策划,集思广益;技术比武,研究制定项目评分细则,报技能比武与安全知识竞赛管理组审议确定;安全知识竞赛,编制题库,制定方案,采用知识竞答方式,随机抽取参赛人员和竞答题目,提高参赛覆盖面;制订奖励考核制度,凡获得相应名次者均有相应的奖励,对不达标者,责令其认真练习,务必合格。
(3)结合技术比武与安全知识竞赛的实施情况,及时有效地将有关信息反馈到教育培训闭环反馈总结组。
(4)针对教育培训闭环反馈总结组提出的意见进行自我改进,整理提炼优秀经验,编制技术比武与安全知识竞赛实施改进方案。
综合教育培训管理。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研究制定综合教育培训管理具体实施方案,报请教培委员会审核批准。
(2)综合教育培训管理具体方案的实施。包括:组织外出培训者做外出培训学习报告,加大外出培训收益力度;指导员工借用白色写字板,拓展现场培训新思路;积极开展PPT示范授课活动,形成一套实用性较强的培训教材;加强班组间交流学习,不定期开展优秀经验交流座谈会,提高公司内部交流速度;积极鼓励班组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作和QC活动;有效利用周安全生产分析会,开展集中培训学习。
(3)结合综合教育培训管理的开展实施情况,做好相关信息反馈。
(4)编制综合教育培训管理改进方案,自我改进。
信息反馈与评价。
(1)及时收集教培管理组反馈的信息,整理、分析,做好小组总结评价。
(2)做好整体总结评价,提炼优秀经验,指出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3)编制综合改进方案,报请教培委员会审阅,纳入下一阶段教育培训综合体系建设。
绩效考核与控制
教培委员会不定期收集各小组在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完成程度和工作方案实施进展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关的绩效考核。
评估与改进
评估方法
在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中,由教培委员会负责在流程管控中进行评估。教培委员会不定期检查各管理组和反馈组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具体开展工作进程,结合绩效考核的依据对各项目组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总体评估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效果。
存在问题
一是员工教育培训体系涉及内容较多,在专业管理流程方面显得比较零散,这严重影响培训的质量。
二是专业管理的内容项目较多,不利于绩效考核工作中统一标准的制定,使得绩效考核的工作有些粗放。
改进策略
一是对管控流程改进。结合员工教育培训综合体系建设和实施的具体情况,进一步优化教育培训的项目,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使管控流程更加合理、高效。
二是对绩效考核改进。针对该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和开展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明确绩效考核项目,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考评方法。
创建教育培训新平台
我公司对原有教学场地进行了整理和改建,利用退役设备,建立了模拟实际变电站(不含变压器)的教育培训实训室。利用该实训室,公司可以方便地对一线员工进行相关技能与实际操作的业务培训,不再受制于实际变电设备停电时间的影响,且安全性更高,实现了员工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拓展现场培训
在工作现场,工作负责人根据工作情况,有效利用开工会时机,针对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将工作范围内的一次接线图画在写字板上,在图中将所做的安全措施和注意点用不同颜色的笔迹予以标明,实地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点和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向工作班成员交代清楚。这种方式有机地将现场工作和对员工的教育培训结合起来,提高了现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深了参培人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同时有效地保障了现场工作的安全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研究培训总结范文5
本学期的科研工作,将以教育行政工作会议和进修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有关精神为指针,坚持科研先导工程,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全面落实新课改为中心工作,以校本培训为特色,以学习型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强科研研究和管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工作目标:
1.严格教育科研工作细则。继续完善、健全教育科研工作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严格教育科研课题的各项管理工作。
2、定期召开科研例会,及时总结经验部署下步工作。
3、确定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研究专题。
4、及时收集、整理、传递科研科普信息,积累好所有的科研材料和档案。
5、召开课题研讨交流会。
6、继续加强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
7、开展科研专题培训和讲座。
8、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评定与推广工作,制定科研奖励制度。
三、主要工作:
(一)科研制度建设
1、按照以月为主的方式开展科研工作的考核,每月严格制定上交时间,并以课题组为单位上交每月的课题研究案例和反思。
2、组织人员课题培训,月上交随笔和教学叙事,组织课题课的听课评课、反思和研讨。
3、科研材料分类装订,集中管理,重在体现科研的研究进程。
4、对上年度在教育科研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学习团队建设
1、加强学习团队建设,继续以学习小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围绕有效教学的开展进行理论与业务的专题学习,并以学习团队为单位定期组织交流活动。
2、以校本培训为特色,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学期针对课题研究组织2——3次培训工作,特别是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认识和能力的培训以及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和有效教学知识的学习。
3、发挥科研骨干教师的优势,做好课题研究的引领工作,并带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共同研讨,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师科研开展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及时总结反馈信息,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4、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有效性的探索,每次备课前组内有一人事前准备好与全组教师进行经验、成果或信息的交流。学校本学期组织一次专题研讨,初步形成基本备课模式。
5、为教师推荐理论学习的材料。购买、下发与课改有关的书籍。开展有效的校本培训。积极创造机会为广大教师的外出学习创造条件,给予支持。
6、支持和鼓励教师将科研研究的经验总结到科研成果中来,并向全校教师推广。鼓励教师积极撰写省、市、区的论文和案例。
(三)教研实践
1、建立学校课题研究课制度,注重发挥团队优势,组织跨学年的研讨活动,提高研究课的质量。做到以问题为牵动,注重课后的评析与反思。
2、把校际联动引向深入,本学期继续邀请名师和专家到校授课和讲座,并充分利用校内名师资源,提高广大教师的参与度,把学习与自身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并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走出去,加强双向交流活动。
3、组织校级科研竞赛课活动,使其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对参加上级各类竞赛活动形成良好的竞争选拔机制。
4、认真完成好做为整改委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创造条件参加基地的各项活动。
三月份:
1、制订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
2、组织各子课题组成员的组内科研学习。
3、归纳整理科研信息。
4、学校领导小组研究科研计划。
5、开展“绿洲杯”课程标准再学习测试活动。
四月份:
1、组织理论学习和讲座培训。
2、开展科研课题专题课活动。
3、课题小组开展有效阅读的学习研讨活动。
4、上交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
五月份:
1、科研自学笔记。
2、科研反思纪实。
3、以课题小组为单位的有效教学研讨课系列活动。
4、“绿洲杯”教师基本功风采大赛。
六月份:
1、“绿洲杯”教学设计大赛
2、科研优质课汇报
3、科研工作总结。
4、科研课题总结。
研究培训总结范文6
1995年6月,为了提高中华民族全民身体素质,为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是我国新时期全民健身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分别明确了21世纪末及至2010年全民健身工作的奋斗目标与任务,1995年8月,根据宪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体育法中第二章,社会体育第十一条中写道,国家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在全国普遍实施体育锻炼标准,对国民进行体质监测。给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责范围给出明确指示的同时,国家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责则是对社会体育活动进行指导。并且政策的早于《中华人民共和体育法》颁布的2年之前,即1993年12月,国家体委就已经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定了一些政策制度,如《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并于1994年正式实施,用以规范、明确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发展中的组织管理工作。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的先后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职责更为明确。在2011年,原国家体委于1993年12月4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不再生效,同年10月9日,第20次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国家体育总局予以公布,并于11月9日起于全国施行。自此,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制度更为规范,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职责明晰,直接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负责,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分工更为明确,奖惩以及晋升制度更为严格,各行其责。
2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状况研究
该文通过对CNKI数据库的检索后进行归类,发现国内学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现状(分布情况)、作用、制度(管理与组织)、服务与培训四个方面。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分析总结,国内的学者大多数认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目前处于对群众体育活动的辅助和促进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队伍整体比较薄弱;平均文化素质不高;对体育中的指导多以义务指导为主,有偿为辅等特征方面。早在1999年,就有学者就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状况作出了研究:1999年李树怡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一文,首次对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状况进行排摸,分析总结。在此之后,2000年,吴峰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现状回顾》、2005年何学敏《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2006年陈立农发表于西安体育学报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困惑与对策》研究、肖莲花的《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与2008年秦丽莉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章,这些文献从实证、质化、量化等不同的角度,全面揭示了不同时期中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情况,(包括对不同时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在各地的分布情况、年龄结构、学历构成与专业特长、工作场所等方面的调研分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管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域——对省市、西南、中南、珠江三角洲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为进行宏观研究的学者提供文献支撑,是此类研究所需借鉴与对比的有效依据。
3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的研究
2002年,谭延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2012年全彦秀的《试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的促进》、2014年殷宏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发展中的作用》三篇文章从宏观的角度基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发展状况在全民健身事业、社会体育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中的作用加以研究,根据《国家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资料中的培训总结来看: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组织的引导下积极开展群众健身活动,给群众进行现代体育观念的传播和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这些举动不但逐步提高了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从而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并且直接促进群众的体质健康,有利于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健身运动提高生活质量,即陶冶了群众的情操,又促使群众之间增进友谊,提高群众的文化修养,树立道德新风,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些文献及相关培训资料的解读,可以看出,我国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的宏观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全民健身领域。
4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相关的研究
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制度的相关研究,最早发表了成果的是2002年倪同云在中国体育科技上的研究成果:《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的研究》,从全国8个省的地级市抽取300名国家认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3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权限划分、培训方法,其为社会服务的情况方面进行调查,通过统计数据,经过对比分析,总结出较为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体制的条件与提出相应的对策。并总结分析出“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必须解决好4个方面的问题”的建议。2003年戴俭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的颁布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一文着重研究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中给出的职业划分依据,“介绍了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的依据、定义、等级划分、职业功能等具体内容,提出实施《标准》的对策和建议”[9]。2006年李相如的文章:《关于我国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比较研究》,详细阐述了从《制度》和《标准》两个方面研究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制度系统,其区别在于工作性质是否为义务,是否进入国家的劳动管理体系,得出结论为无偿服务为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为主流,并认为“建立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基本成熟。2007年,于善旭的文章通过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体现的宗旨与地位加以具体分析,提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需要解决的现实需求问题上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立法的构想2011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出台之后,于善旭对我国自1993年至2011年在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制度规章的众多研究加以总结阐述,详细分析了自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实施以来各地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实施中进行了的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在实践过程中涌现出各种因地制宜的特色做法,和富有智慧的能动创造,在工作中形成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工作发展的一些新的形态,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持续向前发展态势的同时,凸显出该制度与时俱进需要适应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生机与活力。
5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与培训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