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1
一、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2、深化机关内部事项管理和公开。对行使行政权利办理的各类事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公务接待、车辆使用情况,大宗物品采购情况均进行公开,主动接受监督,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二、积极深入挂钩村开展扶贫帮扶工作。
按照县委“百千万”扶贫规划要求,我局高度重视,深入挂钩扶贫村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帮扶户的生产生活状况,与乡、村领导和帮扶户共商发展规划目标方向,为挂钩村及时争取整村推进和种植业项目,为计生、两基等工作献计献策和给予工作经费困难帮助,做好帮扶工作。 2、我局从紧张的经费中帮助其5000.00元,解决拖麻村办公经费困难问题。帮助落实整村推进项目一个。
3、积极帮助争取项目。人行桥、调整种植业等项目正在争取中。
三、做好统计常规工作,大力夯实基层统计。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2
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不仅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改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状况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应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业和农村不仅为全社会提供了粮食和肉、蛋、奶等农产品,而且是国家的生态屏障,因此,生态文明必然首先基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功能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食品供给等经济功能外,其生态维护和生物能源等多重功能也在不断凸显。
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农村和城市都处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当地球生态系统出现问题时,不仅影响城市,也会影响农村。例如,由于目前气候变化的原因,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改变。在一些地方,城市的发展污染了农村的河流和土壤,农村又因为土壤等被污染只能为城市提供劣质的农产品。城乡之间的环境问题相互制约,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虽然一些地方的GDP看似增长了,但其污染治理的成本更高。因此,只有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乡生态环境良性互动,才能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差距大,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公共财政长期忽视对农村的投入,造成村庄公共设施短缺,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欠账严重,农村人居环境面貌落后。根据原建设部的相关统计,2007年我国城市用水普及率为89.7%,城市燃气普及率为81%,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一定水平,而在2006年底,乡政府驻地用水普及率为60%,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则较低。
农村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上比较严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畜禽粪便、水产养殖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污染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容忽视。在我国广大农村,乡镇企业污染较为普遍,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缺乏。全国仍有近2.5亿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农村每年产生的90多亿吨生活污水基本上是任意排放,2.8亿吨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倾倒;化肥年施用量达到4700多万吨,有效利用率不到35%;我国单位农田使用的农药比发达国家多出30%~50%,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加剧。一些地方乱采滥挖、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行为屡禁不止。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严重,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08%。耕地质量退化趋势加重,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
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我国正处在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从工农和城乡关系看,总体上处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要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应该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发展生物质能源。
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从资源配置上看,要有效推进公共资源均等化,统一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中央集中的排污费等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从生产要素流动看,工业下乡必须符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要控制污染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向农村转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人们安全消费的要求。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3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流转之间存在前者为后者带来良好的外部环境、后者为前者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的互动关系。二者的关系面临新型城镇化加剧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受损、土地流转与新型城镇化的衔接不到位、土地流转为新型城镇化带来新压力等挑战。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流转协调发展必须在土地流转中贯彻新型城镇化理念,必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打好土地流转基础。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协调发展;农民权益;农业现代化;承包经营权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1-0122-04
一、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流转存在互动关系
新型城镇化为土地流转带来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为土地流转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2012年9月总理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棚户区改造座谈会上提出,“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11月,党的十正式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我国还专门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这表明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重要的历史性任务,具有举足轻重的发展意义。《规划》指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点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这一点的基本前提,是较高的土地集约化水平和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必须推进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连接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必然选择。其次,新型城镇化有助于减小土地流转阻力,营造出有利于土地流转的社会环境。新型城镇化对进城务工者生活和保障水平的改善将改变其将土地视为最后保障的观念,间接提升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和积极性。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承载着农民基本生存保障和投资的双重功能,即土地为农民提供生活保障、就业保障和养老保障的功能,和土地可以通过出租、转包等形式为农民带来经济收益的功能。现实中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主要有三种状态:一是完全依靠土地生活,无其他经济来源;二是季节性进城务工,农忙时节返乡耕种,获得双份收入;三是长期外出务工,将土地交给亲属耕种或直接撂荒,失业时回乡耕种。这三种状态下,农民考虑到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保障功能,都不会轻易将土地流转出去,土地的投资功能无法发挥,增加了土地流转的阻力。而新型城镇化重点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在子女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资金和政策投入。这将减弱农业转移人口对土地生存保障功能的依赖,从而更加注重土地的投资功能的发挥,参与土地流转的意愿随之增强。
首先,土地流转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市场需求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以及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要求之间的矛盾会日益显现。一方面,城镇化需要大量的土地,城乡居民的新增住房需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人地矛盾比较尖锐。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0.6公顷,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1〕另外,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同时,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土地分散,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在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十八亿亩土地红线不能突破的前提下,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势必会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只有通过实行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利用,才能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更多的粮食需求,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土地资源。其次,土地流转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城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的过程,这些转移的劳动力成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农村转移人口将以生产者的身份参与城镇化建设。他们既可以进入基础性的、技术水平低、收入较少的行业,又可以通过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进入发展性的、技术要求高、收入可观的行业,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建设者。另一方面,农村转移人口将以消费者的身份参与城镇化建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后,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将会发生巨大转变,相应的会产生衣食住行、子女教育、旅游娱乐等各方面的消费需求,为城镇化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流转的关系面临挑战
新型城镇化加剧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受损。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型城镇化催生地方政府的强制流转动机。新型城镇化是国家大力推行的政策,也是当前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此背景下的土地流转也应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相关制度,更加注重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比如违背农民意愿强制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忽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自、不遵守土地流转的合理程序或者对于转入方危害农民利益的行为采取放任态度等。虽然这些行为可能会在短时间达到土地集约的效果,实现快速推进城镇化的目的,但这种城镇化是片面性的,严重脱离了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只会重蹈传统城镇化的覆辙。二是土地流转后农民生活就业面临新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流转后农民既可以选择留守在农村,又可以选择进入附近城镇或较大城市从事非农产业。但是农村及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弱。调查显示,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8.7%,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2〕因此,大中城市虽有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受到自身素质贫困性的限制,他们大多只能从事高强度、低技术、低收入的工作,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和保障,甚至无法负担因进入城市而增加的生活成本。
土地流转与新型城镇化的衔接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现代化无法真正实施。农业现代化并不是随着土地的集约自然完成的,它还需要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加之缺少必要的宣传和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农民缺少留在农村成为农业工人的动力。同时,城镇化增强了农民进城的动力,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虽然他们生活在城市底层,除非失业等原因,自己不会主动选择离开城市。新生代的农民工从小生活在城市,缺少必要的农业技能,无法参加农业生产。城镇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考虑到农村的环境相对艰苦,不愿意长期留守农村,帮助其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长此以往,农业现代化很可能会面临缺少人员的尴尬局面,违背了实施土地流转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的,阻碍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二是流转后土地的利用不尽合理。主要是农地的非农化和非粮化利用。非农化利用是指将农业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情况。十七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农村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用途”的原则。事实上,有些地方流转后的土地,被租赁者改为建设用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的农业用途。而地方政府往往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并未进行严格查处。非粮化利用是指将土地用于养殖业、花卉业等,这在农户与企业、养殖大户等土地流转中时有发生。以上两种形式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农地数量的减少,在粮食生产技术不能迅速提高的条件下,势必会带来粮食产量的下降。土地流转后,还可能会因为农地过度利用而致使农地性能恶化。〔3〕用于建设用地会对土地造成无法恢复的影响,使之无法继续用做粮食种植,同时,城镇对粮食的需求的不断增加,会促使人们过度利用土地,忽视土地的休耕等自然规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土地流转为新型城镇化带来新压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民市民化方面的压力。总理提出了三个一亿人的问题,一是解决已经进城常住的一亿多非户籍人口,主要是农民工群体;二是处在城市边缘,集中于棚户区和城中村的一亿左右非户籍人口,也主要是农民工;三是未来可能进入城市的一亿农业人口。〔4〕可见,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实施的一大难点,而新型城镇化将加快土地流转的进度,会有大批农户流入城市。目前,我国尚未探索出农民市民化的合理方法,前两个一亿人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他们仍无法享受到市民待遇,一亿人口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可能性随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而加大,这势必给农民的市民化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二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压力。长期以来,受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存在非均等化问题。具体表现为城乡居民获得公共服务的机会不均等、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没有把农民工纳入享受范围等方面。新转移的劳动力此前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缺少必备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只能从事技术水平低、收入少的工作,无法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这客观上增加了新型城镇化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务成本。同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留守农村的亲属的社会保障问题都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新难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则会为土地流转的实施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留下隐患。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流转协调发展的建议
必须在土地流转中贯彻新型城镇化理念。为贯彻新型城镇化理念。一是规范土地流转中的政府行为。首先,政府应合理定位自身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政府应该在土地流转中做好管理者和服务者,做好土地流转相关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比如,出台针对性的管理办法,严格监督和管理土地流转的程序,确保流转双方履行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合理进行利益分配,严禁非法流转或危害农民权益等现象的出现。其次,政府应改善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要将民众意见作为重要参考,对于民众反映的在土地流转中危害其权益的政府不当行为进行调查和回应,对于所涉及的官员进行严肃处理,并逐渐摸索出一套将民众利益、新型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都纳入在内的绩效考核体系。二是全力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遇到的难题。土地流转中的基本要求是不使农民的生活因流转而更加困难。因此,应当全力解决农民在土地流转中遇到的生活和就业困难。考虑到农民的年龄、身体状况、就业能力、家庭条件等的差异,应当为生活的确存在困难人员设立专项救助基金,专门用于土地流转后的农民的生活方面的补偿与救济。同时,应当开设适当的就业培训课程,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并积极向他们输送相关的就业信息,尽快使其实现充分就业。对于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创业资金等,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三是确保流转后土地的合理利用。确保农地流转后土地的合理利用,实际上就是要防止土地的非农化现象发生。一方面,在流转合同中应当明确规定流转后土地只能用于农业种植。政府应当发挥有力的监督作用,对于违反国家规定和合同要求利用农地的企业或个人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制止和严厉的处罚,坚决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政府应当推进土地流转循序渐进的进行。政府要克服自利倾向,防止因式的土地流转造成流转后农地的非农化利用和农地质量下降问题,通过积极培育优良品种和探索农业新技术等科学方式提高粮食产量。
必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打好土地流转基础。一是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任何国家的城镇化都不能突破农业稳定,粮食安全的底线。因此,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首先,转变农民的陈旧观念,即认为土地流转后只有进入城市才能获得较高的收入的想法。应当鼓励他们利用农业技能,成为产业工人,获得较高收入。其次,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比如,对于有意向建立大规模农场或购进农业机械的农民给予资金补贴等,鼓励农民自身成为转入方,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制定针对农业技术人员的政策,增强他们进入农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积极性。无论是农民更愿意选择进入城市还是城市技术人员不愿意进入农村,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间较大的发展差距。只有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才能逐渐增大农村对于劳动力的吸引力,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二是有序推进实现农民市民化。第一,要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这就要求我国必须逐步减弱户籍制度背后的福利内涵,剥离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等的联系。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当务之急应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由各类城镇因地制宜地制定公平合理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第二,要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推进农民实现就近城镇化。调查显示,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中,49.3%选择省外就业,选择乡外县内、县外市内、市外省内的分别占19.2%、13.8%、和17.7%〔5〕。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大多选择到省外就业,这无疑会加剧部分城市的发展压力,容易引发城市病。应当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促进小城镇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特色产业,从而增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农民就近的城镇化。三是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实现农村人口、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人口在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享有等质的、等量的公共服务。第一,缩小城乡间的差距,推进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建立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第二,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减轻财政负担。与日俱增的公共服务需求会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因此,可以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采取多样化的资金筹集方式,实现政府投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或签约外包等方式并存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N〕.人民日报,2014-03-17.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4
在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政务服务中心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在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第十指导组和联系市领导的领导和指导下,结合实际、精心组织,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创建一流政务服务中心”这一主题,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经过半年的学习实践,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扎实推进了各项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群众满意度测评中满意率达100%。现将主要情况总结如下。
一、 基本做法及特点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根据市委总体部署和安排,我们始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 紧扣学习实践目标,切实抓好各环节工作
一是抓好学习讨论,进一步提高认识。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认真组织开展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专家导学、领导讲学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共举办培训班3次,集中学习辅导6次,培训党员干部累计400人次;举行解放思想讨论、专题讨论6次,参与人数共计300人次。通过学习培训和专题讨论,切实提高全体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营造了科学发展的氛围和环境。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切实找准问题。通过深入基层、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党员干部深入基层7次,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2次,座谈走访共100人次,征求意见建议20条,普通党员为推进“三个发展”献计献策共计60余条。班子成员围绕提高审批效能、促进项目建设,促进标准化建设、创建全省一流政务服务中心和着力构建中介机构服务行政审批快速通道等三个调研重点,深入基层和部门进行调研,开展实际案例分析。在调研中找问题、找差距、找方向,并最终形成了5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三是深入剖析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都按照班子成员的分工进行了原汁原味的反馈,由班子成员进行自我剖析,找问题、查原因。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交心谈心,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自我剖析、互相批评,找准了班子和班子成员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政务中心党组形成了整改报告,明确了19项具体的措施进行整改,对每一项整改措施都明确了具体的整改目标、责任人和整改落实时间。
(二) 突出实践特色,以学习实践活动推动本职工作
一是学习实践活动突出工作特色。党组结合中心工作实际,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政务中心建设工作相结合,明确了学习实践活动以“进一步增强对政务服务工作科学发展的认识,进一步促进政务服务工作的科学发展,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工作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体制机制”为目标;以 “创建全省一流政务服务中心,切实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为学习实践主题;以加强学习、提高办事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首要任务,以更好地为群众、投资者、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为核心。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切实推进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化,管理服务事项标准化,大厅服务人性化,大厅管理科学化,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工作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二是围绕政务服务工作重点开展学习实践。紧紧围绕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和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两集中、两到位”工作相结合,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做好新进驻单位和强化进驻单位的进驻工作;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推行标准化建设相结合,做好服务大厅拓建和场地标准化建设工作;与提高行政效能建设相结合。全面彻底清理规范服务事项,推进联合审批,切实促进项目建设。与加强中介监管、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相结合,狠抓专项治理工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与规范政府采购和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相结合,完成政府采购中心、工程交易中心场地建设和设备设施安装。
三是切实做到边学边查,边查边改。对于查找出的突出问题,能够立即整改的,立即进行整改,切实做到边查边改。如实行挂牌上岗,规范设置各类服务标牌和标识,在大厅入口的醒目位置设置首问咨询台接受咨询投诉,在每个楼层设立引领员进行接待引领,积极营造公开透明、宽松舒适、方便服务对象的办事环境。完成了一楼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交易大厅建设工程,强化工程招投标交易管理,切实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流程,确保招投标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新编印《××政务服务》月刊,加强与进驻部门及窗口的工作交流,制定《加强政务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政务文化建设。
(三)紧扣自身工作特点,务求学习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一是以党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实践。为切实保证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中心党组根据政务服务中心党支部人员的组成情况和各自的工作特点,把党支部分为三个党小组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一小组为项目报批相关
市政务服务中心学习实践发展观活动总结第2页
人员小组;二小组为市场准入方面相关人员组成;三小组为其他方面人员。政务服务中心在编党员按工作特点分别编入三个小组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班子成员都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在各自的党小组内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带头示范,认真抓好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各环节工作。
二是创新学习形式。政务服务中心的窗口工作特点,决定了在上班时间难以集中学习。为此,在学习时间上,各党小组把集中学习讨论都安排在下午5点到6点下班时间,切实解决工学矛盾,确保学习效果。在学习形式上,充分利用中心网络,利用内部工作qq群进行学习交流和资料共享,收集整理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以及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等学习资料上传内部工作qq群空间供大学自学参考。
三是抓好自学辅导。党组书记、主任胡建在动员会上进行了思想发动,党组成员、副主任窦孝解结合投资项目审批工作就如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了领导讲学,市委党校郭建中教授进行专家导学。编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问答》,发放到全体党员中。问答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对为什么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基本要求等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解答,引导全体党员抓住重点、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二、 基本经验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进一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明确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的基本经验有如下几点。
(一)紧紧围绕行政效能建设确定主题,是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保障。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工作重点,明确活动主题,才能真正做到把学习教育活动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理清思路,认准目标,围绕活动主题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工作特点,紧紧围绕行政效能建设明确主题,找准目标,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对政务服务工作科学发展的认识,进一步促进了政务服务工作的科学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政务服务工作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完善了政务服务体制机制。
(二)选好实践载体,是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保证。要以较高的工作立意选择实践载体,努力体现职能特点、工作理念,特别是要从处理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做好新时期政务服务工作”的关系,使政务服务工作服务当前经济增长的中心任务等角度来选择实践载体。我们以 “创建全省一流政务服务中心,切实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作为学习实践的载体,就是结合政务服务中心自身实际和工作特点,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政务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最终达到强化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方式,规范服务行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三)抓好专题整改,是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标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是改进工作,促进科学发展。只有通过明确整改思路,细化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才是真正地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从初步查找问题到活动告一段落,整改是贯彻始终的重要任务。在学习实践全过程中,切实做到边学边查、边查边改,通过实际的整改效果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来进一步激发全体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在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后,政务服务中心针对突出问题进行了整改,如针对标准化建设方面、大厅管理服务方面、管理服务事项清理方面进行了集中整改,有力地促进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完善体制机制,是提升学习实践活动水平的重要手段。针对查找出的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切实抓好“废、改、立”工作,努力形成一批不仅能管好当前而且会影响长远的制度性成果以及工作机制。制定了《首问负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统一受理、一次告知、政务公开、预约服务等运行制度和《日常管理考核奖励制度》等管理制度,有力地加强了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突出抓好实践,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结合工作实践,体现部门特色,从亲身体会中感受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意义,使学习实践活动得到了不断升华。政务服务中心做为政府的窗口,就是通过发挥窗口的带头示范作用,为群众、投资者、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着力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办事能力,提高办事效率,促进行为规范化,服务人性化,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政务服务中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特色。
三、 基本成效
市政务服务中心党组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创建一流政务服务中心”这一主题,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边学边查,边查边改,严格按照整改方案进行整改,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基本成效。
一是思想认识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加深了理解,明确了差距,提高了认识。进一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了在政务服务工作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
二是“两集中、两到位”取得新突破。按照市委、政府《市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场地拓展建设及进驻调整方案》,加强协调、督促,12个新进驻部门(单位)、5个强化进驻的部门(单位)全部进驻到位。目前,共有54个部门(系统)、73个单位、250名窗口工作人员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和办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519项,其中,行政审批215项(子项382项),公共管理服务29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12项。
三是标准化建设有序推进,初见成效。完成了市政务服务中心服务大厅拓展改造,市政务服务中心新增建筑面积3850平方米,总面积增至近8000平方米,重新调整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布局和功能分区,进一步完善了窗口标牌、事项公示牌、布局图、交通指示牌等设施设备和硬件建设。深入推进办理流程再造,减少中间环节,压缩办理时限,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了办理程序。
四是实行目录管理,全面彻底清理规范服务事项。按照市政府《政务服务事项目录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照省公布的通用目录,组织部门(单位)对许可、审批、管理服务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再次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清理,进一步核定了进驻事项,汇总编制了《政务服务事项目录》。组织各部门(单位)逐个事项修订《办事指南》,并采取多种方式实施了公开。督促指导区县政务服务中心按照《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县(市、区)保留行政审批项目通用目录的通知》(川办发〔20xx〕36号)要求,开展了对服务事项的清理规范。
五是狠抓制度落实,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制定了《首问负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统一受理、一次告知、政务公开、预约服务等运行制度和《日常管理考核奖励制度》等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到7月份,受理量由过去每月三四千件猛增到23万件。1-7月,市政务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事项261077件,办结236985件,其中,即时办结71996件,承诺办结164989件;按时办结率99.99%,现场办结率99.98%;承诺件提前办结率99.75%,承诺办结时间比法定时间提速56.52%,实际办理提速95.29%,承诺件平均办结时间1.32个工作日;群众测评率99.05%,满意率99.98%。
六是加强电子政务,政务公开深入推进。加强政务服务网站建设,丰富并完善了政务服务中心网站,全面清理并及时在政务服务中心网站上公开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设置了39个栏目,增强了查询、投诉、咨询、表格下载、测评等功能。截至7月底,访问量已经达到了143100人次,主任信箱接受咨询共200余件。开通了8180888全市政务服务热线电话,并与96196对接,切实方便了群众办事查询。设置了电子显示屏和触摸屏,全面公开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和办事流程。同时,依托电子监控系统,全面实施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和行为视频监控,严格效能问责,进一步加大了对日常工作行为和业务办理情况的督查力度。
七是推进联合审批,切实促进项目建设。对投资项目报批过程中涉及的审批、管理服务、收费及中介(技术)服务事项进行了全面彻底清理,汇编、印制了《××市投资项目审批服务指南》。大力压缩承诺时限,开工前审批服务事项的承诺时限压缩到了法定时限的21.9%至25.7%,最短承诺时限累计为148个工作日。通过联合审批,开工前审批服务事项的承诺时限压缩到了58至67个工作日,一般项目在48个工作日内可办完行政审批管理手续。7月份起,市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了投资项目联合审批例会制度,在对重大项目、特殊项目及时组织联合审批的同时,每周四下午定期召开联审会,对一般投资项目进行联合审批,有效地推进了项目建设。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投资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央资金投资和灾后重建资金项目的减免力度,经市政府批准共对市恐龙博物馆恐龙地质公园建设项目、市中医院业务用房项目、市第十四中学“汶川大地震”后学生公寓危房改造项目等25个投资项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实施了减免,免收699万元,占应收金额的24.3%。
八是加强监管,切实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狠抓专项治理工作,制定了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狠抓了31个责任部门专项治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开展了对资产评估、会计、房屋、税务等中介机构在优质服务、内部管理、财务制度建设等方面情况的专项检查,有效遏制了出具虚假报告、评估不实的现象。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中介机构违规违纪的查处力度,中介机构的违规违纪行为查处率达100%。加强中介机构对项目的服务。市政府出台了《××市中介技术机构服务项目建设实施意见》,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竣工五个阶段进行了细化、明确了责任。中介技术机构服务项目建设,在法定时限的基础上提速52%以上;对涉及行政审批的中介、技术服务事项进行了清理,在全省率先组织制定了《中介和技术机构服务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为推进全市效能建设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制定发展规划打造服务品牌。完成了《××市加快中介服务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全市中介行业中筛选了律师、税务、工程咨询等16个行业品牌作为培育、扶持的重点。
九是健全网络,巩固阵地,扶贫济困。完善机构,进一步整合资源。4月,将市惠民帮扶中心正式移交给市政务服务中心,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了就业援助、群团帮扶两个独立接待窗口,将原设置的民政、医疗、法律援助等窗口业务分别整合到各部门驻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窗口,并明确了工作人员,理顺了关系,整合了资源。健全网络,巩固阵地,扩大覆盖。自流井区、高新区与市共建惠民帮扶中心,其他三区两县均分别建立了惠民帮扶中心,75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帮扶站,220个村(社区)建立了帮扶点,以市惠民帮扶中心为主体,覆盖教育、医疗、民政、就业、住房、法律援助等为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截至6月底,全市共建立惠民超市、惠民门诊等各类惠民帮扶阵地200个,共发放《惠民证》65983本。接待困难群众来信、来访和电话求助17277件,办结16931件,办结率达98%;全市各类帮扶阵地共接待持有《惠民证》的困难群众购物、购药、门诊、康疗、惠民培训等40100人次,优惠金额407631元,通过培训帮助4628名困难群众实现就业。
十是规范政府采购和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完成了政府采购中心、工程交易中心场地建设和设备设施安装,面积近500平方米,功能设置为两个开标大厅、三个评标厅以及监督室、抽专家室、办公室、前台接待区等,政府采购和工程交易场地建设基本完成。进一步完善了协调机制,对金额较大、专业技术复杂、情况特殊的采购项目建立了会审制度,促进了公开公正和诚实信用。规范采购流程和操作办法,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按照批准的采购方式和核准的采购预算组织采购活动。全面推行了依法制度,扩大了政府采购面,着力加大对供应商违规行为的处罚,有效规范了政府采购市场。1-6月共完成集中采购项目103个,完成协议供货采购金额445万元,执行财政集中采购预算3349万元,实际采购金额3155万元,节约资金194万元,资金节约率5.8%。
四、存在的不足和巩固扩大成果的努力方向及主要措施
政务服务中心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中,领导重视、认识统一、目标明确、稳步扎实地开展了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各项任务,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上级的工作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相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查找问题还不够深入,强调客观原因较多,查找主观原因较少,群众参与程度有差距;二是统筹推进的力度不够,对学习、实践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研究得不够深入,制度机制创新不够;三是对整改难度大、需要时间长的问题,有时还存在畏难情绪,难点问题突破不大。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集中教育活动是有时间性的,但作为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必须以这次试点活动为契机,按照整改落实方案要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实践中去,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成果。重点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认真抓好整改落实
要严格按照整改方案的要求,切实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对已经整改的问题,要做好巩固和完善工作,防止再次出现;对近期整改的问题,要抓好督促检查,抓好落实;对长期坚持的整改措施,要从制度上进行规范,确保长期运行。通过扎实整改,办实事、促发展,使整改落实工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适时开展“回头看”,确保整改措施逐一落实。要坚持优质服务、高效服务、规范服务,围绕创建全省一流的政务服务中心,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工作方法,构建多功能服务体系,强化工作力度,进一步创优政务环境,不断提高行政效率。要围绕政务服务工作重点,使政务服务工作上水平,进一步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方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办事能力,为广大群众、投资者和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二)探索完善长效机制
完善中心组学习、干部培训、支部学习、个人自学等制度,把学习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之中,不断增强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实际工作的有力武器。着力构建行政效能建设长效机制,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统一受理、分类办理、流程控制、现场管理等工作制度,完善绩效考核、信息公开、学习培训、考勤评比等运行管理制度。广泛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信息查询服务、政策法规咨询服务,积极开展针对和个性化服务。
(三)切实抓好当前工作
我们要通过全面学习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推进行政效能建设,不断规范工作流程,改进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窗口、纽带、示范”作用,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基层服务,更好地展示服务政府、法制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良好形象,不断创优政务环境,推动××经济的发展。
一是狠抓三项制度的落实。继续深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推进部门(单位)内部职能整合,强化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科室与本部其他科室的协同。切实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制度,强化效能问责,切实纠正影响效能的行为。
二是加快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健全管理运行制度。进一步核定进驻事项,适时修订、印制《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办事指南》,为企业、群众提供办事指导。组织召开区县加强标准化建设工作会,同时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区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三是完善并联审批机制,大力推进并联审批。狠抓《××市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办法》的贯彻落实,坚持每周联审例会制度,分层级组织项目联审。强化政务服务中心组织联审的职能,赋予政务服务中心作出审批(或不予审批)、某个审批管理环节后置,以及取消程序性要件等决定,提出限时办结等要求的权力,对联审的投资项目及时或定期组织开展联合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