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国外考察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赴国外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赴国外考察报告范文1

关键词: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培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4-0078-05

“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以下简称为海外培训)是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组织开展的对我国大学校长进行的海外培训,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建设,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经验,增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该项目于2003年正式启动,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分别来承办。该培训每三年为一个阶段,到2011年底第三阶段的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已结束,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累计培训200多所高校的领导干部近900人。

对该项目。不乏一些质疑的声音,如大学校长海外培训是“公费旅游”等。该项目已经实施了九年,该项目取得了哪些成效,参加培训的校长把学习到的哪些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对西方教育理论及经验在中国的环境中运用有哪些反思?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有哪些新思考?回顾该项目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基于作者对15位参加过海外培训的大学校长多年后对该项目培训效果的访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海外培训的课程计划以及校长们撰写的考察报告,对“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一、项目概况以及培训内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是“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承办单位之一。到2011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韩国和日本组织和实施了22期海外培训。510名大学校级领导参加了培训,其中大部分是大学的副校长和副书记,也有少数大学的校长和书记,大部分来自国家“985”和“211”大学。

培训一般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为期两到三天。这一阶段向参加研修的校长们介绍项目背景、学习要求。相互熟悉。最后一阶段是海外培训结束后,校长们返回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考察报告的撰写以及总结。第二阶段的海外培训一般为两周到二十天,分别由美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和德国的一流大学如密西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法国国际教育中心研修团、日本立命馆大学、韩国教育开发院等来承担。到2011年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的海外培训;美国为考察团出访最多的国家,共组织了13期,2期在加拿大,3期在法国和德国,2期在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英国各1期。

海外培训主要围绕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热点问题。以及高水平大学的管理中的体制问题、学科建设、高校的筹资、教师管理、大学教学的质量保障与提高、大学的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高校领导的角色等。研修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把一所世界知名的大学如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悉尼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管理案例来分析。这些学校的校长、副校长以及中层管理人员都结合自己分管的工作做报告。研修班还结合学习的主题考察其他5-7所大学,参观政府机构、学术团体和企业。点面结合的培训方式,确保了研修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二、培训效果分析

总体来说,“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的举办是成功的,取得了满意的培训效果。

1.了解了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开阔了视野

校长是大学的核心人物,他们的领导和管理水平制约着教师学术的发挥以及学校的发展。大学的管理日益复杂化。社会环境对大学校长的管理和应变能力提出了迫切需要。大学校长必须及时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相关决策,为学校的发展抓住转瞬即逝的时机,这就要求大学校长必须对所承担的工作有深刻的了解。很多校长任职前主要从事学术工作和中层管理工作,担任校长后,要承担更多的职责。例如,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寻求对学校发展有利的社会资源,要处理好党政关系以及与各级政府的关系等。但是,大学校长并没有太多时间来实现工作角色的过渡,培训可以给校长大学管理方面的指导,增加其对工作角色的认识。

对我国大学校长进行海外培训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我国建设一流大学所提出的要求。我国社会以及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大学在大规模扩招后,工作重心转向内涵发展。1998年,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此,我国政府实施了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其次,大学正在日益国际化:国际学生的招收,跨越国界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在更加广阔地展开,建立了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大学联盟组织。如果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人员交流等方面与国外大学缺乏联系,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是无法想象的。大学校长需要了解国外大学的管理,增加国际合作的认识与经验,寻求建立合作的机制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领导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及理念并没有深入了解,有的没有亲身的体验,有的甚至对国外大学没有太多的接触,需要开阔国际视野。2003年参加过培训的一位“985”大学的副校长在参加海外培训八年后谈到,该项目“很有必要,中国的大学校长缺乏国际化视野。学术上是不分国内外的,国内的学校应该向国际学校看齐。”一位副校长提到:“现在很多大学都提出要国际化办学,但是我对国外大学如何运作都不了解。通过培训至少知道了国外大学是如何操作的”。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徐晓黎在参加2010年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总结报告中写到:“我是第一次到美国。在自己近30年的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经历中,对美国发达的高等教育和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从理论书刊、文件报告、影视资料中了解到很多,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却无缘亲见,因此,格外珍惜这次难得的赴美培训学习机会”。当今世界信息高度发达,在图书馆里可以查找到大量的有关国外高等教育管理资料,我国大学校长听到读到有关西方大学的管理理念及做法并不少,但是正如一位党委副书记谈到:“不管是走进来,还是走出去,听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学校长介绍情况,都能给我们带来一些相对新鲜感。自己身临其境地到国外去培训,感觉不一样。在国外。讲话的语境也不一样,只有在那个地方才能形象地感受到当地大学是如何管理的。”

有人认为我国高校校长们不缺少海外考察的经历。一些校长毕业于欧美高校,或访学于

这些学校,有的校长还有出国考察机会,该项目是在组织他们重复考察。实际上,校长平时有一些出国机会和经历,但是大多是从事学科研究、攻读学位、短期访问等,并没有专门就国外一流大学的制度进行考察和深入研究。

高水平大学建设是“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研修最为关注的一个主题。研修班考察的主要内容有高水平大学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政府主导、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做法与经验,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等。2009年到2011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的项目中,以部属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和地方高校校级领导组成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题培训班就有14个。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大背景下,也组织了主题非常有针对性的研修班。如有以师范大学正职校长为主组成的“师范教育”专题研讨班。以“985”高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及本校负责教师发展工作的中层干部组成为主组成的“高校教师发展”专题研讨班。通过考察。我国大学校长对国外高水平大学有了深入了解,并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在考察报告中写到,“在密西根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习。虽然我曾多次出国,并走访过许多世界一流大学,但像这样零距离地接触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副校长、院长、系主任及其不同职能部门、不同领域的管理者和学者,还是第一次。研讨班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这个主题,听了20余场报告,内容涉及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筹资体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还考察了该大学的主要教学科研设施,列席了校董事会会议,走访了密西根州立大学和福特汽车公司,并与密西根州政府和企业界人士进行了交流。通过此次学习交流,我们加深了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及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

在考察后,大学校长们对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经验有了深刻的思考,并对建设我国高水平大学提出了建议。例如,2008年澳大利亚考察团在考察报告中写到,“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要树立国际视野,要参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交流和竞争。我国高水平大学需要向世界大学看齐,在人才培养的环节中参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在课程设计、文化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要考虑国际化,要与国外大学有实质性的科学研究,参加到国际前沿的研究中去。”

2.借鉴高水平大学管理经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通过海外培训项目,开拓了大学校长的视野和管理思路,给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带来了新的办学理念。海外培训的时间并不长,留给校长们思考却是长久的。如美国高等教育为何能够保持“常胜不衰”?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路?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应该向国际一流大学学习借鉴什么?

在访谈中,大学校长表示在课程中学习到一些理论和做法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了学校的管理中。很多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管理措施和做法受到了我国大学校长的关注,如校长们认为西方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方式,校友关系和长远发展,科技成果转让以及学校与政府和企业和社区的关系等都是值得我国大学借鉴的。比如,对外经贸大学的智能化大学探索、天津大学的学校管理流程再造、中国地质大学的预算编制管理改革等都是借鉴了海外考察学校的一些做法。该项目的主办者之一密西根大学的康斯坦斯库克与朱尔平先后在北京、上海对2006年组织的密西根大学班的部分大学校长进行了回访和评估后,也认为参加培训的校长把很多理念运用到了大学的管理中,“来自密西根大学的演讲者们广泛运用了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建立优秀的教学模式,并展示如何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结果,很多大学领导表示他们已经亲身加入改善学校教学的行动之中。”

参加培训的校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有选择地在本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谈到了“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对他管理学校的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理念带来很多启示,在国外培训期间,一个不大的卡耐基梅隆大学依靠特色发展的发展之路引起了周绪红的关注。由此,他深入思索兰州大学如何在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学校特色。他把一些思想和做法运用到了兰州大学管理中,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考察团成员提到的需要借鉴的主要内容之一要重视校友在筹资以及办学中的角色。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亚参加了2004年高校领导赴美培训团,在考察中他注意到美国大学都非常重视校友工作,有专门的机构。回校以后,郑亚提议召开了学校校友工作专题研讨会,提出了校友工作的新思路,调整充实了校友工作机构,制订了校友工作规章制度;组建“校友驿站”学生社团。这些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国外的校友回校讲学、寻求合作、提供母校资金、技术、设备支持。

在教师聘任及管理体制方面,我国大学也普遍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管理办法。参加培训的校长意识到教师在高水平大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管理,注意到国外大学在教师评职称注重同行评价。一流的大学依靠一流的教师。北美的大学教师除了终身教授外,教师都实行聘用制。博士毕业生需要经过激烈竞争才能被聘为大学教师,经过努力工作,取得成绩才能取得终身教职成为副教授。之后,工作表现突出,才有可能成为教授。我国高校都在努力建立公平、严格、有效的选拔和考核机制。在教师的选聘、晋升、评价、奖惩等等方面都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经验。如严把教师的人职关口,由教授组成教授委员会来负责新的教师遴选,并有严格的选拔程序。有的大学面向全社会、面向世界公开招聘学院院长以及学术带头人。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仍旧存在教师“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影响了高校师资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虽然我国高校还不能解雇不合格的教师,但是也逐渐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人事改革,如讲师在规定次数内评不上副教授就要求转岗,对教师的岗位聘任以及管理起了导向作用。我国大学也普遍关注高校“去行政化”,发挥教授委员会的作用,如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近年来做了很多改革和创新,强化教授的地位。

大学校长们对海外大学办学的借鉴内容涉及了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一所大学能否办成国际一流大学由很多因素综合决定,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以及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中国特有的办学“土壤”,一些来自西方的先进办学经验,在我国是水土不服的。既要看到我国与国外的差距。也要实事求是结合我国国情来加以借鉴。

3.促进了国内外高校的沟通和交流

海外培训期间,扩大了中国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校长们利用参加海外培训的机会向外方介绍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展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果,促进了中外双方的交流,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校长们也利用考察机会,积极建立与海外高校合作。

如2008年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培训团组,在顺利完成培训任务的同时,参加研修的大学校长们积极与外方大学开展交流,在以往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悉尼大学、梅西大学、奥克兰大学分别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石河子大学、东南大学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学校进一步确定了实质流合作关系。外方的组织单位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培训受到了外方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举办“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是一个与中国大学交流的极好机会。密西根大学认为通过组织该培训活动可以学习中国大学在地方和中国经济增长中起到的作用。中国的大学以及文化给美国的学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机会。

除了与国外同行交流外,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也给国内一流大学的高校领导提供了一次相互交流的机会。培训组织了很多我国大学校长间的研讨和互动,对所看到所听到的及时进行反思,提升了认识,彼此间受益匪浅。培训给新上任的校长提供了学习海外经验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向国内同行学习的机会。2003年11月。樊丽明在就任山东大学校长之前参加了第一期全国高校领导海外培训班的培训。当时,她正在思考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之后,如何进行学校层面管理。培训后,她说:“我参加了这次高等教育管理的海外培训,真的是一场‘及时雨’。”

三、对海外培训的建议

“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举办是成功的。在组织过程中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各个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

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中,除考察国外大学做得好的方面之外,应该加强对国内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等方面以及高等教育管理与发展的比较。大学校长们在考察了国外大学的运作以及管理之后,需要在中国的环境中加以改造和运用。从学习组织方面来看,目前主要强调我国对国外一流大学的借鉴,研修班应该进一步挖掘中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增强我国大学的自信。学习要结合中国特色建设高水平大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及讨论,提出一些发展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和管理的思路,最终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

为了深化海外培训项目的后续效果,可以考虑在培训若干年之后,举办相关的研讨会。校长们可就借鉴国外一流大学治学经验的具体的做法,在本校进行试点或改革的案例、经验以及得失进行交流,也可以就西方高等教育的做法和理念进行探讨。这些思考不仅仅是考察后的感想,更多的是实践探索。只有我国大学校长才能深刻总结出西方大学管理的经验和理念在中国的实践,这是社会上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学者可以研究理论及总结经验,但是并没有大学管理实际可操作的机会。这些实践及反思可以推动我国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

此外,海外培训期间,应该充分利用机会,安排我方给外方高校管理人员和师生进行演讲。进行互动交流,向国外高校介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以及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增强双方的深入了解。再者,有个别参加澳大利亚项目培训的校长提出在日程中安排参观的学校太多,没有能够和外方一些学校进行深入交流。有个别校长提出:“在组织对外的学习以及外方的讲课方面,应该针对性再强一点,再深一点。”

(该文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课题“‘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追踪调查”成果之一。感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科研与合作交流处提供的有关项目的材料。)

注释:

①罗旭,大学校长,该向国际名校学什么?[N].光明日报,2012-01-04(15).

②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J.,1998-05-09.

③徐晓黎,参加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第37期美国班总结报告[EB/OL].http://202.202.111.157/blouid-297-action-viewspace-itemid一2404,2011-05-23.

④邬大光,世界一流大学解读——以美国密西根大学为例[D].世界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⑤⑨澳新大学教学、科研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A].大学建设的国际视野[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⑥Constance E.Cook&Erping Zhu.2006Michigan-China Universicy Leadership Forum:Evaluation One Year Later Executive Summary[EB/OL].http://202.205.177.9/edoas/websitel8/72/inf030372.htm,2007-05-20.

⑦何屹,办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N].科技日报,2012-01-18(2).

⑧乐乐,美国的教育是成功的——南京理工大学郑亚专访.国际人才交流,2006,(4).

⑩URC and Chinese Leaders Complete-Hilevel Talks,Exchanges[EB/OLJ.ns.umich.edu/htdocs/releases/story.phpid.5572,2008-05-25.

赴国外考察报告范文2

摘 要:生产和技术,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撑,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要想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必须要具有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才能提高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生产力,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大力发展。文章重点论述了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发展应以定向培育为目的,进行集约经营;从发展模式方面,速生丰产用材林应集团化、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走林工纸一体化的道路,进行绿色产业带开发。

关键词:速生丰产用材林 生产方式 经营模式

关键词:速生丰产用材林 生产方式 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79-02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79-02

一、引言

一、引言

生产和技术,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撑,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要想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必须要具有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才能提高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生产力,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大力发展。

生产和技术,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撑,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要想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必须要具有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才能提高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生产力,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大力发展。

二、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生产方式

二、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生产方式

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应围绕定向、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高经济效益六大目标进行。所以应实行集约经营和定向培育。

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应围绕定向、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高经济效益六大目标进行。所以应实行集约经营和定向培育。

1.速生丰产用材林实行集约经营。速生丰产林作为林业系统殊的子系统,是以集约经营为显著特征、对人类的依赖性最强的半自然人工林系统,也是林业系统中生态平衡最为薄弱的那部分。集约经营和面向市场的经营特征是经营工业人工林成败的关键。

1.速生丰产用材林实行集约经营。速生丰产林作为林业系统殊的子系统,是以集约经营为显著特征、对人类的依赖性最强的半自然人工林系统,也是林业系统中生态平衡最为薄弱的那部分。集约经营和面向市场的经营特征是经营工业人工林成败的关键。

2.速生丰产用材林实行定向培育。根据现代研究,营林措施对木材性质、品质和木材规格有重要影响。现代日益进步的木材加工业和市场贸易竞争,要求生产的木材有一致的规格和材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加工的效率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在竞争中取胜。而这个要求只有通过定向培育,选择适合培育材料要求的树种、品系和栽培措施才能达到。

2.速生丰产用材林实行定向培育。根据现代研究,营林措施对木材性质、品质和木材规格有重要影响。现代日益进步的木材加工业和市场贸易竞争,要求生产的木材有一致的规格和材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加工的效率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在竞争中取胜。而这个要求只有通过定向培育,选择适合培育材料要求的树种、品系和栽培措施才能达到。

定向培育可以克服和减少木材供需的结构矛盾,避免出现大材小用的浪费现象。由于林业的生产周期长,对未来供求状况的预测难度较大,而一旦出现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就会给供求双方带来很大的损失,如出现木材积压和买不到合适木材的现象{1}。如果采取定向培育,就可以大大减少供需矛盾的风险。由于培育木材的目的性明确,在经营过程中就可按照最终产品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提高林木的生长率和木材质量,缩短工艺成熟期和轮伐期,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定向培育是世界各国发展人工用材林的共同经验。

定向培育可以克服和减少木材供需的结构矛盾,避免出现大材小用的浪费现象。由于林业的生产周期长,对未来供求状况的预测难度较大,而一旦出现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就会给供求双方带来很大的损失,如出现木材积压和买不到合适木材的现象{1}。如果采取定向培育,就可以大大减少供需矛盾的风险。由于培育木材的目的性明确,在经营过程中就可按照最终产品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提高林木的生长率和木材质量,缩短工艺成熟期和轮伐期,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定向培育是世界各国发展人工用材林的共同经验。

根据市场需求和预测,以取得经济效益为前提,定向培育目的材种。对于单板和结构用材,尽量延长轮伐期,培育大径级的优质原木;对于以木片为原料的工业用材,采用短轮伐期和超短轮伐期,生产周期3~5年。

根据市场需求和预测,以取得经济效益为前提,定向培育目的材种。对于单板和结构用材,尽量延长轮伐期,培育大径级的优质原木;对于以木片为原料的工业用材,采用短轮伐期和超短轮伐期,生产周期3~5年。

三、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经营模式

三、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经营模式

1.速生丰产用材林应实行集团化、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坚持以租赁、股份、合作为平台,走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工程建设发展道路。工程建设必须规模化和集约化。然而,在我国林业生产力的战略布局中,东南半壁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这一区域也是典型的集体林区,在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林业“三定”后,林权以自留山和责任山形式绝大部分已经归至农户个人所有,少数归乡、村和村小组集体所有。目前,这一地区的许多省份正在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正在按照《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国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落实和明晰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龙头企业的工程建设面临着千家万户和各种集体经济组织林权分散的实际。在这种情况下,依赖政府承诺或行政强迫,把林地纳入龙头企业的工程建设,必将严重侵犯林农的合法权益,损害林农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2}。因此,龙头企业要采取租赁、合股分成、合作共享等形式,充分协商,在林地的有偿、合法流转中汇集获得工程建设所需的集约与规模化的林地经营使用权。

1.速生丰产用材林应实行集团化、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坚持以租赁、股份、合作为平台,走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工程建设发展道路。工程建设必须规模化和集约化。然而,在我国林业生产力的战略布局中,东南半壁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这一区域也是典型的集体林区,在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林业“三定”后,林权以自留山和责任山形式绝大部分已经归至农户个人所有,少数归乡、村和村小组集体所有。目前,这一地区的许多省份正在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正在按照《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国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落实和明晰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龙头企业的工程建设面临着千家万户和各种集体经济组织林权分散的实际。在这种情况下,依赖政府承诺或行政强迫,把林地纳入龙头企业的工程建设,必将严重侵犯林农的合法权益,损害林农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2}。因此,龙头企业要采取租赁、合股分成、合作共享等形式,充分协商,在林地的有偿、合法流转中汇集获得工程建设所需的集约与规模化的林地经营使用权。

国外是人工用材林企业化经营,这是发达国家提高人工林产出水平,加快林业发展的鲜明特点。通常是大型骨干企业带头发展,或自己组织造林公司,或采取公司加农户方式。企业经营人工林目的是赢利和扩张,决不会只考虑一个轮伐期,因为它势必要保障资本循环,不至于林木采伐后把再生产资金挪作它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工林企业化经营可以降低原料成本、稳定原料供应、规避市场风险和增加收益。

国外是人工用材林企业化经营,这是发达国家提高人工林产出水平,加快林业发展的鲜明特点。通常是大型骨干企业带头发展,或自己组织造林公司,或采取公司加农户方式。企业经营人工林目的是赢利和扩张,决不会只考虑一个轮伐期,因为它势必要保障资本循环,不至于林木采伐后把再生产资金挪作它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工林企业化经营可以降低原料成本、稳定原料供应、规避市场风险和增加收益。

美国林产公司把这一举措视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据研究,美国的企业造林总面积有0.7亿英亩(约合2835万hm2),拥有最多的是Georgia-Pacific、International Paper、Weyerhaeuer及Champion International等14家公司,占有全部工业用材林的31%以上。美国有16家公司拥有62%的用材林,这16家公司每一家都有100万英亩(约合40.5万hm2)以上。这些资源多集中于南部,占55.4%,其余分布于北部(23%)、环太平洋西北部(17.5%)及洛基山区(4.1%)。美国有17家林产工业公司的木材自给率达到了17%~60%之间,其中有11家达到了30%。

美国林产公司把这一举措视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据研究,美国的企业造林总面积有0.7亿英亩(约合2835万hm2),拥有最多的是Georgia-Pacific、International Paper、Weyerhaeuer及Champion International等14家公司,占有全部工业用材林的31%以上。美国有16家公司拥有62%的用材林,这16家公司每一家都有100万英亩(约合40.5万hm2)以上。这些资源多集中于南部,占55.4%,其余分布于北部(23%)、环太平洋西北部(17.5%)及洛基山区(4.1%)。美国有17家林产工业公司的木材自给率达到了17%~60%之间,其中有11家达到了30%。

2.速生丰产用材林应林工纸一体化。坚持营林与加工一体化,走以大企业带动大基地的发展道路。龙头企业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领头羊”,是推动工程建设的骨干力量。在福建省,真正大规模建立林业产业基地的主要是造纸企业,他们都把建立林纸一体化的产业基地作为企业发展的方向。据了解,截止2005年,包括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南纸股份有限公司、将乐县滕荣达公司等,全省建立的为造纸企业配套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已经达到约13万公顷,约合195万亩(含永安林业基地)。既稳定了原料供应、降低了原料成本,又可避免市场风险和提高了经济效益。巴西、芬兰、美国等许多国外发达林业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对于以木材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而言,谁拥有基地拥有资源,谁就赢得市场赢得未来。相反,基地建设必须依托大型企业才有拉动力,才有可靠的原料市场。因此,要发挥龙头企业的中坚作用,尊重和维护其市场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走大企业带动大基地的建设道路{3}。林业主管部门要摒弃过去那种管得过细、干预过多的旧的管理模式,要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建设的宏观调控与资源监管,协调处理建设的各种关系,搞好以提供市场信息为主的各项服务,当好“裁判员”和“服务员”。龙头企业要真正践行“业主负责制”,全面负责工程建设,并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与采购招投标制、质量监理制和财务报账制,以系统、科学的机制促进工程建设的健康稳步发展。

2.速生丰产用材林应林工纸一体化。坚持营林与加工一体化,走以大企业带动大基地的发展道路。龙头企业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领头羊”,是推动工程建设的骨干力量。在福建省,真正大规模建立林业产业基地的主要是造纸企业,他们都把建立林纸一体化的产业基地作为企业发展的方向。据了解,截止2005年,包括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南纸股份有限公司、将乐县滕荣达公司等,全省建立的为造纸企业配套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已经达到约13万公顷,约合195万亩(含永安林业基地)。既稳定了原料供应、降低了原料成本,又可避免市场风险和提高了经济效益。巴西、芬兰、美国等许多国外发达林业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对于以木材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而言,谁拥有基地拥有资源,谁就赢得市场赢得未来。相反,基地建设必须依托大型企业才有拉动力,才有可靠的原料市场。因此,要发挥龙头企业的中坚作用,尊重和维护其市场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走大企业带动大基地的建设道路{3}。林业主管部门要摒弃过去那种管得过细、干预过多的旧的管理模式,要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建设的宏观调控与资源监管,协调处理建设的各种关系,搞好以提供市场信息为主的各项服务,当好“裁判员”和“服务员”。龙头企业要真正践行“业主负责制”,全面负责工程建设,并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与采购招投标制、质量监理制和财务报账制,以系统、科学的机制促进工程建设的健康稳步发展。

国外工业人工林一般都是定向培育、林工结合的,其结合形式主要是3种类型:(1)林工一体,组建林工联合企业统一经营。如美国的大型森林工业公司均是林工结合型的联合企业,其生产活动包括森林培育、木材采运和木材加工。(2)林产工业企业同人工林所有者或经营单位签订长期的木材购销合同,以合同形式确定林业同工业在经济上的依存关系。如澳大利亚昆士兰省的拉米艾克斯纤维板厂,在建厂前便同附近人工林所有者签订了一个每年提供30万m3木材的长期供应合同,确定了林工结合的稳定关系。(3)林产品企业自己营造和经营一定面积的工业人工林基地,作为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另一部分的原料来源通过同其它人工林经营单位签订合同而获得,形成自营基地同合同林基地相结合的原料供应体系。

国外工业人工林一般都是定向培育、林工结合的,其结合形式主要是3种类型:(1)林工一体,组建林工联合企业统一经营。如美国的大型森林工业公司均是林工结合型的联合企业,其生产活动包括森林培育、木材采运和木材加工。(2)林产工业企业同人工林所有者或经营单位签订长期的木材购销合同,以合同形式确定林业同工业在经济上的依存关系。如澳大利亚昆士兰省的拉米艾克斯纤维板厂,在建厂前便同附近人工林所有者签订了一个每年提供30万m3木材的长期供应合同,确定了林工结合的稳定关系。(3)林产品企业自己营造和经营一定面积的工业人工林基地,作为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另一部分的原料来源通过同其它人工林经营单位签订合同而获得,形成自营基地同合同林基地相结合的原料供应体系。

巴西圣保罗州的冠军造纸公司,年产22万t纸张,年消耗木材140万m3,该公司在造纸厂周围半径100km的范围内建立了4万hm2的桉树林基地,使60%的原料来自自营人工林基地,其余40%的原料通过向附近林农提供优质树苗,并给以技术指导,以签订供应合同的方式而获得。阿拉克鲁兹从建厂规划起就确定了林纸一体化、同步建设、统一经营的发展战略。这个公司已经营造成了9万hm2的桉树林,保证了年产46万t纸浆的全部原料供应。

巴西圣保罗州的冠军造纸公司,年产22万t纸张,年消耗木材140万m3,该公司在造纸厂周围半径100km的范围内建立了4万hm2的桉树林基地,使60%的原料来自自营人工林基地,其余40%的原料通过向附近林农提供优质树苗,并给以技术指导,以签订供应合同的方式而获得。阿拉克鲁兹从建厂规划起就确定了林纸一体化、同步建设、统一经营的发展战略。这个公司已经营造成了9万hm2的桉树林,保证了年产46万t纸浆的全部原料供应。

存入我的阅览室

智利40%的人工林属于3家最大的公司,中型公司占有人工林总面积的15%。

智利40%的人工林属于3家最大的公司,中型公司占有人工林总面积的15%。

泰国顺和成集团也按照林工一体化模式发展桉树工业人工林。印尼人工林发展的最大特色是与工业加工相结合,这也是印尼人工林成功发展的重要机制。实行林工一体化使营造人工用材林的培育方向、产品销路、科研目标、更新资金都得到了可靠的保证。我国至少应照气候区形成3~5个大木材企业集团,使工业人工林经营与行政机构脱钩,真正走现代企业化产业经营道路{4}。

泰国顺和成集团也按照林工一体化模式发展桉树工业人工林。印尼人工林发展的最大特色是与工业加工相结合,这也是印尼人工林成功发展的重要机制。实行林工一体化使营造人工用材林的培育方向、产品销路、科研目标、更新资金都得到了可靠的保证。我国至少应照气候区形成3~5个大木材企业集团,使工业人工林经营与行政机构脱钩,真正走现代企业化产业经营道路{4}。

3.速生丰产用材林应进行产业带开发。现代林业则是依靠大量现代化工业装备和物质投入武装起来的、高效、集约、开放的林业系统。而林业产业带是最具现代林业特征的组织模式,这是一种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新式社会――经济社区,是21世纪可能出现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

3.速生丰产用材林应进行产业带开发。现代林业则是依靠大量现代化工业装备和物质投入武装起来的、高效、集约、开放的林业系统。而林业产业带是最具现代林业特征的组织模式,这是一种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新式社会――经济社区,是21世纪可能出现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

国际上人工用材林的发展一般都伴随着当地的木材加工业的兴起,相伴兴起的还有一系列相关产业,甚至以森林为背景的旅游业等,最终形成一个个产业带,这些地区以林产业为龙头,振兴区域经济,并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国际上人工用材林的发展一般都伴随着当地的木材加工业的兴起,相伴兴起的还有一系列相关产业,甚至以森林为背景的旅游业等,最终形成一个个产业带,这些地区以林产业为龙头,振兴区域经济,并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泰国顺和成集团,在农业退化地带发展桉树工业人工林,同时投资兴建了一系列加工企业、第三产业、甚至还有房地产业。顺和成的模式是靠技术高效转化太阳能;再把生物质转化、加工成各种产品(包括电能),从而逐级实现增值并振兴社区。

泰国顺和成集团,在农业退化地带发展桉树工业人工林,同时投资兴建了一系列加工企业、第三产业、甚至还有房地产业。顺和成的模式是靠技术高效转化太阳能;再把生物质转化、加工成各种产品(包括电能),从而逐级实现增值并振兴社区。

位于法国西南地区的朗德针叶林区,有100万hm2规划整齐的海岸松人工林,这是欧洲最大的一片针叶人工林区,朗德林区还出现了一系列木材加工企业及旅游业等其它产业,形成了一个以林为依托的现代化产业带。

位于法国西南地区的朗德针叶林区,有100万hm2规划整齐的海岸松人工林,这是欧洲最大的一片针叶人工林区,朗德林区还出现了一系列木材加工企业及旅游业等其它产业,形成了一个以林为依托的现代化产业带。

四、结论

四、结论

要想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必须要具有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才能提高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生产力,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应该实行集约经营和定向培育;从发展模式方面,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应集团化、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走林工纸一体化的道路,进行绿色产业带开发。

要想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必须要具有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才能提高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生产力,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应该实行集约经营和定向培育;从发展模式方面,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应集团化、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走林工纸一体化的道路,进行绿色产业带开发。

注释:

注释:

{1}国家林业局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林业考察代表团.借鉴国外经验实现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澳大利亚、新西兰林业考察报告[J].绿色中国,2004,(Z1):28-31.

{1}国家林业局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林业考察代表团.借鉴国外经验实现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澳大利亚、新西兰林业考察报告[J].绿色中国,2004,(Z1):28-31.

{2}赛斐,韩锋,李红勋.文登市杨树速丰林经济效益评价[J].中国林业经济,2009(04).

{2}赛斐,韩锋,李红勋.文登市杨树速丰林经济效益评价[J].中国林业经济,2009(04).

{3}王志高.广西速丰林建设回顾与思考[J].绿色中国,2005(12):26-28.

{3}王志高.广西速丰林建设回顾与思考[J].绿色中国,2005(12):26-28.

{4}刘周全,刘飞鹏.广东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8(01).

{4}刘周全,刘飞鹏.广东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8(01).

(1.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镇政府 河南荥阳 450100;2.河南省荥阳市城关乡政府 河南荥阳 450100;3.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园林绿化管理处 河南商丘 476000;4.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1.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镇政府 河南荥阳 450100;2.河南省荥阳市城关乡政府 河南荥阳 450100;3.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园林绿化管理处 河南商丘 476000;4.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责编:李雪)

(责编:李雪)

存入我的阅览室

智利40%的人工林属于3家最大的公司,中型公司占有人工林总面积的15%。

智利40%的人工林属于3家最大的公司,中型公司占有人工林总面积的15%。

泰国顺和成集团也按照林工一体化模式发展桉树工业人工林。印尼人工林发展的最大特色是与工业加工相结合,这也是印尼人工林成功发展的重要机制。实行林工一体化使营造人工用材林的培育方向、产品销路、科研目标、更新资金都得到了可靠的保证。我国至少应照气候区形成3~5个大木材企业集团,使工业人工林经营与行政机构脱钩,真正走现代企业化产业经营道路{4}。

泰国顺和成集团也按照林工一体化模式发展桉树工业人工林。印尼人工林发展的最大特色是与工业加工相结合,这也是印尼人工林成功发展的重要机制。实行林工一体化使营造人工用材林的培育方向、产品销路、科研目标、更新资金都得到了可靠的保证。我国至少应照气候区形成3~5个大木材企业集团,使工业人工林经营与行政机构脱钩,真正走现代企业化产业经营道路{4}。

3.速生丰产用材林应进行产业带开发。现代林业则是依靠大量现代化工业装备和物质投入武装起来的、高效、集约、开放的林业系统。而林业产业带是最具现代林业特征的组织模式,这是一种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新式社会――经济社区,是21世纪可能出现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

3.速生丰产用材林应进行产业带开发。现代林业则是依靠大量现代化工业装备和物质投入武装起来的、高效、集约、开放的林业系统。而林业产业带是最具现代林业特征的组织模式,这是一种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新式社会――经济社区,是21世纪可能出现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

国际上人工用材林的发展一般都伴随着当地的木材加工业的兴起,相伴兴起的还有一系列相关产业,甚至以森林为背景的旅游业等,最终形成一个个产业带,这些地区以林产业为龙头,振兴区域经济,并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国际上人工用材林的发展一般都伴随着当地的木材加工业的兴起,相伴兴起的还有一系列相关产业,甚至以森林为背景的旅游业等,最终形成一个个产业带,这些地区以林产业为龙头,振兴区域经济,并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泰国顺和成集团,在农业退化地带发展桉树工业人工林,同时投资兴建了一系列加工企业、第三产业、甚至还有房地产业。顺和成的模式是靠技术高效转化太阳能;再把生物质转化、加工成各种产品(包括电能),从而逐级实现增值并振兴社区。

泰国顺和成集团,在农业退化地带发展桉树工业人工林,同时投资兴建了一系列加工企业、第三产业、甚至还有房地产业。顺和成的模式是靠技术高效转化太阳能;再把生物质转化、加工成各种产品(包括电能),从而逐级实现增值并振兴社区。

位于法国西南地区的朗德针叶林区,有100万hm2规划整齐的海岸松人工林,这是欧洲最大的一片针叶人工林区,朗德林区还出现了一系列木材加工企业及旅游业等其它产业,形成了一个以林为依托的现代化产业带。

位于法国西南地区的朗德针叶林区,有100万hm2规划整齐的海岸松人工林,这是欧洲最大的一片针叶人工林区,朗德林区还出现了一系列木材加工企业及旅游业等其它产业,形成了一个以林为依托的现代化产业带。

四、结论

四、结论

要想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必须要具有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才能提高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生产力,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应该实行集约经营和定向培育;从发展模式方面,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应集团化、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走林工纸一体化的道路,进行绿色产业带开发。

要想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必须要具有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才能提高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生产力,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应该实行集约经营和定向培育;从发展模式方面,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应集团化、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走林工纸一体化的道路,进行绿色产业带开发。

注释:

注释:

{1}国家林业局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林业考察代表团.借鉴国外经验实现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澳大利亚、新西兰林业考察报告[J].绿色中国,2004,(Z1):28-31.

{1}国家林业局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林业考察代表团.借鉴国外经验实现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澳大利亚、新西兰林业考察报告[J].绿色中国,2004,(Z1):28-31.

{2}赛斐,韩锋,李红勋.文登市杨树速丰林经济效益评价[J].中国林业经济,2009(04).

{2}赛斐,韩锋,李红勋.文登市杨树速丰林经济效益评价[J].中国林业经济,2009(04).

{3}王志高.广西速丰林建设回顾与思考[J].绿色中国,2005(12):26-28.

{3}王志高.广西速丰林建设回顾与思考[J].绿色中国,2005(12):26-28.

{4}刘周全,刘飞鹏.广东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8(01).

{4}刘周全,刘飞鹏.广东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8(01).

(1.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镇政府 河南荥阳 450100;2.河南省荥阳市城关乡政府 河南荥阳 450100;3.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园林绿化管理处 河南商丘 476000;4.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1.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镇政府 河南荥阳 450100;2.河南省荥阳市城关乡政府 河南荥阳 450100;3.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园林绿化管理处 河南商丘 476000;4.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责编:李雪)

赴国外考察报告范文3

关键词:生物学拔尖人才;国际化培养;培养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01-02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出台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于2009年。该计划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基础学科开始试验,每年动态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的学生进入该计划,由国家设立专项培养经费,为进入该计划的学生聘请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营造一流的学术氛围。拔尖学生的培养遵循“一制三化”的原则,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而国际化培养对于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受该计划支持的学生能够成长为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至关重要。

四川大学2010年开始实施基础学科“生物学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近六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构建国际化培养体系、建立国际化评价标准、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构筑国际化交流平台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并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化培养通道,同时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构建国际化培养体系及国际化评价标准

在制订《“生物学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试行)》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调研了国外知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原有专业教学计划相比,增加了数理课程的学分及难度,对于夯实试验班学生的数理基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降低了毕业总学分,增加了选课的灵活度,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改变被动的知识接受为主动的知识探求,在试验班的教学模式上积极推行国际上通用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留给学生一定的自学与讨论空间,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在教材的选用上面尽量选用国外最新原版教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而且为学生出国深造奠定了基础。

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改变了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指标的做法,而是强调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及考核,将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转化为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以平时成绩为主,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讨论、小论文、辩论赛等,而期末考试的成绩仅占总成绩的40%而已。

二、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保证,我们在学院现有的优秀教师队伍基础上选聘部分具有多年海外留学经历,并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为拔尖班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同时还邀请本院的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等为拔尖班学生开设专业研讨课。

为了符合拔尖班学生国际化培养的要求,让拔尖班学生能够适应全英文教学,为其今后出国深造奠定基础,我们还聘请了多名全职外籍教师开设了全英文授课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与《保护生物学》。对于试验班学生而言,初次接触全英文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困难同时也是挑战,通过一个学期的适应之后,多数学生已经克服了语言的障碍,在外籍教师的课堂中感受到了全新的教学风格之余,不仅体会到课程学习的巨大乐趣,也为他们将来快速适应海外留学过程中的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外聘全职外教开设全英文课程的同时,我们利用学校每年国际交流周的机会聘请多名国际知名学者和大师开设短期课程。如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植物抗逆的分子机理分析Erwin Grill教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免疫学教授、以色列癌症协会主席、“国际癌症微环境协会(ICMS)”主席Isaac P. Witz教授,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从事植物进化研究的Richard Abbott教授等,均先后来学院为拔尖班学生开设短期课程。短期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知名学者的指导,了解国际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极大地开拓了他们的国际视野。

三、营造国际化的育人环境

四川大学作为国内知名大学,一贯秉承“开放、包容”的办学风格,校际学术交流、院系学术交流已经常态化。我院长期以来与多所国外一流高校及著名的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利用这种优势,我们每年会邀请多名国际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来我院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这种让学生与国际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研究的兴趣,而且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进而迸发出学生的创新潜力。近三年来,我们共邀请了90余位国际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来院开设学术讲座,包括2009年化学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教授,以及2009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院及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教授。

此外,从2013年开始,我们在拔尖班学生导师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即为每位拔尖班学生配备一位院内导师以及一位与院内导师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国外知名高校或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外籍导师。院内指导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兴趣,训练学生查阅文献、科学报告的能力,并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外籍指导教师主要在高年级阶段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训,某些外籍导师还会利用国际交流周的机会到学校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

四、探索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在拔尖班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近几年来,四川大学和多所国际一流大学签订了诸如“2+1+1”或“3+1”等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协议,我院也先后与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以及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签订了“3+2”联合培养学生协议。利用已经建立的这些学生联合培养平台,每年我们会选拔部分学生以联合培养的方式进入这些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

2011级吴昊Z同学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学习一年,在完成了课程学习后,又在导师的挽留下继续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由于科研工作突出,该生参加了2013年度的美国细胞学会年会并将其阶段性研究成果整理后以海报形式展出,2014年7月该生毕业后顺利进入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攻读博士学位。我院拔尖班学生通过联合培养在境外高校进入到各自感兴趣的研究室开展研究工作,多数获得了外方导师的高度赞赏,基本确立了本科毕业后读研的方向及接收的实验室,因而为继续留学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鼓励拔尖班学生积极参与国外一流大学设立的暑期学校以及暑期科研训练项目。针对学生的兴趣所在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我们有计划、有目的的为学生争取各种海外夏令营的机会。2012年我们选派了2010级三位同学赴瑞典参加乌普萨拉大学夏令营,重点开展了海洋生态及海洋生物多样性考察。2013年选派2010级的段北璐同学赴英国参加达尔文基金会组办的野外生态考查夏令营,该生从中收获很大,同时在学院举办的留学交流汇报会上展示了她完成的精彩的考察报告。

除此之外,让学生参加高水平国际性学术会议也是国际化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鼓励拔尖班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与高水平国际会议,并在经费等方面给予了支持。

从2012年至今,我院拔尖班学生累计参与国际交流与学习达58人次。为了加强管理,促进学生利用宝贵的海外交流机会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院还特别制定了《四川大学“基础学科生物学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留学奖学金申请及评定办法(试行)》。

五、人才培养成效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立足长远,面向未来的新型教育战略,而拔尖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总体框架设计下的重要一环。本科生国际化培养形式多样,我院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和学科发展规划,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初步建立了合理的本科生国际化培养体系,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自2009~2011级试验班学生中累计有23位学生被国外一流大学录取继续深造。此外,这一培养模式也在其他专业学生的国际化培养过程中加以推广,对于提升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推进教育国际化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凌.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的途径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9):21-22.

[2]李素敏.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4):11-14.

[3]陈昌贵,翁丽霞.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9,29(6):77-82.

赴国外考察报告范文4

【关健词】建筑市场;监管;问题;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64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384-02

一、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虽然得到飞速发展,但建筑市场仍存在着秩序较为混乱的问题,影响到了整个建筑业经济的健康运行,因此必须加强建筑市场管理,规范市场整体行为,整顿市场秩序,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整个建筑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政府与市场关系

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体制曾经对组织全国资源,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无所不包的政府体制也给整个国家和社会带来了难以医治的创伤和许多后遗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地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不完善。作为改革主要推动者的政府,在我国目前“市场不全”的情况下,担负着推动市场发育,健全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政府的行为方式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体制的痕迹和惯性,政府对市场干预仍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具体表现为:

1、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政企不分,政市不分仍未得到彻底改变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一直致力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经了最初的放权让利、利改税、拔改贷、两权分离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到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政企分开,还企业经营自,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明确政府把其作为国家资产的所有者和宏观调控者与企业作为资产经营者和生产经营者的职能分开,改革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日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然而,日前产权不清,权责不明,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仍有发生。“许多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和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放弃种种权力进行”创租”和”抽租”,对企业的干预仍然过多。”

2、政府自身规模庞大,一些部门职责不清、权力过大仍未得到根本改观

近年来,我国政府职能实行了部分分离和转移,开始引进市场机制和社会化服务,如政府采购、公共工程的招标投标,土地的有偿使用,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公共(益)事业。政府管理向社会化、市场化迈出可喜的一步。另外,改革政府治理方式、实行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加快电子政府建设,减少政府规制,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政务环境评议评价等等,使我国政府朝着公开透明、责任性、回应性的民主化进程迈进。

但是由于职能过多造成政府权力集中,寻租现象严重,加之我国权力约束监督机制不健全,社会公众监督权力的缺失,难以有效遏制权力腐败,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三、建筑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1、建筑市场法律体系不完善

现行法律法规对当前比较突出的拖欠工程款等问题缺乏相关界定和处罚条款,不适应监管和执法的需要。导致建设单位寻找借口肆意拖欠工程款,即使在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也以诸如质量有问题、工程签证单过多等借口拖延竣工决算审价,达到拖欠工程款的目的。而施工单位对建设拖欠工程款提起司法诉讼,由于工程建设的复杂性,没有一年半载时间法院根本无法审理判决,哪怕最后法院判决施工单位胜诉,拖欠工程款的事实也己经存在。

2、市场各方主体信用缺失严重,弄虚作假现象比较突出

根据2006年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研讨会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27个省、区、市共查出有违法违规问题的工程项日12451个,投资额886.5亿元;查出10322个单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其中,对7013个单位进行了处罚,责令5552个单位进行改正,责令812个建设单位停止施工;查出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人员1060人。”违法行为具体表现在:

(1)部分建设单位不按工程建设程序办事,规避招标或规避公开招标,强行要求垫资承包,强迫建筑业企业签订“阴阳合同”,或搞肢解发包、虚假招标、明招暗定。

(2)有些建筑业企业采取串标、围标等不正当方式承揽工程,或通过“挂靠”越级承包,承接工程后层层转包、违法分包,不依法履行合同。由于此类行为具有极强的隐蔽性,监管部门有时依照经验明知道企业存在串标、围标等行为,苦于抓不到确凿的证据而无法对相关单位进行处罚,从而无法净化建筑市场。

(3)少数建筑业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在申请资质时提供虚假资料、伪造业绩,骗取资质。

3、建筑市场监管体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监管力量不足,建筑市场监管队伍存在人员、经费不足的问题。

(2)监管方式履待转变,重事前审批轻过程监管的问题依然存在;

(3)监管手段落后,现代化网络技术应用不够,难以做到即时采集、信息和实时监控。

(4)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不到位,尚未形成“责权一致、专业管理、制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4、建筑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1)建筑业企业组织机构有待完善,尚未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性与专业型企业互相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

(2)一些国有建筑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重规模、轻效益,合同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四、加强建筑市场监管的对策思考

1、完善法律体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是以强制性规则为基础的政府兼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是运用WTO协定及其附件这一套法律规则和法律手段来规范成员的经济行为,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公平性和透明度,这一原则的实现必须要求成员国建立较完整、一致的国内法与之配套。因此,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制环境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首要问题。

(1)制定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建筑市场

加入世贸组织后,建筑业首先要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中国的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同时,对于《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特别是对近年来新出现的代建制、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建设工程担保和反担保,信用体系以及严重制约建筑业产业发展的拖欠工程款等作出法律上的界定并以建设部规章的形式予以单独,以满足建筑业发展的需要。

(2)制定完善技术法规体系

加入WTO后,我国建筑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建立与WTO/TBT相适应,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体系;(2)充分利用”技术援助”制度,争取工程建设技术法规的制高点;(3)合理使用技术性贸易壁泉,促进国内和国际工程承包贸易的发展。

2、加强政府监管,规范市场行为

(1)严格建筑市场准入,坚决查处资质申报中弄虚作假行为

当前,企业资质申报中弄虚作假和资质许可后资质条件不达标的现象比较严重。企业资质条件不实的问题,不但干扰资质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而且破坏了诚实信用的市场秩序的基础,己经威胁到建筑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监管部门对有弄虚作假嫌疑或存在举报的企业,要组织人员进行严格核查,一旦查清资质申报材料不实的,依法予以严厉处理,在一年内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不再受理其资质申请,并记入企业的不良行为信用档案,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上予以曝光,加大不诚实企业违规成本,坚决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

(2)依法加强法定工程建设程序的监督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建筑市场法规的逐步完善,按照工程建设客观规律的要求,己经形成一套法定的工程建设程序和制度,建立了项目法人负责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招标投标制、施工许可证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等,这些法定程序和制度,有力保证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但是,当前仍然存在部分法定的建设程序和制度没有得到切实贯彻执行,造成了恶劣的后果。加强对法定工程建设程序和制度执行的监管,落实市场主体执行法定建设程序和制度的义务,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前提。

(3)进一步发挥有形建筑市场作用,规范工程招标投标活动

①继续完善招标投标制度。

②加强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

③严肃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

④明确地位,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服务作用。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1)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奖惩机制

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保证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按照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信息共享的思路,采取措施,逐步实现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统一的信用法规体系、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的目标。

(2)推行工程担保制度,有效控制工程风险

对担保制度的推行,要解决好如下问题:工程担保的法律地位没有解决,谁为担保公司负责,如何加强对工程担保的监管,目前如何推进工程担保等。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深入研究相关法律问题,完善担保管理规定,促进工程担保法规建设,依法推行工程担保制度;二是制定办法,明确进入工程担保市场的条件,包括要求银行出具保函和实力证明作为前提条件,根据担保机构的实力,对担保工程规模进行划分限制,控制风险,与相关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加强监管;三是建立对工程担保机构的监管制度,规范工程担保市场,包括对专业担保公司从事工程担保业务的登记和审核制度、保函集中保管和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工程担保活动的诚信管理制度;四是积极推进担保试点城市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并根据试点经验提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担保的措施;五是加强工程担保制度的宣传、培训和行业自律工作,要研究制定有关工作标准和办法。

(3)强化市场监管体系其他环节建设,促进建筑市场协调发展

目前,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上发展不平衡、城乡建筑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平衡、市场中介机构发育不完善等问题还存在,因此也要重视解决建筑市场其他环节的建设问题,促进建筑市场全面协调发展。做好此项工作,第一,要加强对村镇建筑市场的监管。第二,建立完善劳务分包制度,规范劳务分包秩序。第三,强化对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的管理。

4、加强内部建设,创新管理方式

(1)加强层级监督,规范行政许可

要建立行政许可审批的动态评估机制,加强工作协调,强化内部监督,使行政许可流程更加规范化;要加强层级监督检查,认真清理超越法定职权做出的行政许可决定事项,对不符合规定的行政许可决定,应予以撤销,并报符合法定职权要求的行政许可机关重新审查核准。

(2)转变职能、简化办事程序

以便民、规范、高效为原则,从统筹考虑整合资源、服务企业的要求出发,从简政放权和实际工作情况出发,统一规范行政许可的有关程序和要求;进一步明确资质的分级管理办法,明确权责,加强地方权利与责任;继续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将资质受理由过去定期集中受理的方式改为随时受理、限时审批,逐步向随时审批过渡,同时尽快在资质审批中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逐步做到网上受理、审查和审批。

(3)加强职能机构执法联动,推进建筑市场闭合管理

为提高建筑市场监管水平,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涉及建筑市场监督管理的相关职能机构要主动相互配合,监督管理既分工管理又联动执法,既不重复执法又不留下空白,进行全过程、多环节的齐抓共管,并将制度性巡查与日常程序性管理相结合,形成建筑市场监督管理的合力和建筑市场闭合管理体系,共同促进建筑市场的规范。

(4)加快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监管现代化水平

实现信息在建筑市场监管职能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充分运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强化政府部门对工程项目实施和建筑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并逐步形成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方便市场主体,及时全面政策法规、工程信息、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等相关信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不断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和服务水平。

(5)加强建筑市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水平

加强建筑市场监督管理,提高建筑市场监管水平,队伍建设是根本。要进一步健全建筑市场监管机构,充实监管力量,利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市场的多种监管手段,为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能提供有力保障。

5、推进建筑业改革与创新,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结合实际,制定建筑业长期技术创新规划和有关政策,积极引导和促进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力支持大型工业设计企业或工程公司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大力支持大型土木工程公司提高科研能力和大型现代化机械设备装备能力,大力支持大型施工企业发展施工图纸设计能力,将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建筑业企业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工法,不断增加企业的核心技术储备。

(2)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

要在以工艺为主导的专业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中,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引导大型设计、施工企业拓展企业功能,鼓励其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发展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能力的工程总承包公司或者综合型工程公司,开展工程总承包,对投资效益、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全面负责;要积极引导工程勘察、设计、咨询、监理、招标、造价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拓宽服务领域,在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开展项目管理服务,为业主提供全过程的服务;进一步健全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人员注册执业制度,落实执业人员责任,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注册执业人员的素质。

(3)加快与国际建筑市场接轨

要认真做好WTO后过渡期结束后应对措施的研究,学习、借鉴WTO成员国在建筑市场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完善政府投资工程的市场准入机制,在非政府投资工程上,积极吸引国外具有工程项目管理和总承包经验的大型建筑承包商参与竞争;同时要加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管理,以强化工程质量管理为重点,切实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积极推动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开展。

五、结语

我国当前仍处于建设高峰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建设规模大、建筑业企业多、从业人员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筑市场的主要特点,监管工作必须要适应这一特点,不断加强监管力度,适应投资不断增长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监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建筑市场监管体制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和创新,转变监管方式,健全和完善各项市场机制,努力提高监管水平,形成“法律保障、政府监管、市场调节、经济制衡”的监管模式,更好地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青.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区域经济竹理模式[M].北京:经济竹理出版社,2001. 97-98.

[2]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北京:民卞与建设出版社,2001. 147

[3]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35

[4]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36

[5]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135

[6]建设部.建设部赴德国建筑市场监竹考察报告[R].北京:建设部. 2005

[7]建设部.建设部赴美国建筑市场监竹考察报告[R].北京:建设部. 2005

赴国外考察报告范文5

农业部赴德国农机化体系建设与管理培训团一行16人,于2003年3月3日至3月22日,先后到德国黑森州农业协会、DLG农机检测中心、巴伐利亚州农林部、巴伐利亚州农机培训学院、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欧盟农业代表处进行了培训,到GRIMME、AMAZONEN等农机生产企业和3家农业企业(Agricultural Enterprise相当于我国的农场、农户)进行了参观和考察。通过培训交流及实地参观考察,培训团成员对德国的农业服务体系、农机检测程序、农机培训体系、农机科研开发及农机生产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学到了不少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新的理念,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经过归纳总结,现将有关学习考察情况分述如下:

一、德国的农业机械化体系

德国现有耕地面积1730万公顷,约占其国土面积的一半。其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约290多万公顷。在农业生产中,畜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年农业企业经济收入为430亿欧元,其中约一半为畜牧业收入,在畜牧业中,牛奶的收入占90%,是农业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战以来,德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企业每户经营的面积呈增长势态,企业数量则表现为一直在下降,农业企业数量从1949年的160多万个下降到目前不到100万个,其中面积2公顷以上的农场为41万多个(平均每个农场规模为41.4公顷);农业从业人数从1949年的481.9万人下降到2001年的94万人,农业从业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1950年为24.1%,1900年为38.2%,到2000年则只有2.5%;每一个农民供养的人数由1950年的10人,上升到2001年的128人,在这个过程中,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机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德国的农业与农机管理与服务机构

德国的农业管理部门主要是各州的农林部,我们考察的巴伐利亚州农林部(Bavarian State Ministry fo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由管理渔业、种植业、农业工程等8个协会(State Institutes),5个教育与研究机构、1个技术发展中心、3个科研管理部门、1个培训中心和1个农场,以及7个地区政府农业部门和农村发展部门,47个县农业办公室、61个农业学校组成。主要负责有关农业的政策建议及政策实施、农业保险及补贴等农业支持、成人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以及农业科研应用等。德国农业服务功能主要由农业协会(The German Agricultural Society)来承担。农协是一个自上而下组成的民间团体,由基层农协、区域农协、州农协及全国农协4级组成。如:全德农协由16个州农协组成;而在我们考察的黑森州,农协则由24个区域农协、2370个基层农协组成,代表了本州3.3万农业企业(Agricultural Enterprise,相当于农场和农户)的利益,约占全州农业企业的90%。农协帮助农企解决其科技、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把农业企业的问题反映给政府,通过影响立法来解决问题。在农业机械化服务方面,过去德国各州农林部都设有负责农机组织协调和质量监管的技术办公室,主要负责直接与农业企业沟通,及时向农机生产企业反映农业机械的质量、性能等问题。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前还有6个州有这方面的机构,其中的3个为州农林部下属机构,80%的经费由州政府支付,20%由农业企业支付,另外3个为私人企业。

农协与政府没有直接关系,其经费来源主要靠会员会费收入,没有财政支持。在黑森州,农协会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会费,每户农业企业50欧元,第二部分则按农业企业土地面积大小收费,约8-10欧元/公顷。随着德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农业企业数量的减少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会费收入也在逐年减少。二是由于为了增加社会就业岗位,规定农民年满65周岁退休,把农场交给年轻人经营,目前退休人员数量很大,支付退休金压力很大。另外,德国农业还面临农民工资在增长,面包价格在增长,而原料(小麦)的价格却一直在下降的尴尬状况,从2000年度开始,德国农民的收入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二)德国的农机检测工作

DLG—Deutsche Landwirtschafts-Gesellschaft e.V.(德国农协)由4个主要部门组成,其中的一个部门即是从事农机、电子检测及动植物产品测试的部门。德国农协农机检测机构总部设在法兰克福,有工作人员50多名。德国农机检测机构还与欧洲12个国家的农机检测机构联合成立了欧洲农机测试网络(ENTAM),在农机检测上形成专业分工的框架,如德国的大型农机具目前已不在其本土进行检测,而是送往丹麦的一个农机检测室进行检测,通过这样的专业分工,使每个国家的检测机构都不搞面面俱到的小而全。德国法兰克福检测中心目前主要从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及养殖设备、草坪设备的检测。

DLG农机检测中心是非盈利机构,在政治上与经济上独立于政府之外,其收入主要来自成员应付、服务收费和社会补助等。通过检测的产品,可贴上DLG质量保证的标识(类似我国的农机推广许可证),这既可以看作农机生产企业质量过关的标识,还可以认为是农民可以认可购买的标识。DLG对测试结果,以Intetnet、专业杂志和测试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示。

DLG农机检测按照ISO、CE等公用标准进行检测,对暂时没有标准的由DLG自己制定。其检测内容分三类:一是全面测试。包括安全测试,保养测试和可操作性测试,从而使农民可以放心购买。这个测试的程序是实地检测和使用检测后,由测试委员会提出检测报告。二是部分性能的专项测试。三是代企业对新产品进行性能测试,对提供企业出具测试报告,同时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供企业进行产品改进。该机构1年可以完成600多次全面检测和2000多个专项检测。

在德国,企业所有的农机检测项目都不是强制性的,农机检测机构所有检测项目也是收费的。DLG的部分检测能够得到国家的财政支持,主要是国家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针对机械噪音检测等,通过在检测设施设备建设上也给予一定的资助的形式给予经费补助。

(三)德国的农机职业培训

由于欧盟的成立,农业政策趋于统一,各州政府对农业政策的作用有限,只是做更多的调查,供欧盟协调,在政策制定上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各州政府现在更重视农业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应用服务。

巴伐利亚州的农林部设有农业培训中心,中心又分为3个学院,其中之一是农机技术学院。在德国,年轻人在基础教育通过后,在就业前,需要进行类似我国职业技术培训的一种培训。分为3年,四个层次,一是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二是实践操作技能;三是管理应用能力;四是专业技能培训,这个阶段属于进一步深造的过程,可以选择。

巴伐利亚州农机技术学院建主要进行农机操作、维修方面的培训。经过基础教育之后的青年人(16-19岁),自己提出申请,由州政府下达计划和资金资助,到学院进行培训,学习结束后,经过考核颁发证书,这些学生毕业后90%到农业企业从事其与其培训相关的工作。同时,该中心还承担短期的农民技能培训,培训是基本免费的,农民自愿参加,每年大约有500-600人接受这项培训。

学院教学设施齐全,教具丰富。学院有很多非常先进的农机具作为教具使用,这些都是各生产企业提供的资助。学员在学习的同时,又进行了机具的选型,对农机生产企业而言,这实际上起到了培训与选型推广的结合。

(四)德国农机科研及开发生产情况

慕尼黑工业大学是世界知名的工业技术院校,该院校设有专门的农业机械研究所。所长K.TH.雷钮斯博士介绍,该研究所1/3的工资由政府支持,其余2/3经费由承揽项目来支持。该研究所每年可获得政府、企业共计1200万欧元的项目经费。

进入该学院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前2年(1-4学期)为基础学习,不分专业,这期间1/3的学生要被淘汰(德国大学没有入学考试,生源质量良莠不齐)。5-9学期进行分专业学习,第10学期进行毕业答辩,如通过技能、管理能力培训的还可获得Master称号(类似我国的某专业职称称号)。

目前,德国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印度,按德国技术进行中型(45马力)拖拉机生产。德国农机专家针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农机企业运行方案,包括8个部分。一是建立私营体制;二是企业与高校、专业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科研开发;三是与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统筹发展;四是生产要有规划,引进技术不要贪求技术的高新,而要注重适用;五是要重视安全保护(产品质量)。政府在这方面要发挥作用;六是企业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七是要有比较好的图书刊物等技术资料来源;八是建立员工培训、项目管理、外语等支持系统。

在慕尼黑大学进行培训后,我们先后考察了位于下萨克森州的两家德国农机制造企业GRIMMER公司和AMAMZONE公司。

GRIMMER公司是一家拥有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培训、市场销售与服务多部门的综合性大型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设备十分先进和专业化。该公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土豆机械生产商,产品涵盖了从种植、收获到储藏的各类机械,产量占到欧洲总产量的60%,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规格型号从2行到8行,售价从0.35万欧元到8万欧元不等。该公司的2行播种机及2行和4行的收获机等小型的土豆生产机械今年已出口到我国内蒙、甘肃(定西)、河北(张家口)、广西(北海)等土豆生产区。

AMAMZONE公司是生产耕作、播种、施肥、农药喷施等农业机械的公司。公司集科、工、贸于一体,有自己的科研队伍,还与大学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拥有1000公顷的产品试验基地。该公司1883年创建, 2002年产值达到1.8亿欧元,在德国农机企业中排名第四,产品60%出口。公司的市场销售部门设有中国出口部,有专人负责,2002年,通过在北京的商麦尔西公司新疆进口了该公司一些耕作机械。

最后,我们参观了两个农场,这个两个农场耕地面积均为120公顷左右,主要种植土豆和洋葱。整个生产过程,从整地、种植、植保、收获、分级、运输、存储等都实现了机械化。在农业机械化作业方面,这些农场主要依靠自己的机械,在作业高峰,也可以相互调剂机械,合作经营,大大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二、主要体会

通过20天的学习和参观、考察,我们认为,德国在农业、农机服务管理体系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经验值得我们研究,通过学习这些好的东西,可以使我们在农机化发展中少走弯路,可以更加有效的加强对我们农机化的管理服务,使我国农机化能在先进国家的经验基础上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德国在二战后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机(农业)管理服务体系

在整个农业方面,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了覆盖90%以上农户的农协组织,该组织可代表农户利益与政府和社会各界协调各种关系,涉及到科技、法律、文化及政治、政策等方面。向农户提供法律、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使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组织化和有序化。在农机管理、服务上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体系,有隶属政府的农业机械办公室,进行组织协调、质量监管和维权,还以政府统一组织形式,向农企提供技术培训,强化了从业人员的上岗培训,提高其技术素质,从而使从业人员能有效合理的使用先进的农机,并掌握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DLG农机检测,在安全、使用等性能上把关,从生产者和用户双方的利益出发,架起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保证了双方的利益。在农业机械维修方面,完全实行了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了由销售商负责的售后维修服务体系。

(二)在农机化发展中,政府提供了必备的财政支持

在德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是由政府按需下达培训计划,并提供经费;在科研、检测方面,政府也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这对农机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政府对农业企业修建库房等基础设施有一定的补助。对于农业机械使用的燃油,德国规定每升柴油国家免除0.21欧元的税,即农业企业凭购油发票和申请,由政府部门以环保税的形式返还。目前德国柴油市场价格每升约为0.95欧元,燃油补助相当于与市场价格的22%。在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也有类似的政策。

(三)在农机化发展理念上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新理念

德国专家认为,只有农业劳动力减少了,才会有更多的人从事其他服务性行业。而转移农业劳动力,减少农业从业人员,主要靠工程技术。不能认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就会使农业劳动力失业增加,其实,工业生产的同时,劳动力也在减少,很大一部分人员转而从事了服务业,并不是发展就必须产生失业。他们还认为,不能因为农业劳动力减少了,就说农业不重要了,农业对社会贡献依然很大。不能用落后的生产方式来留住农民,以减少就业的压力。德国在历史上,曾经试图通过限制农业的发展来控制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但是实际上几乎没有产生作用,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仍然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过程。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有一些问题还不能说透彻,对农机化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四)农业发展政府调控十分重要

从欧盟农业政策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农业问题与工业问题不一样,农业是一个特殊的部门,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控,需要政府适当调控,特别是在农业还不发达的阶段,政府的干预十分重要。二是政府的调控除了为了保护和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目的外,还应强调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尤其要把生产与销售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三是政府调控应在WTO绿箱政策的框架内进行,主要采取直接补助的方式,投入基础设施项目,促进结构调整和平衡发展(发展初期是以政府收购方式来保护农民利益),另外,还对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进行补贴。四是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在总支出中占较大比重,整个欧盟每年1000亿欧元预算中,其中50%,即500亿欧元用于补助农业,以政府干预的方式来使农民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德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的学习与研究

短时间的学习、参观,要深入透彻的了解德国的农机化发展状况、先进技术、理念是不可能的,对德国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很肤浅的,要较透彻、准确地把握其发展政策、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等问题,必须有更多的时间。德国农机的发展有很多好经验,也同时存在许多问题,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对我国农机化健康发展十分有益,因此,建议国家派出这方面的研修生进行专题研究。

(二)积极促进中德农业机械化合作与交流

德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很快,农机产品大量采用其工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如发动机技术、变速技术、安全防护技术等,因此,应加强与德国在农机工业技术方面的交流,使我国农机工业能跟踪、跟随目前国际上最前沿的技术,以实现与国际的同步发展。可以采用派留学生的方式,学习德国的先进技术。另外,德国农机企业和研究单位对与中国合作生产农业机械、向中国市场销售德国产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愿望,我国农机部门应邀请德方企业、院校、科研单位到中国交流、考察,建立合资、独资企业,把德国技术引入中国,提高中国农机产品的水平,再将产品推向世界。

(三)强化政府对农机化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建立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政策体系,从法制、财政等方面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继续强化我国的农机推广许可证制度,搭建起我国农机企业与农户的信任桥梁,维护双方的利益。要加大政府对农机职业培训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加强对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的安全性能、环保等各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保证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要从财政方面增加对农机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加快农机产品技术升级,加快对国外农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消化,全面提升我国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

2003年3月27日

赴国外考察报告范文6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这种在现代社会中主要为个体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做准备的教育类型,在我国总是由于其将毕业生划分入较低的社会层次中而受到指责,甚至有人从教育公正的角度提出取消职业教育的建议。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却很受重视,被西方一些人喻为“使社会走向博雅的杠杆”。本文评述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反思我国职业教育现实,探索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目前,在我国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中,中职、高职都只占到接近一半的比例。而且,由于不少低分学生把上职业院校作为不得已选择,职业院校的生源和学生的学习意愿都不高。这些都制约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然而职业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却很受重视,被西方一些人喻为“使社会走向博雅的杠杆”。西方发达国家一般认为,职业教育能使国家的资源利用者、开发者、管理者的技能不断更新,能使整个社会的技术含量、智能含量和精神价值含量不断提升,能使一个国家的整体民族素质不断提高。因此,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在不断更新理念中发展壮大,引领了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潮流。

2012年7月,我有幸赴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基洛纳市okanagan college,进行了为期六周的访问学习。在此期间,我体会到了不同的职业教育理念、方法与成果,可以说感受颇深。

1.教育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可作如下界定:它是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境界。

1.1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在加拿大,没有把职业教育仅仅看成一种单一的职业培训,而是把它当成联系社会和基础教育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去不断构建。按照终身教育的思想,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职业的知识、技能以及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特殊态度、行为和特征,而且要继续发展所有在基础教育中已经形成的、为社会所认同的优良个性特征。同时,职业教育也是对基础教育所学到的内容的继续和深化。

1.2确立大职业教育观念

加拿大开展全民职业教育。全民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的学制和课程要灵

活多样,并且要开展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以使全体社会公民都能根据自身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尤其要使失业者和各种处境不利的群体(包括妇女、儿童、早期辍学者、残疾人、农村贫民以及战争冲突结束后的流离失所者和复员军人)都有机会接受正规或非正规的职业教育。开展全民职业教育可以使所有人在不同程度上都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减少失业人数,增强社会凝聚力,保证社会安定。

在此次培训期间,一位专门从事对家庭妇女再就业的培训人员给我们讲解了政府对这一块人群的扶持情况。加拿大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针对家庭妇女的免费技术培训,首先让她们试学习多种技能,再从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一项技能专职培训,培训合格后发技能证书,从而再就业,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一点很值得我国职业教育借鉴。

2.教学方法

我们此次培训是以英语教学为主,英语语言培训的教学特点

2.1教学形式新颖

采用圆桌分组的教学形式,教师随时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易于师生

互动,同时也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利用启发的形式让学生尽量地多提出问题和个人见解,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教学方法独到

教师利用做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具简单而实用,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例如,在英语语言培训课程上,学习日常生活用语,教师会很快将教室变成演练场所,当场模拟教学,生动有趣,效果很好。

2.3不固定教材

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固定教材,每天学习一个知识模块,教师会发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这些教学资料是教师精心为培训专门设计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新,最后用活页夹加到一起,累加成册形成英语培训教材。

3.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3.1转变思想观念,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发展经济既需要科技创新人才,也需要能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有赖于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人才短缺、劳动者素质低下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特别是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要改变这种状况,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就必须从教育人手,特别要突出抓好职业教育,培养出成千上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高素质劳动者。2l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使职业教育在2l世纪有一个大的发展,在认识上我们必须有一个大转变,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战略位置。

3.2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举的制度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学后的职业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不少低分学生把上职业院校作为不得已选择,职业院校的生源和学生的学习意愿都不高。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比高职教育低一等。这些观念都制约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加拿大的教育体系非常完善,高等教育university与职业教育college并重,多数university与college实行完全学分制,并且部分课程的学分是互通、互认的。college可以选择一些以后转读university深造的课程。由于college的学生就业上比university有优势,不少university的学生毕业后反过来再到college学应用课程,拿职业资格证书。这种体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布局合理、相通互融,整个体系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有效的体系。

3.3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职校企合作是学院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直接结合的形式,是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其形式多样。加拿大职业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在我们此次的学习中,校方为我们介绍了一项名为co-op的实践教育项目,其教学实践目的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co-op,全称为cooperative education,是由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项目。高中学生11年级或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二、高三年级),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完成学校部分的学习任务,并通过用人单位面试,学生进入公司工作,用人单位也非常欢迎这些学生到公司工作,在这段工作期间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负责这个项目的教师也要随时跟踪学生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学生的工作、学习进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学生要回到学校接着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直到高中毕业,学生不但熟练地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很强的职业技能,丰富的职业经验。为进一步地学习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3.4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职业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借鉴国外的小班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参与意识。教室与操作车间连在一起,学生在教室中自学,遇到实际问题可以随时到操作车间进行练习,并有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专业课教师,要通过实践技能培训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对于实践课的教师,要通过教育学、教学法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

4.结束语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目标决定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必然要如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更新观念,完善机制,建立和完善具有自己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伟.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新理念[eb/ol].2006-3-23.

[2] 薛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特点[j]上海教育,2006.7b,26—28.

[3] 李文时.加拿大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 青海交通科技,2006,(6).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