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1
随着信息化、工业化的深化,中国的发展正在逐渐摆脱单纯地依靠纯劳动力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十报告指出要转向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实现创新内驱发展。作为技工学校就是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最基本单位,更肩负着技术技能强国的使命。那么,在新时期如何培养技工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进而提高办学水平成为关键。
一、技工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与职业道德培养必要性分析
技工虽然与其他的学校一样,都是培养人才的单位,然而,由于其目标明确,且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使得其具有其他教育单位所不具有的特殊性,因而,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方面,要注意其特殊性,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培养工作。
技工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特殊性,源于其学段的特殊性。一是,学生一般处在即将成年的关口。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从年龄上而言,他们正处在走向成年的关键时期。各种由于成长造成的心理、身体等冲突,都会在这个阶段集中爆发,因而,对于教师而言是个较大的考验。所以,相关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有着特殊性的。二是,以培养使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技工学校就是为企业或事业单位,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教师教育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他们的就业、职业发展,甚或人生理想的实现。所以,教师不仅要擅长为学生树立理想,更要能为学生正确认识、面对现实打好思想基础,特别是如何应对挫折与挑战。三是,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因为是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所以,技工学校就是学生走上社会的无缝跳板,学校不仅是培养技术技能及其他相关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见习与接触社会最佳平台。尤其是,技工学校专业的设置,基本上都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设置的。
由此,上述特殊性,也就决定了技工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即要与社会发展结合,与产业行业发展结合,与教育教学的规律结合。
二、技工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研究
社会在发展,那么,技工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对于,过去那些积累下来的优秀的内容要保留,新的内容要及时地加入。第一,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这儿的一般,就是我们一直在坚持的关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法律法规、的系列内容等等,这些内容都是经过历史的检验积累下来的精粹,因而,要加强学习,且要实现常学常新。特别是当前要和学习党的十精神以及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做到有学习有内容,活动有载体,工作有促进。第二,专业技术道德教育。对于技工学校而言,任何一个专业,在社会上都会有着自己特色的职业道德要求,都会因为其工种的差异有着差异。因而,教师要加强这方面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如医护专业,病人第一。如导游专业,游客至上。怎么才能把做人的基本道理,提升了职业道德的操守,需要教师加强学习,进而去培养学生。第三,技术技能创新教育。十报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技工学校,以培养各类产业或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宗旨,通过他们的一线工作进而去实现技术技能的创新,进而实现产业的升级等。因而,技术技能的创新教育应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之一。或许教师本人不能做出什么创新,但是,可以用创新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潜力,如青岛港桥吊队的许振超同志,就是一线技术工人创新的典型。第四,形势政策教育。就是对教师开展相关的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形势教育,让教师在深刻了解的情况下,才能结合自身职业发展需要,进而去完善自己,或者转变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与时俱进的人。
三、技工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方法探析
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技工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当然,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使得职业道德培养工作更具有灵活性。在结合学校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方式的基础上,作者认为,还应该做出如下改进。首先,定期集中培训学习。这是一种最为传统,也是教育培训效果较好的方式。几乎各种单位都在坚持。其优越性不再赘述。其次,开展长效动态培训。集中的培训的缺点就在于,不能长效化,也就是随着教育时间的推移,教师们会由于工作等等方面的原因,而忘记或忽略教育的内容。因而,开展长效化的动态培训成为一种突破。作者认为,立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展开:一是,开辟校园论坛培训园地。现在信息化的普及,各学校都有了自己的网站,相关的各种论坛也都创建完成,成为广大师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学校要利用这个平台,有计划地定期编制相关的内容,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加强qq群教育功能。qq群以其兴趣一致性或职业相似性等特点具有非常大的凝聚力。学校要通过建立教师qq群,让群主根据情况,每日或每周等,都在群内发起研讨话题,或学习的共享文件,让教师们在闲暇之余就可以得到提高与培训。三是,手机短信培训。学校利用专业的软件,根据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计划,编辑好精炼的职业道德教育观点或言论等,发送到教师的手机上,让他们可以超越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接受到相关的教育。再次,强化教育环境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是学校脸面之一。因而,学校要把该项工作作为与教育教学同等重要的工作来抓。第一,打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在校内醒目,或者教师经常出入的场所如办公室、办公楼等,开辟专栏,定期更新相关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形成良性熏陶氛围。第二,激活教师间比、学、超的动力。利用各种评比活动,有机地加入教师职业道德的指标内容。如利用当前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要求全体教师都参加等。在他们之间通过相互地比较,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再去学习提高自己,最后,相互地赶超,由此一个良性地进取氛围则水到渠成。第三,完善制度,引领提升。就是要完善相关地奖惩制度,通过相对科学的职业道德考核办法或细则的执行,让教师之间都能有个比较明确地比较。对于那些表现优秀,则按章奖励,不足的该批评的批评,该处分的处分。让广大教师在制度范围内,自觉地遵守,努力。
技工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应该在抓好一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其针对性教育。由此,相关地主管部门或者学校主管科室等,要做到三点:一是,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教材的编写,特别是校本教材,通过树立校内的典型,引领教师发展。二是,做好相关的计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三是,注意教材内容的更新,特别是紧密结合最新的案例等,加强教育,确保教育的实效性。总之,立足一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抓好技工学校特色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戴春平.提高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水平对策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2-33(1)
[2]王菊.简谈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 (10)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2
1.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具体做法
在现有政策指引下,本科授课的专业课教师要严格把关,授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听懂,学生听不懂的,任课老师,要经过再培训后上岗,好老师的标准是学生制定的,要侧重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统一专业课教学大纲,基地班与普通班可以区别对待,制定相应大纲后严格执行,不要出现相同教学大纲下,不同的授课内容。
严把考试命题环节,必须做到不泄题,命题后,必须由责任教授会同任课教师一起讨论考题深度、广度、题目的大纲覆盖程度、考试重点等,同时,严格考试纪律,监考老师必须做到统一思想、客观公正地监考,不要同一门考试,有的考场监考严,有的考场监考松,一定要做到监考标准统一,让学生认识到,监考教师都是公平、公正的,并严格控制试卷批改时的客观公正性。
做好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首先,指导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动手进行毕业论文工作,不论是调研的题目还是研究性的题目,这不很重要。其次,在论文答辩前,指导教师必须客观地写好评语,因为你是最了解学生情况的,然后交给评阅老师评阅,合格的学生才有资格进行答辩。最后,在答辩分组时,务必做到导师回避,答辩时考查的是学生对论文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表达能力。
本科毕业设计推优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前提是导师认可毕业设计绝大部分工作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才具备推优资格,指导教师也要有一定的素质,不要为了争省优,忘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素质。再者,争优答辩时指导教师必须回避,否则“护犊子”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因为,我们推优的目的不是满足教师个人的虚荣,而是对认真做毕业设计的学生的一种激励和认可,让他们把这个信号传递下去,作为下届学生的导向。
2.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做法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体现我院科研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招收研究生的最终目的是,将我们所学传授给学生,让研究具有可持续发展,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所以,既然招收了研究生,就认真负责地指导好,评价指导老师的标准仍然是由学生制定的。
硕士论文质量是最能够说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建议指导老师在学生入学半年后,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研究方向,让研究生在接下来的2年多的时间里,沿着这个方向做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做到严格要求,定期交流,全程掌控和指导。
硕士研究生的要严格控制质量,杜绝一切学术违规现象,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导师必须严格审查、署名,并承担作为导师应该承担的责任,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没有导师署名的论文,学院不予承认,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认定标准为“北大核心版”。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3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B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名言道出了教师的职业要求及职业道德。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门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高等学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高校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知识,更重要得是传授做人道理。
作为一名高等学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规范的要求,而且也是教师怎样教育学生的重要表现,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道德,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包括:
1、热爱教育原则
首要原则,要求高校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教学工作,有高度责任心和自豪感,尽职尽责,创造性做好教育工作,心甘情愿将自身精力奉献于高等教育事业。
高校教师,要甘于清苦,耐得住寂寞,潜心做学问,能够教会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高校教师这个行业,意味着你的物质生活将不会优裕。大学老师每天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找学生谈心,对于研究性大学,教师还要抽出时间搞科研,争取课题,发表高水平文章,每天的工作都忙忙碌碌,不仅付出了体力劳动,更付出了脑力劳动。大学老师每天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身心俱疲。如果不是真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一般人怕是坚持不下来。
2、集体主义原则
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避免不了要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高校,教师要把握主要利益关系有教师自己与国家的利益关系、教师自己与部门利益关系、教师与学生利益关系。
高校教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自己反对和抵制个人主义价值观,要以主人翁精神,自觉主动对待学校、院系、教研室集体的工作及荣誉;要自觉塑造和维护学校、院系、教研室的良好形象;能正确处理个人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3、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高校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尽心尽力培养好每一个学生,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家长、无愧于国家。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滥竽充数,也不能敷衍塞责,培养学生不能厚此薄彼,误人子弟。
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要遵循上述原则。在此基础上,以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长此以往,高校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必定能够养成。
就个人来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教育事业,关爱自己的学生
真心爱惜教师岗位,甘心奉献教育事业。在教学工作中要体现爱心、耐心、细心,使得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如沐春风之感觉,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爱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师,往往喜欢听话、成绩好的学生,或者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学生。差生,更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壁垒”,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作者曾经遇到一个学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这个学生有一门课程已经“挂科”好几年,其他学生已经正常毕业了,他依然留级在学校,经过一对一几次辅导,他终于顺利毕业。
2、注意自己言行,做好言传身教
学生多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时刻检查自已,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注意自已的言行举止要为学生做出榜样。
尤其注意,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要做到。教师每次上课提起到课堂,才能要求学生准时听课。教师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已坚决不做。有些男老师,要求学生不能抽烟,自己却在课堂上吸烟,教育效果自然就打折扣了。教师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加强专业学习,持续给自己充电
高校教师的最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不断进取,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不断提高。
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孜孜不倦的学习,做到厚积薄发,时刻准备着用“一桶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通过不断学习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
作为一名年轻高校教师,在完成自身承担的教学工作基础上,还要抽出时间阅读本专业文献,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热点、研究动态,从而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国内外的期刊发表文章,另外积极申请国家、省市、乃至校内的科研项目。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也补充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4、端正职业态度,以良心从事工作
高校教师的工作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主要不是靠学校、院系、教研室的检查督导和计算工作量来进行衡量解决的,主要靠高校教师的良心。
教师每节课的知识传授程度,备课的深度广度,批改作业的认真程度,对每个学生的关心程度,为学生排疑解难的态度等一系列大量工作主要是教师靠职业良心支配的“良心活”,靠教师自愿自觉去完成。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4
一、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优势
文秘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秘书专业人才,对于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充分调动校企双方职业道德资源,帮助学生获得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并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体会职业道德情感、行为、意志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其主要的优势在于:
(一)为文秘专业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道德环境。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聚焦,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制造产品,经历从学生向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对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而言,相较于单一学校培养环境,虽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秘书职场环境,学生也可以在文秘专业校园文化活动中构建拟态职称环境,但职业道德作为从业者的道德要求,离开真实的职业环境,相关的职业道德诉求,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并切实对文秘专业学生产生触动,使其有更为真切的体验,无法得到有效的检验。
(二)为文秘专业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职业道德要求。单一的学校教学环境中,文秘专业职业道德课程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道德知识理论方面,强调通过相关的课程测试,让学生掌握秘书职业道德要求。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秘书职场环境中,其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更为明确,同时更有配套奖励与惩罚措施作为道德要求得以贯彻的保障。学生可以通过识记的方式掌握单一的学校职业道德知识理论,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对于文秘职业道德要求的认知,要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在实践中认识到职业道德的价值与意义。
(三)为文秘专业学生树立了优秀的职业道德榜样。道德教育中,典型榜样所发挥的作用,能够较好地让从业者认识到道德作用。学校教育中,文秘专业教师也会结合视频、文字等方式,以案例的形式,依据榜样教育理论,对文秘专业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榜样教育。但是,这种课堂教育中的榜样是否与实际工作的道德要求相符合,职业道德榜样又是如何克服道德困惑遵守道德规范的,这些问题都会造成教育学习困惑。而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行业岗位实践中,切实对照秘书岗位上优秀职业道德榜样,真实感受榜样的力量,并进而向榜样看齐,向典型学习,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素养。
二、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问题
依托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不是简单地套用模式,而是应该将更适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造为适应于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模式。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来看,当前应用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校企双方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文秘等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校企双方对于人才培养的偏重点主要是人才的应用性职业技能的培养,较少涉及人才的职业道德。文秘专业在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中,这类倾向表现更为明显,一些企业侧重于秘书人才的写作能力培养,或者是人才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能力训练,而忽视了对人才职业道德的培育,不少单位认为因为有着较为完善的秘书岗位工作制度,通过制度约束,文秘专业人才在向秘书岗位职员转变过程中,其职业道德会有相应的保障;而文秘专业教师也认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为空泛,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检验,也就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二)教师自身的秘书职业道德教育素养不足。不论是哪一种内容的教育,教师都是教学的主导力量。对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而言,从学校方面分析,大部分文秘专业教师由中文专业等相关专业毕业后,直接转变专业教师,期间教师自身缺乏对秘书工作从业经验,更谈不上对秘书工作专业道德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与认识,教学也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与实践脱节;从企业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模式引入的秘书岗位兼职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秘书工作经验,并对秘书职业道德有着深刻的体会与认知,但是,秘书岗位兼职教师不熟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将相关职业道德经验传授给学生。
(三)道德教育反馈评价机制与工学结合模式不符。文秘专业虽然采用的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具体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其教学的相关设计与完成,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反馈评价机制有所不同,不是由企业充当评价主体,而是由学校教师负责道德教育主要评价工作;不是采用过程模式评价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养成情况,而是采用结果模式,以相关职业道德知识理论测试,作为评价标准。由此可见,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反馈评价机制存在与工学结合模式不符的情况,并最终导致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出现空洞化,且情况日益严重。
三、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措施
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应该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模式带来的道德教育优势,以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基于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一)以秘书岗位职业道德规范重构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当前,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是按照文秘职业道德内容的内在逻辑,进行设置编排的,虽然在职业道德涉及的不同内容层面上,显得较为规范,但实质上与秘书职业道德操作规范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情况,不能完整反映秘书职业工作操作流程中所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以秘书岗位工作流程中具体涉及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主线,重新建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以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的工作流程与步骤,成立对应的职业道德要求。
(二)应用文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详解文秘职业道德规范。举案说法,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双方应该基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联合搜集、分析、整理文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具体而言,学校教师应该根据文秘工作流程与步骤,从理论上梳理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行业秘书作为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要提供与理论相对应的典型案例方式,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去。在案例的性质方面,既可以是正面的案例,也可以负面案例;在案例的形式方面,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视频的。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5
论文摘要:在当今医疗体制商业化、市场化倾向下,医学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需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感悟到职业道德的养成,需从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和途径,分阶段、有计划和目的、循序渐进地实施。
高职医学类教学中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是医学院校学生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贯穿于学生整个教育的全过程,要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需从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和途径,分阶段、有计划和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倍养,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名副其实的德医双馨的医学生。
一、职业道德培养的多层次性
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首先是理论上的,从认识观、世界观角度,认识从医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素养极其对职业的重要性。明确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体系。职业道德理论课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一种最主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它的任务是在理论的层面倍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其次是感受体验到的,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的渗透、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切身感受体会到的职业精神,并铭记于心。再者是实践上的,学生在实、实训课教学中,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以自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水准,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不断得以升华,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二、职业道德培养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高职医学生教学中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要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采取综合措施。
1、营造医学校园文化氛围
要有意识的营造医学院校人文文化环境,处处体现医学特色、医学文化,使医学生自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浓浓的医学人文文化所包围,要让医学院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育人的功能。像校园里可以有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邀、李时珍的雕像,有雕刻着历代医家医德格言、历代名医医疗活动及医学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充分发挥校园现代网络的强大作用,开设“名医名家”、“医学科普”“大医精诚”等相关网站。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感染学生,推崇高雅艺术,提高学生文化品味,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构建大学生和i}六格与道德人格川,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
2、渗透于日常教学中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善、喜、好、恶等言行和情绪直接影晌学生的认知水平。医学实验课有很多是由动物代替人做实验,如阑尾切除术,教师在实验中把动物比拟成病人,对它的呵护关爱,会深刻的印记在学生脑海中,直接决定和影响学生的行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实验课上会接触到病人的血、尿、粪等标本,教师皱眉的一个小动作,会让学生感觉标本很脏,而厌恶对标本的检验,甚至厌恶自己的职业;教师很从容的拿取标本,并同时演说:“看着是脏,可我们在救人,救人和脏需要选择,你会选哪个?”这时学生就是另一种感受,职业的需要,看起来很脏,而工作的意义重大,是在救人,是高尚的,是伟大的,职业道德精神在学生思想上得到一次升华。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息就能完成的,教学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3、融入于社会实践活动中
开展专项教育和专题讲座,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集中对医学生进行医疗行业的服务宗旨、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实习规则的教育。请医务工作者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的思想,对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有着不可佑量的作用。义务献血活动、为敬老院老人体检、为社区人群做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中了解人民群众所需,切身体会医者的责任,服务社会,培爱心,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Ilm床见习,毕业实习等活动中通过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职业生涯的职业道德养成打好基础。
三、有计划和有目的实施职业道德培养
高职医学生教学中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应分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
1、医学生入校宣誓仪式
医学生入校宣誓仪式,是医学院校独特的入学仪式,体现了医学的人文精神,深切感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真谛,涪养了医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职业光荣感。通过入校宣誓仪式首先培养的就是他们对生命的重视、对病人的关爱。热爱生命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医学道德品行的核心,关爱生命和维护生命是医学生人文执业技能不可或缺的精神。
2,医学生入学教育
医学生入学教育是医学院校常规议程,旨在倍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医务职业的了解,树立职业崇高感和责任感,对自己将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这一职业要求有一初步认识。
3、医学生专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
医学生专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如“仁”、“爱”教育,儒家道德把“仁”、“爱”作为自己伦理思想的核心,亘古及今,岁月迢迢,对数千年的我国文化思想产生极大的影晌,至今仍为我们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医学领域,医心仁爱表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德责任与道德境界。如,诚信教育、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等,都是医学生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修养。
4、职业道德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高职医学生教学中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应和Ilm床实践相结合。医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医院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和发展,确保医德的实际效果,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学实践的起步阶段,也是其医德医风形成的开始,通过积极倡导和组织毕业实习生加入到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组织观看有关医德医风建设的宣传图片和医德教育专题影片,开展医德医风学习交流,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深刻的启发,亲身感受医生肩上的重大责任。众所周知,高尚医德的形成既需要教育,也需要榜样力量的感召身教重于言教,实习医院应该选派品德好医术精的医生任教学老师,教师的高尚医德潜移默化地塑造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对医德优秀的医务人员应给予表彰,树立榜样,使学生耳濡目染,促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逐渐培养“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献身、文明行医”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同时,进一步完善毕业实习生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实习生实施职业道德评价,将评选结果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培养模式
一、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04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从当前形势发展看,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并重,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职业院校内涵改革的重中之重。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阶段。高职教育已撑起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然而,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仍有相当差距,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供需脱节,大量的岗位缺人干与大量的毕业生没事干的现象同时并存。这直接反映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对市场需求、对高教大众化带来就业大众化趋势的严重不适应。如果这种形势不能及时得到扭转,势必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会带来不良影响。究其原因,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不同步,社会对高职教育了解尚不多等环境因素有关,更与高职教育自身的不足有关。现实状况是,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尽管想办好高职教育,但在具体工作上却存在着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急需,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就业信息通道不畅等诸多问题。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正是督促高职院校切实转变观念,走向市场,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把提高办学质量放在首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突出其鲜明的应用性特色,增强社会认可度。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将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高职教育无论从其自身定位还是现实状况,都不应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相比。如果用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的标准来办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毕业生面临的只能是“既无升学竞争力”、“又无就业优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更有优势直接进人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住高职教育的“半壁江山”,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定位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目前,仍有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观念还未能把办学定位到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在转变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型倾向,在学校发展方向上仍有盲目攀高升格倾向,这显然是与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不符的,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正是强调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3.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强烈愿望
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家庭收人多数处于中低收人水平,这些家庭更关心子女通过高等教育后能否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以缓解家庭经济负担,这是学生及家长最根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高职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及时踏上工作岗位,而要求“专升本”继续上学深造的仅占5%~6%,就业(或创业)愿望的强烈与其家庭环境密切有关 [1]。就业乃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稳定。近年来,虽然高职生的就业率在逐年升高,在很多发达地区,达到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的就业率,但如果从全国来看,高职生的总体就业水平,不论是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仍然不如本科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共同意愿。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应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切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并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跟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与当地经济建设有着更为直接和紧密的关系,因而,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设置专业的框框,按照社会市场的需求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来考虑设置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否适应社会市场需求,不仅是能否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否保持其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关键。过去我们的职业院校办学往往是资源导向,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有哪些设备就办哪一科,结果专业多年得不到更新,导致毕业生出现结构性就业困难。而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紧扣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地方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现状的变化,掌握由其变化而引起的人才结构的变化,根据劳务、人才市场需求情况适时对原有专业进行设置和调整,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课程体系要强调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并重
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色。注重学生掌握必要理论知识的同时,确保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理论课与实践课时数比例应达到1∶1;而且教学计划中要规定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2]。要通过投入加大建设自有实训场地、与企业携手联合办学等途径,保证每个专业拥有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使学生在“真刀真枪”的操作训练中,增长知识,提高就业能力。
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特色,以“必需、够用”为度,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大胆删除陈旧过时、偏多偏难而又不实用的教学内容,使高职课程突破学科理论体系,形成符合职业培养目标的特色,缩短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以应用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不仅有技术能力要求,而且包括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具体操作中,学校可实行“二一分段”的教学方式,即两年打基础,一年定方向,实行弹性化教学。学生入学后,可分系不分专业,前两年在科类内统一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一年根据人才市场对专业需求的预测,在科类内调整分设专业班级,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志愿和兴趣再确定专业方向,有的还可允许去外系就读,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要求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具有“双师型”素质。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一方面,要实施“送出去”策略,支持教师到企业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或承担生产、科研实际工作,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提高高职院校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鼓励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备较高教学水平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着力改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结构,以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应积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在教师任职标准和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等方面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发展的规章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4.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走产学结合之路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的用人订单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可以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种订单式培养的关键是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以培养社会紧缺人才为导向,快速培养一大批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实施订单式培养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走产学结合之路。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走产学合作的道路,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促进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5.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要积极倡导推行“双证书”制,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准入的重要依据,与就业挂钩,具有强大的市场推动力,高职院校应坚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拿到学历证书外,还可拿到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无疑大大增强了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获得职业培训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提供方便,让大多数高职生都能获得“双证书”,促进就业。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与劳动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其他行业部门合作,积极开发新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参与到职业培训鉴定标准的制定中去,把教学计划和证书标准有机结合起来,用证书考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6.加强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是关系到毕业生能否充分合理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效的就业指导,可以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第一,开设就业指导课。高职院校应把就业指导课作为指定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计算学分,并组织专家编写教学大纲,保证就业指导的严肃性、系统性、有序性,确保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效果。第二,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明确自己的就业定位就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调整就业心态。第三,开展创业教育,指导创业活动,增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毕业生自主创业也是促进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尽可能提供良好的条件,创造积极的氛围,帮助学生能够用比较低的成本、比较小的风险来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开辟创业渠道。
7.积极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企业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仅仅具备高技能而缺少职业素养的员工,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作用。真正能与企业“无缝”对接,且能长久对接的人才,除了具有高技能外,还要同时具备包括职业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较高的综合素质。如果说职业技能相当于一个人的“硬件”,那么职业素养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软件”。“硬件”与“软件”共同决定一个人的市场竞争力。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平台,强化学生职业意识的树立。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抓住时机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尽早明确专业发展方向,逐步树正确的职业理想。其次,要构建立体化教育平台,强化学生职业习惯的养成。职业素养培养必须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在社团活动中塑造团队协作精神,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塑造职业形象。学校要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调查中有意识地了解职业、熟悉职业、体验职业,培养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要以职业实践活动平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在校内实训场所构建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相结合,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参考文献
[1]陈良政,卢致俊.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