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绩效审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1
(一)在人事方面,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审计职员一般为5到8人,根据不同岗位需要审计人员同时要兼职纪检监察工作,这使得审计人员无法专心从事审计工作,而高校在审计工作上的资金投入相对于其他岗位比较少,由于审计工作过程中对硬件的要求较高,且员工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环境,因此这对于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同职员的认知水平、经验、知识储备相互区别;每个人各自有其执业特点,有的员工善于分析数据,喜欢从细节入手,但缺乏大局的概括,有的员工则正好相反。在安排审计工作时,应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要求合理安排审计人员,使其最大效率发挥作用,达到优势互补,劣势相抵。往往领导由于忽视这一点,审计工作才在主观上无法很好开展。(二)缺乏合理的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标准由于名目繁多,经费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如专著、专利、科研成果等)难以准确分类,这给借此作出评价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且这些成果实际的价值难以估计,在转化成货币时也困难重重。因此这不光给实际的审计人员带来困难,对于理论研究人员也是一个挑战。缺乏统一标准,则不同人有不同的判断,绩效审计也就失去其应有的权威性。(三)难以灵活运用绩效考评指标由于高等学校特殊的身份,其往往在绩效考评中以上级主管单位的“学科建设经费绩效评估表”作为主要依据,这种表是由专家们经过仔细研究后设计的,上面列明了标准的考核指标,各项指标具体考察的对象及判断范围也都明示。因为很明确,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减轻了审计人员的负担。且白纸黑字的指标更加具有说服性,尤其对于上级主管部门,如果将不同学校进行比较,那么这种没有偏差的同一性指标能很好地给出答案。但从学校自身的角度来看,因为资金使用是否有效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因此即使按表上的指标进行了绩效考评也还是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其他指标展开二次考评。这样才可以全面、系统的将整体的资金使用情况反映出来。
二、完善高校经费使用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一)结构分析1.收入结构分析在了解高等学校经费来源及金额等基本情况后,应该将这些信息以更加立体的方式表达出来,将各项经费与总的经费收入相对比,从而了解高校在获得经费的过程中更依赖哪种渠道,由此判断高校自身的经济状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如自筹经费占总收入比。这一指标旨在反映高等学校对政府投入的经费是否依赖,依赖的程度是多少。由此可以判断高校对于经济风险的承受力,以及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规避风险。2.支出结构分析(1)人工劳务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在学校运营中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各式各样的人员支出,这些支出占到总支出的比例越大,说明学校的的机构就越过于冗杂,办事效率不高,人员流动性也就较差,同时在公共支出上也不可能有太多投入。因此在保持合理的人员配置下将该指标控制到较低水平。(2)教育性支出占总体支出的比重。学校的本职工作应该是教书搞研究,但不可避免的是在维护各个校内机构的情况下也要产生一定的支出,这个支出不应该在整个支出中占比过高,否则说明学校重行政轻教育,这不利于高校发展,易造成人才流失,学校应保持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不脱离教书育人的本质,不断提高教育性支出。3.投入产出总体水平分析(1)学校年度收支比:绩效审计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投入与产出是否相称,是否在一定的投入下得到了更多的产出。通过总结高校在一年内的投入产出比可以有效证明其经费使用的绩效情况。各项支出计算时不仅要考虑实际的数额,还要联系学校每一年度开始前制定的资金预算额。应该不超过预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2)资产收入率:是指年经费收入总额与年平均资产总额的比例。该指标从资产利用效益和资产规模效益的角度反映利用资产获取经济收入的水平。指标越高表明资产运营效能越强,获益水平越高。(二)比率分析1.人力资源利用率(1)老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匹配度。这一指标计算方法是全部在编专业教师人数与全部在校生人数折合平均本科生人数的比例。由于各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各不相同,导致工作量的差别,因而需将硕博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按一定系数折合为本科生,以增加学校之间的可比性。这一指标反映了高校的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率。匹配度越高,说明学校有着全面的师资力量,能够带来更高的效益。(2)教师实际分摊经费数。将学校收入之和除以基本教师数可以得到。该指标说明每个教师身上能够实现的经费收入。这一指标能从平均量上说明教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的教育资源,教师拥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则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3)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是指科研活动收入总额与教学、科研人员人数的比例。该指标反映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之类似的指标还有论文(专著)发表率等。2.专项资金利用率(1)科研成果效益。是科研成果收益额与投入科研总经费的比例。反映高校投入科研经费,最终转化为科研成果而创收的水平。数值越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好。(2)专项资金成功率。是专项成功数与计划项目数的比例,反映投入专项资金取得的相应的成果,如: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数、科研获奖数等。数值越大,专项完成较好,资金使用效率越高。3.资产设备的利用率(1)学校基础建设投资中教学设施所占比例。这一数值就是教学硬件与固定资产价值之比。(2)教学科研设备使用率。是设备实际利用时数除以校历计划时数。在保有固定数量的教学科研设备的情况下,应该以高效率来使用这些设备,降低其闲置率。4.教学以外投资回报率反映高校对金融市场投资活动的回报率以及校办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它是高校积极盘活金融资金,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努力组织投资活动的成果。本指标值越高,说明学校的投资收益越好。(三)发展潜力及社会效益分析1.发展潜力分析良好的人才结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设备投入是高校未来取得良好绩效的基础。反映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主要指标有:博士学历以上、高级职称以上教师比例、专职教师所占比例、教职工保持率、参加国际会议及举行学术报告次数、生均占地面积、图书馆藏书量、实验中心与实训基地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2.社会效益分析专项资金项目所受益的师生数量,该指标反映专项经费实施后对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服务程度。这个指标越大说明项目经费的绩效越好。成果应用率=成果推广数/教学或科研成果总数×100%。该指标使用专项经费产生的科研成果获得推广应用的比率,也是科技成果产品化的比率。资源共享程度,这一指标反映项目实施过程中和项目结束后可以向相关对象提供资源共享的程度。这些资源包括大型仪器设备、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等。以大型仪器设备为例,许多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价格昂贵,日常维护成本高昂。如果这些大型仪器仅供本校甚至个别项目团队使用,那么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本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将这些稀缺的大型仪器设备面对其他高校和社会共享,不仅可以提高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更解决了日常高额的维护费用的负担问题。
作者:王彦东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2
(一)绩效审计是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在当今国家逐年投人教育资金增加的情况下,开展绩效审计不仅顺应了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资金的经济性、使用效率和形成的效益进行评估来评价学校的业绩,促使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绩效审计是高校杜绝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高等学校随着扩招任务的不断加大,学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高校的基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为了保证办学质量,学校加大对教学科研投入,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管理费用等随之大幅度增加。不少学校新建的基础设施一部分依靠银行贷款,学校将要支付相应的银行利息。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谁能够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谁就能取得主动权。在学校的收入来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可以弄清高校内公共资金是否获取了效益,效益的程度如何。如高校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前进行评估,可以预测、论证最佳决策方案,以期实现最大效益;通过事中监督,可以挖掘提高固定资产的潜力;通过事后对比,可以分析、考核、评价投资预算执行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将绩效审计贯穿管理的整个过程,能够获得资金的最佳使用效果。
(三)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大多定位于“查弊纠错式”审计,以财务审计为重点的内部审计一般是事后审计,不能直接协助高校提高办学效益,加上目前内部审计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对会计科目进行逐笔审查,方法陈旧单一,审计效率低下,所以高校内部审计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市场经济讲究效益,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内部审计也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向绩效审计方向拓展。
二、高校推行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主要难点
(一)审计经验缺乏目前,我国高校绩效审计正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过去较注重财务收支、财务会计等“查弊纠错式”的审计,而忽视了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大部分高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绩效审计只在审计基建专项资金时使用,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绩效审计尚未开展。实践中既没有明确高校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内容,也没有完善的绩效审计标准,更没有完整的案例可供借鉴。
(二)建立高校预算绩效审计标准难绩效审计标准是评价审计对象效益状况的判断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客观依据。目前,无论是从计划、实施、报告还是步骤、程序和方法都没有现成的规范和标准来约束,绩效审计的内容、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因人而异,因此绩效审计行为显得杂乱无序;事实上要制定这样的标准也比较困难,因为高校绩效审计与企业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其他专业审计有着很大区别,高校的固有属性,决定了资金的使用主要是体现社会效益、宏观效益、长远效益,难以直接量化经济效益。因此,制定合理的绩效审计标准具有一定难度。标准的制定科学与否,无疑会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很大差异。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衡量标准的难确定,给绩效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困难。
(三)控制审计风险难绩效审计涉及面广,不同层次和领域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并不相同,因此风险评价体系的确定也不同。另外,绩效审计专业性和综合性都较强,审计技术与方法更为复杂。在绩效审计数据收集、分析和确定结论过程中,预算执行审计的思维惯性,从现象推断本质、用部分推断总体等的实现,也都存在不成熟观点导致做出错误结论的可能。当前高校审计人员的配置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能差距大的非均衡特点,这种状况已成为制约高校绩效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将不利于对效益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也会不同程度地增加绩效审计的评价风险。
(四)遗留问题测算指标难高校购置资产普遍缺乏统一计划,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对事业发展需求预测不准,盲目购置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导致设备利用率低下,长期闲置,最终损坏、报废;基本建设及修缮工程缺乏长远规划,设计不合理;校办产业可行性论证与研究不够,经营管理不善,投资无法收回,负债过多。经常性经费、专项经费使用不规范,处理不好消耗与积累的关系,盲目贷款,利息支出数额过大,导致财政困难。这些问题存在,必然对推行预算执行绩效审计造成影响。
三、高校实施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对策
(一)建立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2008年审计署颁布《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了“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的要求。明确指出“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预算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包括确定审计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通过确定预算执行部门使用资金的绩效审计目标,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判结合的原则,选择和制定审计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对高校预算编制、收入预算执行情况、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最终提高学校审计工作质量,改善高校预算管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完善高校绩效审计制度不断完善绩效审计规范是有效开展绩效审计并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条件。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着手绩效审计规范的建设,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和具体的操作指南,绩效审计的方法方式、具体的操作程序及有关的措施形成制度性文本。由于绩效审计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法规体系适用于绩效审计,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中涉及绩效审计的内容较少,有关高校绩效审计的内容更少。从各国绩效审计的发展来看,凡是绩效审计开展得较好的国家都制定和颁布了绩效审计准则及相关的规范。因此,尽快制订出一整套独立的包括高校绩效审计在内的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是我国大力开展高校绩效审计和实现依法审计的重要前提。
(三)推行绩效预算编制
目前,高校普遍停留在“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上,限于目前的环境和条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预算执行审计效果。一方面通过关口前移抓源头,审核预算编制。通过审计年度预算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来促进提高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改变部门预算审计的组织方式,具体有三点:一是实行联网审计,参照预算批复数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远程实时监控;二是实行跟踪审计,根据预算对重点支出、大额支出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定期召开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对执行好的部门进行表扬;三是实行专项审计,发现严重偏离预算计划安排的重大或突出性问题,及时、灵活地以一个或多个相关部门为对象实施专项审计或者专题审计调查,查纠错弊,完善制度。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3
【关键词】 高校;绩效审计;现状;必要性;建议
绩效审计是审计师通过收集、分析、评价审计证据,对组织行为及其各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将审计结果提交给各相关部门,并对建议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控制的一种技术工具。高等学校开展绩效审计,能够通过对学校相关资金的经济性、使用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为负责监督或采取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提供便利,促使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前,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开展绩效审计,其中部分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已经显示出明显的效果,但还有许多高校由于对绩效审计工作认识不足而进展不大。本文在对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工作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意义,并提出加强高校绩效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
中国高校众多,进行全面调查统计的工作难度较大,为此,笔者以驻南京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23所本科院校作为研究样本。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南京的高校数量较多,现有高校47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23所,位居全国第三;另一方面,江苏是我国的经济大省,高校数量和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其省会南京更具代表性;此外,南京地处华东,更容易接受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调查方法则是通过登陆各个学校的网站,进入学校机构设置中的审计部门或合署部门,获取相关的信息。
(一)审计机构设置情况
23所高校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警官学院、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12所学校独立设置了审计处这样的职能机构;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0所学校是审计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三江学院未设审计机构。可以看出,南京地区独立设置审计机构的院校达到52.17%,有半数左右的院校没有独立设置审计机构或没有审计机构。
(二)高校审计人员配备情况
单独设立审计机构的高校配备了5至7名审计人员,多数为5名,也有超过10名以上的(如南京大学)。其他学校人员相关信息没有公开列示。
(三)高校审计制度建设情况
独立设立审计机构的高校,其审计制度比较健全,一方面遵照国家和江苏省的有关文件,另一方面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规范。
(四)高校内部审计内容
各高校的审计内容(根据审计内容公开程度排列)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各大高校处理的审计项目大致相同,基本的审计项目大类都涵盖在审计工作中,也比较符合高校的具体情况,有的学校审计工作的侧重点十分明确,近70%的高校或多或少涉及到了绩效审计相关方面的内容,部分高校对项目的使用和效益情况提出了审计要求,在工作规范中加入了监督各项资源的效益情况等。这些都反映了高校审计工作已不单纯审查资金资产等的合法真实性,开始逐步向绩效方向发展。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查,说明我国高校审计工作开展得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高校,从部门的设置到规章制度的建立,再到具体审计工作的开展,已经具有自己一系列的流程。当然,还有一部分高校的审计工作十分简单,或者并未公开列示相关信息。这部分高校内审工作尚有欠缺。首先,在机构的建立,人员的配备上还存在不足,反映出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还认识的不够;其次,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或者说,即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作规范,却没有很好地遵照执行;另外,高校经营意识不强,由于我国每年对高校都有大量资金的拨入,如果高校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安排利用,可能会出现债务堆积的情形。因此,这就对高校审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在世界审计史上,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审计都是以真实性、合法性为目的的财务审计。到了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各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迅猛增长,因此对所使用和管理资源的监督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监督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监督其有效性,以便节约财政资金,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由此产生了绩效审计。
美国是政府绩效审计开展最早的国家,为了确保公共资源合法有效的使用,194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公司控制法案》,该法案提出了审计总署的“综合审计”的方法,有效地将公营企业置于国会的年度审计和财政控制之下。1972年美国颁布了《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在世界政府审计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绩效审计的概念。在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下,西方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先后从单纯的财务审计逐渐向绩效审计发展。20世纪70―80年代,以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正式接受绩效审计为标志,绩效审计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由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重点侧重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依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绩效审计则不仅仅要求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更强调这些数据背后所反映的各项资源的经济性以及其效率、效果情况。如果说,财务审计是对各项财务收支活动和经济活动量的深入把关,那么,绩效审计则更要求对质的严格监督。因此,两者相辅相成,财务审计为绩效审计奠定了基础,而绩效审计是对财务审计的深入探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完成由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主的转变。首先,绩效审计占整个国家审计工作比重逐渐增加,成为国家审计工作的重点;其次,绩效审计职能范围日益扩大,不断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延伸,推动了审计的发展;最后,绩效审计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是节约了大量社会资源,二是提高了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增强了责任,改善了服务质量。
正因为绩效审计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才会成为西方国家审计的主流方向,也给我国的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高校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教育基地,其所发挥的作用,带来的影响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作为不同于企业和行政部门的教育单位,对其进行单纯意义上的审计已经是远远不够,把绩效审计工作引入高校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开展绩效审计能够对学校的整个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继而及时予以纠正,尽量避免学校各项资源铺张浪费,节约资金投入成本,提高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高校的资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可以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增强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改善服务质量。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一方面,学校可以合理有效地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也可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服务。
三、改进高校绩效审计建议
(一)完善高校审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
对于没有单独设立审计组织的院校,或者与财务处、监察处、纪委办合署办公的学校,都有必要单独建立审计组织,独立从事相关审计工作。其组织体系不隶属于任何部门,受学校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同时,除向学校领导汇报工作外,还受上级主管部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并报告工作。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任何部门及个人干涉,做到客观、公正、独立,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所建立的组织,应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也就是说,当该组织做出某项审计决定时,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必须执行,涉及其他有关单位的,应当协助执行。同时审计机构应根据高校实际规模、具体情况,配备相应数量的高素质审计人员,且审计人员必须是专职的,不能由其他部门人员相互兼任,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遵守审计人员的诚信、敬业、保密等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公正无私,廉洁从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审计过程中,要适当地拓宽自己在账务以外的职责,兼具管理者的身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分析评价问题,将工作重心放在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上,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二)明确高校绩效审计范围和审计方向
绩效审计的范围即绩效审计的工作对象。高校绩效审计的范围主要包括经费支出与资源利用两大方面。其中,经费支出方面具体涉及到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后勤保障以及校办产业等项目;资源占用则包括房屋和设备等有形实物资产、学校品牌、专利技术、著作权等无形资产以及各个部门所占用的人力资源,范围非常广泛。目前,高校的绩效审计主要涉及大型项目设备,而很少涉及到其他方面,绩效审计需要拓展的工作范围还很大。
进行绩效审计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审计方向。通常认为绩效审计着重关注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三个方面内容。其中,经济性是指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来取得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并提供合格的服务,在资金的支出和预期目标中找到均衡点十分重要。效率性重点关注教育资源的消耗、占用情况。效果性侧重于对成果的审查,指出预定的目标是否达到,所带来的成果如何,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如何,关注的是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除此以外,绩效审计的方向还应该包括创新程度(Innovation)这一标准。创新涉及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它既是经济、效率、效果的前提,也是高校各项工作的一项诉求,因为创新是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原动力,尤其对于高校更应该强调其业务、管理活动的创新性。
(三)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针对高校绩效审计内容,通过设定一些指标对其进行量化,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有针对性、有方向性地做出审计分析,揭示学校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提供相关审计意见和建议提供实质性的依据。根据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创新程度这四个绩效审计方向或绩效审计标准,高校绩效考核指标应该包括财务收支平衡情况、教学经费支出情况、科研经费支出情况、学科建设经费支出情况、固定资产利用情况、教职员工配置及履行职责情况、学生就业、升学、获奖情况、科研经费到账情况、科研、教学获奖情况等方面。从这些方面具体涉及一些相应的考核指标,如反映财务收支平衡情况的预算完成率、反映教学经费支出情况的生均教学经费支出额等。当然,对一些衡量效果性和创新程度的内容,审计人员有时需要通过一些定性标准加以审查分析。比如,可以透过有关的民意调查结果,了解审计内容的效果性方面信息。把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四)在绩效审计工作中采用电算化审计加以配合
鉴于绩效审计工作相对于普通审计工作来说内容更为丰富,为提高绩效审计工作效率,应当充分利用电脑和开发的相关软件配合审计工作进行,就像目前许多企事业单位都应用财务会计软件配合财务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在不同程度上开发了很多辅助审计工作的软件,将审计的全部过程(前期计划、审计程序、审计建议等),均以电子化模式记录并存储下来,方便了审计工作底稿的查询与利用,改变了审计工作底稿的存储方法,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同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加密处理,增强了审计底稿的保密性。通过审计辅助软件的运用,可以将大量的数据加以整理和分析,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检查电脑档案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找出异常数据,及时发现问题。这些软件降低了人工处理的误差,节约了时间,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令审计人员在有限的审计资源下能够有效地完成审计任务,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常利.从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看绩效审计[J].审计与理财,2007(10).
[2] 罗美富,李季泽,章轲.英国绩效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 蔡春,刘学华等.绩效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4] 刘研杰,李煜均.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2).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4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的增长十分迅速,尤其是每年科研经费以20%增长,年投入额达4600亿,科研成果达3万,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双低的情况依然严重.[3]虽然高校都制定相应的奖励科研人员的政策和措施.但研究到应用这个经济链条,没有相互支持和配合,信息也不是很畅通,许多项目是依靠自己联系,导致一旦获奖,就一好百好,缺少持续性,对短时间没有出成果的研究没有理性的扶持,有时出现夭折现象.对科研项目的远期规划和管理还停留在原始的自发状态.
2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科研项目经费审计过程简单化,实际也投射出我国制度和政策上的缺陷,其中主要起作用的多为“利益”.真正的科研人员成本在目前的运作模式下可能是最低的,往往一个科研项目经费构成比例,人员投入的经费最少,而恰恰是人在创造科技生产力,敬职敬业的科研人员加班加点是常事,他们的智力投入无法在价值和贡献上得到公正的评判,这对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是一种挫伤,人力价值补偿问题是科研经费的核心问题.另外,高校现有的管理模式也难以跟上科研经费大幅增长的实际状况.在课题经费的编制、使用、结算的环节多由课题负责人来完成,这样的预算审核使财务审核基本就是走个形式,导致对课题的经费使用效益和整体完成情况无法有效控制.许多学校存在课题负责人对财务知识知之甚少,又和财务人员缺少有效的沟通,甚至有少数科研人员觉得项目是自己跑来的,资金想怎么用自己说了算,缺少财经法制意识,另外财务人员对科研项目具体的内容缺少经验和判断,在审计时也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上述种种原因都影响着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质量.产生项目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校科研经费评价体系与职称评定方式有弊端.职称评定没有要求产业化和成果转化率,只是追求出了多少专著、发表了多少核心期刊的论文,导致很多科研人员只注重理论研究,也就没有产品转化到市场的经济思想,整个科研还停留在低水平的运作模式上.二是,科技中介平台缺失.通常来说,科技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如何把科研人员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笔者认为科技中介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平台,科研开发阶段因为对成果的保护,产生一种有意与外界切断联系的保密功能,这样又势必导致外界对科技活动不知情,导致信息不对称.但后期开发市场阶段,又要保障创新的成果顺利市场产品化,防止仿冒产品挤占原有的利润空间,同样需要保密的措施.这就需要一个能把企业需求及时反馈给科研部门,促进双方信息交流.
3实施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主要措施
3.1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树立绩效管理的概念,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不仅需要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对科研各个项目的具体内容、相关政策都很熟悉.[4]这就要求项目负责人改变固有的观念,树立绩效管理的思想,对财经法规要知晓,重视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经费的管理,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杜绝浪费的基本原则,力求做到项目经费预算与项目性质相符,与成果相符.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进取精神,让科研人员的才华得到施展,科研人员的智慧得到利益保护,科技产品得到社会认同并推进社会科技进步.
3.2建立科学评价标准体系
效益性评价包括技术、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实践中要利用当前效益审计研究的成果,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效益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经费效益评价体系.可以设计一些定性分析指标和定量分析指标,科学的评价指标是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关键点.对于定性分析指标的设计,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研究的前景规划、总体对社会的贡献目标、投放市场的实用性及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方面考虑.对于定量分析指标的设计可以从完成率、成果应用率、经费结余率、成本效益率等考核指标进行绩效评价.如:一是科研项目完成率,反映科研项目按期完成情况,计算公式为:课题完成率=按期课题完成数/到期应完成课题总数×100%.二是成果应用率,反映一定时期科研推广程度的比率,在社会上取得的经济价值.计算公式为:成果应用率=成果推广个数/科研成果总数×100%.三是成本效益率,计算公式:成本效益率=成本总效益/科研总成本×100%.四是科研成果获奖率,反映项目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计算公式:科研成果获奖率=获奖成果数/科研总成果数×100%[5]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这些量化指标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工作、促进效益审计科学化.
3.3提高内部审计队伍能力
首先,加强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培训,使他们不仅精通财务、审计和计算机业务,而且熟识法律、工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建立绩效审计专家库,实施科研审计的外聘专家制度,由外部财务、法律、审计、金融的专业人士组成相对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进行效益审计,评价科研经费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样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合理利用人才资源,弥补学院普遍存在的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和专家力量的短缺现象.
3.4搭建科技中介平台信息
随着科研经费加大及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搭建科学的科技中介平台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科技中介应该定位在高端产业,需要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人员素质很高,不仅仅是需要具备基本的学历和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化服务水准,需要的是高端的复合性人才库.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为成果转化提供一个科学的信息对接平台.减少中间过程,缩短研发到应用的时间,推动产品产业化发展,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3.5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措施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5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
目前我国对于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还没有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但是它具有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3E”特征,得到学界广泛认可。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和波士顿管理咨询公司咨询师David Norton于1992年共同提出。它打破了传统绩效评估中只重视财务指标的做法,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发展四个不同的方面对组织绩效进行全面评估。
AHP方法,又称之为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记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全面考虑到高校科研管理与经费开支的特性,又要有重点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指标,纳入到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
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既要选择那些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指标,也要选择那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如果没有理论性指标,该指标体系就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持;如果没有可操作性指标,该指标体系就缺少使用价值。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虽然定量性质的指标可以更加直观的反映绩效水平,但是在他不能全面反映整个高校绩效审计的全过程,还要结合着定性性质的指标来更加全面的考核评价。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并结合绩效审计的“3E”特性,可以把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维度:内部控制、科研实力、科研水平和经费使用(如表1)。
(一)内部控制维度
内部控制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有关科研项目管理及经费使用方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以及科研项目负责人、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的情况。因此可以从健全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考虑。
1. 健全性。主要是指高校对于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科研经费的使用,能够按照国家或上级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出台的规章制度,并结合本单实际,制定的一系列用于规范科研项目立项、研究、成果认定、结题及经费使用的管理规定,并有独立设置的科研项目监督管理部门行使职责。
2. 有效性。主要是指科研项目负责人、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的情况。
(1)科研项目负责人执行内控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项目负责人能否按照内部控制相关规定,在项目立项阶段经过充分的论证、按需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按照任务约定书或合同约定执行研究任务,在项目结题阶段实事求是的上报研究成果和相关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2)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执行内控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能否对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如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能够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帮助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费预算,在实施阶段能够督促项目负责人保证研究进度、协调处理项目负责人遇到的困难,在结题阶段对科研成果进行审核、复合经费开支情况。
(3)高校财务部门执行财务监督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高校财务部门能否严格相关内控规定,着重对科研经费编制与调整、经费使用的真实性与合规性等进行财务监督。
(二)科研实力维度
科研实力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科研立项总数量和资助资金总额,由于本维度兼顾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特性,因此在衡量时还要着重考虑获得科研项目的层次。
1. 科研立项,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校厅级和横向合作等各个层次的科研项目成功立项数量。
2. 资金比率,主要是用来衡量各个层级科研经费在总体科研经费中所占比率。
(三)科研水平维度
科研水平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定时期内,高校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的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及人员建设情况,由于本维度也和科研实力维度一样具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特性,因此在衡量时也要考虑相关指标的层次。
1. 科研成果,主要用来衡量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课题发表的科研论文、学术专著,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励、发明专利等级别和数量。
2. 人员建设,主要用来衡量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课题举办的学术交流研讨会、组建的科研团队以及参加科研的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数量。
(四)经费使用维度
经费使用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量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经济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和经费开支情况。因此可以从预算阶段和开支阶段两个方面考虑。
1. 预算阶段,主要是衡量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是否准确、是否能够得到执行,课题经费是否按照编制预算如实到账。
(1)预算编制准确率=(预算金额-预算调整金额)/预算金额*100%。
(2)课题经费实现率=课题经费实际到账金额/预算金额*100%。
(3)预算执行准确率=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的总金额/预算金额*100%。
2. 开支阶段,主要是衡量科研经费开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
(1)固定资产开支率=用于购买固定资产的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2)经费开支合规率=合规开支经费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合规开支经费是指经审计核实,符合科研经费开支管理规定的支出。
(3)课题经费结余率=课题经费结余金额/实际到账金额*100%。
(4)五项费用使用率=五项费用开支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五项费用是指劳务费、差率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和燃料动力费。
三、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之后,下一步很重的工作就是确定各维度和各层级指标权重。为了确保各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借鉴AHP分析和李克特量表基本原理,并结合工作实践和相关专家的建议来设定设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2)。
(一)权重赋值原则
一级评级指标总值为100%,各维度对应的二级评价指标权重总值之和为100%,各二级评价指标对应的三级指标权重总值为100%。例如:一级指标各权重值A+B+C+D=100%;二级指标各权重值A1+A2=100%;三级指标各权重值A11+ A12=100%。
(二)对三级评价指标评分
该指标的评分将借鉴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方式,采用5分值,由相关专家结合审计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打分评价。其中:评分I=5分,表示该项指标完全符合绩效目标设定;评分5>I≥4分,表示该指标高水平地完成了绩效目标;4>I≥3分表示该指标取得了较好的绩效,但还有改进的余地;3>I≥2分表示该指标完成情况一般,在绩效方面取得一定成果;2>I≥1分表示该指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基本上达到绩效目标;1>I≥0分以下表示该指标存在很多问题,与绩效目标存在很大差距,甚至没有开展任何工作。每项评分还应结合三级评价指标中每个具体指标的权重,折算成标准分。例如:标准分=A11*IA11。
(三)全面绩效评价得分
按照下列公式依次计算,可以得出全面绩效评价得分:三级指标单项标准分=该指标评价得分*该指标权重;二级指标得分=Σ该指标对应三级指标单项标准分;一级指标得分=Σ该指标对应二级指标得分*该指标权重;全面绩效评价得分=Σ一级指标得分*该指标权重。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6
对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构成分析,要考虑内部审计的内向性特点,因而应从有利于整个学校成本管理的角度来分析高校内部审计成本。高校内部审计成本不仅应包括审计成本,还应包括被审计单位和其它部门在审计过程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根据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从审计成本组成内容来划分,审计成本可以分为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和机会成本。显性成本包括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固定资产使用成本、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成本和审计项目成本(包括审计外包项目成本、被审计单位配合成本、审计成果运用成本)等等;隐性成本包括被学校高层管理和其它部门对审计部门的委托、听取审计请示、审计意见和审阅审计报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成本;机会成本包括由于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人员和其他人员因完成审计事项所花费的时间而导致其它工作被搁置所带来的成本。从审计成本性态来分,高校内部审计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包括固定人员的工资性支出、固定资产使用成本、职业后续教育成本和其它固定的管理成本,这部分支出无论是否开展审计项目都列为审计成本;变动成本包括开展审计项目投入的耗费,项目越多,投入越大。
二、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的现状及原因
1.审计部门及审计项目组成本控制意识欠缺。
这一特点是与其现在的生存空间密切相关。长期以来,高校财务体系未实行成本核算,又由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粗旷性,各单位、各部门都没有树立起成本控制观念,高校内审部门作为高校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同样没有把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结合起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成本观念也很欠缺,审计项目组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不注重节约成本、不讲究工作效率,或搞人海战术、或搞拉据战,浪费了大量人力资源和时间。
2.高校内部审计成本预算管理不规范、不全面。
高校内部审计成本隶属于学校总成本的一部分,审计成本与被审计对象的成本融为一体。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未单独核算,只将办公费用、固定资产购置费用、培训费用等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经费预算,被审计单位配合成本未纳入成本管理范畴,这样导致审计项目中大量占用被审计单位资源,增加转移成本;而且审计成本预算也未与审计项目挂勾,外包成本也未纳入审计成本预算范围,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固定成本投入与审计项目多少和是否外包并不产生影响,审计过程中消极怠工时有发生,对于稍有难度的项目就选择外包,无形中增加了审计成本。
3.缺乏激励机制,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压力与动力不足,审计工作效率不高。
目前,高校内审部门基本上未形成绩效考核机制,因而也没有具体的绩效考评指标,对审计人员年度考核也就流于形式。审计部门领导注重的也是一年完成了多少审计项目,对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审计的效率、效果及审计成本方面很少关注。在薪酬制度方面,也往往仅与职称、职务挂勾,不与审计项目成本及效益挂勾。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对审计成本的节约和浪费得不到奖与惩,甚至得不到客观的评价,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不高,在客观上导致了审计成本的增加。
4.审计资源整合不力,资源不足与资源闲置并存。
目前,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普遍存在总体资源投入不足包括资金、人员、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对审计项目工作量和可用的有效审计资源没有进行准确测算,具体落实到审计项目时则是“有则多配,无则少配”,再加上任务与时间不匹配,导致资源闲置现象严重。在项目实施中也存在审计力量组织调度不当、分布不均、审计重点和目的不明确等情况,导致审计项目审得不深不透,使投入的大量审计成本未能发挥其效用,无法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
5.审计程序欠科学,审计方式和审计手段落后。
审计程序是保证审计目标实现的手段。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程序要么不规范、太繁琐,要么太死板、太教条,灵活性不够。审计程序越繁琐,审计成本越高,审计资源浪费越严重。
审计方式和审计手段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途径。审计方式基本上停留在对会计凭证的逐笔审查,分析性复核审计方法未得到充分运用。审计手段上,计算机辅助审计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手工审计效率低下。
6.审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业务需要。
审计是一种依靠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的职业,职业判断能力强,则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审计效率,降低直接审计项目成本支出。目前,一些高校对内审人员的编制确定没有合理测算,选拔审计人员素质标准也不明确,有的不能胜任审计岗位的工作,有的甚至“老弱病残”,这样导致了目前审计任务过重和审计冗员过多的矛盾。
三、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与绩效提高
(一)完善管理体制,降低审计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1.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审计效率。
现代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决定人们的行为目标。科学的激励机制是一种推动力量,可以激发人的动机,是推动人朝着期望目标不断努力的内在动力。通常,我们所说的激励机制包括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激励和约束相辅相成。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是促使行为高效运作的根本保证。激励是诱惑,而约束则是威胁,高校内部审计运用激励机制两种不同的力量,将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成本的降低。
2.利用综合业绩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提高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由于内部审计业绩很难用量化的数字来表示,给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业绩的评定带来了一定难度。因为如果仅仅从数量上如审计时间、成本高低等指标来评价内部审计业绩则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因此,衡量内部审计价值的最好标准是利用综合业绩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来对内部审计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通过平衡计分卡建立绩效考评指标,将考评结果与个人报酬挂钩,这样将激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降低内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效果和效益。
3.科学编制审计计划,加强审计预算管理,实行审计成本专项控制。
科学编制审计计划,安排审计项目时要有选择性,一方面要选择那些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以及关系到学校生存发展的重大事项开展审计;另一方面要选择那些能扩大审计影响,宣传审计效果,且能对学校工作效率的提高产生连锁反映的项目来开展审计,尽量不要选择那些大而全并且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收效不大的项目。
加强审计成本预算管理,将审计成本从学校总成本中分离出来,并由合适的部门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单纯由财务部门来行使“总管”的角色容易导致单位和部门为追逐部门利益最大化,在与学校的博弈中换取有利于自己的政策条款。因此,最好的成本控制方法是将学校管理总成本和分项管理成本实行平行控制,即财务部门和相应的管理部门同时控制。审计成本作为学校分项管理成本的一部分,并将项目外包成本归入审计成本。这样既减少了财务部门对审计成本控制的难度,又提高审计部门对审计成本控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实行办公自动化管理。
在审计档案管理中,应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要的工作底稿、被审计对象资料、审计信息应录入计算机系统,方便查询,在部门内快速传递各种信息,使资源共享,以提高整体效率。
(二)控制审计项目成本、降低变动成本、提高审计实施效率。
1.严格控制审计程序,改进审计手段与方法。
审计程序设计直接影响审计项目成本,审计组必须在保证最佳资源配置的前提下,慎重选择最恰当的审计程序。设计审计程序必须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并评估其运行所需费用,尽可能简化审计程序,避免交叉重复。当然,审计程序的简化不能以损失审计质量为代价。
在项目审计中,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评审、重要性水平的评估等先进的审计方法,能较好地控制审计过度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审计不足带来的审计失败,达到控制审计项目成本、被审单位配合成本和审计成果运用成本的目的。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功能,将审计软件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兼容,利用审计软件分析功能和快速阅读能力将大大缩短现场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2.整合审计资源,使审计资源组合最优化。
(1)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配备要科学,既要对内审人员编制作出合理的限制,又要保证人尽其才,避免因滥竽充数和人海战术带来的资源浪费。(2)合理调度审计资源。审计项目所需审计资源与被审计单位规模、内部控制有效程度、审计事项的复杂程度等密切相关,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深入把握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事项情况,从而配备相应数量和素质的审计人员,安排相应审计时间,使现有审计资源利用最优。
3.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一个审计项目的实施往往要涉及会计、审计、法律、政策等多个方面,熟练或不精通必然会加大时间和财力成本的耗费,增加审计成本。内审人员至少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分析和评论各种观点的能力,获得任何一个被审计对象的充分理解的有效的沟通方法;对被审计对象所面临的风险和机会的敏感和了解;为任何一项审计计划设计总体和具体的目标;以各种格式向所有收件人报告审计结果。加大审计培训虽会加大审计成本,但将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最终实现整个高校总审计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三)创造良好的内部审计文化,树立成本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