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1
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操作技术都是如此,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认识。小学生们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与知识基础的限制,使得在消息阶段的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他们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候信息技术上遇到的问题需要应用到数学的知识来进行解决。这就需要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来扫清这种障碍。而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比传统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的更加具有启发性的教训情景。能够让数学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变。通过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之间的联系,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画笔”的时候,可以针对小学数学课中的“图形”内容,设计让学生画“矩形”、“画圆”等任务。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生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需要让学生们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正确的掌握他们的特点。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为了能够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互动,此时数学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互动游戏进行教学,那就是拼图游戏,通过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二、信息技术课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语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它既具备了工具性又具备了人文性这两个特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有着明确的指示。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不管是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还是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才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与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能够进行很好的整合,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语言优美的课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参考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将一些合适的放入到练习中去。例如在指法与打字练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为了让这个过程可以变得更加有趣味,可以在适当的加入小游戏的同时,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从语文课本中选取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故事等内容作为练习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录入电脑中,共同参阅欣赏相结合,再加以适当的引申。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们巩固了语文课文,同时还提升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还达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现在很多英语教师都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还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应用在英语教学中。那么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融合英语呢?从计算机的诞生、成长的历史以及软件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计算机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外来品。虽然现在已经汉化,但是在很多时候仍然离不开英语会遇到英语。因此,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进行整合也是一种必然。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有很多地方可以渗透英语知识,特别是在英语阅读、词汇学习、以及听力练习方面。如上面所说,可以在枯燥的指法练习上加入一些有趣的简单的英语小故事、童话等。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英语阅读量,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还能够增加词汇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都会遇到一些用英语表述的专业术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尽量的解释清楚。例如在教学excel软件的时候,学生们肯定会想“excel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没有学过啊。”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机会为学生们解释相关的术语的意思。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166-03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信息技术课堂,从课堂效率的不同角度进行比对,探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规律,提出比较系统、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改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的发展,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水平,为相关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 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与特征
1.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在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时发现,学术界至今对有效教学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说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课堂教学效益角度来界定。有人在《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中提出:教学有效性就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其中,有效果就是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效率指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效果或投入与产出的比,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2)从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来界定。江苏省扬州市教委教研室辜伟节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突出有效性的思考》中提到: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以及进步与发展的程度。他将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作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指标之一,强调学生发展进步的程度,而不是结果。他特别指出学生的参与必须是实质性的参与、深度参与,不能是表面的形式。(3)从学生的发展进步来界定。如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中提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强调学生的发展进步,将学生的发展进步作为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综合以上观点,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内涵,不同的人对“有效”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所经历的时期不同,育人目标不同,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也就不同,所以,对“有效教学”的概念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也是自然的事情。
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这样理解:(1)课堂教学有效性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关键在于决胜课堂。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指标在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有无明显的发展与进步,这一点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相吻合。(2)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一种理想境界,是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是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培育教师对卓越教学的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现代教学管理理念。(3)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能学得轻松有效,获得更多的发展。教学的结果必须是引起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教学效果应与起初预计目标之间相吻合,有效促进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主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2.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2)教学活动环节设计有较强的系统性,教学目标明确,且思路清晰,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活动能体现出“有效教学”的作用。(3)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1.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指教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个体性认识。
2.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能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影响。经常看到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心不在焉。其实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上来,他们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没有主动地参与,他们的思维不会持续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这直接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搞“一刀切”,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4.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时教师期望学生学习,但是又很少教给他们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策略。经常听到学生说:“上课听得挺明白的,感觉会做题了,可是自己再做题目时,怎么就不会了?”其实是学生缺少自己的思考,没有学到真正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方法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在学生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大大提高。
三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施有效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选择合理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下面是在讲授Word图文混排技术实验课时,教师课堂活动记录表:
教学环节 教学中教师活动记录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演示事先已经设计好的“电子报”,版面、文字、插图与背景 吸引学生、抓
住学生求知欲
实验内容、步骤 让学生参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合作、交流,掌握本堂课的实验内容;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各种对象并进行编辑,简单图形的绘制,掌握对象与文字的环绕关系;教师进行监控、巡视、指导 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学生自
主探索,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品点评、自我评价 演示几位同学的优秀作品并进
行点评,也可以让学生自我评
价,进行必要的肯定与表扬 课堂的即时评价能带给学生一定的激励,课堂的自我评价能自我诊断学习效果
教学小结 总结这堂实验课的重点及难点 总结能给学生予提醒
2.策划上机任务,维持学习兴趣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容易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不成功的上机操作,会使学生学习热情减退,最后感觉索然无味,其效果与教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如何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呢?
重点是要明确上机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上机目的不明确,学生只是凭着新鲜有趣的心理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或“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做什么也跟着做什么,这样就毫无课堂效果可言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在上机操作之前,要把学习的目的和操作步骤强调一遍,使每个学生都知道今天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还要把这次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广播通知、口头提示、帮助文件等方式提醒学生。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理解的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抽象,仅靠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对于这种问题一般都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来解决,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抽象理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讲授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如此。所以改变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方式。
第一,在多媒体教室利用CAI课件进行教学。将教学所需的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地融为一体,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后,既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调整课件各部分的组合。一个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第二,在机房利用教学软件广播教学。在机房里上课主要使用“苏亚星”、“红蜘蛛”等多媒体软件的广播功能完成集体授课。教师的操作过程通过广播软件同步显示在学生机上,每个学生都可以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当教师演示操作完成后,学生可以立即模仿老师的操作过程,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极其重视操作技能,因此这种方式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式,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4.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不断探索、甚至经历过失败而获得的知识经验最不容易忘记。教师应彻底撇弃以往“满堂灌”的教学传统,在讲授知识点时切忌大包大揽,这样势必扼杀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课堂内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由学生自主地用探索法、发现法去获得知识。
如在教学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文件的搜索”这节课时,有位教师在讲解了必要的操作步骤和基本的搜索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了以下“寻宝行动”的任务: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线索搜索一个宝藏,宝藏的名称分布在下面五条线索中,每条线索都给出宝藏的一部分名称。请同学们按顺序搜索每条线索,然后把每条线索提供的信息拼在一起,这就是宝藏的名称,最后通过搜索宝藏的名称就可以找到这个宝藏了。
线索1:文件名为Asia.doc,存放在C盘。
线索2:文件名是以E开头,主文件名由6个字符组成,文件类型为gif(扩展名)格式。
线索3:搜索在D盘的,文件名的第2个字符为f的文件。
线索4:只知道文件是在2005年10月25日建立和存放在D盘上。
线索5:只知道大小至少为85KB的,扩展名为doc的文件,存放在D盘。
当然,宝藏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调整,但教师选定的宝藏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如一段好看的动画或一个好玩的游戏等。线索的数量和内容取决于教学内容,其顺序安排尽量做到一环扣一环,使学生欲罢不能,不断地去寻找新的线索内容,维持较长时间的探索兴趣,从而完成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在完成线索2、线索3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使用通配符。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全场巡视,个别指导,及时找出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以便统一讲解。
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较好的方法是进行分组协作学习。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分组。但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小组长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做法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
四 结论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追求,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虽然已研究出了很多的成果,但在实施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甚至实施的时候找不着有效的着重点,以致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不到关键点。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适当合理地抓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抓住各个环节的具体设计策略和实施办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进行有效、高效的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老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并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平.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3]陈晓瑞、Stephen Keith.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8)
[4]李炳城.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融合[J].吉林教育,2010(9)
[5]王绍斌.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上),2011(6)
[6]邵超群.关于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6)
[7]辜伟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突出有效性的思考[J].江苏教育,2001(16)
[8]刘四湖.谈高一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中小学电教,2009(1)
[9]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1998(5)
[10]李玉龙.新课程课堂变化的若干问题探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邓凯.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12]何克杭.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13]祝智庭.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黄德群.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3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实践课;课堂教学;教学实效性
中学信息技术实践课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以及处理和应用的能力。笔者在进行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实践课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在进行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做了一些教学实践尝试,发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计算机的各种优势,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着显著的作用。
一、中学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是在了解和掌握中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发现自身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1)促进教学过程的具体化以及直观性。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考试的理论讲解一般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信息技术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课堂上进行整台计算机的解剖,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硬件以及软件组成;在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疑虑的程序,进行实际的运行。这样究竟可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计算机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2)有利于实行分层化教学,因材施教。在进行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学习进度的分层制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一些相关的教学课件实行个性化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实际教学的有的放矢。
(3)信息技术实践课可以消除计算机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通过信息技术实践课,学生就可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本质,学生可以在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中了解和掌握电脑的基本构成。像计算机键盘以及鼠标和光盘之类的名词相对来说也就不再是新鲜事物,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的对计算机学习的恐惧感,进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
(4)信息技术实践课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效率。在信息技术的施教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优势,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新颖独特,具有直观性,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二、中学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一些尝试
不同学校的计算机机房配置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教学方式的选择,进行不同的教学尝试。
(1)将信息技术实践课的总课时一分为二,一半用来讲解一半用来上机练习。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授,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机实际操作的练习。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第一次课中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操作指令和功能,在第二次的实践课中,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2)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中,信息技术的整个实践过程都是在机房里进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继续按教材的分析和理解,然后进行课堂演示,讲解完成后学生就可以自由上机。这样学生就可以及时的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在听和练的过程中就可以全面掌握计算机知识。
三、提高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有效的进行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提高信息技术实践课堂的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生动可感的讲解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时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课件简述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然后对学生布置应该完成的上机操作任务。在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及时进行辅导和检查。在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检查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浏览自己感兴趣的网络资源。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实际操作的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以及性格特点,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要注重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因材施教。这样就要求老师必须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老师可以利用好课前或者课后的时间,以朋友的身份加强对学生的了解,还可以在学生进行实际上机操作的过程中鼓励他们进行创新,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老师在信息技术实践课中要注重以身作则,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的实践课程是一门操作性以及技术性都比较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同时要进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实践,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实践课程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在进行实际的上机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及动手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就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实相辅相成的,提高中学信息技术实践课程的课堂实效性,就要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华.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1)
[2]龙娥.理论、上机、实践相结合——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J].考试周刊,2010(22)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5C教学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方案》等新课程文件已经颁布多年,但是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标准是什么?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新课程还在不断实施、实验和探索阶段。全国各地中小学已不同程度展开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但在教学质量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不断向纵深发展,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什么是“5C”教学法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化而实现的,即儿童在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过程中,通过同化功能,将探索的新知识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通过顺化功能,不断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依据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结合美国乐高公司的机器人教育理念,笔者提出“5C”教学法,即由:联系(connect)、建构(construct)、反思(contemplate)、延续(continue)和完成(complete)五个学习步骤组成。
联系(connect):以开放式的挑战或任务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的内容与他们以往的“知识库”联系起来,激发他们了解更多知识的愿望和创造力,唤起他们的兴趣。
建构(construct):也是“做中学”的阶段,学生们通过动手设计、构建现实世界中的模型,编写程序、完成方案,解决问题,从而在头脑中组合、创建新的知识结构。
反思(contemplate):通过开放式的思维和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们对他们建构的方案进行讨论、反思,加深理解,同时,教师适当地调整学生们的看法,鼓励他们继续建构,并对活动进行评价。
延续(continue):在学生们强烈的成就感和渴望解决更多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给以他们适度挑战,拓展任务,引导他们寻求更多的知识、技能。
完成(complete):教师对本次任务及知识点总结,通过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让他们从本次学习任务中找到新的问题和不足,把学生们又引入一个新的“联系”阶段,使他们在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过程中超越自我。
二、“5C”教学法实施流程
1.开始(start)
教师准备:分析教学任务,弄清楚课程目标是什么?如何解决教与学的问题?
分析学习对象,了解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起点情况。
分析学习内容,确定要教什么以及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
教学用具及辅助材料。
提出学习任务:教师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把学习目标告诉学生,使他们心中有数,围绕教学任务开展学习活动。
2.联系(connect)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激发学生求知欲、唤起兴趣。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聆听。
小组讨论、分析,思考任务并与“旧知识”联系起来。
动手操作、体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建构(construct)
教师活动:细化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料,组织学生自学,引导学生。
学生活动:根据任务,借助学习资料,小组合作,进行自学。
提出完成任务的设计与方案,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各小组代表演示完成的任务。
4.反思(contemplate)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任务,鼓励并表扬学生,提出问题,提供参考答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完成的任务,汇报完成任务的思路,指出好的和不足的地方。
小组讨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再次思考。
根据参考答案,修改和完善任务,找出规律。
5.延续(continue)
教师活动:适度加入挑战,提出新问题。
学生任务: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和技能,继续新的挑战。
联系已有知识,想办法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6.完成(complete)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评价表)。
学生任务:分享成功的喜悦。
分析失败的原因,在错误中学习和改进。
做出自评和互评。
三、“5C”教学法对建构信息技术课堂具有积极意义
1. “5C”教学法能满足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什么是高效课堂?反思我们以往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师的表演和学生的集体整齐;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忽略学生的感受和尊严;忽视课堂的情感活动;重视现成结论,轻过程和方法。反之,高效课堂一般指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从颁布新课程改革有关文件来看,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在: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社会所需要具备的实践、创新、自主、合作等能力。
“5C”教学法改变以往过于注重传授式、追求知识技能的一维目标向多维目标转移,构建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面向学生,使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
“5C”教学法从学生角度来说,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课堂上让学生明白:我参与学习了吗?参与探究了吗?参与发言了吗?参与讨论了吗?与人合作了吗?提出问题了吗?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5C”教学法从教师角度来说,这节课,我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料有效吗?我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技能认知水平了吗?有不关心学生的现象吗?课堂时间分配合理吗?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每一个环节目标都达到了吗?
2. “5C”教学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C”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一条重要的理念就是: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学生要完成任务,需要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需要团队协作和沟通,在教学过程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再生产,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创新思维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它帮助学生发现多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寻找替代方案或寻求最佳方案,挑战假设,提出新的想法;为解决问题,学生会自觉学习、获得新知识;为解决问题,只有提高沟通能力,充分表达思想才能赢得合作。
3. “5C”教学法充分体现信息技术课堂 “做中学”理念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Dr.Seymour Papert提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够体验强烈的成就感,这种体验远不同于单纯背诵别人的成就。“5C”教学法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做中学”,通过“做中学”建构解决方案,在 “反思”环节中重新思考、再次推论,找出最佳解决办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和答案,没有抄袭别人的结论,让他们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学习。通过“做中学”,学生在其头脑中建立自己的知识和理解体系,这种新的知识体系使他们能够创建更复杂的解决方案,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成功,并且在自我强化中循环。
综上所述,“5C”教学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一种真实而开放的学习环境,恰当的协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教师充当引路人,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自主地积极探索知识;学习资料和教材成为学生知识建构和学习活动的帮手;多媒体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工具、手段、方法,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认识、交往、协作的工具、手段和资源。“5C”教学法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讲台还给了学生,把书本还给了学生,在学生的脑海里没有“我们没学过,老师没讲过”这句话,而只有这三个字“我试试”。
【参考文献】
[1]初中骨干教师培训教材. 教育部——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2.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课程整合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渗透进越来越多的领域中,信息化的工作,它可以使工作过程变得生动、高效。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该融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要充分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工具,丰富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打开更开阔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的课堂教学能将教师所教授的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形象化、更便于接受的形态呈现在课堂上,使得数学课堂更形象、更直观,学生在轻松习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开阔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是目前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高效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内涵是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与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形式的整合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亲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根据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好玩、求知欲强的特点,教师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创设一些生动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围绕重点化静为动,提高认知技能。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上。而多媒体技术就通过直观、生动的课件演示,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构建。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教学重点是学会求相遇问题中的路程,难点是理解相遇问题中的相关术语的意思,弄清两个物体相向运动时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个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画出教材中静态的线段图或图像,难以将其中隐含运动变化的情形直观、便捷地展示给学生。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动态演示,教师可把相遇问题的图形、图像动态化、直观化。在这种动画式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学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从而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3.贴近生活丰富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信息密切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资源。因此,教师应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材料进行教学,以发挥材料的时效性。例如,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虽然在上小学前已经会一些简单的加法计算,但对加法所表示的意义,以及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三个鱼缸,其中两个鱼缸有鱼,另外一个是空的;接着两个鱼缸里的鱼同时倒入那个空的鱼缸,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这时再通过屏幕显示加法算式,并让每个加数都逐个由蓝色变成红色,同时配上悦耳动听的声音,做到数形结合、声情并茂。
4.激活思维,鼓励求异,培养创新意识。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小学生尤为突出,当表现成功时,就会越发激起再表现的欲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材料,把学习的自真正交给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如录制一些生活中的场景或将平时与数学相关的资料,以多媒体形式存入电脑,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段,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播放,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和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坚持课程为本的信息技术整合取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技术的有无、多寡和先进与否,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都应服务于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整合的过程中,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而偏离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在于“信息技术整合于每一节课或每一单元的焦点是课程的结果而不是技术”。在理解“整合”的目标时,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避免过于重视彰显技术优势,而偏离课程培养目标或忽视学生的体验和发展。
2.信息技术应与传统工具达成平衡。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学习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开拓了广阔空间。但是,它不能被用来代替基本的数学活动,如实际观察、直观感知、基本运算、逻辑推理等。因此,应当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纸笔运算、逻辑推理、动手操作、画表作图等的应用达到一种平衡。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把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丰富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之中。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方位考虑,将信息化教学方式融入教学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永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6
一、掌握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
首先,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性.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同的发展”.练习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让差生“吃好”,又要让优等生“吃饱”,练习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学习的要求.练习设计要相互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其次,课堂练习要注重开放性.课堂练了要有基础练习,还必须要有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挑战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式所束缚.
最后,课堂练习应具有生活实用性.学科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科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学科融为一体.这样的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热爱学科,让教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知识,学科知识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问题,运用学科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你教的这门课程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本身更感兴趣.
二、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
明确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关键是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课本的例习题、题是教材编写者精选的,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即其对理解、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解题策略形成都具有一定典型作用和潜在的价值.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充分发挥课本例题、习题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讨论、引申、拓广,由此及彼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如何从“题海”中解放出来,重要的一条就是挖掘例题、习题的潜在内容,引导学生向更广的范围、更深层次去联想,纵横引申,把所学知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归纳、演变,促进知识融会贯通,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解题方法和策略形成.其方法有:变式练习、一题多解、改变成开放题、探索题等.
例如,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2,-22),求它的标准方程.
不少教师认为该题太简单,只需设抛物线方程为y2=2px(p>0),再将点M代入即可,因而一带而过,甚至视而不见.其实在教学中若能积极加以引导,合理变式,学生将有很大的收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本题,给出变式练习.
深入变式1:如何改变上述问题中的条件,使得其解法分别是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2px(p>0),x2=2py(p>0),x2=-2py(p>0)?
此问题并不难,但能激发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和概括,让学生也参与到变式教学的问题设计当中来.
拓展变式2:已知抛物线关于坐标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2,-22),求它的标准方程.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应能想到用分类讨论手段解决.
变化变式3: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a,b)(ab≠0),求它的标准方程.此时学生仍可利用分类讨论解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照结果以及变式1中的情况,还是有可能概括出此时抛物线的方程可设为y2=2mx(m≠0),以避免分类讨论.
到此时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类比出变式4及其解决方法:
延伸变式4:已知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a,b)(ab≠0),求它的标准方程.解法是可设抛物线的方程为x2=2my(m≠0).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概括,参与问题设计,使得对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理解将更透彻、更深入.
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和阶梯式的设问,不仅分散了难点,更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兴趣高涨,便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与广阔性,从而发展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堂练习,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有一定“坡度”“难度”“密度”的习题,练习时注意加大知识间的“跨度”,变换形式间的“角度”,求新、求活,让课堂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让学生身处“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愈浓;做题终,趣不尽”的学习情趣中,那么我们的课堂练习设计就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柏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