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震中的感人事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范文1
记得去年的5月12日,一个让世界震惊的日子--汶川大地震,那次8.0级是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在那场大地震中,不光是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外国也纷纷捐献出了不少救援用具。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中国的团结感动了他们,也是因为在地震中的感人事迹感动了他们!
我记得地震发生的第三天,电视报道了这样一则感人的故事:地震中,一个幼儿园也变成了废墟。废墟下掩埋着几十个祖国的未来、花朵,但都已经成为了一个个可爱的小天使。经过解放军五十多个小时的苦苦寻找,终于在一块大石板下,找到了唯一生还的生命,那是一个小女孩,她的腿被压在石板下,无法动弹。她看见解放军叔叔们那么辛苦的救她,她说:“叔叔,我给你们唱首歌吧!”于是,一个稚嫩的声音久久的回荡在废墟中。当解放军叔叔们把她就出来,放到支架上时,她用虚弱的声音又给叔叔们背起儿歌来。
看完这则新闻,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那个小女孩一定是为了让解放军叔叔放松、不紧张,才唱歌背儿歌的,那他一定是忍着巨大的痛苦的!
现在,汶川大地震已经一周年了,我相信:只要我们人人献出一点爱,汶川的同胞就会忘记地震带给他们的伤痛,迈向幸福!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范文2
最近,我读了《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马小跳是怎样和芭蕾公主相遇的。主要的事情是这样的
大地震爆发好几天了,住在乡下的马小跳爷爷还是毫无音讯,马小跳心急如焚,有一天他看到报纸上报道一位小学生在大地震中英勇献身救同学的感人事迹,马小跳惊奇的发现,这位名叫马天宝的小英雄,居然是自己在乡下爷爷奶奶家见过的小伙伴“小非洲”……爷爷奶奶有消息了,可是“小非洲”却失去了自己亲爱的父母,在此之后,马小跳把小英雄带到了家中,在给他看病疗伤的同时,认识了一位小女孩,那个女孩因为脚受伤了,她认为就是这样才段了自己跳舞的生涯,而夏林果告诉女孩是她的没有自信。最后女孩得到了“芭蕾公主”的称号。最后马小跳和“小非洲”还有“芭蕾公主”成为了最最要好的同学。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我觉得,书中的马天宝很勇敢,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还救了自己的同班同学,但是却失去了父母。如果换成是我,我早就躲在一旁大声哭泣。而小英雄却忍受着这种失去的痛苦,还和马小跳一起度过难关,一起跳舞,一起唱歌。将自己的痛苦抛到脑后去。还和芭蕾公主一起爬山,他这种乐于助人、勇敢的精神,真是让人敬佩。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有没有动心呢?这一系列的书,都体现出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孩子,可以让你重温自己童年时的感觉。
二年级:落在阳光里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范文3
新教学理念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质疑的关键在于教师有效地激发与引导。我在执教苏教版第十一册《6.最后的姿势》一课时就遇到了学生质疑教材内容真实性的课堂意外生成案例。
二、案例描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无私大爱。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在应对学生对文本真实性的质疑时进行了有效的引导。
……
师:地震摧毁汶川东汽中学只用了短短的几秒钟。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读一读课文第8~10自然段,那是怎样的情景?
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师:这一句话和课文中的哪一句话相照应?
生: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师:至死都保持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谭老师像爱自己的小女儿一样爱着他的学生。
生:可以看出谭老师非常热爱教育事业。
生:谭老师处处在想着别人而不顾自己的个人安危。
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这样的行为更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优秀品质。此时获救的学生会说什么?
生:谭老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师:获救的学生还告诉记者:谭老师身上的血一滴滴地落在身下学生的脸上,几个学生吓得哭起来:“谭老师,你是不是受伤了啊?”谭老师硬撑着说:“我没事,放心吧!我鼓励你们一定要坚持,我当然就更得坚持了!记住我的话,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啊!不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放弃。”
后来才明白,谭老师其实是拼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给他们打气。他怕自己真实的状况会吓着学生,让学生增添恐惧,就一直硬撑着,每隔一段时间,便虚弱地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生:老师,我课前预习上网查阅资料时网上说谭千秋的事例是假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起来。其实对课文的真实性我在备课时也关注到了,课文中的天气描写以及谭老师所教的课程内容确实是有违真实的。看着几近混乱的课堂,我提高了声音)
师:同学们,其实这篇课文当中有些地方确实是有违真实的(同学们一听全都静了下来)。
师:地震当天的天气并不是阴沉沉的,谭老师当时教的也不是《人生的价值》这一课,但是,同学们都知道,文学作品有时为了追求文学效果是会做一些艺术加工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灵,看看谁最能理解作者的心声。
(生沉默了一阵)
生:老师,我感觉作者这样写虽然与当天的天气不一致,但是并不影响内容的真实,相反更让我们读起来感觉心里很压抑,我认为这样写比写当天的天气晴朗效果要好得多。
生:我认为作者写谭老师当时是教《人生的价值》这一课是有作者自己的想法的,其实谭老师教什么无所谓,关键是他的行为给我们所有的人上了一堂真实的人生的价值课。
师:是呀,同学们的回答让我很佩服,你们不仅认识了一位品质高尚的谭老师,而且你们更走进了本文作者的心灵,这就是作者的意图所在呀!谭千秋老师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可以说感动了全中国,人们纷纷伸出援手,支援灾区,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谭老师与其说是一位英雄倒不如说是一面旗帜,因为有了谭老师形象的存在,激励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更让全世界都惊叹中国人的团结。
(我再次请这位质疑的学生起来表达一下此时的想法)
生:其实,谭老师有没有救人网上也没说清楚,但是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谭老师的事迹感动了全中国,事件的真假再去讨论没有什么意义,我们中国需要这样的英雄,如果有灾难我也要做这样的英雄(鼓掌)
……
三、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范文4
一、读——识得庐山真面目
《林冲棒打洪教头》主要写林冲来到柴进庄上,被洪教头所逼与之比武,几招之内便将洪教头败于棒下,最后使之羞惭而去的故事,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紧扣人物特点展开对文本的解读。
师:林冲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他的为人怎样?他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非其他梁山好汉所能比。请大家读课文,用一个字加以概括。
生:让
师:大家看,一个“让”字概括了林冲的为人和人品,人品是最重要的,请大家读第三自然段前五行。
师:刚才概括出林冲的“让”,但有好多的让。齐读的五行,写的是什么让?前面加个字。
生:礼让。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品读3——7自然段,从而揭示出林冲具有的“忍让”“谦让”“退让”)
师:让是一种美德,让是一种胸怀,让是一种境界。林冲作为80万禁军教头,他真的是一个英雄,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人品高尚,让人称道。《水浒传》中有关林冲的故事还有《误闯白虎堂》、《林冲雪夜上梁山》等,都让我们感受着这位英雄的鲜活个性。课后去读读这些故事,去感受这些文字中表现出来的英雄形象,相信大家能读出属于自己的体会,拥有更多独到的见解。
二、辩——横看成岭侧成峰
《天游峰的扫路人》描写了作者游览天游峰时偶遇扫路人以及与扫论人的短暂交往,表现了扫路人自强不息的可贵品格。一位教师在教学此课时,精心预设了“辩论”教学板块。
师:“老人究竟累不累?”我们以此话题,分成正反两方展开一场辩论,好不好?
生:好!
反方:我认为天游峰的扫路人真累。瞧,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有九百多级石梯,能不累吗?
正方: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你只看到了天游峰高大、险峻的一面,忽视了天游峰美丽、迷人的一面。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令人心胸开阔,流连忘返。老人与山融为一体,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生活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简直就是神仙过的日子。
反方:老人只是在游山玩水吗?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这样劳动肯定累。
正方:也许老人很早就在天游峰担任清洁工作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就习惯了,他不觉得累。
反方:(不服气地)老人已经七十岁了,干这么重的体力活,还说不累吗?
正方:常言道,“铁不锻炼不成钢,人不运动不健康。”生命在于运动。老人清扫路面对自己也有好处。难怪,作者看他只有60 岁。
……
上述案例中,教师采用辩论的形式,通过“老人累不累”引发学生辩论,激起学生的无限想象。让学生以不同的视角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辩论就有了语言机智的显现,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语言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陶冶,智慧得到了启迪。
三、写——此时无声胜有声
《最后的姿势》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如何领悟谭千秋老师感人事迹,模仿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写颁奖词,就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生1:一位在大地震中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普通老师,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悄悄地倒下,却撑起学生美好的未来!
生2:他,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学生,用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那张开的双臂,那最后一个姿势,是同学们永生难忘的画面,我们都会牢记他那奋不顾身的瞬间!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
通过写颁奖词让学生领悟谭千秋的事迹及其人格精神,从而取得一种理想教育效果。学生在写颁奖词过程中,透过优美的文字,捕捉到明晰的意象,领略到优美的意境,体悟出深刻的意蕴,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认识得到升华。
四、演——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顾茅庐》写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先以简洁的笔墨交代了前两次拜访,第三次则紧紧围绕“诚心诚意”一词,按事情发展顺序描写得非常细致。一位教师在学习《三顾茅庐》后指导学生编写表演课本剧,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边演边学,知识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锻炼。
师:要表演好剧本,需要做那些工作?(演员、制做道具、服装、旁白、导演等。)
师:“不同人物的动作、说话神态是不同的,怎么把人物演好呢?”
生:“看影片。”“看原著研究人物不同的特点。”“根据情节需要设计。”……(借此机会引导学生继续阅读原著,从关注故事情节转移到关注人物特点上,提高阅读的层次。)
生:自由分组,根据剧本进行排练,时间大约一周。
生:表演并评比。
师:总结,师生交流这次活动的收获。(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谈,谈读原著的收获,谈表演的感受,谈这次活动中的成功和不足,谈自己也可以谈别人……活动不能走形式,在活动之前目的是明确的,活动之后一定要有反馈,和学生一起回顾走过的路,引导他们去感悟、去体会、去回味,再表达出来,这样的活动才完整,才能真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范文5
—题记
瞬间呼吸停止,瞬间空气停滞,笑声失落在蓝天里,蓝天失落在回忆里,回忆失落在梦乡里。
灾难降临的那一刻,爱,悄然无息地绽放。
曾经宁静、繁华的小镇瞬间成为了废墟,曾经幸福的充满着欢声笑语的家庭顷刻之间破碎了,一声再见竟成了诀别。
山崩地裂、草木含悲。曾经宁静、繁华的小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曾经幸福的充满着欢声笑语的家庭顷刻之间破碎了,一声再见竟成了诀别。谁也未曾想到,亿万中国人骄傲、期待的2008竟来得如此坎坷。但是事实也证明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曾经美丽的家园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废墟,给我们留下的却是不屈的人民,给我们留下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万众一心的精神。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从未服输,从未低头。
地动山摇的那一瞬间,我们人的本能应该是逃走,好好地保护自己,但是就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放弃了自己求生的机会,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别人筑成了一道道坚强的堡垒,以生命完成了他们人生的最后一页。
地震对我们国家造成了巨大生命财产的损失,社会各界的名人乃至小学生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纷纷慷慨解囊、捐款赈灾,也有一位当年唐山地震中的幸存者不分先后捐出了他全部家当的三分之一。废墟之上,许多的救援者不分昼夜地展开救援工作。一个个奇迹从他们的手中诞生,而他们当中有的人的亲人生死未卜,甚至有的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但他们仍然忍受着悲痛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亲情无价、可贵,但是他们把对亲人的感情化为对更多的人的大爱,这无疑是增添了亲情的光辉。
温总理,我们的好总理,在灾后几小时之内就踏上了开往四川的飞机。胡主席在灾后几小时就做出批示,全军开始奔赴四川灾区。全国人民自觉的开始动员。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无论多大的灾难我们都在一起,灾区现场的食品和相片冲击着我们的心灵,泪水不止一次的流淌。看到温总理看望孤儿时哽咽的声音,听到他在飞机上指示军队不管有多大代价,必须进城。当他知道彭州有十万被困群众时,在电话里大喊:“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说完他把电话摔了。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的爱护他的人民。总理说:“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我们最可爱的人——伟大的人民。灾难的时候是他们冲在第一线,冒着余震、泥石流、滑坡的危险,不顾疲惫,不顾个人安危,哪里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大雨之中他们在寻找着每一个可能的生命。泥泞之中他们坚定地前进。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只有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和爱!5月12日3时10分左右,绵竹市消防大队陈军带领消防中队第一时间赶往武都小学实施救援。
武都小学的教学楼坍塌了大半部分,下面至少埋压了一百多个师生。虽然没有特勤工具,但战士们很快徒手展开救援。十九岁的荆利杰第一个奔向了废墟,开始了长达三天时间地救援。
余震不断发生,钢筋和楼板摇摇欲坠,残存的墙体时不时往下掉,荆利杰全然不顾,手掌磨破了,手指头出血了,脚底被钢筋刺破了,荆利杰却一刻也没有停下来。13日,上天落泪了。雨中,荆利杰和战友们仍然没有停歇。
13日上午10时许,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教学楼的废墟在余震和吊车的操作中发生了巨大的晃动,楼板在摇,墙体在垮……二次坍塌!危险!快撤!消防指挥部下达了命令。
荆利杰从废墟中钻了出来。就在此时,他听到废墟中有个男孩在呼救!他转身就要奔向废墟,余震再次袭来,并引发了更大面积的坍塌。战友们和群众把荆利杰死死拉住,拖到了安全地带。
荆利杰跪在了地上。就在跪下去的那一瞬间,他哭着大喊:“我知道很危险,我知道进去了就可能回不来,但是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荆利杰本人也说过,自己不知道到底救了多少人,但是他脑海里想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救人,赶快救人!”
这句话触动了我心中的弦,它体现了一个人对生命的尊重,同时,也表现出了这个人善良纯洁得心灵,尽自己所能,只要有一丝希望,能够救活一个生命,都不会放弃!更加体现了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伟大的人民,我们伟大的党,在灾难面前更显示了我们民族的团结互助和坚韧不屈的伟大品质。从5.12到今天已经有三年多了,我却始终没有勇气提笔写下只字片语,可是,为了此时,我必须强忍住快要夺眶而出的眼泪,为了此刻,我必须重温过许久却仍然会让我心痛的地震报道。是的,我不够坚强,虽然对于我们这群90后的孩子,没有经历过苦难,没有经历过战争,也没有经历过饥饿,没有大灾大难,但是这次地震对我们产生的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心灵伤害是难以想象的。它让我们一下子明白了什么是灾难、什么是生死。它让我们明白了灾难和生死的真正含义。灾难的时候,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感人精神和做的感人事迹也让我们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许多事物的不正确的看法。
地震中的感人事迹范文6
然而,对于全国性的重大突发事件,作为地方性网络新闻媒体,如何摆脱复制粘贴的困局,发出自己的声音?还有什么样的新闻点可以去做?这是目前很多地方新闻网站所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这一全国性的重大突发事件,远在震区2000公里外的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以时效性、本地化、互动性、多媒体等为运作特色,在地震中搭建了一个“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畏艰辛、奋力拼搏”的网络报道与爱心互助平台,也为全国性重大突发事件中地方网络媒体如何报道进行了有益尝试。
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发声”
在重大突发性事件面前,网络媒体最首要的优势,便是“快”。作为地方性网络媒体,对于全国性的突发事件,在遵守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纪律的前提下,争分夺秒地予以反应,是此类报道中的不二法门。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浙江在线及时组建报道团队,快速有序进行报道。浙江在线严格遵守报道纪律,争分夺秒转载新华网、人民网《此次强烈地震发生在四川境内》、《国家地震局重新核定:四川汶川地震为7.8级》、《汶川地震后作出重要指示正赶赴灾区》等最新报道,在确保新闻真实性、准确性的前提下,凸显新闻时效。地震发生1小时内快速推出地震专题,滚动报道震情及后续的抗震救灾行动,介绍地震避险知识。报道一推出即引起网友关注,当天专题的访问量就突破120万人次。
伴随着汶川大地震,浙江部分地区也有明显震感。浙江在线及时派出记者赶赴浙江省地震局,了解第一手的权威信息,并于当天下午地震发生后一个多小时后的3点40分发出了快讯《四川汶川县7.8级地震对我省不会造成破坏性影响》、《四川地震杭州有微弱感觉接下来不会再有震感》等,第一时间澄清网上谣言,稳定人心。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浙江在线及时推出电子书《国殇!哀悼》和《为生命祈祷全国哀悼日记录》专题,并于19日下午派出10余路记者采访杭州各界哀悼的情况,滚动即时播报杭州各地哀悼活动,累计发出原创新闻50篇、图片20多组共80多张。
本地化:寻找最近的报道距离
快速反应,是地方网络媒体报道全国性重大突发事件必走的第一步。但若然仅停留于这第一步的复制、粘帖,则这样的报道,即便占有时间上的“先机”,也难逃在全国铺天盖地报道中被淹没的命运。惟一的出路,即是做足本地化。
在此次地震报道中,浙江在线就特别制作了《抗震救灾我们在行动――浙江四川跨越2000公里的爱心救援》、《牵手广元,浙江的爱与你在一起》等多个专题,突出报道浙江省委省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全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的积极态度和举措,突出报道浙江救援队伍在四川抗震一线不畏艰辛、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迹,突出报道浙江企业和社会各界心系灾区、捐款捐物的各类行动。
5月22日总书记到湖州视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以后,浙江在线迅速派出记者,到德清、湖州的生产厂家进行追踪采访,并以“总书记请放心送往灾区的浙江帐篷正在连夜赶制”为主题,推出专题,详细报道了当地生产企业加班加点,为灾区赶制帐篷的热烈场面以及四川籍工人为了抗震救灾,留在工厂作贡献等感人事迹。专题推出后,社会反响强烈,网友评价积极、正面。
在抗震救灾报道中,浙江在线也及时联系浙江省应急办、民政厅、卫生厅、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和武警、公安消防等部门,快速报道浙江省紧急行动支援灾区的情况,先后《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张劲松在灾区前方发来连线》、《好些急着捐款的市民电话打到了12345市长热线》、《浙江心理危机应急干预专家组到达四川地震灾区》、《浙江近百人医疗救援队14日上午紧急飞赴四川》、《主动请缨浙医二院抗震救灾小组今晨赴川》等原创稿件,并集纳了大量来自救援一线的报道,充分反映了浙江上下全力支援抗震救灾的生动情景,展示了浙江的良好形象。
在条件成熟后,浙江在线还特派了摄影记者跟随浙江省医疗志愿者队伍奔赴四川灾区,及时发回了来自一线的大量图片和报道,为原本仅停留于新闻转载和本地采访层面的报道第一次有了在地震灾区的自采新闻。
互动平台:网聚网友爱心
互动,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天然特性和突出优势,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地方新闻网站更需重视和利用这样的网络平台。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浙江在线十分注重搭建互动平台,吸引网友参与捐助、寄托哀思、奉献爱心,并将此作为网站抗震救灾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
地震发生以后,浙江在线论坛、博客上网友讨论深沉而热烈,多数帖文饱含着对遇难同胞深切悼念之情。整个论坛博客共有近5万条留言,2万余位博友参与抗震救灾讨论。浙江在线汇集网络评论和网友帖文,推出了名为《灾难中凝聚沉着的力量》的评论专题,并推出了“5・25我爱我同胞”抗震救灾主题感言征集活动,引起网上共鸣。 这样的互动也从“网上”走到了“网下”,让网络的影响力更为扩散。浙江在线联合浙江省慈善总合推出“心系汶川大型现场募捐活动”,分别在杭州解百、西城广场、西湖天地、断桥四个地点开展社会募捐,由工作人员和众多网友义工参与,共募集善款近6万元。
在“全国哀悼日”期间,浙江在线积极搭建悼念平台,吸引网友参加。19目晚,浙江在线网友自发在杭州府苑新村、西城广场、庆春广场进行集体哀悼活动,上千网友集体寄托哀思、为遇难同胞祈福。20和21日晚,这一名为“烛光祈福”的活动继续进行,网友们先后分别在杭城11个小区和武林广场开展悼念,并现场捐款,充分表达了浙江百姓心系灾区、守望相助的情怀。
多媒体:延伸网媒的触角
在全国性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将地方网络媒体的报道效果进行最大化?浙江在线也进行了一些新的有效尝试,在地震报道中,综合运用了多媒体、手机报等手段,使报道覆盖到不同的受众群。
特别值得一体的是浙江在线主办和发行的《浙江手机报》。手机报作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应用高新技术推出的新的传播平台,曾被誉为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作为国内首家省级手机报,《浙江手机报》成长迅速,目前收费用户数已达到90余万之多。在此次地震的报道中,连续《地震专刊》,让全国和省内的地震信息第一次时间发送到人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