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点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点考察报告范文1
关键词:生物电厂 上料系统 黄色秸秆
Abstract: taking Jilin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power plant as an example, on the current yellow straw biomass power plants feeding system reliability and economy are analysed. This article is on the final design of the feeding system of technical analysis, to better reflect the current biological power plant straw feeding system on the technical level.
Key words: biomass plant straw feed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TM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农安生物质电厂上料系统介绍
吉林农安县是农业大县,各类生物质秸秆产量巨大,该地发展生物质电厂具有很大资源优势。
农安生物电厂所需主要燃料---黄色秸秆由打包机在厂外料场打包成型后入厂,经主上料链板输送机入炉燃烧。
主上料输送:上料时,通过料场内秸秆捆自动抓斗起重机将汽车上或料场内一层八个秸秆包抓起并放在链板式输送机上,然后进入分配小车,通过分配小车合理分配至斜链板输送机进入锅炉。当链板式输送机有一条出现故障时可以用分配小车将料分配给另一条链板式输送机,以此完成上料。
农安工程在设计时优化原单一上料系统。改造内容如下:
(1)在原主上料两侧各增加一条带宽1200mm的平花纹带式输送机,用来输送在收购、打包、储存、运输、上料包过程中产生的散包及小包。
(2)设置独立料场,用以储存大量散料,同时设计增加一套辅助上料系统。
生物质燃料的供应是制约生物质电厂安全运营的重要因素,因地区、季节、价格等各方面的因素,黄色秸杆收集量有时难以满足锅炉的长期满负荷运行。此外,农安地区也产有大量灰色秸秆及散料,如玉米芯等,为适应燃料的多样性,于是在现有上料系统基础上增加了一条大倾角挡边皮带机完成辅助上料工作系统。
综上所述,农安项目共有三套燃料上料系统,能够很好的适应大包、小包、散包及散料的上料要求。
2、 农安项目与国内S生物质电厂的对照分析
我们将农安生物电厂与国内某生物质电厂(该厂自然条件、燃料组成结构等与农安项目差别较小,现已投产,以下称S生物质电厂)进行对比。
两工程来料条件相同,包括玉米秸秆(大包、小包、散料)、稻壳、稻杆、玉米芯(碎后入厂)等。
2.1干料棚内机械及运转状况
工程名称 干料棚内机械
农安生物质电厂 桥式抓斗起重机、破碎机(散料场)、抓草机、装载机等
S生物质电厂 抓料机、秸秆破碎机、稻杆破碎机、抓草机、装载机、刀辊切草机等
农安项目涉及各类机械,成熟度高,故障率低。S生物电厂新设备较多,且多为首次面世,运行故障具有不确定性,维修较复杂。据运行人员反映:抓料机、破碎机经常需要检修。
2.2打包及破碎情况
工程名称 打包及破碎
农安生物质电厂 干料棚内不设破碎,厂外打包。
S生物质电厂 干料棚内设破碎,大型 2台,小型2台
来料主要以大包形式,农安整包进入炉前,炉前自动解包。S生物电厂则在地面解包,解包场地占据了部分干料场区,解包作业与搬运机械交叉作业,易出危险。解包后绳体随燃料依次进入破碎机、皮带机、料仓、给料螺旋、分料螺旋,各设备缠绕几率很大。
2.3上料皮带
农安:原两条主上料链板输送机,改造后增加3条带式输送机(含1条大倾角皮带)B=1200mm。
S电厂:1条大倾角,B=1400mm,上料系统单一,无法适应生物电厂燃料多样化的要求。
对于仅用一条皮带维持正常上料的电厂而言,皮带机的维护保养显得尤其重要,一旦故障短期难以修复时,只得停机处理。
2.4上料系统运行状况
农安:黄色秸秆4条带,散料1条带,运行顺畅,无堵料。在遇到某台设备故障时,其余设备不受影响,仍可达到满负荷运行。
S电厂:单条大倾角运行多种燃料,输送黄色秸秆时堵料较严重,造成“带转而料不走”或者“螺旋转而不输料”,此类故障短时间内不解决时,将不得不降负荷运行,堵料严重时造成停机。另外料仓后分配螺旋、给料螺旋极易被大包绳缠绕,严重时输送效率低下,螺旋叶片变形及电机过载。
2.5炉前料仓问题
农安:不设料仓。
考虑到秸秆容重约为标煤的1/7,其发热量仅为标煤一半(湿度~25%),若设置料仓体积将会很大,且燃烧缓冲时间一般为燃煤机组的1/14或更少,以燃煤仓6H容积算,秸秆燃烧缓冲时间少于半小时,这对储料而言意义不大。此外也将增加耗费大量钢材。打包破碎后的黄色秸秆长度一般10~20mm,此种粒度和料流动性容易在仓壁和底面堵料。不设料仓,采用DCS设置自动定量给料,直接避免因设置料仓产生的堵料问题。
S电厂:设料仓。其容量~200m3,可储10余吨黄色秸秆,“L”形布置。若下方螺旋不存在堵料时,则可供锅炉满负荷运行半小时。但现实是,下方两级螺旋均易受包绳、湿秸秆缠绕,降低了螺旋输送效率,而不间断的秸秆来料终会导致料仓内堵料。此外,各类秸秆的超标运行也损坏了料仓底部的原有螺旋给料机,造成其叶片脱焊变形,大轴弯曲。目前该电厂在燃烧黄色秸秆时,采取了料仓“0储量”运行模式,即通过现场视频观察来料量使之直接落至下方螺旋,再经给料螺旋送入炉膛。散料(玉米芯等)上料时,因料流动性好于黄色秸秆,堵料相对少,可做适当储料。对于设备故障抢修所需的时间而言,半小时的料仓储料时间,并不宽裕。
2.6系统故障消除
农安:各条上料带(链)故障情况下可及时停机维修,不影响其他输料设备运行,可通过提高这些带(链)的上料量保持负荷不变。
S电厂:料仓前,遇到堵料,上料量降低,负荷降低;设备故障时,检修不影响其它设备,但须通过其他设备上料以满足上料量。料仓后,遇到堵料,上料量降低,负荷降低;
设备故障(指螺旋)时,须停机检修,坚持运行会影响相邻螺旋上料,上料量降低,负荷降低;提高其他轴转速时,对轴及叶片磨损大,且缠绳状况更严重。检修时需停机清理料仓内大量积料,同时进行焊接及其他维修时应避免明火,以防火灾。
2.7其它问题
农安:改造后,分料小车一用一备,小车机械故障率低。
S电厂:锅炉带料仓,现场配以相应辅助设备,包括布料器、料位计、料仓侧除尘器等,运行中这些设备均未投入(效果不明显或显示不准);
对于雨雪季节燃料普遍含水量高这一问题,有个别生物质电厂投资建设了一套秸秆干燥设备(约200万),但据反映全年不运行时间居多,设备维护费用高。该类烘干设备目前未大量推广,技术尚在摸索阶段。热源基本采用烟气(~124度)、蒸汽或电加热,考虑到秸秆随带输送停留时间短,含水高、形状差异性大,比容大等特点,实际干燥效果未必理想,且投运后是否损害皮带尚待考察,另外秸秆受热后产生的大量蒸汽会污染工作区域。我们认为,与其投资上一套并不成熟且长期闲置的干燥设备,不如加强燃料管理对秸秆采取自然干燥的方法更为节省、可靠。
结合目前多家生物质厂家目前运营状况,我们认为有几点还是值得借鉴:
(1) 黄色秸秆采用螺旋输送时,对秸秆湿度、长度要求较高,故丝状的、纤维状秸秆燃料不建议采用螺旋给料机输送;
(2) 在离电厂比较远的地方,大包来料是合理的,密度大,运输成本降低;
(3)大包来料后须解包,炉内解包优势大于单独人工解包;
(4) 整体燃烧大包(相对密度高),上料系统才会有更多时间缓冲;
(5) 燃料破碎后粒度大(如黄色秸秆),比容大,流动性差时,不建议设料仓;
(6) 尽量减少,避免重复性单位燃料的操作,如小包变大包,秸秆的二次破碎,二次搬运等;
(7) 尽量采用成熟机械产品;
(8) 尽量以机械方式替代人力操作,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
3、建议及结论
农安项目设计中我们力求更多地吸纳当前同类生物质电厂上料系统的优秀技改成果,不断优化设计,在设计角度力所能及的完善和处理好每个细节,力求该工程上料系统故障率更低,可靠性更高。
农安生物质发电厂相比较S生物电厂的优点如下:
国内有类似电厂的成熟运行经验,且上料系统可靠稳定,经济效益好;
能够适应多种燃料的燃烧,包括大包、小包、散包及灰色散料秸秆等;
经过改进之后将基本无堵料、膨料现象;
上料系统有防回火等安全措施;
所烧大包密度大,形状规整,适合燃料的大量收购、运输、储存、上料;
上料系统自动化程度较高,能够节省大量人工费用;
上料系统所用抓斗起重机可一次性抓8个大包,共4吨左右,能够很好的解决上料系统上料难题。
景点考察报告范文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学科教学;实践;思考
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这就说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型人才居多,与社会需求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还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不高。通过加大与强化各学科实践课教学的比重和力度是目前各高校为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动手能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在学科实践课教学中有机运用“项目教学法”能较好地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目标。
一 项目教学法的涵义及基本程式
“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思想、自适应学习理论和探索性学习架构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过程包括收集信息、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实施落实、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其基本程序和模式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项目。项目的选取是成功的关键,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选取的项目应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与实践性。
2 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包括采用的实验方法(观察、调查、实验等)、步骤、内容、时间、地点、仪器设备等,并需得到教师的认可。
3 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认真细致地观察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所有现象,并准确无误而又完整客观地作好记录,用文字描述或用数字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
4 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研究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评价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关的证据是否支持研究结果?从证据到解释的推理过程是否明显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从相关的证据中是否还能推论出其他合理的解释?等等。
5 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研究问题、程序、证据、提出的解释),与他人交换意见。使其他学生有机会就这些成果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能够引发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他们所提出的解释三者之间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最后由老师进行评分。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二 项目教学法在本科学科教学中的实践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设计与组织项目教学实践活动,笔者作了一些尝试,下面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生态旅游》课程教学为例探讨。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项目。针对目前我国不少旅游景区盲目追求时尚,在并没有真正明确“生态旅游”的涵义、原则及标准的情况下,匆匆冠上“生态旅游”之名开展名不符实的生态旅游活动的现象,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生态旅游知识,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及所见所闻,对目前被评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一些著名景区进行讨论和分析,找出它们尚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此确定我们开展项目教学的活动内容和方向。
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老师再引导学生优化和集中问题,确定项目目标和内容。如经学生讨论统一思想后,我们将考察调研“全国生态旅游示范景区――桂林市蝴蝶谷瑶寨生态旅游景区”作为“项目”确定下来。同时拟定十项考察调研内容与任务,具体为“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特征、景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现状、景区生态旅游景点开发设计、景区生态旅游活动项目设计、景区生态旅游线路设计、景区生态旅游商品设计、景区生态旅游营销方案策划、景区现有生态旅游景点生态导游词撰写、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培训、景区与社区居民的矛盾及处理对策探讨”。要求每项任务由5人一小组合作完成,最后每小组提交一份考察调研报告或设计方案,同时制作PPT将考察结果和设想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2 指导学生进行项目教学的相关准备工作。相关准备工作包括理论知识的准备及各种工具的准备。理论知识准备:要求学生复习强化生态旅游特征、原则、标准、规划、设计、管理等基础知识,同时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国内外生态旅游开发较成功的案例等;工具准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考察任务,准备必要的数码相机、录音机、笔记本等。
3 引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让学生针对项目内容与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如具体的实施计划、安排、程序、时间及每个成员在小组中的工作分工以及各种突发和意外事件的应对措施等。要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中的小模块上,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计划框架。
4 指导学生实施活动过程。按照已制定的活动计划实施实践操作。第一步是实地考察调研。由于考察的对象是景区,且景区地处市郊,同时牵涉到景区接待工作及交通工具等具体事宜,所以第一次考察调研活动由老师带领统一前往。要求各小组根据小组既定计划,自行到相关部门和景点开展调查、访谈、考察、拍照等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强调如果此次活动未能完成既定计划,则可根据项目任务需要自行安排时间再次前往景区调研,直至完成全部计划。第二步是资料整理和统计。要求学生将调研得到的文字、数据、图片等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并形成图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监督、检查、示范、解惑作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创作和发展空间。
5 组织学生进行效果展示、交流与评价。项目活动的最后环节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PPT汇报展示各小组的实施方法、过程、现象、结论以及相应策略等。相互提问、质疑、答辩,与他人交流意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从而使该项目活动更具科学性和更有意义。同时,在全班开展评比活动,评出“最佳方案”、“最佳报告”、“最佳创意”等奖项。最后,根据小组、个人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老师总评,并以此作为学生的实践考评成绩,教师对
每个学生付出的努力均给予充分肯定。
三 项目教学效果与思考
通过上述的项目教学活动,全班共提交了考察报告和设计方案共9份,报告中对该景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动植物资源、民族风情、科考价值、开发生态旅游优劣势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指出该景区现有旅游产品开发欠缺或不当之处以及社区居民环保意识亟待提高等意见。事后这些报告及设计方案均被作为该景区未来发展规划意见提交董事会讨论,不少意见和方案已得到肯定并予以采纳。其中“景区与社区居民矛盾及处理对策探讨”小组,通过设计“社区居民对景区旅游所带来的影响的感知以及居民对景区旅游发展的态度”调查问卷,获取了社区居民对景区旅游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影响的感知以及对景区未来发展所持态度等一手资料,并通过走访了解了社区居民与景区之间的矛盾成因,最后提交的“蝴蝶谷景区社区居民态度与旅游开发对策”调研报告,为当地政府部门较好地协调和解决该景区与社区居民之间矛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操作指南,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由此可见,在本科学科实践课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调查研究、敏锐观察、大胆质疑、活跃思辩、摄取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为将来从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由于项目活动成果可以很快地服务于生产实践,学生因此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将激励和鼓舞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当然,如何使“项目教学”较好地落实到本科学科教学中,这一问题目前在教育界仍处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笔者在经历了一些教学探索后,有以下几点思考:
1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项目内容既要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并尽可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来确定,做到项目活动被大多数学生喜爱且能顺利实施和完成教学目标。
2 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小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因为学生各有所长,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3 在组织项目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因为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指导要及时,采取启发式和提示性指导。同时,肯定学生所有的探究活动,尤其对失败的探究也应给予探索价值的肯定。
景点考察报告范文3
1、江岭风光:
这是婺源田园风光的代表。从江岭开始,公路始终在山间盘旋,从江岭向下看,只见层层梯田,曲折的线条,山谷盆地中的小河,河边聚集的三、四个村庄,四周围绕着青山,构成了一副极美的婺源农村风光画卷。
2、高山平湖:
婺源北部多山,夹在山间的为一条条的小溪小河,因地势特点,这些小河落差极大,水能资源丰富。因此在这些小河出山谷的隘口,筑起一道道短短的大坝,依靠四周的高山便可把这些水截住,因而在高山的环绕下,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湖泊,这就是镶嵌在青山之间的高山平湖。
山区的湖离不开山,因此山水相映便是这种湖光山色的美了。而婺源的湖更离不开点缀在湖边的村庄,这一个个的村庄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更宛若世外桃源一般。让人看后油然而生在此长住的念头。这就是婺源的湖泊给人的想象。
3、庆源古村:
婺源的村庄历史都比较悠久,但为何庆源如此吸引人呢?应当是村庄与环境的自然巧妙地融合,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吧。
说庆源村为世外桃源一点也不为过,它四周大山环绕,我们乘车在不断的上山,又不断地下山,令人怀疑前面除了山还是山,但反复之后,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宽阔的山间谷地,而庆源就在这大山的环抱中,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村庄沿着一条湍急的小溪两岸而建,呈一长长的船形,而村中央的一棵1300多年的古银杏树就是这艘船的桅杆了。沿着村庄河边的青石板街道而走,每隔十几、二十米便有一座长长的石板铺成的小桥,供两岸的人行走,依河的店铺多在河边建起供行人休息、纳凉的长条靠椅,这就是庆源一个极具特色的美人靠了。
村庄到处种满了梨树,依河还有桃树等,村庄外是大片的稻田,我于3月底去过一次,开满了油菜花,远远望去:金黄色的油菜花、村中雪白的梨花、溪边粉红的桃花,加上粉墙黛瓦徽式古民居,这一切令人惊叹:好一个世外桃源。
村庄中保留有:“大史弟”、“大夫弟”、“资政弟”等官宅;“福绥堂”、“敬慎堂”等商宅。
4、去这些地方的沿途风光:
从江岭开始,公路始终在山间穿行,一路风光十分优美,从一级站开始,湖光山色始终出现在公路边。从去段莘大路转向庆源的途中,是观赏高山平源的最佳地点,随着山势的上升,湖泊一点一点地出现在眼底,这时选择一个地方下车或索性徒步都是一个好的决定。
二、交通问题
江岭、高山平湖、庆源的交通极为不便。强烈建议自驾车或包车前往。甚至可以选择徒步。
1、乘当地的交通工具:
当地经过江岭、高山平湖的车有到段莘、官坑、庆源的车,但车次很少,早上多从这些地方去县城等大乡镇,近中午返回,庆源村为公路尽头,这个村每天有一趟中巴,往返县城一次,二辆农用车去晓起、江湾等地。因此坐当地的交通工具极为不便。
2、包车或自驾车:
①从江湾或晓起包摩的去,估计有半天时间就差不多了,价格应当在40元左右。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随意,而且完全可以观赏沿途的风光。适合二、三个人的游客。
②如果有四人以上,建议包车前往,一般可以包当地的面的甚至是农用车,价格还便宜。估计应当在100元以内,半天时间。
③自驾车,这是很方便的了,只是注意安全驾驶,稍后我会专门介绍。
3、徒步:
如果是从晓起出发,乘车虽然感觉距离比较远,但多是在山中绕来绕去,实际上直线距离并不远,因此,也可选择徒步,从晓起出发,大约一天时间走完,到达庆源,沿途多有青石板小路。因时间关系,没有仔细问清怎么走。建议走一处问一处,注意的是高山平湖在当地要说是去“一级站”,然后从这徒步去庆源约5公里。
也可以选择一般徒步,建议选择从高山平湖到庆源这一段,如果是坐当地的交通车,在去庆源的路口下,从这里徒步到庆源也就四到五华里左右,而车辆却要在山上绕来绕去十几里,当地人说乘车与走路的是差不多同时间到。
4、路面及安全问题:
如果是包当地的车,他们熟悉路面,基本上是放心的。但游客自驾车来要小心为好,从晓起到江岭,虽然是沙土路,但安全是没问题的,路面平整,转弯弯度小,坡度不大,但从江岭开始,多为在山间的盘绕的公路,路面没什么大碍,但弯度极大,有多个180度的大弯道。小心驾驶,特别是从高山平湖到庆源这一段,路面状况差,路面窄,弯度大,一定要小心。但这一般的风光还是很好的,虽然一路艰难,却也是值得的。
三、住宿情况:
这些地方的食宿接待能力很不完善,一般建议是一日或半日游,但旅途中多不能按计划完成,不能按预订的计划去选定地方住宿或者吃饭,那么这些地方的情况怎样呢?
1、江岭:在江岭有三个村庄可以去投宿与吃饭。一是山上的江岭村,二是山下的东岸村和西岸村。这此地方的一些农家有接待能力,多为五人左右,吃饭问题只能在住宿的农家解决。每年的油菜花开季节,是江岭的旺季,多为三月中旬到下旬这段时间。
2、高山平湖:当地称一级站,这是一个比较繁华的村庄,有几家饭馆:如足云酒家,可以接待二十人左右的吃饭。这里还有一个宾馆,是80年代建的电站招待所,是电站修建专门为婺源人夏季避暑的一个地方,看上去还是挺新的。条件应当是不错的。
3、庆源村:庆源村开发得少,村庄里还未出现营业性的饭馆,只有村委会一个食堂。农家旅馆已经有了,村庄里有一位中学教师詹云生开的家庭旅馆还是不错的,可以住8人。因同是教师,我这次就住在他家。在庆源吃饭问题只能找住宿的农家解决了。詹云生老师家是包晚餐、住宿和第二天的早餐,25元/人。电话是:0793-7256152,另外离他家不远还有一家,詹志德,他家没有电话,在庆源村民风还是很淳朴的,在投宿的村民家里感觉都不错,庆源村还有其它农家旅馆,没有一一调查清楚,如果在这里要投宿的,可以去问一问。估计这个村的住宿接待能力为50人以下。
这里的住宿接待条件还比较简陋,驴者要有心理准备,吃饭的口味也没有专门的餐馆里的好。
四、旅游建议:
这三个地方适合半日游,具体建议如下:
1、包车、自驾车半日游:从晓起出发,约中午前后返回,可在一级站吃中饭。下午安排去北线延村、思溪、清华等。
2、徒步一日游:从晓起乘车到江岭,2元/人,包摩的估计5元/人。从江岭开始徒步到一级站(高山平源),再到庆源,在一级站吃中饭,到庆源投宿。
3、计划去段莘、官坑徒步到北线的浙源岭脚的,可以从晓起出发,游这三个地方,到段莘吃中饭,然后下午开始徒步。
以上安排是以晓起出发为中心进行,具体怎么安排灵活而定,仅供参考。
五、存在的问题:
这三个景点过去都无需门票,没有一点商业气息,因而也是一些游客推荐去的原因。但自今年春节以来,庆源已经开始收门票了,而具定价为15元/人。比北线的理坑还贵,幸好可以与他们讨价还价,一般可还到10元/人,学生证一样可半票。
景点考察报告范文4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格局;生态功能分区;峨嵋峰
中图分类号 X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1-0155-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1.026
自然保护区景观开发利用不断改变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由此产生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自然保护区内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使纯自然景观向自然―人工复合景观面貌改变;道路等线状人工景观要素的建设分割了保护区内许多自然生物群落和种群,降低了自然景观的连通性,提高了其破碎度,破坏了生物群落中内部种的生存环境;人文景观的修建,促进了局部生态环境的退化和干扰廊道以及人工斑块的扩大,引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现较大的改变。因此,通过对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及其实证的研究,以期把自然保护的重点转移到景观尺度[1],优化自然保护管理方式,降低人为干扰进而达到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环境加以高效保护的最终目的;对维持自然保护区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功能,充实自然保护区研究理论,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概况和资料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福建省峨嵋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植被和生物资源,是福建省重要的亚热带天然林区之一,地貌类型以中山为主,山间盆地呈串珠排列,海拔400 m-1 714 m;保护区为闽江的发源地之一,是泰宁县西北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介于117°00′- 117°06′E,26°56′- 27°03′N,总面积5 41816 hm2,其中林地面积5 13720 hm2,占总面积的9481%。
12 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主要包括研究区1∶1万地形图、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林相图、泰宁县1∶5万林相图等相关图件,福建省泰宁县峨嵋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综合考察报告等相关资料。其中1∶1万地形图、1∶1万林相图、泰宁县1∶5万林相图、福建省泰宁县峨嵋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综合考察报告从泰宁县林业局获得;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从泰宁县新桥乡土地所获得。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调查方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图书馆、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等,查阅国内外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全面地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2-11];通过实地调查广泛收集研究区域(福建省峨嵋峰自然保护区)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图件。
22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法
利用野外调查收集到的自然保护区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图件,在GIS软件支持下,将自然保护区有关图件数字化,并提取景观斑块信息,统计各类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和周长,运用景观分维数、伸长指数、破碎度和景观多样性等对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分析。通过定量描述景观生态格局与异质性分析景观结构、功能,从而对景观内在规律性进行分析和描述。
23 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
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模型为:Ai=Ki×(Mi+Ni) (i=1,2,3,…n,式中:i为第i评价单元,n为评价单元个数,Ai为第i评价单元适宜性等级值即阻力参数,Ki为第i评价单元的高程限制因子,Mi和Ni分别为第i评价单元的坡度等级和地表覆盖类型)。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主要考虑通过多个限制因子量化图层的空间叠加,为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功能分区提供科学依据。
陈传明: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1期3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将研究区的相关图件通过扫描变成栅格图像,提取景观类型、边界、居民点、植被、道路、农田、河流等各层的信息,利用GIS软件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跟踪数字化,转化为矢量数据。利用Excel软件对有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详见表1)。
表1 峨嵋峰自然保护区景观结构指数
Tab.1 Structure indices of landscape in EMeiFeng nature reserve
景观类型
Landscape type[]斑块数(个)
Number of patches[]面积
(hm2)
Area[]周长
(km)
Perimeter[]分维数
Fractal dimension[]伸长指数
Elongation index[]破碎度
Degree of fragmentation[BHDG5.4mm]居民点景观[]48[]2715[]1492[]1314 63[]2863 41[]1767 96[BHDW]农田景观[]45[]18581[]553[]1320 98[]4056 87[]0242 18[BH]道路景观[]2[]9303[]4792[]1366 63[]4968 27[]0021 5[BH]湿地景观[]1[]1281[]239[]1087 15[]0667 76[]0078 06[BH]河流景观[]4[]10889[]11201[]1473 32[]10734 03[]0036 73[BH]常绿阔叶林景观[]17[]55408[]4765[]1208 86[]2024 31[]0030 68[BH]落叶阔叶林景观[]3[]9714[]835[]1108 87[]0847 2[]0030 88[BH]针阔混交林景观[]21[]1 78402[]10599[]1219 96[]2509 37[]0011 77[BH]暖性针叶林景观[]30[]72048[]7023[]1237 88[]2616 45[]0041 64[BH]温性针叶林景观[]17[]55471[]4924[]1212 99[]2090 67[]0030 65[BH]草甸景观[]2[]3096[]585[]1152 87[]1051 37[]0064 6[BH]山地灌丛景观[]7[]4625[]933[]1188 97[]1371 91[]0151 35[BH]竹林景观[]41[]1 20283[]1088[]1252 67[]3137 09[]0034 09[BH]合计[]238[]5 41816[]63798[]1345 45[]8667 24[]0043 93[BG)F]31 景观总体特征分析
从景观的斑块数量分布及百分比来看,研究区内各个景观所拥有的斑块数不均匀,存在2种情况:一是斑块数与景观类型面积相对应,面积大,斑块数也多,如针阔混交林、竹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面积小斑块数也少,如湿地、草甸等;二是景观类型面积小,而斑块数较多,如居民点、农田等。从景观类型的面积、周长分布看,针阔混交林、竹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景观是研究区的主导景观类型,其面积之和为4 81612 hm2,占总面积的8889%;周长之和为38191 km,占总周长的5986%;各景观类型拥有的面积、周长极不均衡,景观类型的周长分布与面积分布相一致。研究区以森林景观为主,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发挥森林生态功能与价值对于研究区景观生态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区内的居民点和农田景观斑块数量多,面积小,景观分散,在景观生态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为因素的影响,采取居民点外迁、退耕还林等措施。
32 景观分维数和伸长指数分析
研究区内的河流、道路、农田、居民点景观的分维数大,说明这些景观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湿地、落叶阔叶林景观的分维数小;常绿阔叶林、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竹林景观的分维数在123左右;草甸、山地灌丛景观的分维数在116左右。研究区内的伸长指数分析的结果与分维数基本相似,表明景观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与景观所受到的人为干预程度有密切关系。由于受到人类的干扰,研究区内的森林景观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连续性,在景观生态开发中,通过构建大型的森林景观斑块,保证森林景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发挥森林景观在研究区中的生态功能作用。
33 景观破碎度分析
景观破碎度是指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它直接影响自然保护区内物种的繁殖、扩散、迁移和保护,景观破碎度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布是相似的。研究区内的居民点景观破碎度最大,农田、山地灌丛景观破碎度较大,针阔混交林景观的破碎度最小,说明人类活动强度越大的地方,景观破碎程度越大。采取居民点外迁、对农田等景观进行优化配置措施,达到减少景观破碎化,提高景观的价值。
34 景观多样性分析
景观的类型多样性是景观异质性的度量,决定了景观空间格局和斑块的多样性。景观的类型多样性包括类型面积的多样性、类型周长的多样性和类型斑块数的多样性三个方面,峨嵋峰自然保护区景观的类型面积多样性指数为0817 25,类型斑块数多样性指数为0922 34,类型周长多样性指数为0962 58。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景观改造和利用,增加研究区的景观多样性。
4 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
41 确定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限制因子
研究区地处闽西北内陆山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植被与景观生态系统中所有过程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植被具有重要的生物指示作用,林地是动物的栖息地、当地特有物种的源地和保护地,所以,植被特别是林地成为研究区极其重要的保障因素。研究区的地形和地表覆被类型是影响其景观分异和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它们不仅控制着土壤的发育、水文状况的分异,而且决定着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为保障研究区的特有物种,可采用维护与优化其原生生境要素即景观要素的手段来进行间接保护,可着重从影响研究区植被景观的因子入手,通过适宜性评价来识别出研究区发展和保护林地的关键地段,获得景观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
为识别研究区发展林地的关键地段,以高程、坡度和地表覆盖类型为指标对其进行发展和保护林地的适宜性评价。随着山地海拔的增加,引起土壤、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呈现出较有规律的垂直分布,高程是植被发展的重要因子,坡度影响土层的厚薄和植被的发展,土地覆被类型较为直观地反映了林地发展的适应性程度。研究区海拔在400-1 714 m,居民点集中在500-900 m,沟谷洼地集中在500 m以下,农田集中在500-900 m,据此,同时参照泰宁县土地适宜性评价因素分级指标的选取,并考虑研究区地貌组合的完整性,将研究区景观分级如下:按高程分为>900 m、500-900 m、<500 m;按坡度分为<15°、15°-25°、25°-35°、>35°;覆被类型主要以前面的景观分类为基础,同时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林业基本类型和林相图等,做适当的修正归并处理,参加评价的类型为林地(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竹林等)、农田(旱地、水田)、水体(河流、湖泊、坑塘、水库、湿地)和建设用地(居住点、交通)、山地灌丛、草地等。
42 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根据以上适宜性评价的限制因子的分析和确定,结合研究区的实际,评价原则主要有:①由于研究区的地貌以中低山为主,高海拔的山地较低海拔地区及沟谷地带具有较高发展林地的优先级;②随坡度的增大,发展林地的优先级增加;③现有林地作为主要的保护对象应作为发展林地的优先地段;④缓坡耕地,尤其是低海拔地区的缓坡耕地,应作为基本农田加以保护[12]。
43 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过程
对研究区的1∶1万地形图进行数字化,得到数字化等高线图层,把等高线图在ARCGIS的3D模块中通过线性内插建立研究区的TIN,再把TIN转化为Grid,生成研究区的数字高程模块(DEM),在此基础上依据评价的限制因子和景观分级标准,分别生成研究区景观高程分级图和坡度分级图;将坡度分级图和地表覆被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生成以坡度和类型两项指标为标识的空间单元;基于评价的原则,按发展林地的优先程度分别对每一个空间单元进行差别分析和类型归并、排序,得到按优先级排序的空间单元;将合并后的图层与高程分级图以乘积的形式进行叠加,得到以发展林地的相对优先级为属性的空间单元,以此优先级系数作为各评价单元的阻力参数,形成景现阻力表面。
5 景观生态功能分区
51 “源地”的确定和景观耗费表面的建立
研究区中的山高坡陡的地段,是河流的发源地,是景现中涵养水源的关键地段,这些地段开发利用难度大,受人为干扰的影响较小,自然植被保存相对较好,拥有丰富的本地物种和稀有物种,是景现中物种流动的主要“源”和“汇”。研究区内以山地为主,在相对海拔较高且距离居民点和农耕地较远的地带,选择一些面积较大的现存林地斑块,特别是具有一定地域代表性的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作为研究区内景观的“源”和“汇”,这些“源地”的保护将会对景现整体的水循环和野生动植物等的流动产生关键作用。
根据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得到的景观阻力表面,借助ARC/INFO的空间扩散分析模块,并采用公式ABi=min∑n[]i=1(Sk×Tk) (i=1,2,3,…n;k=1,2,3,…m;式中:ABi为第i单元到源地的最小耗费;n是景观基本单元的总数;m为源地到第i单元所经过单元数;Sk是第k单元与源地的距离,Tk 是第k单元的阻力值),计算从“源地”到各景观单元的最小耗费值,形成景观耗费表面,以反映物种空间运动的趋势和潜在可能性[13]。
52 景观生态功能分区
根据研究区的实际和景观耗费表面的分析,进行研究区的景观生态功能分区。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内部景观生态功能分区,有利于对景观生态保护和生产活动进行管理,有利于对景观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1)景观生态保护核心区。为确保研究区大型植被斑块的完整,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分区时先确定必要保护的景观要素,构建出不可替代的基本景观格局[14]。研究区最优先保护或建设的景观格局是几个水源涵养与本地物种保存所必须的大型自然斑块――现有植被保护良好且离人们活动区有一定距离的自然地带,即“源地”区,核心斑块主要依据景观耗费表面的“源地”区来选择。该区面积1 77133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269%。该区由于远离人类活动的集中地带,是本地物种的衍生源地、水景的水源涵养区,应以封山保护为主,仅供观测研究,禁止任何形式的生产利用。
(2)景观生态保护缓冲区。景观生态缓冲区处于核心区的外侧,保存着较完好的原生性植被生态系统,分布并栖息着众多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该区面积2 87406 hm2,占总面积的5305%。该区与核心区在生物流交换和景观连通性上息息相通,对维护核心区的生态整体性具有关键作用,可保护核心区的生态过程和自然演替,减少外界干扰带来的冲击。该区可在不破坏其群落环境的条件下,开展科学考察、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等活动。
(3)景观生态开发区。景观生态开发区与核心区之间有缓冲区相隔,这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一定的抗干扰能力,有较高的景观耗费值,该区面积77277 hm2,占总面积的1426%。该区是探索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不破坏原生性植被和有效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前提下,对景观进行适度利用,从景观生态保护角度,该区要协调好景观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对各种经营活动的污染要严格控制和清理,各类交通工具应该使用环保型。
6 景观生态化设计
61 景观斑块的设计
景观生态开发区的景观斑块所对应的功能有景点、宿营地、服务设施等,景观斑块生态化设计构想为:①景点的选择,要体现景观资源特色,充分考虑景观固有的结构及其功能,选择那些具有独特性、神奇性、有吸引力的景观进行开发;景点的设计要注重同类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异类景观的镶嵌性和异质性。②宿营地、服务设施建筑的实体设计要与环境融为一体,人工建筑的斑块与天然的斑块相协调,进行生态化设计[15]。③景观斑块的空间设计是景观生态开发区内必要的服务设施采取分散式的设计,使服务设施建筑与周围景观相协调,景观生态开发区周边消费场所采取集中式的设计,可共享服务基础设施,缓解对研究区内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62 景观廊道的设计
景观生态开发区的廊道所对应的功能有河流、交通路径路网及其两侧的林带等,景观廊道生态化设计构想为:①区间廊道的设计应该尽量使道路的过客量与环境容量相一致,道路施工尽量利用接近自然的无污染材料。②区内廊道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进行,对生态敏感区应加强生态保护,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通道,连接各景点的廊道长短要适宜。③景观斑块内廊道的设计充分利用林间小路、河岸等作为廊道,并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16]。④林带的设计要求植物形态、色彩或质感有特殊的视觉效果,且最好由本地植物种类组成,并与作为保护对象的残遗斑块相近似,从而降低生境的孤立。
63 基质的设计
景观生态开发区的基质所对应的功能为自然背景,包括针阔混交林、竹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基质设计的构想为:①基质的设计应注重突出背景特色,营造绿色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和动植物资源。②基质作为背景具有普遍性,当其背景性消失而特征突出时,就变成新的景观斑块,基于斑块和基质之间的递变性,可通过合理的设计,构建新的景点。
7 讨 论
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研究中所涉及的因素和指标很多,一些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指标(如孔隙度、边界密度等)和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如土壤质地、土层厚度等)未能给予考虑。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有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深化:如景观生态格局演变和生态过程与功能的关系的研究、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3S技术结合运用、景观生态评价(如景观生态功能价值、景观生态质量、景观生态敏感性)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林鹏,张宜辉,杨志伟,等 自然保护区群网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1(1):67-73 [Lin Peng,Zhang Yihui,Yang Zhiwei,et al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Nature Reserve Network [J]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6,1(1):67-73 ]
[2]With K A,Cadaret S J,Davis C Movement Responses to Patch Structure in Experimental Fractal Landscapes [J] Ecology,1999,80(4):1340-1353
[3]Pearson S M,Turner M G,Drake J B Landscape Change and Habitat Availability in the Southern Appalachian Highlands and Olympic Peninsula [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1999,9(4):1288-1304
[4]Antrop M,Brandt J Changing Patterns in the Urbanized Countryside of Western Europe [J] Landscape Ecology,2000,15(3):257-270
[5]Forman R T 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435-524
[6]Ruzicka M,Miklos L Basic Premises and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Optimization In:Zoneveld L S,Forman R T T Changing Landscape: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M] New York:Springer Verlag,1990:233-260
[7]王兆杰,刘金福,洪伟,等 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及破碎化评价[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27(1):30-34[Wang Zhaojie,Liu Jinfu,Hong Wei,et al Landscape Patterns and Fragmentation in Castanopsis Kawakamii Nature Reserve [J] Journal of Fujian College of Forestry,2007,27(1):30-34 ]
[8]张明祥,董瑜 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濒海湿地景观变化及其管理对策研究[J] 地理科学,2002,22(1):119-122 [Zhang Mingxiang,Dong Yu Study on Changes of Coastal Wetland Landscape in Shuangtaihekou Nature Reserve and Its Management Measures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2,22(1):119-122]
[9]程爱兴,杨淑贞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规划与管理初步构想[J] 当代生态农业,2001,(3):43-46 [Cheng Aixing,Yang Shuzhen Preliminary Conception o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Qingliangfeng Natural Reserve [J] Contemporary EcoAgri Culture,2001,(3):43-46 ]
[10]陈利顶,傅伯杰,刘雪华 自然保护区景观结构设计与物种保护: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00,15(2):164-169 [Chen Lixiang,Fu Bojie,Liu Xuehua Landscape Pattern Design and Wildlife Conservation in Nature Reserve:Case Study of Wolong Nature Reserve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0,15(2):164-169 ]
[11]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 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内容[J] 生态学报,2002,22(7):1135-1142 [Chen Wenbo,Xiao Duning,Li Xiuzhe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of Landscape Spatial Analysis [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2,22(7):1135-1142]
[12]张惠远,王仰麟 山地景观生态规划:以西南喀斯特地区为例[J] 山地学报,2000,18(5):445-452 [Zhang Huiyuan,Wang Yanglin A Practical Approach of Ecological Planning of Mountain Landscape:A Case Study of Karst Mountain Areas of Southwestern China [J] Journal of Mountain Research,2000,18(5):445-452 ]
[13]张惠远,万军 GIS支持下的山地景观生态优化途径[J] 水土保持研究,1999,6(4):69-75 [Zhang Huiyuan,Wan Jun A Practical Approach of Ecological Optimizing of Mountain Landscape Based on GIS [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9,6(4):69-75 ]
[14]肖笃宁,高峻 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 农村生态环境,2001,17(4):48-51 [Xiao Duning,Gao Jun Programming of Rural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J] Rural Ecoenvironment,2001,17(4):48-51 ]
[15]梁留科,曹新向 景观生态学和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和管理[J] 热带地理,2003,23(3):289-293 [Liang Liuke,Cao Xinxiang Landscape Ecology and Tourism 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ure Reserve [J] Tropical Geography,2003,23(3):289-293 ]
[16]曹新向,瞿鸿模,韩志刚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77-80,84 [Cao Xinxiang,Qu Hongmo,Han Zhigang Landscape Ecoplanning and Ecodesigning of Nature Reserve Tourism [J] Journal of Nanyang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3,2(6):77-80,84 ]
Research on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Exploitation of Nature Reserve
CHEN Chuanm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
景点考察报告范文5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脱胎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最初设定的工艺美术范畴的室内装饰专业,伴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市场化的进程,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各方面日趋发展,室内装饰专业逐渐融入了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人机工学及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成为一门内涵深广边缘综合的新型学科。目前,国内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艺术类招生的热门专业,就业形势也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渐扩大而显得异常火热,但是在这种大的背景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局面,归根结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够深入和缺乏实践训练,这最终导致毕业生在进入行业后,面临真实的设计项目时缺乏经验,而不知所措。据了解,目前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中,大多数的实践平台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只能使项目设计停留在方案阶段,使其不能客观地指导设计工作。而概念创意设计教学着重强化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通过概念创意的创新设计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设计思维与工作方法,其结果未必能够实现,但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性思考和理性策划的能力,为其留有进入专业领域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立足当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内涵深广边缘综合、实践性强”的专业特性,来寻求学科发展的方向与需求。
二、结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教学课题研究
(一)课题概述。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专业训练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知识和技能并针对性地补充和学习实际项目所涉及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了解项目设计的过程和要求。湖北文理学院作为保康县歇马镇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的援助单位,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接受了歇马镇政府的邀请,承担了所在镇的21个村庄进行规划设计,课题组团队成员由带2011届毕业班的专业辅导教师组成,团队结合本次课题纳入了毕业设计的实践性课程,结合学生毕业考察和毕业设计进行展开,学生通过这一毕业课题的学习和训练,了解和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运作,并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原则、现行政策法规以及新农村规划设计相关政策和方法规范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树立对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价值观,有利于今后参与同类项目实践,提高专业设计素养和实战水平。
(二)课题的目标与要求。每年毕业设计课题都因项目而有所不同,往年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大都以虚拟训练课题为主,设计目标和对象比较模糊,设计要求也不太明确,本次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真实项目进行开展,目标明确,并要负担责任,因此对课题设计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对较高。
1.课题项目背景分析。本课题名称为“保康县歇马镇新农村规划设计”,歇马镇地处保康南部,驻足沮水河畔,背依荆山腹地,大小山头418个,其中标名大山头37座,山峦重迭,沟河纵横。东与两峪乡的大岭交界,南与兴山榛子乡的黄家垭接壤,西与马桥镇的高桥河相连,北与后坪镇大石脑毗邻。属山区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差异较大,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歇马镇地域较广,地形条件复杂,海拔较高,其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目前以烟叶为主,以后着力发展以九路寨为中心的旅游产业,但是21个村庄的规划各有特色。
2.设计内容和要求如下。第一,以设计村庄的自身产业特色和村庄形态特色为入手点,对所在村庄的地块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对地质地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条件、民居建筑的历史、形制、风格、使用状况及周边环境作进一步现场调查和资料查证,并参考国内外相关实例的成功经验,完成调研报告。第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保康县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年)等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歇马镇提供的规划资料及有关建设意见,提出对所规划村庄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如下内容:村庄产业、基础设施、居民点等规划设计方案;居民点详细规划设计方案;风景区沿线的景点规划设计;近期环境改造方案(包括环境和旧建筑的改造);新建居民点的户型和效果图方案;规划编制说明。第三,以本课题为基础,挖掘和整理农村民居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和风格特点,以探索如何通过改造使新旧结合,重新彰显出其历史风采和地域特色为命题,完成毕业论文的创作,并结题。
三、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法的创新与特色
毕业设计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或继续深造前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因此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及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是把握这门课程的两个关键要素,也是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的特色所在。
(一)创新特色一: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解决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选题常常困扰着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选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自2003年课题组申报了鄂西北新农村民居建筑模块设计的省级科研课题,课题组成员一直关注新农村建设和规划设计,自2007年开始课题组就将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结合,课题逐步由虚拟性转向真实性,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2009年课题组参与第一个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针对保康县城关镇的9个村庄进行设计实践,并关注农村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再生话题,与湖北襄阳所处的鄂西北大环境发展的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2007~2010年历年毕业设计选题都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确保课题的时效性和挑战性。一是教学的介入必须在项目进行前,使学生能了解村庄现状的真实情况:课题组成员的教师带领毕业班学生进入保康项目所在地,并驻扎在所在村庄,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现状、村居建筑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形成调研报告;二是选择历史价值深厚或有突破性利用的区域和乡镇为课题对象,对所在项目区域的地域特色、民俗民风、民居特色等作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有所重点地进行研究,特别是景区村庄形成的历史风貌,人文特点等作了更为详实的考证,使课题的深度和高度有所加强。三是村庄及其环境规模宜小巧适中,以便学生能集中精力深化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选择难度较小、特色相对不明显的村庄让学生全程参与并完成规划方案的设计实践,鼓励学生组成课题小团队独立完成项目。
(二)创新特色二: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项目进行前或早期是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的最好时机,这样学生可以针对村庄的基本现状做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到现场了解许多真实的村庄现状以及实施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并且联系县镇的政府代表、规划局、旅游局和相关技术负责人等在现场或其他同类项目带领参观和技术讲解,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印象深刻,对他们日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以上谨慎的选题和现场的指导,使学生在乡镇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建筑保护利用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批判性视野,启发他们去思考新旧对话与共生问题。通过产学研的互动,不断建立一个将历史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三)毕业设计实践性课题研究的体会。一是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性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围绕教学中针对设计创意、设计逻辑等问题展开研究,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二是利用专题性、实践性较强的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以跨学科为启发点、依托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密切的综合课题,引导学生作出基于对建筑造型艺术、技术、文化、生活经验等多维因素综合思考的创新设计结果。四是通过本项目,组建一批观念活泼、创造力旺盛的教研团队,以教师为表率迸发出设计原创爆发力来影响学生。利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针对同一课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全面系统地满足专业教学。
四、结语
景点考察报告范文6
关键词:茫荡山自然保护区;综合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 S759.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59-02
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是201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刚晋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 442.3hm2,其中核心区3 016.5hm2,缓冲区1 050.6hm2,实验区5 375.2hm2,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西北部11km。自然保护区内的杉木原生种群与种质资源、典型的中亚热带沟谷森林生态系统、丰富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被称为茫荡山的三大生态特色。然而,由于保护区地处城区边缘,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人为活动日益频繁,自然保护受到威胁。因此,搞清保护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等情况,分析保护区的自然生态质量和保护价值,对保护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保护区资源现状
1.1 植物资源
1.1.1 植物种类 本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85科713属1 575种(含77变种,6亚种,2栽培变种,1变型),蕨类植物35科59属118种(含3变种),裸子植物9科15属17种(含1变种,1栽培变种),被子植物141科639属1 440种(含73变种,6亚种,1栽培变种,1变型)。有南方红豆杉、四川苏铁、银杏、伯乐树等4种国家I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金毛狗、黑桫椤、刺桫椤、樟树、闽楠、花榈木、红豆树、香果树、喜树等17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
1.1.2 植物区系 植物区系上属于泛北极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介于华东和华南之间,其植物区系发展历史悠久。按《中国植被》的划分方法,植物类型分9个植被型52个群系191个群丛,包含了我国中亚热带地区大部分的植被类型,具有中亚热带地区植被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1.2 动物资源
1.2.1 动物种类 保护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37目104科453种,其中哺乳动物8目20科58种、鸟类18目47科207种、爬行类3目12科70种、两栖类2目8科31种、鱼类6目17科87种;无脊椎动物仅昆虫(含蛛形纲蜱螨亚纲)就有32目267科2 03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0种、引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61种。
1.2.2 动物区系 保护区366种陆生脊椎动物的区系,具有我国东洋界和古北界两大界的成分。其中东洋界陆生脊椎动物236种,占总数的64.48%;古北界57种,占总数的15.57%;广布种73种,占总数的19.95%。显然,陆生脊椎动物以东洋界种类为绝对优势。
1.3 水资源 茫荡山保护区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溪流众多,呈树枝状分布,多为短小的山沟小溪。主要有溪源小溪、三千八百坎小溪、石笋坑小溪、石佛小溪、玉地小溪、茂地里村小溪、依朝前山小溪、大坑小溪等8条。以溪源小溪流量最大,流程最长,各小溪汇入闽江支流的建溪和富屯溪。
1.4 旅游资源 茫荡山以峡谷众多出名,有溪源峡谷、衍仙山峡谷(石佛山)、白水丛峡谷、依朝峡谷等,这些峡谷走向不同,景色各异,幽深迷人。茫荡山风景区是水之故乡,瀑布的荟萃地。中岩、北斗瀑布群为森林瀑布,佛山瀑布群则以“潭奇、瀑秀”独具魅力。此外,还独具魅力的高山草甸。保护区内有杨八妹点将台、练兵场、金交椅、石鼓等100多个景点。赣古道三千八百坎,位于茫荡山脚下,是我国现存最好的古道之一,现为5 500余级。
2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2.1 自然性 保护区内植被以原生性森林和自然恢复良好的天然次生林为主,森林覆盖率高达91.1%,特别在低海拔地带广泛分布着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具有多种代表性的天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并且保存了较好的原生性南岭栲林、黄枝润楠林和厚壳桂林群落,这些原生性森林、自然恢复良好的天然次生林和原生性的珍稀植物群落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对进一步研究我国植物区系的起源、发展和植被的演替均具有重要意义。
2.2 多样性 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气候适宜、雨水较多、湿度较大、雾日较长,加上地形较为复杂,高低悬殊大,气候、土壤呈现一定的垂直变化,形成了区内多种多样的独特生态小环境,为各种不同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保护区总面积9 442.3hm2,保存有8 923.3hm2的植被,这里的植被资源丰富,可分为9个植被型52个群系191个群丛,包含了我国中亚热带地区大部分的植被类型。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充分体现出生物多样性,成为我国中亚热带地区的一个重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特别是大量的原生性杉木种群构成了杉木种质资源库,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杉木种源基地之一,为重要用材树种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保障。
2.3 稀有性 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质、地貌与气候孕育了众多的物种,是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动植物学者先后在这里采集到模式标本有70种,分布于茫荡山区的中国特有属有:银杏科的银杏、杉科的杉木属、山茶科的石笔木属、金缕梅科的半枫荷属、钟萼木科的钟萼木属、茜草科的香果树属、木兰科的拟单性木兰属和观光木属、竹亚科的酸竹属等19属。胸径达59.6cm的钟萼木和胸径达103cm的喜树,均为全国罕见。
2.4 典型性 保护区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带,其652属种子植物中,热带分布区类型共有358属,占54.9%,充分体现出中亚热带区系成分的典型性。在局部地段还保存了一定面积的原生性森林和天然次生林,特别是杉木原生种群与种质资源、中亚热带沟谷森林生态系统层次结构复杂,种类组成丰富。中国特有属如杉木属、金钱松属、石笔木属、半枫荷属、酸竹属等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在同一纬度中低海拨地区是罕见的,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学意义
2.5 脆弱性 茫荡山森林生态系统是建立在相当脆弱的生境上的。保护区地质地貌复杂多样,由于经历多次地质构造运动,成土母质有变质岩、片麻岩、花岗岩、砂砾岩、泥质岩、闪长岩等。地形以中山高丘为主,多为切削深度大的V型沟谷,部分为低山丘陵和悬崖绝壁,山顶则是广阔平缓的山地剥蚀面,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不容易恢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茫荡山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
2.6 学术性 福建茫荡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长期以来受到了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关注。
3 保护区的保护价值评价
3.1 生态价值
3.1.1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保护区森林茂密,地表覆盖良好。植被能拦截降水,降低水对地表冲蚀,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据测算,1hm2森林年可蓄水2 000m3,保护区的森林年可减少土壤流失67万t。
3.1.2 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茂密的森林1hm2可释放氧气2.25t,吸收二氧化碳2.805t,吸尘9.75t。据此测算,保护区的森林年可释放氧气2万t,吸收二氧化碳2.5万t,吸尘8.7万t,由此保护区内气温比南平城区低5~7℃。
3.2 社会价值
3.2.1 综合社会价值 保护区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周边20多万人提供直接饮用水,为2家纯净水企业和南平剑津啤酒厂提供优质用水,为南平乳业发展、牧草种植提供了无污染的优质用水。随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以及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将会促进南平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和环境优势。
3.2.2 宣传教育基地 茫荡山保护区是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长期以来作为福建农林大学、福建林业职业学院以及南平市中小学的教学基地,建区以来共接待实习和夏令营师生1.7万多人次,为人们了解自然、增强保护环境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2.3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保护区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众多的珍稀物种,吸引了八方来客至此观光、旅游、学术交流、科考、疗养、探索。开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为保护区社区及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为保护区内群众和延平区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2.4 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通过争取国家项目,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引进人才,对区内具有经济社会价值的物种进行驯养和改良,用现代技术开发保护区内有观赏、药用、食用、工原料用的动植物,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人才,为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3.3 经济价值 保护区工程建设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生态旅游业和多种经营业,规划期内,年均旅游收入近200万元,扣除成本后,近期每年可获利润15万元,远期每年可获利润50万元;多种经营项目的实施,在规划期内可实现年产值500万元,年缴税60万元,年创利润90万元。随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投入,还将带来巨大的间接经济和生态效益等,主要体现在野生动植物种类和种群数量的增加,森林功能的增强所产生的综合效益的优势将逐步显现。
3.4 科学考察及环保价值 茫荡山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大片处于原始状态,类型多样的沟谷森林生态系统,是国内外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关注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演变等具有重要意义。19世纪以来,中外动植物学家先后在此采集标本并发表33种植物、36种昆虫和1种鱼类新种。茫荡山保护区所处的延平区是我国杉木最主要的中心产区之一,保护区内分布有处于良好更新状态的原生杉木种群32hm2,群落外貌整齐,为研究杉木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4 加快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内有重要的杉木原生种群与种质资源、典型的中亚热带沟谷森林生态系统、丰富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其自然本底原始、生态系统典型、生物种类丰富、成份古老、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具有国家保护价值;同时又是福建建设生态省战略布局的重要区域,是福建南平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闽江上游的重要汇水区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林。保护区的建设是新时期林业六大重点工程之一,加强保护区建设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M].福建林业调查规划院,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