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汇报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怎样写汇报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怎样写汇报材料

怎样写汇报材料范文1

1.对小学六年级课文进行系统复习,使学生明确阅读写人类文章的基本要求与一般方法,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课外写人的文章,并学会将习得的阅读方法作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六年级上、下册的语文教材各一套;

2.学生人手两份课外阅读短文材料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体会、归纳学习写人类文章的基本方法以及技巧,并学会灵活地加以运用,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梳理写人篇目

1.同学们,在小学阶段,特别是进入六年级以来,我们认识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了解了他们许多不同寻常的事。他中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平常的百姓,也有英雄伟人……请大家回顾一下,在我们六年级的课文中,都学过哪些写人的文章,又有哪些人物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快速浏览手中的六年级上、下册课本,归纳、汇报。

3.同学们可能发现了,部分写人的文章和其他类型的文章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那就是题目中往往含有人的名字。但也有不少题目是以事件来概括的,写人离不开写事,人物形象需要在具体的事例中加以体现。

二、重温文本,感受人物特点

1.同学们稍加整理就找出了这么多写人的课文,那么在这些不同的人物身上,有哪些东西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难以忘怀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请用一句话或一两个词语概括以下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投影出示):

2.看来,这些人物都在同学们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三、明确目标,归纳阅读方法

1.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写人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已经总结积累了不少经验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学习这类课文时应该清楚哪些方面。

首先,我们从标题上来看,“写人”类文章围绕着“人”字,我们应该弄明白哪些情况呢?

(主人公是谁?文章写了哪几个人?他或她是怎样的人?做了什么事?……)

师小结: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一点,那就是写什么的问题。

除了这些,我们还应该弄明白哪些东西呢?

2.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同学们所关注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学习所有写人类文章应该解决的问题。

3.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生共同总结、补充,梳理出大致以下几项(投影出示):

(1)写了什么

主要内容;人物做了哪些事情;是怎样的人

(2)为什么要写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是怎样写

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4)积累语言材料

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

怎样写汇报材料范文2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练习《我爱大海》。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本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养成思考、感悟、总结的习惯,在师生互动中受到启迪,从而达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习作,提升学生对大海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能力目标:学习用不同的习作形式表达自己热爱大海的情感,培养清楚、具体、生动地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能用通顺、流利的语句表达自己爱大海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张雨生的歌《大海》。这首歌好听吗?

生:好听。

师:从歌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海给人带来无限畅想和心灵的震撼。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嘴巴、自己的心灵来看一看、说一说、赞一赞神奇美丽的大海。

二、阅读文本,明确要求

师:在写话前,我们先来明确本次写话要求。(生读)

三、回顾课文,积累素材

师:请同学们回顾这个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从《我爱大海》这篇课文中学会了可以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进行谋篇布局,而且文章首尾呼应,使中心更突出。

生:我学会了很多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联想。

师:你真善于发现。谁还有学习收获,可以是文章的一个段落,也可以是自己的感悟。

生:我喜欢《我爱大海》中早晨的海。

生:我喜欢这篇课文中上午的海。

生:我喜欢夜晚的海,因为这一段作者充分表现了大海的狂暴凶恶,但这时的大海才更能考验人的意志,激励我们不怕困难,就会成功。

师:说得真好,大海带给我们的思考真是深刻!这一段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

生:比喻。

师:作者运用生动形象比喻把大海的狂暴表达的淋漓尽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

师:为了丰富同学们对大海的了解,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和整理有关大海的材料,谁愿意汇报你对大海的了解呢?

生:我没见过真的大海,但是我通过童话故事,对大海有所了解。

师:说说哪些童话故事?

生:《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还有《海的女儿》、《鱼童》等。

师:从这些故事中,大海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生:大海是神秘莫测的,有时像一个温柔慈祥的老人,有时像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有时像一个面目狰狞的怪兽,有时像一个魔力无边的法师,大海带给我太多的神秘,让我迫不及待地要解开她神秘的面纱。

师:你说的真好,一连串的排比,为我们呈现了变化莫测的大海。谁还愿意说一说?

生:我看过真正的大海。

师:快来说一说,你见到的大海是什么样的?

生:夏天,我和妈妈一起去了大连,看到大海一望无际,海水碧蓝碧蓝的。

师:你能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此时你见到的大海吗?

生:此时的大海真像一块晶莹剔透的蓝水晶,让人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喜爱之情。我走在金色的沙滩上,看到各式各样的贝壳,真是让我目不暇接。我捡了许多贝壳,收藏在家里,没事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师:谢谢你,为我们勾画了这么美的大海美景。还有谁看到过大海?(生答)

师:真是太美了,连老师都忍不住要到海边去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感受大海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还有谁想说一说自己眼中的大海?

生:老师,我虽然没有看到过真正的大海,但是我看到过生活在大海里的许多小动物。

师:太好了,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生:我看到过善解人意的海豚,在水中表演各种高难的动作,真像一个舞蹈家;看到过机灵乖巧的海狮,能接住高空抛来的套圈,真像一个杂技演员;还看到过凶猛可怕的大鲨鱼,龇着一颗颗尖牙,真像一个刽子手;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鱼,它们身穿华丽的外衣,像一个个仙子在水中穿梭,组成了一副美轮美奂的海景图。

五、合作成功,畅谈感悟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汇报、交流,你们喜欢大海吗?

生:喜欢!

师:那让我们用自己心里的话来赞美大海吧!

生:大海,我爱你,爱你的变化莫测,更爱你的浩瀚无际!

生:大海,您像妈妈,用你宽广的胸怀拥抱着我,温柔的海风吹拂着我,洁白的浪花拍打着我。我会永远爱着您,大海妈妈!

生:大海,你真是太神奇了,长大我一定要揭开你的神秘面纱。

师:你能学以致用,值得我们大家向你学习。

师:谁还愿意说?

生:美丽的大海,我想大声对你说:“我爱你!”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对大海说:“我爱你!”

六、动笔写话,加深感悟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笔,写出心中对大海的向往和喜爱。这次习作的体裁不限,可以是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诗歌,重点是要表达自己爱大海的真情实感,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课前我们还进行了关于大海好词佳句的搜集,在稍后的写作中,可以用上。

(生写作)

师:请同学们坐好,有几名同学已经写完了,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是怎样写的。

(生汇报,师简单点评)

师:刚才我们听了这几名同学的汇报,希望能借鉴他们写作的优点,写出你心中美丽的大海。有信心吗?

生:有!

怎样写汇报材料范文3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实践能力;

2.通过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表达、社会交往、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养成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的习惯。

【活动准备】

1.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自主成立“采蜜”、采访、调查、辩论四个合作学习小组,并明确分工。

“采蜜”组同学负责搜集鲁迅业绩及珍惜时间,有所作为的名人名言、成长故事。

采访组同学负责采访身边的企业家、劳模、先进老师、优秀同学等,了解他们是怎样看待时间的?时间和他们的成功有什么联系?并预约部分人员为现场嘉宾。

调查组同学负责一是调查了解身边有哪些楷模,为采访组提供线索;二是实地观察一周师生到校情况,特别留意先进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到校时间。

辩论组同学围绕“时间的公平性”话题分正反两方搜集佐证材料,准备参加辩论赛。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忆“早”

1.导语:同学们,当我们学完《早》这篇课文后,一个什么字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象最深?(早)

是啊,这个小小的“早”字犹如含苞欲放的花骨朵,不仅刻在鲁迅先生的课桌上,更深深地刻在鲁迅先生的心坎上。那么课文是怎样写这个“早”的呢?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回到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三味书屋,去重温那个影响了他一生的“早”字。

2.启动多媒体课件《早》。

3.看到这个小小的“早”字,我们会想些什么呢?

(1)这个小小的“早”字和鲁迅取得的巨大成就之间有什么关系?

(2)成功人士是如何珍惜时间的?

(3)我们该如何对待时间?

……

二、说“早”

1.说鲁迅。

这个小小的“早”字和鲁迅取得的巨大成就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课前采蜜组的同学搜集了资料,现在请他们把成果与我们分享。

采蜜组代表汇报鲁迅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过渡:当有人问中国巨人,世界伟人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时,鲁迅先生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其实,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谁来说说?

2.说“名人”

(1)采蜜组代表把惜时的古今中外名人的成长故事与大家分享;(2)采访组代表把采访到的惜时的先进事迹与大家分享。

3.说名言

过渡:大凡成功人士都很珍惜时间,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来聆听他们的声音。

采蜜组交流搜集到的勤奋、惜时的名人名言。

如: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

……

三、访“早”

过渡: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楷模。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来了几位嘉宾,请他们来谈一谈时间和效率,时间和作为的关系,以及自己是如何珍惜时间赶“早”的。

1.邀请嘉宾就坐。

2.采访组代表现场采访校外赶“早”的优秀职工,厂长,经理,商人等嘉宾。

过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正是这种对时间的珍惜与热爱,才让他们每天辛勤耕耘,早出晚归而乐此不疲。其实,在我们校园内,在我们师生中间,也有很多感动。上一周我们的调查小组进行了一周的实地观察,现在请他们把感动与我们分享。

3.调查组汇报实地观察一周师生到校情况。

4.采访组现场采访校内“早”到校的师生。请他们谈谈为什么“早”到校,到校后干了什么?惜“早”、赶“早”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四、论“早”

过渡:同学们,时间留给勤奋者的是串串果实,留给懒惰者的是一头白发,空空两手。可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有人有时间,有人没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会从同学们的辩论中得到一些启示,现在,请辩论组的同学上场。

正方观点:“时间是公平的!”

反方观点:“时间不公平!”

唇枪舌剑,各抒己见。

小结过渡:同学们,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分,也从不少给谁一秒。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在未来的世界里,随着“地球村”的形成,生活节奏会越来越快,我们该如何珍惜时间呢?

五、赶“早”

1.小组交流自己将如何赶“早”。

2.推选基础不同的(好、中、差)代表上台发言。

3.小结:

古人云:笨鸟先飞早入林。不错,有些同学虽然聪明,但有寒号鸟的思想,做事等、拖、磨,结果聪明反被;有的同学虽然暂时成绩不佳,但不自暴自弃、消磨时光,而是更加努力迎头赶上,成绩突飞猛进,令人刮目相看。生活就是这样:既需要“赶”也需要“早”,当“赶”和“早”合成“赶早”时,就别有洞天了。台湾作家林清玄说过:如果你常常和时间赛跑,你就会成就心中的梦想。亲爱的同学们,时间多么美好,让我们记住莫向光阴惰寸功的古训吧。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时时“早”、事事“早”,做时间的主人!

六、写“早”(任选一项)

1.写座右铭。选择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写故事。把自己身边珍惜时间的人的故事写下来,交流赏读。

3.“写”小报。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合作出一期关于惜时赶“早”的小报,在橱窗里展出。

【活动反思】

让学生语文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成长

怎样写汇报材料范文4

一、 引导观察,发现素材

生活是七色阳光,丰富多彩。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可为什么有许多学生觉得习作没有材料可写呢?问题在于这些学生没有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好端端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溜掉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人和事,去发现他们闪光的思想,发掘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和信息的接收,是一种通过感官所进行的调查。眼、耳、鼻、舌、身担负着人体的感觉职能。观察就得将它们的功能充分调动起来。

我以《美,在我们身边》为题让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看看谁发现的美好的事物最多。于是,学生把视线投向学校、街道、商店、庭院......经过一段时间的定向观察,他们发现:大千世界,"美"不胜收。

有位学生叙述了在公共汽车上发现的一件"怪"事:一位头发有点蓬松、精神疲惫的男售票员,对一位中途上车的打扮入时的漂亮姑娘特别热情,一面主动拎包,一面叫别人给她让座。那姑娘下车时,男售票员又呼唤另一位女售票员搀扶她。我的一股不满情绪油然而生,不禁扭头向窗外望去。这时,只见女售票员正扶着那漂亮姑娘过马路。啊!她是一位盲姑娘!这时,我又朝那普普通通、并不漂亮的男售票员望去,心中升起了一股敬意。从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我看到了他的闪光点--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心。

这位学生最后感慨地说:要在平时我根本不在意这些事,也不会看得这么仔细,更不会用心去分析。我体会到。不是生活平淡,而是我没发现。

这位学生的发言也启发了我们老师,学生作文的材料,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采集,"自己找米下锅",这是最根本的办法。

二、 创设情景,提供素材

学生生活面窄,实际生活过于单调平凡,因而作文时往往搜肠刮肚也没什么内容可写。因而教师就有必要适时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有一段时间,学生中出现爱爬树掏鸟窝捉鸟的现象,于是我特别留神,决定借此创设情景,让学生既受到爱护鸟类的教育,又有材料可写。一次,碰巧又有一位同学捉来两只燕子,我用鸟笼装着,让另一位同学提进教室。许多同学都围上去观看,他们议论纷纷,有的表示自己也想捉,有的进行谴责。等同学们议论得差不多了,我就走进教室。我说:"你们知道一只燕子一天吃多少条害虫吗?一只成年燕子一天可吃八百条害虫;小的燕子,吃的害虫合起来跟它的体重一样重。这两只燕子还小,离开了妈妈,它们就活不成了。少了这两只燕子,庄稼地里要多多少害虫啊!"听着听着,课堂上变得鸦雀无声,那些捉过鸟的同学更是面红耳赤,把头埋得低低的。这时,我让同学们把刚才发生的一切如实写下来,并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结果,这篇作文同学们都写得真实具体,那些捉过鸟的同学写得更是感人。

三、 留心生活,捕捉素材

应该说,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班队活动,兴趣小组,广阔的大千世界,多彩的学习生活,有许多事值得写。每开展一次活动,我总要求学生留意观察,注意活动前后那些有趣味、有意义的小插曲,把这些素材记在素材本上。记得一次春游,有一位同学带了个收音机,原来他天天听外语讲座,他怕这天误了课,所以在车上听起了外语。很多同学都注意到了这个有意义的事例。回来后,大家都把它记在素材本上。这样,在写一个勤奋学习的同学时,就不再出现那种草稿纸上打了一张又一张的套话了。

又如通过春天踏青熟悉"山光物态异春晖"的自然风光,了解"细雨鱼儿跃,微风燕子斜"的河面景致;举行夏日野营,想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境,体验蛙鸣虫叫风餐野炊的田园生活;秋高气爽,观察累累果实;冬日可爱,欣赏晨霜腊梅。除此之外,我还指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通过观察体验,了解诸如集市繁荣,家乡的变迁,助人为乐的新风尚,拥军优属新鲜事。教师及时地、经常地引导学生开展采访、参观、调查等活动,请进来,走出去,捕捉新信息,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增加积累材料的深度和广度。

四、 指导实践,丰富素材

农村有其独特的人文景物、民俗文化、风土人情,许多地方还有名胜古迹。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都是指导写作的好材料。如村前那条刚铺上的水泥大道;村后那排刚落成的村办企业厂房;那片新开发的桔子林;那披着一身霞光在田间劳作的人们;那带领村民致富、移风易俗的村长、书记;那千年的古庙;那青山环绕、波光粼粼的水库......这些都是农村孩子随处可见可闻可得的作文素材。教学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春游、野炊、爬山、观海,使学生的情与自然"景"互相交融,指导他们从从各个角度观察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从实践中学写生活,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如我班xx同学在《变化》的习作中写道"......夜晚的霓虹灯下,我心中一阵惊奇:身着艳丽服饰的张家大妈、李家大婶,在美妙的乐曲声中扭动腰肢,个个笑逐颜开......"这就是小作者眼中实实在在的变化。

五、 指导阅读,积累素材

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作文材料,还须引导学生博览群书,进行课外阅读。书籍是微缩的社会,凝固的生活。大量阅读是收集作文材料的有效途径。为此,我组织了"红读"兴趣小组。平常,同学们自由阅读,养成边阅读边作笔记的习惯,遇到好词好句和好的片段都分门别类摘抄在笔记本上或抄在卡片上。每周一次活动,让同学汇报自己的阅读所得,交流好词好片段,交流看法,交换书本。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积累的材料多了,作文时就可随时采撷应用,顺手拈来。

怎样写汇报材料范文5

一、激发兴趣,增加阅读动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同时就应特别注重兴趣的培养,否则只会使课外阅读陷入举步维艰的景况。记得以前我总是对学生的读书提出各种要求,如“写上自己的感受体会”“多问几个为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学学作者的写法”等等,岂知这些都如枷锁般套牢了孩子,禁锢了心灵,使课外阅读成了一种任务一种负担,这样的“书”读之还有趣吗?所以在习惯培养的初始,更多关注的是兴趣,而非急功近利的读书结果汇报。那么,该如何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二、想方设法,优化阅读环境。

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意识和兴趣,学校要注意学校环境的布置,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要布置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新书推介栏等,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积极宣传课外阅读的益处和有关阅读的一些好做法;教室内除了张贴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外,还应设立班级图书角,号召学生踊跃捐献图书,培养班级浓厚的读书氛围。

三、创造机会,拓展阅读天地

1、充裕的时间。学生常常面对这样的无奈:在校,一节接着一节的课,还得完成各项作业;在家,等到完成家庭作业已是华灯绽放。属子学生自由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所以,我们该为学生留下有读书的时间,让他们走进图书室,到浩瀚的书海中邀游,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充足的图书。没有图书,却要让学生大量阅读,这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首先要充实学校的图书室图书、班级的图书角,还可动员学生互换读物。添置的图书应力求作到品种齐全.结构合理。让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有书可读,人人参与。同时也鼓励学生自买课外书,相互交流。

四、交给方法,指明阅读方向

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课外阅读也不过如此。只有交给学生阅读方法,学生读书才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选择读物。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等;好奇了孩子的又一天性,因此喜欢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孩子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喜欢读一些具体形象的小故事,如寓言故事等;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的世界。表现了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天真的童趣、为孩子们所喜爱: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一来文字精美,学生爱读,二来所描写或反映的是世间常景常物,人之常情常理,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应指导学生多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时文在内容上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语言水平略高于学生,但为学生所理解所喜爱。这些读物都符合“适当”的原则、应该尽量向学生推荐。

2、选用方法。《课标》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边读边想。当学生读书已成为一种习惯时,就应该让他们明白:读书不单为了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从书中能获得一点什么,这跟求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要指导学生阅读时应专心致志;一边读一边想;考虑文章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提出疑难问题。

4、勤做笔记。单纯的阅读,对提高语文水平是很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包括摘录优美、精彩的词句、片断,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课外读物如果是自己的,还可用笔把感触较深的地方围圈画画,也可以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旁边加以批注,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五、语言积累,培养思辨能力。

怎样写汇报材料范文6

在原来的课中,是教给孩子在三个变量当中,如何控制两个变量,然后只改变一个变量,来考察是哪个因素改变摆的快慢,并且设计好记录表,让他们填上,最后得出结论,摆的快慢和摆的长短有关系,和摆的重量没有关系,和摆的角度关系不大。那个时候我想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因此对这一套科学实验操作,一步一步按要求讲得很细,指导得很细。

今天这节课,什么都没讲,什么都没说,“你去干去吧!”孩子们不知道应该从哪做起。因为我们以前对孩子们培养的基础还不够,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自己独立去完成,不知道怎样做记录。因此,五花八门的记录都上来了。好不好呢?我觉得是好事,起码我们了解了我们孩子的现有水平,现有的能力。假如我们给它一个课题,他会不会自己独立研究,显然还不行,就连个简单的摆他都不知道怎样去做。怎么样去研究,怎么样做记录,如果发生了问题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是老师无法讲得到的,也讲不了那么多,只有在他做的过程中,自己去体验。“哎呀!不行,怎么办?”他不时会在脑子出现很多难题,让他自己去解决,有的组可能解决得好一点,有的组可能解决得差一点,甚至有的组一节课都没有做成功,有没有收获呢?我觉得对每个孩子来讲都是有收获的,收获不在于最后的结论,而在于研究的过程当中,他会有很多思维在那儿活动,同学们之间会有很多的交流。

对这个未知世界如何去探索研究,我想与其说这节课给他们解决了多少问题,还不如说这节课给他们脑子里产生了好多问题,比如说,有的组汇报,摆锤的重量影响摆的快慢,而有的组汇报说摆的快慢与重量没有关系,矛盾呀!到底谁说得对?摆的角度到底起多大作用?他们有很多想法,回家他可能会继续研究,我想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我的目的就是激励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尽管他们现在还不会,尽管他还不知道怎样去研究,假如我们继续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继续给这样的机会,我想我们孩子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所以我想一开始给孩子提出问题,不是自然课,是科学课。我想自然课和科学课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名称的不同。但从我们的指导思想上,是不是应该有个变革。我们过去教自然太重视知识结论,这节课下课的时候必须把正确的结论告诉大家,而这节课孩子们的脑子里面基本上还是混乱的。有的孩子认识到摆线的长短是跟摆的快慢有关系了,但是摆重是不是与摆的快慢有关系,现在还不知道或是模糊的,由他们自己接着去研究。所以,我原来说过的,淡化知识的传授这句话,我想通过这节课是不是体现了这种想法。

孩子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怎么办?你也不必告诉他“你错了!摆的重量根本与摆的快慢没有关系”。我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发现可能对可能不对,并且他们的测量、他们的计时都是不精确的,种种的误差相当的大,所以有的组干脆说从54厘米到60厘米都行。什么意思呢?因为每次实验的误差都相当的大,不可能那么精确。那么,这个结论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可以的。尽管他们不会做记录,但他们尝试着把自己的研究过程记录下来。有机会,我会告诉他们设计一个表格,怎么把数据记录下来,以后会慢慢地指导他们做的。今天就让他随便这样去记,他自己就发现,“哎哟,这个记录不好”,“那个组的记录比我们好”他们自己都会去比较,用不着我去批评,也用不着表扬,他自己心里有数。比较各个组的记录就是不一样的,孩子们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节课是不是像我说的那样好,我觉得还不是,也有好多问题。什么该指导的没有指导呀,该说到的没有说到,可以说矫枉过正吧!故意不指导,故意不说,到底看看孩子们会学成什么样。这里给大家呈现的是这样的一节课,供大家去讨论、研究、批评。

下面简单谈谈我对《科学》课教材的想法:过去我们把教材叫“课本”,教材和课本在叫法上不一样,其实本质上也应该是有区别的,课本是我们一贯的叫法,“课本、课本,是上课之本哪!”我们大多数的老师拿着《自然》课本就当“圣经”一样地去教,多少年都是这样。甚至有的编者,就是编写书的权威人士说:“我写的教材一字不可更改。”有的权威就是这样说:“我编的教材就是你教学的根本、你的依据”。是不是这样,我觉得现在看法有所转变。

所以,第一个问题,我谈谈对教材的看法。教材和课本应该是不一样的,教材是什么,是教学的素材,是提供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一个思路。那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你自己想办法能够达到你制定的那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材上是应该体现的,但是,不是说教材上所写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不要求我们的老师照本宣科。所以,我希望将来大家拿到了《科学》教材的时候,一定不要照本宣科。基于这个思想,我们教材编得很灵活,给你一堆材料,提供你一堆材料和思路,让你去创造性地转化为课堂教学。我们的理念,对这门学科的认识,转化为教材时,就已经有很多流失。什么意思?比方说,我对科学课的理解,或我对科学课程的理念写成书,编成教材时可能只体现了50%,还有50%在教材上是无法体现出来的。经过这次编教材,我发现困难之大,无法把我们所理解的转化为教材,流失了50%。大家在拿到教材之后,你再转化为课堂教学,可能还要流失50%,还剩25%。实际上是这样的,就是每一次的转化都有可能有信号的流失,都有我们理念的流失。当然如果有的老师,他不完全被教材束缚,那么,他就有可能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他的教学就高于教材,很可能把我们流失的那一部分弥补回来一部分。假如我们的教材只表达了50%的理念,那么你在处理教材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能就加上20%,就变成了70%,那你的课就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所以我把它叫做教材,而不把它叫做课本就是这个意思。第一个问题,先说了关于教材和课本认识的不一样,所以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这是郝京华教授经常说过的一句话。

第二个问题,我要说的是,这个教材是写给学生看的。我们设想的《科学》书,应当可读性很强,尽量符合孩子的一些心理和要求吧,把教材变成孩子们喜欢阅读的材料。我们过去编的教材有什么问题呢?回过头来一想,学生花钱买的书是给老师看的。学生买了书以后,再根据老师们设计的步骤和环节去上课,也就是说过去的教材是给老师看的,学生几乎不能直接用。我们现在争取要把教材变成学生的教材和学生可用的书,所以这本教材可以称为学生用书,然后我们再编一本教师用书,要对老师说的话基本上不写在课本上,要对教师说的话我们就写在教师用的书上,对学生说的话就写在教材上。比方说:我们一开篇“亲近科学”有爱因斯坦的一个像,有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后面就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去看,能不能提出问题,通过他们的活动,能不能发现一些问题。我们还设计了一些卡通画的小人,还有学生讨论的场面。书的版面设计,也是让孩子们挺喜欢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页,简单地说,现在的书的设计是尽量让孩子能够自己阅读,通过阅读教材,启发他去思考、去研究。但是我们做的还不够,有好多问题还解决得不是很好,也就是说,抱着这样的想法:就是,教材是给学生的教材,是给学生看的,是供给学生学习用的,那么教师怎样教呢?要看教师用书上怎样写,在教师用书上,我们要给你几条不同的思路,我希望是这样的:你自己可以选择,根据你的条件,根据你当地的情况,可以自由选择,我这个课应该怎样上更好一些。比方说,有些材料,你就可以选择其他不同的材料来代替。从教法的设计,给你一个最基本的,然后在这个最基本的基础上你自己可以再去设计。我想就是这样把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的功能分开,给学生看的书就是为学生学习用的,要告诉教师的事在《教师用书》里再说。另外,我们配的教材还有一本科学活动手册,科学活动手册上让他做记录、去画、去写、去统计。有这样一些安排,给他设计好了一些表格,比如说,气温的统计表,都给他画好了,让他自己去画去写,教材上就不让他随便乱写乱画了。所以,我们想关于教材的变化跟原来《自然》课的教材有点不同。

第三点,我们新的《科学》教材想体现 几个特点,当然这几个特点是不是能体现得更好,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去完善的。

一个是以单元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我们的单元是这样的,三年级上学期一共有7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时数不一样,可多可少。你比如,第一个单元是绪论,里面有两课,也可以把它讲成三节课,这里有《哪里有科学》、《我们也能够科学》,第二个单元是冷和热有四课,《它有多热》、《热水变凉》、《热往哪里跑》、《哪种物体传热快》、这四课组成冷和热单元,天气单元是五课书,《今天天气怎么样》、《测气温》、《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谁最关心天气》都是以单元组合起来的,“秋去冬来”这个单元有六课书,《金色的秋天》、《秋天的叶》、《秋天的果实》、《种子》、《秋冬季的天气变化》、《动物怎么过冬》。“合理饮食”搞了两课书,也可以搞三节课,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材料”是五课书。最一个单元叫做“自由研究”分配了三课时,由学生自己确定课题,自己研究。现在我们的教材是以单元来划分的,单元内部的这些课,虽然也有前后的联系,老师们可以自由地安排。这是跟过去的《自然》教材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是以单元来组合教学内容的。

第二个特点,是突出探究为主的这种学习方式,我们设计每个单元的后面都有一课,本单元的总结式的自由研究课题,这个在给学生的学生用书上没有表达,将来在给教师的教师用书上要表达的。每个单元围绕这个单元的研究内容来指导学生搞一些独立研究的,然后这个学期未总得有一个自由研究。在教材里面也有一些让他们自己研究的内容,就是想突出以探究为主,但我们现在设计的还不理想,有些课设计得还不够好。另外一个,三年级是起始年级,这是第一册书,起始年级又不能做得太多,也不能完全放手,所以有一个先由“扶”到逐渐“放开”的过程。比如最后这个自由研究吧,我们就给他定一些内容,让他自己去选择,自己去独立研究。当然,如果是有些孩子想要研究一个什么内容,这给他一个启发,然后让他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制定完计划以后,让他自己去选择怎样去研究。现在看来,我们的孩子独立研究能力还是比较差的,所以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都放开,所以我们强调的是给孩子创设一个认识的过程和方法。第一册里所能够给大家的过程和方法,以观察、比较、分类为主,测量只局限在长度的测量和温度的测量,以后我们逐册要把过程和方法的内容加大。

再一个就是第三个特点,知识内容的组合要逐渐走向综合性。当然现在综合性还不是很强,刚刚有一点儿。你比如说《天气》,《天气》里面就要牵扯到好多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季节方面的变化,也包括动植物的变化,都跟天气季节变化有关系,我们就组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把动物、植物这样分类,带一点综合性。以后我们想逐渐搞一点带综合性的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