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奖学金个人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奖学金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奖学金个人总结

大学生奖学金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奖学金制度;激励理论;期望理论;线性回归;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88-02

奖学金是政府、高校、社会团体及个人给予优秀学生的奖励,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奖学金激励功能的广泛性以及显著性使之成为其最主要的功能。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以期高效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对于奖学金激励作用减弱的现状以及如何增大奖学金激励效用,在此之前国内许多学者都已作出很详尽的理论解释。但是,对于影响奖学金激励效用的具体因素以及相应的影响程度、相互的关联性,并没有进行过实证研究。本文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学生所能申请的奖学金种类偏少、奖学金覆盖面低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本文以中央财经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科学的分析之后,得出影响奖学金激励功能的关键因素,再针对这些因素分析,进而提出可行性建议,最终达到增强奖学金激励作用的目的。

1 问题与模型

根据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期望理论,具体到分析高校奖学金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在校学生对获得奖学金的动机强度,或被激发出的力量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的大小和预计能够达到该目标的可能性(期望值)的高低。

其基本模式是: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E)

激励力量是指动机的强度。高校奖学金作用的应用绩效即是奖学金所能激发的在校大学生的激励力量。

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其个人需要的价值。奖学金的奖金额度、获得奖学金的荣誉感、榜样力量、宣传因素等构成了效价的主要因素。

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对影响期望值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剖析高校奖学金发挥作用的现状以及对高校奖学金的激励力量进行分析。

因此,本文有以下基本假设前提:

(1)期望理论的基本模式: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E)

(2)假定影响奖学金激励作用发挥的因素有:奖学金种类设置、难易度、覆盖面、评定标准、奖金额度、榜样力量、宣传工作。

(3)期望值由奖学金种类设置、难易度、覆盖面以及评定标准来决定;效价由奖金额度、榜样力量和宣传工作来决定。

2 理论结果

根据期望理论,奖学金对个体激励力量的大小,不单取决于效价或期望值大小,而取决于二者合力的大小。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激励力量,主要表现为:①E高×V高=M高;②E中×V中=M中;③E低×V低=M低;④E高×V低=M低;⑤E低×V高=M低。

同时根据弗鲁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对怎样使奖学金激发力量达到最好值,在这个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需要兼顾几个方面的关系。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组织奖励个人需要

①努力和绩效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特征,目标是否符合个人的认识、态度、信仰等个性倾向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别人对他的期望等社会因素。

②绩效与奖励关系。这与奖学金的覆盖面、奖学金设置合理性、奖学金评定标准以及获得奖学金的难易程度息息相关,如果没有相应的合理的、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强化,时间一长,积极性就会消失。

③奖励和个人需要关系。奖励什么要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要,要考虑效价。奖学金的奖金额度、获得奖学金的荣誉感、榜样力量、宣传因素构成了效价的主要因素。

3 数值结果分析

主要进行回归分析:

(1)期望值模型。我们使用的检验模型如下:

Y1=a+b1X1+b2X2+b3X3+b4X4

式中Y1――期望值;

X1――奖学金种类设置;

X2――获得奖学金的难易度;

X3――奖学金的覆盖面;

X4――代表奖学金的评定标准。

将调查问卷所得数据代入检验模型,得到:

Y1=0.931+0.314X1+0.028X2+0.065X3+0.258X4

(2.116)(0.167)(0.497)(2.611)

F=3.240Adj-R2=0.096

X1与X4对Y1有显著影响,X2与X3对Y1无显著影响。根据系数可知,当X1变动1,Y1倾向提高0.314,当X4变动1,Y1倾向提高0.258。由此可知,认同奖学金设置合理程度的同学,更倾向于认同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同时,注重奖学金评定标准的同学,对奖学金的激励作用也会更加注重。而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对获得奖学金的难易度以及覆盖面大小的反应相对偏小。

(2)效价模型。我们使用的检验模型如下:

Y2=a+b5X5+b6X6

式中Y2――效价;

X5――奖学金额度;

X6――榜样力量。

同样,将调查问卷所得数据代入检验模型,得到:

Y2=1.133+0.141X5+0.651X6

(1.845)(5.120)

F=20.204Adj-R2=0.246

X6对Y2有显著影响,X5对Y2无显著影响。根据系数可知,当X6变动1,Y2倾向提高0.651。由此可见,奖学金激励作用对奖学金额度的反应程度不大,而同学们认为榜样力量对奖学金激励作用更大。

4 总结与建议

根据分析,可以得出奖学金发挥效用较为理想的现状,但从数据中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主要集中在奖学金设置、奖学金结构、覆盖面、评价标准和宣传方面。综合理论分析及模型分析的结果,我们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中国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应用绩效提出相关的建议。

(1)奖学金种类设置。建议学校增加综合的奖项,并且不应该将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评定因素,而要加入其他明确的标准,例如,参加的社会实践的次数与获奖情况、班级社团工作情况以及参加院校举办的演出等。

(2)奖学金金额。我国高校在做奖学金制度的改革时,奖学金金额大小无须作为重点关注调整的要素。但在将奖学金金额列入考虑范围内时,增大奖学金的金额会使其激励作用显著提高。

(3)奖学金覆盖面。增多奖学金的种类,奖学金多样化,从而使不同类型不同特长的同学获得奖学金,以增大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增加获得奖学金学生的数量,扩大获奖学生的比例,增大奖学金覆盖面,让更多学生得到奖学金的激励;继续将难度维持在较难水平,维系奖学金的含金量,从而使激励作用最大化。

(4)奖学金评价标准。注重学习成绩标准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两个方面的配比,应当适当增加综合素质的比重,从而使得激励绩效最大化。

(5)加强宣传,重视榜样力量。建议学校在学年初就对学校及各个学院现存及新增的奖学金种类及评定标准进行展示说明,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将激励与自身兴趣相结合并明确完善自身的方向。在奖学金评比过程中应及时将申请人及候选人名单及时公示,使评奖过程透明化。在奖学金获奖名单确定后,也应对获奖者名单及其相应事迹进行公示和表彰。

奖学金制度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对于学生、学校乃至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经过对中央财经大学奖学金激励作用的现状调查、影响奖学金激励作用发挥的因素以及各自影响程度的分析,对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实际运行机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参考文献:

大学生奖学金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 高校 奖学金 改革

高校奖学金是高校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对优秀学生实施的奖励和激励措施,是对学生一种积极的肯定。奖学金评定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实施以来,在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目前,高校奖学金从荣誉等级划分,分为综合奖学金荣誉、单项奖学金荣誉和新生奖学金荣誉。从资金来源划分,可分为国家奖学金、外设奖学金和校设奖学金。高校奖学金评定一般由学校和院系两级完成,并在学校层面上设立奖学金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变化,传统的奖学金评定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奖学金改革的一些建议,以期更好地传递高校的育人理念,突出奖学金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1 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评价理念较为单一,个性化激励不足

目前高校奖学金的评价是参照学生上学年的学分绩和素质测评结果综合评定。但是大部分奖学金基本以学业成绩为决定性的评价指标,成绩排名决定奖学金荣誉等级和奖励金额,评价理念和教育导向单一化。而鼓励同学参与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的单项奖学金获奖比例和奖励金额相对较低,同时奖学金项目中缺乏自我激励型奖学金。

1.2 现行的奖学金评定和评审方式缺乏弹性

高校的奖学金均带有荣誉性质,且荣誉等级和奖学金金额一一对应,一般高额度奖学金授予综合优秀奖学金荣誉,低额度奖学金授予单项优秀奖学金荣誉。奖学金与荣誉等级捆绑的评定方式,容易造成学生重奖学金额度、轻奖学金荣誉。此外传统的奖学金评审主要是由高校负责。随着社会捐资助学的兴起,高校很大一部分奖学金来自社会资源。捐助方主动参与评选过程的意识逐渐增强,奖学金个性化的要求也不断增多。这些都与传统的高校奖学金评审方式存在一定的分歧。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优化奖学金评定和评审方式,也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校系奖励资源缺乏统筹管理

高校奖学金按照管理和荣誉授予部门可分为“校管奖学金”和“院管奖学金”,院系设立的奖学金不具有校级荣誉,也不纳入学校的奖助体系进行统一管理,两者之间缺少有效的统筹管理。在保证校设奖学金获奖比例和获奖金额大体一致的基础上,由于各院系院管奖学金筹集的情况不同,造成不同院系学生实际获奖比例和获奖金额差异很大。例如目前比较热门的金融管理类院系,社会爱心人士和校友捐资踊跃,其院系所有拥有的奖励资源远远高于学校其他院系。

1.4 奖学金评定工作的宣传不到位

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大多集中在每年秋季学期完成。在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一些部门忽视了奖学金工作的宣传,只作为常规事务性工作完成,这违背了高校设立奖学金的初衷。高校设立奖学金,不仅是对优秀者的肯定和奖励,而且要贯穿奖学金评定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传递学校的育人理念,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引导全体学生共同进步。①

2 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改革的建议

2.1 倡导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单项奖学金额度,丰富奖学金内容

高校单项奖学金除学业单项奖学金以外,还有社会工作、文艺、体育、创新、公益服务等等。以往单项奖学金的额度较低,提高单项奖学金额度,直接体现了学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样化人才的培养理念。同时,高校还应进一步丰富奖学金内容,增强对道德品质的嘉奖,设立自我激励型奖学金。

(1)尝试建立一些特性化奖学金评定。例如2010年,清华大学开始“好读书”单项奖学金的评定。“好读书”单项奖学金评定具有鲜明特色,要求申请学生热爱读书,博览群书,长期坚持读书;在读书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形成文字并正式发表;积极推广“好读书,读好书”精神,带领、组织其他同学阅读好书。“好读书”单项奖学金的设立和评定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对于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在学校营造了浓厚的人文和读书氛围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增强对道德品质的嘉奖。梳理目前的奖学金体系,高校需要加强完善道德荣誉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誉观。学校通过道德品质教育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建设好学习生活所在的集体,勇于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努力完成时代使命。这些是社会进步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应必备的重要素质。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学校可以设立“助人为乐奖”、“见义勇为奖”、“社会公益奖”、“志愿服务奖”、“爱护环境奖”、“自强之星”等多种灵活的奖学金项目,增强对道德品质的嘉奖。

(3)设立自我激励型奖学金。学校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除了关注学生培养的结果,更重视学生发展的过程。通过调研,学生反馈奖学金的最重要的价值是“自我肯定”,即体现出自我认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高校设立奖学金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长变化,在鼓励学生通过努力而取得进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奖学金基本属于自我肯定型奖学金。学校应尝试设立自我激励型奖学金,即参评奖学金的同学从团体中扩大到学生个体身上,不只在某个群体范围内评定学生的表现,而是依据某个周期内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变化程度来评定学生的表现。例如,在每个新学年之初,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为自己设计一个学年目标,院系对其申请进行审核与批准。学年结束后,学生如果实现了学年初的目标,便可获得进步类奖学金。通过这样的评审机制,将有效地带动同学参与到奖学金评审过程中,并对学生的努力提供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这样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肯定学生的成长路径,让不同的学生都可能获得有针对性的肯定和奖励,即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自我激励型奖学金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态度、潜力甚至理想,强化学生的自我认同,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2.2 建立更加优化的奖学金评定和评审方式

(1)推行奖学金荣誉等级与奖励金额脱钩。针对目前奖学金评定中荣誉等级与奖励金额紧密挂钩的现状,高校可以尝试采用“先评定荣誉等级、再评定奖学金项目、奖学金作为荣誉的资源匹配”的方式进行奖学金的评定,这是一种新的奖学金评定理念。即在奖学金评定工作前,根据学生的表现,先评定各项荣誉,再评定奖学金和其他各种教育机会(例如国际交流、社会实践、培训考察等),奖学金和各种教育机会作为荣誉的资源匹配。这样面对纷繁众多的奖学金项目,学校更加突出奖学金的荣誉属性,使奖学金对同学们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更加明确。其次,获得荣誉的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认真了解各项奖学金的设置目的和个性化要求,有针对性地申请适合自我的奖学金。这样在奖学金评定的过程中,不仅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获奖后,同学们也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堪当表率,真正履行获奖者的各项义务。同时这种评定模式也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脱颖而出,为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加油助力。②另外对于社会捐资设立的奖学金,其个性化要求也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这种持续良性的互动,会增加学校和捐助方的进一步合作。

(2)构建系统化的评审形式。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的育人模式必须与社会接轨,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捐助方在学校设立奖学金,积极主动参与到奖学金评定过程中来。他们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物质的帮助,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传递和对当代大学生的高层次高素质的期望。高校可以根据奖学金评审的参与程度的不同和是否授予学校荣誉,将奖学金评审方式由单一的学校评审改为校方主导制、双方参与制、捐助方主导制。③另外对于一些个性化要求较多,与高校奖学金规定存在较大差异的外设奖学金,可以尝试建立推荐外评类奖学金评定模式。推荐外评类奖学金不具有校级奖学金荣誉,评选标准和获奖学生名单由捐助方确定,并由捐助方给获奖学生颁发证书。在评选流程上,这类奖学金由高校评定信息,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奖学金初选工作。高校将初选结果和学生材料送捐助方审议,由捐助方最终决定获奖学生名单。这种操作模式不仅满足了捐助方在学校设立奖学金的愿望和个性化要求,而且对学校的整体奖学金评定体系没有带来冲击,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

2.3 校系奖励资源统筹管理,院系级奖学金可以申请校级荣誉

采用何种方式统筹校级和院系级奖励资源,一直是高校思考的问题。以往院系设立的奖学金不具有校级荣誉,也不纳入学校的奖助体系进行统一管理。这种状况使学校在统筹全部奖学金资源,保持各院系奖励资源相对平衡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高校可以采取院系奖学金申请校级荣誉的模式,来统筹和管理全校奖学金资源。从具体操作层面上,院系设立的院管奖学金,符合学校奖学金评选规则的,可由院系提出申请,学校奖学金管理委员会审批,比照校设奖学金荣誉等级,授予院系奖学金校级荣誉等级并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同时从技术操作层面上,建议高校将院系设立的奖学金纳入现有的学校奖学金管理系统之中,使学校奖学金资源一目了然,便于学校的统筹管理。

2.4 加大对奖学金评定工作的宣传

大学生奖学金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目标激励 主要内容 有效性

大学生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有些学生的思想某个时刻因为受到某种触动,突然改头换面,很有上进心和责任心,从原来的一个所谓的差生,变成一个很要求上进的好学生。分析这些个案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合适的目标激励,促使学生内心受到触动,受到鼓励,主动追求目标,从而进行转变。树立理想信念。

激励是教育,鼓励是阳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能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内在潜力,鼓舞学生的斗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一、目标激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大学生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强大的前进动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的理想需要现实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才能实现。所以重视学生目标教育和激励,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非常关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着力点。

(二)目标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激发、加强和维持那些实现目标的自觉行为活动或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运用某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主动朝着期望目标的方向前进。目标激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设置一定的目标导向,使得大学生获得一定内在心理动力的方法。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意识的特点是使行为具有强烈的目的性。

(三)根据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成就需要成为最主要的需要之一。所谓成就需要,即根据适当的目标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内在力量。在管理中,只要对他提供合适的外部环境,他就会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能力。这些理论为我们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引导学生确定目标,并激励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目标。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特别是实现以后会激发出学生很强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进而再次制定目标,取得更大的成绩。如此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环对改善自我形象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唤醒学生内心潜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大学生目标激励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目标激励要取得适当效果,必须采用合适的途径和方法。

(一)欣赏教育是目标激励的前提。大学生有受到尊重的情感需求。在和大学生交流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同景。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内心世界,要充分倾听,沟通情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贴心的呵护和关爱,以爱的温暖滋润学生的心灵。通过充分的交流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能够感到受尊重,被学校和老师重视,甚至感受到被欣赏。如果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被看好,会激发出其强大的潜能,使得在学习上、生活中鼓舞斗志,努力向前。在情感的推动下,促使学生明确方向,从而真正地实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目标。

情感沟通特别需要讲究平等、坦诚和关爱。对于其缺点和不足,进行朋友式平等的交流,充分倾听他们的想法,如此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现状。思想交流过程中设身处地从学生现状出发,坦诚的沟通想法,在欣赏其优点和潜力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正面引导。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出发,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帮助他认识问题,并进行恰当的鼓励。

(二)科学合理是目标激励的基础。大学生有实现成功获得成就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激励力量=期望概率X目标价值。由此可见,对目标的期望越大,激励的力量就越大;对目标的价值估计越大,目标实现的概率就越大。[1]

根据弗洛姆公式,如果所设定目标太高以至很难实现,那么激励的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所以目标的激励作用发挥的前提是其自身的切实可行性。这也就要求在目标激励中首先目标要切合实际,使得所设定的目标在符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不至于高不可攀也不至于触手可及。用形象一点的话说,所设定的目标既不是天上的月亮够不着,也不是地上的西瓜可以低头就捡,而是树上的苹果,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帮助学生参谋规划,从真实需求出发,引导学生制定目标。目标制定之后要与学生对其价值进行充分沟通,使得学生对于目标价值充分认识,明确在心,乐于脚踏实地,从现实做起。因此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导向,使得学生能够振奋精神,勇往直前,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改善自我印象是目标激励的关键。自我印象是心理学里一个重要的概念。集中地表现为人们对自己能否做成功某事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如何评价自己而做出的主观判断。自我印象与个人成就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具有积极自我印象的人往往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能够获得较大成功。

目标管理之后的跟踪和正面评价能够提高目标激励的效果。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肯定其所做的努力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我印象。通过适当的鼓励和赞赏,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在关注着他,老师们看到了他所取得的进步。拥有积极自我印象的人乐观、豁达,思维活跃。通过自我印象的提升,促使学生更加意志坚定,具有创新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目标激励的实践及其分析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情况,分别在各个班级选取样本形成样本组,为了进行有效的对比和分析,同时选取相同班级相同情况的学生组成参照组。成绩中等,但是没有获得过奖学金,从鼓励其获得奖学金的层面进行尝试和分析;因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强,班级个别学生学习困难,从学习困难层面进行尝试和分析;因为英语底子薄、多次不能通过等级考试的各个班级学生,从英语等级考试层面进行尝试和分析。分别就以上三种不同情况组成三对六组进行尝试对比和分析。

时间跨度一个学期,学期一开始就选好样本对象。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和鼓励,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本学期学习目标。三组学生都制定了明确的学期目标。分别是获得三等奖学金、期末不挂科和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并且是当个学期的短期学习目标。与学生进行多次深入交流。明确目标,情感交流,及时提醒,并相约一个学期之后对他们自己所制定的目标进行总结。

(一)取得奖学金对比组。不同班级选取没有获得过奖学金但学习中等的学生12人,在相同班级选取情况相近学生组成参照组。按照相同办法,在学期一开始就引导他们制定出获取奖学金的学期目标。等结果出来以后发现获得奖学金学生5人,占41.67%,而参照组没有一个获得奖学金。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样本组获取奖学金的比例远远大于参照组,激励的效果很明显。

(二)学习困难对比组。在各班级选取了16位经常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他们每次学期末课程不及格门数较多,学习比较吃力。专门找他们单独谈话,并且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分析碰到的困难和问题,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引导他们提出本学期考试的目标,有些目标提得太高的按照前面目标激励的原则帮助他们纠正,做好记录和保存。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树立目标共12人,6名目标实现,效果较好占50%;4名接近目标,有明显效果,占33.3%;2名没有明显效果,占16.7%。而当时各个班级选取相同情况学生组成的参照组,期末课程全部都通过为2人,占16.67%。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以上激励措施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较明显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他们学习困难实际上不是因为他们智商低,而是因为没有学习的动力,找到了启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以后,经过他们的自主学习,是可以获得明显进步的。

(三)、英语学习对比组。不同班级选取没有通过英语四级样本学生16人,同时在相同班级选取情况相近学生组成参照组。学期初就通过深入沟通引导学生制定通过英语四级的当前学期英语学习目标。在学生制定了目标以后,专门和学生就目标进行了多次交流,及时对他们进行鼓励,对学习进度进行了跟踪并一起讨论了下一步的英语学习举措,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和当前进度。一个学期之后,根据四级成绩,进行对比。16人中通过英语四级9人,及时完成任务人数占56.3%,而参照组通过英语四级3人,占18.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通过制定了过四级的明确目标,并且经过多次的交流和沟通,进一步激励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四、目标激励可持续性探讨

目标的测评是实现激励作用的重要步骤。[2]顺利实现目标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通过表彰大会、奖励纪念品、奖学金、荣誉证书等形式给予充分的认可和激励。起到了继续鼓励和激励的效果。在精神上予以肯定,褒扬,表扬和奖励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从而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同时也激励周围的同学勇于争取,这种方式是一种很好的精神鼓励。目标激励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些学生目标没有完成,需要帮助学生具体分析原因,最好通过合适的方式继续给学生以鼓励。坚持正面引导主的原则。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重点突出精神激励,精神上的认同和赞赏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这也是思想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目标激励的学生可以树立自信心,激发出强大的潜能,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这个时候保持恰当的目标激励很可能将原来所谓的差生成功地转化为十分上进的学生。经过实践,并且经过反复多次的目标激励,样本组里面好几个学生因此转化为学习很积极的优秀学生。

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有效运用目标激励,根据学生个体具体情况,抓住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目标激励。既要有情感的鼓励、物质的激励,更要有思想的共鸣、道德的感化,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增强实效性、针对性,才能更加有力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国辉.大学生激励教育方法刍议[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6月

[2] 郑毅.论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8月

大学生奖学金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激励 机制 奖学金

奖学金制度作为我国“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激励作用的充分发挥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展自己有着重要的意义。激励是指一个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通过合理地运用各种管理资源,激发被管理者工作动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的总称。也可以说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种内在的趋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需要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其形式有工作激励、物质报酬激励、精神激励等。而机制,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是指保证系统运动有序的程序和力量的总和。

1 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设置中的主要问题

从局部上说,国家奖学金的资助功能不够,而专业奖学金的激励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国家奖学金金额较大,但受奖面有限,很难起到激励广大贫困生努力学习的作用。相对而言,专业奖学金与其他奖学金相比金额“不够多”。另外,大多学生对从自1987年就沿袭下来的覆盖所有师范生的三等专业奖学金的激励功能持否定态度,不认为其能起到激励作用。

1.2 评定中的主要问题

为了保证奖学金评定工作的公正与高效,目前各院校普遍采用“校系两级”的奖学金评定方法,即学校根据奖学金提供者的要求下发总的评定标准,各院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些可操作的评定规则,再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评选。而院系一级的评选制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院系的评选程序过于简单,有的甚至没有成文的评定规则,有的院系没有制定成文的评选规则,沿用过去的简单粗糙的“规矩”,仅侧重某方面的指标。要么“惟成绩主义”,走进“成绩好,一好百好”的怪圈;要么过于倚重民主评议的结果,使得本来严肃的民主评议成了同学走后门、拉关系的舞台,助长了不良的学风和校风。缺少成文规定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当粗糙的评选结果出现问题时,主管老师就不得不站出来进行协调和平衡,并确定最终的结果。造成奖学金评定过程充满了主观色彩,缺乏科学性,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在评选执行过程中,民主表决的公正性遭到质疑。民主评议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奖学金评选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民主表决过程过于简单,同学在事前对各种奖学金的评选标准并不了解。由此带来同学们对所进行的民主表决态度并不认真。因此,一些院系在制定了相关的评定标准后,都取消了民主表决过程。在访谈中这些院系的同学也对这种做法表示理解,因为他们认为“民主表决起不到评优的目的,很不科学”。

1.3 发放中的主要问题

奖学金的发放制度是奖学金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完善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奖学金激励功能的实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师范院校往往忽视对这一部分制度的规范和实施。各院校对奖学金获得者的宣传不够有效,从而导致了未获奖者对获奖者的冷眼旁观,难以激发其上进心。同时,学生对获奖同学的态度也不容乐观,这表明奖学金并没有很好的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

2 如何利用激励与约束机制来完善奖学金制度

转贴于

2.1 适当调整奖学金的金额和受奖面

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在他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所谓效价是指人们对某一目标(奖酬)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即人们在主观上认为奖酬的价值大小。1998年全国高校普遍扩大招生规模,高等师范院校的在校生人数急速的增长,但奖学金的数额却并没有同比的增长。从而导致了如今奖学金在大学生教育经费来源中处于尴尬的地位。许多学生宁可做兼职,也不愿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也就是说奖学金的数额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价值不高,不能引起他们对目标的重视,从而影响了奖学金激励功能的发挥。因此,我们说力度不够是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奖学金制度中的关键问题。

2.2 重新审视各项奖学金的价值导向,对不同种类的奖学金进行准确的定位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在1956年提出了著名的公平理论,他认为激励的程度不仅受到自己所得效价绝对额的影响,而且受到效价相对比较的影响。也就是说,效价的高低虽然是影响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但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有时起着更大的作用。在群体中,任何一个群体成员都会经常将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与群体中其他成员进行比较,以衡量自己是否得到了公正的待遇。一旦他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其心理上就可能产生不安和不平衡,从而使其积极性受到挫伤。奖学金的设置应该拉开差距、分开档次,使真正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使学生的“付出”与“回报”相一致,而不应该搞大锅饭“旱涝保收”,使懒惰型大学生继续得过且过,而优秀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奖学金,种类上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了其评定标准及其背后所反映的价值导向的多样化。在对某些评选制度已经比较成熟的奖项中,可以考虑缩小受奖面,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更好的发挥奖学金的激励功能。将奖学金和助学金严格的区分开来,对师范生三等专业奖学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师范院校不断走向开放的趋势。

2.3 制定统一规范的综合测评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要做到公平合理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工作绩效评估系统。该系统不仅具有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还有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与策评方法(如学生间相互监督与互评),从而使每个人的成绩都能得到客观、合理、较为准确的评估。这样就可以基本上做到分配上的公平合理。院系两级的评选制度虽然有其更贴近被评者,效率高的优点,但目前许多奖学金制度的问题也正产生于此。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大都采用综合测评的方法对学生的优异程度进行鉴定。而各院系自行制定的、不受学校制约的规则很难保证其评定结果的科学性。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奖学金制度进行改革时,既要把握奖学金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大方向,又要把握不同种类的奖学金所奖励“先进分子”的独特属性,使在某些方面有特长或突出表现的学生能得到相应的奖励。

从宏观上说,我国师范院校正不断从定向走向非定向、从封闭走向开放,由此必然带来的是我国师范院校对所培养人才要求的变化。奖学金制度中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是学校办学理念的最好阐述,这种阐述毫无疑问的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微观上讲,学校每年招生的来源、数量和构成都会有所不同,各种评选的细则也应该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补充和修改。正因为这样,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存的奖学金制度问题,不断审定和完善它的各项评选规则。

2.4 将发放工作与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人们往往会主动寻找自己的崇拜偶像或榜样,来进行自我激励。一个良好的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但并非树立了榜样就一定能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这是因为学生只有对“榜样”心服口服,且认为自己应学、可学时,榜样的激励作用才能较好地得到发挥。以往奖学金发放工作的问题主要在于很多奖学金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者还没有认识到,奖学金的发放是奖学金发挥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奖学金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我们应该将奖学金的发放与宣传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把奖学金的发放当作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更好的发挥奖学金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我们还应该将奖学金发放工作的宣传制度化,选定一个固定发放奖学金的时间,并且科学的对获奖者进行实事求是地宣传。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还方便了同学们的监督,评定中存在的问题也更容易被及时发现。

参考文献

1 唐丽珍.奖学金评定工作中的激励理论效应浅探[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大学生奖学金个人总结范文5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four assumption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including: personal backgrou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family situation,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then to establish an empirical model and analyze, come to the nature of the subject, scholarship, registered capital of zero down payment, the situ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firm will and the number of family members in entrepreneurial are six factors of the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关键词: 高职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

Key words: vocational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37-02

0 引言

纵观已有文献,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内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宁波高职院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就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现状和创业困境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调查通过问卷、个别访谈、随机采访等多种形式,深入详实地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观念,从定量的角度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旨在弥补目前研究的不足。

1 研究假设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当前高职学生的具体特征以及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理论,本文对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从个人背景、个人特质、家庭情况、创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如下假说。

①学生个人背景对自主创业的意愿有影响。在本文中,高职学生个人背景主要涉及性别、所学专业、获奖学金情况这三个因素。

②学生个人特质对自主创业的意愿有影响。本文选定的高职学生个人特质包括独立性强弱、精力充沛与否以及意志是否坚定三个因素。

③学生家庭情况对自主创业的意愿有影响。因此在问卷中高职学生家庭情况调查将家庭收入、家族成员中创业人数等列入其中,这些因素可能对学生的创业意愿有影响。

④周围创业环境对自主创业的意愿有影响。本文将学生在工商局注册企业时可以实行注册资本零首付措施、对学生创业有贷款支持、给予场租、社保补贴等作为可能对学生自主创业意愿产生影响的因素,学校创业氛围好坏、接受创业教育情况可能也对自主创业意愿有一定影响。

2 实证模型构建

2.1 研究方法概述 本文研究的是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意愿,有“愿意”和“不愿意”两种情况。Logit模型是将逻辑分布作为随机误差项的概率分布的一种二元离散选择模型,适用于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所进行的选择行为的分析。高职学生在进行是否自主创业的抉择时,一般会理性地衡量各方面因素,做出最佳选择。因此,本文选用Logit模型来分析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Logit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P=F(Z)=■ (1)

(1)式中,Z是变量X1,X2……Xn的线性组合,即:

Z=b0+b1X1+……+bnXn (2)

将(1)式和(2)式进行变换,得到以发生比(odds)表示的Logit模型形式:

Ln■=b■+b■X■+b■X■+b■X■+e (3)

(3)式中,P为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概率;Xi(i=1,2,……,n)为解释变量,即主要影响因素;b为常数项,bi(i=1,2,……,n)为第i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e为随机误差。b0和bi(i=1,2,……,n)的值可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估计。

2.2 样本选择 本文所用数据是以问卷调查形式获得的。被调查对象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宁波高职院校的400名应届毕业生,回收调查问卷387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368份,涵盖文科、工科、经管类等3个学科门类。在368名被调查者中,有164人有创业的想法,占总人数的44.56%。

2.2.1 被调查对象的个人背景 本次调查样本中男生占总人数的54.89%,女生占总人数的45.11%;从学科分布来看,工科被调查者最多,比重为48.91%,其次为经管类(43.48%),文科被调查者(7.61%)最少;从获得奖学金情况来看,被调查者中有157人获得过学校各类奖学金,占总人数的42.66%。

2.2.2 被调查对象的个人特质 从独立性来看,18.4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于合作者有一定的依赖性,32.6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非常独立,48.91%的被调查者没有明确的态度;从个人精力来看,12.2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经常精力不济,60.59%的被调查者认为精力尚可,27.18%的被调查者认为常常感到自己精力充沛无比;从意志是否坚定这个角度看,11.41%的被调查者容易动摇,改变自己的初衷,44.0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意志比较坚定,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初衷。44.56%的被调查者介于两者之间。

2.2.3 被调查对象的家庭情况 在家庭情况调查中,家族成员中无一人创业的被调查者最多,占总人数的57.07%;其次是家族成员中有1人自主创业的占33.42%;被调查对象所在的家庭平均有0.56个家族成员自主创业,家族成员中自主创业人数最多的有6人;从家庭年收入来看,在3万元以下和20万元以上的比重较小,分别为15.76%和12.23%,在3万元到20万元的3个中间收入段里被调查对象分布较多,都在20%以上。

2.2.4 被调查对象的创业环境 从对政府相关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来看,被调查者中有半数以上的人对支持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不太主动去了解,只知道一点,有32.33%的被调查者对相关政策比较清楚,回答一点也不知道的只占总人数的11.96%;从对学生创业的优惠措施是否有帮助来看,7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宁波工商局出台的《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支持创业》16条和《支持自主经营创业发展》26条,中推出的注册资本零首付、住宅商用的措施对创业或多或少有一些帮助,在对宁波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通知》在校生可获得5万元的创业贷款,及贴息支持的调查中,只有94.8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帮助,在对宁波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通知》中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创业、场租、社保、创业带动就业奖励等补贴的调查中,有26.9%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帮助;从学校营造的创业环境来看,有80%以上的被调查者接受过学校的创业教育,上过创业教育类课程,认为学校的创业氛围比较好的占总人数的24.74%。

2.3 变量选择 根据上述研究假设及调查情况,本文在构建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计量经济模型时,选择了个人背景、个人特质、家庭情况、创业环境等四类,包括十四个变量。模型变量说明见表1。

3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本文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Logit回归处理。其中模型的对数似然值、卡方值及其显著性水平、Nagelkerke R2等指标可以看出,该回归模型非常显著,模型整体效果良好。据表2显示,与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关系的指标是学科性质、获得奖学金情况、注册资本零首付措施、接受创业教育情况、意志是否坚定和家族成员中创业人数。在个人背景中学科性质、获得奖学金情况表现出比较显著的负相关性;在个人特质中意志是否坚定有比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家庭情况中家族成员中创业人数为非常显著水平,而且其边际效应也较大,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家族成员中创业人数每增加1个单位,选择自主创业的概率将提高13.656倍;创业环境中的两个变量注册资本零首付措施、接受创业教育情况均为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除此之外,其他因素例如:性别、独立性强弱、精力充沛与否、家庭年收入、对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贷款支持、补贴、学校创业氛围对自主创业意愿的影响不明确,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关系。

4 总结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主要受学科性质、获得奖学金情况、意志是否坚定、家族成员创业人数、创业注册资本零首付措施、接受创业教育情况六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科性质、获奖学金情况两个因素与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负相关,其余四个因素全部正相关。

参考文献:

[1]王济川,郭志刚.1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任国友.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5).

大学生奖学金个人总结范文6

一、学生资助的方式与分类

(一)学生资助的涵义

学生资助就是社会各方面用财物来帮助学生。它表现为一种经济上的支持,也就是说资助者所提供的是某种可用货币计量的财和物,是一种经济上的支持,而不是道义上的帮助。所以,任何资助形式都需要资助者无偿投入大量资金,任何一种资助形式都包含了资助者所付出的经济补贴。

资助只资助学生的学费、杂费、生活费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即资助资金一般主要用于学生学习期间的必要开销,而不允许挪为他用。但资助又不是一般性的社会慈善活动。它面对的是特定的对象,并以一定的筛选为前提,被资助者必须通过了筛选而具备了某一资格,且这种筛选往往不是一次性的。以奖学金为例,学生首先要通过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取得入学资格;入学后还要修完规定的课程,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品行从同学中脱颖而出方能成为奖学金获得者。

(二)学生资助的方式与分类

世界各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目标导向下对大学生采取的资助方式也不尽相同,资助方式因目标的多样性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大学生资助问题专家、英国学者伍德霍尔(M.Woodhall)根据各国学生资助的实际,总结出十种不同的资助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分类可以得出不同的类别和组合:

1.以学生是否直接获得资助资金为准,可以分为直接性的资助和间接性的资助。直接性资助是指学生可以获得可支配资金的资助,这种性质的资助方式占据较大比例,如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贷学金、毕业生税、“服务契约”奖学金等;间接性资助主要指国家通过对高等学校的资助和对学生个人及家庭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使学生或家庭免予承担的教育费用部分。

2.以学生在资助中是否承担责任为准,可以分为赠予性资助和自资助。所谓“赠予性资助”即指资助资金无偿发放给学生,不要求偿还。包括助学金和奖学金;“自资助”指资助资金需要学生以现在或未来劳动或者未来收入偿还的资助方式,包括勤工助学、“服务契约”奖学金、贷学金、毕业生税等。由于政府财政能力有限以及为了体现公平性原则,近来年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把自资助作为选择资助政策时优先考虑的方式。

二、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和学费标准的持续攀升,贫困生问题凸现,“奖、助、勤、补、减”几种资助方式都难以承担资助贫困生的重任。而助学贷款作为一种新的资助形式,代表着学生资助的一种国际潮流,同时也是学生资助未来发展的趋向。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助学贷款进行单独分析。

(一)我国高校助学贷款的现状

我国目前存在三种形式的助学贷款,即学校贷款、商业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学校贷款是无息贷款,额度小、收益面也很窄,对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力量有限;商业性助学贷款因为有抵押和担保,虽然银行积极性较高,但广大贫困生大多缺乏可以担保和抵押的财产,所以也很难获得这种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在我国目前是开展得较为深入并在未来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资助方式,对它的研究是本部分的重点。国家助学贷款是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中规定,中国大陆境内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可以获得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的金融支持;还款期限一般不超过八年,利率按人民银行颂布的同期限贷款利率执行,国家财政贴息50%;坏帐由学校偿付60%,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偿还40%;除特困生贷款以外,需要担保。2000年国家对原先的规定进行了一些调整,对所有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贫困生发放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并且经办银行也由原来的工商银行扩大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也拓展到全国。但在2002年2月,又提出了“四定”(定学校、定范围、定额度、定银行)和“三考核”(按月考核经办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人数和申请金额、考核已申批贷款人数和贷款合同金额、考核实际发话贷款人数和发放金额)的原则,对贷款额度进行了缩小限制。目前,助学贷款的现状是:需要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获得资助的机会很少,有近三分之二的贫困生并没有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贫困大学生贷款困难的问题没有获得根本解决。

(二)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贷款操作成本高且回收风险大,银行缺乏动力。各商业银行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普遍缺乏热情,根本原因在于贷款的政策性和商业性没有协调一致。国家助学贷款是政策性贷款,而其实施责任又被赋予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企业,首先要考虑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财政贴息一半;对助学贷款免征营业税等一系列的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很多难题。贷款本金由银行自筹,虽然在出现坏帐时,国家对贷款本金予以核销,但贷款毕竟占用了银行的流动资金,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银行的业绩;单笔贷款的额度虽小,但对贷款人的资格审查并不简单,操作成本支出较高;而且在我国目前的信用审查和监管水平有限的条件下,银行面临的贷款回收风险较大,回收所需的成本也很高。所以,各银行对国家助学贷款一直缺乏积极性。

2.不同高校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地位不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规定:对于地方院校的国家助学贷款由地方财政贴息。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地方财政的情况差异很大,有些地方财政无力承担财政贴息资金,银行也就不愿意贷款。而且银行方面认为中央所属院校的学生未来预期收益较高,又有中央财政的贴息,所以愿意对其发放贷款,而落后地区最需要贷款的院校却无法获得贷款。

3.还款时间短、贴息较低、范围窄。国家助学贷款文件中规定,还款期限一般不超过8年,即学生必须在毕业后四年内还清本息。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尚不完善,工资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择业的困难和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四年的还款期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负担,而国外的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期则较长,一般为8―12年。

政府财政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财政贴息为50%,从表面上看这个比例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不算太低(有一半的国家财政贴息超过50%),但由于很多国家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执行的实际利率远远低于名义利率,贷款的学生所获得的隐含补贴率(指学生获得的补贴占贷款数额的比重)在40―60%左右,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补贴率约为21%,处于偏低的水平。另外,政府的财政贴息只针对国家助学贷款,对个人担保的商业性助学贷款没有补贴,事实上许多家庭之所以选择商业性助学贷款,是因为国家的信用助学贷款难以获取。作为政府面向贫困生开展的带有转移支付性质的政策性补贴,也应该给予这些家庭和学生。

三、完善学生资助的对策建议

为了使国家助学贷款切实承担起资助高校贫困生的重任,应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对策:

(一)成立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基金

为了保证助学贷款的有效性,国外的助学贷款大多都是通过中介机构操作的,贷款的本金也来自政府或中介机构,而不是银行。如美国的学生贷款市场协会,英国1990年成立的学生贷款公司和日本的育英会都是主管本国助学贷款发放、管理与回收的中介机构。建立中介机构来操作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未来的目标,但考虑到中介机构的运行成本以及成立需要较长时间,在过渡期仍需由银行来操作的实际情况,目前可以先采取的改进措施是银行发放的助学贷款本金改由政府财政分担一定比例,并提供风险担保或提供风险准备金,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的积极性。

(二)扩大中央政府的财政贴息范围,实施政策性倾斜

由地方政府对地方院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财政贴息的规定使得地方院校的贫困生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难以获得应有的贷款。而作为一种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政策性贷款,目的就是帮助所有的贫困生克服求学期间的经济障碍,特别是那些在贷款人群中比例较高的农村学生、基础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帮助下完成学业。因此,作为社会公共利益最大代表的中央政府理应承担起这些地方院校的国家助学贷款的财政贴息的责任。

(三)建立持续、有效的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模式

考虑到学生贷款者在其刚毕业时还款能力弱,而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收入越来越高,还款能力也随之增加。因此应建构更符合学生贷款的还款模式,包括延长从毕业到还第一笔贷款的时限;每次还款额占总还款额的比重从较低的比率逐渐增加;建立减免贷款的特殊政策,如到边远地区或国家急需的地区和行业工作可考虑减免贷款。

(四)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提高学生信用意识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助学贷款,而个人信用制度是信用性贷款的基础,但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个人信用制度很不完善,缺乏全国范围内的个人资信情报系统。在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立之前,可以在大学生中率先建立信用档案,从而既有助于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深入开展,也会推动整个金融系统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包括个人收入、个人信用、个人财产、家庭状况等信息,银行可以此进行综合信用评估,产生信用等级,个人可按信用等级贷款。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Financial Aid:Student,by M.Woodlall,in 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edited by B.R.Clark and G.R.Neave,Pergamom Press,1992.

[3]梁忠义,李颖.教育财政[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