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故事梗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国演义故事梗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范文1

⑴对于第一类青少年类型的阅读,我们可以寻找市场上精简白话版的《三国演义》,然后可以先通过网络或者书本开头简介,对故事过程有个大致的印象。这里注意的是只需了解大概即可,即大概讲的是三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争斗,最后统一的故事。

⑵然后粗略的读完小说。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对读书前对小说大致脉络的印象进行加深。让我们更加清晰了解小说的发展结构。

⑶接着我们可以进行第二遍阅读。在这次阅读当中,我们可以重点关注小说的一些主要人物以及故事,比如人物方面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了解这些人的经历;一些学过的文章或者故事,比如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等。这一遍可以适当记笔记,对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以及故事作重点记忆。

⑷最后可以再次通读全篇,这样对之前的文章记忆会进一步加深,能够更加深入了解重点人物、重点情节,可以较为全面的掌握故事起因、发展、结果。

2、深入阅读型

⑴因为《三国演义》本身是白话版,因此,原著可以直接阅读。阅读步骤,我们可以重复第一类浅显阅读的方法。只是侧重点稍微不同。

⑵在阅读名著之前,我们除了对故事有个大概的初印象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先通过所学知识或者历史资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因为这个历史背景是整个小说的基础。当然,这里不是说仔细研究这段历史,而是大致了解三国时期大约在什么时候,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状况即可。

⑶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需要注意阅读时间。这里可以用迅速阅读方法来完成。因为拖得时间越长,容易对前面看的故事情节遗忘。

⑷第二遍需要仔细阅读。第一遍的略读,让我们对整个故事梗概有了了解,甚至我们对其中的细节部分还记忆犹新。第二遍弥补的就是第一遍为了追情节而忽略的细节。

⑸第三遍阅读,这里我们需要对每一章回的主要故事进行梳理,适当做笔记。同时在一些自己人为比较有趣或者有意义的故事及人物加以重点记忆。通过前面几次阅读,一般我们心里会对某一个国家或者某几个人比较有兴趣,因此对这些人和事做更多的笔记。这样有助于我们对小说建立情感。

⑹第四遍阅读,这里通过自己整理的笔记,再次对小说整体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把握。同时,对故事重点脉络进行深究,了解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天下而使用各种谋略、心机等。同时对重点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重点实际作笔记。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范文2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训练好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课外书的准备必不可少。因此,首要的条件是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们学校设立了一个大型的图书馆,我经常以班级的名义帮学生借他们想看的书,另借一些与课本相关的书籍,达到资源的充分共享。班级书架就像一个中转站,方便每个学生的借阅,而家庭书架则是学校课外阅读的重要延伸,学生在家的时间最多,也是阅读的重要场所。

因此,要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家长的全力支持尤为重要。我争取到家长的全力配合,应允多给孩子们一点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阅读最多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的有些内容是从名著名篇中选出来的。如《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特别点到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如何逃离东吴,却又点到为止,吊学生胃口,激起了学生阅读的欲望,课后不少学生争看《三国演义》。由于有了“课本”这个引子,很容易诱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某篇文章,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有关书籍,也可以达到加深认识和诱导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如教学的《》后,让学生去读他写的《咏梅》等。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是相互补充的,我大胆引导学生拓宽学习和阅读的范围。这样学生才能受益无穷,趣味无穷。

还有我教会学生筛选读物,适时选取一些合乎学生心理特点,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课外读物或文章介绍给同学们,让他们有亲近感。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把喜欢的课外阅读材料向同学介绍,读给大家听,让大家自己去读。

我所采用的激发兴趣的方式也有很多,例如给学生先讲故事,再让学生复述;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组织各种读书比赛、作文比赛和讲故事比赛等;提供优秀书目、内容后让学生介绍读物梗概;经常鼓励爱读书、善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并让他们谈体会等。这样做不仅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还起到了促进大家多读书、争相读好书的作用,使学生阅读的内容与自己所学相结合,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把方法转化为能力,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见闻,从而形成了一个阅读之网。

三、 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如果学生仅仅有了阅读的兴趣,不懂得如何去读,如何学会技巧,学以致用,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内容,则要采用精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写体会、编手册等方法促进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精读和略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精读往往建立在略读的基础之上。如一本书值不值得一读,常常是先浏览一番,通过逐步了解、感知才会发现其中是否有值得精读的内容。比如当读到某段话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启迪时,就可以细细品读,深入感悟;如果读到十分优美的语句,对自己习作有帮助,不妨把它摘录下来,背一背。这样,略读和精读有机结合,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的效果。

四、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

“做笔记能使人知识精确。”为了便于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参考,我鼓励每位学生都准备专门的笔记本作课外读书笔记。笔记可采用摘抄、列提纲、写体会、制卡片、剪辑等方法。内容上可是多方面的,包括在略读时精选的词句及精读时需烂熟于胸的原文或片段都可以。为便于检索,我引导学生在做笔记时分门别类。可按词、句、段、文分,也可按材料类型的不同分成各个栏目,譬如课堂内外、诗词天地、习作精萃、我的感想等。总之,对所作笔记进行归类,有利于学生随时运用课外阅读的成果,使之成为独具自我特色的“工具书”。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范文3

一、兴趣导航是前提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教师要利用多元策略,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快意畅游,在淡淡的墨香中吸纳馥郁。

1.介绍读物梗概引发阅读欲望。如我们在指导阅读《水浒传》时,可先将武松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的故事梗概和盘托出,学生必定会被这些精彩的故事所吸引从而找来原著一睹为快。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走进了水浒世界,走进了我国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化,感受到名著带给我们的艺术熏陶。

2.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爱听故事,好奇心强是孩子的天性。根据孩子的这一心理特征,我充分利用晨读课,举行“晨间故事推荐会”,由老师和班上的故事大王轮流上台讲述故事。故事内容不仅经过精选,而且力求题材丰富:有童话故事、科幻故事,有冒险小说、动物小说,还有侦探故事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推荐会上,讲述者娓娓而谈,同学们津津垂听,他们的表情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不断变化,时而欣喜,时而伤感,时而激动,时而紧张……每每到了情节精彩与转折处,故事戛然而止。教师相机告诉孩子: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原文,并推荐相关读物。这样设置悬念,吊足了孩子的胃口,让他们在对故事新情节的无限期待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迫不及待地去进行阅读体验。

3.畅谈读书感受激发阅读兴趣。一本书就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阅读过程就是体验情感,发现秘密,接受熏染,评判他人思维产物的过程。教师要经常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畅谈阅读后的感受:可以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可以讲述最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还可以评论自己最崇拜的人物……通过互动参与,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激起情感共鸣,体验阅读成就感,从而唤醒阅读欲望,积极主动地进行广泛阅读。

二、方法引领是关键

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兴趣的层面,对阅读只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难以从阅读中找到“真味”。兴趣解决的是入门的问题,要使阅读成为终身的喜好,还应该“登堂入室”,这就需要方法的引领。如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使用圈、批、注等方式,圈划自己欣赏的好词、妙句、佳段,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困惑,表达自己的共鸣与感想等。精读品味法,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手段。善读书者,离不开“涵咏”功夫。文字背后的情感意蕴必须靠阅读者深挖掘。教师应该选取一些经典文章作为范例,指导学生精品细读,让文字入眼、入口、入脑,逐渐养成潜心阅读的习惯。此外,还有诵读积累法等。当然,学无定法,阅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三、氛围助推是保证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学生爱读书了,会读书了,还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让阅读真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的阅读行为得以巩固、提升。

1.优化阅读环境,营造书香校园。建设书香校园,营造勤奋读书、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师生酷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师生沐浴在这充满语文味的校园中,无疑是最好的熏陶和感染。另外,学校还充分依托“蓓蕾电视台”、《摇篮》校报、“省级示范图书馆”、“班级图书架”、“班级图书跳蚤市场”、综合实践活动课等阵地,为学生提供读书、写作平台,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读书场,让孩子们更加亲近书籍,为学生的持久阅读、成长成才奠基。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范文4

关键词:激趣教学;影视;课内课外;仿写训练

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三千余年前夫子谆谆切切,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应学诗,三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坚信只要认真、谨慎地开掘文言文作品中的精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言文营养大餐”,并授之以渔,古典文学精华定会由学生之口融入他们的血液中,芬芳他们的生命。

小古文内容纷杂,如何选择取舍,成了教学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对施教者一个很大的考验,我们在选材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考虑班级孩子的喜好。但无论怎么教、教什么,保护学生的兴趣是第一位,尽量做到“好玩”,让孩子亲近小古文。

一、笑话先行,钩住学生的耳朵

小古文,对初学的孩子而言是新生事物,文句深奥晦涩,难免使孩子有畏难情绪,为此拉近学生与古文的心理距离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之初,我们可以从孩子们爱听的笑话入手。

如教学《北人不识菱》:我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有个北方人不懂装懂的可笑故事,讲完后我问: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学生讲得滔滔不绝。看到孩子们都喜欢这个故事,我就相机出示古文版的《北人不识菱》,学生一看到文本,便兴趣盎然地读起来。孩子们的小耳朵最喜欢听笑话,于是后续的教学中我又引入了《世无良猫》《性缓》《杀驼破瓮》等经典笑话,让孩子亲近古文,扫除畏难情绪。

二、影同步,吸引学生的目光

古文语言凝练,且相距年代久远,学生常因理解不了文意而戛然止步,失去阅读兴趣。初学时,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有效协助,帮助他们走进一个个文言小故事,而“影视同步”正是其中的一个好方法,因为影视作品能够将生涩、枯燥的文字信息转化成具体、形象的影视画面,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如教学《武侯弹琴退仲达》时,我先引入影视剧《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让孩子们通过影视欣赏,了解“空城计”的故事梗概,初步感知诸葛亮的睿智、司马懿的多疑,再切入小古文教学,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三、以本为本,勾连课内与课外

其实我们苏教版的课文,有不少就是根据古文来改编的,如《螳螂捕蝉》便是依据《说苑》中的一章改编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孩子们找找写《螳螂捕蝉》这一故事的有几个小节几个字,孩子们数了一下,共12个小节546字。我又出示了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只有简简单单177字。

孩子们读着小古文,一下子感受到了古文的魅力。课文中,动物名反复出现,“却不知”一次也重复了三次,表述上唠唠叨叨,如果国王兴致不高,恐怕都不乐于往下听了。而小古文只寥寥数句,极简洁,极凝练,这自然也能勾起学生对古文学习的期待和兴趣。

四、仿写为辅,领略古文魅力

还有一些小古文,语言相对简单,很适合孩子模仿创作,我们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其实文言文创作难不难,在学生中甚为流行的“文言俚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声不在高,有理则灵……”不就是学生模仿《陋室铭》写出来的吗?可见,学生是有模仿创作能力的。

在学习了《芦花》“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后,孩子们能创作《桂花》“金秋多桂花。香飘十里,花影迷离,秋风吹来,花若碎金。”在学习了《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后,孩子们就能创作《暴雨》“今日天阴,黑云翻墨,雷声轰鸣。天晚渐止,风雨归隐,虹彩高悬。”

以上是我个人在小古文课题研究、小古文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尝试和心得。在我看来,孩子在整个小学阶段能积累多少数量的小古文并不重要,能学会几种吟诵调子不重要,能创作几篇文言小短文也不重要,最重要的莫过于把经典汉语的美带进现代汉语中。正如李振村先生所言:让语言的根,伸进经典汉语最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让我们如琢如磨,且思且行,成为学生小古文学习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范文5

一 、引导阅读名著

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怎样在有限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能自觉、有效地完成名著阅读任务呢?

1、导阅读态度。阅读名著,除个别对文学十分爱好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如饥似渴的阅读外,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心猿意马,因此,教师首先要教导学生端正态度,要有良好的阅读心境:一要静心,“静以参天地之玄,静以修身心之妙”,唯有静才能潜心攻读:二要有恒心,“锲而不舍,金石可楼”,在阅读中,焦虑和懒散往往导致阅读半途而废。所以,我们常常以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孜孜不倦。

2、导阅读方法。根据教学实际,对名著阅读,我们引导学生大多采取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泛读是一种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示源探微、究其深意的阅读方法。对于名著的考查,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内容的概括、人物分析、故事情节的赏析等等。所以,对大多名著,我要求学生进行泛读就可以了。至于精读,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掌握重点,吸取精华,教师要给学生提出阅读的具体要求,使之读书有方向。

3、导辅读活动。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形式,我们备课组还精心组织了一些课外阅读的辅助活动,如写读后感、辩论会、经典朗诵赛、戏剧表演、编文艺墙报等。例如,我们尝试开展的课本剧表演,是学生参与度较大的一种形式。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自己排练,利用阅读欣赏课,集体演出,在快乐的活动中达到了阅读、学习的目的。另外,我们还组织开展名著阅读阶段流总结评比活动,以评价促阅读。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生,由学生对发言同学做出评价,老师和家长也参与评价,评价的要点是阅读的态度和收获,以及对名著中精选的经典片段的赏析。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推动和监控阅读的进一步开展

4、阅读计划的制定。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我们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和自我反馈表。计划包括每周大约读的页数,摘抄的内容,随时写下的感受、体会等。反馈表重在细化,每天的计划是否完成或提前,原因是什么,收获是否达到预期等。我要求学生制订计划时,留有余地,做到读有所获。

5、把握导的时机。什么时候“导”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不好“导”的时机,往往会让学生没时间读、没兴趣读、读而难入、读而无果。实践中我们发现,一是在国庆节前、“五一”节假前,以及寒暑假前等时间导读,时机最好,二是恰逢课文的自然进度进行导,能让阅读鉴赏与名著导读相辅相成,三是在各名著相关内容的热播时,也是“导”的最佳时机。在上述时间段,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览、制定阅读计划,对于较短小的名著,能粗读一遍;对大部头,能较为从容的了解大体、开展阅读。

6、利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播放名著改编的影片,让学生看过影片之后再看文本。这样,学生借助电视剧或电影理解故事情节,通过演员的表演,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三国演义》中有很多文言文语言,学生读起来很吃力,也没有耐心读下去。我在指导时就让学生先观看部分精彩剧集,像“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隆中对”“赤壁之战”“诸葛亮吊孝”“空城计”等,看了影片后,学生都说理解了故事情节,再去读原作,去揣摩写法,品味语言,感觉好多了。利用多媒体,可谓事半功倍。

7、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是一种较具挑战性的学习方法。在名著阅读中,让学生大胆质疑,展开争辩,挑刺作品,挑战作家,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辩论会,提供机会和场所,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使学生对书中人物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刻,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阅读名著

自读名著既要保证必要的时间,又不能影响其他各科的学习;既要完成阅读任务,又要切实达到阅读效果。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名著阅读,很多学生因种种原因,无往往易浅尝辄止、一蹴而就,最终是有始无终。针对这一情况,我就建议学生的阅读最好放在在周末和假期,并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在时间安排上要求宜松不宜紧。至于,什么时候读哪部名著,还可以结合某册正在教的课文或近段电视热播时机安排。

2、切实利用教材的“名著导读”。《语文》课本中“名著导读”包括对“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循循善诱,安排得很合理,能有效的引导同学们阅读鉴赏名著。尤其是“作品导读”部分,对全书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手法均有很好的分析、引导,为我们阅读起到了很好的提纲挈领的作用。当然,同学们还可以通过对“思考与探究”的完成,开展交流,进行深层次思考,从而一举多得,提高阅读效率。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范文6

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谈到“吟诵”时曾这样说:“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这里的“口”是说的训练,“耳”指听的训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听说能力培养更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加大训练力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听善讲的水平。这一目标应该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使其得到具体落实。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听说能力训练

(一)养习性,课堂听说

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课堂上的问答应是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一个接一个有效的提问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对教师的提问,首先要学生能听清,听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思考和作答。对教师的提问,需要当堂回答的在给足学生思考时间后则要学生直面回答。回答时除要求内容的准确,更要讲求回答时语气充足,语调均匀,语速适当。这些要求从基础年级开始就要抓紧、抓实,总体要求就是学生答问时能落落大方,表达流畅。

(二)重教法,训练听说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专设“走进语言现场”一个专题,三个板块分别侧重演讲、倾听、辩论等形式。板块一“在演讲厅”的《不自由,毋宁死》,我们采取让学生熟悉演讲词的内容,想象亨利演讲时的情境,体会在事关国家存亡的重要时刻,亨利上台演讲的情感、情绪,准确把握语气,然后让学生借助表情和手势,演讲最后两段。对第二板块的两篇广播稿,课堂上播放节目录音让学生倾听,通过倾听来概括声音文本内容,感受声音文本的独特魅力。对第三板块,可以借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三个板块,教法不一,听说能力能得到充分训练。当然对这类体验式的活动,我们更应考虑到常态化,如每天上课前5分钟演讲,每学期组织一到两次辩论比赛等。

(三)用课本,听说促读

听说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起点,更兼它们在表达思想、交流信息方面比书面文字更直接快捷,所以必须充分巧用课文这个主战场,通过听说训练来提高阅读水平,促进学生阅读分析、表达能力的提高。《〈史记〉选读》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当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且语言不深的篇章,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淮阴侯列传》等,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读懂。于是我就本着选修课教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要求学生讲述故事情节,或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具体表现,其他同学首先做倾听者,其次做评点者,我只作适当引导。通过自己的讲述,讨论,评点,学生们对刘邦、项羽、张良、韩信、信陵君等一大批人物的性格都有准确把握,而且能感受到文本情节安排的众多妙处,感受到司马迁在这许多人物身上倾注的情感。

(四)读名著,一举多得

作为中学语文学习,名著的阅读更是不可或缺。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最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对中学语文课外读物提出具体要求的同时,更是明确了具体的书目。名著阅读也是我们江苏高考必考的。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灵活运用讲故事等形式,要求学生讲述精彩的片段。如《三国演义》中“赵子龙单骑救主”“孔明挥泪斩马谡”等,发挥班级有学生能讲扬州平话的优势,开设专门的阅读名著课。对所讲故事的主题,开头、结尾,情节结构安排都有明确要求,力求语言通俗。而其他同学则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说出故事梗概,对讲述者的完成情况做分析评价。这样,既给能言善辩者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又使少言寡语者能鼓足勇气在提供的“舞台”上亮相,同时还欣赏了所要读的名著篇章,可谓一举三得。

(五)听背诵,各抒己见

背诵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手段。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要求背诵的精彩片段和文质兼美的名篇,这自然也是一手现成的进行听说训练的好材料。教材中的唐诗宋词、唐宋散文以及现代作家的优美散文,就可以要求学生上台背诵,其他同学则认真听“背”,并从态度是否大方,口齿是否清楚,声音是否响亮,有无多字缺漏等方面讲评。我曾试着要求学生讲台上背诵苏洵的《六国论》,从论点的提出,到论据的论证,或正面,或反面论证说理,不少学生语气、语速掌握都能恰如其分。实践证明这样做既督促了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迅速捕捉声音信息,还能合理分配注意力,手、耳、心并用,边听边记,“评头品足”。因此学生听得专心,说的具体,记得牢靠效果甚好,所以后来的许多美文我都是这样完成的。

二、在作文中穿插听说能力的训练

(一)练作文,听说同步

口语作文由“说”和“听”两部分组成。说,可以是老师说,可以是音像播放,也可以是学生说。对说的内容,一定要精心选择,有针对性,有启发性,说者要讲求声情并茂,要能感染听者。其次是听,要学生“倾听”,通过倾听来捕捉声音文本信息,通过倾听来概括声音文本内容。例如安排以“感恩”为话题作文指导时,先安排学生倾听MTV《母亲》《父亲》,要求学生听后说出自己听的感受。然后从自己身边寻找最令自己感动的细节,自己拟题,进行口语作文。这种先倾听后口语表达式作文,可以锻炼学生捕捉声音信息、概况声音内容的能力,也可锻炼学生临场口语表达的能力。

(二)评作文,大胆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