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重阳节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范文1
9月9日重阳节意思重阳之意源于《易经》,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向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都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的生命,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剑术,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才被立为老人节。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2.《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人少年场。
3.《》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4.《题》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5.《》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6.《菊》
郑谷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范文2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当中重阳节是一个有着不一样意义的节日,并且是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传承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九九重阳节要去吃什么食物,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九九重阳节要去吃什么食物重阳糕
在中国重阳节时吃花糕的风俗早在汉代就有,据当时的《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酒,食人长寿。”其中“食蓬饵”,就是吃蓬糕的意思。“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
螃蟹
重阳节的吃食,还有螃蟹。秋风起,蟹黄肥,此时正是湖蟹上市、江南食蟹的好季节。螃蟹富含蛋白质,被称之为优质蛋白质食物。蟹肉较为细腻,肌肉纤维中含有10余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含量较多,对需要补充营养的人大有益处。
糍粑
重阳节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一食俗。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糯米糍粑分外香!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软糍耙味香甜适口,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耙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
重阳节登高祈福的诗句1、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2、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
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3、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
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4、行至潭,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潭主人不遇》
5、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6、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
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7、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
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8、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
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9、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10、摘得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
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11、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
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12、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
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赏】
,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节,人们认为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大会、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酒】
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阳节才一直保留着饮酒的习俗。
九日所酿的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舒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宋人以、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可消“阳九之厄”。如今,山东地区仍有民间童谣言:“九月九,九重阳,做酒满缸香”。
直到明清,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酒,吃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糙花糕”以粘些香菜叶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
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范文3
重阳登高,避邪祈寿
关于九九重阳的由来,《梦粱录》中说:“日月梭飞,转瞬重九,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重阳节的传说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的文献记载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的东汉桓景登高避邪的故事: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为什么登高就能避邪呢?这则传说并未给出答案。在我国已经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大型祭祀遗址多建筑在山巅、山梁等处,而在平原地区,往往人工堆筑成山用于祭祀。这是因为,上古时代,人们往往把高山视为神山,是登天成仙之处。今天看来,这是古人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物,是人们对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追求。
先民们选择九月九日登高,意图是能像那些得道成仙者一样,升入天宫。这种对升天的渴望,溯其源头,是人们对长寿的一种企盼。《太清诸草木方》曰:“九月九日,采与茯苓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在意象上,重阳登高,正是人们对人生不老的一种追求。
重阳赏菊,隐士标格
重阳佳节,正是盛开的时候。为秋天的应时花草,在霜降时,唯此花最茂盛。白居易在《禁中九日对酒忆元九》中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既有美丽的姿容,又不怕寒风繁霜,同时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故而历代文人特别钟爱。钟会更是为高唱赞歌:“夫菊有五美焉,黄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审美特质,这与陶渊明有直接的关系。在陶渊明之前,文人已经把菊作为众芳凋落时纷然独荣的、纯洁坚贞的形象予以歌咏,“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到陶渊明时,他在诗中描述自己的隐居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后,“采菊东篱”就成为抛弃名利隐居篱下名士的一种文化意象,成为文人们隐逸愿望的图腾。于是,“菊”被赋予一种新的审美文化意蕴:隐士标格。方孝孺曾说:“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菊趣轩记》)陶渊明的菊咏使菊的文化内涵得到质的丰富。他以玄学思维来观照菊,以菊来寄托人生理趣、人生感悟和人生境界。菊的清贞绝俗之性与道家的超越世俗名利之理相契合,使菊具有了隐逸的文化内涵。所以自陶渊明以后,菊便以这种“隐士标格”真正进入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话语体系,如罗隐的《登高咏菊尽》:“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赵秉文的《东篱采菊图》:“平生忠义心,回作松菊伴。东篱把一枝,意岂在酒盏”。
由于陶菊文化内涵的融入,重阳节的文化品格得以提升。
佳节思亲,尊祖敬老
在重阳习俗的演变过程中,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产生了质的升华,涌现出历代文人、学者、士大夫借重阳日抒情达意的高雅文化现象。
诗词是抒发人情思的最好工具。一年中,重阳节是最撩人情思的,重阳时值深秋,有澄净天宇,秀朗山水,碧涧红叶,斗奇金菊,又有萧瑟西风,凋零草木。重阳时景色是如此丰富,反差又是如此强烈,诗人的种种情感几乎无不与之耦合,这遂使重阳成为历代诗歌创作的丰收季节。而在众多的重阳节诗歌中,思乡怀亲之作蔚为大观。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只是不太显露,可是一旦遇到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收拾,这就是所谓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人能用如此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达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就成为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在今天,重阳节已成为台湾游子寄托思乡之情的重要日子。著名诗人余光中在高雄接受杨澜采访时,望着海那边他曾经居住过的大陆和香港,说他生于1928年的重阳节,自诩为“茱萸的孩子”,游子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流落台湾的元老于右任,每年重阳都要登阳明山遥望大陆,他的怀乡诗与余光中的《乡愁》在海内外广为传诵,成为期盼祖国统一的经典之作。
重阳节不仅是广大台湾同胞寄托思乡之情的传统佳节,也是两岸炎黄子孙共祭始祖黄帝的重要日子。黄帝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升天,人们在这天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对于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激励全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每到黄帝祭祀日,不少海外华人聚居处都要举行祭拜活动,“翘首大陆,遥望黄陵”。台湾同胞在祭文中更多表达的是:“ 海峡两岸,同出一源” “河山一统,万世千秋”。
在重阳节诗歌中,叹老是另一个主题。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写道:“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诗人慷慨之中含有凄凉,豪放之内深蕴痛楚。“醉把茱萸仔细看”七字,胜过了千言万语。相对而言,现代人重阳叹老的方式与内涵跟古人大相径庭,大我取代小我,意义与气度上有了质的飞跃。的《采桑子•重阳》就堪称典范:“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尊重和顺应九九重阳节这个“九九,久久,延年益寿”的民俗与吉祥观念,1989年,国家将重阳节定为“敬老日” “敬老节”,积极开展尊老敬老活动。尊老敬老也成为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方面。父母给予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将我们养育成人,他们的恩德昊天罔极!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范文4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牛农民。家里很穷,七岁就死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出病来。阿牛13岁那年一边开荒种菜,一边到张财主家做短工,母子俩苦度光阴。两年后,母亲的眼病越来越严重,不久竟双目失明了。阿牛想:我定要医好母亲的眼睛。他虽四处求医寻药,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漂亮的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能治眼病。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原来这是一个长满野草的荒荡,人称天荒荡。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黄,唯独不见白,直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这株白长得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将这株白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又香又好看。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七朵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奇迹般渐渐复明。
白能治眼病的消息很快风传开去,村上人纷纷前来观赏这株不寻常的野。张财主得知后,命阿牛速将那株白菊移栽到张家花园里。阿牛不肯。张财主便派了几个爪牙赶到阿牛家强抢那株白,在争夺中被折断,恶人扬长而去。正当阿牛伤心欲绝之时,那位漂亮姑娘前来安慰且教他一首《种菊谣》:“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最后说若能参透,她母亲双目医治更加有望。其实她就是仙子。因念阿牛孝心特来相助。
阿牛回屋仔细推敲仙子的《种菊谣》,终于悟出了科学种菊的道理:种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九月就能开出绣球状的。阿牛遵循仙子的指点,老根上果然爆出了很多枝条。他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
后来,阿牛治好了母亲的双目,并将种菊的技能传授给村上的穷苦百姓。那一带种植白的人越来越多。因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这株白的,人们便将九月九称作“节”,并形成了赏、吃茶、饮酒等习俗,蔚然成风。杭白菊是浙江桐乡的特产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的功效。
那果为药,真能治眼睛?《本草纲目》中对茶的药效有详细的记载:性甘、微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神农本草经》也认为,白茶能“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气,轻身耐劳延年。”有野菊和家菊之分,其中家菊清肝明目,野菊祛毒散火,甘苦微寒,清热解毒,对眼睛劳损、头痛、高血压等均有一定效用。关于菊的这番传说却真是动人心魄了。
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惩恶劝善。为人要遵守孝道,百事孝为先,孝能感天动地泣鬼神。如今,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已定为“老人节”。“孝”亦是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
是高贵、纯洁的象征。陶公一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引发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的咏菊情怀,且以菊自喻的崇高品德与精神世界。
“菊”自古以来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范文5
小学生周记(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唐代着名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成为千百年来游子思乡的名言,不知打动了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在这天,我们应该尊老敬老,听长辈的话。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文明社会,我们更应该孝敬,听从长辈,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这一点。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学会了感恩,并且知道了孝敬长辈。就在这天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在家里为长辈做一件孝心事。这天我早早得写完了作业,思考着老师布置的任务:我到底该为长辈做什么呢?这时奶奶突然对我说:“午饭要延迟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我,非常失落。突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间闪过我的脑际——为什么非要奶奶煮饭,我自己难道不可以吗?正好我可以让奶奶尝一下我的手艺。虽然我只会做蛋炒饭,但我认为只要付出真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克服。
说做就做,我急忙跑到厨房,从冰箱里拿了两个鸡蛋,还有剩饭,又从碗橱里拿了几个碗,再跑到放佐料的地方拿了油和盐。准备工作井然有序,按照爸爸教我的方法:先在锅里放油,在等待着油煮开时,我们还可以把蛋敲开。油煮开了,我们就可以把调好的蛋倒下去,蛋煮好后,就可以炒饭了。炒饭很简单:先放少许油,再把饭倒下去炒,炒到快熟的时候放少许盐,就行了。最后把蛋和饭一起放入锅内,一直不停地翻炒!
饭很快就炒好了,我把它们盛到碗里,放在桌上后,就急忙跑到田里去喊奶奶:“奶奶吃饭了吧,我好饿!”我并没有和奶奶说我已经煮好饭了,因为我想给她一个surprise。当奶奶来到厨房时,看到桌上的饭时,非常震惊,便问道:“这是你做的?”我笑嘻嘻的说道:“对啊,没事儿干,而且我肚子好饿啊,所以就做了。”奶奶听了非常开心,便说道:“我的孙女长大了嘛,都会做饭了!”我满怀信心地说:“那是当然!”中午,我们坐在桌上,津津有味地吃着饭,谈笑风生。这天我们聊了许多。
做菜也不是很容易的,比如蛋炒饭,蛋炒饭做起来看似很简单,但也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油煮开后,把饭倒进去之际,油有可能会跳出来,所以很容易烫伤。洗碗啊,洗衣服。都不是一件件简单的事!
古今中外有多少关于尊老的诗句,“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扶老养老传家久,尊老敬老世泽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诗句都是在告诉我们:没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疼爱,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茁壮成长!所以我们要理解长辈们对我们的督促与批评,因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关心父母,体贴父母,谅解父母!
小学生周记(2)
今天下午,语文老师布置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询有关革命烈士诗词,以便加深对“就义诗”的理解。晚上我做完作业后便去打开电脑开关的电源,可是启动开关后,好长时间都无法显示屏幕的桌面,虽然主机的指示灯在不停地闪,就是无法运行,第一次碰到这样的问题,心里有点着急。
我冷静了头脑,猜想一定是中毒了,平时听妈妈说电脑中毒可以用杀毒软件来清除病毒,因此我想亲自动手杀毒,于是我在电脑拖格里认真寻找杀毒软件,终于找到洪恩软件的“洪恩毒盾”将它放在主机的读盘器上,主机立即发出了启动杀毒的声音,经过大约二分钟就没有声音了,我便将这个软件从硬盘上退出来,接着我把电脑重新启动,很快频幕上就出现了电脑强行关机后的有关数据,大约过了三分钟电脑便进入正常程序,我在网上很快找到了革命烈士诗词,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首次杀毒成功内心非常兴奋啊!
通过这次“杀毒”,我体会到平时要注意防止电脑中毒,发生中毒以后要冷静分析、处理,杀毒软件一定要准备好、保管好,这样才不会误事,同时要注意多学习有关电脑的知识,出了问题时才不会手忙脚乱。
小学生周记(3)
我喜欢炎热的夏日,在这酷暑难忍的夏天里能吃上一口清爽可口的西瓜想必是极好的。我喜欢炽热中的那份清凉,我喜欢那火热的太阳。
我喜欢在春风中轻抚那些可爱的小花,小草像一位大地设计家,一直在编制着大地小姐的新衣裳。我喜欢漫步在那点点的小雨滴中,那些灵巧的小雨滴似乎在亲吻我的脸庞。
我喜欢看那秋风拂过后,蝴蝶似得叶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在树林里、在山坡上,随处可见那美而凄凉的落叶。
我喜欢冬日的雪花,那么的白洁,那么的美丽。在我看来,犹如一个个雪白的小精灵,活泼而又乖巧。
我也喜欢幻想,喜欢幻想中的美好事物。我总是幻想成为一阵春风,能给世界万物带来春的讯息。
我还喜欢动物,不管是哪一种,我喜欢萌萌的狐狸,老实的小狗,可爱的小兔,以及聪明的猫咪。我也喜欢可爱的鼠类,松鼠、老鼠、仓鼠、地鼠、田鼠,我认为它们都同样的有趣。
我喜欢游戏,不管是手机里的还是生活中的。我喜欢搞笑的小咖秀,我喜欢有趣的老鹰捉小鸡
我喜欢生活,而且深深地喜欢能在我心中充满着这么多的喜欢!
小学生周记(4)
春天的校园花香四溢;夏天的校园绿树成荫;冬天的校园白雪皑皑。而我,就喜欢秋天的校园,这是个瓜果飘香的季节。
一走进校园,啊!环境令人神清气爽,天空万里无云,一股丹桂的香味迎风飘来。环绕校园一周,我发现了一个小花坛。远远望去,像在欢迎我们进入校园。一走近看,花花草草,尽收眼底。红色的玫瑰花,金灿灿的,旁边还有几棵桂花树,仔细一看,桂花的四瓣花朵中间,长着像圆点似的花蕊。还有那迷人的香味,站在远处闻,那香味真是香飘十里,让我们心旷神怡。而花花草草也不例外:它们朵朵争奇斗艳,竟相开放,引来不少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停在花上,有的绕着花丛飞……这一景色真让人涌起愉悦之情。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阶段的教育要指导学生诵读一定篇目的诗歌,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品读鉴赏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古诗歌的鉴赏能力。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率呢?
一、在指导朗诵中不断与读者心灵相通
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有着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感情内涵,单单从形式上看来,古典诗歌还有着韵律美,即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唇齿生香。这是由于古诗歌的押韵要求。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不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一)初读,把握情感基调
一般情况下,在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学习生字词,带学生写一写、读一读,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通过初步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用适当的语气和语调进行朗读。比如,伤古怀今型的诗歌,学生要读出沉郁、苍凉的味道;而豪放派的诗词,就需要朗读的声音比较高昂,读出豪迈的味道;而婉约派的诗词,则需要用低缓的语气,语速也要求慢一些,独处婉约清新的味道。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等。
(二)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为学生提供正确示范
学生的朗读技巧需要提高,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通过在不断地朗读技巧调整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更加标准。诗歌感情的把握,就是通过学生对于字的重音调整以及学生语速的把握,通过声音的调整能够影响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感受。比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初步朗读,把握到诗歌的诗眼是悲字。那么在朗读时,首先要做到声音低沉,语速要缓一些。在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赏析该句的意象,通过意象的特点分析诗歌的意境,了解该句诗歌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由于第一句的诗歌意境比较阔大,学生的声音低沉,但不应消沉,而应读出一种苍凉又磅礴的味道;而在读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由于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该句诗具体好在哪里。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分析意象,然后截取出意象前的修饰词,通过这两个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内涵。比如,第二句主要有落木、长江两个意象,落木给人一种秋天的萧瑟感,而长江则一般用来比喻为历史、时间等,落木的修饰词是无边、萧萧,这就更加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悲凉之感;长江的修饰词是不尽、滚滚,使长江的境界瞬间阔大起来,既有愁绪无边无尽之感,又从时间的角度赋予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历史的沉重感。
(三)介绍作者、背景及题材,深入理解诗歌
所谓知人论世,要想解读作品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者正确理解和朗读诗歌,都需要对于诗歌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说,背景知识以及作者的信息是读者了解作品的台阶,没有这一台阶,会使读者在朗读诗歌时增加一定难度。一般情况下,诗歌采取情景交融或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任何景都是人物心情的反映,没有脱离人的情而完全是纯粹的景和物。因此,教师要想使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情更加了解,就要适当地切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甚至还可以介绍作者在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作为对比,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比如,在学习《登高》这首诗时,杜甫的生活朝代、一生经历以及当时作这首诗的情况,都对解读诗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杜甫出生于唐朝中后期,这首诗又作于安史之乱4年之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杜甫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者,深为百姓的不幸而忧虑,为国家的存亡而忧虑,加之杜甫当时又年老多病,多年的羁旅之苦使他在重阳节登高望远之时,思想之情更加浓厚,因此,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登高》。
二、让诗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