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神秘力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自然的神秘力量范文1

关键词: 宗教 园林 影响

一、宗教与东方园林

宗教在东方园林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儒、道、释对中日古典园林影响深远。由于中国汉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兼容并包的特点,而形成对外来文化强有力的同化。各宗派相互融会、相互吸收而变异复合,形成独特的东方文化。儒、道、释的思想和艺术修养渗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很大程度影响了园林艺术。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发现在园林中,处处隐寓着儒、道、释的诗意,或心灵世界,或人生作为,或山水审美和艺术风格,无不折射出创作者的精神世界。

佛教早在东汉时己从印度经西域传人中国,是为"汉地佛教"。它的教义和哲理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融会了一些儒家和老庄的思想,以佛理而人玄言。作为一种宗教,它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对于苦难深重的人民颇有迷惑力和麻醉作用。因此得以广泛流传。佛学作为一种哲理渗透到社会思想意识的各方面,甚至与传统儒学相结合而产生新儒学-理学。中国道教以阴阳变化、天人合一、形神并进为指导思想。讲求养生之道、长寿不死、羽化登仙。中国偏于儒,显现出人世治世的特点和仁者的理想观,中国园林生动形象,表现了乐天爱人的景象。 古园林都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也从来都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正是因为道家的这种思想才造就了东方园林体系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园林创作宗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但是,在对待天人关系上,中日园林在创作上的表现手法、思想追求上存在诸多不同。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属于"人"型。人定胜天,人类至上主义。中国园林中的建筑通常是园林中的视觉中心,亭、台、楼、阁、厅、堂、榭、舫等诸多建筑形式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以建筑轴线的延伸而控制园林全局。在园林的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揉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

而对比来说,有限国家如日本园林属于"天"型。日本是一个岛屿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地处火山、地震、台风多发的地带,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使得日本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自身的渺小。加上道教、佛教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保持这一种浓重的神秘感和崇拜感。所以日本古代的自然观,自然就是可信赖的"神"。在的园林创作中,多用自然材料体现原生自然的枯荣和力量。山、水、石、木一直是园林的主角,而建筑不占主要地位。经常采用拟佛拟神抽象的处理手法来表现园林艺术。在对中国文化全盘照搬直接引入的时代,在园林创作上仍然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也许就是因为深深扎根于民族意识中的那种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那种对泛神论中众神的崇拜以及对多样事物兼容并蓄的态度所决定的。禅宗主张远避俗世,修身于自然,以天地自然为静,并以之为修身养性之所,以求有所悟,通过"顿悟"、"静虑"、"冥想"得出"无我"或"空"之境。受其影响园林逐渐摆脱开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趣,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园林用质朴的素材、抽象的手法表达玄妙深邃的哲学法理。着重人内心的精神体现。

二、园林精神

(一)枯庭。庭园的特色是把大到大海那样的大型风景,小到身边周围有限的小型风景,从高处、大处着眼,使其融于一园。庭院以描写自然风景为目的,枯庭即枯山水庭园。它是一种利用地形地势建造的庭园,园中无泉池等水景。以石、砂、苔鲜等为主要素材,以砂代水,以石代岛,往往平铺白砂,这种白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经过雨水的洗测,更加纯白、美丽。也许正是这种美感和洁净感抓住了人们的心理,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利用它做出海流、海滨、水畔、水流、水纹等造型,其中放上几块石组象征山岛,创造出一个寂寥的空间,使人进人静思和冥想之中。它作为一门艺术,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仅用白沙和石块,就能做出奔流的大河、幽邃的溪谷,还可以做成飞流直下的瀑布。其背景造型受禅宗的禅界意识和水墨山水画宗表现出来的禅学观念影响颇大。

(二)池水庭院。庭园无论是泉池庭园,还是枯山水庭园,它们的一个大主题就是"大海"。池水庭园的荃本构思在于涌泉、泉水、湖泊、河流等,大概是来源于神池神岛。这与古人包括现代人的居住都离不开生活用水有关。有意识地选择河岸、池塘边或者水源丰富的地方居住,是人们的共识。古代的人认为,涌泉里有神,它们往往怀着一种对神的敬畏,虔诚地祭拜泉池。从山涧流出的溪流沿山谷汇成大河。自古以来就具有丰富的水资源。由于河川的水源、湖泊、涌泉形成了神态各异的岛屿,祖先从中看到了神的身影,感到了神灵的存在,于是就用泉池来供奉 降临的诸神。特别对涌泉、清水和流水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情和 憧憬,将其作为水神来崇拜。这大概也是泉池庭园到处可见的 。一 般在庭园内设计的涌泉造型有喷泉、喷水池等,而在书院式庭 园、茶室庭园中则必须有涌泉、水井等。

(三)茶庭。中唐以后逐渐兴起的品茶习尚普遍盛行。品茶已成为细致、精要的艺术即所谓"茶艺"。宋徽宗曾提倡以"清、和、淡、洁、韵高致静"为品茶的精神境界。中国的茶道传到海为,经他们消化、吸收、创造与中国大不相同的茶道文化,目的是修养心性和参禅悟道。另外受到宗教中"神"的影响,出现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划分的标志。如神社人口处的"鸟居",同样茶庭中被称为"中门",神社的"水手",茶庭的"蹲",都是一种意念上的东西,表示以此为界,一边是圣地,一边是凡尘。

三、结语

大自然的神秘力量范文2

1.普利亚 意大利

普利亚在意大利的“脚跟”部分,天然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普利亚一条漫长的海岸线。未受污染的海洋环境和未过度开发的海滩为普利亚迎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古朴的城镇之中,寻一处高地,观赏古老地中海的落日余晖,与相爱的人牵手相拥在意大利最浪漫的时刻。

2.古巴 加勒比海

无论是在沿马雷贡海滨大道还是漫步于金色沙滩或内地之间的原始乡村,古巴确实是个浪漫的看落日的地方。在十八世纪的老城镇的屋顶或山区的山顶高地都是看落日的绝佳地点。索尔顿风景如画的瀑布为落日更添一缕浪漫色彩,湖泊,农场和宁静可可种植园围绕在身边,整个世界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巴拉卡的旧世界魅力金色的阳光下一点点的隐没在视线之中。

3.日本 宫岛

严岛神社是世界上观看落日最好的地方之一。当海水涨潮时,可以看到严岛神社宛如浮在海上一样。这是日本惟一运用潮水的涨潮退潮原理来设计的海上木造建筑物,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夕阳西下,这个“浮动的牌坊门”被海雾包围着,放佛在仙境中搭起了一个浪漫的框架让甜蜜的人们携手相拥。

4.巴厘岛 海神庙

巴厘岛的落日景观绝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也正是冲着这个绝美的景观来到了巴厘岛的海神庙。矗立在澎湃海水中的巨大岩礁上的海神庙,庄重且神秘。海神庙奇妙之处在于,涨潮时整个海神庙的下的岩石都被海水环绕,与陆地完全隔绝,退潮时才会显出与陆地相连的通道。据说在巴厘岛海神庙前祈福,能赐给情侣爱情的神秘力量。

5.阿姆斯特丹运河

阿姆斯特丹河道上泊有两千多家“船屋”,虽然是船屋但设施齐全。乘玻璃船游览阿姆斯特丹才能真正体会水城的独特韵味。游船穿行在著名的河道间,河道两旁是典型的荷兰传统民居建筑。阿姆斯特丹运河上的400多座桥梁勾画出运河最美丽的曲线,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在河中泛舟,细数河岸两旁的古老建筑和远处的风车,别有一番韵味。

大自然的神秘力量范文3

摘 要:原始信仰作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在所有的人类群体中都可以见到。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其所形成的原始信仰也各具特色。哈萨克族的原始信仰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积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并生成了哈萨克族流传至今的生态思维。哈萨克族的原始信仰包括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等两大体系。

关键词:原始信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态观

一、原始信仰概述以及哈萨克族原始信仰的产生

原始信仰是指原始社会人们对某种宗教,神,思想的信奉。在民俗学中,专指原始宗教心理,即相信有超自然的世界与的力量(神灵,精灵,魔鬼等)存在。在信仰者看来,这种存在不需任何证明,而自然传承。原始信仰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臆想和缺乏认识的自然的反映。哈萨克族的原始信仰作为哈萨克族的原始文化的一部分,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原始信仰是个非常广大的领域,其起源并非与人类的产生同步,而是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过去,首先,哈萨克族人无法解释周围世界的季节变换,雷电风雨以及人类自己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其次,大自然在提供给他们种种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危害,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和财产,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精神上的压力与恐惧。因此,他们认为,在冥冥中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在主宰着自然界的万物,控制着万物的盛衰枯荣,令其即可以造福于他们,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也可以加害于他们,将他们置于死地。因此,他们只能怀着惊恐和神秘的情绪,臣服在大自然的脚下,对其顶礼膜拜,并企望通过种种崇信仪式,能将大自然中危害自己,威胁自己的力量变成顺服自己,帮助自己的力量。哈萨克族原始信仰意识就这样产生的。

二.哈萨克族原始信仰生成的生态观

1.哈萨克族自然崇拜生成的生态观

水是原始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水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对水的依赖远远超过任何其他自然物,因而水便成为人类最早产生并延续最久远的自然崇拜之一。人类的生存不可缺水。人类很早就发现水可促进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生长,带给人类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人类在以采摘植物为生的原始社会早期,就体验到了雨水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同时,水中还生长着无以数计的动物和植物,直接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料。但是,水也带给人类无穷无尽的祸害。一方面,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江河泛滥,淹没大地,吞噬人畜,带给人类毁灭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久旱不雨,江河干涸,大地龟裂,庄家枯死,颗粒无收,人类又面临着饥饿与死亡。水可以施福,施祸与人类的两重性,导致了人类对水的依赖和恐惧,产生了原始的水崇拜。

水在操突厥语民族的意识中,是构成世界最早,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基于对水神的敬仰,哈萨克族建立了许多关于水的禁忌,这些禁忌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原则上:玷污了水,也就触犯了水神。如,哈萨克族禁止在泉水,河水上游方便,若有违反,会惹怒水神,会被它诅咒;不能往水里吐痰,这样等于往爷爷的胡子上撒尿;不能往井里吐痰,不能再流着的水里洗衣服,不然会被水神诅咒;不能堵住流着的水,不然事情会不顺利;把被堵住了的水松开让它流走,是件很好的事情,会让你的事情变得顺利。由此可见,哈萨克族通过对水的崇拜建立了一些列关于水的禁忌,而这些禁忌中充分体现着哈萨克族不能浪费水,不能玷污水的生态思维。

植物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原始人天天出没森林,攀崖涉水,采摘植物为生,把植物当做自己生死存亡的命根子,对它抱有特殊的感情。在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观念的支配下,对于地上生长的花,草,林,木都看做是由人类和品格的东西。客观食物变化多端,自身主观认识反复无常,难解难分,幻觉地认为,植物具有超人的意志和力量,神奇莫测,秘奥难明,因此引起狂热的植物崇拜。

哈萨克认为春天新长出的青草,树枝,树叶是生命的延续,所以不能随便揪草,折树枝,否则就会遭到树神的报复。在哈萨克族的习俗中,不能踩踏农耕,农作物,这样做是不团结,是不吉利的预兆。放火烧草地与像河水撒尿相同的重罪。不能砍伐荒野郊外的独树,不然会失去独子。认为这棵独树是树神,不能触犯它。不能砍伐连根生长的树木,不然你也会失去你的另一半。不能砍伐生长着的树木,点火要用牲畜的干粪。哈萨克族通过以上禁忌,禁止人类砍伐树木,踩踏绿洲和耕地,以此来维持原始自然界的生态环境。

哈萨克族认为鸟窝不能破坏,不然你的家庭也会家破人亡;不能打碎百灵蛋,否则脸上会长雀斑;不能踩踏蚂蚁窝,否则你会变瘸子;不能频繁猎获老虎和熊,它们是动物神;不能打死青蛙,否则会发洪水;不能碰触蝙蝠,否则会遭它的诅咒;不能猎获动物的幼崽;不能猎获老鹰,否则会遭它诅咒;不能往鸽子扔石头,不然会破坏团结等等。以上禁忌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原则:加害动物,也就触犯了动物神,触犯了动物神,就会被诅咒家破人亡。通过这种方式,哈萨克族减少并阻止了对动物的猎获和破坏,维持了生态环境中的食物链。

狼崇拜是古代许多民族都曾有过的崇拜内容,从印第安人到古罗马人,莫不如此。哈萨克族也有狼与氏族起源有关的神话传说:古时候,哈萨克乃蛮部落的一支突然遭到外敌的入侵。敌部烧杀掳掠,把这一支乃蛮人都杀光了,只留下一位年老力衰的巴特尔,他们砍断他的四肢,把他抛弃在荒野,企图让他羞愧地死去。敌人退去后,跑来一只母狼,把巴特尔藏进阿尔泰山的一个峭壁岩穴里保护起来,并且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后来有孩子了,子孙繁衍,这支乃蛮人又重新发展起来。因为母狼和巴特尔藏身的岩穴是在名叫额尔捷涅·孔的山巅,所以后来这支乃蛮也就名为额尔捷涅·孔乃蛮。⑥这则神话反映出这支乃蛮人是把狼作为自己的始祖母的。所以说,在哈萨克族的图腾崇拜中也充分地涵盖了原始生态意识。

三.结语

哈萨克族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在对传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维持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可以借鉴的镜子。民族的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今科学技术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保护生态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族的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由于之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了解生态系统平衡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因而生态保护意识十分强烈。因此,有必要提取哈萨克族传统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中的生态文化,并使之转化为现代文明,提升为现代的生态伦理观,在现在的中国环境乃至世界环境和生态保护中发挥新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江帆 著《生态民俗学》[J],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227-236页.

大自然的神秘力量范文4

关键词: 《古舟子咏》 海意象 “命运” “上帝” “母亲”

引言

航行开始时,大海“绿莹莹恰似宝石”①[1],呈现出一副庄严的景象;当信天翁被射杀后海水开始“腐烂发霉”,海面变得“黏滑”,后来又变得“滚烫猩红”;最后海水变为“碧蓝”,大海又回到一种宁静的状态。这就是英国著名诗人柯勒律治(S.T Coleridge)的《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1798)中所描绘的变幻莫测的大海形象。海在诗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具体场景,而且是诗人感情的寄托。本文试图从意象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挖掘《古舟子咏》中海意象所蕴含的三重含义,即命运意象、上帝意象及慈母意象,以期揭示诗篇所浸染的思想魅力,并获得新颖且发人深思的启示。

意象(image)是“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2]。它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而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艺术要素,既不属于纯粹的客观事物,又不是指作家主观的艺术形象,而是指经过主体感知、反省与创造而生成的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的新的表象符号。也就是说,意象是指用具体的画面和形象来表示创作者在情感、理智等方面的体验。意象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折射,诗人抒感的一种有效方式。诗人把自己的内在之意融化为外在之象,读者可以根据这个外在之象,去寻找其内在之意。细读《古舟子咏》,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海”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蕴涵极其丰富:它或是冥冥中掌握人物命运的某种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或是惩罚罪恶的“上帝”,又或是抚慰心灵创伤的“慈母”。

一、海的“命运”意象

从刚开始的航船从英格兰港口驶出,到途中两百名水手遇难,到最后的老水手孤身一人回到故土,整个过程中都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发挥着作用。这股神秘的力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故事中的大海就是冥冥中掌握水手们命运的某种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

一开始老水手和他的同伴们兴冲冲地从英格兰港口出发,期待有一次美好的航行。但天有不测之风云,忽然间“海上的暴风呼呼刮起”,把船赶向南方。“帆船飞奔,暴风狂吼,/斜了桅杆,湿了船头”,水手们只能“像被人追赶的逃犯/脚踩着追兵幽幽的黑影,/低着头拼命奔窜”。更为恐怖的是,很快海上又起了大雾下了大雪,“这边是冰,那边也是冰”,“冰又崩又爆,又哼又嚎,/闹的人晕头转向”。就这样,船困在海上无法前进;水手们都束手无策,只能期待风停雾散、雪化冰融。绝望命运之中出现了转机。“一声霹雳,冰山解体”,水手们冲出了重围。这正如潘多拉之匣将一切灾难撒向人间时,仍为人类预存下了希望。于是勇敢无畏的水手们又开始继续驾驶着航船前进,并闯进了一片幽静海面,“在我们以前从来没有人闯入”。可悲的是,没过多久,大海又“变色”了。海水开始腐烂,“忽绿、忽蓝、忽白,/像女巫烧沸的油浆”;黏滑的爬虫爬满了海面。到处都是水,却“一滴也不能入口。”水手们个个“喉咙已焦枯,嘴唇也变乌,/不透气,苦笑两难;/都成了哑巴,都站着不动!”这里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水手们深受恶劣生活环境摆布、身不由己的窘境。最终,忍受不住这般痛苦的水手们都“扑通扑通,一叠连声,/木头般一一栽倒”,带着遗憾死在了大海上。老水手一人忍受孤独、寂寞、痛苦的折磨,怀着一颗在命运之波里饱受历练的心,带着一份对故土无比思念的心情,开始了艰难的归家之旅。值得庆幸的是,老水手最终踏上了故土,并向人们讲述他这段神秘的经历。

大海是人类生存处境之苦的写照。大海犹如人生旅途中的荒原,人生像是在一条船在航行,只能在大海上盲目地追求,对风吹日晒、狂风暴雨、冰雪弥漫等困境抑或做徒劳的抗争,抑或默默地承受煎熬,任凭命运之海摆布。水手们艰辛的航海生活象征了苦涩的人生,展示了对人生命运的思索和人性深度的挖掘,表达了生命的厚重和存在的孤独,以及疏离和责难的生存状态。

二、海的“上帝”意象

柯勒律治在谈到《古舟子咏》的创作过程时曾说,这部作品是“以原罪开始,以格言为支撑,以实现赎罪的教义而结束”[3]。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违背了上帝的命令,吃了禁果,这一罪过成了整个人类的原罪(original sin)。原罪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难的根源,是上帝惩罚人类的理由,而所谓的罪就是违抗上帝的意愿。往往上帝对人类的惩罚都是毁灭性的,如在《圣经》中,人类罪恶很大,上帝就用洪水灭除人类,结果只剩下诺亚一家。

《古舟子咏》中神秘诡异和变化多端的大海就是冥冥之中上帝意志的体现。水手们在南极“阴冷凄清,/人也无踪,兽也绝种”的冰雪世界里束手无策时,信天翁穿过云雾来到他们的船上。表面上看信天翁是来和水手们做伴,分享食物,殊不知正是这只犹如“基督的使徒”的信天翁引导船脱离了冰区。但令人气愤的是,老水手无意中射死了信天翁。很显然诗人在这里暗示着人类的堕落。正是人类自己的罪恶,才会招致厄运(It was their own sin that brought them to their doom.)[4]。正当大家为杀死信天翁欢欣鼓舞时,穷凶极恶的大海却开始了残忍的报复:美景转瞬间无影无踪,航船被搁置在大海之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幕幕愈演愈烈令人毛骨悚然的梦魇。虽然“处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能解我焦渴”,“连海也腐烂了!”“黏滑的爬虫爬进爬出,/爬满了黏滑的海面”,“夜间,四处,成群,飞舞,/满眼是鬼火磷光;海水葱绿、忽蓝、忽白,/像女巫浇沸的油浆”。

大海制造了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海的恐怖和死寂,就是对水手们的罪恶――对生命的漠视进行的惩罚。为什么大海会展开这么残酷的报复呢?信天翁也是上帝创造的一种生命,他热爱自己创造的一切生物。水手们射杀信头翁违背了大海上帝的旨意,因此他们都无法逃脱惩罚。

水手们在经历了炼狱般的痛苦后,把不幸全归因于老水手的罪恶。于是他们把信天翁挂在老水手的脖子上,就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把象征着耶稣受难的十字架挂在胸前一样。很快更为糟糕的事情发生了,老水手的同伴们由于干渴一个个倒在甲板上死去,成为大海的活祭品。而老水手“孤孤单单,独自一个困守着茫茫大海,/却没有一位天神可怜我,/痛苦塞满了心怀”。无垠的大海笼罩着死亡气息,死亡铺天盖地,脖子上挂着已死的信天翁,脚底下堆着船员的死尸,老水手整整七天“受这等折磨,求死不得”。这是何等的惨烈不堪。相对于他的同伴来说,大海给亲手杀死信天翁的老水手带来的惩罚更恐怖:内心的孤独和恐惧缠着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老水手和其他水手高傲自大,企图控制自然,肆意杀害上帝的创造物,最终不能摆脱大海上帝的审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任何试图征服和驾驭大海的行为,必将遭到失败和惩罚。大海作为神秘而非道德的存在,展现了诗歌中的罪与罚主题。不论是人类还是鸟兽,任何生命都没有高贵低贱之分,都有自己的尊严,上帝爱一切生命,人们也应该如此,否则将受到上帝的严厉惩罚。

三、海的“慈母”意象

大海有一颗宽容的心,因为母爱的本能让她包容自己的子女,永远拥抱知错就改的孩子。

老水手孤单一人漂在大海上,巨大的孤独和恐惧缠绕着他,生不如死。幸运的是,大海的一颗慈母之心唤醒了绝望的老水手向善的灵魂。他领悟到自然万物无所谓贵贱,并寻找到接近大自然的无声之语――怜悯和爱。当他看到第一种生命――一条条色彩斑斓的水蛇时,爱不禁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他祝福了水蛇。这种发自内心的爱代表了老水手坦诚忏悔的态度,这种忏悔很快得到了大海的原谅。于是他胸前的信天翁沉入了大海,不再成为他良心的负担。老水手终于进入了梦乡,梦见珍贵的生命之水,醒来果然甘霖普降。大海洗去了老水手身体及灵魂上的污物。他的厄运也解除了,航船也能前进了,航船白天在南极精灵的驱使下前行,晚上则由已故的水手们在大海的指挥下驾驶。不能不说这一切都是在老水手真诚地向大海母亲认错忏悔之后带来的奇迹。他获得了重生,“再度望见碧蓝的海洋”,并回到了他渴望已久的故土。

慈爱的大海抚慰了老水手的心灵创伤。于是老水手开始了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他开始向世人讲述他这段刻骨铭心的神奇经历,并劝诫世人“对人类也爱,对鸟兽也爱,/祷告才不是徒劳”,“因为上帝爱一切生灵――一切都有他创造”。很显然,老水手的行为是受大海的宽容与关爱之心所感染的。凭着对大海的感恩之心,老水手视警醒世人愚昧、无知的灵魂为余生伟大且神圣的使命。

四、结语

作为大自然和整个宇宙最生动的形象和象征,大海是人类精神家园、灵魂归属地、理想寄托地。以象立意,象与境生。柯勒律治不仅把大海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地,而且通过大海的喜怒哀乐,以及老水手的大起大落,使大海蕴含了丰富的意象和精神内涵,从而达到了刻画诗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背景烘托和渲染的作用,使诗歌意蕴更为深邃丰厚。

注释:

①本文引用的诗歌译文均选自《华兹华斯、柯尔律治诗选》,杨德豫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下文不再注明。

参考文献:

[1]华兹华斯,柯尔律治著.杨德豫译.华兹华斯、柯尔律治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291-322.

[2]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4.

大自然的神秘力量范文5

摘要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但从遥远的古代起,语言就被人们赋予了超人的神秘力量,即语言魔力。人们相信语言具有魔力,认为语言与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有着必然联系,表示祸福的词语与祸福现象本身神秘相连。语言魔力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汉语 英语 语言魔力 禁忌语 委婉语 吉利话 谐音字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一 语言魔力

语言原本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是从遥远的古代起,语言被赋予了超人的神秘力量:因为语言常常被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带来的祸福联系起来,所以语言逐渐就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异常的灵性和超凡的魔力。

当语言最初在原始人当中出现的时候,他们还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原始人无法正确地认识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和事物,尤其是那些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和事物如风、雷电和雨雪等。此外,他们也没有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等生理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是大自然的规律使然。于是,他们很自然地对这些现象产生了畏惧心理。而这种与生俱来且日积月累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疾病、灾难和死亡的恐惧,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避讳机制。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词语。如果有人不小心提及,就会引起别人的恐慌和不安,担心会因此而给人们带来灾难。在古代先民看来,语言的神奇力量体现在它既可以带来福祉又可以免除灾祸,语言与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有着必然联系,而表示祸福的词语与祸福现象本身神秘相连,于是对语言的灵物崇拜也就因此而产生了。

古代先民错误地把语言等同于客体,认为语言说出的概念即是客观现象和事物本身,社会成员错误地认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语言是祸福的根源,即语言所谈及的好的和不好的事情都会出现和发生。于是,人们对于他们恐惧的事物和现象,避免用语言谈及,如果由于交流的需要,不得不谈到这些事物和现象,则会以一种间接、含蓄和委婉的方式加以表达。这些便是禁忌语和委婉语,它们是语言当殊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体现和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由上可见,自从语言产生以来,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动过程中,它或多或少被赋予了一种它原本没有的超自然和超人的力量,即“语言魔力”,它是指人们相信语言具有某种魔力,认为语言符号本身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灵应关系。语言魔力不是本来就有的,它是一种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

二 语言魔力在英汉语言中的相同反映

语言魔力在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存在的,因此在各种语言中都有很多相同的体现和表达形式,主要体现在禁忌语和委婉语上。当某种事物需要避忌时,人们便不会通过语言直接提及这些事物,而用委婉语加以替代。这些不被提及的或用委婉语替代的词或句便形成了语言系统中充满“魔力的语言”――禁忌语。

禁忌语和委婉语是语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是随着语言的产生而逐渐出现的。禁忌语指的是人们一致认为在正常的言语交际中,尤其在公开场合应该禁止使用的语言。禁忌语的英文对应词是“Taboo”。“Taboo”一词源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语,含“神圣,不可侵犯”之义。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出于某种原因,某些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的词语,往往只能由某些人在某些特殊的场合才能使用。这种现象被称为语言禁忌(Linguistic Taboo)。委婉语的产生与禁忌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委婉语的对等词“euphemism”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好听的话”。现代英语词典给委婉语的定义是“温和、含糊和迂回的说法和对粗俗、生硬和直率的代替”。英语和汉语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对死亡的忌讳

在禁忌语中,典型的莫过于对“死亡”现象的禁忌,人的生老病死本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由于人们对于死亡都有一种恐惧心理,因此对“死亡”都尽量加以规避禁忌,人们不想也不愿意直接提到它,而是通过委婉语来表达。例如:死亡在英语中的委婉说法为:to go to a better world、 go to heaven、to go to see God、to join the great majority、to pass away,等等;而汉语中表达“死亡”的委婉语有:“去世”、“逝世”、“病故”、“升天”、“没了”、“寿终”等。

2 对不体面或不便直言的事物的忌讳

人的排泄行为、排泄物、排泄场所及有关性的器官和行为,容易引起不洁的联想,因此,人们通常对这些直露的词语持否定和厌恶的态度;并且在心理上易产生羞涩和胆怯,所以常常用委婉语来加以替代。这类语言禁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们避俗趋雅的心理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英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汉语中的“上厕所”的委婉说法有“洗手”、“如厕”、“出去一下”、“方便一下”等,相应的场所则叫做“卫生间”和“洗手间”等。而英语中这方面的委婉语有:powder room,convenience,cloak room,bathroom,restroom,go to bathroom,go to restroom,等等。在汉语中,要用“那个”、“下部”和“下面”等词来代替性器官;谈到性行为时,要用“”、“同床”和“同房”等代替。虽然西方对性的问题比较开放,但也不轻易露骨地谈论“性”和“性行为”,英语中常用“make love”、“sleep together”、“have relation”等来代替性行为。

3 对咒语的禁忌

许多语言都忌讳使用诅咒、骂人的话,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有些骂人的话过于粗俗,因而受到社会严格限制。英语中大部分诅咒、骂人的话常与基督教有关,如:Jesus Christ,hell,God damn,等等。还有四个字母的词(four-letter words),只有在某些特殊的场合里使用才是恰当的,违反了这个规则,说话人就会受到别人的不满和谴责。汉语中这种固定的诅咒或骂人的话相对较少,常说这些话的人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的、缺乏教养的,甚至会使人感到厌恶。当然,英汉禁忌语和委婉语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先民认为语言具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即语言魔力,并将语言本身等同于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身,认为语言和这些事物和现象之间必然联系。所以,在交流中,他们不会用语言直接谈及他们害怕和恐惧的事物和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逐渐地不愿意在公共交际场合直接谈及那些他们认为不雅的或感到羞涩的事物和行为,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话语可能会带来灾难、不快甚至是厌恶。于是他们就以一种间接、迂回和含蓄的方式加以表达,这些慢慢地都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对自然、人类自身和语言都有了更多和更科学的认识。但是这些语言习惯大部分仍然保存着。因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要遵循特定群体的语言习惯,最初的语言禁忌也就逐渐地成了一种语言习惯,成了不成文的法则,人们都自觉地加以遵守。在语言使用中应该避讳什么、不避讳什么、该怎样表达,逐渐形成了心理定势,并且这种心理定势的影响代代相传。而这些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三 语言魔力在英汉语言中的不同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魔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会给人们带来灾难、祸患、不快和恐惧,用得好则可以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愉悦和快乐。因为先民们都有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他们不会用语言谈及对于他们认为不好的事情和不希望发生的行为,他们害怕这样的事情和行为会随着说话而随之出现和发生。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们希望一切好的东西和期待的行为都可以通过语言加以“呼唤”。只要用语言呼唤到的好的东西和事情,这些好的东西和事情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和发生在他们身上。例如,在英语中有“happy new year”、“May God blessed you”、“have a pleasant journey”;在汉语中,则有“新年快乐”、“老天爷保佑”、“一路顺风”,这些几乎都是对等的。也就是说,这样的词语在英语和汉语中都能找到共同的例子。但是,在希望好的东西和事情出现及发生方面,语言魔力在英语和汉语中体现得更多的是不同之处和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吉利话

“吉利话”是语言魔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所谓吉利话就是指那些在特殊的场合和时间所说的表达美好祝愿的话语,这一点在汉语中的体现尤为突出,而且种类繁多。例如:结婚的时候说“早生贵子”和“百年好合”;店面开张的时候说“生意兴隆”和“财源广进”;这些都是口头的表达形式。而书面表达形式最好的体现莫过于春联。中国人过春节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贴门神、对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和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或“五福临门”、“出门见喜”。虽然春联是一种书面表达形式而不是口头表达形式,但是人们的最终目的仍旧是希望依靠语言的魔力,实现他们在新一年的美好愿望。可以说,春联是语言魔力在中国这片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一个奇异的果实。

汉语中的吉利话都是使用一些表达人们对生活美好期望和向往的词语,大多都有固定的结构和搭配,其目的就是想借助这些话语,实现人们的良好心愿。但是在英语中,这样的例子几乎找不到。

2 谐音字

谐音字是指那些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谐音字在汉语中有很多。因而,这就为人们利用谐音字来表达他们对人生和生活的美好希望和期待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其实,这也是语言魔力在汉语中的另外一个独特的反映。而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喜欢数字8,因为“8”谐音“发”,不论是电话号码、门牌号码、车牌号码,人们都喜欢用8,就连北京奥运会的开幕时间都是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足见中国人对8这个数字的喜爱。又如,中国人过年贴春联的时候喜欢把红色的大“福”字倒贴,意为“福到了”;年夜饭要吃鸡和鱼,因为鸡和鱼同“吉”和“余”同音,人们在吃鸡和鱼的时候,肯定会用语言谈及它们。这样的话,在新的一年里他们就可以实现“吉祥如意”和“有所剩余”的目标了。再如,中国人如果不小心把盘子、碗或者杯子等物品不小心打碎了,都要说一句“碎碎平安”,即岁岁平安。这样的例子在汉语中还有很多,但是在英语中就没有这样的例子。

四 结语

语言魔力在英语和汉语中的相同和不同反映,其实也是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异同的一个缩影。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重要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如古德诺夫就曾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明确地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了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一个民族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和信仰。

由于中国和英语国家在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和差异,使得语言魔力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一些不同的体现和反映。另一方面,无论是源于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恐惧、避俗趋雅的心理和避凶趋吉的愿望,还是源于后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由于人类所经历的原始采集、畜牧和农业生产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所以语言魔力在英语和汉语中又有很多相同或相近的体现和反映。

参考文献:

[1] 陈勤建:《中国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3] 曲彦斌:《民俗语言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 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大自然的神秘力量范文6

【关键词】布依族 素朴 日常生活 审美意识

黑格尔曾说:“助长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联系,即是一切的基础”。①依山傍水的布依民族,既崇尚自然,又倡导简朴,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透露出一种平淡自然的“素朴之美”。在布依族的理念里,遵循自然法则和生命规律,是与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儒家“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的和谐观念所分不开的。在日常生活层面,布依人民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己的生活,从服饰穿着到居住环境以及民俗仪式,在日常生存的每一个层面,都蕴涵着素朴的审美因子,散发着自然的美学光辉。

民族服饰: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

服饰作为人类的“第二肌肤”,深刻地烙印着本民族的“符号因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布依族民族服饰作为布依族审美意识的表征和载体,体现的就是一种中和的“素朴之美”。布依族主要是从古越人发展而来,服饰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关系,大体上保留着古朴素雅的特点。一般而言,男性服装式样主要是青色或蓝色,以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为主,体现的是布依族男性的朴实与忠诚。而女性的服饰类型相对繁多,已婚妇女基本上是上装穿黑色为底,袖口、衣脚、两襟边沿配有织锦和蜡染图案的大襟短衣,下身穿的是蜡染的百褶长裙,系花边围腰。未婚姑娘一般喜欢佩戴银质的手镯、项圈和耳环等,头戴方形织锦花帕,配以假发和青丝合编的辫子,足蹬尖鼻绣花鞋等,整体色调淡雅朴素,衬托出女性的端庄俊秀之美。布依族的服饰颜色大多是以青、蓝、白三色为主色调,这些色调纯净朴素,更多的是偏好于大自然的色彩,追求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谐完美、交相呼应。可以说,布依人是常常把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穿在身上的,因此民族服饰的内容形式也更注重左右协调、上下对称,装饰纹样中更提倡自然图腾的崇拜,追求一种对称、和谐、饱满、丰富,繁而不乱、古朴整体的美。

在布依族服饰的装饰中,常见的纹样主要有水波纹、圆圈纹、齿形纹等,无论是自然纹样还是几何纹样,布依族服饰都特别重视排列的有序、整齐和对称,彰显出布依族对中和素朴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和谐静好、平淡自然的生活向往。值得一提的是,布依族服饰上的图案纹样,大多都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是布依人追求生命意识,解读生存境域的集中反映。按照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思想,布依族对自然、对素朴的追求,深深地定格在其族群的脑海里,通过艺术符号的形式展现在服饰文化上,成为了布依人心灵的意象,抒写了布依族对自然生活中的事和物的自然之美的肯定,也实现了对其外在事物灵性之美和日常生活审美意识的异质同构。

布依族传统服饰一般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与其居住在气候炎热温暖的热带地区分不开,宽松衣裙更符合自然气候的特点,而在装饰纹样上,从中可以窥见布依族熟悉的生活场景,而这些场景经过了历史的演变和延续慢慢沉淀成一种图腾式的纹样,表现了布依族对大自然的认同和对生命的感恩敬畏之情,这种感恩敬畏之“情”,也是对自身的肯定,对“他者”的认同,以及对素朴之美的赞扬。布依族的审美意识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形式表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实实在在体现在具体事物中的,而不是以文字记载的方式形成高妙玄深、形而上、系统化的美学体系思想。

正因为布依族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有着图腾的分量,例如齿形纹来源于对山的崇拜,水波纹和螺旋纹来源于对水的崇拜,圆圈纹来源于对太阳的崇拜等,所以这种族群性的认知认同和对审美意识的理解就变成了一种“根性”的崇拜和信仰。布依族的服饰面料多为自织自染的土布,他们所穿的衣服大都是自己亲手缝制的,由于装饰和纹样的排列层次分明、和谐完整,这些图案与工艺的综合运用,再与人体线条统一起来,合身得体,动静结合,古朴典雅,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可见,布依族凭借自己灵巧的双手,把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存境域的理解记载在史书服饰上,把素朴、中和的审美意识显现在民族服饰上,贯穿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沉积与升华成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也正是这些与布依人日夜相伴的服饰色彩、形状、质感等素朴之美,形成了布依族对自已生存环境的欣赏和赞美,它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以及在这一实践基础上生发的智慧、才情、意志、创造力量和理想方式等,并得以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的传承和发展。

民居建筑:宇宙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民居建筑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创造、积累和发展而形成的又一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成果。由于日常生活的特殊自然环境和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条件,布依族的民居建筑风格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根植于布依人赖于生存、栖居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具一格的审美特征。

布依族是大自然的产儿,布依儿女所生存和定居的地方,大都是依山傍水,靠近山谷或坝子间,是一个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地方。作为贵州的世居民族,很早就能查阅到有关布依族的民居建筑记载。据《旧唐书·西南蛮》云:“僚地土气多瘴疬。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栏。”②这里主要是说布依族的民居依山势而建,民居建筑是以竹木结构的吊脚楼为主,分为二楼一底,每层用木梯相连,整座楼房上悬下空,形成“干栏式”的建筑结构,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的和谐美和别致的形式美。在这里,布依族的这种“干栏式”民居建筑结构主要是以避寒祛暑、荫蔽安全等日常生活的实用目的为要求,从中能能看出布依族生存依山而建、“依树积木、人居其上”的生存智慧。一方面,布依族的民居建筑能有效地避免土气瘴疬、毒草及沙虱蝮蛇的侵害;另一方面,又达到了“楼下畜牛马”的实用功能,体现着布依人丰富创造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蕴含了布依族特有的精神取向和思维方式,是布依族“人的本质力量”的智慧结晶。

此外,布依族的民居还有与其它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平地楼建筑结构。按照房屋的单体结构来看,布依族的房屋类型是对中国传统穿斗式古建筑结构的继承和发展,它的内部结构采用的不是一钉一铆,而是传统的榫子或榫卯穿合而成。由于布依族的民居建筑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是基于本土本地的创造,所以没有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审美,都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山水合一”的基础上的。作为布依族的民居建筑文化,族群的吊脚楼就体现出宇宙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理念。布依族建造房屋讲究颇多,房屋不仅要背靠青山,还要面朝碧峰,起房造屋也要进行看门向、选吉日,定日子等一系列活动。虽然这些活动带有一些迷信的色彩,但从另外一个方面又体现出布依族主观上与宇宙、与自然的更亲密、更接近的举动。在布依人看来,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才更有利于得到自然的关爱与馈赠,才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致的。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说:“文化决定了相应的环境特征,较简单的文化比较为发展的文化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制约。”③我们不能说简单的文化就缺少美,相反,它与城市纷繁复杂的各种建筑物相比,更能透露出一种恬淡简洁、素朴自然的美。

布依族热爱自然,渴望和自然亲近,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处,他们通过充分地利用自然规律,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以和为美”的生存智慧刻在民居楼居上,同时也把“素朴之美”的意识注入了民居建筑之中。譬如布依族典型的吊脚楼建筑,就给人一种古雅素朴的自然美特点。首先从整体的布局来看,吊脚楼是不规则的建筑群,房屋布局灵活自由,规划不一,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地形条件,它都能顺应自然地形而建,或悬崖建屋,或临坎吊脚,彰显出布依人的顽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布依族的吊脚楼一般都是三角形、长方形和梯形的组合,这些几何形体表现出一种挺拔健劲之美,在视觉能给人一种庄重之感;同时内部构架采用了悬挑、错层、架空等手法处理,梁、柱、檩、枋之间互为垂直相交,除在视觉上能给人以雄健、端庄、典雅之外,还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生动活泼之感。同时,布依族的吊脚楼还以素朴、优雅的形式点缀着所处的自然环境,整座木楼以竹子或杉木为柱、为梁、为壁、为地板,为门窗、不油不漆,无矫无饰,一切都是顺其本色,自然天成,朴实无华,并通过与周遭环境的互相烘托与相互映衬,确定了民居建筑的自然天成,不仅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素朴的自然美,同时也为大自然起到了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可见,布依族的民居建筑除了表现布依人追求宇宙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常常置于群山环绕之中,风格古朴,给田园风光增添了生机,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同时还体现出“素朴”的审美个性意识,凝聚了布依人生存智慧的精华,是布依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积淀和升华。

民俗仪式:承载文化深层的心理内涵

仪式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各民族精神生活的载体。按照S·J·坦比阿的理论,仪式主要由言语(如话语交和咒语方式)和行为(对具体实物操纵)两部分组成。④布依族对大自然的崇尚和倡导,注定了其是一个沉湎于礼俗仪式中的民族,布依族通过共同的仪式,不断满足民族需求和心理诉求,并将行为和语言这两大要素通过程序安排,达到对自然界某种世俗关系或神圣关系的揭示,这种神秘的揭示方式既是对民族心理意识和历史文化积淀的肯定,也是对民族族群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认同。

布依族日常生活中的仪式种类繁多,每年所有的仪式举行,有将近43个,主要分为图腾崇拜仪式、巫术行为仪式、生命呈现礼仪和时序仪式四类,这大四类仪式囊括布依族日常生活所有举行的仪式,并为一种言语和行为的复合体来显示素朴自然的审美意识。

首先,从行为的维度来看,布依族民俗仪式是人自身的内在心灵与外在自然界的同质同构,演绎了人内心世界的活动。譬如贵州黔南惠水和长顺一带的“赎谷魂”仪式,布依人就赋予了稻谷以灵魂,把稻谷想象为和人一样的有生命意识。每年第一次春雷的时候,各家各户就敲击自家的仓门和锅盖,以示将谷魂唤醒。这里的谷魂崇拜意识就源起于布依族“万物有灵”的观念,突出的表现了布依人崇尚自然生命为美的独特审美观。黑格尔在论述自然生命美时就专门论述:“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的美的,不是为了它本身而美,也不是由它本身而要显现美而。自然美只是为其它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和为审美意识而美。⑤”在谷魂崇拜仪式中,自然界物质与人内心世界的需求达成了一种同构的相互关系,使人对谷魂有了一种亲近感和真实感,渗透出布依人以自然生命的超越性存在方式来寄予于人的想象世界,是布依族一种崇尚自然生命的审美观。

其次,从语言的维度看,礼俗仪式中不同的语言利用,是其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质朴体验。譬如“叫魂”仪式中的叫魂,“叫魂”巫婆手持鸡蛋,一边叫喊人的名字一边连声“麻问,麻问”(即布依语即魂来的意思),再如“祭龙“仪式中的唤龙,“唤龙”队伍吹着琐呐、敲锣打鼓,不时发出“喝、嚼、嗨”等“唤龙”声;这种以奇特的语音声调在仪式的展现,是布依人源于心灵的自发力量,通过素朴自然的言语这一中介工具,是布依族与大自然的互动,是布依人通往澄明之境途中的精神家园。

再次,从思想维度看,布依族的仪式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生与死、爱与性的厚重话题。在布依族传统文化信仰中,“人的生命和生存所依赖的东西,对于人类就是神”,⑥比如布依族的“改邦”仪式,就是珍重生命、呵护生命的典型表现。在布依族看来,人的灵魂与自然界的某种植物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的灵魂可以通过这种植物引渡和回归到人的身体上来。竹子的图腾崇拜仪式表白了布同时,布依族并不是孤立地理解生与死、爱与性的,而是将他们看做是一个不断转化、循环往复的系统。在这种循环往复、轮回运转的过程中,布依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并对大自然进行了更清晰的认识,对生与死、爱与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诠释。

最后,从情感的维度看,作为审美沟通的桥梁,礼俗仪式既然蕴含着素朴自然的审美意识,则自然而然表现出一种率真质朴的审美情感。譬如布依族的婚礼仪式、求子保子仪式、丧葬仪式等各种仪式,都属于集体项目,一般凭借一到两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因此,大量布依族族群人员的参与,就显示以布依族血缘为纽带关系中的自然本性的沟通,表现出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共处。正是这种率真质朴的沟通,布依族的民族精神的审美特性才得以不断的凸现出来,体现出布依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审美情感。

可见,“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是使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展开,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内涵。”⑦布依族的各种礼俗仪式将精神和物质创造融汇一体,让人感觉到布依这个民族强烈地表现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对自然的想象和对生命的创造,布依人把这些感受、想象和创造融入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布依族生存的意义是强调生存,看重并歌颂生命,布依人以意识来维护自己的生命观,以主观思维来臆测自然物神力,强烈的生命意识既素朴又自然,达到人内心的和谐相处,推动了布依族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相处。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本文系黔专合同(2012)134号2012年度贵州省科教青年英才培养工程项目“布依族审美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⑥[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

②(后晋)沈昫:《旧唐书·西南蛮》,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③张海明:“中国古代朴素理论的人展及在美学史上的意义”,《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

④S·J·坦比阿:《论巫术行为的形式和意义》,载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下),金泽、宋立道、徐大建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