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日制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日制专业论文

全日制专业论文范文1

1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内涵

所谓的全日制是一种全天候的教学体制。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指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前往研究生培养单位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学习期间不再承担工作任务,在规定年限内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相关要求,申请学位通过后即可获得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为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而撰写的学位论文即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选题要求来源于生产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或应用课题,选题须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2]。学位论文形式不局限于学术型研究论文,可分为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本质上来说,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制度,它包含以下五个要素:准确把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概念内涵,努力加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宣传力度,积极搭建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培养的平台,合理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有效建立专业学位论文评审体系和评估机制,五个要素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起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2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科学合理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环节,统筹规划、查漏补缺,开展卓有成效的质量保障工作。

2.1加大解释和宣传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力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均属同一层次,但培养类型不同,它与一般意义上侧重学术、理论研究的研究生教育所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在应用性、专业性、实践性,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新时期、新阶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客观需要,是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国内,大规模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的普及、被广泛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乃至新闻媒体等主体的共同努力,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介,深入第一现场多渠道、多途径加大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宣传报道。使企业、社会人士和学生、学生家长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能有一个全方位的正确认识、了解,被广大考生、考生家长、企业、社会充分认可和广泛接受[3]。

2.2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刚刚毕业的本科大学生,他们未来就业主要是面向社会上的大中小型厂矿、企业,需要走进现场和工程前线。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要创造一切条件使研究生更深入、更便捷地走到企业中去,多视角、多方位了解企业,同时也要让更多的厂矿、企业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中,悉心指导、倍加关怀、爱护研究生,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成才环境。加强研究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督促研究生与企业之间换位思考,使他们之间的合作更加融洽、更加深入。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企业参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实践培训、论文选题、论文答辩等多个环节,力争从企业中寻找一批热心研究生教育的企业大家和工程技术、管理骨干,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中的校外导师,承担起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部分工作,建设一批校内外双导师队伍,建立健全“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指导过程中仍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4],全面负责研究生培养与指导工作,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实践锻炼、学位论文指导工作,并承担学校研究生教学的部分任务。作为提高企业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一项举措,高校应注重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实现共赢。并注重在企业中建立一批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5],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发挥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让研究生到实践基地实习,在实践过程中磨炼,练就一身真正的才干。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西安科技大学率先垂范,建立起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29家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遴选校外导师110余名,卓有成效地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实现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全日制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问题;成因;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58-02

200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实行了重大改革,开展了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目的是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计划到2015年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将各占50%。据公布的2015年度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可知,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43.93%,按增长趋势预计到2016年将达到50%的目标。站在2015这个时间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招生与培养历程值得总结和思考。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现状

就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与培养的总体感知看,其走过了从最初人们基本不知道、不了解到逐渐被了解、接受的过程,不过这种接受需要解读。

首先,从招生报考数据方面。2009年的5万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计划是临时增加的,报考阶段没有,从2010年起全日制专业学位正式列入招考计划,当年占总计划的23.31%,此后逐年增加至2015年的43.93%。表1为学位硕士历年考录数据,可以看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报名人数占当年学历硕士报名总人数的比例与当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数占当年学位硕士招生计划总数的比例相比,由初期百分之十几的差距到2015年的基本相当,表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得到了接受。

其次,考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认知方面,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之初,因为是临时增加该种类的原因,考生对其认知无从谈起。此后,考生认识到全日制专业学位是国家正式研究生种类,但多数考生认为其不如学术型,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培养模式,担心不受社会认可。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计划的增加(对应学术型逐年减少),全日制专业学位考录比的优势受到考生重视。同时,招生培养单位的宣传和教育教学实际,以及就业上应用型与学术型的无差别对待,都给了考生正反馈,到目前考生从思想上基本认可了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再次,从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接受程度上看,全日制专业学位从有毕业生起就没显示出劣势,在部分学校的部分领域(专业学位的招生按领域招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及去向甚至好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要归于培养单位对学术型和应用型(专业学位)的“同等”对待。用人单位的感受会是培养质量相同,且学位名称更具专业色彩,所以乐于接受。如上所述,全日制专业学位已为考生和社会所接受,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硕士研究生培养转型成功了,达到了教育部设置这个类别的目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全日制专业学位被考生和社会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是国家正式设立的学位类别,有双证;培养上与以往比也没有多大差别,质量没有降低。但实质上,这种“没差别”就是当下全日制专业学位面临的最大困境,探索其实质并摸索解决之道应是其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教育部2009年3月下发的教研[2009]1号“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为依据,观察各院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特色不明显,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理论上每一种类全日制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都有相当明确的界定,如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门型、实务型法律专门人才,工程硕士的目标培养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等等,所以关键是围绕培养目标制订适当的培养方案。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不足是体系性地,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公共课部分与在职工程硕士相同或相似,与学术型差别也不大;专业课部分似乎都来源于与之相应的学术型各学科,体现不出领域、行业特色需求以及大工程、大领域的从业需求;实践性环节名称比较笼统、模糊,缺少细化和实施性;学位成果基本是按学位论文的要求提出,形式单一,与学术型基本相同。

2.实习实践环节缺少系统性且难于落实。实习实践环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获得生产实际知识、专业技能锻炼的重要手段,也是在培养中与学术型研究生最应显著区别的部分,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按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须有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当前各培养单位对此的普遍做法是设定4~8学分的实践教学内容,以校内校外结合、课堂与实践结合的形式开展。这其中的细节落实、效果千差万别,但达到高质量要求应面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检视:①有工作经历与应届生的半年与一年实践教学的区别安排,同时工作经历与录取领域的关系如何考虑;②实习实践中校内、校外两部分的作用关系及协调;③实习实践中专业认识与提高的层次区别、职业实训与专业能力提升的协调安排和界定;④双导师制的落实及其在实习实践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⑤实习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组织与标准。实现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学位成果形式单一、缺少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最没有区分度的就是学位论文,因为一般培养单位(特别是以工科为主的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的论文研究也多以应用型为主,专业学位的硕士论文研究也有理论方面的。学位论文选题主要是由指导教师来定,而培养单位的绝大部分导师会同时指导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研究生,给研究生选题时,研究生种类肯定不是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对老导师,以前没有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学位论文选题也有很大比例是应用性的,与当下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在学位论文上区分专业学位和学术型是困难的。另一方面,教育部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案例分析、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但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形式基本上是传统意义上的论文。对此笔者认为,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等统称为学位论文不确切,它们是为获取学位而形成的各种成果,称学位成果较为恰当;其次,传统的学位论文完全不能彰显专业学位的特色及其所涉及的广泛领域,需要探索和变化。

三、问题形成的原因与出路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存在问题,与学术型的培养区分度不明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①全日制专业学位推出的时机与方式比较突然,培养单位思想与条件准备均不足。②培养单位的客观条件制约。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如果真要达到“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求,是需要在师资、实验室条件、实习基地建设、培养经费等方面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投入即使有也不是所有院校能在短期内完成的。③培养单位的紧迫性不足,探索与管理欠缺。④行业、领域的资源在专业学位培养中缺失是当下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大困境。

基于上述分析,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探索方能达至目标:①稳定专业学位的招生种类与规模,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培养单位、企(事)业单位科学定位在专业学位培养中的角色,形成良性互动。②培养单位立足行业和领域,开阔思路,开门办学。在制订培养方案时不能闭门造车,要吸引行业内企事业单位参与,听取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的意见,吸纳行业专家对人才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的培养建议,把用人单位能够提供的实训条件综合到方案中。③培养单位在优化自身师资力量、实验室条件、经费投入等的同时,探索以高质量的实习实践为突破,点面结合,形成与行业、领域在人才培养上的互动模式。④探索多形式的学位成果形成与评价机制,活化学位成果形式,同时探索专业学位培养、学位成果与职业水平、职业资格的相互关系,使专业学位培养体现出应用教育、职业教育的特色。

综上所述,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将很快占到硕士招生总数半壁江山的情况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会为国家的建设输送出真正的应用型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全日制专业论文范文3

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硕士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为完善我国学位制度,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而设置的。从199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1997年,我国正式开展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工作。2009年起,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这是对以往硕士生培养过于偏重学术、脱离市场、知行脱节等弊端的一种完善,也是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截至2010年,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约为1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生在校生人数要实现1:1。然而,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生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的迅速扩大,其教育培养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1 社会认可度不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存在一定误解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从开始招生至今只有短短4年时间,属于“新生事物”,所以无论是生源还是用人单位方面,对其认识还不够全面,存在一些偏差。很多人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过去传统的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生混为一谈,甚至认为相对于学术型硕士生而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条件低、培养目标要求不高、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与学术型差别不大、学位证书不被社会广泛认可,就业前景不乐观。加之,很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由其它专业调剂而来,认为专业型不如学术型。因此,导致很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对自己的身份都不认可。同时,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优先考虑学术型,对专业学位存在一定歧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还尴尬遭受着“不如学术硕士硬”、“山寨硕士生”、“培养无特色”、“就业前景担忧”等质疑。

1.2 教育管理特色不突出,缺乏有效培养过程监控和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同学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学位要求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但是高校在对硕士生及导师的管理、质量评价及考核评估上大都采取一样的教育管理制度,缺乏特色性和科学性,也严重影响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生的培养质量。例如,在培养方面,学术型硕士生偏重理论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具体到培养方案、选题报告、中期考核等培养过程各个环节,很多培养单位还没有制定完善的、特点突出的、有别于学术型的具体方案和有效的监控措施。例如,课程设置上除了少数几门学位课不同之外,并无其它差异,缺乏新意,导师也不清楚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否需要增加额外的要求,应该如何区别对待。专业实践也由于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实践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少有获得真正落实。此外,全日制专业学位在论文类型、评价标准与机制等学位论文规范方面,均未能突出专业学位特色。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监控与质量保障的探索与实践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现有“航天工程”和“航空工程”两个专业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起,招收“航天工程”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生。2010年开始,招收“航天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2014年,“航空工程”领域也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生。目前,已累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近130人,累计毕业近70人。毕业生中近40%的学生就业于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另有近40%就业于国内大中型企业,其余20%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教育工作。经过近几年迅速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不论从招生规模还是在校生人数等都趋于稳定,这就对如何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多渠道提高生源质量,严格导师资格认证量

鉴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发展时间短,认可度还不够广泛,为了提高生源质量,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采取多渠道招生的办法。首先,从我院“力学”本硕连读生、“工程结构分析”及“飞行器设计”专业中,选拔一定数量成绩较优异的本科生经推荐、免试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其次,在统考生中,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在笔试、面试方面区别于学术型考生,内容都更侧重工程应用方面,面试考官也选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教师担任;另外,报考学术型的考生如果愿意转报专业学位,将给予优先录取。最后,对于招生剩余名额,会从报考机械、能动、电气、电信、材料等相关专业的考生中预录,将同时愿意转为专业学位的学术型考生与报考专业学位考生一同笔试、面试,按顺选拔综合成绩高的考生进行录取。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较高的生源质量,也能达到不同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采取自愿报考的形式,从一开始就稳固了考生的心理认可度。

同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指导教师的招生资格进行严格把关。由于专业学位对应的学科只有一级没有二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目录上并没有标明特定的导师,而是在每年招生前期,会对导师就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意愿进行摸底,并对那些愿意招收的导师在总招生数量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同时对导师的招生资格进行严格把关,除了常规的要求之外,对其工程背景、主持横向课题以及到款情况提出具体要求,为之后的专业实践做好铺垫。

2.2 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硕士生教育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实践应用特色。进一步而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生源特点和培养模式既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生,也不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其培养定位应有别于上述两者,有其自身特色。总体来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应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科与行业的特点,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具体到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航空航天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能够在航空航天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机构或大型企业承担专业技术及管理工 作。

2.3 培养过程监控措施及其实施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制为2~3年。在第四学期可申请转博,通过学院考核并获得专业学位后第五学期转入博士阶段学习攻读博士学位,这样,为那些愿意并适合继续深造的硕士生提供了机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专业学位在硕士生中的认可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等环节,均实行学分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并辅助以校外研究单位或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导师合作指导。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分工明确:校内导师负责硕士生在校学习与科研等,并负责在校外研究单位或企业聘请高级职称及以上的全职人员作合作导师,与合作导师一起落实并管理硕士生专业实践并指导学位论文。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校期间,须修满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学术活动、中期考核、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的学分。除全校公共课之外,学院专门设置了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作为学位课或选修课供硕士生选择。此外,为拓宽硕士生知识面,要求在答辩前听够规定的学科前沿性讲座。

大部分课程学习集中在第一学期完成,第二学期开始,硕士生陆续进入专业实践阶段,专业实践应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考虑到每位硕士生专业实践的情况有所差别,所以,专业实践一般应在校外实践单位完成,可以连续完成,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分段完成。对于以导师主持的横向课题为专业实践内容的硕士生,部分专业实践内容可在校内进行,但须保证有多次赴实践单位进行调研与研开的经历。校内导师与合作导师要定期检查专业实践情况,处理专业实践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第三学期结束前,学院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进行中期考核,除课程学习、成果发表之外,重点考察专业实践情况,对于考核未通过者,将作为重点跟踪对象转入下一次考核。专业实践结束后,硕士生提交由校内导师、合作导师、实践单位共同签署意见的书面实践报告,并以PPT的形式向学院汇报并接受考核,未通过者将重新进行专业实践,并取消其校内指导教师下一年度招生资格。

奖助金评定方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生享受同等待遇,单列指标,分开评定。依据课程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等进行排名,末位学生将转为自筹生。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建议导师提供相应的助研岗位津贴,并协助其申请助学贷款,或者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此外,为鼓励硕士生重视专业实践,对于专业实践审查中成果突出或解决了重大工程问题的学生及其导师会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

2.4 学位规范多样化,评价机制特色化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技能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是可否被授予学位的关键。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特殊性,对其学位论文的要求及评价机制都不能完全照搬学术型硕士生的办法。

我们的做法是:学位论文可由校内导师与经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要把完成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位论文可以是调研报告、软件研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等形式,论文字数要求3万左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通过中期考核后,才可申请学位。在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预答辩后,方可进入论文评阅及正式答辩。送审时,论文评阅人共2名,其中1名必须是校外研究机构或企业具有高级职称人员。答辩委员会由3至5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一位应是相关专业领域的校外研究机构或企业的专家,也可以是硕士生的校外教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要求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各环节要求且成绩合格,通过正式学位论文答辩后,由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专业学位。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和不断完善,几年以来,我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逐步进入正轨,规范化和特色化愈来愈明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有了较大提升,不再认为自己是“二等公民”。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达100%,去向包括研究院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等。然而,在实际管理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中期考核、奖助金评定等指标体系中除专业实践外与学术型硕士生的差异不大,部分学生专业实践内容与学位论文结合不够紧密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与工作中不断改进。

3 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3.1 转变管理理念,调整管理模式

在“世界竞争力报告”的排名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质量排名靠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亟需进一步改革。改革表现之一,就是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由此应运而生。如何转变管理理念、调整管理模式,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树立为真正教育品牌的关键所在。

首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特点决定了学生不能只坐在书斋中,要真正走到社会实践中去。基于这个特点,学校应积极调整过去“关门搞学术”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在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社会实践资源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的良性互动。其次,完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是内部评价和使用者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的评价,除了在招生、培养、专业实践、学位答辩等环节中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外,还要引入外部评价机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逐步调整管理理念与模式,这也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能否真正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关键所在。最后,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管理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素质高的管理队伍。

3.2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实践与就业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 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社会特定职业需求的高端专业人才,因此,要特别注重专业实践对其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具体说来,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学院和导师的作用,加大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授课教师和导师,应本着“实践第一”的原则合理匹配,更多吸纳一些具有企业一线科研、管理、经营经验的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加入授课、指导教师队伍。应以横向课题为主,要求指导教师将所指导的专业型研究生纳入课题组,参与完成一些任务。另一方面,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投入,用于包括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导师培训、课程建设、硬件设施配置、与实践单位交流合作、校外导师聘任、就业指导等方面。充分调动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拓宽专业学位硕士就业渠道。

3.3 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有益经验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迅速。以美国为例,它是当今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专业学位早期主要向德国学习,到1970年后,“本土化”趋势开始加强。经过近90年的发展,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有力推动了美国经济快速增长,逐步形成结构日益合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为我国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明确区分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定位。专业学位的培养应面向社会,培养目标坚持职业性方向,课程设置体现应用性,教学过程体现实践性,不同学科或领域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也应各具特色。其次,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扩展专业学位学科或领域,满足社会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需求的增长,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重心应逐步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移到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在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的同时,适时设立新的专业学位类型,进而不断扩展专业学位学科或领域范围。最后,加强校企合作,贯彻实施“双导师”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斯坦福大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率先开创了大学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形式。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大学基础学科的教学、科研优势,又能发挥企业设备先进、经费充足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恒,胡体琴.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探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88.

[2] 姜金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对策.中国轻工教育,2011.2:37-38,47.

[3] 高静.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对比研究.科技广场,2013.4:189-191.

[4] 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

[5] 王钰,康妮,刘慧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

[6] 陈皓明.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发展观 全面推进工程硕士教育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1:16.

[7] 刘华奇,刘浩然,周益兰.关于工程硕士招生与办学思路的分析与思考.教学研究,2010.11:24.

全日制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过程;课程体系;改革

2010年后,全日制专业学位开始招生,各高校已有的专业学位被允许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11年,依托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和全日制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培养经验,H大学开始大规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但初期的培养体系建设仍旧是探索性的,同国内多数研究型大学相似,对于这一新学位类型的培养尚未充分体现出其独特性。[1]从2014年开始,H大学加大了改革的步伐,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时间划分进行了调整,以期适应国家关于专业硕士培养的总体规划。

一、问题与困境

尽管国家出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仍旧处于探索的阶段。[2]已运行多年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了部分经验,但同时也让部分高校形成了“路径依赖”,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定位不清,这就使得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培养过程时间分配不合理

顺应国家推建设的潮流,我校从2011年开始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并制定了初步的培养方案。按照“1+1模式”,规定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第二年六月底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基地实践时间为1年,从第二年七月初至第三年的四月底,含寒暑假根据基地单位安排进行实践,在基地单位完成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时间为第三年的五月。

按照这一时间安排,专业硕士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进入基地顶岗实践,为期一年。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为了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和处理其他毕业相关事宜,学生基本上在第四学期一开始就已经陆陆续续申请返校。这不仅难以保障学生专业实践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校和联合培养基地的合作关系。

此外,在这一模式下,学生论文写作只有答辩环节放在学校。校内导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论文完成后才能有实质性的介入和指导,在已有论文选题和框架的基础上给予修改意见,如果学生论文写作问题很大,已经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整。

2、课程体系缺乏独立性

因为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各高校多是依托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经验,开展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体系建设。在最初的设计中,专硕课程结构与学术型课程结构基本一样,只是在核心课程之外,单独为专业硕士开设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常用数学软件等少量和工程实践关联度比较大的课程。对于实践环节,只要学生在基地实践合格,便自动获得该环节的6个学分。在这种课程体系下,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很小。

按照专业学位的建设规划,课程设计应体现出应用性、职业性指向,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应当与以往的学术型硕士课程体系有所区分。[3]当前的课程体系只能算是学术型硕士培养体系的一个变种,难以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独特性。

二、改革举措

经过几年的探索,在积累经验、改进缺陷的总体思路指引下,2014年制定了新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

1、调整时间安排,强化专业实践

在保持专业硕士培养年限为2年不变的基础上,对其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论文写作的时间结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第一学期安排在校完成全部学位课程和部分非学位课程学习;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在基地实践,时间为1学年,在基地单位完成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第四学期在校进行少部分非学位课程学习和修改完善论文,同时完成论文的预答辩、抽检、评阅和答辩工作,即从以前的“1+1模式”变为“0.5+1+0.5模式”。

首先,经过调整后,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为基地实践阶段,这就基本保证了学生能够在基地实践满一年。而且以自然年为划分的基地实践安排,也比较符合实践基地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其次,调整后,校外导师指导学生选题、进行中期检查,而预答辩和答辩环节在校内进行。校内外导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时间分配上更加合理,尤其是校内导师更早地介入到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能够给予更充分地指导。

2、改进课程体系,突出职业特色

按照教育部的规划,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在2014年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我校进一步重申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的独特性,为专业硕士设置更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在核心课程上开始分开教学。

在核心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方面,吸取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经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课程设计偏向于技术、方法、应用开发、工程实务。这部分核心课程每门设置为3学分,按照2个学分的课堂教学和1个学分的实践环节的结构来组织。在核心课程之外,继续延续了对学生工程认知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对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育,如开设了职业素质规划与拓展、工程案例教学等课程。这部分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实践案例以及与职业资格认证进行衔接,提升研究生培养的人文、工程和职业素养,为基地实践打好基础。此外,基地实践环节占比提升,从6学分变为10学分,并增加了基地教学环节,新的课程设计同时为基地教学提供了详细的考核标准,如工程认知、时间专题研究、工程案例比较等。

总体而言,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的占比达到75%,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很小。在确保校外基地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的前提下,学分占比较小无可厚非。但是校内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几近于无。因此,在现有课程体系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转变任课教师的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引进互动式教学、协作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4]

三、结语

调整时间安排和改进课程体系是我校在不断积累和借鉴全日制专业硕士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举措,这些举措为更好地培养专业硕士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有些方面仍旧需要做出改进。如校内外导师沟通问题,但如果双方导师未能形成紧密的联系,往往会造成学生培养上的脱节,尤其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校内外导师意见不协调的情况。再比如,论文选题问题,专业硕士论文选题一般由校外导师选定,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论文基本上是以项目为依托,而基地单位一定时间内每个导师仅负责一个项目,或者是基地内几个导师共同负责一个项目,这就造成同一基地或同一导师指导的学生论文选题相似度很大,难以有所创新。这些现实问题将成为我们下一阶段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83.

[2] 秦发兰,陈新忠,汪华,胡承孝.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2(4):58.

[3] 李锋,尹浩.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3(26):93.

[4] 张瑞成,陈波,陈至坤.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育学论坛,2014(42):176-177.

作者简介:

全日制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00-02

自2009年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范围以来,各高等学校纷纷加快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研究生培养结构类型的调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剧增,不仅对培养模式和教育资源带来新的压力,也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研究认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群体的教育管理特点,与时俱进地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进一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面临的形势

(一)规模逐年扩大

2009年,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范围,在原定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5万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约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的10%。随后,每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当中,都加大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2011年全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已达到14.9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的30%,距离“2015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各占50%”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二)培养模式变化要求教育管理创新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其为社会培养现代高科技研究型人才,而且更需要培养大量高级管理、技术等应用型专门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都比应用型研究生要成熟很多。应用型研究生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它的存在遵循社会职业分工的逻辑,重视实践和应用,主要培养的是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最突出的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才,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环节中很注重到实验基地、企业等中去锻炼、实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大多数培养单位规定第一年为课程学习时间,其他时间用于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实习就业,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以后,大多数时间在校外完成其他培养环节,这给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

(三)心理压力日益增大

1 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上高校连年扩招,人才市场中供需关系产生巨大变化,研究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即使是研究生,毕业之后都要面临找工作不容易、找到好工作更难的问题,并且待遇也不如从前。这些落差与社会压力交织在一起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背负了更多的压力,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2 学术型研究生在社会的认可度普遍较高,但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虽然也有毕业生踏入社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社会公众大多数对其认同度不高、单位重视度不够、职业衔接不紧密,这也给在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带来了不好的心理阴影。

3 学业上的压力也是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几年,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各高校纷纷加强了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和审核,采取规范要求、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提高毕业论文盲审率等多项措施,使他们对学术上的专业要求会产生更大的压力。

4 目前,一般高校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主要是针对本科生,针对研究生的较少。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承担的心理压力的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亟待填补。

二、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

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他们中要求被关注、被关心的心理取向可能更大,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可能更复杂。同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奖助贷等政策往往因正在探索而复杂多变,多数研究生辅导员配备不到位,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迫切需要从加强管理队伍着手,逐步完善落实研究生辅导员配比政策,落实导师负责制和辅导员专职管理相结合。

(二)管理要把握特点、因材施教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第二年要进行专业实践和找工作,大部分时间研究生在校外活动,因此,要针对这些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例如,各专业研究生班班长要定期向学校或学院研究生管理人员汇报本专业研究生在外情况;研究生导师要定期联系学生,保持对学生在外情况的密切了解;同学之间要相互照顾,加强联系。2010年,教育部批准部分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对于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三)以人为本,丰富教育管理的内容

当前,研究生除了要承受学习、经济、人际关系和婚姻爱情的压力,毕业之后还得面临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处理好,很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内容。

1 加强就业指导。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报告会,帮助研究生摆正就业心态,掌握面试技巧,增强就业竞争力;尽可能地利用资源,及时地搜集和就业信息。

2 要加强媒体宣传,增强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消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上的障碍。

3,培养单位要提高毕业的门槛,在给研究生“增压”的同时,还需要在具体的培养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督,创造良好的学习科研条件和氛围,为其“减压”。例如,强化对研究生教学过程,毕业论文完成过程包括选题、完成开题报告、开展课题研究、课题中期检查、完成论文和答辩的监督与管理;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并充分地调动导师在研究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报告会、交流会、学术论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并相互配合。例如,举办心理健康专家讲座或团体活动,提高研究生心理调节能力;建立和完善心理问题预警机制和咨询体系,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员结构相对较复杂,管理松散,可以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牵头,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促进相互交流和沟通,增进研究生心理健康。

(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全日制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47-02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了大规模提升。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来源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虽然和在职工程硕士一样,都授予了工程硕士学位,都强调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是脱产攻读,具有毕业证和学位证双证,而不是单证。其生源来源于不具备大量现场工程经验的应届本科生。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工程能力培养,要求具有一年以上的企业现场实习经历,其毕业要求可以是技术方案、调查报告等形式;而后者是以理论研究为培养目标,其毕业要求必须提交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毕业论文。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n程教学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教学方法单一。大多数高校的全日制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体系来源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1],总学分基本一致,大多数课程名称相同,课程内容相同,授课教师相同,教学方式相同。因此,培养出来的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知识体系基本一致,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工程应用能力。同时,由于大多数学校的专业型研究生修业年限为两年,远少于学术型研究生的三年。专业型研究生在研一阶段主要学习各门理论课程,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工程训练和实习,更没有机会离开学校专门在企业实习。研二第一学期的大多时间花在找工作上,由于没有实习经历,同时专业型研究生整体水平低于学术型研究生,其找工作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学术型研究生。现在的大多高校仍然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因此,大二上学期还要完成学位论文的大多数内容。

2.实践教学环节监控跟不上,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专业实习是专业型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由于专业型研究生在校时间较短,课程学习任务较重,需要找工作和完成毕业论文,因此很难真正在企业完成一年的专业实习,专业实习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虽然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年以上的实习,且要求提交实习报告,并进行相关评审和答辩,但是如何监督实习过程、考察实习效果仍然是个难点。

3.导师队伍需要加强。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的是“三段式”培养模式,采用的是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学术进行指导,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进行指导,研究生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学习阶段、实践训练阶段以及学位论文或报告阶段。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首先会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制订课程学习计划,然后进入实践训练阶段,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实习,接受校外导师的相关实践指导。但是由于校外导师的责任心、知识水平、培养方式方法的不同,研究生的实践实习效果也截然不同,而校内导师由于无法对实践过程进行监控,对学生的实践报告只能随便打分做出评估。

4.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现有研究生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来源于学术型研究生,主要评价研究生学术能力而不是工程能力,毕业论文看中的是理论水平而不是工程复杂性,评价方式是论文评审,而不是培养过程评审,这样的评价体系很难适应专业型研究生,从国家到学校普遍缺少特定于专业型研究生的评价体系,这样,各培养单位只能采用原有的学术型研究生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因此,制定统一的专业型研究生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已成为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大障碍。

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优化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内容教学。培养方案要体现其专业性,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突出实践性。在课程教学方面,以核心课程为主题,改革其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式教学[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堂教学方式要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模式,重视工程问题分析、工程方案研究、工程能力培养。完善教材和案例分析,鼓励导师和相关企业人员编写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材。

2.增强实践环节监控力度,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具有现场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问题解决之中。(1)培养单位应该制定管理制度和规定,增强学生专业实践环节的规范性,与企业导师加强业务合作和交流,强化企业导师教学能力培养,严格专业实习的日常管理、过程考核和成果验收,强化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把学生实践的日常表现,校内外导师评价,学校、企业管理部门日常考核评价,等等作为评分依据,激发学生参加专业实习的积极性[3]。(2)加强学生实践过程和成果考核,包括规定学生的实践时间、内容,根据实践内容书写实践工作日志、实践总结、专业实践考核登记表等。要对实践单位进行严格的筛选,在本行业重点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供需合作关系[4]。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指导能力的企业技术主管和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导师。校内外联合在学校和企业设立校企实践基地,共同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1)加强对校内导师培训,特别是对一些新导师实行岗前培训,引导学术型指导教师转型,以弥补全日制专业学位指导教师的不足。(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选派一些学术型研究生指导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开展研究活动,提高校内导师的实践指导能力。(3)建立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人员兼职导师队伍,加强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聘请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中的管理专家、技术专家或骨干作为校外导师。(4)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制定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校外导师的积极性,加强校内外导师的联系与合作。

4.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生质量评价包括培养单位的培养质量评价、学位论文的评价及评优、毕业生的就业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等。培养单位的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研究生的学习条件、文化、体育、生活条件等。学术队伍指的是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应包括学术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等。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制订和实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具有较强前沿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计划。研究生的学习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具有研究生培养需要的研究生工作室和较好条件的专业实验室、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能力要求着重于工程能力考核,论文的具体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专题研究、调查报告或者编写高质量的案例分析,进行论文评审和评价,可以促进专业型研究生质量的提升。就业及用人单位反馈,只有以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为导向,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措施和手段,才能不断提升培养质量[6]。

参考文献:

[1]于东红,杜希民,周燕来.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49-51.

[2]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2010,(8):4-8.

[3]刘翔.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3.

[4]胡莹,杨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