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物实验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高中教育中推行改革创新工作成为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中生物是一门对实验比较依赖的学科,良好的实验效果对于学生牢固掌握生物知识具有重要作用。而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积极开展创新工作可以有效提高生物实验的质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对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创新设计进行分析,希望为高中生物教育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提供帮助。

一、高中生物课实验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课实验主要是生物学科的基础实验,对基础实验的扎实掌握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为了保证生物课实验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具体包括实验设计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观察技能训练以及报告技能训练[1]。通过良好的训练,为今后的实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对实验机能掌握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模拟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

二、创新实验设计分析

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帮助。具体来说,高中生物实验创新主要包括实验材料创新,实验条件创新以及实验方法创新三方面内容。

1.实验材料创新分析。生物实验材料对于生物实验的最终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在选择生物材料时,教师要强调选择材料的原则,具体包括稳定性,易操作性,来源简单容易获取,生长周期较短等[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学生依照生物材料的特点对生物材料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进行色素提取实验中,根据课本安排,选择菠菜作为实验材料。但在实际实验时,有的学生提出可不可以用其他材料进行代替,例如韭菜叶。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最后通过学生的亲手操作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本实验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并进行实验来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翻阅,发现在韭菜叶中有较多的叶绿素b和叶绿素a,然后在实验中通过验证证实了结果的准确性。在该实验中,学生不仅达到了课本规定的实验目的,同时了解了课本外的生物知识,另外加深了对于创新方法的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验条件创新分析。实验条件通常对于实验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可以改变实验效果和实验效率。通过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创新可以提高实验效果,同时也是高中生物实验创新的重要内容。比如,在进行“酶的专一性”实验时,传统的实验要求是对学生唾液中的酶进行测试,这不仅会让学生觉得不雅观,同时也会造成不卫生情况。教师可以在市场上购买淀粉酶来作为唾液的替代材料进行实验。淀粉酶可以和水混合,制成溶液进行实验,通过这种实验条件的改变将实验转变成定量研究,从而增强了实验的科学性。在本试验中,要求实验的温度为50°,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温度发生改变会发生什么情况,温度改变多少酶的活性才会发生变化。带着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论证。由于该实验的过程有些繁琐,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对特定的温度区段进行实验,从而在提高实验效率的情况下达到实验目的。最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这一过程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成就感,并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3]。

3.实验方法创新分析。在高中生物实验中,有的实验设计比较繁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可能出现精力分散的情况,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比如,在进行进行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时,在实验中涉及到了研磨步骤。如果按照实验规定,学生自己进行研磨,研磨的时间较长,同时在研磨过程中可能出现挥发现象,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此时,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在实验室中装备打浆机,通过机器方式进行研磨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独立完成实验并做好实验报告

在进行实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在实验后做后啊实验记录。根据统计发现,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意外情况的发生机率较高,各种意外因素可能对学生的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教师此时要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关注,引导学生独立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确保实验结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增加了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在实验后要监督学生做好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对实验体会进行重点描述,通过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在进行实验失败原因分析时,常常可以获得对知识新的领悟,由于实验失败的原因比较多,因此,学生间通过适当的交流可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提高生物学习兴趣,从而使得生物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课程进行合理创新成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生物实验教学上,由于实验本身的包容性和可改变性较大,因此可以积极尝试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从而确保生物实验质量。教师要突破书本的限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条件进行考虑,进行探究方式教学试验,有效创新实验机制,从而促进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晓梅.高中生物实验技术改进与创新[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91.

[2]熊族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10:191.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范文2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往往体现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中,具体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等,它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整个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方法的确定都应遵循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原理,同时也符合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可行性原则

实验设计中,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必须是实验室现有的或者是容易获取的,并要保证实验所需时间符合课时的安排等。例如,实验“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中,种群的选择就要适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条件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用草履虫作为实验观察对象,将稻草秸秆放入水中培养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得到合适的研究种群数量。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统计数量,即可有效地构建种群数量増长模型。

三、可重复性原则

为获取科学的数据,得出准确的结论,往往需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实验中遵循可重复性原则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排除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真正体现实验的科学性。例如,实验“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用一系列具有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时,每一个浓度下都至少用3~10根插条,计算插条生根的平均值或平均生根长度。

四、单一变量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是高中生物实验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基础。该原则指在控制研究对象之间只有某一因素(自变量)不同,而保证其他因素(无关变量)完全相同,进而观察该不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例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一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梯度的温度,实验中试剂的量、溶液的pH值等即为无关变量,但由于其中pH会影响酶的活性,所以应保证实验对象的pH值等无关变量均相同,以使所得结果均是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从而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

五、对照性原则

对照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对照能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对照实验是指除一个因素以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通常由实验组和对照组组成。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一般不需要经过实验变量处理。根据对照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对照类型可分为:

⒈空白对照

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因素,如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中,1号试管不作任何处理,即为空白对照组。又如,实验“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清水处理则为空白对照。

⒉条件对照

条件对照指虽给实验对象施以某种处理,但这种处理仅作为对照意义的,如“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立过酸、接近中性和过碱的实验条件,进行相互对照。

⒊自身对照

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如,实验“植物的吸水与失水”即为典型的自身对照实验,其实验组为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洋葱表皮细胞,对照组为正常的洋葱表皮细胞,均为同一组细胞,构成自身对照。又如,萨克斯的实验“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也为自身对照。

⒋相互对照

即几个实验之间相互对照,不另外加设对照组,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两个对照实验组分为有氧、无氧,最后的酒精和CO2的产生量便可直接通过这两个对照组对照、计算,得出结果。又如,鲁宾和卡门的实验“探究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中的O来自于H2O还是CO2”,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两组实验相互对照。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范文3

1.认真审题,弄清实验的性质和目的。由于这类题目信息量较大,解题先要认真审题,剔除干扰内容,抓住关键的有效信息点,弄清该实验的性质是验证性还是探究性实验,其次要明确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分析原理,回顾实验设计的原则。实验原理是设计性实验的基础,只有明确实验的原理,才能掌握实验的关键,进而进行实验的设计。实验原理一方面来源于题干,另一方面来源于书中的知识,即可通过阅读题干或联想书中知识来获取原理。例如,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原理: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最小;DNA不溶于酒精;DNA可被二苯胺染成蓝色。同时还要回顾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如科学性、可行性、单一变量、平行重复、等量对照、简便性等原则。3.明确实验变量,确定平衡无关变量的方法。变量是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据其在实验中的作用,可分为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无关变量与干扰变量两类。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也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适温、高温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结果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在于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的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

二、分析、选择实验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步骤

1.若题中已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要认真分析题中所提供的器材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使用?是否必须用到?通常题中给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一般应充分利用,不能随意增加。如,题中说明了从所提供的器材中选取所需的进行实验,就要准确地选取用具和材料。其实这也相当于隐含条件,只要你分析判断准确,就不会有所遗漏。若让学生自行确定实验材料和用具,这就需要根据实验步骤与要求等,联系相关的生物学原理,迁移运用教材相关实验中的实验用具,选择好器材才能准确地设计好实验。2.设计实验步骤。第一步:选取材料,分组编号。选取题干提供的实验材料用具,对实验对象进行平均分组并编号,注意相应的无关变量要保持一致。第二步:施加实验变量,平衡无关变量。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不同处理,即对实验组要施加实验变量。第三步: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现象和数据。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数据,科学描述结果。

三、预测实验结果与结论

实验结果是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实验结论是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的一种推论。预测实验结果与结论又可分为两种情况来分析:1.若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检测实验结果能否达到实验原理所描述的结论的一类实验。这类实验在实验前其实验证结果是已知的,实验过程在于努力获取预期的结论,重在结果的获得,因而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结果是唯一的,即实验原理所描述的结果,预期实验结果时的表述方式为“A组……”,“B组……”。2.若为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指在假设前提下,获取支持假说或假说的一类实验。这类实验在实验前并不知道实验结果,实验过程在于努力探索实验结论。因而探究性实验的实验结果与结论是未知的,实验前需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分析出现该结果的原因。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范文4

关键词 生物实验设计 答题方向

1 实验题目的拟定

一个实验题目中应该体现出该实验的性质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所以验证性实验的题目应写成“验证……”;探究性实验应写成“探究……”。

探究性实验的题目中的格式一般为“探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例1】在用生长素促进某植物枝条生根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枝条生根情况不一,分析其原因,认为可能与生长素的浓度有关。请据此拟定一个相关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名称及相关研究中的观察指标和影响这一指标的因素。

解析:显然可以确定生长素的浓度为自变量,枝条生根情况为因变量。

答案:探究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枝条生根的影响观察指标:生根数量(或长度)影响这一指标的因素:生长素浓度。

2 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是由实验结果推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例2】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的幼小植株,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三组植株均切除顶芽。然后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组植株切口处放置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

②将上述4组植株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回答下列问题:

(1)各组植株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分别为:甲组_____;乙组_____;丙组_____;丁组_____。

(2)比较甲组与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

(3)比较乙组和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

(4)比较丙组和丁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

(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

解析:如甲组和乙组之间的自变量是顶芽是否存在,因变量是侧芽是否受抑制,所以结论应该为顶芽可以抑制侧芽的生长。同理可以分析出乙组和丙组及丙组和丁组的结论。

答案:(1)生长受抑制 生长 生长 生长受抑制 (2)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的生长 (3)琼脂块对侧芽生长没有影响 (4)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生长素 (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较多,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

3 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设计思路是指实验设计的大致过程,通常包括如何控制自变量,怎样控制无关变量,怎样检测因变量等。在写实验设计思路时要“上看实验器具,下看实验步骤”。

值得提醒的是,有些实验思路中仅写3种变量的控制是不完善的,还要具体考虑题目的信息。总之,实验设计思路可以看成是实验步骤的浓缩。

4 实验假设

实验假设是指在探究性实验中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的一种解释

例题:探究生长素是否具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实验假设就是:生长素具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或生长素不具有延缓叶片衰老作用)。

5 实验原理

是整个实验的设计的依据,支持自己设计的实验结果出现的科学依据。也就是正因为该科学依据的存在才能导致设计的实验出现结果。

【例3】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

(1)该实验原理是什么?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什么?

6 结果分析

6.1 验证性实验的结果分析是指解释该实验结果出现的原因

【例4】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水面。

(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3)______________。

分析预测结果:__________。

分析预测的结果:__________。

(1)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氧气多于消耗的氧气,叶肉细胞间隙的氧气增加,叶片上浮。而蒸馏水中缺乏二氧化碳和氧气,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2)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溶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缺乏氧气,叶片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6.2 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分析是指若……则……进行多种情况的的讨论

那么作为一个探究性实验的多种结果的讨论究竟讨论几种情况才最合适,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的假设情况进行讨论。有几种假设就可以预测出几种相应的结果和结论。

【例5】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分析

下图是一种可以测定呼吸速率的密闭系统装置

(1)关闭活塞,在适宜温度下,30 min后读取有 色液滴向______(左佑)移动的距离

(2)为了使测得的数据更准确,必须进行矫正。矫正装置的容器和小瓶中应分别放入

(3)生活中发现,受到机械损伤的樱桃易烂。有人推测易烂与机械损伤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有关。请结合测定呼吸速率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机械损伤对樱桃呼吸速率的影响。

①实验假设

②实验步骤_______。

第一步:按装置图中所示进行操作,30分钟后,记录有色液滴移动距离a。

第二步: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

④结果分析:__________。

解析:该实验的可能会出现的假设

①一定程度的机械损伤对樱桃的呼吸速率无影响

②一定程度的机械损伤对樱桃的呼吸速率有促进性影响

③一定程度的机械损伤对樱桃的呼吸速率有抑制性影响。

因为可以出现三种实验假设所以就会预测出三种相应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所以该实验的结果分析应该分析三种情况。

答案:

(i)左 (2)等量的消毒死的樱桃:等量的20%naoh 5 ml

(3)②机械损伤会引起樱桃的呼吸速率升高/机械损伤和樱桃的呼吸速率无关/机械损会使樱桃的呼吸速率降低。(书写任意一种情况)

③第二步:将装置中的樱桃进行机械损伤,放入该装置,30min后记录有色液滴的移动距离为b。

第三步:比较a,b的大小。

④结果及结论:如果a=b;则无影响。

如果a>b;则抑制。

如果a

8 写操作步骤

实验操作的表述从形式上看,应分步、分组。分组时要标号,同时注意单因子变量原则。分步原则上是三步:第一步实验准备(选材料分组编号),第二步实验进行(交代自变量是怎样控制的),第三步实验现象观察及记录(交代因变量是怎样测定的)。三步中要时刻交代清无关变量时怎样控制均衡的。

例:以下是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上述大豆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分别置于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范文5

关键词 高中 生物实验 教学设计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也逐渐从知识学习转向技能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到了不同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体现。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实现“知识学习”向“技能培养”转变的关键,而要保证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实验教学设计就是基础。因此,针对当前实验教学设计的现状而思考相应的对策来优化实验教学设计,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对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新课改的一大方向就是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体现在生物教学中就是实验内容的增加。新课程标准中围绕10大主题都有相应的实验要求,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中解脱出来,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大量的实验让教师有措手不及之感,而学生也无从快速地适应教师教学的转变,加之有些教师盲目跟风,导致实验教学走形式化,学生不但没有学好知识,技能培养更成为了口号,在有的学校还出现了以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动手操作的现象。不得不说,实验内容的增加和教师适应能力及课时之间存在了一定的矛盾。

其次,我国教育延续的是千年以来的封建式教育模式,重知识轻技能,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重实验结果而轻视过程,新课标则要求教师重过程,在这个转变中,因教师缺乏对实验教学的研究,往往实验成为一种表演秀,在有的课堂中,实验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而是为了完成任务,保证开出率,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则还是停留在重结果轻过程上。

再从学生角度来看,新课标对实验的要求标准较高,不仅要学生了解基本的实验原理,还要求学生能正确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现象,通过现象而得到结论。以“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实验教学要求为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用具,在该实验中涉及较多的实验用具,每一样教师都需一一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并正确使用;在实验步骤上,从参考图到显微镜到用显微镜观察制成的临时装片或永久装片都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在实验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过程,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还需掌握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但从课时和学生的基础上看,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这就让教师在传统和新课标之间犯难了。

2 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的对策

首先,要明确实验教学的目标。在以往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上课就带着学生做实验,等实验结束了,学生还不知道实验的目标,因此,实验教学效率也就相对较低。明确实验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因此,实验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就应向学生明确实验目标。如在“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的实验教学中,在实验之前教师就应向学生明确“通过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当学生实验后再以是否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来审视实验过程。

其次,关于实验准备,以往很多教师在实验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忽视了学生在实验前的准备,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只要一遇到问题,学生就会将思考的重点放到多个方向上,有时教师为了向学生解释和实验相关的知识,占据了实验时间而导致实验效果受到影响。以“探究酸雨的危害”的实验教学为例,在实验前,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酸雨的成分、ph值、形成过程、所选择的小麦种子也要符合要求,如此,实验才能顺利进行。再如在“模拟‘血型鉴定’”的实验中,对于“血清、血型、输血”等知识,如果学生在实验前没有了解,实验中就会产生诸多问题,自然就会影响实验的进行。

对于实验组织管理,重点要小组管理上着手。对于一个班级,教师只能从整体上进行调节和组织引导,很多时候无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中,此时小组长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而且,有的实验周期长,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完成,而且也不一定要在学校的实验室才能完成,此时,小组内是否都按实验要求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小组形成合力,为了得到实验结论而认真实验。

最后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另一方面则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收获。应该说,如果要让学生们从一个实验中真正获得科学的知识,那不是一节课或按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就能实现的。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实施引导,以“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的教学为例,在探究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中,如可用问题“为什么要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为什么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而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却滴一滴生理盐水?滴清水或生理盐水的量又如何掌握?为什么要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薄膜?”等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实验,在实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如此问答结合,观察现象和得出结论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实验现象来了解事物的本质,也才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3 生物实验教学中应注重的问题

生物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为了实验而实验和为了教学而实验的观念中解脱出来,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开放性的实验中做到自我实验,自我提高。

首先,实验教学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教师通过实验设计的优化来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而不应以现成的实验数据、实验结论为模板,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师生关系和和谐课堂气氛的构建不可或缺。实验中,教师要从讲台到学生中去,用眼观察学生的实验,用心倾听学生的理解,认真指导,唯有如此,实验过程才会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大舞台。

其次,要注重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物问题,验证高中生物规律。如在“生物圈中的人”的模板学习中对蛋白质的探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引导,如思考怎样调整人们的饮食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搭配方法和饮食习惯,如果教师能做到让实验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和生活习惯,这样的实验就是高效的实验,有用的实验。当然,在实验中教师也不应墨守成规,多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设计一定的开放性实验,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认清现状,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效率,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发展,这是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着眼点,教学中教师还需多加实践,不断丰富总结。

参考文献

[1] 牟金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J].考试周刊,2011.18.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范文6

1.实验导入的基本结构

1.1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使师生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新颖、奇特、多变的实验现象,并配合生动的描述及各种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的运用,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增强趣味性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实验;二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激其情又引其疑。

1.2激发认知冲突

当新奇生动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的认知范围时,好奇的心理会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但不一定就能趋向于教学目标,也不一定会产生剧烈的认知冲突。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引导和组织,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来的认知矛盾,激起思维冲突的火花,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望,但又感到仅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矛盾。这可以说是决定导入阶段成败最关键的一环,特别是针对那些学生存在顽固的错误思维定势的课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2.实验导入的主要方法

2.1“暗箱”导入法

所谓“暗箱”是指内部结构和机制不清楚的系统,可以通过输入某种信息,从获得的输出信息中推断该系统的可能结构模式和机制。

在讲述“新陈代谢与酶”这节内容前,可先用相关实验来向学生揭示酶的特性。先演示“酶的高效性”实验,将等量的新鲜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同时分别放入两个装有H2O2溶液的试管,放肝脏研磨液的试管气泡蜂拥而出,而放锈铁钉的试管反应不是很强烈,只产生少量气泡。为进一步验证,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入两试管,木条只有在放肝脏研磨液的试管能够复燃。

从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猪肝中含有某种高效催化剂的结论。再用煮熟的猪肝重做该实验,结果无现象,又在强酸和强碱环境条件下做这一实验,也无此现象。通过这系列实验现象,学生一般都能推导出这一事物的本质可能是蛋白质。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酶的本质和特性也就水到渠成了。

2.2实验故事导入法

在生物学发展历程中,发生过许许多多有趣的事件,进行过无数有意义的经典实验,如果用这些素材来导入新课,并辅之以模拟实验或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气氛。

2.3实验联系实际导入法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而动机的产生却来自需要,借助实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对教学往往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生物学作为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实验科学,在这方面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何道理不加以利用呢!

在讲述渗透吸水这一知识点时,我在课前准备了两个大小相似的马铃薯,作为实验材料。并由学生在马铃薯上挖了两个大小相同的洞,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和30%蔗糖溶液,标记初始液面高度。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参与实验的同学先介绍操作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放清水的液面下降,放蔗糖的则液面上升)。再联系日常生活中,蔬菜浸在水中重量就会增加,而腌制咸菜时,出现大量水分等现象。使学生建立一个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吸水的基本印象。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半透膜渗透作用实验来揭示渗透吸水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