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烈士英雄事迹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烈士英雄事迹故事范文1
(一)
张仁望老家原本住在麻扎渔梁河对岸的一个小山冲里,年少时,最喜欢听老一辈念叨中的人和事,特别是那段就发生在自己每天上学必经小河边的抗匪护盐的故事。“每天放学到小河边,上船过河前,我总爱站在小河边上,看看流淌的河水和两岸的大山,仿佛站在这里,我就亲眼看到战士同土匪英勇激战的场面。”回忆小时候,张仁望的眼神有些迷离。高中毕业后,张仁望回到了家乡,在村里担任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
1981年7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村里传开了,为了纪念英烈,教育后人,原吉首县人民政府主持,河溪乡人民政府参与,准备组织建筑工程队在麻扎渔梁修建烈士公墓。作为村里的民兵营长,张仁望有幸参与了烈士墓的修建。他带领村基干民兵们,帮忙收集烈士遗骨、运砖推土,从老远的山腰移来松木,虽然当时只是修建了一座主体墓和一间守墓房,但在他心里,这一直都是这辈子最值得骄敖的事。“出于对英烈们的敬慕,一直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参与修陵园,也算是圆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也就是这一年,因工作关系,他结识了当时的守墓人――抗美援朝复员军人向明德老人。老人身上的军人特质和所讲述的战斗经历深深地吸引了张仁望,一有空闲时间,他就跑到烈士公墓,同老人一起除草、扫地、打理墓园,帮老人煮饭挑水,照顾老人生活。“向老为人很谦和,但做什么事都带着军人的严谨,
墓园让他打理得一丝不苟……每逢过年过节,他都会从自己不多的优抚金中拿出一些钱为先烈们上香烧纸钱,也许只有真正的经历过生死的军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份工作的神圣。”回忆起向明德老人,敬仰之情溢于言表。那几年同老人的接触,让张仁望更深刻地了解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对烈士的崇敬也发生了质的转变。1998年3月,守墓30多年的向明德老人因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回到了老家楠木村休养。烈士墓不可一日无人看护,张仁望便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这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向向明德承诺:“我要把墓地当成自己的家!”就这样,他开始了长达19年的护墓生活……
当问及当初家人对守墓的态度时,张仁望看了看坐在身边的妻子,满怀歉意和感激:“这些年,她跟着我好苦!”简单的几个字,却让我们由衷地敬佩这位朴实而明事理的女人。刚开始的时候,妻子是反对他去守墓的,由于家庭贫困,家里的3个小孩还要吃饭、上学,父母年老体弱,需要赡养,弟弟又是个残疾人,家里只有他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怕他当了这份差,家里少了“顶梁柱”,耽搁了抓收入的“正事”。张仁望却反过来劝她,说作为一名村干部,他有责任这么做,这也是寄托了对烈士的敬意。最终妻子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张仁望的家离英烈墓有近3公里远,中间还隔着一条河,为了更好地守护墓园,他毅然卷起铺盖,一个人住进了陵园里的墓房。每天,他除了看护墓园,还要撑船过河,走回家去打理田地里的庄稼,晚上再回到墓园看护,遇到祭祀节日,他就得整天守在陵园,接待前来扫墓的人。2000年,妻子为了照顾他的起居,也默默地走进了这间破烂的护墓房。至此,不管是打理陵园还是走几里远回家种田,张仁望的身边多了一道瘦小的身影。
(二)
最初的烈士陵园,设施简陋,没有围墙,蒿草采,蛇鼠成群。张仁望却把这座单间的砖房当成了自己的家。在这个家里,他与妻儿床铺相连;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是寂静墓园里经常出没的蛇虫鼠蚁。“我结婚的被子都让老鼠咬得满是洞。那时候这里没水、没电,在外挑水喝就挑了五六年时间,别人家早就看上了电视,这里却还点着煤油灯。”张仁望还能清楚地描述当时的情况。艰苦的条件并没有让这位憨厚老实的土家汉子退缩,他积极地利用一切条件改变着烈士公墓的对外形象。这么多年,他之所以坚持做一名每月只拿100元钱的护墓人,除了对革命先烈深深的缅怀之情,就是十多年前对向明德老人的那个承诺。他说:“我和谁也不比,我只和那些牺牲的战士比。一想起他们,受多大的罪,吃多大的苦,我觉得都无所谓,为先烈们守墓看园,我自己图个心里踏实,也觉得值!”
每年来墓园为先烈扫墓祭奠的有3000余人次,每当有人问及烈士是如何与土匪英勇作战时,张仁望总是觉得前人所留下的资料过于空洞、单薄,不能很好地教育后人。为了更真实地还原英难事迹,他跑到镇政府、市文化局、市档案馆查找史料、上门找村里长辈求证,在得知泸溪县潭溪镇扯旗村有一位老人曾是当时的运盐船工时,他又专程跑到老人家里,诚心请教,经过不懈的努力,有着高中文化的他,将陵墓里长眠的24名东北籍南青烈士的事迹编成整套的资料,非常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战斗情景。19年来,他为学生、单位工作人员和部队官兵作英雄事迹报告200余次。令张仁望自豪的是,附近学校一个上初二的学生,上课不好好学习,在班上特别调皮,老师无法管教。一次,他和同学来陵园,张仁望给他讲做人的道理。如今,那个学生已经有了正式工作,他还经常到陵园看望张仁望,感谢他当初的教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