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策划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团队建设策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团队建设策划方案范文1

关键词市场营销技能 实体产品销售 问题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早我国几十年,已经形成鲜明的特色,取得明显的成效。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澳大利亚“CBET”(培训包)模式引起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美国的社区学院被誉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最佳特色。他们的成功经验给我们信心与动力,引发思考,值得我们借鉴。

福建省自2012年开始开展省级营销技能大赛,2012年进行营销技能大赛选用实体产品“老知青”山茶油,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后,2013年和2014年进行“娃哈哈”乳饮料营销技能大赛,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平均每个团队销售额为2万元左右,一方面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谈判能力、计算能力、合作能力,市场分析与市场预测能力。为培养一批合格的销售人才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供实践。

1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技能实体产品销售竞赛的背景和流程

1.1竞赛背景

通过实体产品销售竞赛的活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市场调查与策划能力,培养学生的谈判能力和沟通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营销综合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企业和学校搭建一个人才渠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竞赛流程

首先,组建竞赛委员会,启动竞赛。实体产品一般可以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用品或者快消品如饮料、方便面等,在确定实体产品后,由竞赛负责人取得与企业的沟通,确定实体产品的种类、价格、配送方式和竞赛的时间(一般为1-2个月)与奖项、竞赛参与报名的形式等问题,并由校、企共同组建竞赛委员会,竞赛委员会成员由专业的市场营销教师和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营销人才共同构成。

其次,展开市场营销调研和方案的撰写,俗话说,“三思而后行”,通过学生对企业和产品、竞争对手的产品的调研信息,结合高职院校及周边市场情况,写出具有一定的可执行性的市场策划书,由评委进行审核。并制作市场营销调研和方案评分表。再次,进行实体产品的销售,各个参赛团队正式展开销售竞赛,通过与高校周边及高校内部的市场需求方进行谈判,确定产品数量、规格,进而安排货物配送。最后,整个比赛进行总结,由评委对学生的营销方案、销售数量、销售利润、进行综合评分,评选出优秀的团队。

2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技能实体产品销售竞赛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举办高职市场营销技能实体产品销售竞赛,确实使学生参与到激烈的商业竞争当中,但在实体产品销售竞赛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有团队框架,但团队建设薄弱。深处“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报名参加比赛后,各个团队有队长,有团队口号,但是同学们在校期间不仅有繁重的课业学习、计算机考证、英语考证和专业证书的考试问题,在报名参加比赛后,团队有队长、有指导老师,但是较少时间能坐下来积极探讨,有些团队在个别成员的努力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未能将整个团队带领出来,虽有团队名称、团队口号,但团队建设极少。如能提高整个团队的营销能力,将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指导老师在竞赛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指导,主要是对策划方案进行修改,如能加强专业教师的指导,对整个团队会带来比较有利的影响。

(2)有营销方案,落地执行难。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大量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通过拜访高校周边市场各商家进行初级的市场调查,在完美的市场营销策划方案撰写完成后,学生按照计划进行产品的销售,初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市场的饱和竞争的存在,实体产品的销售量难以上升上去,存在一些方案难以执行,如网络营销方案,因在短期内要想实现较好的效果是比较困难的。

(3)有业绩,但市场意识较缺乏。在竞赛过程中,我们设置产品销售的龙虎榜,激发学生的销售竞争意识,在竞赛中,有一定的业绩,但在竞争过程中,存在一些不顾及整个市场的竞争对手,存在恶意降价销售,扰乱整个市场,并使得市场这块蛋糕做得越来越小,市场意识缺乏。如何规范市场,有效管理市场成为学生需要着重提高能力的一个地方。

3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技能实体产品销售竞赛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加强团队建设,构建有内涵的营销队伍

(1)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左右,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过学校宣传、由学生主动报名,组建成团队,在团队中(一般5个人),他们大胆、积极,勇于表现自我,在表现自我的过程中,需要引入团队培训和团队文化建设。在F队建设中,加强营销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营销创新知识的学习,提高整体团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加强过程考核和激励制度,不做假账,不无故损害市场的整体利益,有大局观念,促进团队成员的能力提升。

(2)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在竞赛指导过程中,要主动承担指导的任务,并认真对市场进行调查与分析,在团队遇到困难时,能起到组织者的积极作用。随着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如何灵活地对实体产品销售进行调整,如根据实体产品将要过期可进行打折、促销等。

3.2做好市场调查功课,提高方案的可行性

一般来说,实体产品的销售大都有较多的同类产品的竞争者,此时不仅仅要调查竞赛产品在市场中的喜好程度,流行趋势、消费观念、市场促销价格,同时还要调查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产品销售价格、成本价等,通过比较,进行SWOT分析,进而提炼出团队的方案,在营销方案中加入具体的方案,提高方案的可行性。在此过程中,应该认真设计调查问卷(可以是电子问卷,也可以是纸质问卷),并实施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简单的可以用EXCEL进行问卷回收,复杂的可以用专业化的SPSS软件进行回收)。

在方案撰写过程中,应当加入营销创新方面的内容,对产品的五个层次进行深入理解,开发产品的新功能。

3.3培养高素质的市场营销眼光与意识,打造国际化营销人才

随着外资企业的强势营销、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宝洁、联合利华,通过市场营销技能实体产品销售,培养学生初步的对市场这块蛋糕经营管理的能力,立足现实,放眼长远,只有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化营销人才,才能在未来的营销市场中做大做强。市场营销眼光与意识的培养并非几个月的时间便可学会,市场营销环境的差异性、企业本身的条件不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和成长。

4结论

团队建设策划方案范文2

转变护理理念,推进优质护理

二、活动内容

(一)开展以“如何当好一名护士长”为主题的护士长管理座谈会;

(二)开展以“用阳光的心态面对工作”为主题的低年资护士座谈会;

(三)开展护理岗位技能操作大练兵暨护理技能操作比赛;

(四)开展以“优质护理之我想”为主题的质量改进座谈会议;

(五)组织全院护士“放飞心情、快乐生活”轻松休闲半日游活动;2014年度护士节活动策划方案 由提供!

(六)院领导慰问临床一线护士活动;

(七)参加嘉兴市护理节活动。

三、活动安排与具体要求

(一)5月6日、8日、9日分3批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到碧云花园生态农庄“放飞心情、快乐生活”自助采摘半日游活动,要求各科室护士长合理排班。

(二)5月13日开展以“用阳光的心态面对工作”为主题的低年资护士座谈会,邀请3年内获得系统、院十佳护士、优秀护士等称号的护士代表与低年资护士进行面对面的现场交流,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

(三)5月15日开展以“如何当好一名护士长”为主题的护士长管理座谈会,围绕做好一名护士长需要具备的素质、新老护士长就科室团队建设、护理质控、护士培训等方面进行交流讨论,以提升护士长管理能力。

(四)开展护理岗位技能操作大练兵暨护理技能操作比赛。上半年护理部组织全院护士进行静脉输液、护理体检、氧气雾化、心电监护、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囊等操作大练兵,于4月30日前分批次进行考核选拔。最后每个护理单元选拔1名工作5年以下的护士参加5月17日的静脉留置针技能比赛,由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成绩占30%,实际操作成绩占70%,命题根据《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标准执行,将产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13日下午由内二科副护士长李雅娟进行赛前操作示范。

(五)5月23日下午开展以“优质护理之我想”为主题的质量改进座谈会议,要求各护理单元选择优质护理、流程改建等方面改进的内容在会上进行交流讨论,护士长与科室质量改进小组人员参加。

(六)5月11日上午院领导院领导慰问临床一线护士,送上鲜花蛋糕与护士节的祝贺。

团队建设策划方案范文3

一、外部良好环境,孕育团队成长

在“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及《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与实施,引起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加之北京未来规划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北京未来发展规划的重新定位,也引导着北京市职业院校的发展和专业建设。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北京将以世界城市为目标建设现代国际城市,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为餐饮行业培养烹饪专业技术人才,是烹饪专业教师的责任。作为我院的品牌特色专业――烹饪专业,虽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但同样承载着历史的重任。

职业院校的发展靠专业的建设,专业的建设靠既要懂得教育教学理论,又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而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恰恰为我们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创设了学习的空间,营造了发展的环境。

在此环境下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孕育而生,三年来烹饪专业创新团队也伴随着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而成长。

二、不断更新理念,明确发展目标

1.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理念

我们组织团队成员认真研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等文件。通过学习团队成员认为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应是学院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深知学院品牌靠专业打造,专业品牌靠一支坚实的教师队伍支撑。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骨干专业的特色与水平和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团队的凝聚力、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应对变化的创新能力。

通过三年的团队工作,团队的成员认为学院要发展,没有一支理念先进超前、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技能本领过硬、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结构合理、协同合作的专业团队是不行的。烹饪专业创新团队的建设本着“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主导思想,秉承“品质承载责任,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开展工作。

烹饪专业创新团队成员在认真学习、统一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和专家的引领不断更新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2.找出差距,明确发展目标

团队成立之初,团队成员通过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使大家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团队整体和成员个体的状况,还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化的要求;不能适应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核心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不能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培训、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尽快提升团队教师综合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技术培训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

为此,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在成立初期首先确定了创新团队总体发展目标,即建设一支适应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双师型、科研型、创新型、实用型专业团队。以提升并促进骨干特色专业团队的教育教学质量,使烹饪专业最终能够成为北京市职业院校的示范专业。

结合总体目标及烹饪专业未来发展规划和专业实际情况,根据烹饪专业实际的工作情况和经验,调整了团队建设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工作进程,设定了团队成员个人成长发展目标。以探索职业院校专业创新团队的基本模式,形成并完善教师成长机制,进而提高专业团队对行业动态、企业需求及职教发展的适应能力。提高团队在专业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科研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讨论,团队成员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大家认为团队建设是团队整体和成员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团队成员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团队的成长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前行。

三、完善团队建设,拓展培训空间

1.探寻完善团队建设模式

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关怀和帮助。我院各级领导对团队工作也高度重视,成立了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专人专项负责本项目,为烹饪专业创新团队提供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保障,为团队成员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空间,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自团队成立之初搭建了团队组织机构,形成了一支由团队带头人、团队核心成员及骨干成员构建的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形成了专家指导、团队负责人带领、核心成员带动、骨干成员参与的工作模式。根据教委关于团队建设的要求,结合我院的规章管理制度,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团队的相关制度,使团队建设有章可循,持续发展,团队工作初步形成了团队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团队活动做到了“有计划、有方案、有组织、有检查、有落实、有记录、有成果”。从每一次活动的策划方案、会场的布置、会议资料准备、会议安排,到活动方案的实施、相关活动过程性材料档案的留存等,做到专人负责,无论是纸质版的,还是电子版的资料管理都日趋规范。

团队遵循以人为本、团队协作、专家引领,不断优化团队模式,建立管理与激励、自主发展与团队创新的成长机制。支持教师个性发展的需求,关注团队成员每一位教师个性化成长及学习的需求,根据每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特点,制定出培训计划,挖掘个人潜能,完善个人目标,实现个人价值,以此提升团队整体的综合实力。

在团队工作中,按照预期的工作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团队的每个成员对专业创新团队建设内涵、目标理解的逐步深化,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注重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积极探寻着适合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建设的模式,较之2008年团队初创期,在团队建设、团队管理、成员发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2.拓展团队培训交流空间

工作中团队正确处理协调好团队活动与教学、教研的关系,解决本职工作与团队工作的矛盾,协调团队工作与日常工作间的关系。认真做好常规工作,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了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活动,包含国内的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访谈与考察、职教理论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研究与研讨等多种形式,使团队成员愿意参与到团队建设中来。

(1)加强外界交流汲取新知。尽管团队成员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愿望强烈。大家利用工余时间“走出去、请进来”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流学习形式:聘请职教专家指导、邀请其他团队介绍经验、团队成员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结合、小组交流、与本市及外埠院校的交流等。使团队与团队间(我院烹饪专业创新团队与服装设计工艺专业创新团队的交流活动、延庆第一职业高中烹饪专业的参观学习活动、北京市商业学校餐饮服务专业创新团队的交流活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数控专业创新团队的交流活动等)、团队成员间得到了有效的沟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兄弟职业院校的烹饪专业、烘焙专业、食品分析专业。参观专业实训室、产教结合的实训基地,聘请职教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观摩专业课等。吸取借鉴他们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融入团队的建设和专业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大大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

组织团队成员观摩全国烹饪大赛、中西合璧菜肴烹饪大赛及全国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技能大赛的现场,近距离地接触感受到行业及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我们结合团队预期目标,先后对我市及外埠的30余家著名餐饮企业和餐饮市场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和采风,考察不同类型的餐饮企业近百余家,与30余位行业专家、餐饮企业的管理者进行访谈,了解餐饮行业的发展趋势,接触不同流行菜式的前沿动态。开阔了团队成员的视野,拓展了教学的思路,丰富并充实了教学内容。

团队还与行业协会紧密接触和交流,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交流活动,积极参与企业实践,获取更多的信息。为部分餐饮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为企业的技术革新与菜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对餐饮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餐饮行业新原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法、新品种等,并将调研信息及成果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丰富了烹饪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行业岗位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业务进修提升教师素质。通过北京市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的督导,为我们提供了持续学习和提升的良好平台。团队先后有百余人次,参加由了市教委职成所组织的专题讲座、团队聘请专家的主题报告和讲座(累计近千余课时)。进而吸纳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先进的团队建设经验,以提高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与教科研水平。

期间有23人次参加了烹饪专业的技能培训(中式烹调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裁判员、职业技能竞赛赛务人员裁判员等培训并获取证书),通过培训、学习使团队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组织团队成员参加了“分子美食”、“中西合璧菜肴”、“大董意境菜”的培训与进修。邀请中国烹饪大师、全国烹饪大赛金牌获得者,进行热菜、食品雕刻技艺展示,与烹饪大师面对面的交流。聘请《中国食品》总编作“中国餐饮发展趋势及菜肴流行趋势”的主题报告。

参训的团队成员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将获取的最新信息补充到专业课的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得到教材以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探究专业课程改革模式。团队成员通过参加由北京市职成所组织的课程改革系列讲座,先后听取了德国专家、北京市教师培训基地及专业创新团队的课程改革专题报告和经验介绍。团队成员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及烹饪专业团队的具体情况,积极参与学校烹饪专业的课程改革工作,以烹饪专业高技班为切入点尝试着进行试点改革,探究新的教学及考核评价模式,编写校本教材。依据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团队成员探寻适宜新时期课改教学需要,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工作监测评价持续改进

专业创新团队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的机制。团队建设总体目标是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团队建设的评价,应当建立在以内部评价为主、外部评价为辅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评价,共同分析影响团队建设和成员发展的因素,进而形成共识,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激发前进的动力,不断取得进步。

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先后采用授权评估工具(empower evaluation tool,EE-tool),对团队进行了阶段性评估(初期、中期内部评价),其目的是进一步自我审视团队建设项目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行性、项目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团队建设机制的有效性、团队与外界交流的广泛性、团队发展的可持续性、团队在学习方面的前瞻性。内部评价过程中查找团队在建设初期、中期存在的问题,团队核心成员及骨干成员(利益相关者)在陈述、讨论及争议过程中增进了解、达成共识,明确目标、确定改进措施。

四、成果初现端倪,影响示范推广

1.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初显

三年来烹饪专业创新团队成员先后承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组织的《技师学院、高级技校、技工学校专业目录》的部级课题研究工作,并通过专家的终审。完成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式烹调技艺》的修订工作。参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技能人才职业导向式培训模式标准研究》课题开发工作。完成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指南》、《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讲义》的编写工作。编写了北京市中式烹调师(技师、高级技师)论文评析讲义等。

团队成员还参加全国商业教育学会商专委组织的“教案、课件、说课稿”比赛,2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8人获得三等奖。团队核心成员参加了全国技工学校教育学会商贸分会组织的烹饪专业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了一等奖。还参与了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会组织的全国技工院校课件评比,并获得三等奖。通过比赛学习了其他学校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团队核心成员影响骨干成员和带动烹饪专业教师,完成了常规学院教学、课改及教科研任务,达到团队预期的目标。

2.影响示范推广团队模式

在团队建设中体现了一个团队从无到有,从创建到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以建设创新精神和团队整体实力为核心,以形成团队有效建设模式为导向的项目建设过程,更是一个促进专业教师素质提升,形成一种可规划、可操作、可示范团队建设模式的学习提升过程。

在团队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每位团队成员伴随着烹饪专业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每位团队成员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水平、教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逐步提升,形成了一支“协作、学习、创新”的高素质烹饪专业教师团队,正在为学院的发展和专业的成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期间团队的核心成员还担负着北京市烹饪专业教师培训学校的工作,通过培训交流活动,影响带动着其他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在培训学校的工作中,不仅锻炼了团队成员,也使团队成员获取到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宣传了团队,同时也增进了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的培养模式,对其他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起到了影响和示范作用。

构建团队建设有效模式,逐渐推广团队建设模式,逐步形成团队建设经验。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工作的开展,在我院形成了以点代面的辐射作用,形成了可测量、可示范的团队建设基本模式,影响带动着我院其他专业的长足发展,对我院的整体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服务分院的休闲体育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相继借鉴此模式开展课改和教科研活动,轻工分院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2009年也正式成为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工程的专业创新团队之一。

五、持续发展创新,再塑特色品牌

回顾烹饪专业创新团队的工作,既有成长中的艰辛,又有成功的喜悦。我们深知专业创新团队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各级领导的关爱与支持;专业创新团队的发展不是独立的,它需要相关部门的相互提携与呵护;专业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的,它需要广泛交流与学习;专业创新团队的发展不是个体的,需要团队的每一个人的齐心协力。

团队建设策划方案范文4

[关键词]营销与策划 职业活动导向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刘辉(1971- ),女,陕西咸阳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物流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营销策划、职业教育教学。(陕西 咸阳 7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GZYZD1213006,课题负责人:刘辉)、2012―2013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研究”(课题编号:SGH13532,课题负责人:刘辉)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30-02

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未来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建设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作为人才培养主要方向,针对营销与策划校内和校外实训效果的现状和营销与策划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系统分析并构建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营销与策划专业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主导、第三方考核”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基于营销职业活动导向,切实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明确营销与策划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结构,对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实践研究,构建职业活动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适应以能力为本位、可持续性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基础分析

(一)营销与策划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结合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改革,探讨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五个对接,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符合其要求的营销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结合离不开校外单位的紧密合作,为使营销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更加符合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后,广泛征求校外企业负责人对人才培养方案、主干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设了“营销团队建设与管理”“平面广告设计”“整合营销传播”“营销之道软件实训”等课程。

(二)职业活动导向和第三方考核的人才培养路径

1.专业认知阶段。新生入学后,组织学生加入营销策划协会,学生在学习公共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由高年级学生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学习活动,新生四人为一组组成一个专业学习团队,在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为校外企业单位进行销售活动、调研活动、广告宣传活动、营销策划等基础性的工作。这种做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工作阅历、增强了营销与策划的意识,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基础。本阶段的活动主要在大一阶段开展。

2.职业核心能力学习阶段。根据多年的摸索,营销与策划专业综合各课程教学方法的特点,形成了“四阶循环教学法”。

第一阶段是任务导向的校内外合作阶段。在实施教学前,各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应明确课程实施项目主题及大致的工作任务,然后由学生自主联系合作单位,与其签订合作意向,在此基础上,专业授课教师调整课程内容,使课程的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制作明确的学生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及实施步骤。

第二阶段是任务驱动的教学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中的某一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知识技能模块展开教学活动,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为主,教师只是带领和启发学生深入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本阶段要求授课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项目各方面的可行性实施步骤,并制定各种行动指标。

第三阶段是工学交替的教学阶段。本专业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实行指导教师制,每位指导教师负责15~20名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在实践中,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和合作企业的现有资源,开展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与校外实习单位的密切合作,调查分析本单位的经营现状和销售情况,发现问题,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理论分析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根据内外部营销环境状况,为合作单位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制定推广与策划文案,由合作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学生共同实施推广措施,教师可以全程跟踪,及时解决应用问题,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推动合作单位的经营状况。

第四阶段是项目作品撰写阶段。经过了上述三阶段的教学过程,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不断改进完善策划方案,最终完成可行性较强的项目作品,本项目作品可以作为下一轮学生第二阶段的教学过程使用。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做项目作品拿去参加各级营销策划大赛,凡在高级别大赛中获得较高名次的作品,该作品可列入毕业设计作品之列,一举两得。

3.职业锻炼阶段。大三阶段的学习,主要开展岗前就业方向的课程指导和培训,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由学校及教研室共同为学生寻找顶岗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

二、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建设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职业分析入手,以培养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对营销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岗位技能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和要求,创新并实践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及时跟踪营销与策划职业群对技能的要求,在制定课程体系架构与课程、教材建设具体目标时,提高该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采取积极措施进行课程建设的内容、课程开发思路、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思路的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建设任务

1.构建营销与策划专业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企业现场调研、企业专家访谈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对营销与策划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明确学生的学习领域和职业岗位取向,并制定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根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针对若干营销与策划职业岗位的工作领域,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找出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并进行解构和重组,构建能够充分体现两个对接和营销与策划职业活动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针对社会企业对营销人才更多强调“多能”而非“一专”的职业特点,根据实际业务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标准,以及完成工作任务所必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等来开发专业课程,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分为四大部分,即公共技能、职业基础技能、职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拓展技能的课程模块。

2.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创新。在营销专业的课程内容方面进行整合创新,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进行课程建设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模式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思路的改革,重点工作是针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改革,以此落实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第一,开发营销与策划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材。首先,建设项目导向型的专业教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而确定专业课程的学习领域,每一个学习领域再分别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和知识技能目标。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营销教研室分别组织教师出版了“网络营销”“商务礼仪”“现代推销技术”等多门课程的教材。通过开发项目化、情境化课程教材,带动了相关课程改革。

第二,实施专业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为了能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度,授课过程中,注重结合专业模拟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在模拟过程中,理解知识的使用过程。如在“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平面广告设计”“商务礼仪”等课程上,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将教、学、做密切结合,实施专业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

第三,实施项目化教学。营销与策划专业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主干课程中普遍按照项目化、实战化的做法组织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要求学生组建成4~8人的项目团队,所有工作项目都由学生团队自主负责,在团队成员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完成,从而为学生营造在团队合作中成长的环境。这其中许多项目又是企业委托的项目,使学生在真枪实战中得以锻炼,在企业化运作的环境中学习与人沟通、承担责任、调适心理等方法,全过程锻炼了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能力。

第四,建设和开发综合实训课程。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开设“营销之道软件对抗实训”“广告策划实训”“营销与策划实训”等课程,结合课堂进度,随时进行全真操作,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开拓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现代市场营销实习、推销实习、调研实习等。

第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别职业技能大赛。在实施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改革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的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用参赛结果来证明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水平,并且通过各类营销技能大赛促使学生为合作单位制订可行性较高的专业发展方案,提高学生和本专业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营销专业技能大赛通过对企业真实产品及服务项目进行营销策划和现场实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扩大了企业与参赛院校的知名度,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三、总结

根据能力本位原则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核心目标,针对营销与策划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科学合理地改革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体系。在执行新型的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教学任务中,始终坚持实践主导、校企合作、能力本位的办学方向,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获得良好的未来可持续性岗位发展的前途。

[参考文献]

[1]高俊学,刘伟光.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团队建设策划方案范文5

■永业的“慈孝”

2011年9月8日上午,李南西的父亲去银行取款,突然发现存折上有一栏写着:“慈孝――550元”。他突然回想起今年7月的一天,儿子从北京打来电话说,公司急需父母的一个存折的账号,公司要给每个员工的父母建立一个“慈孝基金”。没想到,这竟是真的。

李南西在今年7月进入永业公司。在这之前,他曾在一家农业杂志社做经济栏目的编辑5年有余。李南西的父亲感觉自己的孩子自从进入永业以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与父母的交谈中,李南西也总能透出一股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李南西的父亲说:“他的这些举动曾经是我的希望,今天我看到这些正在成为现实,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用永业老总的话来说,设立“慈孝基金”的初衷是一种人文关怀。永业是一家涉农企业,是为三农服务的,员工多数是75后、80后,他们的工作要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常年行走在乡镇、村庄,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这些员工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个性独立、受过良好的教育,愿意在永业这个好平台上施展自己的事业抱负,珍惜这个既能帮助农民富裕又能体现自己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机会,在他们忘我的工作,给他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却要抛家舍业,对家人特别是对父母的关怀、照顾就要减少。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永业公司在此基础上设立‘永业慈孝基金’,与员工一起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让员工的父母知道他们培养的子女在永业这个舞台上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

“慈孝基金”以员工工资的10%作为该员工父母所享慈孝基金的基数,这个基数中50%由员工个人承担,50%由公司慈孝基金补贴,用员工父母的名字开一个专用账户,每月根据员工的实际收入,将每位员工这个基数的款项由公司直接发至他们父母专用慈孝账户上,这些慈孝款一来可以用于员工父母的生活补贴,同时也弥补因员工平常与父母聚少离多,不能陪伴父母休闲、度假、旅游而带来的遗憾,给父母们提供旅游、度假的资金。员工父母也通过每月获得的慈孝基金数额的变化感知孩子在公司工作的进步与成长,通过这个纽带把员工的管理和家庭的关注有机地联系到一起。

李南西父亲收到“慈孝费”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随即便给永业公司写了一封“感谢信”。老人在信中说:“从贵公司给职工设立慈孝工资栏中,我体会到公司对员工的关爱和激励是多么大;我体会到公司对社会的承诺和责任是多么深;我体会到公司对国家的忠诚和贡献是多么强。由此,我也体会到了我儿子变化之大的动力所在。”

■蓝领的困惑

见到欧宁的时候,她和往常没什么两样――蓝色的工作服上,绣着她所在某光伏企业的名字,白大褂是工作流程中规定的必要保护,另外还按要求戴上了帽子和手套――一个蓝领工人最标准的打扮。

欧宁的工作场所是位于车间中部的分拣室,她工作的内容就是将全厂制造硅锭时残留在坩埚底的余料敲打下来收集,以便回炉再利用。

这一天,工厂的工会安排了一个讲座,教女工如何在家庭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问题,欧宁也跑去听了。能容纳二三百人的会议室被厂里的女工挤得满满的,不时还有人大声地发问,一个高层模样的短发中年女子正在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之道。欧宁坐在底下没说一句话,嘴角微微翘起,眼里略带羡慕。

这样的分享在这里并不少见。平日里除了上述话题外,也会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除此之外,公司鼓励员工出去进修。就读夜大、电大和社会正规培训的经费,公司都会在两到三年内以补贴的形式发放给员工。但欧宁现在暂时没有心思去做这个,“老人病了,孩子还小要读书,没有精力。”对欧宁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以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晚餐的时候,欧宁和其他的同事一起,穿过马路和一个小公园,到食堂去吃饭,一路上都有雨棚连接,“厂区、生活区和餐厅都连上的,这样下雨或者大太阳的就不怕了。”欧宁像个导游,一路上介绍着公司的情况。

包含着餐厅的小公园是公司为住在江西九江出口加工区厂区里的员工建的,“一般吃完饭可以在这边逛逛,坐一坐。”但欧宁很少享受这些,她的家就在不远处的镇上,家里有两个老人和刚上小学的儿子。

早些年她和丈夫一起在深圳打工,丈夫是一所学校的语文老师,她则在校医务室工作,两个人的月工资加起来六七千,但照顾不到老人,孩子上学花销也大。学校位于深圳市的郊区,欧宁在深圳四五年,几乎很少到城里去,“没时间,也没闲钱。”

两年前老人身体变差,开始要频繁地去医院,欧宁不得不回到九江。做过推销药品的,也做过按摩保健的医生,“但是出差太多,虽然都在九江周边,还是没法照顾好老人。”

去年这家公司招人,欧宁过来试试。“出口加工区这么多家厂别人都招不满,只有这家招人的时候爆满,就是对学历要求比较高。工资一个月都在3000元以上,基本的五险一金都有,时不时还有员工的活动,很多人来了就不愿意走了。”

随着产业转移,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蓝领工人开始纷纷返回家乡,一方面他们需要更多的归属感,同时也为了照顾家乡的孩子与老人;但另一方面,与沿海地区仍存在的收入差异和管理差异让他们回家的脚步略带迟疑。对于有着各种家庭实际需求的蓝领工人而言,照顾到他们实际的需求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

■为有价值的工作

作为一个公关公司的员工,你能做什么?按照众人的想象,他们当是身着干练的职业套装,带着苹果的Mac Book或拥有着著名小红点的Thinkpad和客户侃侃而谈自己的策划方案,或是身着华服穿梭于五星级酒店繁忙而华丽的会现场,看上去就像电视剧里那样令人振奋。

那么好吧,我们再来看看光鲜的背后。深夜里,一盏灯一支烟,一台电脑,修改了无数遍的方案终于完成,再发一次,等待客户的确认。颈椎病让你抬不起脑袋,疼痛撕裂着你的肩膀、脖颈。会开始前,尚未布置完的场地上器材堆了一地,策划方案怎么写的?好吧,这里要找一个沙画师,沙画师到了吗?什么?她坐的飞机航空管制……

其实这样的描述一点也不夸张,做公关的――不论线上的策划还是线下的执行,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种场面。由于工作的流动性较高,人手缺起来,恨不得要把自己劈成七七四十九块来帮忙。常枫最近就刚刚为此“险些崩溃”,幸好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及时和她聊了个天,“在把抱怨的话统统说给他听了以后平复很多”。

在这个工作年限达到两年以上的老员工不足10%、工作一年后跳槽的人数达50%的公关行业里常枫工作了一年多,并且还想继续留在这家公司,原因,一来是因为自己“懒,不愿意到处去比,差不多就不愿意乱动”;二来,她更享受这种简单的人际关系,“抱怨了,也不会有人给你穿小鞋而是解决问题,这样特别好”。也正因为如此,在进入这家跨国公关公司之前,常枫选择的也是在一个联合国下属的技术援助机构工作。对于一个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女孩而言,选择有更多欧美文化的工作环境更具有某种安全感。

一年半前,她结束了那家技术援助机构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那里的福利待遇可能更加好,比如年假是30天,我们现在是18天。但是薪金制定比较死,没有太多的激励部分,自己也想换个环境,于是便走了。”

刚入职便可以获得18天年假,常枫觉得在这个行业里已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再加上年底的双薪和公司给出的5天带薪病假,都算得上不错的待遇。“而且老员工公司也很重视,去年有个同事生病休息了两个月,公司都是按照带薪病假的待遇对待的。另一个同事家里有事,公司也让他停薪留职去处理家事。”这让初入公司的常枫感到踏实。

再过几个月,常枫还可以向公司申请领取一笔健身费用――公司为这些长期伏案写策划的员工给予一项补贴便是支持他们去健身房健身,或者去进行一些身体保健和按摩,一年2000元的额度,凭票报销。

很多在外企工作过的人认为,待遇的好坏不仅仅体现在工资发放上,也不仅仅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满足感,更多的还有团队合作所带来的愉悦感受。

团队建设策划方案范文6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式已由以规模扩张为特点的外延式转为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面对不断提高的办学要求,尤其是办学达到一定规模后,原有高度集中、垂直型的单向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甚至成为发展过程中的阻力。高职院校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发展需要,建立现代治理结构,成为关系高职院校建设发展大局,甚至是生存的重大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是结构不全,多元主体不到位。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为紧密,最为强调社会服务能力的教育类型,在高职院校治理上本应充分体现校企共建共治。大多高职院校也建有不少行业企业参与的组织、机构,如专业建设委员会等,但实际作用发挥有限,对决策的影响力有限。

二是各自为政,部门协同不到位。一个完整、规范、周密、系统的管理体系,是现代治理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还在实行部门制,部门本位、政出多头、各自为政、管理孤岛与信息割裂等种种问题不一而足。发展对协同的要求越来越高,部门制却使得政令、办法、方案的出台不是由各合作领域专业人士协商协调,而是从单个部门、单个事务的角度出发考虑的,其结果可能导致出现管理上的混乱、重复、缺位、利益争夺、相互扯皮推诿,执行不力甚至无所适从等乱象。对于涉及面较广的事务,更是会从源头上种下引发矛盾的恶果。

三是机制僵化,深化改革不到位。推进综合改革尤其是关键领域的改革,是激发办学活力的重要途径。现在改革的呼声很高,改革的形式、内容也很丰富,但取得的实质性突破却不多见。如校企合作,看上去热闹,显得紧密、持续、健康,但双方意愿强、效果好的深度合作却少。大部分高职院校名义上都实施了二级管理,但实际上二级学院、系部等更多是作为教学组织存在,而非相对独立的二级办学主体,事权可能下放了,人事调配、分配制度等关键领域则仍是变相的一级模式,在无形中拉长了管理线,扩大了管理面,不利于发挥二级办学单位的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构建现代治理结构的主要途径与内容

1.建立多元主体组成、多方合作共治的扁平式治理结构

一是建立利益相关方代表组成的理事会决策制度。成立高职院校利益相关方代表参加的理事会,建立由举办方、高职院校党政负责人、教职工代表、行业代表、企业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社会知名人士代表、社区代表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决策制度。理事会职能可由决策咨询逐步过渡到参与决策,最终成为决策机构。

二是实施由专门委员会制定的校长负责执行制度。改变由单一职能部门主导设计出台制度、策划方案的部门制,而由学有专攻、精通业务、富于创新精神的专家主导,相关业务部门及行业企业、教师学生代表参与,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拟订制度和工作方案,交校长办公室完善批准后,由系部及职能部门执行。专门委员会包括学术、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发展、资产后勤、综合事务、质量管理等类别。职能部门只作为具体执行部门,负责落实校党委、校长决定,提供相应层面的服务和指导。

三是保证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的落实到位。以高职院校章程为纲,明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边界,落实学术委员会在高职院校治理结构中的应有地位,明确界定其审议、评定事项及咨询范围,充分发挥其在学术事务方面的作用,保障其学术权力。明确教代会、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及派的民主管理参与权。完善学生权益保障机制,确保学生参与相关工作决策,保证出台的制度、政策、工作方案能体现学生意愿,反映学生心声。

四是调整二级学院(系部)及职能部门设置。以专业群建设为依托,调整二级学院或系部设置,明确其二级办学实体、管理主体地位及办学自主权。适应治理结构需要,单独设置校企合作部和质量管理中心,前者统筹校企合作资源,制订规划、建立机制,并协调安排具体校企合作事务;后者负责管理督办、教学督导、绩效考核等事务,主要职责为基于质量诊断与改进整合高职院校内部监督组织和社会第三方质量评价主体,对决策、执行及其过程进行跟踪、监督,采集信息、统计分析数据,做出诊断并反馈改进意见等。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努力,最终形成校党委政治领导、理事会民主决策、校长行政负责、专家学者治理学术,专门委员会策划、职能部门具体实施,质量管理中心监控质量,多元主体组成、多方合作共治,民主、开放的扁平化治理结构。

2.形成线上线下结合、规范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制度、标准、流程管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建立标准化、精细化的制度体系,重点建立和完善利益相关方参与办学的决策制度、学术权力及民主权力落实制度、考核及人事分配制度、基于诊断与改进的质量监控制度,形成与高职院校章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构建完备的专业、课程、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后勤服务等质量标准,并明确各类标准中的主要质量监控点。建立与制度、标准配套,可嵌入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保障决策、制度、工作方案的落实。

二是开发决策、执行、监督行为共联、信息共享的管理系统。决策、制度、方案、质量标准等的出台过程在系统中完成或加以体现。重要决策和制度的出台,在流程中设置通过率关卡,或以公测等形式刚性保证决策的公开、民主程度。部门、岗位设置与职责及已出台制度、标准与工作流程,全部嵌入管理系统,责任部门及人员通过系统记录执行情况和履职情况;各利益相关方通过系统知情、参与、反馈意见,质量管理中心通过系统掌握情况、统计数据、给出评价、诊断分析并给出改进要求,相关信息公开、共享,数据自动汇总。

三是注重培育自主、积极、真诚的治理文化。为适应新的治理结构、对原有利益体系的改变及多元治理主体的新要求,实现单一行政管理到多元合作共治的转变,要在用制度、机制解决大部分治理事项的同时,注重树立合作共治意识、强化民主管理意识,塑造具有特色的优秀治理文化,通过文化软约束,达成共同治理的共识,增强治理队伍素质,提高治理主体和对象的公共意识和情怀,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协商、调解处理好治理体系中的非刚性部分。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以制度流程标准化管理解决各管理体系间的孤岛现象,实现管理体系一体化、共享化,以系统及流程的不可逾越性、严谨性避免人为操作和情面空间,保证程序的规范性、刚性指标的严肃性;以优秀的治理文化作为黏合剂,形成线上线下结合、规范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

3.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一是实施全员竞聘上岗,开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加强职位分析、按需设立岗位、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实施全员分类分级竞聘制度,试行落聘校内降级调整试用办法。结合管理系统改革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配合项目工资、任务工资等新型工资形式,形成以贡献定薪酬的分配制度。

二是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办学。探索高职院校以师资、场地等资源,企业以资金、设备、实训等资源,合作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以项目为载体,以利益为纽带,探索成立以行业企业高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成员,以技术、技能等要素参与的股份合作制“技术大师工作室”“能工巧匠工作室”,在教师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深化院系两级管理改革,逐步实现治理重心下移。可首先试点推进实质性两级管理。二级学院或试点系部负责人由校级决策层提名3名左右候选人,通过该系部或二级学院全体教职工选举产生;由质量管理中心组织每年对其办学效益和负责人履职情况进行评议,不称职者按程序更换。明确其办学实体、管理主体地位,合理确定其与学校之间的责、权、利,将专业设置、人员聘用、待遇确定、日常管理等职责及相应经费全部下放,并建立相应的宏观监督、考核与奖惩制度,实现院级层面从过程管理到宏观管理的转变,形成符合实际、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后推广至其他系部及二级学院。

四是创新社会服务机制,增强服务和引领产业发展能力。立足实际情况统筹社会服务资源,建立基于专业群的社会服务团队,制定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办法,明确参与规则、项目管理、收益分配等内容并规范程序,在保证专业能力强、生产资源丰富的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同时,促进新入职及实践经验较少的教师通过团队合作参与生产实践、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等,提高专业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将提高社会服务质量作为机制中的重要内容,激励教师将推进和引领水利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提高社会服务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