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自我管理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血压自我管理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血压自我管理总结

高血压自我管理总结范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87-01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的终身性疾病,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心、脑血管并发症是高血压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中国已有高血压患者2亿多,其中1.5亿患者不知道高血压是什么病或其血压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1],如何使高血压系统管理方案让高血压患者读懂,提高知晓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课题。为了探讨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疾病的影响,我们在社区开展了高血压自我管理教育,并对实施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社区内常住居民中经医疗机构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为干预对象。本文高血压患者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54-88岁;其中干部10例,工人21例,无业19例;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以上5例,中专以上9例,初中以上20例,初中及以下水平16例;高血压病病程1-12年。

1.2 纳入标准 50例患者均符合临床统一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1.3 方法 将50例高血压病人全部纳入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定期接受由医疗专家和社区护士开展的知识讲座和个体指导等形式的护理服务。主要调查病人在治疗依从性、对高血压及危险因素的认识程度和生活方式、自我管理能力的改变并进行效果评估。

2 影响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因素

2.1 患者缺乏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 调查显示,我国有2/3的农民不知道正常血压值,大多数人不知道高血压的预防保健知识[2]。有些患者虽然能遵医嘱服药,但仍保持原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积极运动、肥胖、饮食偏咸、吸烟、酗酒、熬夜等使降压效果不满意。

2.2 心理因素对降压效果的影响 初次确诊为高血压病的患者,由于对高血压病缺乏认识,对医生的诊断不愿接受,表现为紧张、恐惧;有些患者在高血压早期或症状较轻时忽视病情,不能定期就诊,做相关的化验检查,当高血压症状加重或心脏、脑等重要脏器出现并发症时,因检查及治疗花费较高时又易产生焦虑、易怒心理。

2.3 不能坚持监测血压 大部分患者及家属不知道怎样测量血压,也缺乏血压监测意识,由于血压波动大,不稳定而导致了并发症的发生。

2.4 药物治疗依从性差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长期或终生服药治疗。因患者对单纯血压升高的危害认识不足,治疗初期遵医效果好,当血压下降或症状好转就自行停药,自觉症状加重如出现头晕、眼花时又随意增加药量或改变服药时间。

3 干预措施

3.1 加强高血压疾病知识教育 每月组织社区居民参加高血压教育小课堂,我们将每次讲座的重点内容进行提炼,印成宣传材料发放给患者,在每两次讲座之间组织患者进行经验交流,学习《高血压自我管理手册》,让患者及家属知晓治疗高血压要早期性、长期性、个体性[3]。①早期性:改变患者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坚持运动、戒烟、限酒,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体重减轻、血压下降,控制高血压以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②长期性:通过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适当运动力争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或较正常的水平,让患者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③个体性:不同患者对降压药物敏感程度和作用的耐受性有差异,因此治疗时,根据不同患者的病程进展、心理和合并症综合分析,选用降压药。

3.2 注重心理干预 对高血压初发者多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当患者血压下降明显时给于鼓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减轻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对病程长的患者除个体化的心理干预外,督促其定期复诊、检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3 自我监测血压 通过自我监测血压可以使患者了解其血压变化,提高用药依从性,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测血压前安静休息5min、排空膀胱,测血压做到定时间、定部位等,并做好记录。

3.4 指导药物治疗用药要充分考虑到治疗的长期性和基层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给患者选用价格合理、治疗效果好的降压药。指导患者坚持按时服药不可随意减药、漏服,强调合理服药的重要性和随意停药的危害,并讲解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不听信广告用药。

3.5 运动干预教育患者坚持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运动前做好热身,多做深呼吸,注意劳逸结合,以保证充足睡眠。冬天不宜起床太早,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自我管理行为干预,纠正了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改变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患者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服药依从率,血压控制率,使血压得到很好控制,同时医疗费用明显下降,有效的自我管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也减少和延缓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爱军,庄丽娜.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809.

高血压自我管理总结范文2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管理规范方案;退休人员体检抽样;卡方检验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35-02

1基本概况

高血压患病群体社区管理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管好高血压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南京市白下区蓝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全科团队有效社区巡诊工作,总结并制定中心高血压规范管理方案(下简称“方案”),并在有效实施中获得相关抽样数据。

1.1社区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和控制现状:根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即第四次全国高血压抽样抽查)的结果显示,我国18岁以上高血压患者人数 1.6亿人,其中:

1.1.1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水平极低 :中美两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比较:美国(NHANES II 1988-91)的人群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73%、55%、29%,远高于中国(中国 NHANES 2002)人群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30%、24%和6%。

1.1.2高血压所带来的危险:心血管损害:冠心病发病和死亡增加;脑血管损害:脑卒中发病和死亡增加;肾脏损害:肾脏疾病发生危险增加;其他:大动脉及周围动脉病变危险增加 高血压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另外,62%的卒中事件由高血压直接导致, 49%的心肌梗死由高血压直接导致。而全球约有30%的人死于脑卒中、心脏意外。

1.2社区治疗和管理高血压的目的:国内外多项大规模研究表明,收缩压每下降510mmHg或舒张压每下降2-5mmHg,脑卒中发生危险减 少30-40%。心力衰竭减少50%,心肌梗塞减少20-25%。 对于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降压治疗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也有好处,适当降低血压水平,脑卒中再发危险就可以下降。奠定了降压治疗在临床中的地位!从中足以证明,高血压病社区管理属于低投入、高产出,既经济又有效。

1.3社区慢性病病例管理的出发点

1.3.1强调在慢性病管理中,社区医生和专科医生的任务各有侧重,职责不同。

1.3.2不以将家庭医生培养成高血压专科医生为目的。

1.3.3对社区居民,强调预防为主,防止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生。对已有危险因素的居民,通过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督促其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

1.3.4对社区现患病人,强调防治结合,提高疾病管理效力,降低管理成本。

1.3.5强调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并重。

2方案标准

2.1规范自我管理与测量:通过有效健康宣教工作,使得患病群体开展日常自我测量、自我记录、自我管理和自我纠正的良性循环,确定定时自测血压、定时服药、合理膳食、戒烟忌酒、适量运动的正确生活方式。

2.2每月咨询社区责任医师

2.2.1确认并适当处理现患问题(含调整用药品种、剂量等);

2.2.2对慢性问题进行规范化管理;

2.2.3根据时机提供适宜的预防性照顾;

2.2.4改善病人的就医遵医行为。

2.3每季度完善相关检查:包括每季度查1次肝肾功能、血脂、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静脉血)、每半年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年查1次心电图;年度应完成体重、身高、BMI 血压、视力、眼底、血糖、尿常规、血常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 脂蛋白、甘油三脂、尿蛋白、尿酸、Cr、BUN、K、Na、血浆纤维蛋白原 心电图、超声/X线检查等项目(即体检项目)。

2.4每季度参加健康宣教活动一次:

2.4.1健康知识宣教讲座:内容包括高血压基本知识、日常保健以及最新进展等知识;

2.4.2健康知识材料的发放;

2.4.3高血压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经验交流。

2.5年度形成血压监测记录:根据社区健康管理软件记录,形成年度血压波动情况,出具报告后供患者咨询和上级医院就诊使用。

3相关数据分析

抽样人群:2009年来我中心参加南京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退休职工体检的辖区社区居民中,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共500人(后均有医师详细介绍方案),至2011年再次体检时,回访493人,失访7人(详见表1):

4卡方检验结果

见表2。

表2组别χ2P总体246.73

高血压自我管理总结范文3

一、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建立一种有效的以社区(行政村)为基础的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更好的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及早发现并发症,延缓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二)具体指标

1、完成活动的自我管理小组逐年增加。

2、2013年,湖塘镇、雪堰镇、遥观镇、湟里镇、奔牛镇、郑陆镇患者自我管理小组覆盖率达50%及以上,其他镇(街道)自我管理小组覆盖率达30%及以上。

自我管理小组覆盖率=开展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社区数/辖区社区总数*100%

二、工作内容与要求

1、各镇(街道)卫生院(医院)根据各村卫生室(站)慢性病患者随访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结合该村(社区)慢性病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建立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每个小组15人左右。

2、开展活动有固定的地点,可选择村卫生室和村委。有黑板、挂图、宣传资料、血压计、腰围尺等基本的配备,确定专业的指导医生,拟定培训知识和技能等。

3、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每2个月开展活动1次。活动前公布活动内容和时间安排。活动结束前,每人制定1项实施自我管理的简单行动计划,下一次活动时介绍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通过相互交流讨论,结合医务人员服务,使自我管理措施逐步得到实施。

4、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应教学相长、寓教于乐、以教促行,尽量做到既有知识培训又有理解交流,既有组员互动又有医生点评。小组活动时间每次不少于60分钟,组员平均出勤率不低于80%。

5、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应建立台账,包括人员签到名单、活动记录、宣传资料、活动现场海报、照片或录像等资料。

三、实施步骤

1、统一认识

建立社区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是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的重点工作,也是一项群众性的健康行动,契入点离不开群众,对形成全民参与的控制疾病模式,提高健康知识普及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有重大意义。各村(居)委会要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发挥相关单位的积极性,统一认识,整合资源,共同推进。

2、组织培训

区疾控中心负责对乡镇卫生院开展师资培训,乡镇卫生院对自我管理小组组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指导手册、指南)等。

3、组建队伍

村(居)委会在社区公开区域张贴公告,发邀请函(见附件1),接受报名,推荐组长。并对组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见附件2)。

4、开展小组活动

活动形式采取互动交流或座谈方式,激发组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动前进行基线问卷调查,6次课程结束后开展终期问卷调查(见附件3),评价患者行为危险因素改变,血压、血糖控制等情况,慢性病自我防治知识和技能提高。

5、总结

做好活动记录(见附件4),及时上报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经验交流,以求慢性病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和提升。

四、职责分工

各镇政府、街道办、村(居)委会:负责辖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组织、发动工作,在活动场所、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本地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开展活动。

区卫生局:负责全区慢性病自我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区疾控中心:负责对全区各镇(街道)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工作的相关业务培训指导、效果监测及评估。

各镇(街道)卫生院(医院):由卫生院慢病管理责任人负责该工作,对辖区内各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长进行培训,对辖区各村(社区)开展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工作进行督导,并接受区疾控中心的业务督导和考核。

高血压自我管理总结范文4

【关键词】 高血压病房; 临床路径管理; 管理体会

高血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慢性疾病,多会引发血管、心、脑、肾脏等器质性变化。高血压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眩晕、心悸、耳鸣、失眠等,常见的并发症有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脑病、肾衰竭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研究显示人们对高血压缺乏足够高的认识,从而导致该病在我国的发生率成逐年上升的趋势[2]。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革新,许多医院改善了病房的管理模式,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是新型的医疗管理方法,具有其独特的优点,本研究对临床路径管理应用于高血压病房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高血压病房接受治疗的96例高血压患者,所选病例均符合高血压的相关诊断标准,男56例,女40例,年龄30~66岁,平均年龄(53.8±6.4)岁,所选患者无严重的脏器官类疾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采取对照性试验实施研究,将96例高血压病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患者按照常规模式进行管理,设计临床路径表对观察组48例患者采取临床路径模式进行管理,对管理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管理体会。

1.3 临床路径管理

1.3.1 病房管理 高血压病专病分设病房、门诊、功能室等3个工作单元,高血压病房现设专科病床10张(包括1张抢救床),将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完善检查、危险分层、健康宣教、个体化用药指导、治疗及定期随访等;高血压功能室将针对门诊及入院患者有针对性开展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脏或血管超声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定期进行专科门诊;高血压实验室(待建中)将针对高血压患者开展多项激素水平以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测定。

1.3.2 高血压病例的筛查与管理 对普通人群定期进行筛查,包括血糖、尿常规、血常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尿蛋白、尿酸、Cr、BUN、K、Na、血浆纤维蛋白原心电图、超声/X线检查等指标,对确定患有高血压的按照规定进行随访调查。

1.3.3 基本信息管理 对初诊居民要询问是否曾在其它医院确诊过高血压,询问居民基本信息病历号、姓名、就诊日期等;询问居民近期是否有如下症状和体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眼花耳鸣、呼吸困难、心悸胸闷、鼻衄出血不止。

1.3.4 健康档案管理 个人情况表: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年检表:按照中老年健康管理技术要求对患者进行较全面体检,每年进行一次;随访表:每次随访时均应填写。

1.3.5 治疗管理 告知患者高血压治疗的意义和措施,争取配合,先向其提供非药物治疗建议:强调戒烟、减轻体重、限制钠盐、控制饮酒、改善睡眠等,同时辅以相应药物治疗。

1.4 观察指标 主要包括患者的依从性、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知识评分和满意度等指标。

1.5 指标评价 健康知识评分:自行设计20个相关健康问题,每个问题分3、2、1分,对患者进行调查,满分60分,分数越高健康知识的掌握度越高。满意度:自行设计调查问卷,10个问题,按满意、较满意和不满3、2和1分,共3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好。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通过比较发现经临床路径式管理后患者的血压、依从性、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知识评分和满意度等指标均要好于常规管理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病房实施有效的管理模式对高血压疾病的控制有这非常重要的影响,临床路径这种管理模式起源于美国[3],该模式是针对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的综合治疗护理模式,该种方式已得到患者的认可和接受。该模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注重治疗协同性、有效性和实践性[4]。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病房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患者的满意度、依从性、疾病控制情况都要明显好于常规管理,说明了该种模式可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帮助患者有效的控制了病情,同时提高了医院的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5-7]。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应用于高血压病房的实施效果显著,利于患者的康复,降低了住院费用,符合人性化管理的宗旨,值得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烨,卢俊,董晖.临床路径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6):397-399.

[2] 顾亚琴,陈黎.临床路径式管理在高血压自我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2):2558-2559.

[3] 张骏.社区高血压管理临床路径实施与完善[J].中国医药科学,2012,2(3):186-188.

[4] 吴淑玲.临床路径式管理在高血压自我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5):368-369.

[5] 马维红,李琦.临床路径在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5):699-700.

[6] 孙清华,董晓敏.临床路径在高血压专病疗养中的应用[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1):43-45.

高血压自我管理总结范文5

【关键字】高血压;家庭干预;血压控制

目前,家庭干预已经成为了我国慢性病管理的新趋势。以社区为单位,积极开展家庭干预,不仅能够提高高血压管理工作的覆盖面,而且能够提高管理的长期效果。选取社区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间50例高血压患者实行家庭干预,另选取5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考察家庭干预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效果、药物依从性、医疗支出等指标的积极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基本信息 选取社区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间高血压患者100例,根据患者个人意愿进行分组。其中50例采用家庭干预,设为实验组。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9~64岁,平均54.7岁;平均病程(5.2±3.1)年;平均收缩压(SBP)为(159.5±12.3)mmHg,平均舒张压(DBP)为(98.7±10.2)mmHg。另50例采用家庭自护理,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6~67岁,平均57.6岁;平均病程(5.6±2.8)年;平均SBP为(160.4±13.7)mmHg,平均DBP为(101.7±9.0)mmHg。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等基本情况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年龄35~70岁。②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组织的高血压诊断标准[1]。③ 研究前事先获患者及家属同意。排除标准:① 排除合并肝肾、心脑疾病患者。② 排除继发高血压患者。③ 排除不配合患者。④ 排除高血压危象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实验组:每位病人由一位全科医生负责开展健康教育、血压管理、药物及饮食指导等工作。对照组患者则采取门诊治疗和家庭自护理的方式。每月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以及服药情况。2.2 临床指标 研究结束后① 测量患者血压;② 采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生活水平;③ 统计患者药物依从性;④ 总共医疗费用这四项指标。

2.3 统计检验 计数数据使用χ2检验,P

3 结果

3.1 血压控制情况 实验组患者血压下降均较对照组显著(P

3.2 生活质量与依从性 SF-36评分:实验组(65.4±12.7)分,对照组(54.7±11.5)分。评分差异明显(P

4 讨论

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家庭干预有着积极意义,能够改善患者依从性、持续稳定地控制血压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家庭干预应当遵循定期回访与及时调整方案原则,加强健康教育、药物和饮食指导,注重心理保健,从而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4.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疾病认识。家庭干预中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宣教方式。责任医生上门服务时,应将患者及家属作为宣教对象,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一期一主题,分别说明高血压产生原因、预防及治疗措施、家庭保障方法、血压及服药的自我控制管理、疾病发展与预后等。其中要特别向患者及家属提醒长期控制以及个人习惯的重要意义。使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疾病,抛弃错误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后续治疗干预工作的开展。

4.2 血压管理 血压控制是家庭干预的根本目标[3]。家庭干预涉及多项因素,如用药、饮食、生活习惯等。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各项相关因素设计了两份计划表,分别由患者和责任医生填写保管,以便相互印证。如,每日的用药情况、饮食结构、生活作息以及心理情绪评估。要求患者每日真实填写,责任医生根据情况填写,进行评估与干预方案调整。

4.3 用药护理 规律服药是该病控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高血压管理(JNC_8)要求,患者的用药管理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按照平稳降压的要求,严格遵守医嘱服药; 准确掌握自行测血压的方法以及药物保存、服用方法,并做好每日记录。每日最佳测量时机是晨起、用药前以及睡前四小时。学会辨识血压异常变化的相关指标。当患者血压不正常升高或降低时应当立即报告责任医生并就诊。

4.4 饮食护理 除了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膳食知识外,还应当联合社区开办的公共食堂,设立高血压患者就餐窗口,为患者的日常饮食提供指导以及实际的便利。同时将患者日常饮食结构的考察纳入责任医生的管理工作中。

4.5 心理保健 消极情绪及心理不利于血压控制。心理保健对于减少患者心理负担,同时使之建立起正确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慢跑、太极、气功等有氧运动。社区医院应组织患者活动,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如建立病友俱乐部,通过病友间的联谊和交流,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生活观,采取多种形式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鼓励患者戒除烟酒,加强病友之间的监督与互助。通过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讲解提高患者的认识以及依从性。

总之,家庭干预的高血压管理模式,对于加强血压控制,增加患者疾病知识及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等有着不可替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亚明,顾月,胡静,等. 慢性病常见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J]. 上海预防医学,2013,08(01): 477-480.

高血压自我管理总结范文6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社区 全科医师 应对策略

2009~2012年我院为了创建省级规范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社区情况,特组织了8个全科团队小组,对社区近5万人次进行了健康筛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社区人口约48000人,为涉农社区,60岁以上约8000余人。根据2009年基层版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在未用抗高血压的情况下,非同天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血压控制情况:血压≤135/89mmHg为控制好,血压135~159/90~99mmHg为控制一般;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00mmHg为控制差。调查结果显示:①高血压患者4832例,患病率60%,其中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3060例(38%);有合并症/并发症3500例(43%)。②服药方面,服用复方制剂最多,约60%,其余依次为钙拮抗剂(CCB)约30%、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约10%,其他药物约10%。③联合用药方面:单服的约85%,只有15%的存在联合用药。④血压控制达标22%,控制一般46%,控制差约32%,另外有40%由于各种原因不服药或不坚持服药。

结 果

通过3年的规范化高血压管理,居民对高血压的认知度、态度、行为方式等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上升到75%以上,控制一般15%,控制差下降到10%以下,另外有需要服药而不服药或不坚持服药人员亦大幅下降,患者对社区医生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亦不断提高。就连以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讨 论

存在的问题:通过近3年的调查分析及跟踪管理,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对高血压认识不足:由于老年人知识面比较窄,认为自己能干活,吃喝正常、没有不适,就没有问题,加之交通不便,怕麻烦。所以主动、定期测血压的很少。饮食习惯不好,喜吃咸菜。这里提到的是可能由于饮食习惯,本社区高血脂的极少。②知识不够全面,用药不合理。在服药人群中有大约七成以上存在乱服药、滥服药现象,听信广告,还有的由于经济原因只考虑价格。③社区医务人员知识不够全面,对新的知识了解不够,用药不规范,缺乏个体化治疗方案,甚至只考虑经济效益。④社区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社区医务人员服务角色没有完全转换,缺乏社区规范化管理经验。

应对策略:针对以上突出问题,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共分成8个片区,组织了8个团队,分别由社区医师、社区护师、药师及所在村的乡村医生组成。对常住本社区,有高血压或可疑高血压的人群进行随访,包括上门、电话及社区门诊等多种形式。实施重点管理并分级:1级:每1个月随访1次,全年不少于12次;2级:每2个月随访1次,全年不少于6次;3级:每3个月随访1次全年不少于4次,根据危险分级及随访的血压情况,每半年进行级别调整。根据存在的情况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提高认知度,了解危险性。加强核心信息的干预剂量,强化社区干预。对核心信息,如每天摄盐

经过近3年的规范化管理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对于规范化社区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紧迫性必须重视起来,尤其是社区医务人员的定期培训、规范化管理团队的组建、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交通、技术、资金的保障等等矛盾仍然存在。由于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所以尚待广大社区医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