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打细算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打细算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项目设计;微型游戏项目教学;决策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0-0051-02

【作者简介】黄权,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海门,226100)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型游戏项目教学。

一、慕萄У窖习:微型游戏项目设计的视野转变

(一)满足需求――教学设计的目标朝向

相对于通常的以学生掌握技能为主的课堂教学,微型游戏项目教学把学生置于项目设计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需不需要、喜不喜欢、欢不欢迎、高不高兴为项目设计的基本着眼点,让每个学生从教师所提供的项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通过在游戏中嵌入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地建构技能。满足需求始终是微型游戏项目教学设计的目标朝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型游戏项目教学设计其实是一种从供给侧角度来满足学生需求的实践探索。

(二)个性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旨归

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游戏爱好,男女生也有不同的游戏偏好,在游戏项目设计时可以结合中职学生不同的专业来构思、设计相应的微型游戏项目。例如,在苏教版“计算机应用基础”《Excel单元格格式设置》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时,笔者将单元格边框、底纹、统计计算得分等知识点融合后设计成常见的填字游戏项目,起初只是简单的单元格加底纹进行猜字谜游戏,后来考虑不同专业的学习需求,在填字游戏中添加了不同的专业元素。在美术专业教学时将填字游戏底纹做成了游戏人物――超级玛丽,学生一打开游戏,就评价:“这是超级玛丽,挺好玩的,快来猜字谜!”当然也有学生不满意笔者的“画画水平”,在旁边画了更精美的人物图片作对比,有的画上了其他的卡通人物如哆啦A梦等。学生在游戏界面的外观美化、色彩搭配上会比较有创意,专业技能优势就显露出来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游戏,在游戏中完成学习是微型游戏项目教学设计的基本旨归。

二、从项目到游戏:微型游戏项目设计的载体转变

(一)项目的微型化改造

以苏教版“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四“精打细算的巧助手――Excel软件的使用”为例,教材分为六个较大的项目,每个项目设置为四课时,项目之间没有显性关联。在教学实施时出现的一些情况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如两节课上完,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还是没见到自己的成果雏形,难免有点沮丧,一些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觉得进度太慢,上课没劲,开始“另类”操作。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着手将项目进一步拆分,每个项目形成2~4个微型项目。例如,Excel中的项目一是“制作班级课程表”,在Excel中输入、编辑数据,制作一份课程表;项目二是“制作学生档案页”,运用格式设置功能制作出不规则的表格,两个项目的核心知识点有交叉,通过微型化改造,将项目拆分为4个微型项目。项目微型化可以使学生在1课时(或者2课时)学完时便可看见自己的作品,实现了“所学即所见”“所见即所得”,契合学生“急于见功,收获近利”的心理,有助于学生积极心理的发展。

(二)项目的游戏化改编

计算机专业课由于严谨、操作性强等特点,课堂上往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出现了颇为令人费解的现象――学生喜欢计算机却不喜欢上计算机课。在微型项目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了游戏项目的艰难探索,逐步形成了游戏与项目的有机融合。例如,在Excel的格式设置教学中,我们引入了日常生活中象棋棋盘、填字游戏、飞行棋游戏等。这些游戏图背景多样,路线不规则,是教学的天然素材,学生选择一款进行设计与制作,完成后玩自己制作的游戏,这样就变原先相对枯燥的“做中教、做中学”为“玩中做、玩中学”,在学生制作并玩游戏的过程中,单元格设置相关核心知识技能点的学习目标也悄然达成。

三、从管理到治理:微型游戏项目设计的组织转变

(一)基于共同体的学习

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学习共同体自发形成并动态调整,每个成员都根据自己的实际主动或受邀加入相应的学习共同体。例如,在Flash微型游戏项目教学时,有的成员精于脚本编写,有的成员擅长元件绘制,有的成员工于整体设计等,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共同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体成为个性学习的第一依附,在研发迷茫时,学习共同体成为灵感闪现的第一智库;在作品完成时,学习共同体成为作品品鉴的第一顾客;在全力攻关时,学习共同体成为外援引进的第一助手。

(二)基于共质体的评价

“共质体”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由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相连,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原生质的整体。微型游戏项目的评价设计具有“共质体”的性质,通过游戏研发将整个学习和评价过程联结在一起,选择游戏试玩是一种自我评价的过程,解剖游戏是一种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这两个学习阶段让学生对自己、对游戏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为游戏研发做好了铺垫。游戏研发成为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有效载体,学生一方面通过游戏研发深化自我认知,另一方面也在互动交流中对共同体成员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同伴互玩与其说是互玩,不如说是互评,让作品先在共同体中“晒”,大家虽不说是“华山论剑”,但也会在心中相互比较、取长补短。全班的交流分享让每个同学对自己和他人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没有量化或质性的评价,但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习心知肚明。

四、从预设到生成:微型游戏项目设计的目标转变

(一)让学习目标自然生长

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每一个微型游戏项目中都嵌入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并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在这种微型游戏项目中,学习目标不再“裸”地存在,甚至在学习过程中也已悄悄地隐身,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固化和僵化,学生要走向哪里,要走多远,完全是自由的。于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寻觅学习目标的过程,他们甚至也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这就使学习目标具有无限的发散性。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微型游戏项目资源让学生自由选择,并且鼓励学生改编或自主开发属于自己的微型游戏项目,正是在这种发散性目标的驱动下,每个学生都各尽所能地“往前走”,学习目标也正是在这种“往前走”中自然生长。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范文2

结合存量时代背景下的行业转型需求以及地方高校的教学目标,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城市设计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索。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提出了本科分层教学的探究模式和研究生分类教学的情境模式,并对教学实践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以期对地方高校的城市设计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存量发展;城市设计;探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13207

在中国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城乡发展也进入到新的转型阶段。新时期中国城市已改变以往单一向外扩张的“增量”发展,在强调理性规模增长的同时,更重视以城乡统筹、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城市生活质量提高为目标的“存量”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方式从增量向存量转型意味着现有城市规划范式的转变。存量土地成为城市增长的主要空间来源使规划设计研究的对象发生了改变,以往以增量土地资源为载体的大规模新城建设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是微空间、微设计、微循环、微更新。在此情境下,城市应该如何进行更新、再生和复兴成为当下语境中学界重新关注的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也应顺势而变,以避免出现“学生一出校门,学的东西就过时了”[1]的尴尬境况。

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别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高城市设计水平。2016年3月住建部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并支持高等院校开设城市设计专业。城市设计在存量时代的城市发展中对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是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重点。在本科高年级以及研究生阶段的城市设计课程中,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思维和设计方法如何逐步介入,如何弥补设计课程教学与现实实践之间的“真实性”差距,并由此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是教学实践中有待探讨的问题。

一、存量时代对学生城市设计能力培养的“新”需求

(一)对城市问题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能力

存量时代的城市设计主要以城市更新类型为主,即对已经开发的城市土地

资源进行再利用,使其成为城市再发展的存量空间,是一种“在城市上建设城市”[2]的规划设计类型。与以土地增量为导向的新区开发型城市设计相比,学生面对的“难题”不再是如何在“一张白纸”上描绘理想蓝图,而是如何在问题认知基础上对城市系统进行设计“缝合”。可见,城市更新类型的设计需要学生不仅有物质形态的设计操作能力,更需要具备城市问题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注重“形体空间操作”向重视“城市问题探究”转变。

(二)对利益相关者及其需求的辨别与认知能力

存量时代的城市设计土地使用权主体是多元的,即有待更新的不仅仅是存量的物质空间,还有需要重新调整和界定的利益关系。可以说城市设计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更加广泛和多样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3]。

存量时代的城市规划是“对既存利益的调整,所以实施更难。增量规划是针对长远和未来的,利益具有预期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存量和减量的利益关系具有即时性、现实性和确定性,矛盾更为尖锐复杂。”[3]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引导学生对城市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及其需求关注,那么其方案的可实施性必然与真实状况有差距。学生城市设计思维训练不仅仅要关注物质空间,还要关注利益相关者。

(三)将城市设计的解决方案转译为规划管理手段的综合协调能力

城市设计的方案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在存量时代,无论是方案制定还是方案实施都是多方利益相关者协作的结果,规划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控制作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思维方式的同时,存量时代的城市设计更需要学生理解更新的内在机制和管理过程。存量土地资源的再利用需要“精打细算”的精明设计,是能够“脚踏实地”的实施方案,更是基于制度设计的规划管理成果;因此,学生需要具有从问题解析到设计演绎,再到实施管理,城市设计全过程的综合协调能力。

二、存量时代的城市设计模式探索

(一)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范文3

几年来,我校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总体思路是,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原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

一、强化课前准备,精心设计教学

教师深入研读教材、研究学生,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业基础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切实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第一要务。

在把握数学教材、了解学生上,教师要做到:

1.理清每一册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对教材中各块知识的前后关系都一清二楚。吃透教材,理清编者思路,跳出教材,总览全局,用好教材。教师要着重想想这本教材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哪些知识要重点教,哪些知识是要求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掌握的等等。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而不是强硬地要求学生适应教材。

2.要吃透学生。要注重平时的观察,及时了解、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等,及时反思、分析。为体现学生的差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如同一个教学内容,可提出理解或深刻理解、运用和熟练运用、能计算或熟练计算等不同的要求,以适应不同能力学生的情况,满足各个类型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

3.从学情着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要想提高教学实效,使教学更有效率,就意味着教师不能总在课堂上做低水平重复的事,少做、不做无用功。我校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了预习检测的方式,对提高教学针对性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新课前,安排部分优、中、慢三类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填写老师制定的预习检测题。上课前,教师看了学生提交上来的预习检测题,就清楚了哪些地方该重点教,哪些地方可以点到为止,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个别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群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懂了的而教师还在教,学生没有懂的教师却一带而过的情况。在课堂中,还经常提问学困生,追问:“有意见请举手”、“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不明白的请举手”、“和他不一样的请举手”。给他们发问的机会,帮助他们排解学习中的问题。有效教学的前提应该是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是在任何教学内容上都精打细算。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发挥合作学习优势,克服无效合作给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在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要求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有合作的价值、有意义,不要流于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并做到四个学会: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

拿《通分》一课为例。在教师提出如何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后,首先应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部分学生举手想说,证明学生有思路,可以小组合作探究;如果想说的学生人数很少或没有,说明问题较难,教师应给予引领,让学生想办法把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指导后,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见学生有了思路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只有在学生“蹦一蹦”才能完成的情况下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问题过难或过浅都是无效的合作。

在合作学习中,我校教师不但与学生一起编好小组、指导如何合作、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给予必要的引领,而且十分注重对合作情况的评价。每个小组都由组员设计一个小组标志,摆在组长的书桌上。提示组员,他们是一个小组的,要时刻为小组争光,也便于教师管理。每次合作后,教师都要对合作特别出色的小组进行奖励,发笑脸粘贴,贴在小组标志牌上。累计十个笑脸的小组,可获得一个小奖品。累计二十个,可获双倍奖励。表现差的小组要摘掉一个笑脸,以示处罚。评价,保证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克服了合作学习时,学生不积极参与、不抓紧研讨、做与学习无关事的现象。

我校不但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还把小组内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情况一并加入到小组评价中。使小组不再是单纯的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小组,还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组织单位,每个成员,都在小组的帮助、监督之中。诸如:你不要这样,会给我们组扣分的、会给我们组抹黑的;你真棒,又给我们组争了脸等言论常挂在学生嘴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比没有成立小组前有了较大进步。

我校不仅在学习新知识时运用合作的学习方式,还十分注重把合作学习用在互助学习上,即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能力稍差、疑难较多的学生。这种学习方式特别适合在练习课上使用。凡学生能讲的,教师尽量不讲,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首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学有困难的学生,各有各的情况,不都适合全班性的研讨、讲解。把各种问题放在小组内解决,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效率,使班级授课制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的弊端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其次,可以给能力强的学生一个展示、锻炼的机会。给别人讲问题,是讲题人对知识深刻理解的过程,可以锻炼讲题人的思维、表达能力。第三,有利于传递学生间的情谊。通过合作,能够使讲题人和被指导人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

三、体现学生差异,面向全体设计教学。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千万不要搞一刀切。一定要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情况,展开教学工作。

在练习题设计时,教师要定出哪些是必须完成的,哪些是用于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的。让各个类型能力的学生都能吃饱。如学生在学习《一位数除两三位数》时,由于学生能力不同,在新授后面的练习中,计算题的数量差异是很大的。如果按多数人的速度设计练习题,算得慢的学生觉得学习很难,算得快的因没能大显身手而有些遗憾,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为满足两头的学生的要求,我校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一是要保证足够的题量,满足算得快学生的需求;二是要定出最低完成量,以保护算得慢的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三是要比一比中间部分学生算题的数量,把竞争引入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发挥德育在育人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我校以“学具齐全,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敢于提出不懂的问题,积极动手实践”六个方面为重点,开展每日一次的学习习惯评价活动。每天早晨,在教师组织下,让学生对自己前一天在校、在家的学习习惯进行评价。教师要依据学生表现和评价情况,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教育。为获得家长的配合,教师要把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家长。具体时间,由教师根据需要确定。通过此项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比没有实行评价的前几年有了明显好转,学生的学习劲头足,努力学习的人多了,不写作业的人少了。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微课;教研;校本研修;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11-0057-04

当下,翻转课堂、慕课等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议题。微课作为翻转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成为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热衷的对象。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开发和应用的价值正逐渐被明确化。对于一种新的信息媒介,如何用好、用足、用得恰如其分,正是热潮之后的冷思考。相比于微课在教学中的如火如荼,笔者尝试在教师研修中将微课合理地引入,另辟蹊径,倒也别有洞天。

当微课遇见教研

那么如何物尽其用,使之有度呢?诚然,微课的引入,不只是一种技术的革新,而是它给教学带来的改变。移花接木,如果把微课用于教师的研修,以上问题不攻自破,而且可以继续发扬微课的优势,使教师一度陷入瓶颈的教研别开洞天。以专业素养提升为宗旨,化整为零,支持教师的碎片化学习;倡导个性,提升研修的实效;着眼课堂,解决教师燃眉之急;丰富方式,创新研修手段;共享资源,成就学习共同体;提升品质,加强素养的针对性提高。教研的创新最终落实到教学的翻新。现以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校本研修为例,浅谈微课视域下的教师专业研修。

1. 见微知著――整合资源,定位适度

微课对于教学和教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对于教学,教研中的微课更讲求教师专业的发展和引领,主题明确、情境真实、结构开放、易于迁移,完全吻合快捷新颖的教研手段。微课之于教研,其目的不在于信息技术的翻新,而在于它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团队建设带来的全新改变。

入手于微,着眼于整。作为一种媒体,微课渗透至校本研修,实属教学行动研究,要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选题要契合教师的专业研修,围绕着课堂教学技能、技法展开。内容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化隐为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录制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方法,短时讲清讲透,教师、学生均可成为授课者。虽从小角度布局谋篇,但必是要点,不忘初衷,不失整体,目标明确,教师的专业提升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发展成长。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相对于纸质材料,微视频的观摩显得相对生动、方便。对于微课效度的开发,我们开设教研交流平台或自媒体平台,进行资源的聚集和展示。教研类的微课可分两大类,基于儿童课堂的微课研究,其范围较为宽泛,文化数学、游戏数学、生活数学、操作数学、经典数学等均可以纳入其下,以此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学生课前课后研学的素材。对于教师研修,专题进行教学剖析、教学反思、解疑释难、个性研究等均可形成校本资源库,方便教师查找和参阅,为不同时期、不同水平的教师提供了良好的范本。综上的素材源,不仅是材料的累积,更是校本研修的过程性体现。

微课视域下的校本教师研修,可以突破以学校为单位的界限,共建学习共同体,志同道合的同行均可介入其中,在微平台或自媒体上互通经验,传递信息,拓展时空,为研修的专业化和深入性带来了转机,也为校本教研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2. 识微见远――专业引领,挖掘深度

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微课对于教学而言并非仅解决一时之急,一题之解。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两节微课学习,习得方法,捕获思想。做中学,教师的微课研究正在于此。对内容进行取舍,替代繁复的讲解;变换教学方式,增补专业内容;减轻负担,重难点让学生自行补助;隐性知识,趣味化的演绎。

微示范。在微课开设的初期,教师团队要进行专业研修,针对优质微课进行专业引领。分析制作的要点,专业的解析,技术的应用,让教师明得其理,才能进行集体研发。以精题讲解为例,小学数学中有不少经典题例,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在微课中不仅要体现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渗透解题思想内涵,动静相宜,举一反三。如数学总复习中关于三角形认识的内容,可利用第三个点的运动,把三角形按边、按角进行分类。

微课内容:我们知道三个点可以连成一个三角形,如果移动其中一个点,你可以把它变成什么三角形?可以变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是钝角三角形。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点越往上,连成的就是锐角三角形,点越往下,或是往边上移,连成的就是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也有无数个,除了这些以外,以这条底边为直径的圆上的点都可以连成直角三角形。

刚才所说的三角形是按角来分的,如果按边分,在图上的点又是怎样移动的呢?如果点沿着中间那条垂线(高)移动的话,就是等腰三角形。如果将点移到三条边一样长时,就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情况。

接下来,我们来看三角形的分类:如果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它的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如果按边分,可分成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相等)、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和不等边三角形。

学生能够通过这节微课明晓整理的基本思路,优化分类的策略。教师则通过类似的微课,明白选材的一般方法、制作的基本步骤、技巧的应用及过程的体现。通过这样的引领,以小见大,挖掘深度,体现水准。

微研究。微课创作着实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它给教师提供了自由、开放的探索空间,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作热情。教学中,老师经常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如何释疑破难成为教师感兴趣的话题。文案形式的疑难解决不够生动形象,一时难以识记。而制作成微课则全然不同,既方便掌握又便于学习。如关于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通过自身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把教学过程制作成微课,进行交流。

第一幕:拿出一根绳子,用它围成各种封闭图形。

让学生发现用的是同一根绳子,说明长度一定,即周长相等,但围成的图形有大有小,说明面积不同。得出结论: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同。

第二幕:一个图形周长是24cm,请你把它画一画,再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如图,可以发现这些图形的周长都相同,但围成的面积大小却不同。进一步可以发现,当围成的图形是正方形时,面积最大。从左列的长方形中看出,长与宽越相差大,面积越小,而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第三幕:用16个1cm2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算出它们的周长。拼成的正方形周长最小。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发现:小正方形接触(接拼)的部分越多,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通过上述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定论: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与宽相差越小,面积越大;面积一定时,围成的正方形周长最短。

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全程微缩化,节省时间,增强了效率。这样的疑难热点,可在每个年级的老师间进行征集和微课制作,进行观点分享,互通有无,为教研的深入和针对性提供了范例。

微系列。微课制作的流行,其中一方面得益于它的简单易操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随意性。如何以统整的眼光来对待微课制作,使微课制作成序列、成体系,也是微课介入校本研修的内容之一。有了这样的研究目标,我们的微课就不只是迎合教学比武,而是更广泛意义下的教学研究,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服务。教研团队从高处着眼,整体规划,注重选题的专题化和系列化,让微课的研究有可持续性,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确保内容的新颖和启发性,使其观看性强、应用性更强。

随着教研的深入,借助于课题的研究进行微课的系列课程开发,如HPM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我们可以制作系列微课,基于儿童视角解读人类发展史中的数学知识体系,演绎数学的历史和文化。把日常的知识和文化性的内容通过录制积累、存储起来,形成资源,作为校本材料,以供学习。微课完全可以弥补数学文化渗透零碎化、随意性的缺憾。数学文化史的积极意义,让学生更懂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而教师通过此系列内容的制作,其中材料的找寻、设计、开发、联结等工作,不仅是数学材料的累积,对于数学文化的体悟会更为深刻,可谓是相得益彰。

3. 析微察异――同伴互助,提升效度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对于微课的研究,也要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参与的热情和激情,在平等中开展对话,在自由的思想下开始创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研制一节微课,从选题到脚本撰写、录制等,需要个人创意和团队的力量。教师们在谈论时,年长的教师通常由此感叹“录制微课该是年轻人的事”。其实不然,处于各个年龄层的老师均可发挥各自的长处。微课要求在短时内运用最恰当的语言和方式把内容讲清楚、讲透,需要教师对于教材有着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团体各有所长,专业教师从教学角度进行把握,提高针对性和示范性,或从学生角度进行把控,提高趣味性和可学性;技术人员则从技术层面确保质量,保持画面清晰,简便易操作。在制作的过程中要相互学习,创新录制方式,发挥教研组团队的合力。

个性展示亮观点。课堂教学中,我们讲求同课异构,微课的教研,我们不妨也采用类似的方式。同一主题下的课例研究,在教研活动中同时呈现,扬长补短。教研活动时,就同一论点,呈报不同的微课,进行比较研究,深化认识,最终形成较为成功的微课案例。微课的教研,也是过程性的一种经历。教研组成员组成学习共同体,互联网的介入,自媒体的便捷易行,使个性化的内容被更多同行所见,使教师间的交流互动更为多元有效。

层次更高些的研究,则可以通过名师工作室,让教学骨干教师们从更专业的角度进行观点阐述。每一学期围绕着某一主题,一课一研究,一事一论点,从教材对比、教学方法商讨、数学观点阐述、难题解答、数学思想、文化史实等等,不拘形式,观点鲜明,认证充分,把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用个性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我的题目我做主。很多时候,课堂上的创意来自于学生,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令人称赞。有时不妨让这样的活动由学生自主参与。比如,就某种解题方法、学生的数学小发现、小实验等,如果录制成微课的形式,倒也别有趣味。有时教师的絮絮叨叨总也不能有效帮助一部分学生提高解题的精确度和完整性。让一些完成较好的同学,榜样示范,将某道题解答过程拍成视频,制成微课,便于其他学生自主学习,细致观察,最终掌握这类题的清晰解答步骤和思考方法。教学相长,将此类微课在教师教研中加以展示,教师间相互交流,分享教学思想,启发各自的教学,互助提升。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微课这种媒介在教师研修中使专业化的释疑得以显现,把个性化的思考进行展示,把隐性的内容显示出来,通过这样一种传播快捷并密植的方式加以呈现,增强研修趣味,拓展研修角度,提升研修效度。

4. 防微杜渐――自我反思,体现程度

微课的制作、开发和利用,对于个人而言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天下事,必做于细”,微课的盛行不能变成跟风,流行一阵便过去了。认得其好,便要全力以赴,深挖其中的优势,不能人云亦云。在制作后期,还需反复斟酌和修改,在不断反思中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行改进,不断提升制作品质。研精阐微,全面展示演变轨迹,探寻教学规律,让教学研究走向精细化。

精益求精。在日常教学中,一位教师很少有机会录下自己的课进行观摩研究,微课的简易性恰好弥补这些不足,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听课者,教学语言精炼与否、教学流程清晰与否,均可通过事先录制进行有效调整。教师还可以借鉴网络上优秀的微课制作手法,博采众长,在自我修正和改善中迅速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精打细算。录制微课的内容并非随心所欲,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教师要选择最适合讲解、最能帮助学生通过这样的媒介引入理解的内容进行。或重点,或难点,或疑点,或需要反复强化,或利于针对性学习,择其一点设计教学,无形中对教师提高了要求,加深对于教材知识的整体理解,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

精研细究。在短时间内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学节奏,快慢适当。要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应用,适得其中。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易于理解,教师知识讲解与总结的能力。对于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类隐性的知识,做到讲透、讲深,无疑提高了教师研究力,每一节微课都是自我成长的记录。

精耕细作。做微课,需要了解并掌握许多相关的软件,比如PPT、录屏、截屏、降噪等,更快促进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不要故步自封,要敢于尝鲜,跟上并赶超时代的步伐。在不断的尝试中拓展教学的视野,让教学因此变得丰富。微课,最终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追问、思考、发现、变革,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体现制作的水平和提高程度,在简单、有趣、好玩中享受成长。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研修势在必行。传统的教研有其优势所在,也应扬长避短,而微课的介入则改变部分烦琐冗繁的教研手法,突破一成不变的教研模式,以新媒体改革旧方式,合理定位,不可越位,造微入妙,见微知著,提升教研的品质。但无论手段如何,探究教研的实际、实效,实质,以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核心,始终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斯苗儿.基于教学设计,把微课融进日常课堂[G].小学数学教与学,2015(6).

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