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1
1.实施创新设计案例课堂讨论实践教学
作为教师,在结束艺术设计专业课基础理论部分的讲授后,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社会调查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上交调查报告。在结束社会调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逐一对自己的调查报告进行介绍,由其他学生发表意见、提出看法、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对理论、实践等环节进行总结与点评。显然,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能够有效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还能够从根本上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2.教学课程“特色化”
对于课程的安排,教师应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优化与整合。如图案课程与平面构成课程,这两者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可以将其整合为一门课,既避免了重复,也可以取长补短,同时还能缩短教学学时。另外,教师应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观念与方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出一些既具有时代精神也符合艺术设计发展规律的校本课程。
3.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作为21世纪的设计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团队意识、独特的艺术个性以及严明的纪律观念。只有在拥有突出业务能力的前提下培养自身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以及自觉接受现代社会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才能真正符合现代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其次,只有建立广泛、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灵敏的市场嗅觉,自身的才能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读懂市场、接近市场、把握市场,还应该引导学生对市场学、管理学、营销学等进行了解与学习,以此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与市场竞争中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二、结语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手机媒体 人际交往 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200-01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介’。”手机媒体的出现打破并重塑了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以前人们靠书信传递消息,每天定时写日记记录生活的点滴,习惯于与朋友见面交谈,闲坐喝茶,随着手机媒体的出现这些保持许久的习惯渐渐被打破,重新塑造。
一 生活习惯的改变
手机媒体是个性化信息的载体,它指的不仅仅是手机短信、语音通话,还包括手机上网后的一些有个性化的传播功能软件,如手机QQ、手机微博、手机微信、手机飞信等。手机媒体尚未出现时人们习惯每天记日记,若干年之后翻出来是一种回忆,日记不可能时刻都在写,一些转瞬即逝的事情根本无法记录。手机的出现使人们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日记模式,改为日志。手机媒体上传的内容如果选择点对面的传播模式,那么手机用户的所有好友会在同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你的最新状态、生活状况以及心情状态。
二 情感表达的改变
“网络沟通脱离了限定的场合,不用顾忌自己给对方留下的声音、表情、动作,对双方而言都更为轻松自在。”中国人情感的表达往往很含蓄,不像西方人那样对待情感直接明了,直面的表达感情在中国是很难见到的,手机媒体给受众提供了隐秘的空间,使人们可以非面对面的交流情感,转化成文字的感情往往比直面的情感表达更容易说出口。手机媒体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磨砂玻璃似的隔板,不会隔离声音却模糊了周围环境。人的感官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此消彼长,就如盲人的听觉往往比正常人强大,没有双手的人为了生存往往双脚的活动能力强于有双臂的人,与此相类似交往环境的模糊强化了感彩,通过手机媒体你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传播亲密感给他人既是通过言语直接地,也是通过诸如拥抱、目光接触、声调、抚摸、时间分享等行为,非直接地文字和语言有时很难准确的表达人们的情感。”
三 信息流动方向的改变
手机媒体不是一个单纯的点与点之间的传播途径,它也可以进行点对面的传播,手机媒体定向功能中的“向”指的是传播者赋予接受权限的一类人而不是指单一的接收者。“每个手机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手机发送或接收信息,不仅可以进行人际传播,还可以进行群体传播。”
四 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展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传播途径,已经逐步取代了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在笔者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的调查中显示,48.4%的学生主要通过手机与他人交往,35%的学生通过网络与他人交往,16.6%的学生通过面对面与他人交往。调查显示,53%的学生认为手机媒体拓展了他们的交友范围,11.3%的学生认为手机媒体缩小了他们的交友范围,35.7%的学生认为无差别或者感觉不到。通过调查报告显示,大二、大三是学生较为活跃的时期,他们的交友面较为广泛,与朋友交往较频繁,大一仍处于懵懂时期,主要生活还是适应大学的环境,交友范围多限制在宿舍和同班同系有接触的同学之间。
五 结束语
21世纪的科技进步神速,手机媒体作为新兴媒介也在不断的发展中,最近出现的手机微信、手机微博中的新的交友模式也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新渠道。手机媒体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但是无论手机媒体的作用有多大、影响范围有多广,它都只是一个工具、一个交往渠道,我们应该学会掌控这种工具而不是受它的控制、让它掌控我们的生活。由于科技还在不断地发展,手机也在不停地更新换代,新鲜事物不断出现,对于手机媒体的研究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郑彤彤.用户创新的网络效应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3)
[2]陈浩天.城镇化布局下的村际治理:论域潜变与构架前瞻[J].湖北社会科学,2014(3)
[3]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戴维・哈维“空间压缩思想”的当代阐释[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非专业素质;培育;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222-01
非专业素质指的是与职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相关度较低的其他素质,如非专业能力、非专业知识、身心素质等,包括个人品格、创新能力、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加强高职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培养,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力,已成为现阶段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农类企业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十项要求
1.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行为的自觉态度。责任心与能力无关,而是一种使命感,是决定人们行为取向和行为能力的关键因素。
2.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的集中体现。面对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技术及管理的要求和层次日益复杂,个人必须融入集体,形成合力,才能达到事业的高峰。
3.诚信:品格的核心是道德,道德的核心是诚信,中外用人单位几乎无一例外地把道德和诚信作为选择人才的核心标准。
4.坚韧和耐心:坚韧和耐心是考量一个人的意志力。只有在困难面前一直都保持坚韧和耐心,才会有不服输的精神,才能在工作中有钻劲。
5.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即是个人和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大学生只有善于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并且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才能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6.非专业知识:包括一般性社会知识、交往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科技知识、写作知识等,这些知识既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7.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善于与人交际,才能更有利于团队的协同工作。
8.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对问题处理的能力。
9.学习能力:科技迅猛发展使知识的递增速度越来越快、知识陈旧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要善于学习,善于捕捉新的信息,善于将新的知识迅速掌握并充分学会使用。
10.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
二、高职农类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没有落到实处。应该说,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意识到非专业素质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但从学校来看,从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到具体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个体测评等,都几乎无一例外地专注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把高职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以此来构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把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作为课余的补充,视高职学生人格、身心气质、人文素养等非专业素质为附随性、辅的东西,其基本认识是:非专业素质能用更好,非专业素质是对学生锦上添花的能力素质,而不是必备的职业素质。
2.在非专业素质培养中重外在技能训练,轻内涵品质培养。把与就业直接相关的素质放在首位,重职业现实生存、轻人生无限发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非专业素质课程被专业课程与技能训练课程大量挤压,课程设置有限,课时量严重不足,非专业素质培养很大程度上转借给团学活动,有调查报告表明高职学生:“学生文化素质的整体状况较差,如文学修养欠缺、知识面狭窄,历史知识较为贫乏,对哲学思想的接触认识很有限,艺术的修养爱好比较肤浅。”另一方面,从企业所反馈的高职学生特性来看,上手快、动手能力强、职业岗位前期能力突出,是他们的优势,但同时也呈现出人际沟通能力、创造性工作能力明显欠缺,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特点。
三、提高农类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措施
1.转变思想,树立“素质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提倡“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等全面素质。把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二者并重,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过分强调专业素质的“专业能力本位论”,让学生从人生意义、生存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防止把一切教育的目的都着眼于为谋取生存。
2.探索研究,摸索高职非专业素质培养切实可行的方法。除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来实施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培养外,还可以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岗位模拟、临场实践、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非专业素质理念的理解,进而把非专业素质培养变成日常中自觉自愿的行为。农类学生可以经常组织到农业企业参观、实习及劳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对“三农”的感情。
非专业素质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还需要不断地摸索探究,总结形成适合高职农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现。
参考文献
[1]吴蜀湘,任佳,就业维度的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09,(34).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4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二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整天在公司辛辛苦苦上班,天天面对的都是同一样事物,真的好无聊啊!好辛苦啊!在那时,我才真真正正的明白,原来父母在外打工挣钱真的很不容易!
二:人际关系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能看到自身的价值。人往往是很执着的,可是如果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么你一定会交得到很多朋友。对待朋友,切不可斤斤计较,不可强求对方付出与你对等的真情,要知道给予比获得更令人开心。不论做是事情,都必须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成功要有信心,要学会和周围的人沟通思想、关心别人、支持别人。打工的日子,有喜有忧,有欢乐,也有苦累,也许这就是打工生活的全部吧。我不知道多少打工的人有过这种感觉,但总的来说,这次的打工生活是我人生中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是值得回忆的。
三:管理者的管理
在公司里边,有很多的管理员,他们就如我们学校里边的领导和班级里面的班干部.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管理,就必须要有好的管理方法,就要以艺术性的管理方法去管理好你的员工,你的下属,你班级里的同学们!要想让他们服从你的管理.那么你对每个员工或每个同学,要用到不同的管理方法,意思就是说:在管理时,要因人而异!
四:自强自立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5
【活动理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普通高中生学习时间最长。调查发现78.3%的中国普通高中学生平时(不包括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在8小时以上。由此调查报告可以看出,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逐渐增多,而相应的,与老师打交道的时间也在增多,而且这种交流的内容往往局限在学业内容上,那么在这种特定内容的交流下,作为学生,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让师生交流更畅通,更全面地掌握学科知识呢?
【活动准备】班级人数双倍的A4纸
【活动目标】
1.认识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的区别,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学会使用双向沟通;
2.通过本次活动,能反思总结自己过去的交往方式,并有所改进。
【活动过程】
一、切蛋糕
1.师:在上次活动时,我们初步了解了人际交往的秘籍,这个秘籍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沟通。
2.师:请大家拿出第一张白纸,在纸上画一个蛋糕,任何样子都可以,一边画一边想象一下,这块蛋糕是你一天的24小时,蛋糕画好后,请大家思考一下,一天24小时你是如何分配的,请在蛋糕上切分。
学生在纸上开始画蛋糕,并认真切分。
3.师:现在大家都切分好了自己的蛋糕,那么在你的蛋糕中,最大的一块是什么内容呢?
学生们七嘴八舌,大多数都会说在学校或者是学习,这为本课的内容埋下了伏笔,引出师生交往的主题。
4.师:大部分同学的时间蛋糕最大的一块是在学校或者是学习,那么在学校或者学习的时候,我们必然会和一类人打交道,这就是我们的老师,在学校里我们和老师的相处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出示幻灯――小调查:你认为和你沟通最好的是:
A父母 B同学、朋友C老师 D其他人
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B。
师:既然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和同学朋友沟通得更好,那么我们来看看,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二、快译通
师:请每个同学在纸上悄悄写上一种自己常有的情绪,注意不要让别人看到,然后盖好,对你的同桌说“我现在满心想的都是我平时常有的情绪,现在,你猜猜看,那是一种什么情绪?”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发现,猜出别人的情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师:通过这个小活动我们可以发现,沟通其实是需要双方的努力的,和我们平时朝夕相处的同学尚且会出现这样的沟通问题,那么我们和老师相处时更会出现沟通不畅的现象,该如何改进才能让我们在与老师沟通时更顺畅呢?
三、撕纸
1.师: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第一张纸,听我的指令,闭上眼睛,不要发出声音,将手中的纸对折,再对折,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将左上角撕下来,睁眼,打开,和周围的同学比对一下。(与此同时,老师本人也开始按照指令撕纸)
学生打开,比对,发现什么形状都有,其中与老师手中的形状相似的并不是很多。学生开始议论纷纷。
师:我们会看到有很多的结果,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我发出同样的指令,大家撕出来的结果却会有这么多种呢?如果这是一堂数学课,撕纸就是一道题目,为什么你们和老师的答案不一样呢?
学生纷纷回答:因为他们闭着眼,因为不能发出声音,所以有疑问不能提问;老师讲解得不够仔细。
2.师:既然大家认为结果的不同是因为这些原因,那么我们再试一次,这次大家可以睁开眼,可以向我提问,下面请拿出第二张纸,开始。
重复上一次的程序,与上次不同的是,在整个撕纸的过程中,学生们睁开眼睛,并且在每一步骤都会有问题问,如何对折、旋转的方式等,展示结果,大多数都和老师的相同。
师:这次大家都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同学的都一样了,如果这是一条数学题,经过两次讲解解答,我们终于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那么请问各位找到什么诀窍没有呢?
学生们讨论总结出两次结果不同的原因在于沟通的形式,第一次因为只是老师单向的要求,第二次学生可以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明白老师的要求,并且也帮助老师明白学生哪些地方没有理解。
3.师总结:我们第一次的撕纸其实就是一个单向沟通的过程,只有我说,你们听,而第二次就改变了,变成了双向沟通,由于同学们的不断提问,所以让我明白我有哪些地方没有讲解清楚,从而促进我更加仔细地讲解,让我们大家的结果更趋于一致。其实,在我们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是一样的,老师的讲解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如果大家能够勇于提问,那么会让自己接受的知识更加的全面和完善,也能帮助老师认识到自己在传授知识时的不足。
任何人之间的交往都需要沟通,沟通是人们之间的桥梁。有一个外科手术,叫做“心脏搭桥”,就是在堵塞了血管的心脏上,再造一条新的流畅的脉络,让心脏能够流入充足的血液,我们借这个名称用一用,其实不仅可以在自己的心脏上搭桥,也需要在不同的心脏之间搭桥,以传达我们彼此间的感觉,让我们更好地沟通。
【活动分析】
本次活动“师生交往”是我校人际交往系列课程中的其中一课,学生在学校和老师的交往中往往容易产生误会,而这个误会往往是由单向沟通造成的,很多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采取的是沉默的方式,这个时候双向沟通的需求就产生了,但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并且接受这个概念,单纯的知识讲授是很难做到的,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在活动中领悟。
本次活动课主要由三个子活动组成:
“切蛋糕”活动是让学生在“切分时间蛋糕”的时候,能够清楚自己每天的时间分配,从而引出与教师交往的问题,这一活动在整个活动中起到一个引言的作用。
“快译通”活动旨在让学生体会到与人沟通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即使是与自己熟识的人,所以与老师沟通不良也很正常,关键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让对方明白自己。
“撕纸”活动是本次活动的主要部分,通过两次撕纸的不同对比,让学生能够亲身领悟到双向沟通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做到双向沟通。
其实在人际交往中,不管是与谁交往,都需要双向沟通,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双向沟通更多地体现在与教师交往上。在人际交往这一系列课程中,每一个小单元所体现出的交往方式并不局限在与特定对象的交往上,学生们在活动中体会,在实践中领悟,在生活中融会使用,达到了课堂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
【课后反思】
人际交往是每个人成长中必须学习的课程,在平时的个别咨询中,很多来访的学生都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而困惑,甚至有些厌学的案例最终的起因是学校人际交往不良,因此,在高一校本心理课程中,人际交往成为不可缺少的章节。本课是一节以师生交往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课,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慢慢领悟到双向沟通的重要性。但在几个活动环节中,有一个新的问题呈现出来,那就是当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开始指责对方,或者是将不成功的原因归结到别人,比如“快译通”环节中,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因为同桌不够细心,或者是同桌不明白自己的意图,所以导致沟通不顺;在“撕纸”环节也是如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将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归结于老师的讲解不清楚,对于自身原因不多做思考。
根据归因理论,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是一种自我防卫。但是过多的外归因容易降低个体努力的积极性,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过多的指责对方时,会难以看清自己的问题,导致在以后的交往中沿袭固有的模式,没有任何的改进。
这堂课中,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活动,领悟到双向沟通的重要,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合理归因,在人际交往系列课程之后及时进行合理归因的讨论,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成长中反省,也在反省中成长。
【点评】
在平时与学生交往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冲突或者问题都是由沟通不良引起的。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除了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吴杨老师的这节课,以师生交往技巧中的双向沟通为主要内容,整节课目标明确,导入自然,三个活动层层递进,主次分明,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领悟。在课堂上,我看到学生参与活动非常积极,对于活动结果认真思考,并且看到他们在经过老师的引导和自身的思考后,观念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当然,如果课堂的脉络能够更加清晰些,导入活动更加精炼些,主要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引导更加深入些,让学生对双向沟通的思考更加深刻,以便能将这一技巧应用到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那么,我想,这节课就会更具意义。
点评人:江群,江苏省南京市“陶老师”工作站玄武分站站长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 高尔夫运动 高职生 心理发展 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生心理发展特点
(1)高职生普遍缺乏自信心。高职学校学生在漫漫求学过程中长期处于被教师遗忘、让家长失望、被同伴忽略的境地,这使其在人格的发育过程中,曾经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被老师、同学或伙伴评价后,他们无法接受理想化的自我构想和现实的差距,造成青春期自我形象的困惑和迷惘。从而导致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不思进取、意志消沉、性格孤僻、习惯性退缩等自卑心理。
(2)缺乏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职高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障碍。高职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缺乏沟通技巧,在现实或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上的幼稚,被同伴不认同,导致使高职生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紧张、焦虑不安,而逃避人际交往和社会的活动。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与他人关系疏远、或者自尊心过强、过度防卫等社交恐惧症。
(3)不善个人情绪的管理。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时期,情绪体验上特别强烈和富有激情;对任何事都比较敏感,有时一旦情绪爆发,自己则难以控制,甚至表现为一定的盲目狂热和冲动。在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的矛盾时,认为只有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惟一正确和不可取代的。在对待学业生活中的挫折时,常常易走极端,固执己见,惟我独尊,给自己及他人带来伤害;凡事从自己的需要兴趣出发,不顾虑他人感受。
(4)自我认识偏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表现为思想上与行为上的盲目从众行为。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当今的人越来越依赖网络,尤其是高职生,在逐渐丧失自信心后,对自己产生怀疑,所以一味盲目的选择其他人的行为方式。“人云亦云”、“随大流”正是当代高职生的生活写照。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2 高尔夫运动的特点
高尔夫运动曾经是一项高雅的高消费运动。近年来,随着高尔夫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这项昔日的“贵族”运动项目,已经日益平民化和大众化,成为人们健身娱乐、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经常性体育活动。
高尔夫球员挑战自我的“刺激”运动。高尔夫的魅力就在于这种自我挑战的过程中。高尔夫运动就是一种集出错和避免出错于一身、挫折感与成就感交替出现、痛苦与快乐共同存在的运动。在运动中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信心。
高尔夫是一种“自寻烦恼、自找挫折、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运动。球员如何通过自省缓解比赛压力,是摆在高尔夫练习者面前的难题,也是球员最常遇到的心理矛盾。如何化解情绪矛盾、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同样是高尔夫运动躲不开的问题。
高尔夫运动与其他的体育运动不同,它是没有裁判员、没有教练员指导的运动项目,运动规则依靠参与者独自思考判断球各种打法,而场上的各种规则则依靠参与者的自律、诚实和信用遵守球场规则的。
3 高尔夫运动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增强自信心。高尔夫运动的共同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高尔夫运动是一种有反复、波浪式前进的体育项目,在运动过程中通过不断追求,不断进步,不断反思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在运动中为高职生提供了一个在平等、公正、规范的氛围里挑战别人、挑战自己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开阔视野、互助进步。久而久之,性格也受到磨练,培养自信心及良好个性。因而高球运动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自信心具有积极的意义。
(2)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有助于提高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是高职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走向职业的需要,是高职生适应社会能力的综合体现。高尔夫运动为高职生提供了一个最好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在这里结识追求进步、讲究礼仪、遵守规则的朋友,并与他们一起成长。高尔夫运动是一项很特别的体育运动,它规定了运动者在球场上的礼仪规范,如穿着不能随便,不能影响他人打球,注意互相礼让等,这些都是高尚品质的体现。高职生在这样的运动环境中体验竞争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提高了球员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或团体间的合作与交流。
(3)通过高尔夫运动,提高了高职生对自我情绪的管理能力。高尔夫运动中的角色,体现了个人在由运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地位有其权利、义务和相应的行为要求。从而通过运动角色的习得,体验出人生的主观努力是改变其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高尔夫运动具有一定的竞争性,球员可以在运动中体验情绪的变化,可以宣泄、抵消和对抗负性情绪,缓和青春期阶段学生情绪的不稳定现象,使学生面对各种事件时,心态更趋于平和。
(4)提高独立性。许多球类都要有两人以上才能打,但高球一个人就行,不需人陪,自由自在,独立面对各种困难,正确地判断、缜密地思考,从而得出解决方案。高尔夫球的魅力在于,世界上找不到两块同样的球场,面对不同的球场环境需要自己多思考多判断,摸索击球动作和球场果岭草坪状态,不断摸索不同环境下的打球方法。这对提高思维能力是比较好的锻炼方式。通过学习高尔夫运动的高职生独立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高尔夫运动开创了将礼仪纳入运动规则的先河,有助于学生诚信自律的的习惯的养成。因而其在运动前、运动中乃至整个环境中均时刻注重人的上述“诚信、礼仪、自律”三项品质的体现。从事高尔夫运动的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律能力都有所提高。
4 结论
高尔夫运动对于高职生心理发展进程的影响是多元化的。我们应正确认识高尔夫运动与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不能忽视高尔夫运动对促进高职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过滤、整合高尔夫运动中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与运动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晓钧.高尔夫心理学[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