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范文1

Zhao Yingzhen

(Xi'an Aeronaut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 710089,China)

摘要: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工科电子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首先探讨了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僵化、考核模式单一。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法: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更新实验内容、转变实验教学方式、改进实验考核方式。这些方法可为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Abstract: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ba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ecialized courses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electronic.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some key problems of current experiment teaching, such as teaching conceptions being backward, teaching content being old, teaching method being rigid, and assessment mode being single. Then some solutions were put forward: changing the idea of "more emphasis on theory than practice", renewing experimental content, chang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improving assessment mode. Those method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in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base.

关键词:实验教学 教学观念 考核模式

Key words: experiment teaching;teaching conception;assess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15-01

0引言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工科电子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内容较多、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所以应重视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的建设。

1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观念落后[1]教师总把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实验课课时太少,例如:“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理论课课时为42,而实验课课时仅为6个,高职院校的目的是培养可直接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靠实验实训教学。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从而培养学习兴趣,因此,在观念上应意识到实验课和理论课具有同等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陈旧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内容长期以来没什么更新,偏重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偏少,比如目前开设的实验有:集成门电路功能测试、触发器功能测试、集成数字计数器功能验证及简单应用、D/A和A/D转换等,这些验证性实验只是对理论的简单验证,无法激起学生兴趣。

1.3 教学方式僵化在教学方式上绝大多数老师采用传统的单项传输的模式教学,实验器材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实验步骤是已定的,学生只是机械的操作实验,如果学生做不出来,迫于时间限制,老师必须得帮助学生完成,长此以往,实验课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连基本的实验知识学生也学不到。

1.4 实验考核模式单一目前实验考核模式多数是根据实验报告给出成绩,而实验成绩在理论课的成绩总评中占的比例极小,因此,这种考核方式及无法激发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也无法合理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纠正“重理论,轻实践”的落后教育思想,真正把实验课从理论教学中脱离出来,建立其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独立的地位,提高实验课成绩所占比例,或者将实验课单设为一门与理论课配套的考查课[2]。

2.2 更新实验内容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实验内容既应包括一定量的验证性实验,还应包含适量的应用性实验,两者缺一不可。纯粹的验证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单纯的应用又增加了难度,可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把两种实验有机结合起来,既可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锻炼了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正是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

2.3 转变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以老师为主,课前实验老师把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写到黑板上,上课后再讲解详细过程,学生只是机械的完成任务而已,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开设实验课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有必要对实验教学方式作些调整,应以学生为主,老师只起到辅助作用,老师给出实验任务后,从器件的选择到实验的完成都由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老师只作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实验报告除包含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和结果外还应包括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和心得体会。

2.4 改进实验考核方式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制度,着重考察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范围以基本教学要求为准,实验总评成绩包括实验预习报告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应占成绩的较大比例)、实验报告成绩及实验考试成绩[3],重视学生做实验的过程及态度。通过对实验考核的划分,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无形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避免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具有鲜明实践性的实验教学,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参考,使该课程能更切实际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瑛.谈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教学.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J].2006,(5):17-18.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范文2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75-02

总理曾批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当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衡量高校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摆在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知名高校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高校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但整体水平较低,尤其是本科教育,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因此,力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越来越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验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教学必须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创新型人才除了应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外,还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电子电路的实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然而,目前的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使得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这显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对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增加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成绩在整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基础实验课的成绩占整门课成绩的比重较低,会使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实验课,认为只要理论课能过关,这门课基本上就能过关了,于是不重视实验课的课前预习和思考,实验过程不求甚解,不会做或做不下去就抄别的同学的实验数据,最后蒙混过关,实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把实验课成绩所占比重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能使学生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从而督促学生认真的完成实验。

二、精心设计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应分为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形式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由理论到创新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两者都不可缺。

1.重视验证性实验,增加学科前沿知识。验证性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和理论教学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如果连最基本的验证性实验都没有很好的完成,所谓创新就会变成不切实际的空谈。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熟悉了基本元器件的识别测量和电子电路连接的基本过程,仪表仪器的使用方法才能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智慧的火花,才能完成难度更大的综合设计项目。在教学中要重视验证性实验,同时增加一些代表本学科前沿领域或从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实验,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

2.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全面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综合设计性实验需要设计和调试的电路规模较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例如设计简单音频功率放大系统、简单的交通信号灯、简单数字频率计等综合设计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进行设计与安装调试。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形成自己的设计思想、构思设计总体方案,然后进行基本单元电路设计,选择合适的元器件,计算参数,设计原理图,最后进行安装和调试。实验整个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自己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综合设计性实验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很受学生喜欢,能使学生从应付实验变转为主动参与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充分发挥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1]。

3.增加集成电路应用实验。当今社会,集成制造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了体现这一科技发展新水平,并且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专业岗位要求,在实验的安排上,必须删除一些陈旧、单一,且与实际发展脱节的实验内容,将现代科技成果融合进实验内容中。体现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上,就是要增加集成电路应用实验,减少分立元件电路实验。如在做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时,可以将“串联直流稳压电源”、“OTL功率放大器”电路实验等以二极管、三极管分立元件为主组成的实验内容,代之以“集成稳压电路”、“集成功率放大器”等集成电路元件为主的实验内容。通过接触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学生拓宽了视野,有利于其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全面施行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实施方法的开放和实验场地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指设计课题的多样性,学生可自选课题或自命课题进行设计和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实施方法的开放是指实验中不强求教学进度和实施方法的一致性,而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场地的开放采用定时定向开放、定时开放和定向开放3种模式。定时定向开放是指为确保基本教学内容的有序实施,由教务部门统一计划定期向有关教学班开放;定时开放是指在计划时间外的空档时间对所有学员进行预约开放;定向开放是指实验室对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开放[2]。实行实验场地的开放充分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安排和支配时间。

1.实验指导改“细”为“粗”。以引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启发中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结合实验进行探讨,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各种问题,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

2.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开设实验专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验专题查阅资料、确定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电路装配、调试、数据测量和数据处理,最后写出有分析的实验报告,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3.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这里结合实际情况,列举我校一项典型的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它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提高创新能力,本科各年级均可申报。以四川大学为例,2015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共计约2000项左右,按项目级别来分,其中国家级项目100余项,省级项目200余项,校级重点项目200余项,校级一般项目400余项,校级项目900余项;按项目类别来分,其中创新训练项目1100余项,创业训练项目100余项,创业实践项目10项,科研训练计划项目800余项。所有立项项目涉及的学生人数多达数千人,他们都是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不仅如此,项目的涉及面也十分广泛,可谓包罗万象,以笔者所在的电子信息学院为例,如“基于2FSK调制的无线携能通信演示系统”,“WIFI智能LED一体化路灯”,“基于DMD的多元探测成像系统的设置”,“‘Myflycycle’――自行车电子手环感应锁”等,都是集多样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典型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相信学生不仅在综合实践能力上会获得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够借此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这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语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电子科学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电子技术实验的教学及实验场地软、硬件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我们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教学改革,使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回归其应有的地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其将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竞争大潮中能够成为弄潮儿。

参考文献:

[1]王庆,胡敏.对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3(2):83-86.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范文3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研究性教学;工程创新人才

大学是传授高深学问的地方,这种知识不应只是一般的学科知识或确定性知识,而是具有前沿性的创新知识。进入20世纪以后电子技术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电子技术的教学应该通过研究性教学启发带动学生掌握这种先进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在2011年编写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针对该教材我们开展了数字电子技术研究性教学的探索,注重电子技术实践性,跟踪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经过小班试点,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一、研究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若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不足就不能反映科学上的新进展,也会制约学生掌握最新知识和先进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可以将前沿科学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提出,且不像传统课程那样给出明确的结论。这样便于保证课程的前沿性和开放性。前沿性的课程内容既传播新知识和新方法,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自我效能感。当学生得知自己正在讨论学术前沿问题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研究兴趣,投入更多时间和热情,也更加渴望在这样的问题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反之,陈旧的课程内容会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拉低自我效能感和创新动机,学生们也会倾向于使用固有思路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当前,电子技术已经进入电子设计自动化时代,电子设计自动化(简称EDA)是现代数字电子技术最前沿的技术。它可以将几片到上千片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到一块芯片如FPGA芯片中,在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系统、机电一体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包括FPGA/CPLD开发技术、SOPC(片上可编程系统)及ASIC(专用集成电路)设计。

FPGA技术一个重要特点是技术更新快,从器件、软件到各种参考书籍,层出不穷。例如Altera公司的可编程逻辑芯片,两三年就会推出新一代芯片,在性能上或多或少有所改进。其集成开发环境几乎逐年更新。因此在教学中强调电子设计自动化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主线开展教学。通过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及硬件描述语言HDL简介、可编程逻辑器件结构、Verilog语言及可编程逻辑器件编程软件Quartus II的学习,学生可全面地掌握电子设计自动化的设计方法。Verilog语言学习采取先给出实例,再对实例中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说明的书写方式,保证了Verilog语言语法介绍的连续性。实例覆盖了中规模逻辑器件,包括:数据选择器、加法器、显示译码器、触发器、计数器和有限状态机。通过模仿这些实例可以快速地掌握逻辑电路的Verilog程序编写方法。

为了使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与国际接轨,首先我们与美国著名半导体公司ALTERA建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调查了美国、加拿大及英国的部分大学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及使用的EDA实验系统,这些学校包括美国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美国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of Michigan-Ann Arbor)、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英国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等,这些国际大学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都大量引入电子设计自动化相关的理论及实践课程,所使用的实验系统和我校相同为ALTERA公司的DE2开发平台。这为我们借鉴国际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参考国外大学,修改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电子设计自动化的重要性,通过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及硬件描述语言HDL简介、可编程逻辑器件、Verilog语言及可编程逻辑器件编程软件Quartus II的学习,学生可全面地掌握电子设计自动化的设计方法。通过国际化联合实验室的平台引入了美国工程类顶尖名校伊利诺伊—香槟分校、普渡大学、密西根大学的教学案例。同时邀请国际同类课程教授及FPGA设计名企资深工程师前来讲学培训,如2011年5月邀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负责人Sobelman教授及学生来访,观摩了本课程的教学,与Sobelman教授就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做了进一步的交流。Sobelman教授说,我们目前的教学内容与他们学校基本一致,使用的实验装置与美国高校基本相同。邀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电机研究所美国Accelight IC主设计师做了“全新40纳米Stratix IV及Cyclone IV介绍及其应用分析”的讲座。

二、研究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范文4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考试方式;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303-02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知到知的过程。用何种方式衡量教学质量的好坏,无疑――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和途径之一,而且考试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形式。张平慧等[1 ] 认为,高校考试必须打破单一考试模式的垄断局面, 应因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学制要求设立不同的考试形式。在考试形式上应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性考试与实践性考试相结合。我同意张平慧教授提出的上述观点,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设立不同的考试形式。现在就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对高职学生来说,运用何种考核方式,即考查学生理论知识,又考查学生实践技能水平,谈谈我的想法。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属于“理论与技能”类型,是大多数工科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都需要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学生反馈获悉,他们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困难,究其原因是课程概念多,电路复杂,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并且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多,这给理解和掌握电路原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为此,提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的改革。课程考试方式首先要根据课程特点出发,结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改变过去“一考定成败”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评分,使教学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1 改革前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方式存在问题

1)考核方式的单一性

以往电子技术基础考核以理论试卷考核为主,期末考试基本上是一张试卷“一锤定音”,考试方式基本上是闭卷形式,考核方法单一。这种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理论知识、技能能力、职业素质的综合评价;课堂学习的组织方式多为“满堂灌”老师讲为主,学生听、记笔记、做作业等单一模式,缺乏教学过程多样性例如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团队作品等,其结果是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考核内容的局限性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性强,以往电子技术基础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笔记、作业,理论考试多,技能测评少,没有根据课程特点,注重技能操作测试,不够重视技能训练,没能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结果是学生考前死记硬背,考试结束,意味着课程学习结束。既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

2 根据课程特点建立合适的考核模式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考核应根据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并重,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标准,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考核为主线的原则,摒弃单一理论知识考核方式,“一考定成败”的教学模式。为此,根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特点提出对此门课程考试方式改革,考核模式运用理论知识、技能操测评并重,同时注重过程考核,采用综合评价体系来考核学生更科学。具体考核方式如下。

1)建立电子技术基础试题库,完善理论测评依据

期末考核采取试卷考试方式,但与以往试卷考试方式有所不同,现在采取试题库。

与以往期末考试试卷由各自任课老师出试题卷,这种人工命题方式存在明显不足:(1)对于试题的难易程度、题量大小等方面难以控制;(2)命题老师容易根据个人的感觉和经验来确定题目,所命题目的层次水平因命题人而异;(3)不能实现教考分离,试题重复率较高;(4)试题没有经过分析测试,缺乏科学性,考试结果很难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学习能力情况,当然也很难通过考试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客观的评价; (5)试题保密性难以保证。

建立试题库可以避免上述情况,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生一方面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具有指导性的自学,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章节进行练习。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线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交流。建立课程题库对课程出卷方式进行改革,实现教考分离,可以更科学、合理、客观地对教与学双方的成绩进行评估;建立课程题库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方向性;建立课程试题库极大地方便了实现计算机对考试试卷随机生成,提高了试卷的保密程度,充分体现出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完善理论测评依据。

2)加强技能操作,完善实践技能测评依据

从平时教学得知,有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理论知识考核优秀,但技能操作水平较差。如果采用以往一张试卷“一锤定音”,考试方式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显然是很不科学的。以此,制定完善实践技能测评依据是很有必要的。

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技能项目多,比如放大电路应用设计、直流稳压电路设计、低频信号发生器设计、电压表电路设计、电子门铃电路设计、报警器电路设计等等,这些有趣的课题。要求学生以三人为一小组,团队合作要完成一个电子产品制作作品,学生选好感的项目,查阅技术资料,确定电路设计方案,完善方案论证、焊接电路、调试电路、演示作品成果、撰写设计报告等环节,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操作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实践技能考核提倡“学做一体”模式,它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培训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同时考察学生实践技能能力,因此实践技能测评考核对学生很重要。

3)注重过程考核,完善课程综合评价体系

改变过去“一考定成败”的教学模式,注重过程考核。对任何课程学习都应该有循序渐进、积累的过程,为了提高学习质量,注重平时成绩考核,推行课程平时考核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即平时作业、考勤、课堂纪律、发言等成绩占30%,这种做法避免了由一张期末考试卷来考核学生课程成绩的弊端,激励了平时学习的自觉性,将功夫用在平时,而不是期末考突击,死记硬背,有利于学风建设。 期末试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实践技能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考查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改革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考核方法,构建具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特点的教学考核方法――试题库考试、实践技能操作考核,同时结合过程考核的教学模式相配套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范文5

关键词:数字电视网络;广播型网络教育;现代远程教育

收稿日期:2006―08―25

项目来源:广西师范学院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经费资助:基于数字电视网络的广西网络教育平台研究。

作者简介:李珏(1967-),女,汉族,桂林市人,广西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国家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放在农村,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从而使1.6亿中小学生受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智力贡献。

一、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三种模式

模式一是教学光盘播放点:配备34寸彩色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成套教学光盘。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配备对象主要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确需保留的教学点,平均每点投资概算3000元。目前,人教社研制完成了小学各学科1~5年级教学光盘,共2000多个学时。这批教学光盘已经发至中西部地区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0多个县,共计1100万片。①

模式二是卫星教学收视点: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1~6年级所需要的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地接收优质教育资源,并同时还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配备对象为乡中心小学和村完小。每点投资概算1.6万元。

模式三是计算机教室:配备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其特点是除具备模式二全部功能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配备对象为农村初中。平均每点概算15万元。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自实施以来,我国各地已经建成7.8万余个教学光盘播放点,5.37余万个卫星教学接收站点和7504个计算机教室;2007年,计划建成11万余个教学光盘播放点,38.4万余个卫星教学接收点和3.75万余个计算机教室。①

二、广西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着力于教育质量和效益提高,与农村各类教育发展规划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与教师继续教育和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与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与教师继续教育和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围绕让优质教育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这一应用目标,广西从2003年开始计划用五年时间在1.5万所农村小学初步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并为2000多所农村初中配备计算机教室。而截止到2005年底,广西已经有59个县(区)的7100所学校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部完工,建设教学光盘播放点4013个,卫星教学收视点2369个,有452间计算机教室。②

与此同时,从2001年起,广西启动“校校通”工程③,计划用5~10年时间,使全自治区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师生能够与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具体实施包括三个阶段:2001年~2003年,城市的中小学和县城的中学将全部能够联通互联网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50%的县以下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站,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获取教育资源,有条件的城市高中和县高中将建有校园网。到2005年。县城小学,其他县以下中学全部能够联通互联网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乡镇中心小学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站,50%的城市中小学和县中学将建有校园网,建立以普通示范高中为主的多个教学资源基地。到2010年,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联通互联网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自治区级教育资源库。

三、基于数字电视网络、广播型网格教育的广西网络教育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实施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初步完成了天、地网合一的工程,完成了教育科研网的扩容建设,并且在西部地区实施了以卫星广播为主的教育手段。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适应学校和各类最终用户的要求;优质教育资源存在着结构性短缺,标准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限制了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息孤岛";东西部发展仍然存在明显差距;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等方面。笔者认为建立基于数字电视网络的广西网络教育平台,是遏制“信息孤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因为一方面,目前电视在家庭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126%,而电脑在家庭中的普及率仅为60%。这就意味着对广大农村中小学,用电视这一媒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成本底、普及速度更快,实现的可能性更大。在普通电视的基础上增加机顶盒就可以实现数字电视的传输、播放功能,只要有足够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就完全可能。另一方面,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为领导的中国工程院物理研究所的理论小组目前在网格教育方面做了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在理论、模型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他结合当今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播电视数字化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提出了采用大规模并播并存技术、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建立广播型网格教育系统的新概念。

参照李幼平院士建立的教育网格的模型,可以构建基于数字电视网络的大规模的教育平台的设想,其结构是按规模并行原则运作:

课程:可以容纳1000门以上的课程同时运作,每门课程按100学时估算。每学时又拥有30-50MB的信息规模,足以包容各种文、声、图、画和必要的视频。

空间规模:服务于整个广西甚至国内更多地方,包括网络条件好的城市(采用有线电视传输网络),也包括目前尚未通达有线电视与互联网的边远山村。(采用数字卫星电视传输网络)。

学生:学生数目没有上限,可以多到几万人,几十万人甚至上千万人,都不必增加基础设施的国家投资。

如此大规模的效果,是通过许多独立、并行的运作来实现的,1000门课程,每门课程都拥有直通家庭的24小时独立子信道。什么时候把什么内容传送给家庭,完全由课程自身决定,与平台无关。不同家庭的接入方式也是不同的,县市可以通过CATV(有线电视)或宽带局域接入,乡村可以通过“村村通"接入。至于每个学生学习时间、学习方式更是可以独立选择的。程度差的学生可以用较慢的速度,边问边学,接受课件超链接的细致辅导功能;程度好的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学业,并阅读附加参考读物。总之,不同的课程、地域和学生,独立并行,互不妨碍,用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去享用这个数字教育平台的服务。

2004年6月,清华大学力合公司通过卫星进行码分并播定比实验。④ 实验只利用DMB-S数十Mbps转发能力中的0.5Mbps,把0.5Mbps再划分为16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32kbps。每一个子信道分工传输一种文化传媒(一种报纸,一个网站或一门课件),看每24小时能把多少字节的文化内容无差错地送到全国各地。实验表明:在三遍以上重复广播条件下,每个子信道每天都能把超过100MB的多媒体内容无差错镜像落地。根据定比上推(scaling up)得知,每一个卫星转发器每天有能力把总数达100GB以上的文化内容无差错在全国镜像落地。

西南科技大学和绵阳九洲公司也在2004年度内完成了大规模码分并播研究的地面实验工作,证明用一种被称为“统一内容定位”(UCL)代码,可以有条不紊地把数千传媒整合在一个DMB载频上,地面用户可以用UCL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数量任意的部分传媒下载镜像。

这些信息表明:只要把当今的视频内容改为符合多媒体格式的报刊、网站内容,就可以克服数字鸿沟,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变成“报刊网站村村通”。数字电视也有播放广播的功能,而且国家也正在有计划、分阶段的推进数字电视的普及,数字电视网络平台的建设将进一步为广西农村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服务。

注释:

①祥鸿,运岳.切实做好远程教育教学光盘 让广大农村中小学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人民教育出版社,省略.

②广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惠及边远农村,gx.省略,2005-12-14.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范文6

【关键词】电吸附;氯离子;去除率

1.实验概况

本实验研究的是电吸附技术去除水中氯离子的可行性,实验用水主要采用河北省某处理厂再生回用生物处理后的出水,其主要水质指标如下:

2.静态实验步骤与实验分析

2.1实验装置

首先进行静态吸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2-1所示。反应容器为1000ml的烧杯,正负电极分别由两块石墨电极(100mm*50mm*5mm)组成,正负极上所施加电压通过一直流电源来控制。吸附在恒温磁力搅拌下进行,并维持反应温度为(20土0.5)℃。

2.2实验流程

将含氯废水放在电吸附实验装置里,将电极置于反应器中,开启电源,使用搅拌器匀速缓慢搅拌含氯废水,整个实验过程是在恒温下进行,电场作用下,水中带正电荷的离子会向阴极迁移,被电极吸附,水中带负电荷的离子会向阳极迁移,被该电极吸附,都储存于电极表面形成的双电层中;随着离子的富集,水中的氯离子浓度会逐渐降低。

实验每隔5min取水样测氯离子的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反复测定氯离子浓度,直到浓度不变化,吸附达到饱和状态。关掉电源进行脱附。实验结果都是在平行实验下得到。

2.3 时间对吸附与脱附效果的影响

实验时,将浓度为412mg/l的原水注入电吸附反应器,然后开启电源,不断改变吸附时间,按图 2-1重复进行吸附,观察出水氯离子浓度变化,结果可以看出,出水氯离子浓度在吸附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当接通电源,电极两端加上电压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溶液中氯离子浓度逐渐降低,出水浓度开始下降,15min 后浓度降到205mg/l,趋于平缓,且与20min时剩余氯离子浓度相差不大,而15min时氯离子浓度与25min时的基本相同,这说明当吸附时间为15min时,吸附基本已达到饱和,即便再延长处理时间,溶液中的剩余氯离子浓度基本不发生变化,故将吸附时间定为15min。证明了电吸附法去除水中氯离子的可行性。

随着运行时间延长,实验中将吸附30min时作为脱附的起点,此时实验进入脱附阶段,关闭电源,将正负极短接,仍然选择每隔5min取水样测定氯离子的浓度。根据实验的数据可知,氯离子浓度开始上升,实验进行60min后,氯离子浓度在上升到高峰值410mg/l,此时氯离子浓度基本与原水中氯离子浓度一样,脱附结束。

2.4电压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在吸附时间为15min,进水氯离子浓度为412mg/l,改变加在工作电极上的电压,分别为1V、3V、5V、7V、10V,按图 2-1重复进行吸附实验,测定浓度。当初始浓度为412mg/l、极板间距1.5cm时,调节电压为1V、3V、5V、7V和10V时,分别进行吸附实验。得出水氯离子浓度逐渐降低。随着电压的增加则去除效率增高,因为随着电压的增大,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增大,电荷与离子之间静电引力增强,导致离子在双电层处发生富集效果越明显,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越大。虽然电压越大,去除率越好,但是应考虑经济方面的问题,另外,通过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当电压过高(>7V)时可以观察到石墨板壁有小气泡产生,这表明水的电解反应,同时伴随着电压的升高,电极出现溶解现象。所以本实验将工作电压控制在7V以下。

2.5 极板间距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在工作电压为5V,吸附时间为15min,进水氯离子浓度为412mg/l,改变工作电极极板间距,分别进行实验。间距为0.5cm、1.0cm、1.5cm、2cm、2.5cm时按图2-1重复进行吸附实验,测定出水氯离子浓度。结果表明电极间距越小,氯离子去除率越高,最高去除效率是为51.21%。这是因为随着电极间距越小,在相同的电压下产生的双电层就比较厚,吸附容量因而得到提高,电极间距越小,电极间氯离子扩散距离缩短,且湍流度增大,氯离子到达双电层并被其吸附的时间就越短。

2.6进水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根据水厂长期监测的水质指标中,有时氯离子浓度高达677 mg/l,本实验采用分析纯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接近原水浓度的溶液作为模拟水样。考察不同进水氯离子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分别是350mg/l、400mg/l、450mg/l、500mg/l、600mg/l、650mg/l、700mg/l针对这七种浓度的溶液分别按图 2-1重复进行吸附实验,测定浓度,得出氯离子浓度变化的规律。

结果表明进水氯离子浓度越低,出水水质越好。350mg/l进水浓度时,处理率可达到54.1%,随着浓度的升高,处理率逐渐下降。针对进水氯离子浓度较大的情况,要提高处理率,达到要求就需要在实验中增加电极的对数,本实验在图2-1的实验装置中,又增加了一对同样的电极,通过测定氯离子的浓度,效果有所改观。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如果为了提高出水水质,需要采用电吸附模块串联来提高处理效率,保证出水水质。

将配置的模拟水样和实际水样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将得到结果进行比较,如图2-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条件相同时,模拟水样的除去率要高于实际水样。本课题没有对其他离子的去除率进行实验研究。因为电吸附吸附离子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离子的电荷,一般情况下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则离子向电极内部的迁移力越大,则吸附的离子越多;二是离子的体积大小,离子体积越大,则进入电极孔道难度就越大,同时在电极孔道内时,相同的双电层表面积上,由于离子体积越大则能够容纳的离子数量越少。研究表明,阳离子去除率的顺序:Mg2+>Ca2+>Na+,是由于离子电荷造成的,且Mg2+体积小于 >Ca2+,同时在水溶液中Na+含量较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在水溶液中碱金属类的离子会形成溶剂化壳,使得水合Na+的半径较大,不易吸附。阴离子去除率的顺序:CI->SO2-4>HCO-3>NO-3,由于SO2-4,HCO-3,NO-3离子体积较大,进入电极内部难度大,同时,在相同的双电层表面积上,容纳的离子数量相应的较小。

2.7结论

(1)时间是影响吸附和脱附的主要因素,当吸附时间为15min时,吸附基本已达到平衡,即便再延长处理时间,溶液中的剩余氯离子浓度基本不发生变化。

(2)给极板施加不同的电压对电吸附的处理效果影响很大。电吸附量与电压存在一定的关系,电压越大,水中氯离子的吸附率越大,水处理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