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确定位置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098-02
一、背景导读
《确定位置》是义务教育课标本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会运用前、后、左、右、上、下、第几、东、南、西、北等一维空间的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维空间的确定,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在本节课中,笔者根据教学目标调整了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教室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学生更感兴趣,学习更加投入。在实际情境中,学生用数对的方法表示位置过渡到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在这个环节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一个具体的情境(淘气班的座位图)抽象为方格图,让学生更能直观理解和接受。最后选取生活中几个运用数对知识的例子,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很高兴和大家一道学习数学!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和我交朋友吗?在班里,你有好朋友吗?(学生踊跃举手)请把他的名字告诉我,我来猜他的位置。
生:我的好朋友是XXX。(师随意指认几位同学,都不对)
师:哎呀!老师猜了几次都没有猜对,你能提示一下吗?
生:他在第3组。
师:你说的第3组是从老师的左边还是右边数起呢?
生:我是从我的左边、老师的右边数起的。
师:如果把从同学们左边起的第一列定为第一组,第二列定为第二组,其他依次为第三、第四、第五……第八组,那你再说说他在第几组,好吗?
生:他在第5组。
师:(根据学生目光有意错指)是他吗?(生摇了摇头)他吗?(生还是摇头)
师:(故作懊恼地)老师还是猜不到,你能再给一点提示吗?
生:他在第5组的第4个。
师(故意走到竖条的队尾):是这一位同学吗?
生:不是。
师:他不正是第5组第4个吗?
生:是从前往后数第4个。
师:那就一定是他了!(全班同学点了点头)
师:看来,要想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他在第几组,还需要知道他在第几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反思]
教师巧妙地利用“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和我交朋友吗?”“在班里,你的好朋友是谁?”“告诉他的名字,我来猜他的位置!”这些贴近学生实际、亲切自然的话语以及猜朋友的活动,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激发了学生兴趣。看似随意地交流,实则为师生开展学习搭建了一个平台,是推进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不经意间向学生渗透着坐标系的思想: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观察的顺序或方向。
[片断二]合作交流,探究新方法
师:有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你的好朋友?
生:我的好朋友是王馨悦,她在第3组的第5个。
师:好!请这位同学站起来,好吗?(师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认识你很高兴,老师希望也能和你成为朋友!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在白纸上表示出她在教室的位置吗?(学生自主尝试,师巡视后,组织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展示给同学们看看?
生:我是用文字表示的:王馨悦位于教室的第3组第5个。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生:老师,我是用图来表示的(如图1),我用一个“X”代表一个人,我们班有8组同学,就画了8条“X”,按照我们刚才确定的顺序,王馨悦在第3组第5个的位置,将第3组第5个“X”换成“”,“”代表的人就是王馨悦。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特别直观,而且特别说明他是按我们刚才的顺序确定王馨悦的位置,这样一眼就能看清楚王馨悦坐在哪里了。你们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老师,我是用画格子的方法表示的(如图2)。我用竖行的格子表示组数,用横行的格子代表在第几排。王馨悦在第3组第5个,就在第3列第5行方格内打了一个点,表示她就坐在这里。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介绍了自己的方法,你更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喜欢图表的方法,因为用图表表示非常直观。
生:我喜欢文字表示的方法,因为用文字简单、快捷。
生:我也喜欢图表的方法,不过我喜欢的理由和X X X同学不同,我觉得用图表表示不仅能知道某个同学坐在哪儿,还能知道教室里有多少同学,其他同学又是怎样分布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上面几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但是大家能不能用我们数学的方式来表示位置呢?
生:可以用数来表示。
师:好,把你的想法写在黑板上吧!
(生写出了3.5,其他学生受到了启发,纷纷写出:3/5 5、3等表示方法)
师:正如同学们写的那样,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一对数表示某个点在平面上的位置。一般把表示第几组的数写在前面,把表示第几个的数写在后面,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将这两个数括起来,这种表示方法就是我们数学中的“数对”。如王馨悦在教室的第3组第5个,用数对表示就是(3,5)。(师板书)
师:跟其他方法相比,用数对的方法表示位置有什么特点呢?
生:用数对的方法表示位置,很有数学味!
生:它很简捷明了。
……
[反思]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方法也就各种各样。在这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班上某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有的用文字、有的用图形、有的用符号、有的用数对……通过交流讨论,认为采用数对的方法表示某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更简捷,更有数学味。这一过程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多样化到策略化的过程,也是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学习过程。
[片断三]巩固提高,应用新知识
(CAI课件呈现情境)
师:同学们真棒!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新座位。老师这里有一幅淘气班上的座位图,你能从图中找到淘气并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吗?
生:淘气的位置是(6,4)。(师板书)
师:你是从哪边数起的呢?
生:从左往右数。
师:对,我们通常是按照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笑笑呢?
生:是(2,1)。(师板书)
师:我们把从左往右每一组用一条竖线表示,把从前往后数的每排用横线表示,那么竖线和横线相交的点就是每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得到这样一幅方格图(CAI课件闪烁,将班级座位图抽象成方格图),你能用数对的方法表示淘气的位置吗?(请学生在电脑上找一找)
师:你是怎样找的呢?
生:我先找从左往右的第6条线,再在这条线上从下往上数到第4条线,这两条线的交点就是淘气的位置。
师:笑笑呢?
生:我先找从下往上数的第1条横线,再找从左往右数的第2条竖线,这两条线的交点就是笑笑的位置。(生边说师边演示)
[反思]
从生活实际到数学世界,由座位图变成方格图,将教室里的一个个人变成平面上的一个个点,学生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个转变,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感受点在坐标系的意义和表示方法,学生在操作中掌握了运用二维空间来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方法。
[片断四]拓展延伸,开阔新视野
师:数对的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老师这里收集了几个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好。(课件演示)
1.在武汉市市政地图中找黄鹤楼的位置。(出示黄鹤楼的图片)
师:这是一张武汉市城区地图,你能根据黄鹤楼图片上的数对(,)很快找到黄鹤楼的位置吗?(分析数对中字母和数字的意义,再引导学生找到黄鹤楼的位置)
2.在中国地图中确定北京的位置。(出示中国地图)
师:同学们注意看,在地图上有许多竖线和横线。我们把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做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叫做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准确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如北京在北纬40°,东经116°,根据这两条线准确地确定北京的位置。(电脑演示北京位置的确定)
3.神舟六号回收。
师:同学们,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已经成功返回,你们知道它返回时降落在哪里吗?
生:降落在内蒙古的四王子旗草原上。
师:对。我们知道草原那么辽阔,飞船返回是在凌晨,天还很黑。可是地面搜寻人员是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而又准确地找到它呢?(学生也感到纳闷)
生:运用全球定位仪可以很快找到。
师:对,我们很多同学可能听说过全球定位系统,它就是运用卫星等探测手段探测到物体的位置后,用数对的方法来表示。这样就能准确地找到目标。其实,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应用,我们将在今后进一步学习。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谢谢同学们,再见!
[反思]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范文2
一、教师的放手让学生有了创造的机会
【课堂回放1】
师:经过海事巡逻飞机的勘测,发现事发地的位置在这儿。如果我们以中国护卫舰为观测点的话,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事发地的位置吗?
生1:事发地在中国护卫舰的东北方向。
生2:东北方向是个很大的区域,我们不能精确地确定事发地到底在哪里。
师:光说一个东北方向,不能准确地确定事发地的位置,那么要精确地描述这个位置,需要说清什么呢?小组里交流一下,可以借助探究纸量量算算。
小组合作画图、量角、标数据。
邀请两位学生代表上台解释他们小组的想法。
汇报1: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我们首先把事发地和中国护卫舰两个点连起来,量出长度是3厘米,根据比例尺知道他们的距离是3000千米,然后我们还量出了这条线和正北方向这条线之间的夹角是30度。
汇报2:我们组的想法和刚才那组的基本相同,我们也是先连线再量角度和距离,只是我们量出的是这条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60度,是从正东向北偏60度。
师:这两组同学的操作有相同也有不同,谁来比较一下?
生3:他们量出距离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角度不同,第一组量出的是正北偏东30度,而第二组量出的是正东偏北60度。
师电脑演示帮助学生理解:30度是与正北的夹角,60度是与正东的夹角。
【听课随想】
妙!这里三个学生的回答有个性、有比较,又有沟通和联系,学生的回答基本提炼出了要精确确定位置的要素――“方向”和“距离”,对于“方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会有两种不同的描述方法。
这里,学生首先用原有知识说明事发地的位置“事发地在中国护卫舰的东北方向”;然后猜测“护卫舰的船只能很快找到事发地的位置吗”,从而引发冲突“为什么根据这样的描述去找没有立刻找到”。学生直观认识到:东北方向是一个很大的区域,用它来描述一个点不精确。那还需要说清什么?这是个关键问题。是教师带领学生去发现还是让学生去自主探索?显然,黄老师采用的是后者,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图、测量、讨论、交流……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全身心投入,思维高度集中,创造力充分发挥,个性完全张扬。
学习与发展是一种个体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数学课中教师过多的引导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潜力是无可限量的,只有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如驰骋在草原上的野马一样自由,只要能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他们一定能带给你惊喜。正如李吉林老师说:“有人说,某老师把学生教‘活’了,某老师把学生教‘呆’了,实际上这个‘活’与‘呆’,与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思维空间的‘宽’与‘窄’是密切相关的。这就像雏鹰飞翔,也许眼下飞得不那么高,但是飞翔的空间却是广阔无垠的蓝天,于是就有了长大后的雄鹰翱翔天际的坚硬的翅膀。”
二、适时的反思让学生有了理解的提升
【课堂回放2】
在师生共同总结出精确确定位置的要素“方向(角度)、距离”后,教师这样反问,以引发学生的反思。
师:同学们,方向(角度)和距离都很重要对吗,(配合手势)如果只有方向,确定的是什么?如果知道了方向(角度),确定的又是什么?
学生稍作思考和讨论,有一位女生自信地站起来说:如果只是知道方向,那确定的是一个区域就是一个面;如果再确定角度,那就知道了物体所在的一条线;只有确定了方向(角度)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也就是一个点。
师:同学们能理解她所说的“面、线、点”吗?结合图来想想有道理吗……
教师稍后对齐“方向(角度)、距离”板书:
方向(角度)、距离
面、 线、 点
【听课随想】
这是个聪明的女孩,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回答,是师生适时的反思,才有了这样的精彩!
对于平面空间中一个点的位置确定,虽没有在三维空间中那么复杂,但它所涉及的因素也很多: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于位置关系的描述,只有区域之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大区域),位置关系不很精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是区域,而且要能在这样一个区域中准确地确定这个点。在前面的一个环节中,学生通过画、量、议、练,已经体会到怎样才能精确地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学生形成的空间观念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通过两个例子,学生概括出了精确确定位置的要素是“方向(角度)、距离”。 这时老师的追问,引领着学生进行反思并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向理性的思考。他们不但体会到这几个要素的重要性,而且又概括出“面”“线”“点”,确定物体的位置先要找到所在的区域,也就是一个“面”,然后找到一条“线”,最后才能确定那个“点”。这里的“具体―半抽象―抽象”,才真正完成了空间观念的形成,这是本节课教学的本质。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能够初步用批判的、审慎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的思辨能力逐步增强,初步具备了培养反思能力的基础,因而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养成反思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是方法提炼的灵魂,是思想形成的雏形,是形成数学思想的有力支撑。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反思中成长起来的。
三、合理的变式让学生有了思维的深入
让我们来看巩固练习部分的几个课堂片段,整个巩固练习就是串联在绿叶岛探险之中。
【课堂片段1】
在描述白云塔的位置时,需要测量角度,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演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方法后,教师有意让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学生说道:“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南北线重合。”
【课堂片段2】
骆驼峰的位置是在南偏西30度方向9千米处。但图中给出的是另一个60度的角。在这里学生一定会有两个答案:30度?60度?到底是多少呢,引发学生辩解。
【课堂片段3】
在寻找神秘山洞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描述“山洞在营地的北偏西40°方向9千米处”,对1号、2号、3号这三个可疑点进行快速判断,然后指名分析判断的根据,最后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验证。
【听课随想】
确定位置的几个要素中关于角度的确定,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难的,判断时到底以哪个方向作为起始边,南北线?东西线?在黄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一方面,黄老师是通过对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等四个方位词的理解,突出以南北为基准;另一方面,黄老师通过练习中一系列的反例、变式来帮助突破这个难点。如探险情境中骆驼峰的图示出现的是西南区域中的一个点与正西方向之间的夹角60°,让学生描述这个点的位置,结果很多学生都得出了“南偏西60°”的答案,最后通过交流、争论,学生明确“南偏西”应该以南北线为基准,也就是以正南线为起始边的角才是我们所要描述的角度。再如以白云塔的位置描述山洞的位置都是通过自己的操作,进一步认识到看角度的时候应该以南北为基准。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范文3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用数对确定位置》,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用上、下、左、右、前、后确定位置,三年级学习了用东、西、南、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列与行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并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继而为沟通位置与方向的联系以及第三学段“图形与坐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观察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引出了行、列的概念。
2通过谈话交流,学会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3利用多媒体,结合具体情境
,体验用数对确定物置的必要性。
4通过运用数对确定位置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是: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将用“行、列”来表示提升为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这样的目标设计,使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发展各种能力。
二、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基于此,在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展开学习。
三、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利用多媒体的电子白板互动和实物展示平台:创设情境、观察发现;合作交流、探究体验;讲练结合、应用拓展。精心组织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数学活动中。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发展规律,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观察发现
通过多媒体展示旅游照片,学生在找老师的过程讨论确定基本位置的描述方式“横、坚、交叉”。通过对班中要表扬的两名同学模糊的位置,引发学生思索。
(二)
合作交流,探究体验
1、认识“列”与“行”
通过上小节疑问,引出无法确定位置的原因,既要确定列,也要确定行。进一步讲解列与行。
接着通过游戏环节,听口令做动作,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掌握行与列。
2、探究并理解“数对”的含义
通过游戏,说同学位置,看谁记录快而准确的环节提出能不能想办法让记录变得更清楚更简单的思考。
教师在点评鼓励之后引出数对的概念。
通过练习谁能用“数对”来表示下自己的位置?后提问:用数对表示位置需要几个数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这一环节是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主要通过多媒体、黑板、学生自身利用游戏的行式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在新奇的游戏世界中做到了乐中学,乐中思,乐中用。通过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积累了基本的活动经验,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本环节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示还原环境,实物展示台的展示达到互动,交流,探索,巩固提高。此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直观、立体、新奇、高效等特点。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最后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相互提醒和分享中,进一步明确本课知识重点难点,掌握解决问题方法措施,把新知识建构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课堂细节的处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谢谢大家!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有效唤醒;主动迁移;反思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84-1一、有效唤醒,对接经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基础之上的,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数学活动经验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但又高于生活经验,数学要做的,就是唤醒原有经验,“再生”出新经验,使“原生态经验”更趋向于完善和合理。
案例《确定位置》教学片段:
课始,教师先出示一排小动物图,并提问:小兔排在第几?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小兔排在第2。接着出示例题图:
学生观察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结果:
生1:第1排第2个。
生2:第1排第4个。
生3:第4排第2个。
生4:第4排第4个。
在出现多种答案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明确了要想准确说出动物的位置,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时,适时出示了小猴的话:我在第1排第1个。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确定了第几排是从前往后数的,而第几个是从左往右数的。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地观察、操作、判断、交流,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知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一维的“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已经存在,“排队数数”也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关注到了这一点,并有意识地把例题分为两个层次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一是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旧知,在一维图中明确“位置”;二是完整出示例题图,学生发现仅用一个“第几”无法确定动物的位置,需要两个第几。这样的描述不仅准确说出了物体的位置,还为以后“数对”的学习做了一个铺垫。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准确找到了学生新知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加工,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经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问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头脑中准确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知,激活和提取相关的活动经验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实现生活经验和新知识的完美“对接”,从而积累并形成新的活动经验。
二、主动迁移,重建经验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强迁移,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实现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做到深入浅出。因此,数学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对新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并不断充实、更正和重建新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已有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新的活动经验,并在经验的形成过程中,自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如果学生的思维仅停留于感性经验的层面上,不能在感性认识中揭示、获取理性的经验,那么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训练与发展。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让学生获取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数学概念。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有效利用了知识的迁移,从现实世界过渡到平面图,并把记忆和辨认现实生活里方向的经验迁移到平面图上。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中,学生通过思考,主动迁移,完善了知识间的“衔接”。
三、反思提升,外显经验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范文5
1.定位好教师角色“教师就是排球场上的二传手.”这是特级教师王海赳老师对教师角色的精确定位.我们都知道,排球场上的二传手将一传手传过来的排球轻轻一拨给主攻手,由主攻手完成致命一击.确实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一言堂”,要让课堂上发现问题的人和解决问题的终结者都成为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学”的兴趣,“教”必须效力于“导”,服务于“学”,着眼于“诱导”,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这样的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为主,教师“退居二线”.但不代表教师就是讲得越少越好,有些教师谈讲色变,认为这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花哨,将课堂变成“满堂问”,不加以引导,那教师就不是“二传手”,而是排球场上的“观众”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争取达到效果最优化.
2.控制好课堂节奏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指一节课的张弛快慢及具有规律的变化.有经验的教师是非常讲究课堂节奏控制的.因为适度的课堂节奏能自始至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热情,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张弛有度,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数学课堂节奏的控制包括讲练结合的合理度,动静结合度,学生思考时间的把握度等.比如,有的教师刚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缺乏有效性.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做到起伏有致,动静相生.
3.培养好学生的反思能力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赖登塔尔表示,反思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能力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反思与构建思维的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个结果让许多学生感到惊讶:“怎么回事?”“利用抛物线的定义怎么会错呢?”笔者不动声色,请学生对照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进行反思:焦点F与准线l的位置关系有没有什么要求?通过反思,大家得出结论:圆锥曲线定义中的焦点不可能在准线l上,而本题中点F(1,0)在直线x+y-1=0上,因此点M的轨迹应该是直线x-y-1=0.科学有效的反思,为学生提供了在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反思超越了认知层面,产生对自我数学认识的再认知,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的课外作业助推高效课堂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它反馈教学信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它巩固所学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怎样设计作业模式,才能使它被课堂教学服务,又能服务于课堂教学,值得深入探索.笔者认为,课外作业应分类、分层.
1.分类作业课外作业可分为课前作业和课后作业.课前作业主要是问题探索类作业,主要是根据新授课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应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新课前把这些问题作为预习纲要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例如,在“倾斜角与斜率”一课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探究问题:(1)我们已经学过一次函数,并且知道它的图象是直线,试问:确定一条直线的位置需要几个要素?(2)直线倾斜角的定义中要注意什么?(3)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如何?(4)直线的斜率如何用两点的坐标表示?它是否与两点的位置前后有关?课后作业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编制题量适度、难度适中的课时作业,以便达到教学信息反馈的作用.
2.分层作业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布置可选择性、有层次性的作业.布置作业的数量要适合,质量要高,避免进入“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中.为此,教师可根据课堂知识布置三个层次的作业,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知识,安排3—4道填空题,这部分作业学生不会感到多大困难,要求全班学生都能完成.第二个层次的作业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要求较高,即有一定难度的练习,一般安排2—3道解答题,布置作业时可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完成.第三个层次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一般安排一道题,目的在于激励一部分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避免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范文6
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发挥“平台”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学生熟悉各区域的区域特征,根据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编排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我们在高中课程教学中完成必修Ⅰ、Ⅱ、Ⅲ之后增加区域地理内容教学。大致利用一个学期加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部分的学习。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记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学生首先需要记忆不同区域所特有的自然、经济、社会特点等。但同时区域地理又不仅仅只是对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记忆。我认为各区域特点只是作为基础储备知识,而利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陌生区域问题才是高考考察的关键,因此区域地理的教学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区域分析的方法,并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其他的区域。记忆是基础,重点在于掌握地理各要素间的联系;利用地理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树立正确的区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虽然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重点考察的是掌握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利用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但记忆区域地理特点是基础,因此如果连基础都打不牢,又何谈运用呢?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首先要树立学生空间定位意识,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时,首先应给学生强调区域定位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如果对区域不能准确的定位,那么分析的思路就会发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准确了。可以通过习题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区域定位的重要性。
2.认识区域地理研究结构,构建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
区域地理分析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区域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聚落、交通、农业、工业、文化等;区域整治和开发利用:资源条件、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工程等建设等。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可概括为:首先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老师以第一个区域为例,分析介绍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其它的区域则可以采用学案导学法,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通过学习小组自学,教师课堂答疑,学生课下记忆巩固。
3.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区域地理部分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多成为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障碍,从而失去对区域地理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稳定的兴趣能使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学生的观察更加敏锐,记忆更准确,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地理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是鲜活生动有趣的,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喜欢地理,从而在教学中达到培养地理素养的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兴趣,我在讲解世界地理部分是,每个章节讲解之前,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该地区旅游宣传片,使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人文景观,民俗民风或者代表性人物等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置了每课一题的环节,讲解本章涉及地区或国家的奇闻异事,风俗习惯等等。学生为了介绍本区域,通过查阅资料,扩充知识,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地理课堂生动有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成效明显。
4.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