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讨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讨论论文

课堂讨论论文范文1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

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课堂讨论论文范文2

高职建筑专业培养的是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等技术人员,学校的培养方向不仅要关注当下,更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建筑业的未来走向。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来看,要想在建筑领域有所建树,还应该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有宽阔的眼界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被媒体认为是“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师”,他热爱写作、绘画、书法、哲学、古代文学等,也正是在传统文化中汲取了设计灵感,他的建筑风格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于教育,他主张培养“哲匠”式建筑师,“哲”是哲学思考,“匠”是工匠,也就是有知识分子批判性的建筑师[2]。王澍的获奖启示我们,文化艺术修养对培养建筑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课堂讨论模式的涵义

课堂讨论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指“在准备事实性、解释性和评价性问题的基础上指导课堂讨论”[3]。事实性问题的回答能够直接从材料或文章中找到原话或推断出符合逻辑的结论,结论是唯一的;解释性问题是一些有歧义的问题,不只有一个答案,有多种可能的解释;评价性问题是要学生联系他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价值标准对材料中的观点作出评价。在“中西建筑文化”课堂讨论中,一般采用解释性或评价性问题,因为这两类问题没有特定答案,是开放性问题,能在问题的探讨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事实性问题对于高职生而言,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其他学习方式获得答案,无须深入探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而是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建筑文化课程中,要实现教学目标(即学生能够比较、分析、鉴赏中外建筑的美,能评价当代社会的建筑文化现象,能预测建筑文化未来发展趋势),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促使学习动机由外部向内部转化。

三、课堂讨论模式的课堂组织形式

(一)准备材料构建一组好的事实材料,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优秀的教师往往不会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能从社会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到信息,课堂讨论的材料来源于社会,并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今社会,各种建筑现象和事件层出不穷,作为建筑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对纷繁的社会现象有所了解,并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如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置一组代表性材料:材料一、古建筑研究和保护专家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材料二、影视明星成龙把收藏的徽派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科技大学。材料三、当下一些城市不惜以牺牲自己的遗产为代价,克隆西方的地标性建筑,如杭州天都城的埃菲尔铁塔,苏州相城区的伦敦塔桥,天津武清区的佛罗伦萨小镇等。材料四、中国许多地方成为了西方建筑师的试验场,随处可见奇形怪状的建筑,如“大裤衩、唐僧帽、大秋裤、桶装方便面”等。

(二)设计问题课堂讨论模式的难点在于问题的设置,讨论的质量直接依赖于所提问题的质量[3]156,问题来源于材料。根据以上材料,提出如下问题:(1)现存古建筑需要加以保护吗?(2)保护古建筑的意义何在?(3)如何看待中国各大城市随处可见的克隆建筑和奇怪建筑?(4)结合对以上三个问题思考,谈谈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这组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既具有独立性,又有内在的逻辑性,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这组问题是真实的疑问,具有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对问题的解答会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三)创设问题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在呈现材料时,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借助于网络海量资源,制作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对上述材料进行处理时,综合运用关于南京古长城、徽派建筑的视频欣赏,克隆建筑的图片呈现,成龙捐赠古建筑的新闻报道,网友论坛发言等,还原历史现场,模拟真实情境教学。

(四)合作探讨凯恩的大脑研究原则“对意义的探求是天生的”[3]5,启示我们教师,每个人都具有求知欲,只要手段得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讨论的形式采用小组式讨论和全班式讨论,前者是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问题或角度进行探讨,小组成员内部各抒己见,组长记录并整理每位成员的观点,这种讨论形式的优点是学生参与面广,气氛活跃,当然它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全班式讨论是在教师的主持下,同学们对某一问题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掌控讨论的进程,引导讨论的方向,也可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评价和反馈。

(五)归纳总结教育中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将会促使学生表现得更加出色,反之,对学生的批评与否定将使学生自暴自弃。在总结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学生对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这恰恰就是讨论带来的成效,因为讨论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权威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理解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增强处理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如讨论结束后,鼓励学生把探讨中得到的结论整理成小论文,以适当的形式发表,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四、教学的安排

课堂讨论论文范文3

[关键词]:实施、差异、教学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历代教育家的实践积累了这方面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事实上,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这种差异逐渐明朗化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面对各种差异的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1、差异教学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中扩招不断深入,许多学校招生人数日益增加,学生学业成绩差异不断增大。我校在2006年以前是一所区一级的普通中学,这种差异更为明显。02年高一级招生213人,我校分数线是527分(标准分),中考六科平均分为533分,物理平均分509分,物理最高分为639分,最低为425分,大部分学生本身存在严重“缺腿”现象,文科稍好的,理科差;理科稍好的,文科差;还有部分是学习困难生。由这样的生源组成的4个行政班,存在差异不言而语,这样就存在一个严重的矛盾:划一的教学模式和分化的学生之间的矛盾。许多学校都希望通过按入学成绩高低分“快”“慢”班来解决矛盾,这样做每个班的差异是相对减少,但实际上,年级的整体差异变得更大了。因为“慢”班的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学习失去了热情,成绩就越差。这种企图消除差异的做法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并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了“差异教学”法,取得明显效果。

“差异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热爱、关心、信任每一个学生,主动关注学生学习差异的教学。

2、“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

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是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能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完全归结为学生的智力差异,因为学生成绩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物理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提能力差异”(它对教学质量影响的达成度50%),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对教学质量影响的达成度达到25%),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情感可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就会兴趣高涨,不知疲倦地学习;如果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刻苦努力,锲而不舍。因此,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实行差异教学的重要基础。

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二是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多元化的,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3、实施差异教学的方法

3.1分析差异尊重差异学生分层

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风格。

若从这三个方面来分层,事实上不可能。但考虑到这三个因素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总是综合性地表现出来的,而且考虑到差异性中的共同性,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分,分为A、B、C三个层次,一般A、B、C的比例大致3:4:3左右,建立学生档案。

首先分析学生的原来成绩,初步将学生分类。开学后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必须指出,对学生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主要是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干预和影响,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学生所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习水平的不断变化而改变的,因此学生档案是动态的。

在学生分层实践中,对每个学生,教师都要以爱动其心,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只有对每个学生都有诚挚的爱心,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差异教学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3.2设立多层次学习目标

多层次学习目标是差异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量,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关键之处。在差异教学中,不再沿用划一性目标,而是由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设立多层次的弹性学习目标。大致可分为三层: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必须指出:目标分层不是学生分层的简单对号入座。弹性目标对全体学生都适用,但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依据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3.3设计多种学习方式

在差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设计教学。根据学生分层的情况,还应进行“异质”分组,以相邻前后4人为一组,这4人应是A、B、C不同层次的适当搭配,每个小组每周设一负责人,上述4人就是一个学习小组。在大多数时间里,将全班、小组、个别教学组合,通过安排合理的学习方式,来保证全体学生广泛参与,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没有一个被冷落。

按最优化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流通最佳过程的道理,在差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较好,对不同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学生实现“互补”,变学生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达到共同提高。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目标。

下面,以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力》的复习的教学片段来说明如何实施差异教学。

教学事件

教师可能的活动

学生可能的活动

理念

事件1

今天我们复习《力》这一章,主要任务是梳理这一章的内容。下面有三个问题:

(1)你认为《力》这一章,应掌握哪些内容?哪些是重点?

(2)掌握这些内容有哪些方法?

(3)请画出你认为最合理的知识结构图。

要求:每个人都要勇于尝试,不要怕做得不完整或有遗漏,把它视为一次挑战,有困难请向你的同桌或别的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相信每个同学都能接受这次挑战,都会有所收获。

教师巡视、观察、点拨:发现有学生无精打采,看见老师的目光马上躲开,教师与之交谈,给他信心和指导,让他向其他同学请教一下,并对他的同桌说:“你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你们肯定能组织的非常好”

(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同桌进行交流,约十二分钟,学生基本做完。)

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拿出书、笔记本、练习本,边独立思考边书写。有些一页一页地翻书作记录,有些看上课笔记,有些根据本章小结的问题写提纲,有个别不知如何入手,无所适从。

第一个问题中,让学生找出应该掌握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给学生自我选择学习目标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中,让学生按照自己原有知识和经验总结出对自己适用的方法,从而解决第三个问题。

从问题的提出到巡视过程,教师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课堂氛围。

事件2

说出你的知识结构图是什么类型?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优点是什么?互相之间能不能有所启发。请三个代表展示各自的知识结构图。(放实物投影仪展示,分别是提纲式、网络式和集合式)

学生开始交流,画出的知识结构图有提纲式、网络式、集合式、表格式等。

创设多种学习方式:由自主学习到合作学习。

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机会。

事件3

在完成了知识结构图后,并不是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图,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多余的,还需要怎样的调整,才能够使知识结构图更加完整、更加合理,各组之间比较一下,看需要调整吗?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调整。

学生开始交流,有学生重新调整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图。

通过合作学习,把个体差异变为学习资源。

事件4

师生一起把刚才三个代表的知识结构图调整完整并分析各自的优点。

在《力》这个课例中,学习目标由易到难逐步推出,并且每一目标的掌握程度也由学生自由掌握。这样就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安排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等多样学习方式,保证了大多数学生的有效学习,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并共享这些成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也符合现在实施的新课标的要求,它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美]CaroiAnnTomlinson著,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课堂讨论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有趣有用有效教学目标

新教材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也给我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现在的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改变,课堂上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积极性增强了。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

因此,关注学生学习,如何使小学英语教学科学有效地发展,怎样使教学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牢固树立以下有效教学的理念:有趣、有用、有效,构成了一个三角形,使得老师开展课堂教学能更有意义。①“有效”是指教师的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较好地达到三维目标,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②“有趣”是指如何运用游戏教学、故事教学、TPR的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③“有用”是指学习的材料,使学生感到有价值。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经常进行行动研究。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注重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在教师引导下努力学习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应该包括有效果和有效率两个层面。我们知道,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障。笔者认为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课堂教学活动要目标明确

新课程理念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能够用英语做事情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体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广泛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易于学生参与体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PEP四年级上册Unit5“Whatwouldyoulike?”PartA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计了“Menu”让学生到“餐馆用餐”的活动,让学生练习食物的单词rice,fish,beef,soup,noodles,vegetable,juice,bread,milk,chicken,hotdog,hamburger和句型Whatwouldyoulike?CanIhavesomenoodles,please?Sure.Hereyouare。这个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学生表述食品和要求食物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教学活动。

而有些活动的教学目标指向性不强,甚至指向错误的教学目标。如,在一次听课中,有位教师在教学单词Chinesebook,Englishbook,mathbook,schoolbag,notebook的拼写时,让学生用身体的运动写出单词的字母,有的学生显得很兴奋,而有的学生纯粹是在那里乱扭,甚至连字母都不拼读,只是觉得好玩,好笑。这样的活动看似热闹,但不能起到真正强化单词拼写的作用。像这样不能指向正确的教学目标的活动我们不能认为它是有效教学。

二、情境创设要真实便于操作,合理分配时间

新课程提倡创设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要求教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小学英语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小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有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文具的词汇时,有的教师设计了利用pen,pencil,pencil-case,eraser,ruler,crayon等实物或图片进行猜谜游戏,让学生猜书包中的物品;在学习“Atthezoo”话题时,教师设计了带学生参观动物园的情景,让学生口头描述他们所熟悉的动物,如elephant,cat,dog,monkey,bear,tiger的特征,并能说Ilikemonkey。这些情境的创设都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学活动目标明确。

然而,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尤其在一些展示课的课堂上,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情境的创设,用大量的时间和语言创设情境。如,有位教师在教授“Myclothes”的内容时,设计了开服装店,买服装的活动。教师可以课前安排学生每四人一小组,分别在家里draw一些服装picture带到课堂上开展活动。但是在授课时教师首先教学生用纸和彩笔在课堂上制作shirt,T-shirt,skirt,dress,trousers,sweater,jacket,vest,jeans,pants等图片,结果35分钟的一节课,学生用了近30分钟的时间制作“clothespictures”,最后教师仅在临下课前几分钟的时候,让学生用做好的“clothespictures”开展clothesshop,进行对话练习。整节课的教学时间安排非常不合理,教师用了过多的时间进行了非针对教学目标的活动,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降低。又如,有的教师在教“in,under,on”方位词时,设计了捉迷藏的活动。教师精心地把教室布置成家庭房间的场景,有床、桌子、箱子等物品,一名学生蒙着眼睛猜另一名学生藏的地点。由于学生对活动的场景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不能集中到运用所学语言描述同学位置的教学活动中,并且由于活动场景的有限,每次只能有两名学生参与活动,使得该活动的效率大大降低。

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注重教学情境的真实性、趣味性,而且要考虑到活动的可参与性和效率性。

三、课堂教学语言应简单易懂

简单明了的指令语能够使教师讲的时间相对减少,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相对增加。教师在组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使用英语,这样可以创设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和学习英语的机会。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英语指示语应当简单和明了。然而,由于小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有限,尽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词句,必要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或母语帮助学生理解,“TPR”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如,教big,small,short,long,tall等单词时,教师借助肢体语言进行教学演示,“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等,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些单词的汉语意思,并且,学生也在一起跟老师做肢体语言表演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他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我们强调,尽量使用英语并不排除必要时教师可以使用母语。因为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教师的语言,就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无法正确地运用语言,教师就无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也就无法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这时如果教师用汉语把意思说出来,学生立刻就会明白该句子结构的意思,这样也能节省出更多的教学时间开展其它的教学活动。

实施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技巧有很多。此外,小组活动、两人活动、合作学习、个别化学习、合理有效的评价都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有效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目标,并鼓励和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学中尽量使用容易理解的教学语言,不熟悉的教学语言则尽量使用体态语,必要时直接使用汉语;以教学目标为评价标准的依据,建立合理的、有层次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清楚了解评价目标,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是完成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广大小学英语教师要通过有趣、有用、有效的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课堂讨论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探究 小组讨论

主题背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通过学习获取历史基本知识的能力;通过阅读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因为它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其带来的许多有效效应已为教师所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探究和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是《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三。

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教师的依赖比较严重,尚未养成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的习惯。

2.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社会经济现象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这一内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

情景描述:

1.提出问题

师:板书问题:1.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该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2.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说失败了?失败原因是什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开始认真看书、归纳,前面的问题基本能顺利解决,但谈到如何评价时,有一位学生突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说是近代化的开端,就说明发挥了作用,为什么又说它失败了?”这个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争议,在备课时我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但看到学生兴致勃勃的样子,我临时做了调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我根据各组情况做适当的指导。

2.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很高,讨论非常激烈,有些学生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在以往的课堂中是比较少见的。

3.展示结果

我让学生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学生展示的结果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们不仅观点明确,而且非常全面,充分体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而且下课后还有学生在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反思与研究:

这个小小的插曲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讨论合作教学成为很受教师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因为它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灵活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但因为这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形式,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现象一:教师备课时对学生的情况准备不够充足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更多的是考纲和教材的结合。然后想办法让学生读懂教材、掌握教材,并且能举一反三,根据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却忽视了课堂的主人――学生,教师的先入为主,造成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不足,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讨论题目并不符合学生情况,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所以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欠佳,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现象二:不相信学生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十分周到地设计好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甚至包括过渡语,但是却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另外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很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一些超过教学设计范围的问题,就会被教师“下课再做讨论”等借口搪塞过去,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不放心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

现象三: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小组讨论相对来说是比较新的教学手段,还处于探索阶段,课堂中经常出现因为问题设计不当,学生参与不积极等因素使讨论流于形式的情况。或者从表面现象来看,讨论似乎非常“热烈”,但却没有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学生们只是漫无边际地乱谈一通,讨论并没有真正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也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现象四:讨论中存在“看客”现象

在课堂讨论中有一部分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他们不愿意加入讨论行列,只在旁边充当“看客”,也有的学生已经总结出了自己意见和结论,但并不积极发言,而是“各自为政”。这热闹的课堂讨论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

提出建议:

基于以上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1.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在要仔细研究考纲,认真钻研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科学地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这样就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干,真正体现出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一节课结束时,告诉学生下一节课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在预习时单独思考,使他们在下节课的讨论内容更有针对性。

2.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认真观察和倾听,追踪学生讨论的进程,因为学生在讨论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出现某些史实上的错误,这时教师要及时介入,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其次,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使各个小组的讨论始终紧扣主题。

3.教师要做好总结

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本节课的讨论情况及时总结,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如对优等生要从严,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中肯地指明其不足的地方,使优等生学习有方向;对于后进生要从宽,及时地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以便使后进生学习有信心,这样就可以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有成就感和方向感,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问题设计--独自探究―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使问题探究和学生合作讨论有机结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讨论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音乐理论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操作技能,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科技成果与本学科的结合,增加音乐理论教学的科技含量。

由于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的重视,许多学校现代化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进人课堂。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中,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已成为首选,并体现出必然的发展趋势。相比之下,高师音乐理论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却落到了后面,除了有些高校建立了MIDI工作室和电钢琴教室之外,几乎无人问津。这与我们培养适应21世纪音乐教师的要求相去甚远。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艺术与科技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和发展都很快地渗透到艺术领域,使艺术更具时代特色。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加强音乐教师—特别是从事音乐理论教学的教师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方面素质的培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传统的音乐理论教学,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窄,教法简单且形式单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和声、乐理、曲式分析等音乐理论教材中,有许多谱例,其中有些是单旋律谱,但更多的是四部和声或总谱片段,教师无法唱出来或在钢琴上弹出来。只能对着书本说谱例。这就使许多音乐理论课中的谱例只看到谱,而听不到演奏效果。学生都感觉到音乐理论是跟音乐脱离的理论。似乎音乐理论课跟其他的公共课一样:一根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老师讲得好辛苦,学生听得没劲头。我们完全可以利用Authorwarepowerpoint等工具软件,把音乐理论课按章节制成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将视觉与听觉科学合理地组合,实现图、文、声、动画并茂,一改呆板的书本文字为色彩丰富、画面鲜活的图片文字或视频,钢琴上无法弹出的谱例变成了可听可视的演奏效果,从而营造一种特有的氛围,加深学生理解或展开联想,增强教学的新颖性,扩大信息的发送量,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基本乐理》的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想,如果我们的音乐理论教师能掌握一些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制作和MIDI技术,并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将会极大地推动音乐理论教学的前进步伐。以《歌曲作法》课为例,在教学中,可以利用MIDI制作工具,让学生把作业输人电脑,并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加以配器或配伴奏,通过音响,他们可以听到自己作品的乐队演奏效果,引发学生学习《歌曲作法》的极大兴趣,全神贯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作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起组织、引导、帮助和促使作用的教学方式也就很容易建立起来了。

运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一般可采用先建资料库再制作和一边采集资料一边制作两种方法。资料库包括文本文件库、图片库、音响库和视频资料库。其中,文本文件库是指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文字资料,它包含音乐名词、概念、曲试结构、作品分析、作家生平简介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提示等等。图片库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如音乐家的肖像、手稿、乐器、乐队演奏图片,以及世界各地的风景、民俗图片等等。这些图片可以从现成的图片光盘中拷贝,也可从课本、杂志、甚至是录音带、CD包装盒上扫描下来,并按教学需要分类,用Jpg或bmp格式储存起来。音响资料可以分类按格式、体裁等建立目录储存。音响资料的格式一般有MIDI,Wave,Mp3等三类。MIDI格式的资料主要可用作对有谱例没有音响的补充。其主要特点是占用空间小、制作方便、播放时可同时显示乐谱。Wave格式是音频储存的一种常见格式,它的优点是:在Authorware和pow-erpiont等许多软件中都可以直接插人,使用方便、音质好、可后期处理。不足之处是占用空间太大。Mp3的资料来源可以从现成的Mp3光盘中获取,也可以运用超级解霸或者XNIG等工具软件把CD上的音乐压缩成Mp3格式,也可以把录音带上的音乐转录成Wave格式,然后再压缩。

视频资料库可分为AVI格式和MPG,DAT格式两部分。AVI格式的资料特点是各种操作系统都能支持,但占用空间大得惊人。一般情况下制作一、两分钟的视频闪断最为合适。如果做得太长,画面的质量就会变差。资料的来源可以从录像带上录制。MPG,DAT同Mp3一样是一种信号压缩存储格式。我们可以用超级解霸等工具软件从VCD影碟上节取,按不同的题材、体裁进行分类。